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1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imilarity model tests of movement and deformation of coal-rock mass below stopes 被引量:6
1
作者 WANG, Haifeng CHENG, Yuanping +1 位作者 YUAN, Liang WANG, Liang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I CAS 2010年第2期188-192,共5页
For a study of the movement and deformation of coal-rock mass and low protected seams below a stope,as well as for fracture developments and rules of evolution of permeability,we designed a plane strain model test sta... For a study of the movement and deformation of coal-rock mass and low protected seams below a stope,as well as for fracture developments and rules of evolution of permeability,we designed a plane strain model test stand to carry out model tests of similar material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gas drainage from low protected seams and to measure the movement and deformation of coal-rock mass using a method of non-contact close-range photogrammetry.Our results show that 1) using paraffin melting to take the place of coal seam mining can satisfy the mining conditions of a protective seam;2) coal-rock mass under goafs has an upward movement after the protective seam has been mined,causing floor heaving;3) low protected seams become swollen and deformed,providing a good pressure-relief effect and causing the coal-rock mass under both sides of coal pillars to become deformed by compression and 4) the evolution of permeability of low protected seams follows the way of initial values→a slight decrease→a great increase→stability→final decrease.Simultaneously,the coefficient of air permeability increased at a decreasing rate with an increase in interlayer spac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l-rock mass below stope low protected seam plane strain similar model test
下载PDF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behaviors of bolt-supported rock strata surrounding an entry in large dip coal seam 被引量:1
2
作者 Ke Yang Guangxiang Xie Guowen Tan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SCIE 2011年第S1期445-449,共5页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behaviors and stability of rock strata surrounding an entry with bolt supporting in large dip coal seams (LDCSs) dipping from 25° to 45°, a self-developed rotatable experimental f...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behaviors and stability of rock strata surrounding an entry with bolt supporting in large dip coal seams (LDCSs) dipping from 25° to 45°, a self-developed rotatable experimental frame for similar material simulation test was used to build the model with the dip of 30°, based on analyses of geological and technological conditions in Huainan mine area, Anhui, China. The strata behaviors, such as extracting- and mining-induced stresses development,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modes, were synthetically integrated during working face advancing.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mining-induced stress and deformation are asymmetrical in the roadway. The strata behaviors are totally different in different sections of the roadway. Because of asymmetrically geometrical structure influenced by increasing dip, strata dislocating, rock falling and breaking occur in roof. Then, squeezing, collapsing and caving of coal happen in upper- and lower-rib due to shearing action caused by asymmetrical roof bending and dislocating. Owing to the absence of supporting, floor heaving is very violent and usually the zone of floor heaving develops from the lower-rib to upper-rib. Engineering practices show that, due to the asymmetr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ock pressure and roadway configuration, it is more difficult to implement bolt supporting system to control rock stability of roadways in LDCSs. The upper-rib and roof of entries are the key sections. Consequently, it is reliable to use asymmetrical bolt-mesh-cable supporting system to control rock stability of roadways based on the asymmetr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oadway configuration and strata behavi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rge dip coal seams (LDCSs) rock pressure asymmetrical strata behavior physical model bolt supporting system
下载PDF
Study on Supporting of Seam Roadways in Deeply Inclined Coal Seams 被引量:2
3
作者 Luo Yong Shen Zhaowu +1 位作者 Xie Guangxiang Liu Quanming 《工程科学(英文版)》 2006年第1期45-51,共7页
Based on the present problems of the support method of gateways in complex surrounding rock in steeply inclined seam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upport selection of lasting gateways in steeply inclined seams, and eval... Based on the present problems of the support method of gateways in complex surrounding rock in steeply inclined seam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upport selection of lasting gateways in steeply inclined seams, and evaluates the support effects. It draws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support of bolt-mesh-anchor is the most effective support of this sort of gateways by using scale model simulation in lab and practice application.The support effects of practice application are satisfactory. It will give a beneficial reference to other analogical mine and has an extensive application prospe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倾斜煤层 比例模型 路面裂缝 矿井支护 锚杆
下载PDF
煤体注水渗流模型构建及微观主控影响规律
4
作者 王恩茂 王刚 +3 位作者 解树亮 魏宏钊 冯净 梁瀚丹 《工程科学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1-281,共11页
煤层注水技术是目前矿井除尘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起到润湿煤体、源头减尘的作用.但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煤体孔隙率相对较低,极大影响煤层注水的润湿效果.因此,为了提高煤层注水的效果,结合煤体固有属性、孔隙尺度等影响因素,首先,引入... 煤层注水技术是目前矿井除尘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起到润湿煤体、源头减尘的作用.但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煤体孔隙率相对较低,极大影响煤层注水的润湿效果.因此,为了提高煤层注水的效果,结合煤体固有属性、孔隙尺度等影响因素,首先,引入连通孔隙率,建立了包含孔喉、等效孔径、有效孔隙率、毛细管束、迂曲度、流动路径在内的渗流模型;其次,采用高精度射线显微镜(μ-CT)对内蒙古煤矿、同富新煤矿、梅花井煤矿、大黄山煤矿以及磁窖沟煤矿5个煤矿的不同变质程度煤进行扫描,三维重建可视化煤体微观有效孔隙结构,运用分形理论,提取煤体有效连通孔隙结构参数进行计算;再次,通过实验对5个煤矿不同变质程度的煤进行渗透率实测;最后,引入“敏感度”来表征每种影响因素对渗流量的影响程度,运用Morris筛选法,将数值分析法与渗流模型相耦合,定量筛选了煤体坚固性系数、迂曲度分形维数、有效孔隙率、体积分形维数、孔喉半径等主控因素,并分析了各主控因素对注水能力的影响规律.本研究建立了一个综合煤体坚固性系数、迂曲度分形维数、有效孔隙率、体积分形维数和孔喉半径的渗流模型.分析表明,影响注水能力的主控因素依次为煤体坚固性系数、迂曲度分形维数、有效孔隙率、体积分形维数和孔喉半径.注水能力与煤体坚固性系数呈正弦函数关系,随着有效孔隙率的增加,迂曲度分形维数和体积分形维数的减小,注水能力增强.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完善煤层注水渗流理论、增强煤层注水润湿效果,防治矿井粉尘灾害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注水 有效连通孔隙 渗流模型 主控因素 计算机断层扫描
下载PDF
基于MRU-Net++的极薄煤层综采面煤岩界面图像识别
5
作者 张传伟 何正伟 +4 位作者 路正雄 李林岳 龚凌霄 张刚强 潘巧娜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03-116,共14页
煤岩识别是极薄煤层综采工作面实现智能化开采的核心技术之一。针对极薄煤层开采时煤岩分界线自然裸露在外的特殊情况,提出了一种基于MRU-Net++网络的极薄煤层煤岩图像识别方法。该网络以U-Net++为基础,通过“剪枝”技术对U-Net++结构... 煤岩识别是极薄煤层综采工作面实现智能化开采的核心技术之一。针对极薄煤层开采时煤岩分界线自然裸露在外的特殊情况,提出了一种基于MRU-Net++网络的极薄煤层煤岩图像识别方法。该网络以U-Net++为基础,通过“剪枝”技术对U-Net++结构进行优化,在U-Net++网络性能损失最小的同时减少其复杂度,以提高运算速度;采用MobileNetV2轻量化网络,构建一个基于MobileNetV2的核心骨干网络,替代U-Net++原有的网络架构,显著降低了模型的参数数量,提高了模型分割效率;同时引入含有通道注意力机制的ResNeSt模块来增强对煤岩图像边缘细节特征的提取能力,提高分割精度。利用液压支架上的防爆摄像仪采集极薄煤层综采工作面煤岩图像,获取具有煤岩分布信息的高清煤岩图像并对图像进行预处理,创建含有2 536个样本的极薄煤层综采面煤岩图像数据集。设置消融试验,验证改进部分对网络性能的影响,并将该模型与经典FCN、U-Net、U-Net++网络模型进行对比,利用自适应学习算法训练各网络模型,选择像素准确度(Pixel Accuracy, P_(A))、交并比(Intersection over Union, IOU)及测试时间等关键指标评估模型分割效果。结果显示,MRU-Net++网络模型的平均像素准确度P_(AM)和交并比I_(OUM)分别为97.15%和94.16%,模型占用内存25.71 M,每张图像的平均测试时间28.61 ms,充分证明了该方法在极薄煤层特殊环境下进行煤岩识别任务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薄煤层 煤岩识别 语义分割 U-Net++网络模型 深度学习
下载PDF
基于FHH分形理论的隆德煤矿砂岩微观孔隙研究
6
作者 王旭 尹尚先 +7 位作者 曹敏 夏向学 刘德旺 张金福 吴传实 李启兴 王浩瑞 陆睿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9-189,共11页
西部煤炭资源以侏罗纪煤田为主,侏罗系煤系地层普遍受到顶板复合水的影响,因此,顶板砂岩含水层的富水性评价是矿井安全开采的前提。以隆德煤矿为研究对象,通过氮气吸附试验分析了砂岩孔隙结构特征;基于FHH分形模型,分析了分形维数与岩... 西部煤炭资源以侏罗纪煤田为主,侏罗系煤系地层普遍受到顶板复合水的影响,因此,顶板砂岩含水层的富水性评价是矿井安全开采的前提。以隆德煤矿为研究对象,通过氮气吸附试验分析了砂岩孔隙结构特征;基于FHH分形模型,分析了分形维数与岩石组成、孔隙结构、埋深等参数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隆德煤矿砂岩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分形维数D_(2)>D_(1),表明砂岩内部孔隙结构比表面孔隙复杂;岩石组成成分是主要影响孔隙复杂程度的重要因素,其中黏土矿物与石英是主要影响分形维数的因素;区域内砂岩吸附滞环近似H3和H4型,以狭窄型和平板状裂隙孔为主,孔隙以微-中孔为主;砂岩孔隙具有明显的分阶段分形特征,分形维数与黏土矿物含量、石英、BET比表面积、伊利石含量、水力半径呈正相关关系,与石英、BJH总孔体积呈弱的正相关关系,与造岩矿物含量、钾长石、斜长石、高岭石含量、平均孔径和孔隙度呈负相关关系,与渗透率呈弱的负相关性关系,而与绿泥石含量基本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形维数 砂岩 侏罗系煤层 FHH分形模型 富水性评价
下载PDF
基于优化克里金插值的煤层模型构建研究
7
作者 付凯 杨科 刘飞跃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75-183,共9页
为了建立精细化的地质模型,从而实现地质透明与开采工作的科学规划,进行基于优化克里金插值构建煤层模型的研究,揭露了煤层的厚度分布走向与煤炭发热量差异。首先,通过区域化变量生成原理获得具有规律性和随机性的二维区域化变量随机场... 为了建立精细化的地质模型,从而实现地质透明与开采工作的科学规划,进行基于优化克里金插值构建煤层模型的研究,揭露了煤层的厚度分布走向与煤炭发热量差异。首先,通过区域化变量生成原理获得具有规律性和随机性的二维区域化变量随机场作为模拟煤层地质条件的数据集合,并依据其变异系数的高低来表征不同的地质条件,提升了验证插值方法效果的数据质量;其次,引入蚁群-粒子群算法(ACO-PSO)对普通克里金进行优化,克服空间变异性对插值方法的影响,提高了方法的精度与鲁棒性;再次,分别以区域化随机变量数据集合与淮北杨柳煤矿10号煤层钻孔勘探的实测煤层厚度和发热量作为原始数据,对普通克里金与优化克里金插值方法进行误差对比;最后,利用优化方法建立块体模型并且结合井田边界、工作面边界线和巷道信息等约束条件构建10号煤层的煤层模型。误差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在四类变异性由低到高的区域化变量数据集中,优化方法的均方根误差分别降低了35.4%、18.4%、20.4%和15.8%;依托10号煤层的254个见煤钻孔实测煤层厚度与发热量数据的估值内推对比中,同样是优化方法的误差更低。研究结果证明,在煤层模型构建工作中,优化克里金插值方法的效果较好且应用场景更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透明 区域化变量 克里金插值 优化算法 煤层模型
下载PDF
尖灭分叉型煤层三维地质建模研究:基于地质统计学和符号矩阵的方法 被引量:1
8
作者 王艳美 刘星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02-1410,共9页
由于成煤期的泥炭沼泽基底不平以及地质环境等的变化,导致相对较大的地质区域内煤层常出现尖灭、分叉等复杂情况,影响开采设计,为高效准确定位煤层边界及分布位置,提出一种基于地质统计学和符号矩阵进行三维地质建模的方法。通过符号矩... 由于成煤期的泥炭沼泽基底不平以及地质环境等的变化,导致相对较大的地质区域内煤层常出现尖灭、分叉等复杂情况,影响开采设计,为高效准确定位煤层边界及分布位置,提出一种基于地质统计学和符号矩阵进行三维地质建模的方法。通过符号矩阵方法,按照一定精度离散煤层和非煤层数据,利用泛克里金法确定平面煤层厚度,反距离加权法确定每个栅格的符号距离函数估值,局部窗口对煤层进行精准定位,确定与煤层厚度相匹配的距离函数截距,建立煤层的三维地质模型,并讨论了距离函数截距对煤层精度的影响;滑动垂直窗口大小与煤层位置对建模结果中煤层连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建模方法可以针对煤层尖灭、分叉等复杂情况快速建模,对大范围区域地质模型构建有一定的适用性,自动化程度高,可应用于煤层开采设计及资源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灭分叉煤层 地质统计学 符号矩阵 三维地质建模
下载PDF
近距离煤层区段煤柱集中应力传递特征试验研究
9
作者 张剑 李建忠 刘慧妮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08-215,共8页
探究煤柱应力向底板传递特征对确定近距离煤层巷道围岩控制方法具有指导作用。以山西杜儿坪矿近距离煤层为原型,开展上煤层开挖相似模型试验,利用DIC技术采集底板深度不同水平层位应变数据,分析垂直、水平、及剪切三种应变的分布特征和... 探究煤柱应力向底板传递特征对确定近距离煤层巷道围岩控制方法具有指导作用。以山西杜儿坪矿近距离煤层为原型,开展上煤层开挖相似模型试验,利用DIC技术采集底板深度不同水平层位应变数据,分析垂直、水平、及剪切三种应变的分布特征和应变峰值距煤柱边界水平距离的变化规律,探究上煤层开采后区段煤柱集中应力向底板的传递特征。结果表明:煤柱底板区,三种应变均以煤柱中心为轴呈非对称双峰分布特征,垂直、剪切两种应变峰值为先开挖面煤柱侧小于后开挖面煤柱侧,而水平应变峰值则恰好相反,三种应变峰值均随底板深度增加而减小;采空区底板,垂直、剪切两种应变远离煤柱边界逐渐趋于0,而水平应变则显现出反复增减多变特征。三种应变峰值距煤柱边界的水平距离表现为垂直应变为先开挖面煤柱侧大于后开挖面煤柱侧,但剪切应变则刚好相反,而水平应变则先后开挖面煤柱侧均相等,且三种应变距煤柱边界水平距离均随底板深度增加而增大。垂直、水平应力分别为压、拉应力,而先后采面煤柱侧剪切应力则不同分别为拉、压应力;垂直、剪切两种应力均显现为高应力水平,但水平应力甚小;垂直、水平两类应力峰值均位于煤柱底板区,而剪切应力峰值却位于采空区底板;垂直、剪切两种应力随远离煤柱边界均趋于0,水平应力则显现反复转化增减特征。选择近距离煤层巷道围岩控制方法既应重视垂直应力的作用,也应关注剪切应力对其失稳破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距离煤层 区段煤柱 应力传递特征 相似材料模型试验 DIC技术
下载PDF
煤层亚临界/超临界CO_(2)吸附特征与封存模式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帅峰 韩思杰 +4 位作者 桑树勋 郭常建 郭庆 徐昂 张金超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2-168,共17页
大规模高效CO_(2)地质封存是短期内快速实现CO_(2)减排的关键途径之一,以吸附特征为主要封存机制的深部不可采煤层CO_(2)封存具有规模化实施的潜力。为研究深部煤层CO_(2)封存机制,以沁水盆地无烟煤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高温高压CO_(2)吸... 大规模高效CO_(2)地质封存是短期内快速实现CO_(2)减排的关键途径之一,以吸附特征为主要封存机制的深部不可采煤层CO_(2)封存具有规模化实施的潜力。为研究深部煤层CO_(2)封存机制,以沁水盆地无烟煤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高温高压CO_(2)吸附实验,并采用简化局部密度模型(SLD-PR)拟合,分析了温压变化下不同孔隙的吸附相密度分布特征,揭示了以吸附相密度和最大吸附层厚度协同变化为核心的煤层CO_(2)封存机理,最后通过准确划分孔内吸附空间与自由空间,预测了不同埋深下煤层CO_(2)封存量。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温度下超临界CO_(2)吸附曲线均表现出典型的超临界气体吸附特征,过剩吸附量(最大值介于1·25~1·75 mmol/g)在达到最大值后下降;(2)孔隙内CO_(2)吸附层分为接触层、内层和过渡层,亚临界CO_(2)在孔内以单分子层吸附为主,而超临界CO_(2)吸附方式为多分子层吸附;(3)最大吸附层厚度随埋深增加而减小,与温度呈正相关,而与压力呈负相关;(4)CO_(2)平均吸附相密度随埋深“先增后减”,总封存量与绝对吸附量曲线在CO_(2)处于超临界状态下存在差异。结论认为:(1)在吸附空间与吸附相密度协变下,煤层CO_(2)微观封存模式随埋深可分为亚临界单分子层吸附、超临界类气态多分子层吸附型以及超临界类液态多分子层吸附3种类型,自由相封存量对总封存量的贡献随埋深增加,但吸附封存仍是煤层CO_(2)封存的主要方式;(2)研究成果揭示了原位煤层超临界CO_(2)封存机理,能够为深部煤层CO_(2)封存能力评价提供新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 CO_(2) 深部煤层 吸附相密度分布 SLD-PR模型 最大吸附层厚度 封存容量 吸附封存
下载PDF
穿越煤系地层隧道预留岩墙破坏力学行为与安全厚度研究
11
作者 许煜林 邸小勇 +3 位作者 巩雯 林志 李哲宇 杨红运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6-138,共13页
为研究穿越煤系地层隧道在瓦斯压力和地应力作用下的力学行为变化,以贵州的天成坝隧道的瓦斯煤系地层为工程案例,通过相似模型试验搭建三维试验物理模型,分别研究预留岩墙在2种不同隧道跨度下的力学行为变化,并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研究不... 为研究穿越煤系地层隧道在瓦斯压力和地应力作用下的力学行为变化,以贵州的天成坝隧道的瓦斯煤系地层为工程案例,通过相似模型试验搭建三维试验物理模型,分别研究预留岩墙在2种不同隧道跨度下的力学行为变化,并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研究不同因素下隧道开挖岩墙厚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隧道开挖改变了围岩的原始应力状态,在隧道掌子面前方的岩墙出现应力集中,且隧道在开挖后掌子面一侧的应力卸载使竖向应力和水平应力差值最大。2)隧道所在的地质环境相同时,预留岩墙上部垂直地应力越大,隧道的开挖跨度越大,预留岩墙的厚度越小,预留岩墙发生破坏失稳的可能性越大。3)隧道开挖过程中,预留岩墙垂直应力与位移监测点竖向位移同步变化;垂直应力达到峰值时,竖向位移变形最大;随后垂直应力减小,竖向位移变形趋于稳定;垂直应力突变导致预留岩墙破坏,位移量急剧增大。4)建立不同瓦斯压力、不同围岩等级、不同隧道跨度情况下的数值计算模型,通过正交试验法,设计8种不同工况,得到不同因素组合下预留岩墙厚度的变化规律;最后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法,拟合得到最小预留岩墙厚度的计算经验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穿煤隧道 岩墙稳定性 模型试验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小断层附近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预测
12
作者 关金锋 成春莲 +1 位作者 许国胜 王建华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7-173,共7页
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预测关系到瓦斯治理措施的有效实施。为提高煤层隐伏小断层附近瓦斯治理的效果,结合煤与瓦斯突出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小断层附近煤与瓦斯突出危险的动态分析方法,包括瓦斯地质条件勘查、瓦斯地质数值建模、采动应... 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预测关系到瓦斯治理措施的有效实施。为提高煤层隐伏小断层附近瓦斯治理的效果,结合煤与瓦斯突出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小断层附近煤与瓦斯突出危险的动态分析方法,包括瓦斯地质条件勘查、瓦斯地质数值建模、采动应力场演化及煤与瓦斯突出预测等流程。以古汉山煤矿14171采煤工作面为例说明该方法实施过程,在瓦斯地质条件精细勘查基础上构建数值模型,开展了工作面开采前,以及开采过程中的采动应力场数值模拟分析,发现煤层在开采前应力集中区出现在断层端部偏一侧部位、在开采过程中沿断层走向一侧范围出现应力集中,预测在小断层端部偏一侧15 m范围内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开采距断层小于21 m范围内煤层存在煤与瓦斯突出危险,煤与瓦斯突出危险带的分布范围为区域防突措施评判和工作面预测提供了理论指导。现场实施的检验钻孔表明,瓦斯解吸指标Δh2和钻孔瓦斯涌出初速度指标q在开采距小断层8~20 m范围内出现异常增大现象,该范围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大,与煤与瓦斯突出动态分析的结果基本吻合,佐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研究成果为复杂构造带煤与瓦斯突出预测开辟了新思路,为相似地质条件下矿井开展瓦斯治理工作提供了技术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小断层 煤与瓦斯突出 瓦斯地质模型 应力集中 预测方法
下载PDF
煤层扩径段CSU声速测井响应特征研究
13
作者 胡永 马鑫龙 齐兴华 《西部探矿工程》 CAS 2024年第8期88-91,共4页
声速测井广泛应用于煤田油气田勘探以及工程地质等领域,在实际测井工作中,测量结果受多种因素影响与真实值存在较大偏差。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对CSU声速测井响应特征进行数值模拟研究,设计出二维轴对称竖井测井模型,验证了CSU... 声速测井广泛应用于煤田油气田勘探以及工程地质等领域,在实际测井工作中,测量结果受多种因素影响与真实值存在较大偏差。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对CSU声速测井响应特征进行数值模拟研究,设计出二维轴对称竖井测井模型,验证了CSU声波时差曲线受煤层不同扩径规模、煤层厚度变化等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CSU声速测井的声波时差曲线不受煤层扩径段边界影响,两接收换能器所处地层即为探测目标,探测结果为目标体加权值,薄煤层探测须层厚核正,为声速测井提供了重要解释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SU 测井模型 煤层扩径规模 煤层厚度
下载PDF
煤层钻孔瓦斯抽放与漏气耦合模型建立及现场应用研究
14
作者 李海兵 《煤矿现代化》 2024年第4期105-109,共5页
煤层钻孔周围漏气导致抽采瓦斯质量差,瓦斯突出危险难以消除,还可能引起煤炭自燃、瓦斯爆炸等灾害。建立了基于基质收缩和有效应力对煤层渗透性影响的双介质耦合模型,对影响瓦斯抽采质量的关键因素进行了研究,瓦斯浓度随密封长度和钻孔... 煤层钻孔周围漏气导致抽采瓦斯质量差,瓦斯突出危险难以消除,还可能引起煤炭自燃、瓦斯爆炸等灾害。建立了基于基质收缩和有效应力对煤层渗透性影响的双介质耦合模型,对影响瓦斯抽采质量的关键因素进行了研究,瓦斯浓度随密封长度和钻孔直径的增大而升高,随抽采负压和煤层渗透率的增大而降低。因此,研发了新型钻孔密封技术,可以完全密封钻孔周围的各种裂缝,现场试验表明,改进后的密封技术瓦斯浓度是传统密封方法的1.91倍,且在后续的抽采阶段仍保持较高的抽采水平,应用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斯抽放 煤层钻孔 耦合模型
下载PDF
河下浅埋厚煤层采动覆岩裂隙-涌水量时空演化的FDEM-CFD耦合分析
15
作者 杨泽斌 李浩 +1 位作者 马立强 麦龙泉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6-184,共9页
河下浅埋厚煤层采动覆岩裂隙分布与涌水量是工作面安全生产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数值模拟是二者重要预测方法,其合理性的关键在于建立岩体破坏-裂隙流体耦合理论及相应的模拟方法。以路家村矿15404工作面为研究背景,构建拉/剪应力下非贯... 河下浅埋厚煤层采动覆岩裂隙分布与涌水量是工作面安全生产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数值模拟是二者重要预测方法,其合理性的关键在于建立岩体破坏-裂隙流体耦合理论及相应的模拟方法。以路家村矿15404工作面为研究背景,构建拉/剪应力下非贯通裂隙开裂、贯通裂隙的法向与切向本构关系,并基于二相流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状态方程,结合增强的浸没边界算法识别流-固界面,通过流体体积法实现裂隙内流体自由面的追踪和重构。在此基础上形成FDEM-CFD河下采煤覆岩裂隙与涌水量预测数值模型耦合程序,通过相邻工作面地面钻孔冲洗液消耗量观测法验证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以及采用大井法理论对涌水量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采动岩体破坏-裂隙流体耦合理论及相应的FDEM-CFD程序,可数值实现河下浅埋厚煤层采动覆岩裂隙形成,以及裂隙内流体运移过程。当工作面推进至80~120 m时覆岩内形成贯通地表的导水裂隙。招山河水的主要下泄路径为工作面后方8~20 m位置处的导水裂隙,其斜向采空区、倾角65°~72°。模拟所得采空区涌水量为18.78 m^(3)/h,与大井法计算结果接近。上述成果在路家村矿区得到初步应用,为进一步开展河下浅埋厚煤层防治水工程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下浅埋煤层 覆岩裂隙 涌水量 本构模型 FDEM-CFD耦合
下载PDF
易自燃厚煤层综采工作面CO溯源数值分析
16
作者 刘涛 张延太 +4 位作者 杨宝伟 冯雄 常虎强 夏同强 张高亮 《煤炭技术》 CAS 2024年第10期142-146,共5页
甘肃某矿厚煤层2804综放工作面,回采期间的上隅角CO浓度长期保持150×10^(-6)左右,严重威胁井下人员安全。实验揭示了不同温度和O_(2)浓度下CO生成规律,建立了采空区CO生成运移的热-固-流-化多场耦合模型,定量分析了地温、工作面风... 甘肃某矿厚煤层2804综放工作面,回采期间的上隅角CO浓度长期保持150×10^(-6)左右,严重威胁井下人员安全。实验揭示了不同温度和O_(2)浓度下CO生成规律,建立了采空区CO生成运移的热-固-流-化多场耦合模型,定量分析了地温、工作面风量及回采速度对采空区CO生成-运移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温度超过40℃时,煤的氧化反应速率开始增加,且随O_(2)浓度增大,煤的氧化反应越剧烈,生成的CO越多;回采过程中工作面上隅角CO浓度呈现递增趋势,生成速率先增大后减小,且随着地温、风量增大而增大;综合分析认为2804工作面上隅角CO主要来源于采空区内部浮煤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自燃厚煤层 CO溯源 多场耦合模型 数值模拟
下载PDF
薄煤层高精度透明地质模型构建与应用
17
作者 高杬 霍金刚 吴博 《陕西煤炭》 2024年第11期139-142,165,共5页
陕煤黄陵矿业双龙煤矿智能工作面建设过程中,由于薄煤层开采作业空间有限,严重制约了智能化采煤装备的运行效率。为此,在综合分析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对工作面进行高精度透明地质模型构建工作,提高智能综采精细化程度。在综合地质勘探资... 陕煤黄陵矿业双龙煤矿智能工作面建设过程中,由于薄煤层开采作业空间有限,严重制约了智能化采煤装备的运行效率。为此,在综合分析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对工作面进行高精度透明地质模型构建工作,提高智能综采精细化程度。在综合地质勘探资料的基础上构建地层模型、断层模型,并结合巷道写实动态更新地质模型提高精度,保持回采前方50 m范围内地质模型顶底板精度在0.2 m左右,并结合截割工艺下发地质参数,为薄煤层智能精准开采提供了依据,减轻了井下工人的工作强度,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煤层 透明地质模型 地层模型 断层模型 顶底板
下载PDF
近距离多煤层下行重复采动覆岩变形与裂隙演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金贵 姬中奎 +4 位作者 呼少平 王海 胡俭 韩强 杨帆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2-163,共12页
随着地壳浅部易采煤炭资源的逐渐枯竭,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多煤层开采将成为新常态。由于多煤层开采对上覆岩体造成极大的重复扰动,导致覆岩的垮落、移动与裂隙演化规律相较于单一煤层开采更加复杂。为了研究多煤层下行重复采动条件下覆岩... 随着地壳浅部易采煤炭资源的逐渐枯竭,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多煤层开采将成为新常态。由于多煤层开采对上覆岩体造成极大的重复扰动,导致覆岩的垮落、移动与裂隙演化规律相较于单一煤层开采更加复杂。为了研究多煤层下行重复采动条件下覆岩变形与裂隙演化特征,本文以陕北神府矿区张家峁煤矿4^(-2)煤层、4^(-3)煤层、4^(-4)煤层、5^(-2)煤层开采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几何相似比1∶100的相似模型试验和UDEC数值模拟研究。张家峁煤矿四层煤层下行重复采动物理相似模拟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周期来压步距随下行开采呈逐渐减小的规律,冒落带高度与煤层厚度正相关,4^(-2)煤层开采后导水裂隙带贯穿至地表,4^(-3)煤层、4^(-4)煤层、5^(-2)煤层开采结束后,导水裂隙带均贯穿层间覆岩。顶板围岩在反复拉伸、挤压作用下,破碎程度逐渐增大,且多为未闭合裂隙。研究结果可以为多煤层开采条件下的顶板管理和开采设计提供理论层面的参考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煤层 重复采动 关键层 导水裂隙带 相似模型
下载PDF
面向煤层冲刷带探测的钻孔雷达数值模拟研究
19
作者 赵嘉良 李蔚林 《煤炭与化工》 CAS 2024年第12期73-78,共6页
煤层冲刷带构造的存在给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及安全生产带来不利影响。潞宁煤业公司22123工作面位于侏罗系大同组上部的2号煤,根据工作面的采掘及探测情况,发现其工作面中存在大量不规则冲刷带。为对其实施精准探测,采用数学建模软件MAT... 煤层冲刷带构造的存在给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及安全生产带来不利影响。潞宁煤业公司22123工作面位于侏罗系大同组上部的2号煤,根据工作面的采掘及探测情况,发现其工作面中存在大量不规则冲刷带。为对其实施精准探测,采用数学建模软件MATLAB建立了煤层冲刷带地质模型,结合探地雷达数值模拟软件gprMax开展了正演模拟研究,得出不同雷达频率及钻孔间距的探测结果,分析总结得出钻孔雷达在工作面探测的最优频率及钻孔雷达探测时的最优探测间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冲刷带 钻孔雷达 地质模型 数值模拟 MATLAB gprMax
下载PDF
平朔露天煤矿全地层建模技术应用
20
作者 郭源 《露天采矿技术》 CAS 2024年第6期22-27,共6页
为满足平朔矿区智慧化矿山建设地质工作要求,以MineBase系统为平台,结合MySQL云端数据库,对平朔露天煤矿进行了全地层建模关键技术的深入研究;重点研究了基于MySQL数据库的钻孔数据管理、钻孔数据与实景模型融合展示技术、全地层网格插... 为满足平朔矿区智慧化矿山建设地质工作要求,以MineBase系统为平台,结合MySQL云端数据库,对平朔露天煤矿进行了全地层建模关键技术的深入研究;重点研究了基于MySQL数据库的钻孔数据管理、钻孔数据与实景模型融合展示技术、全地层网格插值技术、UVW坐标转换断层建模技术、底板与厚度估值相结合的薄煤层尖灭建模技术,并经过实验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和实用性,实现了高效、准确和直观的全地层建模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ySQL云端数据库 MineBase系统 全地层建模 逆断层 薄煤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