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0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ress distribution and surrounding rock control of mining near to the overlying coal pillar in the working face 被引量:8
1
作者 Rui Gao Bin Yu Xiangbin Me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SCD 2019年第6期881-887,共7页
The occurrence of overlying coal pillar(OCP)exerts a strong effect on the stress and strain distribution of the surrounding rock in the stope.In this paper,the stress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re analyzed via the ... The occurrence of overlying coal pillar(OCP)exerts a strong effect on the stress and strain distribution of the surrounding rock in the stope.In this paper,the stress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re analyzed via the numerical calculation with the account of OCP presence or absence.In addition,this study revealed the joint effect of side pressure relief area of the goaf and stress concentration in OCP on the final stress distribution.Furthermore,the rules of abutment stress distribution affected by three influencing factors,namely horizontal-vertical distances between OCP and working face and buried depth of OCP,are analyzed.The functional model linking the peak stress of surrounding rock with the above influencing factors is developed.The field application of the above results proved that the rib spalling and deformation of a 2.95 m-high and 5.66 m-wide roadway could be efficiently controlled by rationally adjusting working states of the support,and adopting the hydraulic prop coordinated with the p type metal beam and anchor cable to strengthen the surrounding rock of working face and roadway,respectively.The proposed measures are considered appropriate to satisfy the safe operation require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verlying coal pillar(OCP) stress distribution Influencing factors SURROUNDING ROCK control
下载PDF
Influence of abnormal stress under a residual bearing coal pillar on the stability of a mine entry 被引量:1
2
作者 Kang Jizhong Shen Wenlong +4 位作者 Bai Jianbiao Yan Shuai Wang Xiangyu Li Wenfeng Wang Ruof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SCD 2017年第6期945-954,共10页
Mine entries close to residual bearing coal pillars(RBCPs) will suffer large deformation that may cause rock burst.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deformation mechanism and develop safe and practical guidelines for entry de... Mine entries close to residual bearing coal pillars(RBCPs) will suffer large deformation that may cause rock burst.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deformation mechanism and develop safe and practical guidelines for entry design, most studies focus on the absolute size of the stress field in and around the pillar.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a new approach to analyze the abnormal stress field close to a RBCP that uses the stress concentration coefficient(SCC), stress gradient(SG), and coefficient of lateral pressure(CLP) to describe the stress state induced by the RBCP. Based on elastic theory and a mathematical model for the abutment stress in the RBCP, an analytical solution for the abnormal stress in the strata below the RBCP was derived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bnormal stress for a case study of a coal mine in China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bnormal stress field around the pillar is characterized by four distinct zones: a zone of high SCC, high SG, and CLP less than 1, a zone of high SCC, low SG, and CLP less than 1, a zone of low SCC, SG close to 0, and CLP greater than 1, and a zone of SCC close to 1, SC close to 0, and CLP close to 1. Based on this zoning pattern, a numerical model was established to study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the abnormal stress on the stability of the entry. The most stable zone was determined based on a model of the Xinrui coal mine and verified by field measurements at the mine. Our conclusions can be used as guidelines for designing safe entry layouts in similar geological and mining setting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SIDUAL BEARING coal pillar ABNORMAL stress ENTRY layout Mechanical analysis Numerical computation
下载PDF
Dynamic failure risk of coal pillar formed by irregular shape longwall face:A case study 被引量:3
3
作者 Yixin Zhao Hao Wang +2 位作者 Shimin Liu Zonglong Mu Zhiguo Lu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SCD 2018年第5期775-781,共7页
Irregular shape workface would result in the presence of coal pillar, which leads to high stress concentration and possibly induces coal bumps. In order to study the coal bump mechanism of pillars, static and dynamic ... Irregular shape workface would result in the presence of coal pillar, which leads to high stress concentration and possibly induces coal bumps. In order to study the coal bump mechanism of pillars, static and dynamic stress overlapping(SDSO) method was proposed to explain the impacts of static stress concentration and tremors induced by mining activities. The stress and deformation in surrounding rock of mining face we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field case study at 1303 workface in Zhaolou Coal Mine in China.The results illustrate that the surrounding rock of a workface could be divided into four different zones,i.e., residual stress zone, stress decrease zone, stress increase zone and original stress zone. The stress increase zone is prone to failure under the SDSO impact loading conditions and will provide elastic energy for inducing coal bump. Based on the numerical modelling results, the evolution of static stress in coal pillar as the size of gob increasing was studied, and the impact of dynamic stress was investigated through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emor activities. The numerical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peak value of vertical stress in coal pillar rises from about 30 MPa with mining distance 10 m to 52.6 MPa with mining distance 120 m, and the location of peak stress transfers to the inner zone of coal pillars as the workface moves forward. For the daily tremor activities, tremors with high energy released indicate high dynamic stress disturbance on the surrounding rock, therefore, the impact of dynamic stressing is more serious during workface extension period because the tremor frequency and average energy after workface extension are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the workface exten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l BUMP coal pillar TREMOR Irregular shape LONGWALL face Static and DYNAMIC stress overlapping
下载PDF
遗留煤柱边界下方撤面巷道合理位置确定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张明 刘同达 +4 位作者 于正兴 魏全德 杨世纪 温经林 田鑫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0-57,共8页
为了确定遗留煤柱边界下方撤面巷道合理布置位置,以内蒙古某矿为研究对象,基于遗留煤柱覆岩空间结构,探究应力在底板的传递规律,通过构建“上煤层遗留煤柱传递应力-下煤层巷道掘进应力”应力叠加计算模型,分析外错距离与撤面巷道围岩安... 为了确定遗留煤柱边界下方撤面巷道合理布置位置,以内蒙古某矿为研究对象,基于遗留煤柱覆岩空间结构,探究应力在底板的传递规律,通过构建“上煤层遗留煤柱传递应力-下煤层巷道掘进应力”应力叠加计算模型,分析外错距离与撤面巷道围岩安全稳定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遗留煤柱的“支撑”作用下,煤柱煤体及其上覆岩层近似成“T”型空间结构;10 m外错距离满足现场安全生产和巷道围岩控制的要求。研究结果可为相似开采条件下的巷道稳定评估和合理位置确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矿工程 遗留煤柱 应力传递 围岩稳定 安全错距
下载PDF
区段煤柱变形光纤光栅监测应用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柴敬 王佳琪 +5 位作者 杨健锋 高登彦 高奎英 陈建华 刘泽宇 杨磊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6-137,共12页
针对近距离煤层下伏工作面过上覆遗留煤柱时,发生动静载叠加诱发强矿压显现,导致区段煤柱发生变形失稳造成人员伤亡和设备破坏。为探索基于光纤光栅实时监测区段煤柱变形发育特征,分析进、出遗留煤柱阶段矿压显现机理,将FBG、光栅应力... 针对近距离煤层下伏工作面过上覆遗留煤柱时,发生动静载叠加诱发强矿压显现,导致区段煤柱发生变形失稳造成人员伤亡和设备破坏。为探索基于光纤光栅实时监测区段煤柱变形发育特征,分析进、出遗留煤柱阶段矿压显现机理,将FBG、光栅应力计的光测方法相结合,结合现场实测的区段煤柱变形应力应变水平参量变化规律,研究煤柱应变空间分布规律及回采过程中工作面前方煤柱内部应变时域响应特征,验证光测方法在煤体应变水平观测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工作面回采经过上覆遗留煤柱期间,区段煤柱顶板受集中应力影响,上部岩层块体破断并发生回转导致煤柱载荷增加,随着工作面推进覆岩断裂进一步向上传递,关键层断裂回转发生导致工作面来压,最终导致区段煤柱变形失稳。根据现场光栅应变增量幅度判断煤柱内局部变形的剧烈程度,在集中应力作用下,区段煤柱变形时发生最大应变为650×10^(-6),上覆岩层集中应力造成煤柱应变水平峰值位置为煤柱宽度11.5 m,沿煤柱宽度方向应变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然后趋于稳定的趋势,内部应变随采动过程中影响范围在5 m左右。综合研究工作面回采经过上覆遗留煤柱时应变对区段煤柱发生变形失稳的特点和规律,以及应变水平变化和煤柱物理力学性质,得到煤柱破坏的前兆特征,在外力作用下达到变形峰值前对煤柱提前进行卸压和防护的安全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段煤柱 遗留煤柱 矿压显现 光纤光栅 光栅应力计 实时监测
下载PDF
厚硬顶板悬顶致灾机理及切顶控制技术研究
6
作者 耿铭 孙静 《工矿自动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2-141,共10页
针对侧向厚硬悬顶下临空巷道围岩变形大、失稳风险高的问题,以大同马脊梁煤矿3810工作面运输巷为工程背景,建立了厚硬侧向悬顶力学模型,确定合理切顶位置理论值为内错煤柱3.98 m。建立UDEC数值计算模型,分析了厚硬悬顶长度、断裂位置对... 针对侧向厚硬悬顶下临空巷道围岩变形大、失稳风险高的问题,以大同马脊梁煤矿3810工作面运输巷为工程背景,建立了厚硬侧向悬顶力学模型,确定合理切顶位置理论值为内错煤柱3.98 m。建立UDEC数值计算模型,分析了厚硬悬顶长度、断裂位置对煤柱应力分布及3810运输巷围岩变形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降低悬顶长度、在煤柱上方合理位置断裂,能够有效降低煤柱侧向应力集中程度,减少巷道围岩的破坏范围及变形。根据分析结果,确定煤柱采空区侧厚硬悬顶进行切顶卸压控制,促使厚硬顶板及时垮落,提高采空区顶板垮落带高度,从而降低煤柱承载的载荷并为煤柱提供侧向约束,提高煤柱承载性能。提出了厚硬侧向悬顶水压致裂切顶卸压控制方案并应用于现场,结果表明:3810运输巷采取水力压裂切顶措施后,巷道围岩变形得到显著改善;切顶后巷道两帮最大值移近量为600 mm,顶板最大下沉量为277 mm;相对于未采取切顶方案的区段,巷道变形量分别降低39.6%(两帮)、31.8%(顶板),巷道有效断面能够满足矿井安全高效生产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硬顶板 长壁工作面 侧向悬顶 致灾机理 煤柱应力 切顶位置 水压致裂 切顶卸压
下载PDF
浅埋深中厚煤层预掘回撤通道支护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胡滨 《煤炭技术》 CAS 2024年第1期1-4,共4页
为进一步提高综采工作面末采回撤速度、确保设备回撤空间,采用理论计算、现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浅埋深中厚煤层预掘回撤通道支护技术进行初步研究,建立了工作面残余煤柱承载力学模型,理论分析得知残余煤柱宽度对煤柱承载性能的时空演... 为进一步提高综采工作面末采回撤速度、确保设备回撤空间,采用理论计算、现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浅埋深中厚煤层预掘回撤通道支护技术进行初步研究,建立了工作面残余煤柱承载力学模型,理论分析得知残余煤柱宽度对煤柱承载性能的时空演化规律具有重要影响,末采期间残余窄煤柱出现区域性脆性破坏失稳状态是导致超前采动应力、顶板岩层断裂线前移的主要原因。现场试验末采段残余煤柱宽度约5 m时,整条窄煤柱在多重载荷作用下发生屈服,进而呈现大面积失稳破碎状态,巷内支护体承载受力急剧增加,锚索最大受力约为225 kN,最大顶底板移近量出现在通道中部靠工作面侧,约为100 mm,结果表明,采用高预应力强力锚杆(索)联合支护结构配合垛式支架外部支撑,可有效控制末采期间预掘回撤通道顶底板之间的闭合位移,为类似条件下预掘回撤通道支护提供工程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埋深 预掘回撤通道 残余煤柱 断裂线 应力
下载PDF
近距离煤层底板应力分布规律及巷道布置研究
8
作者 张杰 孙建平 +5 位作者 何义峰 张一铭 庞海波 武浩昊 张建辰 彭冰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22,共12页
为探究上煤层遗留煤柱对底板的应力影响及下煤层回采巷道的合理布置,以唐山沟煤矿为研究对象,运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并综合多种影响因素构建了上煤层遗留煤柱与铰接岩块的协同承载结构模型和底板应力传递计算模型,对上煤层遗留... 为探究上煤层遗留煤柱对底板的应力影响及下煤层回采巷道的合理布置,以唐山沟煤矿为研究对象,运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并综合多种影响因素构建了上煤层遗留煤柱与铰接岩块的协同承载结构模型和底板应力传递计算模型,对上煤层遗留煤柱下底板应力及影响因素展开研究。结果表明:上煤层遗留煤柱对底板的应力影响以垂直应力为主,影响程度随底板深度的增加而降低;遗留煤柱下底板应力增高区呈椭球形,对底板应力增高区的影响因素展开分析,得到了不同因素对应力增高区范围影响的量化关系,其中煤柱峰值应力对底板应力增高区分布起决定性作用;根据底板应力分布特征并结合理论计算及数值模拟结果,确定唐山沟煤矿8煤遗留煤柱与11^(-1)煤回采巷道合理错距值应为20~25 m。该研究揭示了上煤层遗留煤柱下底板应力传递机理,明确了底板应力增高区的分布及影响因素,并得到了巷道-煤柱合理错距值的确定方法,可为下煤层回采巷道的合理布置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距离煤层 遗留煤柱 底板应力 巷道布置
下载PDF
煤层群下行开采底板应力演化规律与合理巷道错距研究
9
作者 丁自伟 巩欣伟 +4 位作者 张杰 李宇龙 蔡敏博 姬东 康萌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3-225,共13页
为解决近距离煤层开采遗留煤柱下伏回采巷道合理布置工程问题,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相结合的方法,基于半无限平面体理论建立遗留煤柱底板岩层应力分布力学模型,系统研究了遗留煤柱下伏底板岩层应力分布特征及减压区相对位... 为解决近距离煤层开采遗留煤柱下伏回采巷道合理布置工程问题,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相结合的方法,基于半无限平面体理论建立遗留煤柱底板岩层应力分布力学模型,系统研究了遗留煤柱下伏底板岩层应力分布特征及减压区相对位置关系,提出遗留煤柱非均布载荷影响的底板水平/垂向距离判别方法,揭示了遗留煤柱水平/垂向间距对下伏煤层回采巷道应力变化率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垂直应力集中是导致下伏巷道失稳的主控因素,以垂直应力变化量0.2γH作为评判应力影响程度的临界指标,探究了不同因素影响下的应力扰动程度,随着遗留煤柱尺寸、煤层间距、埋深与岩层垮落角逐渐减小,底板岩层应力影响深度呈递减趋势;随着水平错距增大,巷道围岩垂直应力值、应力变化率差值不断减小,界定两者数值低于0.2γH与0.01时,围岩达到可控稳定状态;现场试验21320回风巷采用外错式25 m进行实测验证,优化布置后巷道顶板相对位移量控制在45 mm以内,服务期间巷道围岩工况稳定,验证了所得安全错距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距离煤层 遗留煤柱 非均布载荷 集中应力 应力变化率 合理巷道错距
下载PDF
倾斜工作面面向断层开采煤柱失稳机制及稳定性控制
10
作者 顾士坦 毛文涛 +3 位作者 韩传磊 赵燕席 李旭智 刘志尧 《煤炭技术》 CAS 2024年第5期34-39,共6页
以某矿面向断层开采的5302工作面为工程背景,模拟了工作面回采过程中断层及断层周围煤岩体垂直应力、塑性区及断层滑移演化规律,提出了断层煤柱的合理尺寸,并制定了卸压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工作面回采期间断层及断层周围煤岩体受构造应... 以某矿面向断层开采的5302工作面为工程背景,模拟了工作面回采过程中断层及断层周围煤岩体垂直应力、塑性区及断层滑移演化规律,提出了断层煤柱的合理尺寸,并制定了卸压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工作面回采期间断层及断层周围煤岩体受构造应力与采动应力叠加作用下应力高度集中,容易诱发冲击地压;微震、应力在线监测结果对比分析表明,制定的爆破断顶、钻孔卸压技术方案能够有效降低应力集中程度,避免工作面面向断层开采时诱发冲击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煤柱 冲击地压 应力集中 爆破断顶 钻孔卸压
下载PDF
综放面“双硬”煤层临空煤柱宽度及承载强度校核 被引量:1
11
作者 单成方 尚会杨 +3 位作者 张强 李亚锋 刘伟 黄鹏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8-99,共12页
具有“双硬”特征煤层的工作面其护巷煤柱的极限尺寸确定与常规工作面有所不同。以榆树岭煤矿505工作面沿空掘进巷道为背景,首先测试了煤岩样的力学性质和不同高径比煤样的抗压强度,得到了不同高径比煤样峰值强度曲线;其次分析了沿空掘... 具有“双硬”特征煤层的工作面其护巷煤柱的极限尺寸确定与常规工作面有所不同。以榆树岭煤矿505工作面沿空掘进巷道为背景,首先测试了煤岩样的力学性质和不同高径比煤样的抗压强度,得到了不同高径比煤样峰值强度曲线;其次分析了沿空掘巷覆岩结构模型,建立了沿空掘巷护巷煤柱顶板力学模型,得到了不同宽度煤柱所受的载荷应力;建立了不同高宽比煤柱的数值模型,得到了不同高宽比煤柱的极限强度校核公式;最后通过对比不同宽度煤柱所受的载荷应力和极限强度,得出4m宽度的煤柱即可满足支护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沿空掘进巷道支护工艺。现场监测结果表明,煤柱宽度为4m时,巷道整体变形量较小,巷道稳定性得到有效维护。研究结果可为小煤柱护巷宽度的确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硬”煤层 沿空掘巷 区段煤柱 支承应力 巷道稳定
下载PDF
近距离煤层多次采动影响巷道围岩破坏特征与控制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博 冯宇 +1 位作者 刘芳 石蒙 《陕西煤炭》 2024年第5期29-34,共6页
针对隆德煤矿近距离煤层上下同采工作面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问题,采用现场实测和理论分析方法,对多次采动影响下巷道支护体受力特征和煤柱应力演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巷道锚杆/索受力经历7个变化阶段,包括采动影响前初始稳定阶段、... 针对隆德煤矿近距离煤层上下同采工作面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问题,采用现场实测和理论分析方法,对多次采动影响下巷道支护体受力特征和煤柱应力演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巷道锚杆/索受力经历7个变化阶段,包括采动影响前初始稳定阶段、单工作面超前影响阶段、双工作面超前影响阶段、采动卸压区快速升高阶段、采动应力恢复区慢速升高阶段、二次稳定阶段和双工作面开采扰动升高阶段;煤柱采动应力演化经历5个阶段,包括采动影响前初始稳定阶段、单工作面超前影响区缓慢上升阶段、采动卸压区快速上升阶段、采空区压实自由演化阶段和双工作面开采扰动升高阶段。随着钻孔应力计安装深度增加,煤柱应力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煤柱浅部3 m左右进入塑性状态,承载能力降低;基于上述观测结果,对新掘巷道支护参数进行优化,在保证围岩长期稳定性的同时还可以降低支护费用,实测结果表明,支护参数优化后巷道表面位移量在工程允许范围内,巷道围岩裂隙发育程度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距离煤层 巷道围岩 锚杆/索受力 煤柱应力 支护优化
下载PDF
近距离煤层区段煤柱集中应力传递特征试验研究
13
作者 张剑 李建忠 刘慧妮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08-215,共8页
探究煤柱应力向底板传递特征对确定近距离煤层巷道围岩控制方法具有指导作用。以山西杜儿坪矿近距离煤层为原型,开展上煤层开挖相似模型试验,利用DIC技术采集底板深度不同水平层位应变数据,分析垂直、水平、及剪切三种应变的分布特征和... 探究煤柱应力向底板传递特征对确定近距离煤层巷道围岩控制方法具有指导作用。以山西杜儿坪矿近距离煤层为原型,开展上煤层开挖相似模型试验,利用DIC技术采集底板深度不同水平层位应变数据,分析垂直、水平、及剪切三种应变的分布特征和应变峰值距煤柱边界水平距离的变化规律,探究上煤层开采后区段煤柱集中应力向底板的传递特征。结果表明:煤柱底板区,三种应变均以煤柱中心为轴呈非对称双峰分布特征,垂直、剪切两种应变峰值为先开挖面煤柱侧小于后开挖面煤柱侧,而水平应变峰值则恰好相反,三种应变峰值均随底板深度增加而减小;采空区底板,垂直、剪切两种应变远离煤柱边界逐渐趋于0,而水平应变则显现出反复增减多变特征。三种应变峰值距煤柱边界的水平距离表现为垂直应变为先开挖面煤柱侧大于后开挖面煤柱侧,但剪切应变则刚好相反,而水平应变则先后开挖面煤柱侧均相等,且三种应变距煤柱边界水平距离均随底板深度增加而增大。垂直、水平应力分别为压、拉应力,而先后采面煤柱侧剪切应力则不同分别为拉、压应力;垂直、剪切两种应力均显现为高应力水平,但水平应力甚小;垂直、水平两类应力峰值均位于煤柱底板区,而剪切应力峰值却位于采空区底板;垂直、剪切两种应力随远离煤柱边界均趋于0,水平应力则显现反复转化增减特征。选择近距离煤层巷道围岩控制方法既应重视垂直应力的作用,也应关注剪切应力对其失稳破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距离煤层 区段煤柱 应力传递特征 相似材料模型试验 DIC技术
下载PDF
多关键层窄煤柱冲击地压发生机理与三级协同防治技术 被引量:1
14
作者 翁明月 苏士杰 +3 位作者 孙如达 谢非 丁国利 夏永学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45-56,共12页
以门克庆煤矿11-3106工作面为背景,建立了11-3106工作面上覆厚硬覆岩结构破断模型,研究了深部厚硬顶板高强度开采条件下多关键层窄煤柱临空巷道冲击地压发生机理,提出了“钻-爆-压”三级协同卸压防治技术并现场应用,采用震波CT技术、微... 以门克庆煤矿11-3106工作面为背景,建立了11-3106工作面上覆厚硬覆岩结构破断模型,研究了深部厚硬顶板高强度开采条件下多关键层窄煤柱临空巷道冲击地压发生机理,提出了“钻-爆-压”三级协同卸压防治技术并现场应用,采用震波CT技术、微震监测、支架压力监测和地表沉降观测等多种手段进行了卸压效果验证。研究结果表明:11-3106工作面上覆存在高、低位关键层,当两关键层破断时,均可能造成覆岩大范围运动,临空巷道围岩受动载扰动影响大;窄煤柱承载能力低,使得覆岩载荷向巷道实体煤侧传递,实体煤侧应力增高,是冲击启动的主要区域;在侧向固定支承压力和本工作面移动支承压力叠加作用下,实体煤侧应力集中程度不断升高,受坚硬顶板周期性破断影响,“动静”加载容易诱发临空巷道冲击显现;坚硬顶板既是11-3106工作面系统内高静载力源,又是系统外强动载荷来源。对于11-3106工作面的冲击地压防治,应同时从3个方面入手:(1)弱化煤体,形成冲击发生的缓冲隔离带;(2)预裂低位顶板,减弱煤岩体致密程度,破坏系统内外的蓄能条件;(3)预裂高位顶板,人为诱发中高位关键层破断。开发了“钻-爆-压”三级协同卸压防治技术,现场实施后,降低了高、低位厚硬顶板破断带来的冲击动载,减弱了煤体内高应力区的应力集中程度,高能量微震事件大幅减少,降低了工作面回采期间的围岩活动性,工作面顶板来压强度降低,地面沉降值增加200%,表明“钻-爆-压”三级协同卸压具有良好的“释能减冲”效果,可为类似厚硬顶板条件下窄煤柱工作面的冲击地压防治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地压 窄煤柱 应力演化 致灾机理 三级协同卸压
下载PDF
坚硬顶板高压磨料射流侧向切顶煤柱卸荷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季飞 《矿业安全与环保》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0-126,共7页
针对坚硬顶板下临空巷道存在的高应力、大变形、难支护等问题,分析了磨料射流能量分布情况,研究了磨料颗粒及高压水射流的冲击破岩作用。基于“砌体梁”原理,建立不同岩性条件下的岩层周期破断力学模型,研究了巷道侧向切顶条件下上覆岩... 针对坚硬顶板下临空巷道存在的高应力、大变形、难支护等问题,分析了磨料射流能量分布情况,研究了磨料颗粒及高压水射流的冲击破岩作用。基于“砌体梁”原理,建立不同岩性条件下的岩层周期破断力学模型,研究了巷道侧向切顶条件下上覆岩层断裂情况,采用数值模拟分析切顶前后煤柱应力变化情况,提出了磨料射流侧向切顶煤柱卸荷技术。现场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磨料射流切顶后巷道高度变形量减小38.7%,宽度变形量减小45.8%,巷道变形得到有效控制。同时,切顶后每日最大总能量降低85.5%,平均每日总能量降低82.6%。验证了磨料射流侧向切顶对坚硬顶板的弱化效果,为坚硬顶板弱化治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坚硬顶板 切顶 临空巷道 煤柱应力 磨料射流 高压水射流
下载PDF
浅埋近距离煤层过斜交区段煤柱开采矿压规律研究
16
作者 陶志勇 黄庆享 +4 位作者 范东林 陈苏社 王伦言 贺雁鹏 王庆雄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6-102,共7页
为了探究浅埋近距离煤层工作面开采过不同斜交角度煤柱的矿压规律,保障工作面安全高效回采,采用现场实测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11°、30°、45°、60°和75°斜交角度的采动应力演化特征,揭示了工作面过不... 为了探究浅埋近距离煤层工作面开采过不同斜交角度煤柱的矿压规律,保障工作面安全高效回采,采用现场实测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11°、30°、45°、60°和75°斜交角度的采动应力演化特征,揭示了工作面过不同斜交角度煤柱的应力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根据过11°斜交煤柱矿压规律实测,工作面来压位置随煤壁与斜交煤柱叠加区而移动,在工作面中部压力最大,机尾次之,机头最小;工作面机尾过煤柱时应力集中最明显;中部过斜交煤柱时,随着斜交角的增大,超前煤壁峰值应力自30°以内为中部宽缓单峰,45°~75°为中部斜交区和机尾双峰,且机尾峰值较大;机尾最大超前应力峰值随斜交角的减小而增大,峰值越靠近机尾;斜交角超过45°时工作面中部出现应力峰值,表现为双峰,该研究可为类似工作面过斜交煤柱开采提供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埋近距离煤层 斜交煤柱 应力叠加区 不同斜交角度 矿压显现
下载PDF
营盘壕煤矿深部多煤层开采地表移动变形规律及最优错距研究
17
作者 张国建 付连龙 +5 位作者 郭广礼 卫伟 高鑫 李怀展 郭庆彪 杨向升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5-50,共16页
鄂尔多斯东胜煤田为侏罗系含煤地层,诸多深部矿区2-2煤层和3-1煤层全区可采,并且煤层间距较小。以营盘壕煤矿为地质原型,通过FLAC3D和UDEC数值模拟软件构建研究区域数值模型,围绕2-2煤层和3-1煤层开采引起的地表移动变形及应力场演化规... 鄂尔多斯东胜煤田为侏罗系含煤地层,诸多深部矿区2-2煤层和3-1煤层全区可采,并且煤层间距较小。以营盘壕煤矿为地质原型,通过FLAC3D和UDEC数值模拟软件构建研究区域数值模型,围绕2-2煤层和3-1煤层开采引起的地表移动变形及应力场演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多煤层重复采动将引起沉陷盆地中心投影向下煤层采空区方向移动,进而逼近煤层初采中心投影,并最终越过之;两煤层连续开采后,地表最大下沉值小于两煤层单独开采最大下沉值之和,煤层复采下沉系数小于初采下沉系数;煤柱错距与地表移动参数关联密切,错距系数与地表下沉系数、水平移动系数和主要影响角正切分别呈对数正态函数、凹抛物线和凸抛物线函数关系,并且与宽深比作为共同因子对煤层初采及复采表征参数的比值产生耦合影响;另外,同时随着错距的增大,地表沉陷盆地范围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发展,水平移动近盆地等值线由椭圆形向梭子形演化;综合卸压错距经验公式、地表损伤程度及煤柱卸压效果确定的研究区域多煤层开采最优错距为30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采沉陷 地表变形 巨厚弱胶结覆岩 深部开采 错距开采 地表移动 煤柱卸压
下载PDF
围岩加强支护留窄煤柱护巷的可行性研究
18
作者 王浩 庞杰文 杨少强 《煤炭技术》 CAS 2024年第2期81-85,共5页
为了减少煤矿井下资源浪费现象的发生,研究了留设不同宽度保护煤柱时,围岩塑性区及垂直应力在施工“支护-卸压-砌墙”协同控制技术前后的数值模拟对比分析。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未采取围岩加强支护措施时,随着停采线与回风大巷之间距离的... 为了减少煤矿井下资源浪费现象的发生,研究了留设不同宽度保护煤柱时,围岩塑性区及垂直应力在施工“支护-卸压-砌墙”协同控制技术前后的数值模拟对比分析。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未采取围岩加强支护措施时,随着停采线与回风大巷之间距离的减小,煤柱垂直应力峰值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且回风大巷围岩破坏变形严重;施工“支护-卸压-砌墙”协同控制技术后,随着保护煤柱的回采,煤柱与回风大巷围岩的塑性形变区域面积占比都显著减小,且回风大巷的垂直应力峰值平均减小了25.32%,应力集中系数平均减小了27.03%;在保证煤柱及大巷围岩稳定的前提下,可适当的缩减保护煤柱的宽度,以减少煤炭资源的浪费,并可为煤矿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窄煤柱 塑性区 垂直应力 加强支护
下载PDF
采煤工作面沿空掘巷区段煤柱宽度优化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国召 王飞飞 《当代化工研究》 CAS 2024年第6期114-116,共3页
针对采煤工作面沿空掘巷区段煤柱合理宽度留设问题,以5319采煤工作面为工程背景,建立了煤柱宽度的计算模型,同时通过理论计算、数值模拟及与现场应用互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探讨了区段煤柱留设的宽度大小,结果表明:当煤柱留设宽度低于8 m时... 针对采煤工作面沿空掘巷区段煤柱合理宽度留设问题,以5319采煤工作面为工程背景,建立了煤柱宽度的计算模型,同时通过理论计算、数值模拟及与现场应用互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探讨了区段煤柱留设的宽度大小,结果表明:当煤柱留设宽度低于8 m时,顶板与采空区贯通,煤柱承载能力弱,破坏严重,当煤柱宽度大于8 m时,煤柱塑性区未与采空区完全贯通。通过现场钻孔窥视,留设煤柱14 m时煤柱内部仍存在未破坏区域,具有一定的承载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窄煤柱 应力集中 沿空掘巷
下载PDF
条带工作面采动应力分布规律及分级承载卸压研究
20
作者 王经论 成云海 +1 位作者 孙鹏宫 高阳 《煤炭与化工》 CAS 2024年第11期9-15,共7页
为实现冲击地压矿井安全有序生产,开展采动应力分布规律的研究。以梁宝寺煤矿3314条带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数值模拟,分析3314工作面不同回采距离时上覆岩层沿倾向的位移场及应力场分布云图;采用应力监测,分析条带煤柱面覆岩空间结构... 为实现冲击地压矿井安全有序生产,开展采动应力分布规律的研究。以梁宝寺煤矿3314条带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数值模拟,分析3314工作面不同回采距离时上覆岩层沿倾向的位移场及应力场分布云图;采用应力监测,分析条带煤柱面覆岩空间结构演化过程中的垂直应力和覆岩垂直位移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条带煤柱面动态应力集中程度与覆岩空间岩层运动高度呈正相关关系,覆岩空间岩层运动高度低,动态应力集中程度低,反之,则大,当覆岩空间岩层运动高度稳定后,动态应力峰值也达到了最大值。针对工作面剩余条带煤柱的回收过程中,两侧已采工作面的侧向支承压力向条带煤柱转移,其应力水平达到或超过发生冲击地压的应力条件,冲击危险性较高等问题,提出“双层钻孔”技术,形成“分级承载”和“分次转移”的卸压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动应力 条带煤柱 钻孔卸压 应力转移 覆岩结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