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migration and retention mechanisms of elastic gel particles(EGPs)in pore-throats using multidimensional visualized models
1
作者 Yi-Fei Liu Chen-Wei Zou +4 位作者 Xu-Guang Lou Ming-Wei Gao Guang Zhao Ming-Wei Zhao Cai-Li Dai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5期2374-2386,共13页
Knowledge of migration and retention mechanisms of elastic gel particles(EGPs)in pore-throats is essential for the effective application of EGPs as a smart sweep improvement and profile control agent for enhanced oil ... Knowledge of migration and retention mechanisms of elastic gel particles(EGPs)in pore-throats is essential for the effective application of EGPs as a smart sweep improvement and profile control agent for enhanced oil recovery(EOR).The matching coefficient(defined as the ratio of particle size to pore-throat size)is used to investigate its influence on migration,retention and profile control performance of EGPs.A 1-D continuous pore-throat visualization model(PTVM),a 2-D heterogeneous PTVM and a 3-D heterogeneous core model were constructed and used to investigate pore-scale migration,retention and controlling mechanism of migration and retention characteristics on EGPs profile control.The results of the 1-D continuous PTVM indicated that while the matching coefficient was in the optimal range(i.e.,0.20-0.32),the EGPs could not only smoothly migrate to the deeper pore-throats,but also form stable retention in the pores to resist the erosion of injected water,which was conducive to the effective indepth profile control.The results of the 2-D heterogeneous PTVM verified that the sweep efficiency in low-permeability regions could b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by in-depth migration and stable retention of EGPs in the pore-throats with an optimal matching coefficient(0.29),which was much better than that in cases with a smaller matching coefficient(0.17)or an excessive matching coefficient(0.39).Moreover,the NMR displacement experiments of 3-D heterogeneous cores were carried out to simulate the EGPs profile control in actual reservoir porous media.Saturation images and T2 spectrum curves of crude oil showed that EOR in the low-permeability layer was highest(56.1%)using EGPs profile control with an optimal matching coefficient,attributing to the in-depth migration and stable retention of EGP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hanced oil recovery Elastic gel particles Matching coefficient In-depth profile control Pore-throat visualization models
下载PDF
二氧化碳在致密储层基质中的作用距离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牟建业 闫骁伦 +3 位作者 张士诚 石磊 黎东 马新仿 《新疆石油天然气》 CAS 2024年第3期64-71,共8页
致密油衰竭开采过程中压力、产量下降较快,补充地层能量是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必要措施。CO_(2)是常用补能介质之一(CO_(2)吞吐、前置蓄能),CO_(2)增产效果与其在储层中的作用距离息息相关,针对该问题从实验和数值模拟两方面开展了CO_(2)... 致密油衰竭开采过程中压力、产量下降较快,补充地层能量是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必要措施。CO_(2)是常用补能介质之一(CO_(2)吞吐、前置蓄能),CO_(2)增产效果与其在储层中的作用距离息息相关,针对该问题从实验和数值模拟两方面开展了CO_(2)在致密储层基质中的作用距离研究。CO_(2)传质包括对流和扩散两种方式,首先采用高温高压反应釜和致密储层岩心进行CO_(2)扩散实验,结合Fick径向扩散模型,测得了CO_(2)在致密岩心中的扩散系数;然后采用CMG软件进行CO_(2)对流、扩散建模,基于模型进行广泛的数值模拟,分析渗透率、扩散系数、驱替时间对CO_(2)作用距离的影响。研究表明,扩散系数与渗透率有关,在目标储层岩心渗透率级别下,扩散系数在10^(-10)~10^(-8)m^(2)/s范围;CO_(2)作用距离取决于对流和扩散作用,扩散作用对CO_(2)作用距离影响明显,渗透率越低,扩散作用影响越明显,渗透率越高,对流作用越主导;渗透率是CO_(2)在基质中作用距离的决定性因素;CO_(2)在致密储层基质中的作用距离较小,60d的作用距离不到10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储层 CO_(2)驱油 作用距离 扩散系数 提高采收率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基于油藏流场强度的井网优化方法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冯其红 王波 +2 位作者 王相 王守磊 韩晓冬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81-186,共6页
受地质情况、井网条件、流体物性影响,在注水开发油藏中的某些部位会出现以注入水快速突破、注入水无效循环等为特征的不均衡驱替。对于非均质油藏,为了实现相对较高的均衡驱替,获得更高的原油采收率,布井时必须充分考虑储层的非均质性... 受地质情况、井网条件、流体物性影响,在注水开发油藏中的某些部位会出现以注入水快速突破、注入水无效循环等为特征的不均衡驱替。对于非均质油藏,为了实现相对较高的均衡驱替,获得更高的原油采收率,布井时必须充分考虑储层的非均质性进行井网优化设计。通过分析,选取油藏流场强度变异系数最小作为优化目标,建立了井网优化数学模型,使用遗传算法求解数学模型,获取与储层非均质匹配的最优井网。油藏实例进行的分析结果表明,用优化后的井网进行生产,水驱状况得到改善,提高了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网优化 均衡驱替 油藏流场 变异系数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聚合物-泡沫调驱影响因素实验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江建林 岳湘刚 +1 位作者 高震 孙盈盈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16-519,共4页
聚合物-泡沫复合调驱是一项重要的提高采收率技术。针对锦州9-3油田的聚合物-泡沫体系,进行了不同注入参数(气液比、注入速度)下调堵能力、驱油效率的物理模拟实验,对聚合物-泡沫体系的调驱能力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并且对聚合物在聚合物... 聚合物-泡沫复合调驱是一项重要的提高采收率技术。针对锦州9-3油田的聚合物-泡沫体系,进行了不同注入参数(气液比、注入速度)下调堵能力、驱油效率的物理模拟实验,对聚合物-泡沫体系的调驱能力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并且对聚合物在聚合物-泡沫复合调驱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段塞式注入时大量泡沫是瞬间产生的,聚合物-泡沫体系的最佳气液比为1∶1,阻力系数达40.2,平均封堵强度达3.10 MPa/m。在水驱含水率达到100%后,进行聚合物-泡沫复合调驱采收率提高28%,含水率降低了44%。同时,聚合物在泡沫调驱过程中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聚合物明显提高了泡沫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在起泡剂中加入聚合物后不利于泡沫在油藏深部的生成和运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 泡沫 阻力系数 提高采收率 海上油田
下载PDF
基于多轮次注采渗流实验分析的挥发性油藏储气库建库可行性评价 被引量:5
5
作者 刘伟 王群一 +6 位作者 孙彦春 高广亮 何海燕 贾倩 向祖平 雷函林 刘哲知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65-71,共7页
油藏型储气库兼具提高原油采收率及储存天然气两大作用,目前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广泛关注。但油藏建库远比气藏建库复杂,国内外针对油藏型储气库渗流特征、相态变化特征、建库可行性等方面的研究较少,严重制约了油藏型储气库的发展。为此... 油藏型储气库兼具提高原油采收率及储存天然气两大作用,目前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广泛关注。但油藏建库远比气藏建库复杂,国内外针对油藏型储气库渗流特征、相态变化特征、建库可行性等方面的研究较少,严重制约了油藏型储气库的发展。为此,以冀东油田某断块油藏为例,开展多周期注采相渗实验测试、长细管混相压力实验测试,结合油气相态实验与气驱油多周期注采实验,分析明确油藏型储气库建库可行性及建库过程中的渗流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原油与天然气混相压力为36.2 MPa(高于设计上限压力35 MPa),注采过程中不能发生混相;②注入气溶解能够使原油黏度降低、体积膨胀,经5轮次注采后,天然气抽提能力变弱,原油黏度降低幅度减小,注气改善原油性质的能力略有下降;③经过5轮次油—气和水—气注采后,油和水仍保持较高的渗流能力,但气—油、气—水两相共渗区变窄,渗流能力减弱,气驱油和水效率有一定下降;④相比于水驱,经过5轮次注采后,可提高原油采收率20%,岩心内含气饱和度达到47%。结论认为,多周期注采后能够形成较大库容,且在此基础上能够大幅度提高采收率,该研究成果可为油藏型储气库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型储气库 水驱油藏 相态变化特征 多周期注采 驱油效率 相渗曲线 提高采收率 储气库库容
下载PDF
细分调整措施在高台子油层初见成效 被引量:7
6
作者 姚波 赵庆东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20-224,共5页
高台子油层已进入高含水水驱开发阶段,注入水易沿着已形成的注水通道在高渗层单层指进,常规的注水井方案调整收效甚微。为了控制高台子油层含水上升速度,减缓产量递减,最大限度地挖掘剩余油,需采用细分调整措施,即尽量将油层性质相近的... 高台子油层已进入高含水水驱开发阶段,注入水易沿着已形成的注水通道在高渗层单层指进,常规的注水井方案调整收效甚微。为了控制高台子油层含水上升速度,减缓产量递减,最大限度地挖掘剩余油,需采用细分调整措施,即尽量将油层性质相近的小层放在一个段内注水。细分调整以井区含水为依据,段内小层数、段内砂岩厚度、层间变异系数、单层突进系数以及夹层厚度对细分调整效果都有一定的影响。在高台子油层实施细分调整以来,有效改善了注水井区层间、层内吸水剖面,调整了注水结构,连通油井的油层动用程度有所增加,日产液量稳定,日产油增加18 t,综合含水率下降0.42%,沉没度稳定。同时,油井地层压力下降,异常高压层得到有效缓解。高台子油层细分后地层压力下降了0.46MPa,东西部地区层系间压力更趋向于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高含水期 细分调整 变异系数 水驱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微生物驱油复合菌性能评价及其应用 被引量:6
7
作者 陈星宏 王磊 +3 位作者 刘彩青 李以萱 李琴 陈雪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92-96,共5页
为研究微生物驱油复合菌与油藏微生物对提高采收率产生的影响,利用T-RFLP和16SrRNA焦磷酸测序方法对比分析了复合菌与油藏微生物的菌群结构差别。通过室内产气和天然岩心物理模拟驱油实验,证实微生物驱油复合菌具有较强的产气增压效果,... 为研究微生物驱油复合菌与油藏微生物对提高采收率产生的影响,利用T-RFLP和16SrRNA焦磷酸测序方法对比分析了复合菌与油藏微生物的菌群结构差别。通过室内产气和天然岩心物理模拟驱油实验,证实微生物驱油复合菌具有较强的产气增压效果,在用量0.32~0.50 PV的条件下,天然岩心物理模拟驱油可提高采收率5.3%。经现场12口试验井实施,合计增油2 178 t。其中有2口井进行了全过程的动态监测,发现微生物驱油复合菌及油藏中优势菌的丰度变化与采收率提高相关,这有助于改进并完善微生物驱油复合菌种及其培养基配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驱油 复合菌 内源微生物 细菌群落 相对丰度变化
下载PDF
二甲醚水驱提高稠油油藏采收率实验 被引量:1
8
作者 张亮 魏虎超 +5 位作者 张向峰 史振鹏 赵泽宗 王晓燕 章杨 杨红斌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7-105,共9页
为研究二甲醚(DME)在稠油油藏开发中的增产机理,揭示其在油水两相中的传质规律及对稠油的溶胀降黏效果,选取大港油田某区块稠油油样,开展高温高压条件下PVT和填砂管驱替实验。结果表明:DME是一种良好的稠油降黏剂,易溶解于水,更易溶解... 为研究二甲醚(DME)在稠油油藏开发中的增产机理,揭示其在油水两相中的传质规律及对稠油的溶胀降黏效果,选取大港油田某区块稠油油样,开展高温高压条件下PVT和填砂管驱替实验。结果表明:DME是一种良好的稠油降黏剂,易溶解于水,更易溶解于原油,在油水两相中具有较强的扩散作用;水可作为载体将DME注入地下,并可通过添加乙醇或乙二醇来提高DME的携带量;对于黏度较低的稠油,可在水驱基础上开展DME水驱,增油效果显著,对于黏度较高无法形成有效驱替的稠油,可考虑采用水或CO_(2)作为载体进行DME吞吐。研究结果对DME在稠油开采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甲醚 稠油 溶胀降黏 溶解扩散 分配系数 开采机理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油藏条件下溶解CO_2的稀油相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19
9
作者 李振泉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3-45,48,共4页
以胜利大芦湖油田樊 12 4区块稀油油藏为例 ,利用高温高压PVT物性分析仪 ,通过CO2 对地层油的膨胀降粘、多次脱气和多次接触实验 ,研究了用不同量CO2 饱和的稀油相特性 ,给出了大量CO2 溶解引起的原油相特性参数的变化规律 ,解释了CO2 ... 以胜利大芦湖油田樊 12 4区块稀油油藏为例 ,利用高温高压PVT物性分析仪 ,通过CO2 对地层油的膨胀降粘、多次脱气和多次接触实验 ,研究了用不同量CO2 饱和的稀油相特性 ,给出了大量CO2 溶解引起的原油相特性参数的变化规律 ,解释了CO2 驱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机理。实验结果表明 ,CO2 可有效地使地层原油膨胀 ,改善原油的流动特性。同时还可大量萃取地层油中的轻烃 ,使气相不断富化 ,从而达到动态混相 ,最终提高原油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驱油工艺 地层 原油 膨胀系数 采收率 临界点 凝固点
下载PDF
三元复合驱的驱油特征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于盛鸿 么世椿 姜江 《河南石油》 2005年第2期33-35,38,i003,共5页
大量室内研究和矿场试验结果表明,在高效的表活剂条件下,三元复合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三次采 油方法,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文中应用数值模拟技术并结合室内研究,给出了三元复合体系不同界面张 力和粘度比条件下,在非均质油层中的驱油特... 大量室内研究和矿场试验结果表明,在高效的表活剂条件下,三元复合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三次采 油方法,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文中应用数值模拟技术并结合室内研究,给出了三元复合体系不同界面张 力和粘度比条件下,在非均质油层中的驱油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三元复合驱与聚合物驱相比,对油层非 均质性有更大的适用范围;对于非均质油层的三元复合驱,采用增加体系的粘度和降低体系的界面张力的 方式都能获得较好的提高采收率效果,但高粘度是获得好的提高采收率的关键;采取分层注入的方式,或 者在三元复合驱后对高渗透层进行封堵,能更有效地采出中、低渗透层的剩余油,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本 项研究对认识三元复合驱的驱油机理和编制调整矿场试验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复合驱 数值模拟 变异系数 采收率提高
下载PDF
预测三元复合驱提高采收率潜力的简捷方法
11
作者 张雪玲 王建民 +3 位作者 乔永锋 温振东 巩固 冷德富 《中外能源》 CAS 2016年第6期35-39,共5页
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试验区块提高采收率幅度差异大,通过对单井组进行注采系统分析、开发效果归类对比,得出影响三元复合驱提高采收率的主要因素有油层连通类型、连通厚度比例、初含水和层间级差。结合三次采油提高采收率理论,建立了一... 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试验区块提高采收率幅度差异大,通过对单井组进行注采系统分析、开发效果归类对比,得出影响三元复合驱提高采收率的主要因素有油层连通类型、连通厚度比例、初含水和层间级差。结合三次采油提高采收率理论,建立了一种简捷预测三元复合驱提高采收率潜力的模型。模型基于油层不同连通类型和动用状况对提高采收率的贡献不同,由单井组实际数据进行回归计算,绘制了河道与河道、河道与非河道、非河道与非河道不同初含水和层间级差的平面驱油系数图版。应用该图版和提高采收率潜力模型,对喇萨杏油田65个三元复合驱区块141套层系进行提高采收率潜力预测:假设区块在含水95%时进行化学驱,上返层系提高采收率潜力为16%~20%,下返层系提高采收率潜力为14%~18%,与开发认识相符,预测精度满足三元复合驱潜力评价和长远规划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庆油田 三元复合驱 提高采收率潜力 模型 平面驱油系数图版 预测
下载PDF
气体在原油中扩散系数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志兴 侯吉瑞 +2 位作者 李妍 李卉 朱贵良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58-563,共6页
气体扩散系数是分析注气提高采收率机理的重要参数之一。为明确常见注入气在原油中扩散系数的主要影响参数及相关作用机理,调研了近年常规注气介质(CO2、N2及轻烃)在地层原油中扩散系数研究的最新进展。通过分析不同实验方法测量的注入... 气体扩散系数是分析注气提高采收率机理的重要参数之一。为明确常见注入气在原油中扩散系数的主要影响参数及相关作用机理,调研了近年常规注气介质(CO2、N2及轻烃)在地层原油中扩散系数研究的最新进展。通过分析不同实验方法测量的注入气-地层原油的扩散系数数据,总结了气体类型、原油组成、温度、压力等因素对注入气体扩散系数的影响规律;结合不同因素对扩散系数的影响规律,阐述了高温高压油藏条件下原油对注入气体介质扩散系数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指出了注入气在复杂油藏条件下扩散系数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驱 提高采收率 扩散系数 油气相互作用 综述
下载PDF
聚合物驱注入工艺参数优化及驱油机理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刘怡婷 张怀杰 +3 位作者 钟陵 贾刚卫 左入文 韦克熠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0-107,共8页
为提高陆地B油田二类储层的聚合物驱效果,以目标储层特征和流体性质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层内非均质岩心模型的室内驱替实验,优选适合目标储层的最佳注入参数及注入方式。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及溶液浓度的增加,聚合物分... 为提高陆地B油田二类储层的聚合物驱效果,以目标储层特征和流体性质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层内非均质岩心模型的室内驱替实验,优选适合目标储层的最佳注入参数及注入方式。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及溶液浓度的增加,聚合物分子聚集体尺寸增大,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增大,但由于受到岩心孔喉剪切作用的影响,残余阻力系数升幅逐渐变小。从驱油实验可以看出,聚合物注入黏度对开采效果影响依次为:梯度增黏>交替变黏>梯度降黏>单一高黏>单一低黏。其中梯度增黏、交替变黏与梯度降黏采收率增幅较大,增幅达到20%以上,梯度增黏提高采收率效果最优,采收率增幅为24.2%。聚合物注入速率对开采效果影响依次为:梯度增速>单一高速>变速交替>梯度降速>单一低速。其中梯度增速与交替变速采收率增幅较大,梯度增速采收率增幅为25.6%。在注入段塞尺寸一定条件下,不同组合注入方式下采收率增幅效果为:增速降黏>降速增黏,其中增速降黏组合方式采收率提高幅度为28.6%。由此可见,注入过程中同时改变注入速率和注入黏度的组合方式相比于单一改变注入速率或黏度的增油降水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B油田 二类油层 残余阻力系数 注入方式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Effect of reservoir heterogeneity on air injection performance in a light oil reservoir
14
作者 Hu Jia 《Petroleum》 2018年第1期15-24,共10页
Air injection is a good option to development light oil reservoir.As well-known that,reservoir heterogeneity has great effect for various EOR processes.This also applies to air injection.However,oil recovery mechanism... Air injection is a good option to development light oil reservoir.As well-known that,reservoir heterogeneity has great effect for various EOR processes.This also applies to air injection.However,oil recovery mechanisms and physical processes for air injection in heterogeneous reservoir with dip angle are still not well understood.The reported setting of reservoir heterogeneous for physical model or simulation model of air injection only simply uses different-layer permeability of porous media.In practice,reservoir heterogeneity follows the principle of geostatistics.How much of contrast in permeability actually challenges the air injection in light oil reservoir?This should be investigated by using layered porous medial settings of the classical Dykstra-Parsons style.Unfortunately,there has been no work addressing this issue for air injection in light oil reservoir.In this paper,Reservoir heterogeneity is quantified based on the use of different reservoir permeability 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classical Dykstra-Parsons coefficients method.The aim of this work i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reservoir heterogeneity on physical process and production performance of air injection in light oil reservoir through numerical reservoir simulation approach.The basic model is calibrated based on previous study.Total eleven pseudo compounders are included in this model and ten complexity of reactions are proposed to achieve the reaction scheme.Results show that oil recovery factor is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ing of reservoir heterogeneity both for air and N2 injection from updip location,which is against the working behavior of air injection from updip location.Reservoir heterogeneity sometimes can act as positive effect to improve sweep efficiency as well as enhance production performance for air injection.High O2 content air injection can benefit oil recovery factor,also lead to early O2 breakthrough in heterogeneous reservoir.Well-type does not show great effect on production performance for air injection in extreme heterogeneous reservoir.While adopting horizontal producer is favourable to promote production performance for air injection in homogenous reservoi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r injection Light oil HETEROGENEITY Dykstra-parsons coefficients enhanced oil recovery recovery mechanism
原文传递
全过程调剖技术与三元复合驱协同效应的动态特征 被引量:16
15
作者 李永太 孔柏岭 李辰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97-702,718,共7页
三元复合驱技术提高采收率幅度远高于聚合物驱技术,对于高含水、高采出程度的中国东部老油田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但是三元复合驱技术现场应用时,出现明显的“低界面张力窜流”现象,导致三元复合体系渗流阻力系数小、注入压力低、产出... 三元复合驱技术提高采收率幅度远高于聚合物驱技术,对于高含水、高采出程度的中国东部老油田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但是三元复合驱技术现场应用时,出现明显的“低界面张力窜流”现象,导致三元复合体系渗流阻力系数小、注入压力低、产出液聚合物浓度高的动态特征。以交联聚合物体系为调剖剂的化学驱全过程调剖技术,具有渗流阻力高、波及能力强的特点,可以克服和弥补低界面张力窜流现象,解决三元复合驱过程中的窜流和后续注水快速指进的问题。现场应用结果表明,全过程调剖技术和三元复合驱技术配套应用,产生良好的协同效应,可以在扩大波及体积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驱油效率,取得优异的增油降水效果,最终提高油藏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高采收率 三元复合驱 全过程调剖 低界面张力窜流 阻力系数 动态特征
原文传递
非均质变异系数对二元复合驱驱油效果及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申乃敏 李华斌 +2 位作者 刘露 钟意 黄荣禄 《吐哈油气》 2011年第4期360-363,共4页
S/P二元复合驱可通过增加注入水粘度、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改善驱油效果,提高原油采收率。该文利用Eclipse油藏数值模拟软件,讨论不同渗透率变异系数下,非均质性对二元复合驱各单元层驱油效果及动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单元层的采收率... S/P二元复合驱可通过增加注入水粘度、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改善驱油效果,提高原油采收率。该文利用Eclipse油藏数值模拟软件,讨论不同渗透率变异系数下,非均质性对二元复合驱各单元层驱油效果及动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单元层的采收率和含水率随非均质变异系数Vk的增加,对低渗层位影响较大,而对高渗层位影响不是很明显,尤其Vk在0.5~0.72的范围内变化时,对低渗层位的影响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渗透率变异系数 采收率 含水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