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7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f High Tide Level Due to A Super Typhoon in A Coastal Region 被引量:9
1
作者 黄世昌 李玉成 +1 位作者 赵鑫 谢亚力 《China Ocean Engineering》 SCIE EI 2007年第3期471-484,共14页
A numerical model of the couphng between astronomical tide and storm surge based on Mike 21 is applied to the coastal regions of Zhejiang Province. The model is used to simulate high tide levels combined with storm su... A numerical model of the couphng between astronomical tide and storm surge based on Mike 21 is applied to the coastal regions of Zhejiang Province. The model is used to simulate high tide levels combined with storm surge during 5 typhoons, including two super typhoons, that landed in the Province. In the model, the atmospheric forcing fields are calculated with parametric wind and pressure models. The computational results, with average computed errors of 13 cm for the high astronomical tide levels and 20 cm for the high storm-tide levels, show that the model yields good simulations. Typhoon No. 5612, the most intense to land in China since 1949, is taken as the typical super typhoon for the de- sign of 5 typhoon routes, each landing at a different location along the coast. The possible extreme storm-tide levels along the coast are calculated by the model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the 5 designed typhoon routes when they coincide with the spring tide.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the high storm-tide levels due to the increase of the central atmospheric pressure at the base of a typical super typhoon, the change of tidal type, and the behavior of a Saomai-type typhoon. The results hav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forecasting and minimization of damage during super typho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orm surge storm-tide super typhoon coastal region Zhejiang Province
下载PDF
Model-Simulated Coastal Trapped Waves Stimulated by Typhoon in Northwestern South China Sea 被引量:1
2
作者 CAO Xuefeng SHI Hongyuan +4 位作者 SHI Maochong GUO Peifang WU Lunyu DING Yang WANG Lu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6期965-977,共13页
In this paper, we apply an unstructured grid coastal ocean model to simulate variations in the sea level and currents forced by two typhoons in the northwestern South China Sea(SCS). The model simulations show distinc... In this paper, we apply an unstructured grid coastal ocean model to simulate variations in the sea level and currents forced by two typhoons in the northwestern South China Sea(SCS). The model simulations show distinct differences for the two cases in which the typhoon paths were north and south of the Qiongzhou(QZ) Strait. In both cases, coastal trapped waves(CTWs) are stimulated but their propagation behaviors differ. Model sensitivity simulations suggest the dominant role played by alongshore wind in the eastern SCS(near Shanwei) and southeast of Hainan Island. We also examine the influence of the Leizhou Peninsula by changing the coastline in simulation experiments. Based on our results, we can draw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The CTWs stimulated by the northern typhoon are stronger than the southern CTW. 2) In the two cases, the directions of the current structures of the QZ cross-transect are reversed. The strongest flow cores are both located in the middle-upper area of the strait and the results of our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analysis show that the vertical structure is highly barotropic. 3) The simulated CTWs divide into two branches in the QZ Strait for the northern typhoon, and an island trapped wave(ITW) around Hainan Island for the southern typhoon. 4) The Leizhou Peninsula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kinetic energy flux between the two CTW branches. In the presence of the Leizhou Peninsula, the QZ branch has only 39.7 percent of the total energy, whereas that ratio increases to 72.2 percent in its abs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stal TRAPPED waves typhoon SURGE COASTLINE influence SOUTH China Sea ocean modeling
下载PDF
Probabilistic Approach of Coastal Defense Against Typhoon Attacks for Nuclear Power Plant 被引量:1
3
作者 刘德辅 韩凤亭 +3 位作者 庞亮 李华军 谢波涛 王风清 《China Ocean Engineering》 SCIE EI 2010年第2期265-275,共11页
With the global warming and sea level rising, it is widely recognized that there is an increasing tendency of typhoon occurrence frequency and intensity. The defenses code against typhoon attacks for nuclear power pla... With the global warming and sea level rising, it is widely recognized that there is an increasing tendency of typhoon occurrence frequency and intensity. The defenses code against typhoon attacks for nuclear power plant should be calibrated because of the increasing threat of typhoon disaster and severe consequenc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babilistic approach of definitions about "probable maximum typhoon" and "probable maximum storm surge" in nuclear safety regulations of China and has made some design code calibrations by use of a newly proposed Double Layer Nested Mtdti-objective Probability Model (DLNMP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yphoon nuclear power plant coastal engineering code calibration double layer nested multi-objective probability model
下载PDF
台风干扰海岸林受损及灾后恢复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4
作者 杜建会 陈嘉健 李升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7,共17页
随着气候变暖,台风登陆的强度及频率均呈增加趋势,其对海岸森林的影响也日益严重,从而危及沿海生态安全。但因台风登陆的不确定性、海岸森林恢复的滞后性和数据源受限等影响,当前对台风后海岸森林受损及灾后恢复的影响因素研究仍存在很... 随着气候变暖,台风登陆的强度及频率均呈增加趋势,其对海岸森林的影响也日益严重,从而危及沿海生态安全。但因台风登陆的不确定性、海岸森林恢复的滞后性和数据源受限等影响,当前对台风后海岸森林受损及灾后恢复的影响因素研究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台风登陆导致海岸森林枝叶脱落、树干折断和根系裸露等,受树种特征(冠层、树干和根系),林分结构(密度、组成),立地条件(地形、土壤)和台风特征(强度、频率)等影响,海岸森林在不同研究尺度的受损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单一因素难以完全解释台风后海岸森林的受损格局。台风后部分海岸森林因受损严重而死亡,其余仍以种子萌发、幼苗/幼树生长或萌生更新的方式持续恢复。海岸森林在灾后的恢复周期从几个月到几十年不等,其具体时长与树种更新策略(实生、萌生),森林类型(人工林、天然林),树木受损程度(轻度、重度)及区域水热条件(水分、热量)等有关。未来仍需借助多源遥感数据,并结合台风后的固定样方调查、野外采样和室内样品分析,对海岸森林的受损和恢复格局开展多时空尺度研究,阐明不同受损程度下树木的水分传输和光合产物分配过程及其差异,全面揭示台风干扰对海岸森林的影响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森林 台风 受损程度 恢复周期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浙江沿海地区台风灾害风险区域划分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振国 康丽莉 +3 位作者 李特 姜凯华 刘超 侯慧 《浙江电力》 2024年第3期28-37,共10页
浙江是我国重要沿海省份,为减少台风灾害引起的损失,对电力系统的风险区域划分尤为重要。首先从登陆点分布、路径特征、时间特征、风速特征及降水特征等方面,利用历史数据总结分析浙江沿海地区台风气象特征。其次,对浙江电力系统进行台... 浙江是我国重要沿海省份,为减少台风灾害引起的损失,对电力系统的风险区域划分尤为重要。首先从登陆点分布、路径特征、时间特征、风速特征及降水特征等方面,利用历史数据总结分析浙江沿海地区台风气象特征。其次,对浙江电力系统进行台风灾害特征分析,得到输电系统故障点分布、变电系统与台风登陆点距离关系、配电系统停电用户占比分布等。最后,采用浙江台风气象及电力系统历史数据绘制台风灾害风险区域图,特别是对倒塔高风险区、风偏高风险区及地质灾害高风险区进行了详细划分。分析结果可为各级电网应对台风灾害的风险评估与处置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灾害 浙江沿海地区 气象特征 电力系统 风险区域
下载PDF
沿海城市台风暴雨时空变化致涝特征模拟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冰雪 史超 +4 位作者 侯精明 王添 陈光照 王兴桦 申若竹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40-452,共13页
为探明台风暴雨时空变化对中国沿海城市内涝过程的影响,应用地表水及其伴随输移过程数值模型,以中国沿海城市宁波中心商贸商务区为研究对象,进行多种移动台风降雨情景和静止台风降雨情景下的城市内涝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移动方向下... 为探明台风暴雨时空变化对中国沿海城市内涝过程的影响,应用地表水及其伴随输移过程数值模型,以中国沿海城市宁波中心商贸商务区为研究对象,进行多种移动台风降雨情景和静止台风降雨情景下的城市内涝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移动方向下的降雨会导致内涝监测点积水时间滞后,向正西方向及西北方向移动时,积水时间滞后0~0.5 h;向正北方向移动时,积水时间滞后1.5 h;向北偏东30°方向移动时,积水时间滞后1.5~2 h。(2)在92%的模拟工况下降雨的移动会削减积水量和积水深度,水深峰值最大削减率达4.46%;降雨重现期从5 a增大到50 a时,积水水深峰值削减率从0.49%下降到0.10%。(3)双峰型降雨与单峰型降雨对城市内涝积水的影响规律相似,但前者的影响作用更小。因此,在受台风暴雨侵袭的城市区域,防灾减灾部门应考虑台风暴雨的时空移动特征,进一步提高城市抗洪能力,减少灾害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暴雨 降雨移动 城市内涝 数值模拟 沿海城市
下载PDF
明清时期中国沿海地区台风灾害的时空特征
7
作者 杨雨锟 毕硕本 +1 位作者 邱湘开 李士毫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46-459,共14页
延长器测时代之前的台风序列,可为更长时间尺度的气候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基于历史文献,分区域重建了1368—1911年影响中国沿海地区的台风活动共1447次,借助小波分析、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对其时空特征进行分析,并使用降水、干湿等序列对... 延长器测时代之前的台风序列,可为更长时间尺度的气候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基于历史文献,分区域重建了1368—1911年影响中国沿海地区的台风活动共1447次,借助小波分析、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对其时空特征进行分析,并使用降水、干湿等序列对重建结果的可靠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1)明清时期华北、华东、华南入境台风总数分别为157、596、853次,影响华北沿海的台风大多也会影响华东沿海,而同次台风入境华东与华南沿海的情况则较少。(2)重建台风与现代造成8级及以上风的热带气旋的阴历月际分布特征大致相似,华北沿海台风高发期为6、7月份,华东为6—8月份、华南为5—9月份。(3)在1570—1590年、1660年代、1850年代、1890年代沿海各地区的台风活动均十分频繁,而在1460年代、1560年代、1700年代、1760年代、1780年代则相对平静。(4) 128 a周期尺度下的小波分析显示,明清时期华北沿海台风活动的第一、第二、第三主周期分别123 yr、86 yr、10 yr,华东沿海为122 yr、85 yr、42 yr,华南沿海为73 yr、116 yr、40 yr,明清时期整个中国沿海地区为122 yr、75 yr、42 yr。(5)明清时期台风灾害集中分布于临海的平原地带,且呈现出由南向北、由临海地区向内陆显著减弱的趋势,华北沿海台风灾害主要分布于胶东、辽东半岛、渤海湾沿岸,除临海地区外海河平原东南部地区台风灾害也相对明显。(6)明清时期沿海各区域台风序列与其相对应区域的降水序列均具有中等程度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明清时期 中国沿海地区 时空特征
下载PDF
台风对近岸复合洪水的影响评估
8
作者 罗丹 陈晓宏 +1 位作者 张永正 罗佳颖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18,共11页
不同特性的台风在多大程度上导致与强降水和风暴潮相关的近岸复合洪水尚不清楚,为厘清近岸台风事件与复合洪灾的相互关系,以中国东南沿海为研究典型,基于降水和风暴潮数据,分析1980—2019年复合洪水驱动因子依赖性,利用copula统计模型... 不同特性的台风在多大程度上导致与强降水和风暴潮相关的近岸复合洪水尚不清楚,为厘清近岸台风事件与复合洪灾的相互关系,以中国东南沿海为研究典型,基于降水和风暴潮数据,分析1980—2019年复合洪水驱动因子依赖性,利用copula统计模型描绘复合洪水回归期,通过定量评估表明台风对复合洪水潜势升级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表明:(1)中国南方沿海地区复合洪水潜力高于北方,降水与风暴潮之间的依赖性是影响复合洪水发生的关键;(2)台风一方面增强极端降水和极端风暴潮之间的依赖性,使广西、广东阳江、浙江沿海复合洪水潜势增加10%~30%,另一方面提高了极端降水和风暴潮的发生边际概率,使闽苏、海南、澳门地区复合洪水概率增加了50%~180%。(3)相对而言,台风诱发的风暴潮比台风诱发的降水更能放大复合洪水潜势;(4)根据灾害损失分析,台风期间复合事件所造成的损失远大于单驱洪水事件。研究成果可为台风对近岸复合洪水的风险决策及防灾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岸 复合洪水 台风 回归期
下载PDF
不同路径台风对中国近海海温的影响特征统计分析
9
作者 孙泽铭 韩树宗 +1 位作者 王明杰 苏翰祥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31,共15页
文章基于中国气象局提供的最佳台风路径资料,基于K均值聚类分析法将2002年至2021年由西太暖池进入中国近海的台风分为3类,并依据台风路径特征将3类台风分别命名为西行路径台风、西北路径台风和转向路径台风,并使用遥感系统(remote sensi... 文章基于中国气象局提供的最佳台风路径资料,基于K均值聚类分析法将2002年至2021年由西太暖池进入中国近海的台风分为3类,并依据台风路径特征将3类台风分别命名为西行路径台风、西北路径台风和转向路径台风,并使用遥感系统(remote sensing systems,REMSS)提供的海表面温度最优插值日产品和区域海气浪耦合模型(coupled ocean atmosphere wave sediment transport modeling system,COAWST)的模拟结果,对这3类台风造成的上层海洋温度的变化特征进行统计研究。结果显示,3种台风对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影响特征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对SST的冷却幅度和作用时间上:转向路径台风对SST的冷却幅度最大并且作用时间最长,西北路径台风次之,而西行路径台风冷却幅度最小且作用时间最短;3种台风对混合层厚度(mixed layer thickness,MLT)与温跃层厚度(thermocline thickness,TT)影响的差异主要体现在MLT和TT的变化幅度和恢复时间上:转向路径台风的MLT和TT变化幅度最大,西北路径台风次之,西行路径台风最小。对于MLT与TT的恢复速度,西北路径台风整体上要明显快于西行路径台风和转向路径台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台风路径 西太暖池 中国海 上层海洋 海表面温度 混合层厚度 温跃层厚度
下载PDF
闽东沿海台风大风天气分布特征
10
作者 林冰 陆璟辉 +1 位作者 王宇飞 李岩 《宁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3期301-307,共7页
基于2011-2020年中央气象台台风逐小时资料、沿海自动站观测资料,分析闽东沿海台风大风天气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11-2020年,闽东影响台风共有62个.其中,56个造成闽东沿海大风天气,年均5.6个.闽东沿海台风大风影响时段在6-11月,8月闽东... 基于2011-2020年中央气象台台风逐小时资料、沿海自动站观测资料,分析闽东沿海台风大风天气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11-2020年,闽东影响台风共有62个.其中,56个造成闽东沿海大风天气,年均5.6个.闽东沿海台风大风影响时段在6-11月,8月闽东沿海出现的台风大风天气过程最多,秋季影响台风均能造成闽东沿海大风天气.较其他月份,闽东沿海7月更常出现强烈的台风大风天气,近10年闽东沿海7月的台风大风过程中36%达到了12级及以上,其中18%达到14级及以上,两个等级的强风在7月占比均为各月份中最高,近10年闽东沿海台风大风历史极值也出现在7月.T1、T2、T3型闽东影响台风均造成闽东沿海台风大风天气,92.3%的T4型台风、86.7%的T5型台风也造成闽东沿海大风天气.T1、T2型台风造成的大风最强,阵风最高可达14级及以上,T3、T4、T5型台风大风强度则较弱.不同路径台风各区域极大风存在差异,但大多数情况下,同一纬度,越靠近开阔海面,大风影响程度越严重.台风大风极值多出现在海岛站点,而各地形区域临近开阔海面的站点极大风次之,也都达到较大的等级,临近大陆站点及海湾内部海岛站点风力等级往往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大风 台风极端大风 分布特征 闽东沿海
下载PDF
Numerical prediction experiment on Typhoon Maggie (9903) 被引量:3
11
作者 Fong Soi Kun, Wu Chisheng, Hao I Pan, Lam Kin Hang Ku Chi Meng, Wang Anyu, Lin Wenshi (1. Macao Meteorological and Geophysical Bureau, Macao, China 2. Department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Zhongsha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China)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71-182,共10页
The movement of Typhoon Maggie (9903) in June 1999 is one of the rare cases ever seen in the history. At 00U on June 6 Maggie was located at about 70 km to the southwest of Taiwan. When it arrived at the coastal regio... The movement of Typhoon Maggie (9903) in June 1999 is one of the rare cases ever seen in the history. At 00U on June 6 Maggie was located at about 70 km to the southwest of Taiwan. When it arrived at the coastal region of Shanwei City (22.8N, 116.5E), it turned suddenly to move southwestward along the southern China coastal line. De June 7 Maggie finally turned to move northward, making landfall to the north of Shangchuan Island. The experimental numerical prediction system on typhoon movement that was designed based on MM5 is proved quite successful for the 48h prediction of Maggie's movement and rainfall. The mean prediction error of typhoon track is 81 km for 0-24 h and 74 km for 24-48 h. The location of typhoon center in the initial field of the model is approximately 100 km away from the actual observations. In order to modify the location of typhoon center, a bogus typhoon was intro- duced into the model and the prediction of typhoon track was improved in 0-24 h time interval. But the prediction error was enlarged in 24-36 h. We also performed a sensitivity experiment of changing the land of southern China into the ocean. It is found that the orientation of South China coastal line and the topography have no obvious effect on the movement of Typhoon Maggi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yphoon movement numerical prediction South China coastal line
下载PDF
高强度扰动下海岸动力地貌特征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2
作者 伍志元 蒋昌波 +1 位作者 陈杰 邓斌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10-320,共11页
海岸带是陆地、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最强烈的地带,也是受全球气候、海平面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地区。海岸带动力过程具有明显的海洋-陆架-海湾-海岸多尺度多物理场特点,动力地貌过程和响应机制极具特色。台风等极端气象事件的频... 海岸带是陆地、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最强烈的地带,也是受全球气候、海平面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地区。海岸带动力过程具有明显的海洋-陆架-海湾-海岸多尺度多物理场特点,动力地貌过程和响应机制极具特色。台风等极端气象事件的频繁发生,工程措施等强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海岸带动力地貌演变规律呈现出更大的不确定性。从高强度扰动下海岸动力条件、极端条件影响下海岸动力地貌特征和强人类活动影响下海岸动力地貌特征等方面,综述了已有研究工作进展。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海岸带多尺度动力过程和海岸地貌响应内在机制极其复杂,在未来海岸动力地貌特征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从大气、海浪、海洋和泥沙等多物理场,海洋、陆架、海湾和海岸等多尺度,动力条件、泥沙输移和地貌塑造等多过程的角度,探究高强度扰动下海岸带动力过程、响应机制和演变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带 动力地貌 台风 人类活动
下载PDF
沿海天气系统对中国大气臭氧的影响研究概述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玉 佟磊 +6 位作者 何莲 顾卓良 徐宏辉 代小蓉 郑捷 何萌萌 肖航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26-34,共9页
目前中国臭氧(O_(3))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在沿海发达城市群中尤为突出,已成为影响空气质量达标率的关键因素。沿海地区臭氧的生成和扩散受天气条件影响显著,文章基于文献调研,对近年来中国沿海典型天气系统的臭氧污染贡献研究进行了总结,... 目前中国臭氧(O_(3))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在沿海发达城市群中尤为突出,已成为影响空气质量达标率的关键因素。沿海地区臭氧的生成和扩散受天气条件影响显著,文章基于文献调研,对近年来中国沿海典型天气系统的臭氧污染贡献研究进行了总结,主要从季风、台风、海陆风3个方面开展综合分析,归纳了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方法,概括了中国沿海典型天气系统对对流层臭氧生消和迁移转化的主要影响机制:季风主要通过大尺度环流影响臭氧背景浓度;台风对臭氧的影响随行进过程而改变;海陆风通过影响局地环流和边界层高度而控制臭氧扩散。基于该文综述分析,旨在为中国沿海臭氧污染成因分析与防控决策制定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_(3)污染 沿海城市 季风 台风 海陆风
下载PDF
浙江沿海台风浪模式的参数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季余 朱业 +3 位作者 李莉 贺治国 沈辉 黎晓飞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2-31,共10页
基于第三代近岸海浪模型(Simulating Waves Nearshore,SWAN)和敏感性分析提出了适用于浙江沿海台风浪模拟的参数方案。选取近10 a影响浙江海域的37个台风进行数值模拟和误差分析,验证该参数方案下模型对不同强度和路径台风的适应性。结... 基于第三代近岸海浪模型(Simulating Waves Nearshore,SWAN)和敏感性分析提出了适用于浙江沿海台风浪模拟的参数方案。选取近10 a影响浙江海域的37个台风进行数值模拟和误差分析,验证该参数方案下模型对不同强度和路径台风的适应性。结果表明,优选参数方案对各类型台风浪的模拟效果良好,平均相对误差小于31%,对强台风型台风浪的模拟效果明显优于超强台风和台风,平均相对误差小于25%;对西北向型台风浪的模拟效果最好,平均相对误差小于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浪 台风 适应性分析 SWAN模式 浙江沿海
下载PDF
洪水对长江口风暴潮的影响
15
作者 罗俐雅 殷成团 +2 位作者 董家根 章卫胜 张金善 《水运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7-23,72,共8页
河口地区容易遭受洪水和风暴潮复合作用的影响。通过对长江大通站流量长周期序列分析,采用FVCOM建立三维河口风暴潮模型,研究了长江口风暴潮对径流的响应。结论如下:1)长江口天文高潮位(风暴高潮位)随径流的增加而抬升,两者线性关系极强... 河口地区容易遭受洪水和风暴潮复合作用的影响。通过对长江大通站流量长周期序列分析,采用FVCOM建立三维河口风暴潮模型,研究了长江口风暴潮对径流的响应。结论如下:1)长江口天文高潮位(风暴高潮位)随径流的增加而抬升,两者线性关系极强,可为河口洪水和风暴潮的预报提供参考。2)对于给定的天文潮(风暴潮)情景,水位增长率只与站点所在位置有关,且越往上游水位增长率越大。3)风暴增水在江阴段取得峰值,在江阴以上的感潮河段随着流量增大而减小,在江阴以下的河口段变化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灾害 台风 风暴潮 径流 长江口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不同类型台风气象场对深圳近海海域风暴潮模拟的比较研究——以台风“山竹”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哲然 胡俊洋 +3 位作者 周凯 张鹏晖 邢久星 陈胜利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4,共14页
台风引起的风暴增水严重影响沿海地区的生产生活,是造成经济损失最严重的海洋灾害之一。深圳市位于中国南海北部沿岸,是易受风暴潮灾害影响的区域,对深圳近海海域风暴潮开展研究不仅能够提升对风暴潮物理机制的认识,同时对沿海城市有效... 台风引起的风暴增水严重影响沿海地区的生产生活,是造成经济损失最严重的海洋灾害之一。深圳市位于中国南海北部沿岸,是易受风暴潮灾害影响的区域,对深圳近海海域风暴潮开展研究不仅能够提升对风暴潮物理机制的认识,同时对沿海城市有效防灾减灾预警有重要意义。在风暴潮模拟研究过程中,台风气象场是风暴潮模拟准确与否的关键因素。本文针对深圳近海区域海洋环境,以海流模型FVCOM(finite volume community ocean model)和海浪模型SWAN(simulation wave nearshore)为基础,建立了区域风暴潮–波浪耦合模型,分别用再分析气象数据(European center for medium weather forecasting,ECMWF)、理想台风模型(Holland)及大气模型台风模拟结果(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WRF)作为驱动场条件,对台风“山竹”期间的风暴潮过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分辨率较低的ECMWF再分析气象数据难以准确体现台风水平结构,从而导致模拟误差;Holland气象场在整体上能够对台风“山竹”进行准确模拟,但无法再现台风在近岸区域的结构形变,从而导致在蛇口及附近(深圳湾,珠江口内侧)区域的风暴潮模拟水位偏高;WRF对风速、气压、水位、波浪都有较好的模拟效果,且WRF很好的改善了Holland在靠近台风登陆点的区域风暴潮水位偏高的问题,对珠江口、深圳湾区域定量改进约20%~30%。在未来的风暴潮预报中,如果采用类似于Holland这样的理想台风场,需注意上述区域的模拟结果。此外,Holland理想台风场和WRF模型结果驱动下的波浪场模拟效果都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圳近海 台风“山竹” 台风气象场 风暴潮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崇左和防城港两地的台风韦帕(201907)降雨雨滴谱对比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毛家燊 陈逸伦 +4 位作者 张奡祺 陈淑敏 方容 黎伟标 李明学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55-666,共12页
利用崇左国家气象观测站、防城国家基准气候站的雨滴谱观测数据,结合观测站雨量数据及雷达观测资料,分析2019年8月2~3日台风“韦帕”影响期间内陆背风侧(LSI)、近海岸迎风侧(WSC)不同降水阶段的雨滴谱结构特征及其差异。结果显示,台风... 利用崇左国家气象观测站、防城国家基准气候站的雨滴谱观测数据,结合观测站雨量数据及雷达观测资料,分析2019年8月2~3日台风“韦帕”影响期间内陆背风侧(LSI)、近海岸迎风侧(WSC)不同降水阶段的雨滴谱结构特征及其差异。结果显示,台风“韦帕”降雨以中、小雨滴贡献为主,尤其中雨滴贡献率稳定在70%以上。LSI处以层状云降水为主,雨强相对平缓,WSC处表现为积层混合云降水,雨强较大且波动剧烈。因强烈的对流上升运动导致WSC的雨滴数浓度、雨滴直径明显大于LSI。LSI处在台风登陆后雨势增强的最主要因素是雨滴直径增大,WSC处由台风眼墙转变为强对流螺旋雨带影响后其雨势增强则主要是由于雨滴数浓度增加。台风“韦帕”对流降水的质量加权平均直径均值为1.85 mm,对数标准化数浓度均值为3.95 mm^(-1)m^(-3);LSI处对流降水位于海洋性对流区域内,而WSC处则介于海洋性和大陆性对流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暴雨 螺旋雨带 台风眼壁 近海岸山脉 雨滴谱
下载PDF
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台风“烟花”北上阶段模拟影响的差异比较
18
作者 邢蕊 杨健博 +3 位作者 庄庭 王庆元 邱晓滨 田梦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7-121,共15页
利用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WRF)中的8种边界层参数化方案(ACM2、Boulac、GBM、MYJ、MYNN、QNSE、UW、YSU),采用高分辨率数值试验的方法研究不同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台风“烟花”(2021)北上影响环渤海区域阶段的路径、强度、降水及动热力结... 利用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WRF)中的8种边界层参数化方案(ACM2、Boulac、GBM、MYJ、MYNN、QNSE、UW、YSU),采用高分辨率数值试验的方法研究不同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台风“烟花”(2021)北上影响环渤海区域阶段的路径、强度、降水及动热力结构等方面的模拟差异。结果表明:台风北上后的路径模拟对边界层参数化方案较敏感,其中Boulac方案模拟的路径误差最小,随着积分时间延长,各试验的路径差异也越来越显著;由于台风北上阶段强度较弱,模拟的最低气压绝对误差总体偏小,基本分布在2~6 hPa之间;各试验对累积降水极值大小和位置的模拟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分析24h累积降水的TS评分可知,Boulac方案在中雨以上量级的模拟中表现最优,而ACM2方案则在大雨及暴雨以上量级的模拟中表现最优;各试验对于台风动热力结构的模拟存在差异,其中动力结构的差异更加明显,并且低层大气比高层大气差异更显著。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各方案对边界层热通量以及动热力结构的模拟存在差异,并通过边界层顶的夹卷过程将这种差异引入高层大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层参数化方案 北上台风 数值模拟 环渤海区域
下载PDF
过台湾岛的台风所引发的东南沿海地区的暴雨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林小红 杨舒楠 +1 位作者 王健治 尹丝雨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097-1107,共11页
利用1961—2020年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台风资料和中国台站逐日台风降水资料,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浙江、福建和广东)过台湾岛台风(以下简称过岛台风)不同量级暴雨的气候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并初步探讨造成过岛台风极端降水差异的成因... 利用1961—2020年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台风资料和中国台站逐日台风降水资料,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浙江、福建和广东)过台湾岛台风(以下简称过岛台风)不同量级暴雨的气候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并初步探讨造成过岛台风极端降水差异的成因。研究表明:九成过岛台风会给东南沿海地区带来暴雨影响,年均有1.6次过岛台风暴雨事件发生。过岛台风日最大降水量的年际变化有明显增强趋势,特别是自2003年以来暴雨极端事件呈现明显增多增强现象。不同量级日暴雨发生的频次月变化均表现为单峰型,7—9月为高峰季。过岛台风过程日最大降水不同量级发生的频次表明,东南沿海100 mm以上强降水频次随着降水强度的增加而减少,300 mm以上强降水频次明显减少。空间分布上,东南沿海日暴雨频次呈现由沿海向内陆不均匀快速递减特征。过岛台风暴雨对福建北部沿海地区的影响最为突出,其中福建的柘荣站是暴雨极值中心。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对两组相似台风引发极端降水差异的大尺度环境对比显示:强降水组的台风中心北侧大风速区导致向岸风较大,在山脉地形作用下,山前具有更强的辐合及深厚的强垂直上升运动,配合更有利的水汽条件,将低空高能高湿水汽送至中高层,降水动力和水汽条件均明显强于弱降水组的台风,从而造成更强的台风暴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台湾岛台风 东南沿海地区 不同量级暴雨 成因分析
下载PDF
我国沿海地区台风灾害影响研究 被引量:37
20
作者 高建华 朱晓东 +1 位作者 余有胜 金波 《灾害学》 CSCD 1999年第2期73-77,共5页
通过分析近113a来登陆和影响我国的台风在沿海地区的时空分布特征,讨论了台风的四个直接致灾因素(风、浪、风暴潮、暴雨)对我国沿海省份的影响。最后。
关键词 中国 沿海地区 台风灾害 区划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