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44篇文章
< 1 2 1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valuation of the 20 L dust explosibility testing chamber and comparison to a modified 38 L vessel for underground coal
1
作者 Robert Eades Kyle Perry +1 位作者 Catherine Johnson Jacob Mill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SCD 2018年第6期885-890,共6页
The phenomenon of combustible dust explosions is present within many industries. Tests for explosibility of dust clouds per ASTM E1226 use a 20 L explosive chamber that places the combustible dust directly below the d... The phenomenon of combustible dust explosions is present within many industries. Tests for explosibility of dust clouds per ASTM E1226 use a 20 L explosive chamber that places the combustible dust directly below the dispersion nozzle which generates a thorough mixture for testing purposes. However, in the underground coal mining industry, there are a number of geologic, mining, and regulatory factors that change the deposition scheme of combustible coal dust. This causes the atmosphere of a coal mine to have a variable rock dust-coal dust mixture at the time of ignition.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this variable atmosphere, a series of lean explosibility tests were conducted on a sample of Pittsburgh Pulverized coal dust. These explosibility tests were conducted in a 38 L chamber with a 5 kJ Sobbe igniter. The 38 L chamber generates a variable air-dust mixture prior to ignition. The test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38 L chamber experiences reduced explosive pressures, and lower explosibility index values when compared to the 20 L chamb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UST explosion coal mining coal DUST EXPLOSIBILITY testING
下载PDF
Numerical test and evaluating method of impact trend of rock-coal system
2
作者 蒋金泉 程家国 +1 位作者 曲华 董建军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Engineering(China)》 2008年第1期12-18,共7页
The impact trend of rock-coal system was studied by the method of accumulat- ing and releasing of deformation energy and interaction of rock-coal system.The system model of roof-coal-floor was established.Based on the... The impact trend of rock-coal system was studied by the method of accumulat- ing and releasing of deformation energy and interaction of rock-coal system.The system model of roof-coal-floor was established.Based on the RFPA software,rock fracture process analysis system,the numerical test of deformation,fracture and energy transmis- sion of nonlinear and nonhomogeneous rock-coal system,and the numerical test and evaluating method of impact trend of rock-coal system were achieved.When the same coal seam was in different roof and floor conditions,the fracture process of rock-coal sys- tem can be classified as gradual,sudden and delayed fracture three kinds,and their im- pact trend can be classified as void,intense and medium correspondingly.The rock-coal system's impact trend is evaluated by the system impact index μ and burst expanding forms.The criteria μ are μ<1.0,1.0≤μ<1.5 and μ≥1.5 when the impact trend is void,in- tense or medium,which are tested and verified by the No.2 and No.4 coal seams in Sun- cun mi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 煤层 开采技术 数字模拟技术 评估方法
下载PDF
Semi-Industrial Test of Underground Coal Gasification In Well No.2 in Xinhe, Xuzhou
3
作者 杨兰和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1999年第2期172-175,共4页
The necessity of underground coal gasification is explained. The condition,technology character,and process of the semi-industrial test of underground coal gasification in well No. 2 at Xinhe, Xuzhou,are introduced. T... The necessity of underground coal gasification is explained. The condition,technology character,and process of the semi-industrial test of underground coal gasification in well No. 2 at Xinhe, Xuzhou,are introduced. The test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technique of long tunnel,large sectiou,two stage underground coal gasification can obtain a large output of coal gas with a high heat value, making the working process stable. So the feasibility of the new techuology is verified.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re will have a good application prospect of the technique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NDERGROUND coal GASIFICATION semi-industrial test technology long tuunel large section two STAGE XUZHOU Xinhe
下载PDF
Experimental Study on Shear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Section Morphology of Coal Samples
4
作者 Sihao Huang Tingkan Lu Baohua Guo 《World 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2023年第2期335-352,共18页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rocks under cyclic and dynamic loading are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s for solving the structural stability of large engineering rocks. As underground mining in coal mines goes deeper, grou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rocks under cyclic and dynamic loading are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s for solving the structural stability of large engineering rocks. As underground mining in coal mines goes deeper, ground stresses are increasing and instability damage of coal rocks by shear loading is frequent. Therefore,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shear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section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ntact coal samples in the direct shear test, the RDS-200 rock direct shear instrument was used to carry out direct shear tests on intact coal samples under different normal stresses, and the shear section was scanned for three-dimensional morphology.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from the strength characteristics, the peak shear strength of the coal samples increased linearly with increasing normal stress, and the residual shear strength increased logarithmically. 2) In terms of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the peak shear displacement of the coal sample increases linearly with increasing normal stress, the pre-peak shear stiffness increases logarithmically, and the residual normal displacement decreases linearly. 3) From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hear surface, with the increase of normal stress, the section transitions from high-order undulating to flattening type. The maximum height of the fracture surface profile and kurtosis coefficient of the shear section decreased linearly, and the profile area ratio and root mean square of slope decreased as a power function, i.e. the higher the normal stress, the smaller the undulation of the section, the sharpness of the roughness shape and the roughness coefficient JRC, and the flatter and smoother the section.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can help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evaluation of shear instability occurring in coal bodies under different normal stres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l Shear test Normal Stress Shear Section Three-Dimensional Morphology
下载PDF
煤系高岭石热活化及其对水泥净浆长期强度的影响研究
5
作者 王林浩 程寅 +3 位作者 高树峰 闫晓彦 Alfred Attoh 杨宏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5-330,共6页
【目的】煤矸石的高值化利用是目前研究的热点,煤矸石中高岭石的活化及作用对煤矸石的高值化利用意义重大。【方法】首先采用正交试验方法进行了煤系高岭石的热活化参数优化设计研究,再以最优条件形成的煤系偏高岭土替代部分水泥,对净... 【目的】煤矸石的高值化利用是目前研究的热点,煤矸石中高岭石的活化及作用对煤矸石的高值化利用意义重大。【方法】首先采用正交试验方法进行了煤系高岭石的热活化参数优化设计研究,再以最优条件形成的煤系偏高岭土替代部分水泥,对净浆的抗压强度、物相组成及微观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试验结果表明,煤系高岭石最佳热活化条件为煅烧温度800℃,保温时间2 h,粉磨细度2.82μm.煅烧温度对煤系偏高岭土活性影响最大,粉磨细度次之,保温时间最小;采用煤系偏高岭土替代20%(质量分数)水泥,可加快水泥的水化反应速率,有效提升净浆在各养护龄期的抗压强度,其中早期强度提升最显著;微观机理分析发现,煤系偏高岭土发生火山灰反应消耗了大量氢氧化钙,形成了结构更致密的低钙硅比水化硅酸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系高岭石 正交试验 水泥净浆 抗压强度 煤矸石
下载PDF
构造煤层顶板爆破跨界面致裂增透机制研究及应用
6
作者 高魁 王有为 +2 位作者 乔国栋 田宇 傅师贵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5-46,共12页
深部煤炭开采地质条件恶化,原生煤在多期构造运动作用下形成松软低渗高瓦斯构造煤层,煤层钻孔施工困难,爆破增透产生的裂隙不发育且易于重新压实。针对目前构造煤层顶板爆破致裂增透关键技术没有得到根本突破问题,构建试验模型进行煤层... 深部煤炭开采地质条件恶化,原生煤在多期构造运动作用下形成松软低渗高瓦斯构造煤层,煤层钻孔施工困难,爆破增透产生的裂隙不发育且易于重新压实。针对目前构造煤层顶板爆破致裂增透关键技术没有得到根本突破问题,构建试验模型进行煤层顶板爆破相似模拟试验和数值分析,监测跨界面应力波传播和宏观三维裂隙演化形态,再现了爆破应力波传播和煤岩体内部损伤破坏过程。研究表明:(1)构造煤层爆破损伤范围主要集中在爆破孔和煤层上下煤岩交界面附近煤体;构造煤顶板爆破产生跨界面致裂卸压裂纹,爆破损伤沿爆破孔向四周岩体扩展,最后蔓延到煤层底板,爆破孔位置和上部煤岩交界面以及煤层内部的损伤较为严重。(2)爆破应力波从构造煤层顶板传播到煤岩交界面时发生波的透射和反射,透射的压缩应力波破坏煤体;反射的拉伸应力波反作用于煤岩交界面区域岩体。(3)爆破累积损伤产生的跨界面交叉裂纹卸压,使顶板岩层裂隙和构造煤层裂隙贯通,有利于构造煤层的瓦斯垂向运移流动和卸压瓦斯抽采。现场应用表明,煤层顶板爆破瓦斯抽采纯量及其浓度快速上升,瓦斯抽采纯量从爆破前的0.07 m^(3)/min提高到1.73 m^(3)/min,体积分数从10.46%上升到68.50%,并且长时间维持在较高水平。研究成果可为深部构造煤层瓦斯高效抽采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煤 模拟试验 爆破卸压 煤层增透 瓦斯治理
下载PDF
煤的温压吸附试验方法与等温吸附试验方法比较研究
7
作者 马青华 张学梅 +3 位作者 梁磊 魏亚玲 李东 郝静远 《中国煤层气》 CAS 2024年第1期37-42,共6页
为了研究煤的温压吸附试验方法在煤层气吸附方面的可行性,本文对煤的温压吸附试验方法与煤的高压等温吸附试验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分别取12个、10个、8个、和6个温压吸附试验点作为四组不同温度和相应不同压力作为温压吸附试验点,记为... 为了研究煤的温压吸附试验方法在煤层气吸附方面的可行性,本文对煤的温压吸附试验方法与煤的高压等温吸附试验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分别取12个、10个、8个、和6个温压吸附试验点作为四组不同温度和相应不同压力作为温压吸附试验点,记为V_(实测)。使用温度-压力-吸附方程(Temperature-Pressure-AbsobingEquation(TPAE)),将方程转化为二元一次方程后进行线性回归计算其余三个参数,将所得的四个参数记为V_(计算)。通过计算_(实测)与V_(计算)之间的平均相对误差和标准偏差以衡量温压吸附试验方法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低温梯度 煤的温压吸附试验 煤的高压等温吸附试验 误差计算
下载PDF
聚氨酯用作煤矸石固化材料综合性能研究
8
作者 张巍 杨海龙 +2 位作者 张颂扬 杨鹏辉 杨思远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9-119,共11页
针对青海木里矿区露天煤矿风化煤矸石堆场边坡发生优先流现象导致土壤破坏、水土流失以及边坡不稳定等生态环境问题,选用高分子材料聚氨酯作为固化剂,通过固结表层风化煤矸石,达到固化坡面,降低坡面入渗率目的。针对聚氨酯固化煤矸石实... 针对青海木里矿区露天煤矿风化煤矸石堆场边坡发生优先流现象导致土壤破坏、水土流失以及边坡不稳定等生态环境问题,选用高分子材料聚氨酯作为固化剂,通过固结表层风化煤矸石,达到固化坡面,降低坡面入渗率目的。针对聚氨酯固化煤矸石实际效果及关键影响因素研究尚不充分问题,本研究开展45组不同配比煤矸石—聚氨酯固化试件的单轴压缩试验,60组不同工况煤矸石—聚氨酯固化坡面的人工降雨试验,研究煤矸石—聚氨酯复合材料的主要力学性能、渗透性和技术经济,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不同配合比进行综合评价,揭示其关键影响因素,筛选最优配比方案。结果表明:1)聚氨酯浓度对提高固化试件的抗压强度贡献最大,而弹性模量主要受煤矸石粒径大小的影响;2)固化煤矸石坡面的平均产流率与聚氨酯浓度成正比,与煤矸石密度成正比,与粒径成反比;平均产沙率与粒径、密度和聚氨酯浓度均成反比;稳定入渗率与粒径成正比,密度与聚氨酯浓度成反比,与密度成反比;3)综合评价45组煤矸石—聚氨酯固化方案,其中最优方案为煤矸石粒径0~0.5 mm、密度1.55 g/cm^(3),聚氨酯浓度3.5%,该煤矸石—聚氨酯固化方案能够大幅提升坡面的抗压强度,并有效降低入渗性能,同时保持较好的经济性(约17元/m^(2))。研究结果可为木里煤矿生态修复工程提供重要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矸石 聚氨酯 力学性能试验 人工降雨模拟 层次分析法
下载PDF
松软破碎煤体取制样与剪切试验系统研制及应用
9
作者 舒龙勇 饶文铭 +3 位作者 范喜生 刘正帅 孙中学 霍中刚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6-134,共9页
研究松软破碎煤体力学性质对巷道支护和煤与瓦斯突出预测等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但当前缺乏有效的松软破碎煤体取样、制样及力学特性分析装置。为此,研发了一套松软破碎煤体取制样与剪切试验系统,主要由取样装置、制样装置和力学特性参数... 研究松软破碎煤体力学性质对巷道支护和煤与瓦斯突出预测等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但当前缺乏有效的松软破碎煤体取样、制样及力学特性分析装置。为此,研发了一套松软破碎煤体取制样与剪切试验系统,主要由取样装置、制样装置和力学特性参数测试系统组成,各部分具有以下主要功能与特点:①取样装置中的单动三管取芯器包含脑袋总成、外管总成及内管总成3部分,内外管间设置稳定环,保证内外管同心,内管总成腔体内部设置衬管用于储存煤心,取芯钻进时内管不随外管旋转;当钻取的煤心充满衬管后,退出取芯器,拆卸取出衬管,将煤心连同衬管一并取出并进行封装。取样装置灵活、轻便、易拆装携带。②制样装置包含脱模仪、切割机、冰箱、热风枪4部分,脱膜仪用于脱去煤心外层衬管,切割机、冰箱和热风枪用于对煤心进行切割、冷冻和热缩;制作标准煤心试件分为打孔润湿、冷冻切割和热缩脱模3个步骤,采用端头局部冷冻切割、脱模与热缩均匀同步等技术,实现多种标准尺寸试件制备,制样方法完善、成功率高。③力学特性参数测试系统包含主体结构、伺服油源控制装置和软件系统3部分,能实现限制性及非限制性直剪试验功能,主要用于开展松软破碎煤体标准试件不同法向应力下直剪试验、不同围压下三轴压缩试验。整体设计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研究利用单动三管取芯器获取松软破碎煤体,利用脱模仪等制样装置将其制备成标准试件,进而在力学特性参数测试系统上分别开展松软破碎煤体标准试件在0.04、0.05、0.06、0.07、0.08、0.09 MPa法向应力下的直剪试验和0.2、0.3、0.4 MPa围压下的三轴压缩试验,并求得两种试验条件下松软破碎煤体的黏聚力和内摩擦角等抗剪强度参数,其中直剪试验求得的黏聚力和内摩擦角为0.125 kPa和37.2°,三轴压缩试验求得的黏聚力和内摩擦角为0.121 kPa和36.4°。结果表明,该套系统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和可靠性,为研究松软破碎煤体力学特性提供了较好的试验平台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软破碎煤体 取芯器取样 标准煤样制备 剪切试验 抗剪强度
下载PDF
基于Weibull分布的煤矸石对混凝土断裂损伤特性的影响
10
作者 李永靖 程耀辉 +3 位作者 文成章 胡硕 尚昀郅 宋洋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4-141,147,共9页
为探索煤矸石质量取代率、粉煤灰质量取代率、水灰比对I型裂缝煤矸石混凝土荷载-裂缝张开位移、荷载-跨中挠度曲线、断裂韧性、断裂能的影响规律,对I型裂缝煤矸石混凝土进行三点弯曲试验,将所得结果结合损伤力学及Weibull分布函数建立... 为探索煤矸石质量取代率、粉煤灰质量取代率、水灰比对I型裂缝煤矸石混凝土荷载-裂缝张开位移、荷载-跨中挠度曲线、断裂韧性、断裂能的影响规律,对I型裂缝煤矸石混凝土进行三点弯曲试验,将所得结果结合损伤力学及Weibull分布函数建立煤矸石混凝土的断裂损伤本构模型。结果表明:煤矸石质量取代率对预制I型裂缝的煤矸石混凝土断裂性能影响最大,粉煤灰质量取代率对其断裂韧度影响较大,水灰比对其断裂能影响较大;提升煤矸石混凝土断裂时断裂韧度及断裂能的最佳组合的煤矸石质量取代率为25%、粉煤灰质量取代率为10%、水灰比为0.5;经对比可知,所得损伤本构模型对应的应力-应变曲线与试验曲线高度吻合。研究成果为煤矸石混凝土的制备及工程实际应用研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矸石混凝土 正交试验 断裂韧度 断裂能 WEIBULL分布 损伤本构模型
下载PDF
煤层底板含水层区域注浆改造浆液扩散范围现场示踪试验
11
作者 郭艳 桂和荣 +10 位作者 洪荒 陈永青 孙晓宇 胡荣杰 郭祥东 赵群 戴亚男 余浩 李俊 孙亮 高川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45-2056,共12页
近年来,为解放底板高承压灰岩水上煤炭资源,华北煤田普遍采用地面定向钻技术,对太原组薄层灰岩进行区域性注浆加固改造(习称“底板区域治理”),以全面封堵灰岩岩溶裂隙并阻断垂向导水通道。该技术中,与浆液扩散范围(半径)密切相关的“... 近年来,为解放底板高承压灰岩水上煤炭资源,华北煤田普遍采用地面定向钻技术,对太原组薄层灰岩进行区域性注浆加固改造(习称“底板区域治理”),以全面封堵灰岩岩溶裂隙并阻断垂向导水通道。该技术中,与浆液扩散范围(半径)密切相关的“水平分支孔”孔间距设计问题,一直备受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皖北矿区底板区域注浆工程量大,特别是深部资源开采,将有数十亿元的注浆工程,有必要查清浆液扩散范围真实数据。为此,以皖北矿区恒源煤矿为研究基地,依托Ⅱ63采区底板区域治理工程,设计并实施浆液扩散范围示踪试验,在中间的水平分支孔(Z8-7)投放荧光剂(示踪剂),在两侧的水平分支孔(Z8-6、Z8-8)以及交叉分支检测孔(Z8JC)取岩屑样鉴别荧光水泥,以获得浆液扩散范围,进而在浆液扩散影响因素分析基础上,构建恒源煤矿底板区域注浆治理浆液扩散范围计算公式。结果表明:①综合岩屑现场及室内鉴别结果分析,获得恒源煤矿Ⅱ63采区底板区域注浆浆液扩散范围为38.3~44.0 m,且水泥分布密集区在水平分支孔浆液扩散范围30 m以内,该区域内注浆效果最佳。②通过现场岩屑快速鉴别与室内岩屑精准鉴别,取得的浆液扩散范围基本一致,证明了荧光示踪浆液扩散范围的有效性。③通过对比分析,认为在计算参数、边界约束等符合实际注浆工况条件下,浆液扩散范围理论计算和数值模拟结果,与现场示踪试验实测结果较为接近。④利用示踪试验过程中的压水试验及注浆参数、钻遇构造及水文地质响应等数据,考虑重力、构造、地下水径流等因素影响,借助SPSS非线性拟合软件,得到恒源煤矿Ⅱ63采区底板区域注浆浆液扩散范围计算公式。⑤基于恒源煤矿受注层实际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利用拟合的浆液扩散范围计算公式得出Ⅱ63采区Z8场地浆液扩散范围为37.8~42.9 m,与浆液扩散范围示踪试验实测结果相近,计算公式可在类似条件下推广应用。本次煤矿底板区域注浆浆液扩散范围现场示踪工程试验,不仅取得了浆液扩散范围的真实数据,而且阐明了浆液扩散与多种地质、水文地质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了超深、超长定向钻注浆浆液扩散机理,构建了浆液扩散范围计算公式,为类似条件下底板区域治理工程水平分支孔孔间距的合理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板区域治理 浆液扩散范围 示踪试验 浆液扩散计算公式 皖北矿区恒源煤矿
下载PDF
厚夹矸顶煤放出率计算方法研究
12
作者 郭建彪 《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140-143,共4页
针对含厚夹矸放顶煤开采的顶煤放出率难以计算的现状,本文以淮北朱仙庄煤矿Ⅱ863工作面为研究背景,采用散体介质流相似模拟试验以及顶煤放出率现场测定试验,研究了不同层位的顶煤回收率,并分析其运动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相似模拟试验中... 针对含厚夹矸放顶煤开采的顶煤放出率难以计算的现状,本文以淮北朱仙庄煤矿Ⅱ863工作面为研究背景,采用散体介质流相似模拟试验以及顶煤放出率现场测定试验,研究了不同层位的顶煤回收率,并分析其运动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相似模拟试验中顶煤平均放出率78%,现场试验顶煤平均放出率77.8%;不同层位顶煤放出率呈现“两头低中间高”的规律;该研究不仅实现了含厚夹矸顶煤放出率的计算,还为结构复杂的厚夹矸顶煤开采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放开采 厚夹矸 相似模拟 现场试验 顶煤放出率
下载PDF
松软煤层大采高工作面煤壁片帮机理及深浅孔交替超前预注浆加固技术研究
13
作者 陈晓祥 韩文宇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22,共12页
目的为探究松软煤层大采高工作面煤壁片帮机理,并对片帮严重的松软煤层大采高工作面煤壁进行有效控制,方法利用材料力学理论得到煤壁片帮的频发位置,引入煤壁剪切破坏准则,得出松软煤体煤壁片帮的主控因素。并以李村煤矿1305工作面为例... 目的为探究松软煤层大采高工作面煤壁片帮机理,并对片帮严重的松软煤层大采高工作面煤壁进行有效控制,方法利用材料力学理论得到煤壁片帮的频发位置,引入煤壁剪切破坏准则,得出松软煤体煤壁片帮的主控因素。并以李村煤矿1305工作面为例,通过FLAC3D建立数值模型,以煤壁最大位移、煤体破坏深度、支承压力大小和支承压力峰值位置4个因素作为参考比较对象,通过引入正交试验法,研究了煤层埋深、内摩擦角、黏聚力、抗拉强度以及支护强度对煤壁片帮的影响程度。结果结果表明:煤体自身的物理力学性质(内摩擦角和黏聚力)是影响煤壁片帮的主要因素,其次煤体的赋存条件(埋深)也是一个较为关键的影响因素。结论工业性试验基于正交试验结果提出了大采高综采工作面深浅孔交替超前预注浆加固技术,有效控制了李村煤矿1305工作面煤壁片帮严重情况,为其他类似地质条件大采高综采工作面煤壁片帮控制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采高 松软煤层 煤壁片帮 正交试验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大倾角煤层俯伪斜工作面液压支架设计系统实用性分析
14
作者 伍永平 胡涛 +5 位作者 胡博胜 解盘石 杜玉乾 闫壮壮 王同 刘宝恒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87-198,共12页
为解决大倾角煤层液压支架设计过程中多维受载特征被忽略、建模过程繁琐、设计周期长等问题,结合大倾角伪俯斜工作面液压支架受载特性,研发大倾角液压支架设计系统。采用运动仿真、强度测试、物理实验等综合研究方法,以ZY5000/15.5/38... 为解决大倾角煤层液压支架设计过程中多维受载特征被忽略、建模过程繁琐、设计周期长等问题,结合大倾角伪俯斜工作面液压支架受载特性,研发大倾角液压支架设计系统。采用运动仿真、强度测试、物理实验等综合研究方法,以ZY5000/15.5/38型大倾角煤层液压支架设计为例,根据大倾角伪俯斜采场液压支架多维受力特征建立力学模型,分析大倾角液压支架的空间受载特性,建立伪俯斜工作面液压支架顶梁、掩护梁力学线性矩阵,利用VB.NET为开发语言结合线性矩阵和SOLIDWORKS二次开发建模软件搭建液压支架设计系统,开发出良好的人机交互用户界面。研究分析表明:该系统生成下的模型液压支架顶梁前端运动轨迹范围48 mm左右,支架顶梁前端运动轨迹曲线满足双扭线特性;模型支架最大应力为146.7 MPa,远小于材料屈服的等效应力,最大变形位移也不超过0.531 mm;研制相似比为1∶5物理模型液压支架工作阻力在38 kN左右,在不同条件下测试支架顶梁、掩护梁受载特性,实验中模型支架的力学数据与系统生成的力学数据基本相符,且实验在初撑、增阻、恒阻及卸压各阶段均满足支架的运动要求及承载特性。研究结果体现了该设计系统下模型液压支架较好的适应性,对丰富大倾角煤层液压支架设计理论和指导液压支架设计生产具有一定的科学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倾角煤层 液压支架 参数化设计系统 适应性检验
下载PDF
煤粉火焰着火燃烧特性与光学诊断测试
15
作者 贾培英 郭馨 +1 位作者 朱文堃 明立萍 《锅炉制造》 2024年第4期4-5,8,共3页
经过上百年的煤燃烧研究为煤炭的工业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煤燃烧的内部稳定性、着火的机制的转变以及污染物的生成依然没有明确的理论指导,光学测量技术的发展为研究燃烧机理提供了合适可靠的工具,燃烧诊断在全球的学术界研究成... 经过上百年的煤燃烧研究为煤炭的工业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煤燃烧的内部稳定性、着火的机制的转变以及污染物的生成依然没有明确的理论指导,光学测量技术的发展为研究燃烧机理提供了合适可靠的工具,燃烧诊断在全球的学术界研究成为热点。本文综述了煤粉燃烧的激光诊断研究特性:着火、燃烧稳定性、挥发分燃烧等,并分析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粉着火 燃烧稳定性 激光诊断测试
下载PDF
煤岩蠕变试验及其灾变模型
16
作者 许刚刚 谷拴成 +2 位作者 王晓东 冯龙飞 刘小宇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66-378,共13页
为全面揭示煤岩长历时蠕变破坏机制,开展了长历时煤岩单轴压缩分级蠕变声发射试验,分析了不同应力水平下煤岩蠕变变形和声发射规律,在此基础上,把临界幂律灾变函数引入理想黏弹塑性体,并与Burgers体串联,建立煤岩灾变蠕变模型。结果表明... 为全面揭示煤岩长历时蠕变破坏机制,开展了长历时煤岩单轴压缩分级蠕变声发射试验,分析了不同应力水平下煤岩蠕变变形和声发射规律,在此基础上,把临界幂律灾变函数引入理想黏弹塑性体,并与Burgers体串联,建立煤岩灾变蠕变模型。结果表明:煤岩单轴蠕变经历减速、稳定和加速蠕变3个阶段,声发射参数的变化规律能很好地反映煤岩蠕变3个阶段的变形特征;减速蠕变阶段内声发射事件较活跃,稳定蠕变阶段内低应力水平下声发射活动比中应力水平多,当从稳定蠕变阶段到加速蠕变阶段时,煤岩突然宏观脆性破坏,应变发生突变,声发射突然增大,呈现灾变破坏特征;高应力水平下的减速和稳定蠕变阶段煤岩内部裂隙充分且均匀发育,最终导致煤岩发生粉碎性的灾变破坏,这一破坏特征不同于单轴压缩破坏的剪切破坏;煤岩灾变蠕变模型能全面体现煤岩减速、稳定和加速蠕变阶段,已有几种非线性蠕变模型预测高应力水平蠕变试验结果相关系数最大为0.74,而灾变蠕变模型预测的相关系数大于0.97。岩石蠕变试验数据拟合结果表明灾变模型能够很好地描述各类岩石蠕变过程,临界幂律指数β对灾变破坏起控制作用,随着β的不断增大,岩石蠕变也从渐进式破坏转变为灾变破坏,从而验证了此煤岩灾变蠕变模型的正确性和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岩 蠕变试验 声发射 加速蠕变 灾变 非线性
下载PDF
重复注气压降法煤层渗透率模型与原位测试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伟 杨世龙 +1 位作者 周红星 刘金兆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3-202,共10页
煤层渗透率作为衡量瓦斯渗流与抽采难易程度的重要指标,对其进行准确测定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现有方法计算渗透率测试周期长、结果不稳定、模型不完善等问题,研究煤层渗透率的快速准确测定方法及相应的计算模型。基于煤层中气体径向不稳... 煤层渗透率作为衡量瓦斯渗流与抽采难易程度的重要指标,对其进行准确测定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现有方法计算渗透率测试周期长、结果不稳定、模型不完善等问题,研究煤层渗透率的快速准确测定方法及相应的计算模型。基于煤层中气体径向不稳定流控制方程,结合不同压差下气体在煤层中的体积流量方程,建立可利用全区间压降数据测定煤层渗透率的注气压降计算模型。应用COMSOL数值模拟软件的达西渗流模块对模型进行求解,针对现场工程设计中可对压降曲线产生影响的测压气室长度进行单变量处理,根据模拟结果分析钻孔的测压气室长度可设计为2.0 m。根据数值模拟结果进行现场布置,搭建井下重复注气压降试验系统,结合煤层瓦斯赋存条件和巷道条件施工两组穿层钻孔,对2个测点分别注入两次高于煤层瓦斯压力的补偿气体进行渗透率原位测试,测试周期分别约为6 d和17 d,第2轮测试的注气压力高于第1轮。结合理论推导验证了注气压降过程中煤层瓦斯的雷诺数均处于线性达西渗流段,瓦斯在煤层中的渗流符合达西定律,满足计算模型的假设。与传统煤层渗透率计算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本方法和径向流量法的计算结果基本一致,可以满足实际工程需要。重复注气压降法的测试结果稳定可靠,具备快速测定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注气压降法 煤层渗透率 注气参数优化 原位测试 瓦斯抽采
下载PDF
双尺度粗粒化离散元方法及煤散料试验验证
18
作者 李博 刘备 +4 位作者 张鹏 夏蕊 王学文 赵婷婷 冯云田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5-235,共11页
离散元法(DEM)常用于工程尺度下颗粒系统的模拟,但计算效率仍是大规模颗粒系统运行的制约因素。现有的粗粒化处理方法适用性有限且缺乏普适的理论基础。为解决此问题,研究利用量纲分析描述精确缩尺系统中物理量的缩放定律,通过代表性体... 离散元法(DEM)常用于工程尺度下颗粒系统的模拟,但计算效率仍是大规模颗粒系统运行的制约因素。现有的粗粒化处理方法适用性有限且缺乏普适的理论基础。为解决此问题,研究利用量纲分析描述精确缩尺系统中物理量的缩放定律,通过代表性体积单元(RVE),在粗粒化系统和原始系统之间建立了质量、动量和能量的近似守恒关系,并获得了2个不同尺度(宏观和细观)下相应物理量的缩放关系。为验证所提出的双尺度粗粒化离散元方法的正确性,将该方法应用于煤散料下落和回转试验中,真实试验中煤颗粒尺寸为4 mm,仿真中采用5组不同缩放系数的煤颗粒,其尺寸范围为4~12 mm,试验与仿真中煤散料总体积均为0.001 m^(3)。煤散料下落试验采用平均冲击力和堆积休止角作为对比指标,结果表明,随着煤颗粒尺寸增大,两者的相对误差总体呈现增大趋势(尺寸为12 mm时,冲击力误差为14.36%,休止角误差为19.05%)。煤散料回转试验采用上试样受力和煤散料堆积轮廓曲线相关系数作为对比指标,结果表明,随着颗粒尺寸增大,相对误差随之增大,相关系数总体降低(尺寸为12 mm时,受力误差为39.29%,相关系数为0.9574)。仿真所需时长比预测时长还要少,结果充分证明了双尺度粗粒化离散元法的有效性,粗粒化系统在可接受的误差范围内可显著提高计算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尺度粗粒化 精确缩尺 离散元 煤下落试验 煤回转试验
下载PDF
无压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的发展和展望
19
作者 石郡 赵丽娟 王宏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5-123,共9页
无压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作为重要的选煤分选设备,具有结构简单、分选精度高、节能环保的特点。介绍了无压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在国内的发展应用历程,分析了不同时期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的性能特点和应用效果,并对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选煤... 无压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作为重要的选煤分选设备,具有结构简单、分选精度高、节能环保的特点。介绍了无压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在国内的发展应用历程,分析了不同时期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的性能特点和应用效果,并对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选煤工艺及装备的发展进行了展望。认为,无压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技术工艺应持续研究原煤及煤泥重介质旋流器工艺参数对分选过程的影响和磁选工艺参数对磁选作业工艺效果的影响,重视中煤磁选尾矿的分选工艺;而在重介质旋流器装备方面要降低分选下限、提高分选精度,进一步提高检测设备的精度及可靠性、提高旋流器的使用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介质旋流器 无压给料 选煤工艺 工业性试验
下载PDF
防风网对大跨度煤棚风荷载特性的影响
20
作者 付赛飞 贾娅娅 +3 位作者 周一航 陈娟 郑云飞 刘庆宽 《振动.测试与诊断》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0-455,615,616,共8页
为了研究防风网对大跨煤棚风荷载的影响,通过风洞刚性模型测压试验,对3种透孔率的防风网下煤棚表面风荷载进行研究,分析了风向角、有无防风网和防风网透孔率对典型测点和分区的体型系数以及测点的脉动风荷载的功率谱特性的影响。结果表... 为了研究防风网对大跨煤棚风荷载的影响,通过风洞刚性模型测压试验,对3种透孔率的防风网下煤棚表面风荷载进行研究,分析了风向角、有无防风网和防风网透孔率对典型测点和分区的体型系数以及测点的脉动风荷载的功率谱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风向角下,结构体型系数极值出现的位置和范围差别较大;防风网对减小煤棚风荷载有较好效果,放置防风网后煤棚表面呈现为绝对值较小的负压;大部分风向角下,20%的透孔率防风网对减小风荷载效果更好;不同位置测点受来流脉动影响情况不同,煤棚迎风侧角部测点脉动风荷载无量纲功率谱数值较大,且功率谱成分复杂,放置防风网后其峰值明显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棚 风洞试验 防风网 分区体型系数 功率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