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0—2017年中国典型城市群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比较分析
1
作者 邢佳丽 史文娇 +7 位作者 郭旭东 王鸣雷 王晓青 石晓丽 张智杰 王玥 冯冬宾 邵景安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6-54,共9页
明确典型城市群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对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土空间规划有重要意义。以2010与2017年哈长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和海峡西岸城市群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土地利用变化速率、土地利用类型... 明确典型城市群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对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土空间规划有重要意义。以2010与2017年哈长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和海峡西岸城市群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土地利用变化速率、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等定量和定性方法对2010—2017年三大城市群的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三大城市群的主要土地利用变化表现为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向建设用地的转化,其规模由大到小依次为:海峡西岸城市群(2186.27 km^(2))>山东半岛城市群(1056.45km^(2))>哈长城市群(897.91km^(2));海峡西岸城市群的耕地面积表现为净增长(192.00 km^(2)),其中流失面积为18755.00km^(2),新增面积为18948.00km^(2),而其余两个城市群的耕地变化则以净流失为主。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交通建设是三大城市群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驱动力,而气候变暖促进了哈长城市群新增耕地的北移。研究得出三大城市群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长城市群 山东半岛城市群 海峡西岸城市群 土地利用格局变化 驱动力
下载PDF
粤东疍民的陆居进程——一场妈祖诞庆典之考察
2
作者 林慧川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50-56,共7页
粤东疍民举办的一场妈祖诞酬神庆典,以渔歌娱神、划旱船以及广场舞蹈等文化叙事,展现了其在地方宗族笼罩下开展的陆居进程。渔歌娱神传达了粤东疍民的信仰记忆与族群愿景,划旱船蕴含了其生存记忆与生存空间焦虑,广场舞则折射出其拓展与... 粤东疍民举办的一场妈祖诞酬神庆典,以渔歌娱神、划旱船以及广场舞蹈等文化叙事,展现了其在地方宗族笼罩下开展的陆居进程。渔歌娱神传达了粤东疍民的信仰记忆与族群愿景,划旱船蕴含了其生存记忆与生存空间焦虑,广场舞则折射出其拓展与宗族的社会网络诉求及其与陆上人渐增的认同共鸣。这些仪式诠释出粤东疍民在陆居进程中与宗族从对抗走向融合,并日益拥有“水陆双栖”的宗族社会之“渔民”的身份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东疍民 陆居 水陆双栖 宗族
下载PDF
区域协调发展视域下的陆海统筹:关键环节与实现路径 被引量:8
3
作者 张耀军 高又壬 郑霖豪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23,共10页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陆海统筹战略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协调发展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陆海统筹的高质量发展。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时代背景下,陆海统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需要打通的关键环...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陆海统筹战略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协调发展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陆海统筹的高质量发展。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时代背景下,陆海统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需要打通的关键环节和实现路径成为需要关注的重点议题。陆海统筹需要通过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优化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五位一体”建设、培育区域发展增长极和促进区域帮扶与合作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然而也面临陆海统筹制度体系尚不完善、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突出问题和严峻挑战。通过陆海统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实现路径有:完善陆海统筹领域的顶层制度设计、探索海陆区域间帮扶合作新机制、提升陆海经济的一体化水平以及加强对海岸带陆海系统的生态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陆海统筹 区域协调发展 海岸带
下载PDF
地电场海岸效应:以2015年3月17日大磁暴为例
4
作者 章鑫 岳明鑫 +2 位作者 周官群 孙君嵩 吴小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59-672,共14页
海陆电性差异较大时空间电磁扰动导致电荷累积在海陆分界面,使不同观测台之间地磁垂直分量出现从数十秒到几小时的异常增大,即海岸效应.为了探索地电场的海岸效应,本文提出了磁暴引起感应电荷的累积计算方法,基于2015年3月17日开始的大... 海陆电性差异较大时空间电磁扰动导致电荷累积在海陆分界面,使不同观测台之间地磁垂直分量出现从数十秒到几小时的异常增大,即海岸效应.为了探索地电场的海岸效应,本文提出了磁暴引起感应电荷的累积计算方法,基于2015年3月17日开始的大磁暴期间地电场观测数据,估算不同时间尺度的地磁脉冲引起的表层电流矢量强度和表层电荷量.结果显示,海陆边界附近台站的表层电流矢量方向指向内陆,海岸效应的影响区域比前人数值模拟给出的范围大2倍以上;说明海陆边界带是电荷聚集的主要区域,且正电荷聚集在电阻率较高的一侧.在海湾区域的南北向海陆边界,东西向的表层电流密度和表层电荷密度大于南北向;在典型脉冲加载下,海湾区域的表层电荷累积明显大于半岛区域.本文定量描述了表层电流和电荷的海岸效应以及海湾区域电荷积累的特征,为近海区域的大地电磁数据校正、GIC估计等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电场 海岸效应 地磁暴 海陆分界面
下载PDF
海陆风及沿海风速廓线在风电场风速预报中的应用 被引量:9
5
作者 孙川永 陶树旺 +2 位作者 罗勇 王式功 宋丽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30-636,共7页
为了建立沿海风功率预报系统,本文探讨了中国沿海风电场风速预报问题,并利用数值模式 RAMS 对海陆风进行了模拟研究.发现海陆风发生时,海风和陆风阶段风速廓线存在较大差异.海风阶段风速的垂直切变明显小于陆风阶段.海陆风发生时,风速... 为了建立沿海风功率预报系统,本文探讨了中国沿海风电场风速预报问题,并利用数值模式 RAMS 对海陆风进行了模拟研究.发现海陆风发生时,海风和陆风阶段风速廓线存在较大差异.海风阶段风速的垂直切变明显小于陆风阶段.海陆风发生时,风速会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即海风和陆风分别有两个时段:风速增加时段和风速减少时段.在为沿海风电场提供风速预报时,当模式预报到海陆风发生时,可以利用海陆风的这种特点,使用统计方法对预报出的风速进行有效的订正.并发现即使没有海陆风发生,当风向为海洋吹向陆地时,风速随高度的垂直切变同样小于陆地吹向海洋的时段.利用统计方法根据不同风向时风速廓线的特性,把数值模式计算高度上的预报结果,精确地插值到风机涡轮高度,会很大程度上减少风速预报的误差及风功率预报环节的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海 海陆风 风功率预报 风速预报 风速廓线 风电场
下载PDF
广东沿海陆地主要地质灾害及其控制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6
作者 闫满存 王光谦 +1 位作者 李保生 李华梅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00年第3期204-211,229,共9页
广东沿海不仅是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 ,同时也是我国地质环境较为脆弱及各类地质灾害较为发育的一个地带。通过地质灾害案例的调查、地质灾害孕育环境、诱发因素等的研究与分析看出 ,南奥、汕头、揭阳、阳江等是历史强震和潜在地震活... 广东沿海不仅是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 ,同时也是我国地质环境较为脆弱及各类地质灾害较为发育的一个地带。通过地质灾害案例的调查、地质灾害孕育环境、诱发因素等的研究与分析看出 ,南奥、汕头、揭阳、阳江等是历史强震和潜在地震活跃区 ,地震多发生在 NEE、NNW和 NW向活动断裂交汇部位附近。丘陵、台地及其边缘区的河流两岸、海岸、交通沿线、城镇人工切坡等构成了是水土流失、崩塌和滑坡等的多发区。降雨的时空分布直接控制着丘陵和台地不稳定斜坡出现的机率。雷州半岛的地裂缝与地下水活动密切相关 ,雨、旱季节性变化利于地裂缝的发育。岩溶塌陷是过度抽、排岩溶区地下水的结果。而地面沉降是长期超采深层承压水的反映。软土构成了沿海三角洲与滨海平原区工程建筑的非稳定地基。地质灾害的防治应采取防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沿海 陆地 地质环境 地质灾害 人类活动
下载PDF
我国入海河流河口地区海陆分界线划分方法研究 被引量:20
7
作者 于健 吴桑云 李萍 《海岸工程》 2003年第2期51-59,共9页
目前我国大多数入海河口地区没有划定明确的海陆分界线 ,导致相关部门之间权责不清 ,不利于解决河口海岸存在的污染、湿地退化、海岸侵蚀等环境问题和加强河口海岸地区的综合管理 ,因此迫切需要划定明确的河口海陆分界线。根据我国主要... 目前我国大多数入海河口地区没有划定明确的海陆分界线 ,导致相关部门之间权责不清 ,不利于解决河口海岸存在的污染、湿地退化、海岸侵蚀等环境问题和加强河口海岸地区的综合管理 ,因此迫切需要划定明确的河口海陆分界线。根据我国主要入海河口的类型及特点 ,从合理性、实用性、稳定性等多个角度提出分析了关于河口海陆分界线划分的几种观点 ,总结其优缺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海岸 海陆分界线 径流潮流比值 三角洲前缘 划分方法 海岸带 综合管理体系
下载PDF
论陆海复合型国家发展海权的两难困境——欧洲经验对中国海权发展的启示 被引量:13
8
作者 郑义炜 张建宏 《太平洋学报》 CSSCI 2013年第3期59-67,共9页
海权论认为,世界大国持续繁荣与安全的关键在于对海洋的掌控,而一个国家无法同时发展陆权与海权。近代欧洲陆海复合型国家的历史经验证明,一个濒海国家发展海权将不得不面对其地缘政治条件的缺陷带来的诸多两难困境。全球化的今天,中国... 海权论认为,世界大国持续繁荣与安全的关键在于对海洋的掌控,而一个国家无法同时发展陆权与海权。近代欧洲陆海复合型国家的历史经验证明,一个濒海国家发展海权将不得不面对其地缘政治条件的缺陷带来的诸多两难困境。全球化的今天,中国海洋权益的维护与海上力量相对不足的不平衡状态,对发展海权的需求增大。中国要发展的海权是基于国家主权与国际海洋法基础上的合法海权,而不是近代西方列强追求的全球性霸权海权。陆海复合型国家面对的同时发展海权与陆权的两难困境,为中国的海权发展带来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权论 陆海复合型国家 欧洲经验 两难困境 中国海权
下载PDF
渤海湾沧桑巨变:渤海湾1.1万年来的海陆演化过程 被引量:5
9
作者 商志文 王宏 +1 位作者 李建芬 施佩歆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8年第B10期286-289,共4页
在简述渤海湾1.1万年以来海陆演化过程的基础上,本文重点介绍了作者及其团队在海面变化、岸线变迁和地质环境演化等方面的重要发现,为渤海湾地质环境演化趋势的预测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渤海湾 海陆演化 海面变化 岸线变迁
下载PDF
2004年10月珠江口西岸海陆风特征观测研究 被引量:28
10
作者 李明华 范绍佳 +3 位作者 王宝民 吴兑 祝薇 刘吉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23-125,共3页
根据2004年10月在珠江口西岸新垦观测的大气边界层探测资料和自动气象站资料,研究了珠江口西岸海陆风特征。结果表明:珠江口西岸海风出现频率较高,20时出现频率为51.8%;海风出现和结束时间都较晚,一般在14-18时之间出现,23时-次日02时... 根据2004年10月在珠江口西岸新垦观测的大气边界层探测资料和自动气象站资料,研究了珠江口西岸海陆风特征。结果表明:珠江口西岸海风出现频率较高,20时出现频率为51.8%;海风出现和结束时间都较晚,一般在14-18时之间出现,23时-次日02时之间结束;海风环流高度随海风持续时间逐步升高,23时最高达到700 m左右;海风使珠江口西岸贴地逆温出现时间推迟,低空逆温出现频率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风 10月 珠江口西岸
下载PDF
环渤海围填海遥感监测及对策建议 被引量:10
11
作者 马万栋 吴传庆 +1 位作者 殷守敬 吴迪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5年第3期63-65,共3页
针对环渤海地区不合理的围填海状况,选取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对该区域围填海状况进行了遥感提取和分析。通过分析环渤海不同时期围填海状况可知自1982-2014年环渤海地区围填海面积总计是2803.51km2,年均围填海面积是87.61km2。32年来环... 针对环渤海地区不合理的围填海状况,选取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对该区域围填海状况进行了遥感提取和分析。通过分析环渤海不同时期围填海状况可知自1982-2014年环渤海地区围填海面积总计是2803.51km2,年均围填海面积是87.61km2。32年来环渤海地区年均围填海面积逐渐增加,2000年之前,年均围填海面积较小;2000-2010年年均围填海面积较快增加;2010-2012年迅猛增加,以后年均围填海面积呈现快速降低的趋势;2012年之后年均围填海面积逐年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渤海地区 围填海 遥感监测
下载PDF
沿海防护林体系海陆风环流的近地面层风温湿廊线特征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述礼 关德新 朱廷曜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6年第3期479-484,共6页
利用系留气球观测系统观测了沿海防护林体系海陆风环流时近地面的风、温、湿廊线特征,有如下结论:(1)海防林体系海陆风廓线均呈单峰形,但海风的厚度比陆风大;(2)海防林体系对近地面层的海陆风有较明显的减弱作用,但对陆风的... 利用系留气球观测系统观测了沿海防护林体系海陆风环流时近地面的风、温、湿廊线特征,有如下结论:(1)海防林体系海陆风廓线均呈单峰形,但海风的厚度比陆风大;(2)海防林体系对近地面层的海陆风有较明显的减弱作用,但对陆风的影响高度比对海风的影响高,在林带高度附近风速降低最多,1~1.5H可降低50%~60%,1.5~5H可降低20%~30%,(3)对近地面层有一定的增温增湿作用,防风环流时1m高度可增温约1℃,增加比温1.0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风 大气环流 防护林 风速 温度 湿度
下载PDF
辽东湾西岸海陆风特征分析 被引量:29
13
作者 王玉国 吴增茂 常志清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57-63,共7页
从葫芦岛气象站5年历史地面观测资料的统计分析中获得158个海陆风个例,对每个海陆风个例的初始和最大海风时刻、风向、风速和初始海风到最大海风的时间差、风速差及转海风前后的湿度变化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并与内陆站、海上站的观测资料... 从葫芦岛气象站5年历史地面观测资料的统计分析中获得158个海陆风个例,对每个海陆风个例的初始和最大海风时刻、风向、风速和初始海风到最大海风的时间差、风速差及转海风前后的湿度变化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并与内陆站、海上站的观测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揭示了该地区海陆风环流的统计特征和季节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风 大气环流 辽东湾西岸 统计分析
下载PDF
杭州湾南岸围垦土地人类活动强度及对滨海湿地覆被类型的影响 被引量:11
14
作者 王丽佳 李加林 +4 位作者 田鹏 姜忆湄 刘瑞清 童晨 周子靖 《上海国土资源》 2020年第1期4-10,共7页
滨海湿地是海陆过渡地带重要的生态系统,开展人类活动对滨海围垦湿地的强度评价,对总结围垦土地覆被类型演变规律、维护滨海湿地生态安全、切实提高海岸带土地资源管理和滨海湿地保护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基于Markov、土地开发利用及强度... 滨海湿地是海陆过渡地带重要的生态系统,开展人类活动对滨海围垦湿地的强度评价,对总结围垦土地覆被类型演变规律、维护滨海湿地生态安全、切实提高海岸带土地资源管理和滨海湿地保护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基于Markov、土地开发利用及强度评价模型,构建人类活动强度评估体系,揭示杭州湾南岸滨海湿地的围垦开发强度及覆被类型时空演变规律,并展开一定讨论。研究发现:(1)研究区围垦土地的人类活动强度自南向北呈条带状递减,与距海距离密切相关,土地开发程度不断深化,低活动强度的土地面积逐渐减少,城市建设进程推进显著;(2)滨海围垦土地主要向中度、极高度开发方向转变,人类开发活动普遍高出原土地2~3个强度级,开发增强区分布范围不断扩大,由南向北呈“向海式”扩张,结构上逐渐由分散型向“连片式”转变;(3)滩涂和草滩湿地等自然地类的人工化程度不断加强,逐渐向人工鱼塘及建设用地方向转化。滩涂—草滩湿地、滩涂—水体、草滩湿地—水体、草滩湿地—建设用地是4种主要地类转变组合;(4)围垦土地人类活动强度分异特征显著,滨海乡镇区域内低活动强度的土地分布面积广、开发潜力大、开发前后强度变化差距较大;内陆乡镇已有土地的人工开发程度高、低强度土地存量小、整体土地开发度变化细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州湾南岸 土地围垦 覆被类型 土地利用 人类活动强度 湿地保护
下载PDF
辽东湾西岸三维海陆风特征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8
15
作者 王玉国 吴增茂 +1 位作者 常志清 江海英 《海洋预报》 2009年第3期12-21,共10页
本文所用的数值模式为地形影响修正的三维流体静力的中尺度气象学模式,模式对中尺度的海陆风环流和山谷风环流有较好的模拟效果。利用该模式对一个海陆风个例(1999年7月15~16日)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海陆风环流的日变化规律和三维结... 本文所用的数值模式为地形影响修正的三维流体静力的中尺度气象学模式,模式对中尺度的海陆风环流和山谷风环流有较好的模拟效果。利用该模式对一个海陆风个例(1999年7月15~16日)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海陆风环流的日变化规律和三维结构特征,以及地形对海陆风环流的影响,模拟结果与实际观测数据和已有研究成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东湾西岸 海陆风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从9903号台风移动探讨台风登陆异常路径的条件 被引量:6
16
作者 毛绍荣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8期10-13,共4页
通过对 990 3号台风 ( MAGGIE)在广东沿岸移动异常路径的分析探讨 ,总结出 4条定性条件。当这些条件同时达到时 。
关键词 台风登陆 异常路径
下载PDF
战国秦汉时期环东中国海地区的陆路交通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隆文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30-36,共7页
战国秦汉时期,中国古代货币的流通影响到了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如果以这一时期货币的出土资料为依据,研究环东中国海西、北、东三岸地区的陆路交通构成状况,就可以以这些交通道路的走向为依托,了解中国古代货币经济对朝鲜、日本等周边... 战国秦汉时期,中国古代货币的流通影响到了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如果以这一时期货币的出土资料为依据,研究环东中国海西、北、东三岸地区的陆路交通构成状况,就可以以这些交通道路的走向为依托,了解中国古代货币经济对朝鲜、日本等周边邻近国家产生的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货币出土 战国秦汉 环东中国海 陆路交通
下载PDF
渤海湾西岸贝壳堤堆积与海陆相互作用 被引量:55
18
作者 王强 袁桂邦 +4 位作者 张熟 刘增寿 王卫东 刘志杰 庄振业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75-786,共12页
渤海湾西岸淤泥质海岸已见两类砂体,滨外坝先形成于水下,而后随着海岸进积和在海洋动力作用下,逐渐出露于潮间带和陆地上;另一种普遍出现的是具沿岸堤意义的贝壳堤,而且是在海岸进入弱侵蚀期即形成。研究发现,在海岸进积和海-陆... 渤海湾西岸淤泥质海岸已见两类砂体,滨外坝先形成于水下,而后随着海岸进积和在海洋动力作用下,逐渐出露于潮间带和陆地上;另一种普遍出现的是具沿岸堤意义的贝壳堤,而且是在海岸进入弱侵蚀期即形成。研究发现,在海岸进积和海-陆相对稳定条件下,海岸线附近中潮坪-高潮坪受向岸风和波浪作用也可形成雏形贝壳堤砂体。目前研究区海岸上的贝壳堆积有3类,即:风暴潮堆积的沿岸堤型贝壳堤,主要堆积在中潮坪-高潮坪-滨海低平原上;潮沟-潮汐河道型“贝壳堤”,为潮汐河口湾顶或潮道外侧风暴贝壳堆积(自潮汐通道水下堆积延续到低地);以及沿海低平原在大潮或风暴潮天气背景下出现的无序贝壳堆积。贝壳堤堆积既有风暴潮大浪瞬时、高能幕式堆积,又有大浪、向岸风综合作用下堆积的可能,贝壳测年及贝壳堤层序表明其形成是复杂的再堆积过程,不宜解释为海平面变化。在三角洲不均衡推进过程中,有可能形成不规则的海岸线,向岸风浪对不同地貌岸段的作用,可导致形成并非与现代海岸线平行的贝壳堤。贝壳堤术语的随意使用,已经造成海岸线变迁研究的简单化。严格使用沿岸堤的贝壳堤概念,可进一步划分三角洲叶瓣变迁,但是事件堆积必须剔除。将贝壳堤的研究与三角洲顶面泥炭测年相结合,可能更精确重塑海岸形成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西岸 贝壳堤堆积 海陆相互作用
下载PDF
莱州湾东岸陆海相互作用与海岸缓冲区 被引量:3
19
作者 杜国云 王庆 孙祝友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53-864,共12页
提出了海岸缓冲区的概念。结合莱州湾东岸晚更新世以来陆海相互作用历史与近期变化,将海岸缓冲区分为古潟湖地貌限制型、开放型和人工海岸型3种基本类型,在横向上划分出3个缓冲带,对海岸缓冲区的结构与功能及缓冲区范围进行了研究。本... 提出了海岸缓冲区的概念。结合莱州湾东岸晚更新世以来陆海相互作用历史与近期变化,将海岸缓冲区分为古潟湖地貌限制型、开放型和人工海岸型3种基本类型,在横向上划分出3个缓冲带,对海岸缓冲区的结构与功能及缓冲区范围进行了研究。本研究对防范海岸带地质灾害、减轻灾害损失与海岸带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州湾东岸 陆海相互作用 海岸缓冲区
下载PDF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及团聚体结合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8
20
作者 孔雨光 张金池 +3 位作者 张东海 王洪 崔志华 陶宝先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9-44,共6页
选取苏北淤泥质海岸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中的海滩裸地、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地、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田及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Hu& Cheng林地4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为研究对象,采用于筛法研究了土地利用变化对表层(... 选取苏北淤泥质海岸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中的海滩裸地、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地、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田及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Hu& Cheng林地4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为研究对象,采用于筛法研究了土地利用变化对表层(0~10cm)土壤及其不同粒级土壤团聚体结合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变化对全土及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储量均有显著影响;土地利用方式由海滩裸地转变为芦苇地及由芦苇地开发为农田或水杉林地后,全土及各粒径团聚体结合有机碳含量及储量均有显著提高;水杉林地全土及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储量均大于农田土壤,芦苇地转变为水杉林地比转变为农田土壤更能有效地固定有机碳;苏北淤泥质海滩冲积形成后,土壤具有固碳作用,芦苇地、农田及水杉林地0~10cm土层碳汇作用分别为5156.84、11276.08和13476.18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学 土地利用方式 淤泥质海岸 土壤有机碳 团聚体结合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