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alysis of thermohaline and current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Zhejiang and Fujian waters in summer 被引量:4
1
作者 DU Panjun ZHANG Hui +2 位作者 XIAO Wenjun KANG Xing GUAN Qinle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5期71-83,共13页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rmohaline and circul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Zhejiang and Fujian waters,based on the cross-sectional thermohaline data and on current data (up to 30 d duration) at fixed-po...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rmohaline and circul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Zhejiang and Fujian waters,based on the cross-sectional thermohaline data and on current data (up to 30 d duration) at fixed-point moorings,collected in the summer of 2006.We also performed low-pass filtering and spectrum analysis on the mooring submersible buoy data.Based on that analysis,we discuss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w frequency currents and time-variations in these waters.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1) There is a low salinity pinnate area near the Hangzhou Bay in summer,and outside the low salinity area,an obvious salinity front is present from surface to bottom near 123 E.There is also a temperature front below the surface at a corresponding position.(2) Bottom water of the Taiwan Warm Current comes from the subsurface of Kuroshio.(3) The direction of low frequency current at fixed anchor stations is N-NE or S,which mainly depends on the interaction of control currents in this waters.(4) Significant spectral peaks at all mooring stations are typically semidiurnal and diurnal tides.Semidiurnal tidal waves are the main ones in these waters,and have more energy closer to the shore.(5) Significant energy spectral peaks of middle period (3 to 8 d) of currents are responses to weather frequency.(6) Significant energy spectral peaks of long periods at the surface or bottom are probably responses to seasonal wind or bottom friction,while,the long period peaks of other depths can reflect cyclical changes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currents.We conclude that the pulsation period of the Taiwan Warm Current in these waters is 10-17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hejiang and fujian waters thermohaline distribution low-frequency current spectrum analysis Taiwan Warm current Kuroshio subsurface water
下载PDF
浙闽海域冬季悬沙锋的次中尺度现象
2
作者 乔璐璐 王祥宇 +1 位作者 刘世东 郭锦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21,共11页
次中尺度运动是海洋中重要的动力过程,但是目前对浙闽海域悬沙锋的次中尺度现象及其动力特征的关注较少。本文基于高时空分辨率的GOCI卫星遥感影像、实测表层悬沙浓度数据以及海表涡流数据等,研究了悬沙锋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次中尺度过程... 次中尺度运动是海洋中重要的动力过程,但是目前对浙闽海域悬沙锋的次中尺度现象及其动力特征的关注较少。本文基于高时空分辨率的GOCI卫星遥感影像、实测表层悬沙浓度数据以及海表涡流数据等,研究了悬沙锋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次中尺度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浙闽近岸的悬沙锋在冬季普遍发育,主要分布在浙闽海域20~25m等深线附近,但在浙江北部约29°N海域和台湾岛北部26~27°N海域锋面向海突出,指示了近海高浓度悬浮泥沙的向海输运;浙闽悬沙锋次中尺度现象显著,多表现相对涡度的气旋性涡旋;悬沙锋位置逐步向南移动,主要与冬季偏北风产生的西南向沿岸流有关;冬季大风事件有利于锋面次中尺度过程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中尺度涡旋 悬沙锋 浙闽近海 大风 冬季
下载PDF
基于百度指数的粤闽浙沿海城市信息流网络特征
3
作者 叶艺华 陈羽珊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10期81-90,共10页
基于百度指数平台获取的城市两两用户关注指数,构建粤闽浙沿海城市信息流网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称网络矩阵、节点区域法分析网络结构特征.研究发现,2011—2014年地区信息流总量增长明显,2014—2021年总量较为稳定;福州、厦门、泉... 基于百度指数平台获取的城市两两用户关注指数,构建粤闽浙沿海城市信息流网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称网络矩阵、节点区域法分析网络结构特征.研究发现,2011—2014年地区信息流总量增长明显,2014—2021年总量较为稳定;福州、厦门、泉州、温州、赣州为重要节点城市,兼具较强的信息资源辐射能力和集聚能力,潮州、梅州和鹰潭融入不足,福州为强辐射型城市,厦门逐渐由强吸收型转为强辐射型城市;网络式城市结构初具,在地理上呈现以厦门、福州为支撑节点的皇冠型结构,沿海城市间联系密集,西部则较为稀疏,漳州—厦门—泉州—福州形成稳定且相对紧密的信息互动关系;网络呈现明显的省域界限,大致形成“1+4+15”的层级结构,厦门吸收网络中接近一半城市的最大信息流,为主导城市,福州、赣州、汕头、温州吸引着各自省内城市的最大信息流,为次级主导城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闽浙沿海 信息流 节点区域法 网络时空演变
下载PDF
浙闽海域余流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4
作者 张慧 堵盘军 郑晓琴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1-157,共7页
根据2006年8月—2007年12月期间在浙闽海域进行的连续观测长达40天的逐季海流资料,深入分析该海域余流的分布特征及季节变化规律,为浙闽海域的物质输运做出铺垫。研究结果表明:浙闽海域南侧(以28°N为界)余流值大于北侧。近岸区域... 根据2006年8月—2007年12月期间在浙闽海域进行的连续观测长达40天的逐季海流资料,深入分析该海域余流的分布特征及季节变化规律,为浙闽海域的物质输运做出铺垫。研究结果表明:浙闽海域南侧(以28°N为界)余流值大于北侧。近岸区域余流受长江冲淡水、浙闽沿岸流控制,余流分布季节特征明显;外海余流受台湾暖流控制,余流流向终年指向E-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闽海域 余流 长江冲淡水 台湾暖流 浙闽沿岸流
下载PDF
闽浙沿岸流扩展范围的季节特征及其对典型海湾的影响 被引量:27
5
作者 王翠 郭晓峰 +1 位作者 方婧 李青生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8,共8页
根据2006~2007年春、夏、秋、冬季4个航次的监测数据分析闽浙沿岸流扩展范围和温度、盐度、营养盐含量平面分布季节变化特征,结果显示:调查期间,闽浙沿岸流主要分布于浙闽沿岸海域,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冬季闽浙沿岸流扩展范围最大,... 根据2006~2007年春、夏、秋、冬季4个航次的监测数据分析闽浙沿岸流扩展范围和温度、盐度、营养盐含量平面分布季节变化特征,结果显示:调查期间,闽浙沿岸流主要分布于浙闽沿岸海域,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冬季闽浙沿岸流扩展范围最大,可影响至广东南澳岛海域,秋季次之,可影响至厦门湾、东山湾海域,春季可扩展至泉州湾附近海域,夏季影响范围最小,仅局限于浙江北部沿岸海域.选取福建罗源湾、厦门湾和东山湾,分析闽浙沿岸流对典型海湾的影响,结果显示:冬季闽浙沿岸流给福建典型海湾带来了大量的营养盐物质,罗源湾、厦门湾和东山湾均受其影响,海水营养盐含量明显提高,秋季次之,春季影响略小,夏季基本不受闽浙沿岸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环境科学 闽浙沿岸流 扩展范围 温盐特征 营养盐分布 季节变化
下载PDF
中国浙江和福建海域台风浪变化特征和趋势 被引量:13
6
作者 冯兴如 杨德周 +1 位作者 尹宝树 李明杰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33-241,共9页
基于非结构网格的海浪-海流耦合模式SWAN+ADCIRC(Simulating Waves Nearshore+Advanced Circulation model),模拟了1997—2016年共20年间所有影响浙江和福建海域台风过程期间的海浪过程。利用4个台风过程期间的海浪观测数据对模拟结果... 基于非结构网格的海浪-海流耦合模式SWAN+ADCIRC(Simulating Waves Nearshore+Advanced Circulation model),模拟了1997—2016年共20年间所有影响浙江和福建海域台风过程期间的海浪过程。利用4个台风过程期间的海浪观测数据对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模拟结果和实测结果吻合较好。基于该长时间序列台风浪模拟结果,分别分析了浙江和福建海岸带台风浪有效波高极值以及台风浪有效波高大于1m和1.5m的持续时间。结果显示,在福建北部海岸带台风浪有效波高极值和台风浪有效波高大于1m的持续时间(tHs>1)有显著增长的趋势。其中,台风浪高极值的增长趋势最大可达0.05m/a,tHs>1的增长趋势位于0.54至1.72h/a之间。分析tHs>1与ENSO指数的关系发现,福建省南部海域台风浪与ENSO指数有较显著的负相关,浙江省北部海域台风浪与ENSO指数有较显著的正相关,ENSO信号对这两个海域的台风浪有着较显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浪 耦合模式 趋势 浙江福建海域
下载PDF
上海、浙江、福建三省市海堤现状调查 被引量:16
7
作者 张从联 朱峰 +1 位作者 李维涛 刘志明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51-55,共5页
根据调研成果对上海、浙江和福建三省市的海堤情况进行介绍,主要包含:海堤的建设经验、损毁情况、主要破坏特点、建设标准以及目前设计的主要依据;风速计算方法;沿海潮位和台风暴潮特点;波浪计算方法;堤顶高程确定;生物消浪措施;海堤主... 根据调研成果对上海、浙江和福建三省市的海堤情况进行介绍,主要包含:海堤的建设经验、损毁情况、主要破坏特点、建设标准以及目前设计的主要依据;风速计算方法;沿海潮位和台风暴潮特点;波浪计算方法;堤顶高程确定;生物消浪措施;海堤主要结构和断面形式;海堤地基情况、堤基处理方式及计算方法;堤身填筑材料、施工方法及安全控制措施等。总结了三省市海堤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并对《海堤工程设计规范》编制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堤现状调研 沿海城市海堤 上海市 浙江省 福建省
下载PDF
闽浙沿岸沉积物的工程地质特性及其成因简析 被引量:6
8
作者 徐元芹 李萍 +3 位作者 李培英 刘乐军 曹成效 冯秀丽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7-113,共7页
根据闽浙沿岸沉积物的实验室分析资料,从物理性质和力学特征对海底沉积物的综合工程地质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本区沉积物以淤泥和淤泥质黏土为主,含少量细砂、粉砂、黏土和粉质黏土等,总的表现为含水率高、孔隙比大、压缩性强、塑... 根据闽浙沿岸沉积物的实验室分析资料,从物理性质和力学特征对海底沉积物的综合工程地质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本区沉积物以淤泥和淤泥质黏土为主,含少量细砂、粉砂、黏土和粉质黏土等,总的表现为含水率高、孔隙比大、压缩性强、塑性大和强度低。从微观结构、物质来源、物质成分、水动力条件等方面对沉积物的工程特性进行了成因分析,这些因素是造成本区沉积物工程性质不良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浙沿岸 沉积物 工程特性 成因
下载PDF
台湾海峡南部的海洋锋 被引量:40
9
作者 李立 郭小钢 吴日升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47-156,共10页
通过近期水文观测 ,结合卫星遥感和历史水文资料 ,对台湾海峡南部海域的海洋锋现象进行了整体分析。结果表明 ,由于多种水系在此交汇 ,台湾海峡南部冬、夏季均有明显锋面发育。受季风气候影响 ,锋面发育有显著的季节差异。夏季影响本海... 通过近期水文观测 ,结合卫星遥感和历史水文资料 ,对台湾海峡南部海域的海洋锋现象进行了整体分析。结果表明 ,由于多种水系在此交汇 ,台湾海峡南部冬、夏季均有明显锋面发育。受季风气候影响 ,锋面发育有显著的季节差异。夏季影响本海区的水系主要有韩江冲淡水、上升流、南海水、和黑潮水等。它们的交汇形成了韩江冲淡水羽状锋、台湾浅滩上升流锋、黑潮锋、以及陆架 /陆坡锋等复杂的三维锋面结构。韩江冲淡水和上升流对夏季海峡南部浅海锋面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作用。冬季影响本海区的水系主要为浙闽沿岸水和南海水 ,两种水系的交汇形成贯穿海峡南部的变型的沿岸锋。以中线为界海峡西侧受沿岸水支配 ,东侧澎湖水道一带为南来暖水盘踞 ,锋带与等深线走向一致 ,呈三段结构。隆冬季节东北风强盛时锋面可南移到陆架坡折 ,形成陆架 /陆坡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锋面 台湾海峡南部 韩江冲淡水 上升流 海洋锋
下载PDF
浙闽沿海地区I型-A型复合花岗岩体的地球化学及成因 被引量:83
10
作者 邱检生 王德滋 Brent I.A.McInnes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237-246,共10页
以鼓山-魁岐、青田和普陀山-桃花岛三个典型岩体为例,系统研究了浙闽沿海I型-A型复合花岗岩体的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复合岩体中I型与A型花岗岩在主量、微量和稀土元素特征上均存在明显变异。总体而言,A型花岗... 以鼓山-魁岐、青田和普陀山-桃花岛三个典型岩体为例,系统研究了浙闽沿海I型-A型复合花岗岩体的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复合岩体中I型与A型花岗岩在主量、微量和稀土元素特征上均存在明显变异。总体而言,A型花岗岩较之I型花岗岩富硅、富碱、贫钙、镁、铝,并具偏高的Rb/Sr、Rb/Ba、Ga/Al和偏低的LREE/HREE比值及显著的铕负异常。两类花岗岩的Nd、Sr同位素组成均具有壳幔混熔岩浆的特点,但仍存在一定的变异。上述变异既有岩浆分异演化的影响,又有幔源岩浆卷入的贡献,在不同的复合岩体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各不相同。通过对岩石产出动力地质背景的全面分析,结合本区不同复合岩体中二类花岗岩具不同地球化学变异特点的地质事实,提出浙闽沿海I型-A型复合花岗岩是区域构造应力、断裂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型-A型 复合花岗岩 地球化学 岩石成因 花岗岩
下载PDF
闽浙近岸海域赤潮暴发前后海水营养盐特征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陈月红 石晓勇 +1 位作者 韩秀荣 李鸿妹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68-576,共9页
±据2013年4月24日-5月23日闽浙沿岸赤潮暴发前后4个航次的现场调查数据,分析了该海域各项溶解无机态营养盐的浓度及分布特征,并对其与赤潮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显示,调查海域春季DIN、PO4-P和SiO3-Si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6.62&... ±据2013年4月24日-5月23日闽浙沿岸赤潮暴发前后4个航次的现场调查数据,分析了该海域各项溶解无机态营养盐的浓度及分布特征,并对其与赤潮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显示,调查海域春季DIN、PO4-P和SiO3-Si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6.62±8.62)μmol/L、(0.75±0.33)μmol/L和(19.91±10.30)μmol/L,氮和磷的平均浓度均超过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准。营养盐的分布特征整体上表现出由近岸向外海逐渐降低的趋势,高值区出现在飞云江口和闽江口等近海海域,赤潮暴发后,整个调查海域各项营养盐分布表现出北低南高的特点。赤潮区域DIN和PO4-P浓度随着赤潮的发生、发展呈持续下降的趋势,低氮磷比不利于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donghaiense)的生长。水文跃层、生物作用、陆源输入及台湾暖流等是影响春季FA断面营养盐分布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盐 分布特征 赤潮 闽浙沿岸
下载PDF
沙埕港多种环境介质中重金属的含量分布及来源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颢 刘炜 +2 位作者 许珠华 王丽莎 樊立静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0-86,共7页
通过2013年8月对福建沙埕港海域海水、沉积物及贝类体内重金属进行的调查,结合历史资料对重金属的含量分布及来源进行了讨论和分析.结果表明:沙埕港表层海水中Cu、Cd、Hg和As等溶解态重金属含量整体处于较低水平,但Pb含量在大部分海域... 通过2013年8月对福建沙埕港海域海水、沉积物及贝类体内重金属进行的调查,结合历史资料对重金属的含量分布及来源进行了讨论和分析.结果表明:沙埕港表层海水中Cu、Cd、Hg和As等溶解态重金属含量整体处于较低水平,但Pb含量在大部分海域略超海水水质一类标准.沉积物中Pb、Cd、Hg和As含量均低于海洋沉积物一类标准,而Cu在上段八尺门海域及中段罗唇溪入海口附近存在超标现象.地积累指数评价表明Pb和Cd处于无污染状态,而Cu、Hg和As 3种重金属在不同区域存在轻微污染.港内八尺门点头镇附近海域采集的2种贝类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其中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zcta)体内重金属污染较轻,而褶牡蛎(Ostrea plicatula)体内重金属污染较重,Cu和Cd污染指数均在10以上.浙闽沿岸流是沙埕港Pb、Cd、Hg和As等重金属的主要来源,而白琳石材加工排放的污水是造成沙埕港上段八尺门浅滩区重金属Cu污染的主要原因.此外,中段罗唇溪入海口附近海域Cu、Pb和Cd含量较高,可能同罗唇港修造船厂的污染排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化学 沙埕港 重金属 海水 沉积物 地积累指数 浙闽沿岸流
下载PDF
冬季闽浙沿岸上升流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13
13
作者 潘玉萍 沙文钰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93-201,共9页
采用σ坐标下三维斜压非线性的浅海陆架数值模式 ,研究风、边界力流 (台湾暖流、黑潮、长江冲淡水 )及地形等因子对上升流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 ,风、台湾暖流是影响冬季闽浙沿岸上升流形成的最重要因子 ,其中风对浙江沿岸上升流的形成... 采用σ坐标下三维斜压非线性的浅海陆架数值模式 ,研究风、边界力流 (台湾暖流、黑潮、长江冲淡水 )及地形等因子对上升流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 ,风、台湾暖流是影响冬季闽浙沿岸上升流形成的最重要因子 ,其中风对浙江沿岸上升流的形成影响较大 ;台湾暖流对福建沿岸及其远海域上升流的形成影响较大 ;长江冲淡水对长江口附近上升流有一定的影响 ,对闽浙沿岸上升流影响不大 ;地形对闽浙沿岸上升流的形成作用显著 ;潮对闽浙沿岸上升流形成的影响也很显著。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浙沿岸 上升流 断面结构 数值研究
下载PDF
浙江沿海超强台风作用下的风暴潮流 被引量:7
14
作者 黄世昌 李玉成 +1 位作者 赵鑫 谢亚力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17,共10页
应用河口海岸水动力模型,利用浙江沿海包括2场超强台风在内的5场台风作用下发生的风暴潮位过程验证了该数值模式的适用性。将1949年以来登陆我国大陆沿海最强的"5612"号台风作为典型的超强台风,计算了超强台风在浙北至浙南3... 应用河口海岸水动力模型,利用浙江沿海包括2场超强台风在内的5场台风作用下发生的风暴潮位过程验证了该数值模式的适用性。将1949年以来登陆我国大陆沿海最强的"5612"号台风作为典型的超强台风,计算了超强台风在浙北至浙南3个不同地点登陆时产生的风暴潮流,结果显示风暴潮流一般小于天文潮潮流与基于海平面风暴海流的线性叠加值,风暴潮流场更多地呈现风暴海流的流场特点,在开敞海岸基本顺岸流动,这对于分析航道骤淤和海岸带物质输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沿海 超强台风 风暴潮流
下载PDF
夏季闽浙沿岸上升流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潘玉萍 沙文钰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11,共11页
将闽浙沿岸作为研究海区,采用σ 坐标下三维斜压非线性的浅海陆架数值模式研究风、边界流 台湾暖流、黑潮、长江冲淡水)、潮及地形等动力因子对上升流形成的影响。结果得出:西南季风是影 (响夏季闽浙沿岸近海岸区域上升流形成的重要... 将闽浙沿岸作为研究海区,采用σ 坐标下三维斜压非线性的浅海陆架数值模式研究风、边界流 台湾暖流、黑潮、长江冲淡水)、潮及地形等动力因子对上升流形成的影响。结果得出:西南季风是影 (响夏季闽浙沿岸近海岸区域上升流形成的重要因子;台湾暖流对闽浙沿岸上升流的形成起主要作用;黑潮对台湾岛以东海域上升流的形成影响较大;长江冲淡水不利于夏季闽浙沿岸上升流的形成,尤其是浙江沿岸;地形对闽浙沿岸上升流的形成作用较显著; M2 分潮对闽浙近海岸区域及台湾澎佳屿附近海域上升流的形成影响较大;本文在对夏季闽浙沿岸海区水文结构的模拟中,同样得出夏季沿岸的低温高盐区与本文所计算出的三个较强的上升中心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浙沿岸 上升流 断面分布 数值研究
下载PDF
大别—苏鲁造山带变质岩原岩组合与闽浙沿海晚中生代岩浆岩组合的对比:对扬子板块北东缘新元古构造属性的启示 被引量:6
16
作者 邱检生 胡建 +1 位作者 李真 刘亮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13-425,共13页
大别—苏鲁造山带在构造上位于扬子板块北东缘,该造山带主体由花岗质片麻岩所占据,其间尚分布有少量呈似层状、透镜状产出的榴辉岩,二者原岩的时代均为新元古代,原岩的岩性分别为酸性和基性火成岩。本文在对这些原岩岩石组合及其地球化... 大别—苏鲁造山带在构造上位于扬子板块北东缘,该造山带主体由花岗质片麻岩所占据,其间尚分布有少量呈似层状、透镜状产出的榴辉岩,二者原岩的时代均为新元古代,原岩的岩性分别为酸性和基性火成岩。本文在对这些原岩岩石组合及其地球化学特征详细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它们与闽浙沿海晚中生代的岩浆岩组合十分相似,主要表现在:(1)二地岩浆岩类型均以酸性岩占绝对优势,基性岩所占比例很小(仅约5%),它们均构成以酸性岩占主体的双峰式岩石组合;(2)二地的酸性岩在成因类型上均主要为I型花岗岩类,但部分岩石表现出A型花岗岩特征,其中少数岩体发育碱性铁镁矿物,属典型的过碱性A型花岗岩,它们均与I型花岗岩构成I-A型复合岩体,且二地的A型花岗岩均可进一步归为后造山背景下产出的PA型或A2型花岗岩类;(3)二地基性岩的地球化学组成明显相似,在微量元素蛛网图上均表现出显著的Nb,Ta负异常,在相关的构造环境判别图解上,均主要投影于火山弧或大陆玄武岩区域。鉴于对闽浙沿海晚中生代岩浆作用的构造背景已有较成熟的认识,即普遍认为它们形成于因古太平洋板块俯冲诱发的弧后伸展引张环境,因此,大别—苏鲁造山带变质岩原岩组合与闽浙沿海晚中生代岩浆岩组合所表现出的高度相似性,无疑指示扬子板块北东缘在新元古时期应处于活动大陆边缘的弧后伸展引张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岩组合 构造背景 大别—苏鲁造山带 闽浙沿海 新元古代 晚中生代
下载PDF
东海南部陆架水体2011年夏季温盐结构及其对台湾暖流和黑潮入侵的指示 被引量:1
17
作者 秦亚超 蓝先洪 +3 位作者 陆凯 胡刚 栾锡武 陈珊珊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51-159,共9页
利用2011年7月5个断面共30个站位的温盐深(CTD)测量资料,分析东海南部陆架水体的温盐结构和温跃层特征,探讨黑潮和台湾暖流对东海陆架水文状况的影响。结果显示,本区广泛存在着浅部温跃层和深部温跃层。浅部温跃层分布于20 m水深以内,... 利用2011年7月5个断面共30个站位的温盐深(CTD)测量资料,分析东海南部陆架水体的温盐结构和温跃层特征,探讨黑潮和台湾暖流对东海陆架水文状况的影响。结果显示,本区广泛存在着浅部温跃层和深部温跃层。浅部温跃层分布于20 m水深以内,跃层强度普遍较弱,具有明显的日内生消变化。深部温跃层分布于中、外陆架和台湾海峡。在中、外陆架的深水区,跃层底界深度约80 m,跃层厚度约10 m;跃层强度大,约为0.8℃/m,且较为稳定。在台湾海峡北部,温跃层分布于水深14~30 m,跃层厚度6~10 m,跃层强度偏弱,为0.2~0.5℃/m。在温跃层附近,由于上、下层水团温度、盐度的差异,其混合过程常出现盐指现象。在东海陆架90~110 m等深线之间,深部温跃层之下盘踞着一个深层冷水团,水温为16.8~17.6℃。黑潮水的入侵,使得外陆架温跃层强度减弱至0.2~0.5℃/m;同时,跃层层位上升,厚度加大。温跃层强度可以作为指示黑潮入侵的灵敏指标。当夏季深部温跃层强度低于0.6℃/m,同时伴随跃层厚度加大时,可判别为黑潮入侵。本区夏季黑潮锋可以到达110 m等深线附近。在中陆架50~80 m等深线之间,深部温跃层的消失,说明台湾暖流的强烈影响遍及整个水柱;而从南向北,台湾暖流的影响逐渐减弱。台湾海峡北部深层水温度较低,平均值为22.52℃,要比东海南部中陆架深层水低3℃,这可能意味着台湾暖流深层水主要源于黑潮分支的加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跃层 黑潮 台湾暖流 浙闽沿岸流 东海
下载PDF
闽浙沿岸上升流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5
18
作者 潘玉萍 沙文钰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86-95,共10页
本文将闽浙沿岸作为研究海区,采用σ坐标下三维斜压非线性的浅海陆架模式,综合考虑风、边界流(台湾暖流、黑潮、长江冲淡水)及地形等动力因子对上升流形成的影响,较好地模拟了闽浙沿岸上升流的分布.得出夏季闽浙沿岸近海岸区域有三个比... 本文将闽浙沿岸作为研究海区,采用σ坐标下三维斜压非线性的浅海陆架模式,综合考虑风、边界流(台湾暖流、黑潮、长江冲淡水)及地形等动力因子对上升流形成的影响,较好地模拟了闽浙沿岸上升流的分布.得出夏季闽浙沿岸近海岸区域有三个比较强的上升流中心,分别位于25.20′N,120°00′E、26°40′N,120.15′E、27.20′N,120°45′E附近,并且在对闽浙沿岸水文结构的模拟中,同样得出夏季沿岸的低温高盐区与计算出的三个较强的上升中心一致.冬季沿岸上升流的强度和范围都明显减弱,但在25.20′N,120°00′E和26.00′N,120°30′E及28°30′~30°00′N,122.00′E附近仍有相对较强的上升流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浙沿岸 上升流 断面分布 数值模拟 水文结构
下载PDF
南日列岛西南部海区鱼类数量变化及其与水团关系 被引量:2
19
作者 管伟 陈佳杰 徐兆礼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5-71,共7页
依据2009年冬季、2010年春季和夏季在南日列岛西南部海区3个航次的渔业资源综合调查资料,通过对南日列岛西南部海区鱼类资源密度及分布特征、体长、体重、幼体比、优势种、相对重要性指数以及优势种对鱼类总数量的贡献,讨论了南日列岛... 依据2009年冬季、2010年春季和夏季在南日列岛西南部海区3个航次的渔业资源综合调查资料,通过对南日列岛西南部海区鱼类资源密度及分布特征、体长、体重、幼体比、优势种、相对重要性指数以及优势种对鱼类总数量的贡献,讨论了南日列岛西南部海区鱼类数量变化及其与水团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春、夏、冬3季鱼类重量密度分别为601.26kg·km^(-2)、2599.60kg·km^(-2)和730.36kg·km^(-2);尾数密度分别为17.3×10~3尾·km^(-2)、255.00×10~3尾·km^(-2)和22.6×10~3尾·km^(-2);平均体长、体重和幼体比分别在春季、冬季和夏季为最高,分别为14.95cm、49.76g和81.72%。春季主要由产卵群体组成,多为规格较大的成鱼;夏季由索饵群体组成,多为规格较小的幼鱼。鱼类数量的平面分布与福建近海不同季节水团的变化有关,春季鱼类聚集在闽浙沿岸水和海峡暖水交汇的外侧海域,夏季鱼类多聚集在营养盐丰富,沿岸流控制的近海海域。各季节鱼类数量分布特征与优势种分布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峡暖水 闽浙沿岸水 鱼类 优势种 水团 饵料
下载PDF
罗源湾海岸盐沼悬沙粒度及沉降速率的观测和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爱军 叶翔 陈坚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65-174,共10页
关键词 海岸盐沼 互花米草 流速 悬沙含量 絮凝体 平均粒径 沉降速率 罗源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