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6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stribution pattern and limiting factors of vegetation in coal waste pile of Xinzhuangzi coal mine in Huainan 被引量:2
1
作者 CHU Zhao-xia WANG Shun-chang WANG Xing-ming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Engineering(China)》 2012年第4期413-417,共5页
In China, coal mine spoils have traditionally been dumped in cone-shaped heaps that have the potential to pollute air, soil and water environments. The coal waste pile occupies lots of arable land and endangers the ec... In China, coal mine spoils have traditionally been dumped in cone-shaped heaps that have the potential to pollute air, soil and water environments. The coal waste pile occupies lots of arable land and endangers the ecological system in the coal mine district. Vegetation restoration is an efficient approach for controlling the environment pollution of coal waste pile, and is also a topic of current interest in restoration ecology and degradation system ecology. This study focused on the distribu- tion pattern and limiting factors of vegetation in coal waste pile of Xinzhuangzi Coal Mine in Huaina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wo stable plant communities (Synodon dactylon+Erigeron bonariensis.L+Setaria viridis community and Humulus scan- den+Erigeron bonariensis. L community) exist at the bottom of the pile. Synodon dactylon and Erigeron bonariensis. L have much higher values of summed dominance ratio, which denote that these two species can be used for restoration of coal waste piles. The high levels of pH (8.77) and salinity, low levels of total P and total K in coal mine spoil can be the limiting factors for the residence and growth of vege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l waste pile vegetation distribution limiting factor regetation restoration Xinzhuangzi coal Mine
下载PDF
Experimental Study of Spontaneous Combustion Rule of Ground Coal Storage Pile
2
作者 李树刚 徐精彩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1997年第1期42-46,共5页
By field measurement and laboratory experiment, a yieldable thermometric instrument was studied and manufactured on the basis of the spontaneous combustion rule of ground coal storage pile The instrument has been appl... By field measurement and laboratory experiment, a yieldable thermometric instrument was studied and manufactured on the basis of the spontaneous combustion rule of ground coal storage pile The instrument has been applied to the ground coal storage pile in Meiyukou Coal Mine of Datong Bureau and the depths of its self-heating and combustion layers and the inherent property of its spontaneous combustion have been obtain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l storage pile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of deep point SPONTANEOUS COMBUSTION
下载PDF
不同垫层下煤矸石桩网复合路基承载特性 被引量:1
3
作者 邓友生 姚志刚 +3 位作者 冯爱林 李龙 孟丽青 肇慧玲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895-1905,共11页
为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煤矸石,将其取代部分传统细骨料制备煤矸石混凝土桩。开展了土工格栅和土工格室加筋垫层下煤矸石桩网复合路基室内模型试验,分析路堤顶面荷载-沉降关系、加筋垫层传荷能力和桩身应力的差异性。同时,建立有限元计算... 为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煤矸石,将其取代部分传统细骨料制备煤矸石混凝土桩。开展了土工格栅和土工格室加筋垫层下煤矸石桩网复合路基室内模型试验,分析路堤顶面荷载-沉降关系、加筋垫层传荷能力和桩身应力的差异性。同时,建立有限元计算模型,研究不同加筋材料应力和变形规律,揭示土工格室应用于加筋垫层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在本次试验中,同土工格栅相比,土工格室加筋垫层显著减小路堤顶面沉降约29.71%。土工格室加筋垫层下桩顶和桩间处土压力衰减量分别约61.51%、56.35%,充分发挥了筏板效应和应力扩散效应。采用土工格室加筋垫层,路堤荷载能够被有效传递至煤矸石桩体,在路基中心处和沿路基横断方向桩身应力极值分别采用土工格栅加筋垫层的1.78、1.80倍。土工格室和土工格栅应力分布规律分别呈“V”型和“U”型变化特征,且土工格室的应力最大值大于土工格栅。土工格室特有的蜂窝状结构对路堤填料产生侧向环箍和肋条摩阻力作用,通过自身张拉变形有效地扩散路堤荷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桩网复合路基 煤矸石桩 土工格室 加筋垫层荷载传递 桩身应力
下载PDF
煤矸山优势植物两头毛根际耐镉真菌的分离鉴定 被引量:1
4
作者 凌立贞 雷艳 张书东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3期127-133,共7页
【目的】从煤矸山重金属污染土壤中分离纯化耐镉微生物,为进一步利用根际微生物修复土壤耐污染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含镉50 mg/L的PDA培养基从煤矸山优势植物两头毛根际土壤中分离纯化具有耐镉特性的菌株,并通过形态学和分子学方法对... 【目的】从煤矸山重金属污染土壤中分离纯化耐镉微生物,为进一步利用根际微生物修复土壤耐污染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含镉50 mg/L的PDA培养基从煤矸山优势植物两头毛根际土壤中分离纯化具有耐镉特性的菌株,并通过形态学和分子学方法对分离的菌株进行鉴定。【结果】从煤矸山优势植物两头毛根际土壤中共分离出9株真菌,分别为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1种、拟青霉属(Purpureocillium sp.)1种、透孢黑团壳属(Massarina sp.)2种、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 sp.)1种、被孢霉属(Mortierella sp.)1种、Setophoma sp.1种、柄孢壳菌属(Podospora sp.)1种和镰刀菌属(Fusarium sp.)1种。【结论】煤矸山优势植物两头毛根际土壤中含有丰富耐镉菌株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头毛 根际土壤 耐镉真菌 土壤修复 煤矸山
下载PDF
堆取料机取料过程中防坍塌预警及路径规划研究
5
作者 王宝华 王博强 +1 位作者 赵纯权 万书亭 《水运工程》 2024年第4期56-64,共9页
在运煤轮船船舱进行取料作业时,由于路径规划可能引发煤堆坍塌的危险,提出一种基于分层点云边缘信息提取的防止煤堆坍塌的模拟堆取料机取料路径规划方法。首先利用搭载二维激光扫描试验装置采集原始三维点云数据,通过坐标转换,采用直通... 在运煤轮船船舱进行取料作业时,由于路径规划可能引发煤堆坍塌的危险,提出一种基于分层点云边缘信息提取的防止煤堆坍塌的模拟堆取料机取料路径规划方法。首先利用搭载二维激光扫描试验装置采集原始三维点云数据,通过坐标转换,采用直通滤波算法去噪滤波,随机采样法简化算法精简点云数据,基于切片法计算煤堆体积和质量,实现对来煤精准盘点;然后提取每层煤料堆表面的边缘信息,将不同层次的煤料堆边缘信息组合起来,构建出整个煤料堆表面的边缘模型,实时计算待取料煤堆边缘安息角,实现煤堆坍塌预警信息;最后基于直线插补方法进行取料路径规划,给出防止煤堆坍塌的模拟堆取料机执行机构作业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取料机 煤堆坍塌 激光扫描仪 边缘信息提取 直线插补方法
下载PDF
影响煤堆氧化升温自燃因素的数值模拟
6
作者 蔡国忠 冯庭有 +4 位作者 唐超平 严聪 江永 丁柏中 唐强 《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 CAS 2024年第5期70-75,80,共7页
阐述了露天煤场煤堆出现自燃现象会给电厂带来经济损失和安全隐患,为了探究相关因素对煤堆自燃的影响,基于多孔介质模型,建立煤堆缓慢氧化反应模型,研究煤种、孔隙率和煤堆体积因素的影响,得到煤堆内部的温升曲线和温度分布。研究结果表... 阐述了露天煤场煤堆出现自燃现象会给电厂带来经济损失和安全隐患,为了探究相关因素对煤堆自燃的影响,基于多孔介质模型,建立煤堆缓慢氧化反应模型,研究煤种、孔隙率和煤堆体积因素的影响,得到煤堆内部的温升曲线和温度分布。研究结果表明:煤种发热量越高,活化能越低,到达临界自燃温度的时间越短,自燃风险越大。相比发热量,活化能对煤自燃的影响更大;孔隙率越小的煤堆,到达临界自燃温度的时间更长,但是其具有自燃风险的区域也随之增大;体积更大的煤堆,内部高温区域面积更大,自燃的风险也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煤场 自然堆存 多孔介质模型 温度分布 临界自燃时间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我国煤矸石山综合治理现状及零碳治理探索
7
作者 邓友生 董晨辉 +2 位作者 吴阿龙 庄子颖 陈茁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0-128,共9页
在煤炭资源的开采过程中产出大量煤矸石,粉煤灰等副产品,这些副产品大量堆积引发了一系列次生灾害与环境问题。为解决煤矸石山因堆积产生的一系列灾害,基于国内重要矿区矸石山分布情况,分析其主要灾害,研究其治理经验与成果,探索生态处... 在煤炭资源的开采过程中产出大量煤矸石,粉煤灰等副产品,这些副产品大量堆积引发了一系列次生灾害与环境问题。为解决煤矸石山因堆积产生的一系列灾害,基于国内重要矿区矸石山分布情况,分析其主要灾害,研究其治理经验与成果,探索生态处治煤矸石山坡面稳定的方法,探讨了现存煤矸石山治理的不足之处。结合国内外煤矸石利用与绿色治理新技术,提出1种桩-草协同护坡的零碳治理方式,可为我国煤矸石山资源化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矸石山 灾害分析 零碳治理 桩-草协同护坡 生态环境保护 绿色治理
下载PDF
露天煤矿岩石爆破爆堆形态快速采集方法
8
作者 马赛赛 张瑞新 +2 位作者 孙健东 张曌 王妍 《煤炭技术》 CAS 2024年第11期99-103,共5页
露天矿山爆堆形态是评价爆破效果的重要指标。针对目前现场所采用的三维激光扫描方法存在作业时间长、扫描盲区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快速、精准的无人机航测技术采集方法。研究中对无人机航测的外业数据采集和内业数据处理的流程进行了解... 露天矿山爆堆形态是评价爆破效果的重要指标。针对目前现场所采用的三维激光扫描方法存在作业时间长、扫描盲区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快速、精准的无人机航测技术采集方法。研究中对无人机航测的外业数据采集和内业数据处理的流程进行了解构和分析,在内业处理中提出了一种可以免去布置像控点的操作方法,极大地节省了外业作业时间。研究结果表明,对比以往的三维激光扫描方法,采用无人机航测技术可以提高模型8%的准确度,数据处理时间可以缩短至4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煤矿 爆堆形态 无人机技术 免像控 爆破
下载PDF
有芯热管对高温煤堆温度场的影响实验研究
9
作者 易欣 李煜晗 +2 位作者 白祖锦 任瑶 王兴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2-29,共8页
为了研究有芯热管对煤堆温度场的影响特征与防治煤堆自燃的可行性,利用实验测试有芯、无芯2种热管在不同热源温度下煤堆内部的热量运移规律,并结合数值模拟分析有芯热管不同布置方式对大面积煤堆的移热效果。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热源温度... 为了研究有芯热管对煤堆温度场的影响特征与防治煤堆自燃的可行性,利用实验测试有芯、无芯2种热管在不同热源温度下煤堆内部的热量运移规律,并结合数值模拟分析有芯热管不同布置方式对大面积煤堆的移热效果。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热源温度下,有芯热管作用煤堆最大降温幅度为130.6 K,无芯热管作用煤堆最大降温幅度为118.6 K;热管对煤堆内部温度场的影响根据距离可划分为高效降温区、过渡区域、缓慢降温区3个区域;采用三角形管群布置,煤堆内部高温区域面积较小;管间间距为25 cm时具有最好的移热效果;相比于管群布置,管间间距对有芯热管的移热效果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自燃防治 热管 热源温度 煤堆 移热效果 温度场
下载PDF
大煤堆密度与质量的关系及其在能源利用中的重要性
10
作者 李迪 《当代化工研究》 CAS 2024年第4期13-15,共3页
本文探讨了大煤堆密度与质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在能源利用中的重要性。通过优化煤炭采购和库存管理、改进装卸和转运方式、实施分堆存放和分烧策略等措施,可以有效控制大煤堆的密度。此次研究过程中,通过使用分烧策略以及合理控制燃烧温... 本文探讨了大煤堆密度与质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在能源利用中的重要性。通过优化煤炭采购和库存管理、改进装卸和转运方式、实施分堆存放和分烧策略等措施,可以有效控制大煤堆的密度。此次研究过程中,通过使用分烧策略以及合理控制燃烧温度等措施,将煤堆密度控制在了1.0~1.5g/cm3之间,大大提升了煤堆自身质量,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并确保煤堆的紧凑性和稳定性。鉴于此,本文围绕大煤堆密度与质量的关系及其在能源利用中的重要性展开探讨,以期为相关工作起到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煤堆密度 煤炭资源 能源供应 节能降耗
下载PDF
风速影响下煤矸石山自燃危险区分布规律研究
11
作者 王文才 杨少晨 +3 位作者 王鹏 吴周康 李扬康 高小雷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620-2631,共12页
外界环境风速对煤矸石山自燃危险区分布有明显影响。为研究其变化规律,首先从渗流场、氧气场及温度场的角度进行理论分析,明确自燃机理。然后对煤矸石样品进行热重分析,通过热重微商热重(Thermogravimetry and Differential Thermogravi... 外界环境风速对煤矸石山自燃危险区分布有明显影响。为研究其变化规律,首先从渗流场、氧气场及温度场的角度进行理论分析,明确自燃机理。然后对煤矸石样品进行热重分析,通过热重微商热重(Thermogravimetry and Differential Thermogravimetry,TG DTG)与示差扫描量热(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转化率曲线得出煤矸石自燃过程中关键温度点,将关键温度点作为自燃危险区划分的判别条件。最后通过FLUENT模拟对不同环境风速下煤矸石山三场变化规律进行研究,计算自燃危险区面积并进行拟合,对煤矸石山现场进行治理效果验证。结果表明:在θ2温度点后,煤矸石山出现局部缓慢燃烧现象,转化率也进入急速增加阶段,因此将θ2温度点(332.42℃)作为自燃危险区划分的判别条件;煤矸石山自燃危险区面积随风速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当风速为1.65 m/s时,其面积达到最大值75.25 m^(2);当煤矸石山坡面覆土厚度为0.5 m、覆土时间为30 d时,其自燃危险区温度下降范围在202~232℃,治理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煤矸石山 自燃危险区 热重分析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风流对煤堆热源位置的影响研究
12
作者 李宁 《现代矿业》 CAS 2024年第3期53-58,共6页
煤堆在露天堆放过程中,受到自然风的影响,从而导致热源位置发生偏移,使得对其治理出现偏差。通过模拟软件建立煤堆受风流影响的试验平台,研究不同风速下法向风与切向风对模拟煤堆热源位置移动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2种风向均对热源... 煤堆在露天堆放过程中,受到自然风的影响,从而导致热源位置发生偏移,使得对其治理出现偏差。通过模拟软件建立煤堆受风流影响的试验平台,研究不同风速下法向风与切向风对模拟煤堆热源位置移动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2种风向均对热源的移动产生影响,且法向风作用的影响大于切向风;边缘位置热源移动速度与风速大小满足线性关系,中心位置热源移动速度与风速大小满足二次函数关系;在风速较小时,对模拟煤堆中心位置热源的移动影响均较小,为煤堆自燃的治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堆 自燃火灾 热源位置 风向 风速
下载PDF
基于点云数据的带式输送机跑偏及堆煤算法研究
13
作者 伊文平 《江西煤炭科技》 2024年第2期187-189,193,共4页
为了解决同发东周窑煤业带式输送机输送带跑偏、出现堆煤等情况,通过点云数据处理来监测输送带跑偏程度、利用煤流等效高度判断堆煤情况。通过对比实验结果表明:输送带速度为0.5~3.0m/s时,边沿点检测相对误差为-6.98%3.12%,最大误差仅为... 为了解决同发东周窑煤业带式输送机输送带跑偏、出现堆煤等情况,通过点云数据处理来监测输送带跑偏程度、利用煤流等效高度判断堆煤情况。通过对比实验结果表明:输送带速度为0.5~3.0m/s时,边沿点检测相对误差为-6.98%3.12%,最大误差仅为2.83mm,在煤炭质量接近堆煤报警的临界值时,系统会发出警告,可以较好地实现对输送带跑偏及堆煤的实时监测,从而避免堆煤情况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式输送机 跑偏堆煤监测 点云数据 煤流等效高度
下载PDF
灌注桩在煤矿采空区上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分析
14
作者 渠凯 张瑞平 《智能城市应用》 2024年第3期33-36,共4页
煤矿采空区的稳定性直接影响着矿井的安全和环境保护。灌注桩作为一种简便易行的地基支护方式,在煤矿工程中得到广泛运用。但是由于采空区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和长期开采的影响,灌注桩在长期运行中可能面临多种挑战。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对... 煤矿采空区的稳定性直接影响着矿井的安全和环境保护。灌注桩作为一种简便易行的地基支护方式,在煤矿工程中得到广泛运用。但是由于采空区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和长期开采的影响,灌注桩在长期运行中可能面临多种挑战。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些挑战,深入研究灌注桩在采空区的长期稳定性与安全性显得至关重要。本研究的目标在于为灌注桩在采空区的设计、施工和管理提供科学指导,推动煤矿工程的安全高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注桩 煤矿采空区 稳定性分析 安全性分析
下载PDF
放煤损失率与冒落矸石堆积特征间量化规律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闫少宏 张会军 +3 位作者 刘全明 徐刚 尹希文 许红杰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441-1445,共5页
针对放顶煤过程中顶煤损失比较严重的现状,分析了影响放煤损失率的因素,研究了放煤损失率与冒落矸石堆积特征间的关系,得出冒落顶煤在支架掩护梁、冒落矸石间有"三角形"和"四边形"2种堆积状态,并给出了判据.运用数... 针对放顶煤过程中顶煤损失比较严重的现状,分析了影响放煤损失率的因素,研究了放煤损失率与冒落矸石堆积特征间的关系,得出冒落顶煤在支架掩护梁、冒落矸石间有"三角形"和"四边形"2种堆积状态,并给出了判据.运用数理方法得出了冒落顶煤呈"三角形"或"四边形"堆积时放煤损失率的计算公式及与影响因素间的关系,依此可估算综放开采工艺损失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放开采 放煤损失率 堆积角 “三角形”堆积 “四边形”堆积
下载PDF
粘结性抑尘剂抑制露天煤场扬尘的工业试验 被引量:21
16
作者 杜翠凤 蒋仲安 +2 位作者 许彦 吕和平 姚新阶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5-57,共3页
实验室研制的粘结性抑尘剂溶液喷洒在散体物料表面后,能使表面散体物料粘结形成具有一定强度的硬壳,具有防尘作用。工业试验在武钢焦作矿原煤场进行。煤堆喷洒抑尘剂后第2天,结成1层连续完整硬壳,壳体经历了4场雨、2场雪的冲刷及多次冻... 实验室研制的粘结性抑尘剂溶液喷洒在散体物料表面后,能使表面散体物料粘结形成具有一定强度的硬壳,具有防尘作用。工业试验在武钢焦作矿原煤场进行。煤堆喷洒抑尘剂后第2天,结成1层连续完整硬壳,壳体经历了4场雨、2场雪的冲刷及多次冻融后,仍完整无裂隙。第56d时对壳体的耐吹风、抗压力及抗剪切力等进行了测定。壳体抗压强度为3992Pa,抗剪切强度为1007.5Pa。当吹风风速达到23m/s时,壳体不破裂,表面扬尘浓度仅为0.697mg/m3。露天煤场应用该抑尘剂不仅可以减少扬尘、保护环境,而且还可减少煤的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 抗剪 粘结性 抑尘剂 煤场 冻融 壳体 扬尘浓度 保护环境 煤堆
下载PDF
煤矸石山刺槐林分生产力及生态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28
17
作者 胡振琪 张光灿 +1 位作者 毕银丽 魏忠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621-628,共8页
通过野外实地观测 ,对煤矸石山 9年生刺槐林分 (株行距 1 .5 m× 2 .0 m)的生长规律、生产力水平和生态效应及其制约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林分树高、胸径和材积具有不同的生长节律 ,树高的速生期出现最早 ,生长高峰出现在 1年... 通过野外实地观测 ,对煤矸石山 9年生刺槐林分 (株行距 1 .5 m× 2 .0 m)的生长规律、生产力水平和生态效应及其制约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林分树高、胸径和材积具有不同的生长节律 ,树高的速生期出现最早 ,生长高峰出现在 1年生 (年生长量 1 .6 5 m) ,以后逐渐下降 ;胸径速生期出现在 2~ 4年生 (年生长量 0 .6~ 1 .0 cm) ,4年生以后便明显下降 ;材积速生期出现在 3~ 6年生 (单株材积年生长量 0 .0 0 1 m3以上 ) ,7年生以后明显下降。林分胸高直径分布的顶峰极度偏左 (偏度 SK达 0 .5 889) ,细小林木个体数量偏多 ,林分密度偏大 ,应进行间伐调整。刺槐林分具有明显减小煤矸石山渗透速率、提高持水、供水能力的作用 ,林地植树带初始入渗率为 7.4 1 mm· min- 1,稳渗率为 1 .75 mm· min- 1;而对照坡面初始入渗率高达 1 3.0 3mm· min- 1,稳渗率为 2 .1 8mm· min- 1。林分能防止矸石山酸化、增加矸石山全 N量并促进 N素的有效化 ,刺槐林地的 p H值为 7.6 8,比裸露矸石山 ( p H5 .4 7)高出 34 .7% ;林地有机质含量为 2 6 .1 2 % ,比裸露矸石山( 1 9.2 0 % )高出 36 % ;全 N量和速效 N量分别为 0 .33%和 5 2 .95 mg·kg- 1,分别比裸露矸石山高出 4 3.5 %和 2 0 .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矸石山 刺槐林 生态效应 林分生产力 矿区土地复垦
下载PDF
鸡西煤矿矸石山植被自然恢复规律及其环境解释 被引量:41
18
作者 王晓春 蔡体久 谷金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3744-3751,共8页
煤矿矸石山的植被恢复是矿区土地复垦的重要内容,也是退化生态系统与恢复生态学上极为关注的研究领域之一.鸡西是我国重要煤产区,煤矸石山占用和破坏了大量土地资源.因此,开展鸡西煤矸石山植被恢复研究意义十分重大.运用传统的植被样方... 煤矿矸石山的植被恢复是矿区土地复垦的重要内容,也是退化生态系统与恢复生态学上极为关注的研究领域之一.鸡西是我国重要煤产区,煤矸石山占用和破坏了大量土地资源.因此,开展鸡西煤矸石山植被恢复研究意义十分重大.运用传统的植被样方调查方法获取煤矸石山自然恢复植被的基本状况,同时采用烘干法、电位法、凯氏定氮法、钼锑抗比色法、火焰光度法和外加热法等测定矸石山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最后运用TWINSPAN、DCA、CCA、DCCA等植物分类与排序方法分析矸石植被梯度变化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排矸50a以内的煤矸石山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第Ⅰ类,排矸年龄小于10a的煤矸石山;第Ⅱ类,排矸年龄在12~30a的煤矸石山;第Ⅲ类,排矸年龄在30~50a的煤矸石山.DCA排序与TWINSPAN结果一致,随对角线因子变化矸石山排矸年龄增加;CCA和DCCA排序图明显反映出排序轴的生态意义,表明煤矸石山植物群落的梯度变化主要受土壤pH值、土壤养分和土壤的物理性质控制.因此,在人工加快煤矸石山植被恢复时,应以原始自然恢复植被为首选植物种类,不同煤矸石山阶段采用不同种类,同时辅以土壤的理化性质改良,能达到最佳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矸石山 植被恢复 TWINSPAN DCA DCCA
下载PDF
利用专性杀菌剂进行煤矸石山酸化污染原位控制试验 被引量:21
19
作者 胡振琪 张明亮 +1 位作者 马保国 王萍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3-26,共4页
酸性煤矸石山中硫化物的微生物氧化,加剧了煤矸石山酸化、自燃和爆炸等环境污染、灾害.通过分离纯化氧化亚铁硫杆菌,并添加不同剂量的杀菌剂,分析了Fe2+氧化抑制率、杀菌剂的使用效果及最佳使用浓度.结果显示:试验用杀菌剂SLS和SBZ能有... 酸性煤矸石山中硫化物的微生物氧化,加剧了煤矸石山酸化、自燃和爆炸等环境污染、灾害.通过分离纯化氧化亚铁硫杆菌,并添加不同剂量的杀菌剂,分析了Fe2+氧化抑制率、杀菌剂的使用效果及最佳使用浓度.结果显示:试验用杀菌剂SLS和SBZ能有效地抑制煤矸石山的酸化.ρ(SLS)为10 mg/L时Fe2+的氧化抑制率达到75.69%;ρ(SBZ)为30 mg/L时Fe2+的氧化抑制率达到75.89%.表明杀菌剂的使用可以促进煤矸石山的酸化污染控制、绿化和生态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性煤矸石山 黄铁矿 氧化 杀菌剂 氧化亚铁硫杆菌
下载PDF
基于COMSOL软件分析确定煤堆初始自燃区域 被引量:9
20
作者 齐庆杰 王欢 +2 位作者 董子文 李艳川 李兴华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8-23,共6页
为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堆放参数条件下的煤堆进行自燃防治,基于煤堆自燃理论,采用COMSOL Multiphysics5.0数值仿真软件建立煤堆自燃模型,研究了孔隙率为0.2~0.6时煤堆的最易自燃风速范围、发火期及最易自燃风速范围内煤堆初始自燃位置。结... 为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堆放参数条件下的煤堆进行自燃防治,基于煤堆自燃理论,采用COMSOL Multiphysics5.0数值仿真软件建立煤堆自燃模型,研究了孔隙率为0.2~0.6时煤堆的最易自燃风速范围、发火期及最易自燃风速范围内煤堆初始自燃位置。结果表明:随着煤堆孔隙率的增大,煤堆自燃风速范围逐渐缩小。煤堆自然发火期的最小、最大值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在自燃风速范围内,随着风速的增大,不同孔隙率煤堆最易自燃位置呈现"左侧中部-中间中上部-右侧上部"的移动规律,且初始自燃点具有共性,均出现在相同坐标位置处。该结果可为精确定点治理煤堆自燃提供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堆 自燃 风速范围 COMSOL软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