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fossils in the coastal loess in the Bohai Straits and Liaodong Peninsula 被引量:1
1
作者 Cheng Zhenbo, Fu Mingzuo and Ju Xiaohua First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State Oceanic Administration, Qingdao 266003, China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7年第1期71-83,共13页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ssils (mollusks, Radiolaria, planktonic and benthic Foraminifera and Ostracoda) found in the four loess profiles located respectively at Heishigou and Beizhuang Vi...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ssils (mollusks, Radiolaria, planktonic and benthic Foraminifera and Ostracoda) found in the four loess profiles located respectively at Heishigou and Beizhuang Villages on Daheishan Island in the Miaodao Islands in the Bohai Straits, and Daweijia and Yujiawaizi Villages in Jinzhou County, Liaodong Peninsula, the distribution and abundance variation of the fossils in vertical profiles are studied, the source of coastal loess is probed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ess deposition and paleoclimatic environment as well as sea-level changes is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stal loess material source fossil organisms PALEOCLIMATE
下载PDF
Magnetostratigraphy of coastal loess of Dalian,China and its paleoclimatic significance 被引量:1
2
作者 Li Peiying Liu Baozhu Liu Lejun and Zhou Moqing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6年第4期493-514,共22页
The section Of Yujiawaizi Loess in Dalian, one of the typical sections of China's coastal loess, revealedthree reliable polarity reversal events, i. e., Mungo Event (27. 5~23. 7 ka BP), Laschamp Event (43. 5 ~ ... The section Of Yujiawaizi Loess in Dalian, one of the typical sections of China's coastal loess, revealedthree reliable polarity reversal events, i. e., Mungo Event (27. 5~23. 7 ka BP), Laschamp Event (43. 5 ~ 37. 3 haBP) and Blake Event (125. 4~ 110. 5 ka BP); while reliability of the fourth one, Gothenburg Event, remains to be confirmed. Based on TL datings, polarity events and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the authors have tentatively established the time series of coastal loess accumulation since 140 000 a BP, and estimated the accumulation rate of L1. Meanwhile, the high-righ-resolution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curve since 140 000 a BP can be correlated with that of the inland loess in northwest China and 3 180 curves of polar ice core and deep sea cores,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differences, representing the particular characteristics of coastal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At last, integrating the polarity strata,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and other relative data, the authors. have probed into the paleoenvironmental changes since 140 ka BP and climate oscillation cycle of different scale, polarity events and glacial-postglacial climate transition, differencesin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between the early and late stages of last glacial Period, and the continuance of coastal loessaccumu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LIAN coastal loess magnetostratrigraphy PALEOCLIMATIC
下载PDF
The Coastal Zone Loess of the Liaodong Peninsula, Liaoning Province 被引量:1
3
作者 Li Peiying Cheng Zhenbo +1 位作者 Lu Houyuan Liu Guohai First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SOA, Qingdao, Shandong Liaoning Teachers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Liu Linqu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1992年第3期311-324,共14页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origin of the Coastal Zone Loess on the Liaodong Peninsula, Liaoning Province.The loess is composed mainly of proximal materials transported by low-altitude air flow and less commonly ofinland...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origin of the Coastal Zone Loess on the Liaodong Peninsula, Liaoning Province.The loess is composed mainly of proximal materials transported by low-altitude air flow and less commonly ofinland distal materials carried by high-altitude air flow. The main provenance is the Liaodong Bay. When thesea level declined during glacial period, the bottoms of the Liaodong Bay and Bohai Sea emerged, wheredesertization occurred. As a result, submarine sediments were transported by strong northwesterly winds to theeastern coastal zone of the peninsula and deposited there. These materials mixed with the windblown dust car-ried by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from the interior of the continent, forming the lo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aodong Peninsula coastal zone loess
下载PDF
辽东海岸带黄土 被引量:34
4
作者 李培英 程振波 +1 位作者 吕厚远 刘国海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82-94,共13页
本文论述了辽东海岸带黄土的成因,它主要由低空气流搬运的近源物质组成,其次为高空气流携带的内陆远源物质,主要物源地是辽东湾。冰期时,海平面下降,辽东湾干口渤海裸露成陆而发生沙漠化,海底沉积物经强劲的西北风作用,被搬运到东侧海... 本文论述了辽东海岸带黄土的成因,它主要由低空气流搬运的近源物质组成,其次为高空气流携带的内陆远源物质,主要物源地是辽东湾。冰期时,海平面下降,辽东湾干口渤海裸露成陆而发生沙漠化,海底沉积物经强劲的西北风作用,被搬运到东侧海岸带沉降下来,与大气环流系统自内陆携带而至的风尘物质混合在一起,形成海岸带黄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带 黄土 辽东半岛
下载PDF
渤海海峡和辽东半岛海岸带黄土中的古生物化石的地质意义 被引量:10
5
作者 程振波 傅命佐 鞠小华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85-94,共10页
本文通过对庙岛的大黑山岛黑石沟、北庄剖面及辽东半岛金州大魏家、于家崴子四个黄土剖面中的软体生物、微体生物化石特点、来源与分布的分析,探讨了胶、辽半岛海岸带黄土的物源、分布规律以及垂向剖面上古生物化石的丰度变化与古气候... 本文通过对庙岛的大黑山岛黑石沟、北庄剖面及辽东半岛金州大魏家、于家崴子四个黄土剖面中的软体生物、微体生物化石特点、来源与分布的分析,探讨了胶、辽半岛海岸带黄土的物源、分布规律以及垂向剖面上古生物化石的丰度变化与古气候、古海面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带 黄土 古生物化石 地质意义 更新世
下载PDF
渤海东侧海岸带黄土中的放射虫 被引量:6
6
作者 程振波 李培英 +1 位作者 吕厚远 鞠小华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59-64,共6页
阐述了海岸带黄土中放射虫的种类及组合特征,并对其来源进行了探讨。 初步认为:放射虫最初是在间冰期高海面时被黄海暖流带入渤海的,后来在冰期低 海面时,裸露的海底受强大的西北向低空气流作用,致使一些放射虫壳体伴随沙尘 而沉... 阐述了海岸带黄土中放射虫的种类及组合特征,并对其来源进行了探讨。 初步认为:放射虫最初是在间冰期高海面时被黄海暖流带入渤海的,后来在冰期低 海面时,裸露的海底受强大的西北向低空气流作用,致使一些放射虫壳体伴随沙尘 而沉降到附近海岸黄土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带 黄土 放射虫 渤海
下载PDF
基于GIS实现湿陷作用对海岸带黄土微结构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徐璐 孙永福 +1 位作者 刘绍文 张伟朋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23-434,共12页
海岸带黄土与内陆黄土相比具有显著特殊性,是我国黄土的另一种重要组成类型。以环渤海海岸带黄土为研究对象,获取4处典型海岸带黄土场地湿陷前、后扫描电镜图像,利用GIS提供的图像分析工具并结合三维分析模块对所获取的微结构图像进行研... 海岸带黄土与内陆黄土相比具有显著特殊性,是我国黄土的另一种重要组成类型。以环渤海海岸带黄土为研究对象,获取4处典型海岸带黄土场地湿陷前、后扫描电镜图像,利用GIS提供的图像分析工具并结合三维分析模块对所获取的微结构图像进行研究,通过对样品SEM图像定性分析,发现颗粒间接触关系,由原状样的架空接触为主,逐渐转向湿陷样的镶嵌接触为主。获取了试样二维及三维形态下颗粒及孔隙的面积、周长、体积、等效直径等微观结构参数,定量分析了黄土湿陷前后土样中大、中、小、微孔隙的数量和面积变化。结论表明:湿陷后孔隙总数量增加,大中孔隙数量及面积显著减少,小孔隙数量及面积显著增加,微孔隙变化幅度较小,表明大、中孔隙的存在是海岸带黄土产生湿陷的主要原因。湿陷后孔隙的分形维数增加,说明湿陷作用增大了海岸带黄土土体孔隙形态的复杂程度。为定量研究黄土湿陷性的微结构影响效应做了有益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带黄土 湿陷性 微观结构 GIS 扫描电子显微镜
下载PDF
渤海海峡及胶、辽两半岛海岸带黄土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11
8
作者 李培英 《黄渤海海洋》 CSCD 1992年第1期25-33,共9页
本区海岸带黄土的宏观分布具有地带性、坡向性、旋回性和超覆性等特征,某些物质成分在辽东半岛、庙岛群岛和胶东半岛的含量有所差异。黄土粒度从北向南由租变细,不稳定矿物含量北高南低,稳定矿物含量北低南高,体现出明显的水平分异现象... 本区海岸带黄土的宏观分布具有地带性、坡向性、旋回性和超覆性等特征,某些物质成分在辽东半岛、庙岛群岛和胶东半岛的含量有所差异。黄土粒度从北向南由租变细,不稳定矿物含量北高南低,稳定矿物含量北低南高,体现出明显的水平分异现象,不符合中国黄土沉积的大尺度分布规律。椐此推断:形成本区黄土的主要动力因素为北向风,其物质是低海面时期由低空气流搬运的近源物质为主,大气环流或高空气流携带而来的内陆远源物质和当地基岩风化物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带 黄土 成因 分布特征
下载PDF
华南沿海末次冰期类黄土沉积的漫反射光谱与激光粒度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王晶 陈震 陈国能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901-2907,共7页
野外调查发现,华南沿海广泛发育一套黄色粉土沉积。为研究其特征属性及成因,选择具有代表性的3条粉土剖面及1个钻孔采样,使用漫反射光谱(DRS)分析和激光粒度(LPS)分析的方法,率先尝试从沉积物铁矿物的产出形式和沉积物粒度配分特征的角... 野外调查发现,华南沿海广泛发育一套黄色粉土沉积。为研究其特征属性及成因,选择具有代表性的3条粉土剖面及1个钻孔采样,使用漫反射光谱(DRS)分析和激光粒度(LPS)分析的方法,率先尝试从沉积物铁矿物的产出形式和沉积物粒度配分特征的角度,综合判定沉积物的沉积环境、搬运营力及成因机制。DRS分析结果表明,在黄色粉土的漫反射光谱一阶导数曲线中,铁矿物的特征峰峰高总体有赤铁矿(565nm)>针铁矿(505和435nm)的变化特征,与我国北方风成黄土的漫反射光谱一阶导数曲线形态吻合,均体现的是相对干冷的气候环境;而区内的河、海相沉积物曲线所反映的铁矿物特征峰的峰高变化与上述黄色粉土的变化方向相反,表明样品经历过充分的水化作用并长期处于潮湿的还原环境之中。LPS分析结果表明:各剖面(钻孔)黄色粉土的粒度组成均较为均一,粒组配分模式具显著的双峰式,两个峰值分别为主峰10~50μm区段和次峰<5μm区段,与黄土沉积的粒度配分模式一致,是风成沉积的特征粒组构成;而与区内河、海相沉积物粒组呈单向变化的配分模式有显著差异。结合黄色粉土的年龄介于10~80ka之间,以及正负地形皆广泛存在的空间分布特征,最终认为该套沉积是形成于末次冰期的风成沉积(本研究称'类黄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漫反射光谱 激光粒度分析 类黄土 风成沉积 华南沿海 末次冰期
下载PDF
基于CPTU土分类的振杆密实法适用范围与评估方法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高常辉 杜广印 +4 位作者 刘松玉 章定文 杨泳 曾彪 谢羚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82-91,119,共11页
传统基于Fellenius-Eslami研究的适合振动密实的土类评估方法仅认为砂和砂砾土是可密实的,然而在国内过去十余年的工程实践表明该评估方法过于保守。该文通过介绍十字形振杆密实法处理可液化粉土地基、复杂的滨海相可液化地基等施工案例... 传统基于Fellenius-Eslami研究的适合振动密实的土类评估方法仅认为砂和砂砾土是可密实的,然而在国内过去十余年的工程实践表明该评估方法过于保守。该文通过介绍十字形振杆密实法处理可液化粉土地基、复杂的滨海相可液化地基等施工案例,论证了振动密实技术处理粉土地基的良好效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孔压静力触探测试(CPTU)的中国国标土分类的振动密实土类评估方法,认为归一化CPTU数据处于"中砂"、"细砂"、"粉砂"和"粉土"区域内的地基土是可以采用振杆密实法进行加固处理的。该判别方法适合当前国内振杆密实法的应用实践,同时又进一步扩大了振杆密实法在地基加固处理方面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密实 振杆密实法 孔压静力触探 十字形振动翼 粉土地基 滨海相可液化地基 湿陷性黄土
下载PDF
沉积物色度在古环境重建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杨 方晶 +1 位作者 潘隆 王福 《气象科技进展》 2018年第6期22-27,共6页
随着对全球环境演变研究的不断深入,涉及千年、百年、十年和年际时间尺度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提高时间尺度上的分辨率进行古环境重建成为一种趋势。为了在高分辨率的时间尺度上进行古环境的重建,色度作为一个环境代用指... 随着对全球环境演变研究的不断深入,涉及千年、百年、十年和年际时间尺度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提高时间尺度上的分辨率进行古环境重建成为一种趋势。为了在高分辨率的时间尺度上进行古环境的重建,色度作为一个环境代用指标逐渐开始被应用。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利用色度指标对湖泊沉积物、黄土-古土壤、深海沉积物和海岸带沉积物进行古气候重建的内容,论述了色度在沉积物示踪、冰川进退、天文周期和青藏高原的隆升与西风的流通等研究方面的指代作用,以及在古地震这个新的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并对色度指标在今后地质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度 古气候重建 湖泊沉积物 黄土-古土壤 深海沉积物 海岸平原
下载PDF
庙岛群岛晚更新世以来黄土粒度端元揭示的粉尘堆积过程 被引量:19
12
作者 陈海涛 孔凡彪 +1 位作者 徐树建 苗晓东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306-1316,共11页
山东黄土作为东亚风尘沉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古气候及古环境的演变信息,在中国古环境变化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文章通过对庙岛群岛砣矶岛大口北剖面(TJII)690 cm出露部分的粒度数据进行参数化端元分析,探讨了该... 山东黄土作为东亚风尘沉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古气候及古环境的演变信息,在中国古环境变化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文章通过对庙岛群岛砣矶岛大口北剖面(TJII)690 cm出露部分的粒度数据进行参数化端元分析,探讨了该剖面黄土粉尘的搬运与堆积过程,并结合环境敏感组分的小波分析,提取了该区夏季风与冬季风在年代尺度上的周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TJII剖面的粉尘搬运与堆积是季风演变过程中高空西风、低空地方风系以及近地气流综合作用的结果,并同时受到海平面升降的影响;虽然TJII剖面中含有高空西风远距离搬运并以湿沉降方式堆积的粉尘物质,但低海平面时出露的大陆架松散沉积物为该剖面的主要粉尘来源,并在尘暴发生时通过短距离的搬运后发生堆积;与此同时,因尘暴发生频率的增加和强地表风对该剖面中浮尘颗粒沉降的阻碍或使其重新卷入大气中形成二次搬运而影响着细粉砂组分在剖面中的含量;进一步对环境敏感端元组分进行小波分析的结果表明,该区的夏季风在0.6 ka、1.4 ka、2.2 ka和5.7 ka尺度上存在着周期旋回特征,其中以5.7 ka为夏季风变化的主周期并与该剖面古土壤的发育存在较为密切联系;而冬季风在0.6 ka、1.6 ka、2.6 ka、3.6 ka和5.5 ka尺度上存在着周期旋回特征,并以5.5 ka为冬季风变化的主周期,初步体现出粒度端元分析和小波变化分析方法在研究山东黄土沉积动力环境和物源特征方面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黄土 晚更新世 粉尘堆积 端元分析 庙岛群岛
原文传递
山东大黑山岛北庄黄土沉积特征及其环境演变 被引量:13
13
作者 贾广菊 徐树建 +1 位作者 孔凡彪 Miao Xiaodong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22-534,共13页
发育于山东滨海岛屿区的黄土与黄土高原等地内陆黄土相比,是沿海地区轨道尺度气候变化和海平面变化的重要记录,对研究区域古气候古环境演变具有特殊价值。本文通过对山东庙岛群岛大黑山岛北庄黄土剖面钻孔岩芯样品进行光释光(OSL)... 发育于山东滨海岛屿区的黄土与黄土高原等地内陆黄土相比,是沿海地区轨道尺度气候变化和海平面变化的重要记录,对研究区域古气候古环境演变具有特殊价值。本文通过对山东庙岛群岛大黑山岛北庄黄土剖面钻孔岩芯样品进行光释光(OSL)测年、粒度和磁化率分析,并与黄土高原典型黄土以及山东其他地区黄土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北庄黄土剖面0.5m处OSL年代为26.23±4.92ka,处于晚更新世末期,说明剖面全新世黄土缺失,与区域内其他剖面进行年代对比,可推断北庄黄土主要为末次间冰期以来堆积的黄土。与黄土高原典型黄土相比,北庄黄土为典型风成沉积物,但其平均粒径比黄土高原典型黄土粗,且与同区域其他岛屿上黄土相比粒径具有由南向北逐渐增大的变化趋势,这可能与不同阶段气候变化引起的海面升降而导致的主要物源不同有关。根据北庄黄土粒度和磁化率变化趋势并结合OSL测年结果,将该剖面从上到下划分为古土壤层、黄土层和古土壤层,分别对应着MIS 3~MIS 5气候旋回。因此,大黑山岛北庄黄土剖面记录了末次间冰期以来山东东部沿海地区古气候环境变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滨海岛屿区 黄土岩芯 光释光测年 粒度特征 磁化率特征 环境演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