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历史认识主体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徐国利 路则权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14-123,共10页
历史认识主体问题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陆学术界历史认识论问题研究中的根本问题,这一研究经历了兴盛、低落和复兴三个阶段。有关这方面的讨论大体可以概括为历史认识主体的定义、历史认识主体的特点、历史主体意识的结构及其作用... 历史认识主体问题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陆学术界历史认识论问题研究中的根本问题,这一研究经历了兴盛、低落和复兴三个阶段。有关这方面的讨论大体可以概括为历史认识主体的定义、历史认识主体的特点、历史主体意识的结构及其作用、历史认识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等四个基本方面,这些讨论深化和拓展了大陆学术界关于历史认识主体问题的研究,其不足主要是原创性思想不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认识主体 主体意识 主客体关系
下载PDF
试论心理过程的分类与心理学的科学体系——兼论中国传统心理学的地位 被引量:10
2
作者 郭斯萍 陈四光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1-86,共6页
潘菽教授认为西方心理学体系存在"知/意"不平衡的问题。潘菽教授提出的心理过程的"知/意二分"理论,对未来的心理学科学体系提出了"知/意"平衡的要求。另外,人与动物的心理差距源于根本不同的遗传基因,人... 潘菽教授认为西方心理学体系存在"知/意"不平衡的问题。潘菽教授提出的心理过程的"知/意二分"理论,对未来的心理学科学体系提出了"知/意"平衡的要求。另外,人与动物的心理差距源于根本不同的遗传基因,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差异则主要是由各自不同的对象关系及由此形成的不同文化所造成的。西方文化偏重于人对物的关系,发展出以认知为研究主线的心理过程体系;中国文化则相反,偏重于人对人的关系,形成以意向为研究主线的心理过程思想。要建立知意平衡的心理学科学体系,就必须在以认知过程为研究主线的西方心理学的理论成果基础上,重视并加强对以意向过程为思考重点的中国传统心理学思想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意二分 知意平衡 对象关系 心理学科学体系
下载PDF
师生关系中的双重主体及互为认知客体结构 被引量:3
3
作者 胡银根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2009年第1期18-23,共6页
承担社会赋予的教育使命是学校赖以生存的起点。为完成教育使命,教师与学生需要在合作中分别承担教与学的不同责任,同时形成特定的师生主体间关系。师生双方是受社会法律保护、人格与尊严平等的公民主体间关系,在此关系的基础上,师生之... 承担社会赋予的教育使命是学校赖以生存的起点。为完成教育使命,教师与学生需要在合作中分别承担教与学的不同责任,同时形成特定的师生主体间关系。师生双方是受社会法律保护、人格与尊严平等的公民主体间关系,在此关系的基础上,师生之间又具有在知识地位上不平等的教与学的主体间关系;师生中公民主体间关系是教学主体间关系的逻辑前提;在教与学的认知过程中,师生既是教学主体同时又彼此被客体对象化。因而,师生之间是双方既为双重主体而又彼此互为认知客体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生关系 双重主体 认知客体
下载PDF
能所相资论——中国哲学元理 被引量:2
4
作者 张立文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2-48,共17页
能所相资是中国哲学认知主体体认客体对象的重要元理。先秦时曾以所以知与所知分别认知主体与客体,即主体认知能力与客体认知对象。能知是人所具有之本性,行为的实践是主体能知作用于客体对象的行为活动。这体现为知行难易,不行而知;听... 能所相资是中国哲学认知主体体认客体对象的重要元理。先秦时曾以所以知与所知分别认知主体与客体,即主体认知能力与客体认知对象。能知是人所具有之本性,行为的实践是主体能知作用于客体对象的行为活动。这体现为知行难易,不行而知;听言观行,良知良能;知行符验,知行合一;定慧相济,知先行后。人类在实践活动中,认知与实践互发互进,把自身超拔为为天地立心的认知世界和改进世界的主体,而把天地万物当作认知和改进的客体对象,这就造成主体世界和客体世界的二重化。认知与实践的二重化,亦使概念与实在二重化。哲学概念是爱智慧的结晶。概念与其所摹拟和表现的实在以及它们之间的指称关系,在中国哲学理论思维中表现为名实关系。名实是中国哲学理论思维中重要的体认论范畴,体现为按实定名,以名举实;指物有无,共名别名;循名责实,名物言意;名实相副,进德修业。能所相资彰显中国哲学认知主体与认知客体在统摄认知与实践、概念与实在、格物与致知中的价值和意义,构建了中国哲学体认论的逻辑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所相资 主体客体 认知实践 概念实在
下载PDF
从认知角度看名词性结构“V双+N单” 被引量:1
5
作者 匡腊英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81-84,共4页
"V双+N单"("双音动词+单音名词")表示偏正关系而非动宾关系的原因,首先是由"2+1"在韵律层面上的特点决定的,这一音组模式中单音节置后,是一种紧结构,韵律层面上的紧投射到句法上,使之适宜于表现偏正结构... "V双+N单"("双音动词+单音名词")表示偏正关系而非动宾关系的原因,首先是由"2+1"在韵律层面上的特点决定的,这一音组模式中单音节置后,是一种紧结构,韵律层面上的紧投射到句法上,使之适宜于表现偏正结构;其次,从认知角度来看,动词与名词组成的偏正结构有着定中意义联系紧密、整合度高的特征,也趋向于选择2+1作为终端表现形式。如此,就在"2+1"的音组模式和"动+宾"的偏正结构之间建立起了一种匹配模式,"2+1"这一音组模式为表达偏正关系提供了优势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双+N单” 音组模式 紧结构 分类性 偏正关系 动宾关系 认知
下载PDF
“获取”类双宾语句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曾莉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07-110,共4页
“获取”类双宾语句与表领属关系的单宾语句在基本语义上虽有相似之处,但其认知结构、语用分析、深层语义和深层结构都不一样,分别属于双宾语句和单宾语句两种不同的句式。
关键词 “获取”类双宾语 领属关系 认知结构
下载PDF
常规宾语对非常规宾语的影响与限制
7
作者 江雨馨 岳岩 《现代语文》 2018年第9期25-29,共5页
现代汉语中存在部分动宾短语,它们的宾语位置由表征非动作支配对象的语义成分直接占据,我们称其为"非常规"宾语。与传统的语言规则观相比,Langacker的认知语言学能更好地适应汉语宾语的研究。结合Langacker的图式性网络模型理... 现代汉语中存在部分动宾短语,它们的宾语位置由表征非动作支配对象的语义成分直接占据,我们称其为"非常规"宾语。与传统的语言规则观相比,Langacker的认知语言学能更好地适应汉语宾语的研究。结合Langacker的图式性网络模型理论,我们将常规宾语视为非常规宾语的原型,从原型影响、限制边缘成员的角度,探讨非常规宾语的产生机制、能产性限制与语义来源。原型对非常规宾语的影响与限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榜样"作用,即成员与原型越相近,能产性越强,句法表现越自由,反之亦然;二是抑制,原型的显著性会干扰、限制非常规宾语的浮现和产生;三是附带激活,原型的附带激活确保了看似偏离规约的语言表达式能有效地传递信息,同时还丰富了非常规动宾构式的语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语言学 非常规宾语 动宾关系 图式网络 原型范畴
下载PDF
1+2音节动宾搭配的原型性和有限类推性
8
作者 江雨馨 《现代语文》 2021年第5期40-47,共8页
动宾关系一直是语言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传统的宾语分类方式不能涵盖所有的宾语类型,也难以解释非受事宾语的有限类推性。以原型的范畴化方法认识汉语动宾结构,将“受动性”视为动宾结构的原型特征,可以较好地避免上述问题。简单反应实... 动宾关系一直是语言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传统的宾语分类方式不能涵盖所有的宾语类型,也难以解释非受事宾语的有限类推性。以原型的范畴化方法认识汉语动宾结构,将“受动性”视为动宾结构的原型特征,可以较好地避免上述问题。简单反应实验显示,“受动性”在动宾结构的识解过程中具有原型效应,随着原型特征受动性的减少,被试识解相应宾语的速度随之降低。缺乏原型特征也解释了非受事宾语的有限类推性——核心成员被原型直接允准,而非核心成员只能通过高例频率发展而来的局部原型允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语言学 原型范畴 动宾关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