期刊文献+
共找到682篇文章
< 1 2 3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urrounding Rock Failure Mechanism and Control Technology of Gob-Side Entry with Triangle Coal Pillar at Island Longwall Panel in 15 m Extra-Thick Coal Seams
1
作者 Hao Sun 《World 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2024年第2期373-388,共16页
Taking the return air roadway of Tashan 8204 isolated island working face as the background, the evolution law of the stress field in the surrounding rock of the widened coal pillar area roadway during the mining peri... Taking the return air roadway of Tashan 8204 isolated island working face as the background, the evolution law of the stress field in the surrounding rock of the widened coal pillar area roadway during the mining period of the isolated island working face is obtained through numerical simulation. The hazardous area of strong mine pressure under different coal pillar widths is determined. Through simulation, it is known that when the width of the coal pillar is less than 20 m, there is large bearing capacity on the coal side of the roadway entity. The force on the side of the coal pillar is relatively small. When the width of the coal pillar ranges from 25 m to 45 m, the vertical stress on the roadway and surrounding areas is relatively high. Pressure relief measures need to be taken during mining to reduce surrounding rock stress. When the width of the coal pillar is greater than 45 m, the peak stress of the coal pillar is located in the deep part of the surrounding rock, but it still has a certain impact on the roadway. It is necessary to take pressure relief measures to transfer the stress to a deeper depth to ensure the stability of the triangular coal pillar during the safe mining period of the working face. This provides guidance for ensuring the stability of the triangular coal pillar during the safe mining period of the working fa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sland coal face Evolution Law of Surrounding Rock Stress Field Strong Mine Pressure Hazardous Area
下载PDF
The adjusting mining technology of combining fully mechanized with individual prop,rotating,hilt,irregular form,and double unit face on thin coal seam of Tianchen Mine 被引量:1
2
作者 宋华岭 温国锋 李金克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Engineering(China)》 2008年第1期44-48,共5页
Analyzed the situa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in coal seam mining and its mining technologies,and introduced the mining innovation technology used by Tianchen Coal Mine of Zhaozhuang Coal Company of China.This inno... Analyzed the situa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in coal seam mining and its mining technologies,and introduced the mining innovation technology used by Tianchen Coal Mine of Zhaozhuang Coal Company of China.This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mbined the fully mechanized mining with individual props,and the working face of mining is over length,irregular form and double units.The rotational adjusting mining technology on thin coal seam is also practiced in this new mining technology.The detail technologies,such as outlays of working face and ways,mining methods,equipments of cutting,transporting and sporting,have been introduced.So that,using the synthetic and creative mining tech- nologies,Tianchen Coal Mine solves the mining problems of thin coal seam successful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ning of thin coal seam double unit face rotational and adjusting mining
下载PDF
Back-and-forth mining for hard and thick coal seams—research about the mining technology for fully mechanized caving working face of Datong Mine
3
作者 金智新 于红 +1 位作者 于斌 宋华岭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Engineering(China)》 2005年第2期1-4,共4页
The article introduced the key technology, mining process, and back-and-forth mining method for the caving working face of hard-thick coal seams in Datong mine, and researched this innovations process, optimized the s... The article introduced the key technology, mining process, and back-and-forth mining method for the caving working face of hard-thick coal seams in Datong mine, and researched this innovations process, optimized the systemic design and working face out-play, tried to perfect the caving mining technology of hard-thick coal seams furth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rd and thick coal seams fully mechanized caving working face back-and- forth mining
下载PDF
UN-MANNED WORKING FACE MINING THCHNOLOGY IN DEEPLY INCLINED MIEDIUM TO THICK COAL SEAMS
4
作者 Pn Qinglin ShAndong Provincia Coal Industry Bureau Guo Zhongping, Yong Youling, Shandong Institute of Mining & TechnologyGene Xianwen, Shandong Edutotional Institute of Coal Technology 《China Coal》 1997年第S1期24-25,共2页
关键词 UN-MANNED WORKinG face mining THCHNOLOGY in DEEPLY inCLinED MIEDIUM TO THICK coal seamS
原文传递
综放工作面围岩控制与智能化放煤技术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1
5
作者 庞义辉 关书方 +2 位作者 姜志刚 白云 李鹏 《工矿自动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0-27,共8页
分析了厚及特厚煤层智能化综放工作面围岩控制技术与智能化放顶煤技术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巷道围岩高效支护、工作面超前支护、坚硬特厚顶煤冒放性、液压支架位姿监测及智能化放顶煤5个方面提出了工程实际需求。针对综放工作面实现... 分析了厚及特厚煤层智能化综放工作面围岩控制技术与智能化放顶煤技术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巷道围岩高效支护、工作面超前支护、坚硬特厚顶煤冒放性、液压支架位姿监测及智能化放顶煤5个方面提出了工程实际需求。针对综放工作面实现安全、高效、智能化开采存在的技术难题与工程需求,对综放工作面围岩控制技术、智能化放煤技术进行了研究:构建了坚硬特厚煤层顶煤悬臂梁力学模型,研发了提高顶煤冒放性及放出率关键技术,实现了坚硬特厚煤层超大采高综放开采;研发了单元式超前液压支架顶梁可旋转自复位装置,实现了液压支架顶梁根据巷道顶板倾斜角度自动旋转支护,有效提高了单元式超前液压支架对巷道顶底板的适应性;提出了采用巷道支护液压支架替代传统锚网支护结构的思路,具有支护效率高、成本低、节省工作面超前支护等优点;开发了基于立柱与尾梁千斤顶行程的综放液压支架支护姿态监测装置与算法,提高了液压支架支护姿态解算效率与精度;提出了基于透明地质模型、煤量监测装置与煤矸识别装置融合的智能放煤控制方法,可有效解决多夹矸层特厚顶煤智能化放煤技术难题。提出智能地质保障技术、机器视觉精准测量与智能感知技术、综放工作面设备智能精准自适应控制技术、综放工作面数字孪生技术等是智能化综放开采技术与装备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厚煤层 综放开采 综放工作面 围岩控制 智能化放煤
下载PDF
基于残差优化的综采工作面煤壁点云补全方法
6
作者 汪卫兵 侯学谦 +3 位作者 赵栓峰 贺海涛 邢志中 路正雄 《工矿自动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0-128,共9页
煤矿综采工作面巷道的数字化三维重建过程中需要完整且密集的煤壁点云数据。受遮挡、视角限制等因素影响,采集的综采工作面煤壁点云数据往往不完整且稀疏,影响下游任务,需进行煤壁点云修复和补全。目前缺少针对井下点云补全任务的数据... 煤矿综采工作面巷道的数字化三维重建过程中需要完整且密集的煤壁点云数据。受遮挡、视角限制等因素影响,采集的综采工作面煤壁点云数据往往不完整且稀疏,影响下游任务,需进行煤壁点云修复和补全。目前缺少针对井下点云补全任务的数据集和网络模型,现有模型用于煤壁点云补全时存在点云密度分布不均匀、点云特征信息丢失等情况。针对上述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残差优化的煤壁点云补全网络模型,采用监督学习方式学习点云特征信息,通过最小化密度采样和残差网络迭代优化输出完整点云。采集煤矿井下真实综采工作面煤壁点云数据,预处理后筛选可用数据,通过模拟随机空洞制作煤壁点云缺失数据集,并用缺失数据集训练基于残差优化的煤壁点云补全网络模型。实验结果表明:与经典的FoldingNet,TopNet,AtlasNet,PCN,3D-Capsule点云补全网络模型相比,基于残差优化的煤壁点云补全网络模型针对构造的缺失煤壁点云和稀疏煤壁点云补全的倒角距离、地移距离及F1分数均能达到最优水平,整体补全效果最佳;针对实际缺失的煤壁点云,该模型能够实现有效补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综采工作面 数字化煤层 巷道三维重建 点云修复 点云补全 残差优化
下载PDF
特厚煤层工作面煤厚变化电磁波透视响应特征
7
作者 吴荣新 李响 +1 位作者 王锦国 肖玉林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3期61-68,共8页
目的为掌握煤厚变化对特厚煤层工作面电磁波透视探测的影响,以准确圈定地质异常区,保障工作面安全高效生产。方法根据煤层工作面地质条件,利用三维仿真软件,对煤厚变化进行了电磁波透视数值模拟,并结合工作面探查实例进行了分析。结果0~... 目的为掌握煤厚变化对特厚煤层工作面电磁波透视探测的影响,以准确圈定地质异常区,保障工作面安全高效生产。方法根据煤层工作面地质条件,利用三维仿真软件,对煤厚变化进行了电磁波透视数值模拟,并结合工作面探查实例进行了分析。结果0~20m煤厚范围,随煤厚减小,电磁波透视场强值呈抛物线下降趋势,可分为缓慢降低(煤厚≥9m)、明显降低(9m>煤厚≥5m)和快速降低(煤厚<5m)3个范围。煤厚10m以上的工作面适合于依据相对煤层变薄程度和变薄区煤厚来分析透视电磁波响应:变薄程度>1/3正常煤厚且煤厚<8m的薄煤区有明显响应,变薄区煤厚越小,透视电磁波场强降低越显著。煤厚10m以下的工作面,可以仅依据相对煤层变薄程度分析透视电磁波响应:变薄程度>1/4正常煤厚的薄煤区有明显响应,变薄程度越大,透视电磁波场强降低越显著。陕西金源招贤矿业有限公司特厚煤层1304工作面探测实例表明:正常煤厚变化及薄煤区的电磁波响应特征与数值模拟结果一致;工作面物探圈定的落差1m以上断层及薄煤区范围,与实际揭露范围相吻合。结论利用煤厚变化电磁波响应特征能够可靠地探查特厚煤层工作面地质异常区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采工作面 地质构造 电磁波透视 特厚煤层 场强
下载PDF
冲击地压煤层矿井间临近工作面相互采动影响分析
8
作者 蒋邦友 杜睿民 +2 位作者 左常清 韩传磊 刘建群 《煤炭技术》 CAS 2024年第5期7-11,共5页
为了对冲击地压煤层矿井间临近工作面相互采动影响进行分析,以义桥煤矿3309工作面和唐阳煤矿432工作面为研究背景,采用数值模拟的研究方法,从巷道侧垂直应力和覆岩垂直位移两个方面研究了两工作面相互采动的影响。当两工作面开采时,330... 为了对冲击地压煤层矿井间临近工作面相互采动影响进行分析,以义桥煤矿3309工作面和唐阳煤矿432工作面为研究背景,采用数值模拟的研究方法,从巷道侧垂直应力和覆岩垂直位移两个方面研究了两工作面相互采动的影响。当两工作面开采时,3309工作面运输顺槽侧的应力增大了26.0%~28.0%,顶板位移增大了7.3%~10.1%,432工作面运输顺槽侧的应力增大了31.8%~48.8%,顶板位移增大了12.8%~19.2%。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冲击地压煤层矿井间临近工作面相互采动时,对工作面应力集中分布及顶板运移规律均具有明显的影响。并在采取相应卸压措施的基础上,提出3条关于影响较大区域防冲补强措施的建议,以降低两工作面相互采动影响,确保工作面安全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地压煤层 相互采动 临近工作面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大采高工作面顶板结构模型及液压支架支护阻力计算
9
作者 吴锋锋 《晋控科学技术》 2024年第6期1-7,11,F0002,共9页
针对大采高工作面覆岩垮落范围大,易出现液压支架稳定性差、损坏率高以及支架压死的问题,采用物理模拟、理论分析以及工程实践的方法,对大采高工作面顶板破断结构模型与支架合理支护阻力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大采高工作面... 针对大采高工作面覆岩垮落范围大,易出现液压支架稳定性差、损坏率高以及支架压死的问题,采用物理模拟、理论分析以及工程实践的方法,对大采高工作面顶板破断结构模型与支架合理支护阻力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大采高工作面推进,受采空区空间大的影响,顶板将呈现“组合悬梁-非铰接顶板-铰接顶板”结构特征;支架与围岩相互作用体系由支架-组合悬梁结构-非铰接顶板结构-铰接顶板结构组成,揭示了各结构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确定了大采高工作面支架工作阻力的计算公式,支架支护阻力应适应覆岩结构失稳运动的变化,承载结构自身重量以及运动产生的附加载荷;结合大同矿区晋华宫煤矿大采高工作面开采条件,计算了工作面支架合理支护阻力并进行了支架选型,矿压监测显示,选择的ZZ13000/28/60型支撑掩护式液压支架能满足顶板控制的要求,保障了大采高工作面的安全回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煤层 大采高工作面 顶板结构 支架支护阻力
下载PDF
远距离斜交工作面上行开采上组煤垂直应力演化规律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喜员 寇建新 +2 位作者 秦茂龙 孙维吉 房胜杰 《煤炭技术》 CAS 2024年第4期90-94,共5页
为探究平煤八矿远距离煤层群斜交工作面上行开采过程中上组煤层垂直应力演化规律,采用数值模拟计算的方法展开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己_(15)-21030工作面回采过程中与上覆戊_(9.10)-21070工作面依次形成相离、相交和重叠的空间关系,因此... 为探究平煤八矿远距离煤层群斜交工作面上行开采过程中上组煤层垂直应力演化规律,采用数值模拟计算的方法展开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己_(15)-21030工作面回采过程中与上覆戊_(9.10)-21070工作面依次形成相离、相交和重叠的空间关系,因此会使上组煤层应力增高或降低。相离区域为应力升高区,受下组煤采动影响应力整体呈升高趋势,应力集中系数最大为1.18;相交区域为卸压过渡区,戊_(9.10)-21070工作面应力由增压变为卸压,最大卸压值较原始应力降低了25%,倾向卸压影响范围为55 m;重叠区域为卸压区,受己_(15)-21030工作面采动影响卸压效果及卸压范围均进一步增大,最大卸压值较原始应力降低了40%,倾向卸压影响范围增大至180 m。将戊组煤层戊_(9.10)-21070工作面根据应力分布云图依次划分为增压区、应力过渡区、卸压区和稳定卸压区。通过现场瓦斯含量测试验证了卸压区残余瓦斯含量比原始区域残余瓦斯含量降低32.9%,远距离煤层群上行开采形成卸压区有利于瓦斯治理工作的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距离煤层群 斜交工作面 上行开采 应力演化 应力分布
下载PDF
蒙陕深埋煤层首采工作面顶板富水性和涌水量差异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马国逢 刘洋 +1 位作者 杨建 王强民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7-91,共5页
针对蒙陕接壤区存在水文地质条件不清、水害问题多发、水资源漏失严重等问题,通过分析区内呼吉尔特矿区4个矿井首采工作面顶板地质水文地质特征、回采过程中涌水量变化及差异性,查清了矿区煤炭开采初期扰动下的水文地质条件,结果表明:... 针对蒙陕接壤区存在水文地质条件不清、水害问题多发、水资源漏失严重等问题,通过分析区内呼吉尔特矿区4个矿井首采工作面顶板地质水文地质特征、回采过程中涌水量变化及差异性,查清了矿区煤炭开采初期扰动下的水文地质条件,结果表明:四个矿井首采工作面涌水量,均随着工作面回采呈逐渐增加趋势,其中葫芦素和巴彦高勒矿井首采工作面最大涌水量分别为645.0 m^(3)/h和494.0 m^(3)/h,且七里镇砂岩含水层不同区域存在富水性差异,导致涌水量的增加呈台阶式,波动性较大,与该区域七里镇砂岩含水层厚度较薄、富水性较弱的特征一致;门克庆和母杜柴登矿井首采工作面最大涌水量分别为1372.0 m^(3)/h和938.0 m^(3)/h,且七里镇砂岩含水层整体富水性较强、富水性较均一,涌水量的增加呈平稳增加态势,波动性较小,与该区域顶板七里镇砂岩含水层厚度较大、富水性较强的特征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埋煤田区 七里镇砂岩 首采工作面 涌水量 相邻矿井
下载PDF
推移偏差补偿下的煤层倾斜综采面液压支架控制方法设计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宝录 《液压气动与密封》 2024年第6期85-90,共6页
倾斜综采面液压支架控制参数由二自由度的液压支架运动学模型求解得到,容易受到液压支架支护效率和摩擦系数、掩护梁外载荷、作用位置、立柱千斤顶倾角、水平千斤顶倾角等因素影响,同时,不可直接测量的内部状态变量影响力扩大,产生推移... 倾斜综采面液压支架控制参数由二自由度的液压支架运动学模型求解得到,容易受到液压支架支护效率和摩擦系数、掩护梁外载荷、作用位置、立柱千斤顶倾角、水平千斤顶倾角等因素影响,同时,不可直接测量的内部状态变量影响力扩大,产生推移偏差,控制效果和效率不佳。提出推移偏差补偿下的煤层倾斜综采面液压支架控制方法。通过建立液压支架底座笛卡尔坐标系并分析液压支架的初始状态变量和位姿偏移情况,可以确定控制参考线的位置。通过状态方程和观测方程来描述液压支架在控制参考线上的位姿状态,分析液压支架的最优推移距离,计算轨迹预测的推移距离补偿量。利用最大熵卡尔曼滤波方法,根据增益矩阵和推移距离误差协方差矩阵,通过推移距离补偿量补偿控制误差,从而实现高精度控制。实验结果表明,支架位姿控制信号与实际位姿控制信号的波动程度相似度较高,稳定性较好,液压支架控制时间在89.5~95.1 ms之间,保证经过补偿后的液压支架控制精度更高,控制响应快,效率高,适合于实际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倾斜综采面 液压支架控制 最大熵卡尔曼滤波 控制参考线
下载PDF
登茂通煤业3107孤岛工作面回采巷道支护技术研究与应用
13
作者 武艳飞 《煤矿现代化》 2024年第6期155-158,共4页
针对登茂通煤业3107孤岛工作面回采巷道围岩控制较为困难等问题,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井下试验等手段。揭示了小煤柱双巷及沿空留巷的围岩应力分布特征,巷道帮部应力呈现非对称形态,偏应力高值区集中于巷道帮部,因此重点在于帮部支... 针对登茂通煤业3107孤岛工作面回采巷道围岩控制较为困难等问题,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井下试验等手段。揭示了小煤柱双巷及沿空留巷的围岩应力分布特征,巷道帮部应力呈现非对称形态,偏应力高值区集中于巷道帮部,因此重点在于帮部支护及支护体稳定性;确定了巷道的各项支护参数,采用锚网索锚杆联合支护,并采用单体柱进行超前支护;通过井下3107工作面试验,得到进风巷变形量稳定在378~569 mm,辅助进风巷和回风巷变形量稳定在152~298 mm,变形量满足安全生产需求,取得了良好的控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采巷道 孤岛工作面 窄煤柱
下载PDF
深部近距离煤层类孤岛面布置方式及卸压技术研究
14
作者 王旭东 乔文俊 +2 位作者 王鹏 董俊亮 赵海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7-12,共6页
深部矿井近距离煤层群开采后期在上煤层易产生一侧本煤层采空、一侧下煤层采空的类孤岛工作面,其位置设计对于工作面的采动强度有直接影响。结合新街一井地质及开采条件,通过现场调研与分析,提出了近距离上煤层类孤岛面围岩的“下”型结... 深部矿井近距离煤层群开采后期在上煤层易产生一侧本煤层采空、一侧下煤层采空的类孤岛工作面,其位置设计对于工作面的采动强度有直接影响。结合新街一井地质及开采条件,通过现场调研与分析,提出了近距离上煤层类孤岛面围岩的“下”型结构,并阐述了其开采隐患因素。根据此类孤岛面与下煤层实体煤的位置关系提出了3类布面方案,并基于离散元数值软件建立了8种类孤岛面布置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当类孤岛面布置在内错下煤层实体煤且错距为25 m左右时,巷道实体煤帮峰值应力增高系数降至1.5以下,煤柱帮应力出现明显的下降段,在该位置布置工作面较为适宜。同时考虑到实际此类孤岛面存在厚层坚硬顶板的情况,提出了“合理布面+顶板预裂+卸后再采”技术,为现场相关工程提供借鉴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开采 近距离煤层 类孤岛工作面 离散元模拟 卸压开采
下载PDF
近距离煤层采掘关系对下位巷道围岩变形规律影响研究
15
作者 张小军 孙佳瑞 马扬 《工矿自动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1-68,共8页
近距离煤层上煤层工作面与下位煤层巷道采掘关系发生变化时,巷道围岩变形失稳机理会更加复杂,而目前针对上煤层工作面与下位煤层巷道推进方向不同时巷道受载动态演化规律及失稳特征的研究较少。以陕北能东煤矿近距离煤层为研究对象,采... 近距离煤层上煤层工作面与下位煤层巷道采掘关系发生变化时,巷道围岩变形失稳机理会更加复杂,而目前针对上煤层工作面与下位煤层巷道推进方向不同时巷道受载动态演化规律及失稳特征的研究较少。以陕北能东煤矿近距离煤层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与现场实测相结合的方法,对上煤层工作面回采后下位煤层巷道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理论分析得出,上煤层工作面开采后所产生的底板裂隙深度为22.5 m,未发育至下位煤层巷道。按采掘空间位置关系将回采工作面与巷道分为相向、相交、背向3个状态,数值模拟当巷道与工作面的空间位置关系发生变化时下位煤层巷道围岩的变形情况,结果表明:①上煤层工作面与下位煤层巷道的采掘关系为相交与背向推进时,巷道围岩应力呈先增后减再增的趋势,在推进距离为90 m时,最大应力为6.5 MPa,应力集中系数为1.49,在推进距离为100~110 m时,巷道围岩应力降低幅度最大,降低了53.2%,在推进距离为150 m时应力最小,为0.95 MPa,之后不断增大,直到恢复至原岩应力。②巷道围岩位移量在推进距离为100~150 m时增长幅度较大,在150 m时顶板位移量达到最大,为0.036 m,随着巷道越接近边界煤柱,其巷道位移量越小。现场实测结果表明:上煤层工作面过下位煤层巷道时,巷道位移量显著增长,顶板最大位移量为3.41 cm,与数值模拟结果一致;相交推进过程中若地质条件简单可以适当加快推进速度,减小上煤层工作面开采对下位煤层巷道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距离煤层 巷道围岩 下位煤层巷道 上煤层工作面 底板破坏 辅运巷道 主运巷道 回采工作面
下载PDF
基于三维曲面积分的矿压实测数据分析模型及应用
16
作者 贾士耀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6-142,共7页
针对影响综采面正常推进的异常矿压显现进行预测与防控是减少工作面顶板事故隐患的有效措施,合理有效的矿压实测数据分析方法是关键技术之一。基于三维曲面积分理论,引入Kriging插值算法,提出一种“寻找大显现、关注异常点”的矿压数据... 针对影响综采面正常推进的异常矿压显现进行预测与防控是减少工作面顶板事故隐患的有效措施,合理有效的矿压实测数据分析方法是关键技术之一。基于三维曲面积分理论,引入Kriging插值算法,提出一种“寻找大显现、关注异常点”的矿压数据分析模型。以顶板压力与底板比压组建三维曲顶柱体,以液压支架与累计进尺组建二维坐标面,从而建立基于三维曲面积分的矿压实测数据分析模型,并以压力曲面向割平面投影算法实现对矿压实测数据的解析与预测分析。开展神东矿区补连塔煤矿12514工作面的矿压监测数据分析,获得了矿压显现明显区域、矿压三维曲面投影模型以及实时矿压云图,提取显著来压区域8次,指向62号支架~98号支架区域6次,其中,显著来压区域持续平均距离11.9m,表明基于三维曲面积分分析模型可选取顶板运动比较剧烈的区域,相对于传统统计分析方法具有更强的针对性,验证了所提出分析模型的合理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曲面积分 矿压 Kriging插值算法 浅埋煤层工作面
下载PDF
综采工作面薄煤层开采矿压显现规律研究
17
作者 郝玉兵 范文胜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24-329,共6页
针对超长综采工作面回采时矿压显现比较剧烈,易发生煤壁片帮、冒顶压架等事故,以补连塔煤矿454 m超长综采工作面薄煤层开采为研究对象,根据现场实际观测和对支架压力数据分析,对454 m超长综采工作面回采过程中矿压显现规律进行了研究,... 针对超长综采工作面回采时矿压显现比较剧烈,易发生煤壁片帮、冒顶压架等事故,以补连塔煤矿454 m超长综采工作面薄煤层开采为研究对象,根据现场实际观测和对支架压力数据分析,对454 m超长综采工作面回采过程中矿压显现规律进行了研究,总结了工作面直接顶初次来压时的压力显现情况以及基本顶初次来压和周期来压时的压力显现情况和来压步距,为类似条件的工作面开采提供一定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长综采工作面 薄煤层 矿压显现规律
下载PDF
浅埋煤层大采高工作面地表裂隙漏风研究
18
作者 叶正亮 尚博 +2 位作者 胡冕 郭曦蔓 汪海涛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2-77,共6页
为了掌握浅埋煤层大采高工作面采空区上方地表裂隙漏风规律,通过地表裂隙考察、SF 6示踪气体现场测试、数据拟合分析等方法进行地表漏风特征分析,并制定专项漏风防控措施进行治理。结果表明:大采高工作面采空区上方距离工作面20 m以上... 为了掌握浅埋煤层大采高工作面采空区上方地表裂隙漏风规律,通过地表裂隙考察、SF 6示踪气体现场测试、数据拟合分析等方法进行地表漏风特征分析,并制定专项漏风防控措施进行治理。结果表明:大采高工作面采空区上方距离工作面20 m以上的粘土层地表区域,容易发育形成长期稳定的张开型和塌陷型裂隙;不同区域地表裂隙漏风风速呈现回风侧塌陷型裂隙>中部张开型裂隙>进风侧塌陷型裂隙,且分别距离工作面584、539、487 m后漏风风速基本为零;通过对地表裂隙回填压实和井下回风侧采空区注浆堵漏,在降低上隅角CO浓度的同时增加了O_(2)浓度,有效抑制了采空区的遗煤自燃,减少了采空区惰性气体的涌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埋煤层 大采高工作面 地表裂隙 SF_(6)示踪气体 遗煤自燃
下载PDF
基于覆岩破断特征的极薄煤层工作面支架工作阻力确定
19
作者 童应山 王森 +3 位作者 张连东 王永安 李培煊 李帅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4-73,共10页
延安子长矿区极薄煤层分布广泛,因赋存煤炭为稀缺配焦煤,回采价值较高,但该矿区未有过开采极薄煤层的先例,开采过程中面临支架选型不合理的问题,且国内在该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因此,以禾草沟二号煤矿极薄煤层综采工作面为背景,通过数值... 延安子长矿区极薄煤层分布广泛,因赋存煤炭为稀缺配焦煤,回采价值较高,但该矿区未有过开采极薄煤层的先例,开采过程中面临支架选型不合理的问题,且国内在该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因此,以禾草沟二号煤矿极薄煤层综采工作面为背景,通过数值模拟、理论分析等研究了极薄煤层综采工作面顶板覆岩结构破断特征及其演化过程,建立了采场顶板岩梁断裂前后力学解析模型,获得了极薄煤层综采工作面直接顶周期破断距,确定了合理支架工作阻力。结果表明:极薄煤层工作面开采初期顶板垮落后会较快的对上覆岩层形成支撑,至顶板极限跨距后,直接顶与基本顶周期破断,且基本顶破断位置位于直接顶破断线前方,两者间存在离层空间,共同回转下沉;工作面液压支架主要受直接顶回转载荷作用,其作用载荷为3 980.89 kN,确定支架选型为ZZ4000/6.5/13D四柱支撑掩护式液压支架;现场应用后,可以有效发挥支架支护性能,满足采场围岩控制要求。研究成果为国内极薄煤层开采工作面支架选型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薄煤层 综采工作面 顶板结构演化 支架-围岩作用 支架工作阻力
下载PDF
极近煤层双临空孤岛面矿压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
20
作者 杨庚慧 程志斌 +2 位作者 王帆 李健光 张翰文 《煤炭与化工》 CAS 2024年第8期32-35,40,共5页
为解决山西灵石华苑煤业近距离煤层孤岛工作面开采过程中,下位煤层工作面巷道超前变形严重的问题,通过分析压力来源,受上位煤层开采遗留煤柱、厚硬顶板以及回采扰动的动压应力叠加作用,下位煤层回采巷道超前变形严重。根据分析结果,提... 为解决山西灵石华苑煤业近距离煤层孤岛工作面开采过程中,下位煤层工作面巷道超前变形严重的问题,通过分析压力来源,受上位煤层开采遗留煤柱、厚硬顶板以及回采扰动的动压应力叠加作用,下位煤层回采巷道超前变形严重。根据分析结果,提出进行超前切顶卸压的控制方法,提前在上位煤层回采巷道进行超前爆破预裂,减小下位煤层回采巷道所受的压力影响,使巷道变形量由最大2.4 m以上,减小到最大0.8 m,保证了工作面安全生产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距离煤层 孤岛工作面 矿压控制 聚能爆破 变形治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