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alysis of the Regional Heavy Rainstorm Caused by A Cooling Shear Line 被引量:1
1
作者 张洪英 王英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0年第2期13-15,23,共4页
By using the conventional data,the rainfall data in the automatic weather station and so on,a regional heavy rainstorm which happened in the northwest and north central region of Shandong Province during May 9-10,2009... By using the conventional data,the rainfall data in the automatic weather station and so on,a regional heavy rainstorm which happened in the northwest and north central region of Shandong Province during May 9-10,2009 was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oling shear line in low altitude was the main system which caused the heavy rainstorm.The rainstorm mainly happened on the left front of jet stream in low altitude,the right of cooling shear line in low altitude and the northeast quadrant of vortex.The southwest jet stream in the west of subtropical high established a water vapor passage from the South China Sea to the center of North China.It not only provided warm and wet air and energ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eavy rainstorm,but also was the necessary condition which shear line in low altitude stagnated for a long time.Ground frontal cyclone was the trigger mechanism of rainstorm.The northeast wet and cold air joined with the southwest warm and wet air in Shandong after the front,which prompted the development of convection and the release of instable energy to form the rainstor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ear line Southwest vortex cold air Heavy rainstorm China
下载PDF
2022年河南“7·25”雷暴大风天气成因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李姝霞 冀翠华 +1 位作者 朱斌 易伟霞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23年第4期49-58,共10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资料、雷达数据和NCEP 1°×1°逐6 h再分析资料等,对2022年7月25日河南雷暴大风的天气学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层冷空气叠加在低层暖区之上形成的强烈位势不稳定层结及较强的垂直风切变...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资料、雷达数据和NCEP 1°×1°逐6 h再分析资料等,对2022年7月25日河南雷暴大风的天气学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层冷空气叠加在低层暖区之上形成的强烈位势不稳定层结及较强的垂直风切变,为强对流天气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700 hPa以下持续的西南气流对水汽输送和补充起到了重要作用。强对流区不稳定指数增大,对流有效位能(CAPE)、下沉对流有效位能(DCAPE)突增,且均大于河南强对流阈值,θ_(se)垂直递减率增大,为强对流提供了不稳定能量。对流层中高层有干冷空气侵入,使下沉气流蒸发加强,导致其气温急剧下降,形成地面冷池和小高压。当1 h正变压中心≥2.6 hPa,1 h变温中心下降达6℃以上,且强对流上下游的1 h变压差值≥3.2hPa时,1 h变温≤-4℃的地面冷池附近对应着国家基本气象站和气象观测站分别出现19~30 m·s^(-1)(8~11级)和25~38 m·s^(-1)(10~13级)的大风。地面中尺度辐合线促使对流云团的生成发展,云团发展强盛阶段移动加快(50~70 km·h^(-1))。雷暴大风、强降水发生在云团前沿TBB等值线梯度大值区和TBB≤210 K的冷云区。造成雷暴大风的主要雷达特征为阵风锋、飑线、弓形回波、中气旋;飑线回波尺度大(200~300 km),中心强度强(60~70 dBZ),强回波顶高(7~8 km),移速快(55~70 km·h^(-1))。飑线的形成和发展是造成河南中东部发生大范围雷暴大风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大风 垂直风切变 冷池 小高压 飑线 阵风锋
下载PDF
一次东北冷涡暴雨的成因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赵旻 《农业灾害研究》 2023年第1期106-108,共3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MICAPS资料、NCEP/NCAR1°×1°逐6 h再分析资料,从热力动力条件、层结条件等方面,对2022年6月4—5日内蒙古东南部地区的一次东北冷涡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得出产生暴雨的天气尺度和中尺度系统特征。结...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MICAPS资料、NCEP/NCAR1°×1°逐6 h再分析资料,从热力动力条件、层结条件等方面,对2022年6月4—5日内蒙古东南部地区的一次东北冷涡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得出产生暴雨的天气尺度和中尺度系统特征。结果表明:此次暴雨是由东北冷涡前部暖湿切变造成的,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阻挡,使冷涡移动缓慢,冷涡系统影响时间长、降水量增大。暖湿空气在切变处强烈辐合,与高低空急流耦合产生的次级环流上升支重合,地面中尺度切变线为暴雨云团的发展与维持提供了有利条件。低层强辐合区与高层强辐散区重合,为暴雨产生提供了动力条件;低空偏南急流为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同时低层增温增湿使大气层结不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冷涡 中尺度切变线 低空急流 次级环流 暴雨
下载PDF
呼伦贝尔市2次强降水过程对比分析
4
作者 刘静 《绿色科技》 2023年第22期25-28,共4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对呼伦贝尔市2022年7月4-9日和7月12-15日2次降水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从大气环流背景和动力条件等方面探究了2次降水过程成因异同。结果表明:2次降水均呈现出降水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强度大、局地性...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对呼伦贝尔市2022年7月4-9日和7月12-15日2次降水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从大气环流背景和动力条件等方面探究了2次降水过程成因异同。结果表明:2次降水均呈现出降水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强度大、局地性强的特点,其中4-9日过程影响系统为高空冷涡配合中低层低涡切变线,且系统较为垂直,地面为配合冷暖锋的地面气旋;而12-15日为高空冷槽影响,且中低层的低涡切变和中高层的冷槽有一定距离,即冷暖空气交汇面大,地面受气旋顶部倒槽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涡 切变线 地面气旋 倒槽
下载PDF
高空冷涡强迫下连续降雹的环境场特征及成因诊断分析
5
作者 赵岳冀 《农业灾害研究》 2023年第10期268-270,共3页
分析和探讨了2017年7月22—26日呼伦贝尔地区冰雹天气过程的特点、环流形势及要素场特征及形成机理。结果表明:欧亚中高纬度为两槽一脊、副热带高压位置与常年相比偏北偏西偏强。500 hPa上,冷涡的维持和发展南压是此次强降雹天气的主要... 分析和探讨了2017年7月22—26日呼伦贝尔地区冰雹天气过程的特点、环流形势及要素场特征及形成机理。结果表明:欧亚中高纬度为两槽一脊、副热带高压位置与常年相比偏北偏西偏强。500 hPa上,冷涡的维持和发展南压是此次强降雹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500~850hPa高度场和风场上都有封闭的低涡。500hPa冷槽叠加在850hPa弱暖脊上,地面对应有低压倒槽,地面辐合线为中尺度天气系统的触发条件,是此次产生连续降雹的原因。冰雹发生期间:整个环境场上干下湿,低层700 hPa存在≥18.0 m/s的偏南风急流,且中低层有很强的风垂直切变,风矢差达到20.0 m/s,850~500 hPa温度差大,平均达到25.0℃以上,0℃层高度较低。此次连续降雹形成于中层850~500hPa对流不稳定环境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涡 辐合线 冰雹 风垂直切变 温度直减率
下载PDF
“080527”湖北老河口短时暴雨的中尺度天气成因分析 被引量:9
6
作者 金琪 舒斯 +2 位作者 王晓玲 王艳 王仁乔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3年第2期6-11,共6页
以2008年5月27日发生在湖北老河口短时暴雨为例,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开展中尺度天气系统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干线、500 hPa冷温度槽、冷切尾部辐合区和中低层湿区及地面风场辐合线等中尺度天气系统的活动与暴雨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干... 以2008年5月27日发生在湖北老河口短时暴雨为例,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开展中尺度天气系统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干线、500 hPa冷温度槽、冷切尾部辐合区和中低层湿区及地面风场辐合线等中尺度天气系统的活动与暴雨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干空气自北向南、自上而下侵入湿区,具有典型的湖北干侵入暴雨特征。干侵入使干冷空气与暖湿空气汇合上升,同时激发冷切尾部辐合区中的正涡度柱沿假相当位温锋区向上发展,配合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增强对流上升运动。500 hPa冷温度槽活动及干侵入造成垂直方向上对流不稳定,冷式切变线尾部由于冷暖平流、干湿平流交汇构成水平方向不稳定区,不稳定区受露点锋生扰动,从而触发强对流天气。中低层深厚湿区的维持和水汽辐合为中尺度暴雨提供了水汽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暴雨 干侵入 冷切尾部辐合区 冷温度槽 地面风场辐合线 湿区
下载PDF
2012年初春华南“高架雷暴”天气过程成因分析 被引量:49
7
作者 吴乃庚 林良勋 +2 位作者 冯业荣 刘运策 邓文剑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10-417,共8页
利用华南地区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气象站监测资料以及NCEP客观分析资料,分析了2012年2月27日华南地区发生的一次罕见高架对流天气过程特点。结果表明,在低层强大冷气团控制下,地面冷锋后华南地区出现的伴有短时强降水、雷电和冰雹的强... 利用华南地区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气象站监测资料以及NCEP客观分析资料,分析了2012年2月27日华南地区发生的一次罕见高架对流天气过程特点。结果表明,在低层强大冷气团控制下,地面冷锋后华南地区出现的伴有短时强降水、雷电和冰雹的强对流天气过程是一次较典型的冷区"高架雷暴",近地面大气层结较稳定,低空存在逆温,强对流天气落区与850 hPa切变线位置有较好对应。中高层的西风槽东南移和高空急流南压,配合低层850 hPa南岭山脉南侧偏南急流显著加强,为高架对流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大气环流背景。边界层冷空气补充南下迫使低层暖湿空气抬升,中高层槽前辐散气流产生高空"抽吸"作用,配合华南上空有利的大气动力和热力不稳定条件,形成了此次罕见的高架强对流。与一般地面发展雷暴不同,此次"高架雷暴"暖湿空气是从逆温以上的850 hPa附近开始对流抬升,而不是从边界层开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架雷暴 冷锋 逆温 切变线 条件对称不稳定
下载PDF
不同天气形势下首都机场雷雨的发展演变规律 被引量:12
8
作者 黄继雄 霍苗 +2 位作者 任佳 吴玲芳 申松林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5年第1期73-79,共7页
对2013年首都机场不同天气形势下32个雷雨日的雷达回波进行分型研究、对比分析,发现不同类型雷雨的雷达回波有不同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特征。高空槽过境雷雨、冷涡前部雷雨、锋面雷雨均有明显冷空气入侵,雷雨回波为大片强对流回波带,自... 对2013年首都机场不同天气形势下32个雷雨日的雷达回波进行分型研究、对比分析,发现不同类型雷雨的雷达回波有不同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特征。高空槽过境雷雨、冷涡前部雷雨、锋面雷雨均有明显冷空气入侵,雷雨回波为大片强对流回波带,自西北向东南(或自西向东)过境,雷雨多持续1~2 h,有时伴有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冷涡底部雷雨、冷涡后部雷雨为零散的片状或块状对流单体或多单体雷暴云团有组织移动,并在移动中发展合并,逐渐形成较大的线状或带状多单体雷暴群,沿高空引导气流向南或向东南移动,其中各组成单体或多单体雷暴生成、发展及衰减十分迅速,能造成一段或多段雷雨过程;副高边缘雷雨、切变线雷雨均发生在低层高温、高湿及偏南或偏东气流中,大气中储存有大量不稳定能量,微小的触发抬升条件就会激发出新的对流单体或多单体,此类雷雨回波多突发产生,生消演变频繁,一次过程可造成多段雷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雨回波 多普勒雷达 高空槽 冷涡 切变线 副高边缘
下载PDF
一次孟加拉湾风暴影响下云南持续性暴雨天气诊断分析 被引量:15
9
作者 周国莲 鲁亚斌 +3 位作者 张腾飞 普贵明 徐八林 高敏琪 《气象科技》 2006年第3期280-285,共6页
应用MICAPS资料结合FY-2卫星云图,诊断分析了云南2004年5月18~20日的持续性暴雨天气过程,这次近50年来最强的暴雨过程主要影响天气系统是孟加拉湾风暴和700 hPa切变线及地面冷锋,冷空气侵入孟加拉湾风暴外围环流导致降水强烈发展.孟加... 应用MICAPS资料结合FY-2卫星云图,诊断分析了云南2004年5月18~20日的持续性暴雨天气过程,这次近50年来最强的暴雨过程主要影响天气系统是孟加拉湾风暴和700 hPa切变线及地面冷锋,冷空气侵入孟加拉湾风暴外围环流导致降水强烈发展.孟加拉湾风暴带来的充沛水汽输送和强烈的上升运动与高温高湿的不稳定大气为强降水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高低空急流的建立及维持,强锋生区的持续触发作用,是本次连续性暴雨维持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加拉湾风暴 切变线 冷锋 急流 暴雨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地区暖区暴雨特征分析 被引量:74
10
作者 陈玥 谌芸 +1 位作者 陈涛 何晗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24-731,共8页
利用2007到2013年5-9月间常规和非常规资料以及6 h一次的NCEP 1°×1°再分析资料,将长江中下游地区暖区暴雨按天气形势划分为冷锋前暖区暴雨、暖切变暖区暴雨以及副热带高压边缘暖区暴雨三种类型。统计表明暖区暴雨一般发... 利用2007到2013年5-9月间常规和非常规资料以及6 h一次的NCEP 1°×1°再分析资料,将长江中下游地区暖区暴雨按天气形势划分为冷锋前暖区暴雨、暖切变暖区暴雨以及副热带高压边缘暖区暴雨三种类型。统计表明暖区暴雨一般发生在距离切变线(锋线)100~300 km的暖区内。主要结论包括:(1)冷锋型降水强度偏弱且分布均匀,集中在5、6月;暖切变型发生次数最多且强度大,主要发生在6、7月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偏南部;副热带高压边缘型发生次数最少但强度较大,发生在7、8月。暖区暴雨的发生次数及强度在大别山、皖南山区较为集中。(2)暖区暴雨中短时强降水贡献大。(3)冷锋背景下的暖区暴雨一般产生在锋前低压槽中,暴雨落区与高低空急流耦合有紧密联系;暖切变型以低层暖切变线为主要天气背景,地面常有弱静止锋,暖区对流活动与中尺度急流结构、地形强迫等因素存在较高的相关性;副热带高压边缘暖区暴雨与局地的水汽积累和对流不稳定条件的发展有密切关系。据此建立三类暖区暴雨的概念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区暴雨 统计 冷锋 暖切变 副热带高压
下载PDF
2009年阿克苏两次冰雹天气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7
11
作者 张俊兰 张宁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11年第2期28-31,共4页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和雷达回波资料,对比分析了2009年发生在阿克苏地区的两次冰雹天气过程。结果表明,9月5日的槽脊位置、探空物理量等环境场以及水汽和抬升条件更有利于强雹暴的发生。"9.5"降雹时出现的低层辐合层和冷式切变...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和雷达回波资料,对比分析了2009年发生在阿克苏地区的两次冰雹天气过程。结果表明,9月5日的槽脊位置、探空物理量等环境场以及水汽和抬升条件更有利于强雹暴的发生。"9.5"降雹时出现的低层辐合层和冷式切变线更低,辐合作用更强,更有利于冰雹的出现和维持。"7.27"的对流系统属于中-β尺度,"9.5"为中-γ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 探空物理量 低层辐合层 冷式切变线
下载PDF
复杂地形下雷暴增强过程的个例研究 被引量:55
12
作者 陈双 王迎春 +1 位作者 张文龙 陈明轩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802-813,共12页
本文基于多普勒雷达变分同化分析系统(VDRAS)反演的对流层低层热力和动力场,并结合多种稠密观测资料,对北京地区2009年7月22日一次弱天气尺度强迫下雷暴在山区和平原增强的机理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雷暴过程受大尺度天气... 本文基于多普勒雷达变分同化分析系统(VDRAS)反演的对流层低层热力和动力场,并结合多种稠密观测资料,对北京地区2009年7月22日一次弱天气尺度强迫下雷暴在山区和平原增强的机理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雷暴过程受大尺度天气系统影响不明显,对流前期地面弱冷锋,是此次雷暴新生的触发机制,高层冷平流、低层偏南暖湿气流的稳定维持和对流不稳定能量的聚集是本次雷暴增强的必要条件。雷暴从河北北部移进北京西北山区后,在下山和到达平原地区时,经历了两次明显的发展增强阶段。雷暴第一阶段下山增强,地形强迫起着主要作用,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1)地形斜坡使得雷暴冷池出流下山加速与稳定维持的偏南气流形成了强的辐合区;(2)地形抬升使得偏南暖湿入流强烈地上升,从而加剧了对流的发展;(3)地形抬高了冷池出流高度,使得出流与近地面偏南气流构成随高度顺转的低层垂直风切变,低层暖空气之上有冷平流叠加,使得雷暴前方的动力和热力不稳定增强。雷暴第二阶段在平原地区再次增强的主要原因是:组织完好的雷暴到达平原地区后,其冷池与低层暖舌在城区(朝阳地区)的对峙,产生了强的扰动温度梯度;强的冷池出流与势力相当的偏南暖湿气流相互作用产生了强的辐合上升气流,并与下沉气流在较长时间内共存;冷池出流形成的负涡度与低层切变产生的正涡度达到近似平衡状态。运用RKW理论,三者导致雷暴前方低层的辐合抬升最强,最有利于雷暴的维持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地形 雷暴增强 冷池 低层垂直风切变 辐合线
下载PDF
低层垂直风切变和冷池相互作用影响华北地区一次飑线过程发展维持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30
13
作者 陈明轩 王迎春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71-386,共16页
利用三维数值云模式和雷达资料四维变分同化技术,通过对6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进行快速更新循环同化和云尺度数值模拟,初步分析了2009年7月23日发生在华北地区的一次飑线过程的低层动力和热动力影响机制。结果表明,这次飑线... 利用三维数值云模式和雷达资料四维变分同化技术,通过对6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进行快速更新循环同化和云尺度数值模拟,初步分析了2009年7月23日发生在华北地区的一次飑线过程的低层动力和热动力影响机制。结果表明,这次飑线过程处在低层中等强度切变的环境条件下,低层环境垂直风切变和冷池相互作用是本次飑线过程维持发展和传播的关键机制。在飑线发展的初期,低层垂直风切变较强,但冷池偏弱,冷池传播速度(C)和垂直于飑线的低层切变分量(ΔU)的比值C/ΔU<1,飑线回波前倾。而此时环境热力条件(对流有效位能较高和自由对流高度较低)对飑线的发展加强起到了积极作用,克服了这种低层切变和冷池不平衡所形成的不利条件。在飑线的加强和成熟阶段,由于对流降水使冷空气不断下沉,从而导致冷池快速加强,使低层切变和冷池强度逐渐达到近似平衡状态(C/ΔU≈1),低层大气处于最强的垂直抬升状态,飑线发展最为强盛,飑线回波直立。随着时间的推移,降水累积效应导致冷池强度明显大于低层切变强度(C/ΔU>1),不利的形势导致飑线逐渐趋于消散,飑线回波明显变宽、后倾,回波顶高显著下降。对模拟结果的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均表明,影响这次飑线过程发展维持的低层垂直风切变和冷池相互作用机制与Rotunno和Weisman等用来解释飑线发展演变的RKW理论一致。另外,模拟结果显示,低层0—3km风切变对飑线的发展维持最为重要,但是0—6km的中层风切变也有正面作用,特别是在飑线发展旺盛阶段,应该考虑其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层垂直风切变 冷池 飑线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一次降雪过程持续原因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吴海英 王啸华 +2 位作者 韩桂荣 尹东屏 王静苒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08-315,共8页
利用多种观测资料和中尺度数值模拟资料,对2011年2月14日发生在江淮地区的一次预报失误的持续性降雪过程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前期的降水导致近地面维持较大湿度,补充南下的冷平流促使低层大气接近饱和,降雪持续期间,水汽集中... 利用多种观测资料和中尺度数值模拟资料,对2011年2月14日发生在江淮地区的一次预报失误的持续性降雪过程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前期的降水导致近地面维持较大湿度,补充南下的冷平流促使低层大气接近饱和,降雪持续期间,水汽集中在对流层低层浅薄的层次中;对流层中层发展和维持的强冷平流导致降水区上空迅速降温减湿,从而在对流层中低层,逐渐建立起弱对流不稳定层结。而叠置其上的稳定层则将对流活动和水汽的向上输送限制在对流层低层内,使得水汽和能量得以在一定范围内集中;不断补充南下的冷空气强迫近地层风场发生扰动,形成的中尺度切变线,为这种浅薄层次下的弱对流活动提供了触发条件。尽管辐合抬升较弱,但与其它季节相比,气温较低的冬季,在抬升凝结高度较低的大气中,水汽易凝结成云致降水。造成这次预报失误的原因,是忽略了近地层系统的变化。另外,对补充冷空气的影响作用考虑不充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雪 冷平流 对流不稳定 中尺度切变线
下载PDF
切变线冷区和暖区暴雨落区分析 被引量:30
15
作者 侯淑梅 孙兴池 +1 位作者 范苏丹 肖明静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33-343,共11页
利用常规、自动气象站、NCEP/NCAR再分析资料(1°×1°,逐6h)和WRF模式逐小时资料,对2010年6月30日—7月2日山东省暴雨过程的落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暴雨过程具有暖区暴雨和冷区暴雨两种特征.暖区暴雨强度强、范... 利用常规、自动气象站、NCEP/NCAR再分析资料(1°×1°,逐6h)和WRF模式逐小时资料,对2010年6月30日—7月2日山东省暴雨过程的落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暴雨过程具有暖区暴雨和冷区暴雨两种特征.暖区暴雨强度强、范围广、落区集中,位于925 hPa经向切变线右侧或者低涡的东南象限“人”字型切变线内、暖温度脊后部、地面低压前部南风区内;冷区暴雨区强度弱、范围小、落区分散,位于925 hPa经向切变线左侧、冷温度槽前、地面低压后部北风区内.冷区和暖区暴雨均位于大气可降水量大于70 kg/m^2的区域、低空急流顶端的左侧.低空急流与强降水同时开始或者低空急流提前1h开始,降水强度最大时段出现在850 hPa风速跃增后1~3h.只有冷区暴雨时,冷空气较弱,冷锋伸展高度较低,暴雨区位于冷锋后部θse锋区前沿、θse暖脊脊线顶点、强上升运动中心.冷区与暖区暴雨共存时,冷暖空气势力均比只有冷区暴雨时强,冷锋伸展高度较高,冷区与暖区暴雨均位于强上升运动中心南侧1个纬距内风速辐合处.只有暖区暴雨时,冷空气较强,冷锋伸展高度较高,暴雨区位于冷锋前1个纬距内、θse暖脊脊线与地面交点、上升运动中心.低层向北倾斜锋区的南北跨度与中层向南倾斜锋区的南北跨度的差值大小,直接影响上升运动的强度和暴雨区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变线 冷区暴雨 暖区暴雨 干侵入 大气空间结构
下载PDF
影响山东区域切变线天气特征及大气垂直结构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畅 张少林 +1 位作者 杨成芳 张洪生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8-115,共8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统计分析了2001—2010年影响山东的切变线的天气气候、环流形势、降水分布的特征和各类典型切变线的空间结构。结果表明:影响山东的切变线天气系统按其热力性质可分为...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统计分析了2001—2010年影响山东的切变线的天气气候、环流形势、降水分布的特征和各类典型切变线的空间结构。结果表明:影响山东的切变线天气系统按其热力性质可分为冷切变线和暖切变线,冷切变线按其风场结构可分为经向切变线和纬向切变线。一年当中7、8月是切变线高发期。山东雨季典型切变线的发生与副高关系密切,经、纬向切变线分别发生在副高强大呈块状、带状分布时,西风槽东移受阻,蜕变为切变线。经向(纬向、暖)切变线在空间剖面图上与向西(北)倾斜的正涡度柱配合,且切变线上正涡度最大;切变线均上有θse能量锋区配合,冷切变线位置偏向于相对暖的气团一侧,暖切变线位置位于锋区中间;切变线的上升运动区主要位于切变线上和暖气团一侧;构成切变线的相对暖气团均具有对流不稳定性;冷切变线的水汽辐合区主要位于切变线上和切变线附近的冷气团一侧,而暖切变线的水汽辐合区则主要位于切变线上。500hPa槽是切变线降水区的后边界,冷切变线降水区出现在地面静止锋后部的偏北风里,暖切变线降水落区位于地面准东西向倒槽的偏东风里;相对较大的降水出现在700hPa和850hPa切变线在地面的投影之间的区域;切变线暖气团或相对暖气团中在合适的触发条件下还可能出现分散性的短历时强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切变线 暖切变线 环流形势 垂直结构
下载PDF
2011-06-23豫南暴雨成因及完全螺旋度诊断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鲁坦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2年第2期49-55,共7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6月22-23日豫南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河南区域暴雨是由高空后倾槽、中低层冷式切变线以及西路冷空气共同影响所致。夏季冷式切变线暴雨的低层有明显北风...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6月22-23日豫南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河南区域暴雨是由高空后倾槽、中低层冷式切变线以及西路冷空气共同影响所致。夏季冷式切变线暴雨的低层有明显北风冷垫作用,水汽主要来源于对流层中低层。水平螺旋度的变化对天气系统的移动和发展具有较好的指示作用;垂直螺旋度的变化对降水的落区和强度预报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暴雨区主要发生在高螺旋度与较高对流有效位能(h垂直>10×10-8hPa.s-2、CAPE<1500 J.kg-1)相配合的环境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倾槽 冷式切变线 垂直螺旋度 水平螺旋度 对流有效位能
下载PDF
2009年5月9—10日华北南部强降水天气分析 被引量:12
18
作者 杨晓霞 周庆亮 +2 位作者 郑永光 刘鑫华 周晓霞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3-49,共7页
应用常规天气图、地面加密降水观测资料、探空资料和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5月9—10日华北南部大范围持续性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强降水是在冷空气与西南暖湿气流交汇的过程中产生的。500... 应用常规天气图、地面加密降水观测资料、探空资料和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5月9—10日华北南部大范围持续性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强降水是在冷空气与西南暖湿气流交汇的过程中产生的。500 hPa为槽前西南气流,850~700 hPa为东北—西南向切变线,地面冷锋转变为静止锋,之后生成弱的气旋波向东南方向移动消失。大气高温高湿,中层为弱的对流不稳定和对称不稳定。冷空气从底层锲入,一方面与暖湿气流汇合产生辐合上升,另一方面抬升暖湿气流,使上升运动加强,降水增幅。中高层空气暖湿,0℃层较高,以强降水天气为主,伴有雷电。由于暖湿气流较强,冷空气在南下过程中逐渐减弱,速度减慢,冷暖空气在黄河下游长时间对峙,强降水持续时间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水 不稳定 切变线 冷空气锲入
下载PDF
一次东北冷涡暴雨数值模拟及动力诊断分析 被引量:8
19
作者 任丽 杨艳敏 +2 位作者 金磊 韩冰 关铭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4年第4期19-25,共7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卫星云图产品,对2009年6月18—19日黑龙江省西南部地区的一次东北冷涡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并利用WRF中尺度模式对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产生暴雨的天气尺度和中尺度系统特征。结果表明:此次暴...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卫星云图产品,对2009年6月18—19日黑龙江省西南部地区的一次东北冷涡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并利用WRF中尺度模式对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产生暴雨的天气尺度和中尺度系统特征。结果表明:此次暴雨是由东北冷涡前部暖湿切变造成的,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阻挡使冷涡移动缓慢,冷涡系统影响时间长,降水量增大。暖湿空气在切变处强烈辐合上升,为暴雨产生提供了动力条件;低空偏南急流为暴雨提供充沛的水汽条件,同时低层增温增湿使大气层结不稳定。低层强辐合区与高层强辐散区重叠,易产生强烈的上升运动,有利于深对流的发展和中尺度系统的生成及维持。此次暴雨是由暖锋云带中多个对流云团的发展移动造成的,地面中尺度切变线为暴雨云团的发展和维持提供了有利条件。数值模拟结果显示,此次暴雨是由两次中尺度切变线先后在同一区域的发展和移动造成的;切变线上存在与暴雨关系密切的中尺度垂直环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冷涡 次级环流 中尺度切变线 数值模拟 暴雨
下载PDF
辽宁一次区域性暴雨的特征条件与成因分析 被引量:8
20
作者 史月琴 高松影 +1 位作者 孙晶 谌芸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30-645,共16页
利用ERA5再分析资料、FY-4A卫星反演云特征参量、地面自动站风和雨量资料,对2020年5月17-19日辽宁东南部一次区域性暴雨、局地大暴雨、伴有短时强降水过程进行详细分析。研究表明:东北冷涡叠加北上强烈发展的气旋是此次过程的天气形势特... 利用ERA5再分析资料、FY-4A卫星反演云特征参量、地面自动站风和雨量资料,对2020年5月17-19日辽宁东南部一次区域性暴雨、局地大暴雨、伴有短时强降水过程进行详细分析。研究表明:东北冷涡叠加北上强烈发展的气旋是此次过程的天气形势特征,短时强降水出现在冷涡发展接近成熟、气旋强烈发展加深阶段,局地地面辐合型切变线是导致短时强降水的中尺度条件。冷涡东南侧水汽输送通道与来自孟加拉湾热带低压东侧经南海海域由西南低空急流向北输送的水汽通道合并,成为了暴雨产生和维持的必要条件。辽宁中东部的降水产生在冷涡系统的东北部-北部-西北部区域,降水落区与850 hPa风场的相关性最高,降水产生及维持阶段700 hPa以下为辐合区,辐散出现在600~200 hPa,降水强度大于5 mm·h-1的区域上升运动区近似直立地贯穿整个湿层,降水区域上空假相当位温密集区向西北方向倾斜,400 hPa高度之下存在热力不稳定。冷涡发展强盛到成熟阶段,干冷空气的入侵使冷涡云系内部边缘逐渐清晰,形成“逗点状”云系。强降水区呈条带状分布,云顶高度普遍大于9 km,云光学厚度大于60,属于水凝物含量丰富的冷暖混合云;远离冷涡中心区域的云系光学厚度小于20,云层松散属于高层冷云,地面基本无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性暴雨 东北冷涡 水汽输送 切变线 云系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