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西南宁一次“龙舟水”暴雨空报事件对流生消成因分析
1
作者 周琰 翟丽萍 +6 位作者 张丁丁 樊盛 黄卓帆 李渝平 李紫甜 潘杰丽 黄增俊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41-952,共12页
2022年6月13日,广西出现大范围暴雨过程,而南宁市区一带暴雨空报;雷达回波在南宁市区北侧衰减、东侧强度维持、南侧新生发展,过程演变复杂。文章采用常规观测资料及ERA5再分析资料,对此次过程中对流生消演变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 2022年6月13日,广西出现大范围暴雨过程,而南宁市区一带暴雨空报;雷达回波在南宁市区北侧衰减、东侧强度维持、南侧新生发展,过程演变复杂。文章采用常规观测资料及ERA5再分析资料,对此次过程中对流生消演变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为典型广西前汛期强降雨环流形势及环境背景;然而受天气尺度冷平流及风暴冷池共同影响,冷空气快速移过南宁市区,北侧风暴出流边界远离母体,风暴前侧低层水汽输送偏东,热力、动力条件均较差,导致回波衰减消散;南宁市区东侧风暴在推进过程中出流边界紧贴母体,风暴前侧低层维持西南急流,沿出流边界不断有对流触发,风暴得以加强或维持;南侧低层高温高湿环境形成,有利于对流有效位能重建或增强。最后建立了此次过程对流生消演变机理概念模型,并通过分析冷池、出流边界、环境条件等要素演变,可对短时临近预报进行补充订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空报 对流生消 冷平流 冷池 出流边界
下载PDF
一场突发性局地大暴雨触发作用的分析和探讨
2
作者 王婷婷 姚凯 +3 位作者 朱文剑 张同 岳元 刘海峰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43-651,共9页
利用多种非常规高时空分辨率观测资料并结合ERA5(ECMWF Reanalysis V5)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9年6月2日长春市区的一场突发性局地大暴雨的中尺度特征,结果发现,低层或高层冷中心、暖湿气流和冷池出流三者之间不同的相互作用是该过程两段... 利用多种非常规高时空分辨率观测资料并结合ERA5(ECMWF Reanalysis V5)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9年6月2日长春市区的一场突发性局地大暴雨的中尺度特征,结果发现,低层或高层冷中心、暖湿气流和冷池出流三者之间不同的相互作用是该过程两段不同强度降水产生的根本原因:第一时段降水较强,并伴有强雷电和冰雹,700 hPa附近较弱冷中心在低层偏南风急流作用下北移至长春站北部并叠加在高层强冷中心之下,其下沉气流在边界层顶附近受该处降水形成的冷池和冷锋后部冷平流阻挡向南回流,冷池出流强度增强并在长春站附近迫使强暖湿气流抬升,长春站上空层结不稳定性加强,当上游对流云团东移至该地时强烈发展,回波强度超过60 dBZ,后向传播作用形成东西向线状对流,列车效应显著;第二时段降水相对较弱,仅伴有雷电,长春上空中低层仍为暖平流控制,高层冷空气继续加强并南压,其下沉气流在边界层顶附近受低层急流作用向北辐散,冷平流较强并与第一阶段强降水产生的冷池出流(较弱冷平流)在长春站附近辐合,迫使其低层相对较暖的气团抬升,700 hPa以下转为垂直上升运动,对流云团移至该处再次发展并与周围对流云团合并形成线状对流群,但两支辐合气流均为冷平流,近地面层缺少热力条件配合,不利于上升气流加强和维持,强度不超过55 dBZ且质心较低,维持时间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地大暴雨 高层冷中心 低层冷中心 暖湿气流 冷池出流
下载PDF
2014年7月5日那曲一次对流降水的数值模拟及组织过程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孙艺搏 吴小飞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23年第3期11-20,共10页
基于全球降水观测计划(GPM)资料和风云卫星(FY-2E)云顶亮温资料,利用WRF模式,对2014年7月5日那曲地区一次对流降水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对影响其对流组织过程的关键物理机制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对流初始阶段,受午后不均匀加热影... 基于全球降水观测计划(GPM)资料和风云卫星(FY-2E)云顶亮温资料,利用WRF模式,对2014年7月5日那曲地区一次对流降水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对影响其对流组织过程的关键物理机制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对流初始阶段,受午后不均匀加热影响,那曲附近形成了高相当位温和高有效位能区,并在那曲西北侧和北侧触发出初始对流。(2)触发的西北侧对流带与北侧对流合并,同时那曲附近的垂直风切变促进了对流系统的组织化发展和加强,成熟对流的上升气流也反过来增大垂直风切变强度,进一步维持和加强对流。(3)对流成熟期末期,对流降水形成的冷池出流强度与垂直风切变强度失衡,导致组织化程度减弱,对流消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组织化过程 WRF模拟 垂直风切变 近地表冷池
下载PDF
鹰潭一次局地对流性大暴雨过程的成因分析
4
作者 袁冬美 马中元 +1 位作者 郑江伟 杨洁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2023年第3期8-11,共4页
为了做好大暴雨的预报预警工作,文章使用FNL 1°×1°,MICAPS、加密自动气象站、雷达回波等多种观测资料,对2020-07-02鹰潭局地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气象925 hPa的高比湿区和地面辐合线极有利于鹰潭出现对流性暴... 为了做好大暴雨的预报预警工作,文章使用FNL 1°×1°,MICAPS、加密自动气象站、雷达回波等多种观测资料,对2020-07-02鹰潭局地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气象925 hPa的高比湿区和地面辐合线极有利于鹰潭出现对流性暴雨;良好的水汽输送和聚集,高低空急流耦合作用形成的深厚上升运动,低层强烈的对流不稳定,为鹰潭出现对流性大暴雨提供了良好的水汽、动力和热力条件。2)强降水位置与地面冷出流的位置对应较好,强降水主要出现在冷出流与环境风形成的地面辐合线及地面暖区的前侧。3)大暴雨主要受多块强回波系统持续影响,回波在鹰潭都有明显的发展加强,主要是由于冷出流形成的偏北气流、环境西南气流以及东部走廊形成的偏东盛行风向在鹰潭持续维持。上述结果为鹰潭大暴雨的预报预警服务提供了分析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暴雨 回波系统 冷出流 辐合线
下载PDF
复杂地形下北京雷暴新生地点变化的加密观测研究 被引量:29
5
作者 张文龙 崔晓鹏 黄荣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25-837,共13页
2008年8月14日北京发生了雷暴群形式的局地暴雨,雷暴新生地点复杂多变,形成了多个γ中尺度的强降水中心。本文利用近年来北京气象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加密地面自动站、多普勒雷达、风廓线仪、微波辐射计等多种新型高时空分辨率观测资料及... 2008年8月14日北京发生了雷暴群形式的局地暴雨,雷暴新生地点复杂多变,形成了多个γ中尺度的强降水中心。本文利用近年来北京气象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加密地面自动站、多普勒雷达、风廓线仪、微波辐射计等多种新型高时空分辨率观测资料及雷达四维变分同化系统(VDRAS)反演资料,通过精细分析地面(边界层)风场、温度场等的演变特征,讨论了雷暴新生地点变化的机制。结果表明:复杂地形与雷暴冷池出流作用相结合,主导了雷暴新生地点的变化,进而影响γ中尺度强降水中心的变化;天气尺度高低空涡、槽的配合不一致,并且系统移动缓慢,以及对流层低层的弱的环境垂直风切变,是雷暴冷池结合复杂地形发挥雷暴新生地点主导作用的重要前提;复杂地形使得冷空气在一定范围内流动,在边界层产生碰撞和辐合,起到触发和增强对流作用,并使得对流风暴的形态和走向与地形呈现出紧密相关性;一定强度的冷池出流、边界层前期的暖湿空气和对流不稳定能量的积累,是冷池出流触发雷暴新生和演变的必要条件;北京周边地区的雷暴,通过其雷暴冷池出流沿着沟谷地形或向平原地区流动,与北京山谷或城区的边界层暖湿空气形成辐合抬升机制,触发雷暴新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地形 冷池出流 雷暴新生 地面辐合 局地暴雨
下载PDF
北京夏季一次罕见偏南大风天气的成因分析 被引量:9
6
作者 于波 荆浩 +1 位作者 孙继松 张文龙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674-1681,共8页
利用自动站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多普勒雷达四维变分分析系统资料,对北京盛夏时节出现的一次大风天气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2014年7月14日午夜,在弱天气尺度强迫的背景下,北京大部分地区出现了持续数小时... 利用自动站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多普勒雷达四维变分分析系统资料,对北京盛夏时节出现的一次大风天气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2014年7月14日午夜,在弱天气尺度强迫的背景下,北京大部分地区出现了持续数小时的6~8级偏南风,造成此次大风天气的成因是:(1)前期(14日20:00-23:00,北京时)河北东南部—山东北部的局地强降水导致该地温度骤降、气压升高,形成冷池出流;冷池北部为弱北风和暖空气,另外受地形影响,出流气流向北推进形成偏南风;(2)偏南风与北京东北部平谷地区出现的局地强降水形成正反馈,偏南风的辐合作用有利于降水的发生;同时伴随着偏南气流的发展,北京上空的上升气流也随之增强,因此降水区的入流抽吸作用进一步促进了偏南风的加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南大风 冷池出流 入流 抽吸作用
下载PDF
北京香山“7.29”γ中尺度短时局地大暴雨过程综合分析 被引量:16
7
作者 陈双 王迎春 张文龙 《暴雨灾害》 2016年第2期148-157,共10页
基于加密自动站、风廓线、微波辐射计等多种稠密观测资料,结合多普勒天气雷达变分同化分析系统(VDRAS)反演的对流层低层热力动力场,对2009年7月29日发生在北京香山地区的局地暴雨过程(简称"7.29"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 基于加密自动站、风廓线、微波辐射计等多种稠密观测资料,结合多普勒天气雷达变分同化分析系统(VDRAS)反演的对流层低层热力动力场,对2009年7月29日发生在北京香山地区的局地暴雨过程(简称"7.29"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过程是一次典型的局地新生雷暴引发的γ中尺度局地大暴雨过程,其发生发展突然、持续时间短、局地性强、降水强度大;降水环境场上,较低的抬升凝结高度和自由对流高度使得新生雷暴的触发不需要太强的辐合抬升机制;北京北部山区雷暴冷池出流形成的300 m左右厚度的边界层偏北风与环境场偏南风的辐合,对香山雷暴的新生起到关键触发作用,有利的局地水汽条件为香山雷暴产生强降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汽;香山雷暴发生后,由于缺乏雷暴冷池出流与环境低层垂直风切变的相互作用,导致香山雷暴难以获得有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在其发展成熟后很快消亡;复杂地形在对流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在雷暴新生前期通过山前辐合抬升起到触发机制作用,另一方面对大气垂直上升运动起到增幅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地暴雨 新生雷暴 对流系统 冷池出流 低层垂直风切变
下载PDF
复杂地形下北京一次局地雷暴新生和增强机制初探 被引量:37
8
作者 黄荣 王迎春 张文龙 《暴雨灾害》 2012年第3期232-241,共10页
利用变分多普勒雷达分析系统,结合多普勒雷达观测、地面自动站、风廓线仪、加密探空等非常规观测资料,对北京地区2011年8月9日局地雷暴的新生和增强机制进行了较精细的分析。结果表明:该过程是一次发生在弱垂直风切变环境下的局地强对... 利用变分多普勒雷达分析系统,结合多普勒雷达观测、地面自动站、风廓线仪、加密探空等非常规观测资料,对北京地区2011年8月9日局地雷暴的新生和增强机制进行了较精细的分析。结果表明:该过程是一次发生在弱垂直风切变环境下的局地强对流雷暴大风过程,环境场有较强的不稳定能量(CAPE达2 798 J.㎏-1),地面高比湿带(>20 g.kg-1)在山前聚集,城区西部山前存在一较强γ中尺度热辐合中心,前期大气环境条件十分有利于对流发生发展;上游移进北京的强雷暴受地形强迫作用影响,其产生的冷池出流被抬高,冷空气叠加在地面γ中尺度热辐合中心之上,使山前局地大气层结更不稳定,另一方面,强冷池出流产生的边界层高层偏北风与近地面弱的偏南风构成有利于对流新生的垂直风切变,地面热辐合中心、边界层热力和动力不稳定的增强共同作用是局地雷暴新生的主要机制;上游冷池出流边界(阵风锋)伴有的强温度梯度和边界层辐合上升运动是原有局地新生雷暴显著增强的主要原因;多单体雷暴相互碰撞合并产生的辐合上升运动是局地雷暴得以持续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地雷暴新生 γ中尺度热辐合中心 冷池出流 阵风锋 复杂地形
下载PDF
冷血浆停搏液对离体幼兔心脏冠脉流出液CPK、LDH、ATP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吴秀英 龙波 +1 位作者 李树森 崔健君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42-143,共2页
目的:观察冷血浆停搏液对离体幼兔心脏冠脉流出液肌酸磷酸激酶(CPK)、乳酸脱氢酶(LDH)、三磷酸腺苷(ATP)的影响。方法:选择新西兰幼兔28只,离体心脏复跳后灌注不同的停搏液。对照组灌注托马斯(Thom as)停搏液,实验组灌注冷血浆停搏液(... 目的:观察冷血浆停搏液对离体幼兔心脏冠脉流出液肌酸磷酸激酶(CPK)、乳酸脱氢酶(LDH)、三磷酸腺苷(ATP)的影响。方法:选择新西兰幼兔28只,离体心脏复跳后灌注不同的停搏液。对照组灌注托马斯(Thom as)停搏液,实验组灌注冷血浆停搏液(血浆与Thom as停搏液按4∶1比例配制)。停跳30 m in重新复跳后,测定冠脉流出液LDH、CPK及ATP含量。结果:实验组冠脉流出液LDH、CPK及ATP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冷血浆停搏液可使未成熟心肌的心肌酶和ATP漏出减少,对未成熟心肌可能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血浆停搏液 冠脉流出液
下载PDF
塞式喷管运载器外流干扰冷流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晓光 程诚 刘宇 《火箭推进》 CAS 2015年第3期46-51,共6页
采用风洞冷流试验方法研究了使用塞式喷管的运载器在4个典型飞行马赫数下外流对运载器流场和性能的影响。试验模型由截短的线性塞武喷管和升力体构成,利用纹影显示技术得到了塞式喷管流场结构并测量了不同试验工况下模型的轴向力和升力... 采用风洞冷流试验方法研究了使用塞式喷管的运载器在4个典型飞行马赫数下外流对运载器流场和性能的影响。试验模型由截短的线性塞武喷管和升力体构成,利用纹影显示技术得到了塞式喷管流场结构并测量了不同试验工况下模型的轴向力和升力。结果表明:外流使塞式喷管喷流的膨胀程度变大,横向侧流强度增强;外流干扰下塞式喷管的推力损失包括过膨胀损失和横向侧流损失,试验喷管总推力损失在4.7%~9.6%之间,其中过膨胀损失在3%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塞式喷管 升力体 外流干扰 风洞 冷流试验
下载PDF
地形、冷池出流和暖湿空气相互作用造成北京一次局地强降水的观测分析 被引量:32
11
作者 章翠红 夏茹娣 王咏青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07-219,共13页
利用地面和探空常规探测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以及风廓线雷达资料,对2015年8月7日发生于北京的一次伴随有闪电和冰雹的突发性局地强降水过程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过程发生在强层结不稳定环境中,对流层中层低槽配合低层切变线... 利用地面和探空常规探测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以及风廓线雷达资料,对2015年8月7日发生于北京的一次伴随有闪电和冰雹的突发性局地强降水过程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过程发生在强层结不稳定环境中,对流层中层低槽配合低层切变线,促进河北西北部对流发展,并向东南方向移动,形成北京西北部短时强降水;北京中部地区强降水的直接制造者则是新生的局地性雷暴单体,由雷暴冷池出流和暖湿空气在边界层交绥和辐合所触发。北京西北部地形促使冷池出流下山速度加快、冷池出流高度抬高,以及偏东暖湿气流的辐合抬升作用,则是局地雷暴新生的重要影响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新生 复杂地形 冷池出流 暖湿气流 局地暴雨
下载PDF
2017年5月14日合肥地区雷暴大风过程机理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单乃超 周后福 +1 位作者 褚保亮 赵倩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9年第5期1-9,共9页
利用地面、探空、机场自动观测、多普勒雷达等资料,以多普勒雷达数据产品为重点,对合肥机场及周边地区一次雷暴大风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机场西北部两个对流风暴在3—6km高度层合并,5km高度处形成强反射率因子核,强反射率因子核... 利用地面、探空、机场自动观测、多普勒雷达等资料,以多普勒雷达数据产品为重点,对合肥机场及周边地区一次雷暴大风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机场西北部两个对流风暴在3—6km高度层合并,5km高度处形成强反射率因子核,强反射率因子核高度10min内迅速下降4km,风暴内下沉气流在地面形成强冷池,强冷池的快速移动导致机场大风形成。下沉气流产生的初始原因是降水粒子的下降拖曳作用;吸入作用、水成物与环境间的负浮力增大、动量下传、补偿性气流的作用是下沉气流产生的重要原因。机场西南部的大风带由雷暴出流边界过境造成,出流边界破坏了边界层结构导致超折射现象的消失。风暴后部持续的冷空气补充和风暴前部源源不断的上升气流维持稳定的垂直环流,持续的下沉补偿气流导致机场东部大风的长时间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流边界 冷池 超折射回波 下沉气流
下载PDF
福建沿岸一次飑线过程发生发展机理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裴昌春 赵宇 程思 《气象科技》 2019年第5期841-850,共10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NCAR(1°×1°)的逐6h再分析资料结合ARW-WRF中尺度数值模式模拟结果对2018年6月20日发生在福建沿岸的一次飑线过程的发生发展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本次飑线过程属于槽前型,对流层低层存在发...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NCAR(1°×1°)的逐6h再分析资料结合ARW-WRF中尺度数值模式模拟结果对2018年6月20日发生在福建沿岸的一次飑线过程的发生发展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本次飑线过程属于槽前型,对流层低层存在发展的低涡切变,切变南侧有冷空气南下,低空西南急流不明显,但有持续的暖湿气流输送至福建中北部地区,飑线生成于低涡南侧的沿岸附近。②飑线发展期间系统南侧低层风速不断增大且维持高的水汽输送和不稳定能量;前期对流的触发因子包括锋面对流系统的冷出流、地形的抬升以及海风锋造成的冷堆强迫抬升;后期冷出流边界与海风锋边界碰撞合并,加强了低层辐合促进了对流的发展,是飑线形成的主要原因。③飑线成熟时期地面存在中高压和尾流低压,高压后部为强烈的辐散区,风速较大;成熟时期内部存在两支气流,前向入流为低层暖湿气流在飑线前方流入并在对流云区被抬升,后向入流为中层干冷空气在飑线后方流入,在低层形成下沉运动,是地面大风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飑线 冷出流 海风锋 中尺度结构
下载PDF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 and Propagation of a Simulated Squall Line on 14 June 2009 被引量:8
14
作者 LIU Lu RAN Lingkun SUN Xiaogong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8期1049-1062,共14页
A squall line on 14 June 2009 in the provinces of Jiangsu and Anhui was well simulated using the Advanced Regional Prediction System (ARPS) model. Based on high resolution spatial and temporal data, a detailed analy... A squall line on 14 June 2009 in the provinces of Jiangsu and Anhui was well simulated using the Advanced Regional Prediction System (ARPS) model. Based on high resolution spatial and temporal data,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al features and propagation mechanisms of the squall line was conducted. The dynamic and thermodynamic structural charac- teristics and their causes were analyzed in detail. Unbalanced flows were found to play a key role in initiating gravity waves during the squall line's development. The spread and development of the gravity waves were sustained by convection in the wave-CISK process. The squall line's propagation and development mainly relied on the combined effect of gravity waves at the midlevel and cold outflow along the gust front. New cells were continuously forced by the cold pool outflow and were enhanced and lifted by the intense upward motion. At a particular phase, the new cells merged with the updraft of the gravity waves, leading to an intense updraft that strengthened the squall li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quall line structural feature gravity wave cold pool outflow
下载PDF
一次后向传播对流风暴特征及传播机制 被引量:7
15
作者 武冰路 尹泽疆 +2 位作者 王萌 秦睿 程月星 《气象科技》 2020年第6期836-845,共10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FY-4A气象卫星红外云图以及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了2019年5月17日夜间发生在京津冀中部伴有强冰雹、短时强降水和短时大风的强对流天气过程。利用VDRAS资料与国家自动站资料进一步揭示对流风暴形成的环境条件以及...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FY-4A气象卫星红外云图以及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了2019年5月17日夜间发生在京津冀中部伴有强冰雹、短时强降水和短时大风的强对流天气过程。利用VDRAS资料与国家自动站资料进一步揭示对流风暴形成的环境条件以及后向传播的机制。结果表明:在有利于强对流发生发展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场下,京津冀中部的对流系统迅速发展。前期京津一带的强对流天气形成较强的东北风冷池出流,与渤海湾的东南气流交汇,在廊坊北京交界一带形成了向南移动的地面辐合线,并触发了对流。由于新生风暴单体与成熟风暴之间的正反馈作用,使得在廊坊北部形成东西向带状风暴系统,造成对流风暴不断向西传播。向西传播的风暴与西北东南向的平流共同作用,最终导致风暴运动方向为西南方向,成为典型的后向传播风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风暴 后向传播 超级单体风暴 VDRAS 冷池出流
下载PDF
2014年7月14日新乡强对流过程成因分析 被引量:31
16
作者 马月枝 苏爱芳 +1 位作者 叶东 刘伟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7年第1期54-63,共10页
利用常规和区域自动站观测资料、卫星和多普勒雷达监测产品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4年7月14日新乡强对流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高空东移冷槽与低层暖脊叠加使新乡上空形成明显的不稳定层结,而中低层暖湿空气在午后表现出明显的... 利用常规和区域自动站观测资料、卫星和多普勒雷达监测产品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4年7月14日新乡强对流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高空东移冷槽与低层暖脊叠加使新乡上空形成明显的不稳定层结,而中低层暖湿空气在午后表现出明显的北抬和向高空扩展的趋势,使大气对流不稳定度进一步加强,有利于雷暴大风和冰雹强对流天气的出现;同时,强对流天气发生前0—6 km垂直风切变达到中等偏强程度,有利于对流系统的形成和维持。地面中尺度辐合线起对流触发作用,辐合线尾部前侧的对流云团发展更强更快。云团合并导致对流云团迅猛加强,对流单体合并有利于对流回波的暴发性发展及回波顶快速抬升。过程中雷暴外流边界也是强对流的重要触发机制,太行山脉东侧的雷暴外流边界受地形抬升作用,触发大范围分散的对流单体,导致了局地短时强降水天气。风灾主要是由多单体风暴中的下击暴流和雷暴外流边界造成的,下击暴流造成的大风比由雷暴外流边界导致的大风更强。此外,强回波中心强度增强、质心高度迅速升高,回波顶高和VIL值跃增等对强对流过程中局地冰雹预报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大风 高空冷槽 地面辐合线 雷暴外流边界 下击暴流
下载PDF
黄花机场多次阵风锋天气过程多普勒雷达特征分析
17
作者 余佳 《河南科技》 2021年第36期137-140,共4页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和黄花机场自动观测资料,对黄花机场的多次阵风锋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冷空气外流的强度与环境风的大小共同决定了阵风锋出现在母体的方位以及移动方向。阵风锋与雷暴母体的距离可作为一个研究阵风锋与雷...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和黄花机场自动观测资料,对黄花机场的多次阵风锋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冷空气外流的强度与环境风的大小共同决定了阵风锋出现在母体的方位以及移动方向。阵风锋与雷暴母体的距离可作为一个研究阵风锋与雷暴母体的重要参数。两条阵风锋相遇时,碰撞越激烈,造成的对流发展也越迅速和猛烈。最强回波出现在两条阵风锋交汇线沿着移动方向的前端处。阵风锋本身的强度并不能反映风速的大小,其后部的速度图确能准确地反映风速的大小。同时,阵风锋的移速、形态也有助于粗略判断其后跟随的风速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阵风锋 冷空气外流 阵风锋交汇 低空风切变
下载PDF
Effect of Asian Dust Storms on the Ambient SO<sub>2</sub>Concentration over North-East India: A Case Study
18
作者 Timmy Franci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11年第6期778-795,共18页
Ambient SO2 concentration at a high rain fall site, Shillong (25.67oN, 91.91oE, 1064 m ASL), located in North-East India, was measured during March 2009 and January 2010 with the aim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 of long r... Ambient SO2 concentration at a high rain fall site, Shillong (25.67oN, 91.91oE, 1064 m ASL), located in North-East India, was measured during March 2009 and January 2010 with the aim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 of long range transport of pollutants from North-East Asia on the ambient SO2 levels at this relatively clean site. The concentrations recorded during the former sampling period were very high (Max: 262.3 ppb)—which decayed down gradually towards the end the sampling period—whereas those during the latter sampling period were well within the acceptable limits (Max: 29.7 ppb). This elevated SO2 concentrations during March 2009 is proposed to have association with a major cold air outbreak and an associated cyclone preceding one of the dust storm events reported in China, and a resultant sudden change in wind trajectory leading to the long range transport of pollutants to the sampling site. The argument is formulated on the basis of the back trajectory analysis performed using HYSPLIT for the month of March 2009—the plots clearly showed a drastic change in wind trajectories between 8th and 15th of March 2009 wherein the winds traveled over some of the highly polluted regions such as the Perm region of Russia—and on the results from model runs performed using the global 3-D model of tropospheric chemistry, GEOS-Chem (v8-03-01)—it clearly showed the tropospheric SO2 over Perm region in Russia peaking during Nov, Dec, Jan, Feb and Mar every year, possibly due to central heating. The observation of long range transport of SO2 from the highly industrialized areas of Perm in Russia to North-East India during dust storm events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to the present understanding on its relative contribution to the Asian pollutant outflow to the Pacific during spring as the GEOS-Chem model runs also showed regions in and around Russia with relatively high concentrations of atmospheric NOx, Peroxyacetyl Nitrate, Lumped Peroxypropionyl Nitrate, HNO3, HNO4,C3H8, C2H6, SO4, NH4, Inorganic Sulphur Nitrates and Lumped Alkyl Nitr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2 GEOS-CHEM HYSPLIT cold Air Outbreaks ASIAN Dust Storms ASIAN Pollutant outflow
下载PDF
2017年7月豫北一次雷雨大风过程成因分析
19
作者 李磊 《河南科技》 2018年第17期153-155,共3页
通过对2017年7月9日夜里发生在豫北地区的雷雨大风强对流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可知: 高空东移冷槽和低层暖脊叠加造成较强的大气层结不稳定, 有利于雷雨大风强对流天气的出现; 同时, 强对流天气发生前, 0~6km垂直风切变达到中等偏强程度,... 通过对2017年7月9日夜里发生在豫北地区的雷雨大风强对流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可知: 高空东移冷槽和低层暖脊叠加造成较强的大气层结不稳定, 有利于雷雨大风强对流天气的出现; 同时, 强对流天气发生前, 0~6km垂直风切变达到中等偏强程度, 有利于对流系统的形成和维持; 边界层辐合线和雷暴外流边界是主要触发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雨大风 高空冷槽 边界层辐合线 雷暴外流边界
下载PDF
前缘冷却结构对高压涡轮导叶流动和换热的影响
20
作者 殷林林 陈云 +1 位作者 宋伟 张勇 《热能动力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0-40,共11页
为获得前缘冷却结构对高压涡轮导叶流动和换热的影响,采用三维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前缘不同气膜孔直径及冷气腔隔板结构时高压涡轮导叶的流动换热特性。结果表明:前缘气膜孔孔径增大使冷气量增加,但需要综合考虑冷却供气腔沿程压力损失... 为获得前缘冷却结构对高压涡轮导叶流动和换热的影响,采用三维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前缘不同气膜孔直径及冷气腔隔板结构时高压涡轮导叶的流动换热特性。结果表明:前缘气膜孔孔径增大使冷气量增加,但需要综合考虑冷却供气腔沿程压力损失,否则容易造成前缘区域气膜逆流裕度减小和冷气出流困难;冷气腔间的隔板位置及结构对冷气腔沿程压力分布产生影响,局部打开隔板或隔板开孔可有效减小冷气沿程压力损失,提高前缘区域的逆流裕度;导叶前缘的冲击孔及绕流柱会对气膜孔逆流裕度和冷气量造成影响,在高压涡轮导叶前缘区域的冷却结构布局设计时应综合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气出流 冷却结构 数值仿真 流动换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