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Discovery of Deep High-Resistivity Block and Inadequately Consolidated Magma Chambers in Gaoligongshan Oblique Collisional Orogen and its Tectonic Implications
1
作者 YU Nian WANG Xuben +3 位作者 HU Xiangyun LI Dewei DENG Fangjin CAI Xueli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3期1161-1162,共2页
Objective The Gaoligongshan oblique collisional orogen is located in the southern section of the Hengduan Mountains, and belongs to one of the main Late Yanshanian-Himalayan oblique collisional orogens in the Sanjiang... Objective The Gaoligongshan oblique collisional orogen is located in the southern section of the Hengduan Mountains, and belongs to one of the main Late Yanshanian-Himalayan oblique collisional orogens in the Sanjiang area. Many researchers have studied the geology, geochemistry and geophysics of this region, and many research achievements have been obtained from deep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of the region, especially using the magnetotelluric (MT) sounding technique. Howev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f is on The Discovery of Deep High-Resistivity block and Inadequately Consolidated Magma Chambers in Gaoligongshan Oblique collisional Orogen and its Tectonic Implications in that
下载PDF
Neotectonics around the Ordos Block,North China
2
作者 SHI Wei DONG Shuwen HU Jianmi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S01期62-66,共5页
The Eurasian continent was subject to multiphase intensive intracontinental deformation in the Cenozoic(Fig.1A).However,its Cenozoic intra-continental deformation process and the driving force has long been disputed,w... The Eurasian continent was subject to multiphase intensive intracontinental deformation in the Cenozoic(Fig.1A).However,its Cenozoic intra-continental deformation process and the driving force has long been disputed,which is only associated with the Indo-Asian collision(Molnar and Tapponnier,1975;Jolivet et al.,1990;Tapponnier et al.,2001;Yin,2010;Xu et al.,2013;Zhao et al.,2016),is caused by the Pacific-Asian collision(Cui,1997;Schellart and Lister,2005;Fan et al.,2019),or is connected with a combined effect of the Indo-Asian collision and the Pacific-Eurasia convergence(Ren et al.,2002;Li et al.,2013;Shi et al.,2015;Liu et al.,20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otectonics faulted basin intracontinental deformation Indo-Asian collision Ordos block Pacific-Asian collision North China
下载PDF
扬子陆块西缘寒武系砂岩的物源分析:对古地理位置重建和构造背景的指示
3
作者 张英利 贾晓彤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63-380,共18页
扬子陆块西缘寒武系主要为一套碎屑岩-碳酸盐岩的岩石组合,前人研究多认为形成于相对稳定的克拉通盆地。但同时期出现的大陆岩浆作用显然与前期认定的克拉通盆地性质不符,需要借助扬子西缘的物质来源探讨构造背景。基于野外露头等资料,... 扬子陆块西缘寒武系主要为一套碎屑岩-碳酸盐岩的岩石组合,前人研究多认为形成于相对稳定的克拉通盆地。但同时期出现的大陆岩浆作用显然与前期认定的克拉通盆地性质不符,需要借助扬子西缘的物质来源探讨构造背景。基于野外露头等资料,本文通过对扬子陆块西缘会泽和会东附近寒武系3件砂岩样品进行重矿物分析、电气石电子探针和碎屑锆石U-Pb测年分析,确定扬子西缘寒武纪沉积物的源区;并结合沉积序列等综合探讨扬子陆块西缘寒武纪的构造背景。沉积序列表明,扬子西缘寒武系沧浪铺组、西王庙组和二道水组主要由砂岩和白云岩等组成,沉积环境为滨岸—潮坪。细—粗砂岩碎屑颗粒为次棱角状—次圆状,分选较差;碎屑组分主要为石英,岩屑几乎全部为燧石,长石含量较少。测试分析结果表明:重矿物分析指示扬子西缘寒武系砂岩重矿物主要由锆石、赤—褐铁矿、电气石、钛铁矿、金红石、磷灰石等组成,重矿物组合指示岩浆岩为其主要母岩;电气石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物源主要来自于贫锂花岗岩和变砂岩、变泥岩;碎屑锆石测年分析表明物源区母岩主要为983~540 Ma岩浆岩。碎屑锆石年龄对比等综合分析表明,寒武系沉积物部分源自康滇古陆983~708 Ma的岩浆岩和变沉积岩,部分源自冈瓦纳大陆东非造山带663~540 Ma的岩石,物源区岩石经历再旋回产物作用。扬子西缘寒武系的沉积序列、碎屑锆石年龄谱图和碎屑组成等特征综合分析表明,扬子陆块西缘寒武系形成于前陆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重矿物 物源分析 寒武纪 碰撞环境 前陆盆地 扬子陆块西缘
下载PDF
北山造山带南部早古生代构造演化:来自花岗岩的约束 被引量:35
4
作者 贺振宇 宗克清 +2 位作者 姜洪颖 向华 张泽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2324-2338,共15页
北山造山带是中亚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天山造山带和索仑缝合带之间的关键构造位置,对认识中亚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和古亚洲洋的最终闭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择北山造山带南部早古生代桥湾糜棱岩化花岗岩和金塔钾长花岗岩进行了LA-IC... 北山造山带是中亚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天山造山带和索仑缝合带之间的关键构造位置,对认识中亚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和古亚洲洋的最终闭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择北山造山带南部早古生代桥湾糜棱岩化花岗岩和金塔钾长花岗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LA-MC-ICP-MS锆石Hf同位素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桥湾糜棱岩化花岗岩和金塔钾长花岗岩均形成于~430Ma,岩浆结晶锆石的二阶段Hf模式年龄分别为2.14~2.37Ga和1.32~1.72Ga。样品中含有少量继承锆石,继承锆石的Hf同位素特征与北山南部新元古代花岗质片麻岩类似。在地球化学组成上,两者均具有高的SiO2含量(73.18%~75.00%),弱过铝质,富集Rb、U、K等元素,亏损Ba、Nb、Ta、和Sr、P、Ti等元素的特点,类似于北山南部其它早古生代钾长花岗岩。它们的岩浆均起源于北山南部古老地壳基底的部分熔融,金塔钾长花岗岩可能还有幔源岩浆或新生下地壳的贡献。这同时也暗示了北山南部石板山地块与敦煌地块具有显著不同的地壳基底组成。结合敦煌地块早古生代高压麻粒岩的研究结果,我们认为北山南部早古生代岩浆活动可能与敦煌地块向北山南部石板山地块的碰撞、俯冲作用有关,反映了中亚造山带南缘的北山造山带在早古生代经历了造山带中微陆块与周缘克拉通碰撞拼贴的造山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古生代花岗岩 石板山地块 敦煌地块 碰撞造山 北山造山带
下载PDF
中国新元古代大陆拼合与Rodinia超大陆 被引量:92
5
作者 郭进京 张国伟 +1 位作者 陆松年 赵风清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2期148-156,共9页
在对前人研究成果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对中祁连地块前寒武纪基底的研究,认为新元古代(1000~900Ma)中国各主要克拉通地块(包括华夏地块、扬子地块、华北地块、阿拉善—祁连—柴达木地块、塔里木地块)曾经通过晋宁期碰撞拼... 在对前人研究成果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对中祁连地块前寒武纪基底的研究,认为新元古代(1000~900Ma)中国各主要克拉通地块(包括华夏地块、扬子地块、华北地块、阿拉善—祁连—柴达木地块、塔里木地块)曾经通过晋宁期碰撞拼合带发生过一次全面的多块体复杂拼贴。这次拼贴过程是全球性新元古代格林威尔碰撞造山作用和Rodinia超大陆形成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新元古代拼合的古中国地块在当时位于Rodinia超大陆中北部澳大利亚、劳伦提亚和西伯利亚克拉通地块之间。中国的各主要克拉通地块只不过是巨型格林威尔碰撞带之中夹裹的一些小型地块,且都处于新元古代晚期Rodinia超大陆破裂的中心部位,这些正是中国大陆上克拉通地块活动性大的早期地质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新元古代 大陆拼合 碰撞带 超大陆
下载PDF
黑龙江省漠河县洛古河含电气石花岗岩地质特征及意义 被引量:3
6
作者 钟辉 王希今 +3 位作者 王宏博 李之彤 李广远 庞庆邦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3-31,共9页
洛古河地区含电气石花岗岩为二长花岗岩类,普遍碎裂或糜棱岩化,属高钾钙碱性岩系。SiO2含量介于65.08%~73.18%之间,Na2O+K2O含量范围为5.49%~7.22%,K2O>Na2O;Al2O3含量在14.42%~16.64%之间,铝饱和指数(A/CNK)为1.18~1.31,均大于1... 洛古河地区含电气石花岗岩为二长花岗岩类,普遍碎裂或糜棱岩化,属高钾钙碱性岩系。SiO2含量介于65.08%~73.18%之间,Na2O+K2O含量范围为5.49%~7.22%,K2O>Na2O;Al2O3含量在14.42%~16.64%之间,铝饱和指数(A/CNK)为1.18~1.31,均大于1.1,CIPW标准矿物计算均出现刚玉分子,显示为强过铝质S型花岗岩的特点。稀土总量(∑REE)变化范围为97.4×10-6~250.9×10-6,(La/Yb)N=5.85~21.95,平均12.2;δEu=0.37~0.59,平均为0.47,具有中等到强的负铕异常。微量元素反映其类似弧火山岩,但又有某些差别。地球化学特征反映其岩浆可能来源于盆地基底的砂质岩石部分熔融,形成于同碰撞构造环境,为同碰撞花岗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气石 花岗岩 同碰撞 强过铝 地球化学 额尔古纳地块
下载PDF
青藏高原拉萨地块碰撞-后碰撞岩浆作用的三种类型及其对大陆俯冲和成矿作用的启示:Sr-Nd同位素证据 被引量:80
7
作者 莫宣学 赵志丹 +2 位作者 Don J DEPAOLO 周肃 董国臣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95-803,共9页
青藏高原拉萨地块是揭示印度与亚洲大陆碰撞的最重要的地区之一,其中广泛发育的碰撞—后碰撞岩浆作用记录了这一地区从特提斯洋俯冲消减到印度大陆陆内俯冲的全过程。本文基于对最新的Sr-Nd同位素资料的分析,从高原岩石圈的三种主要地... 青藏高原拉萨地块是揭示印度与亚洲大陆碰撞的最重要的地区之一,其中广泛发育的碰撞—后碰撞岩浆作用记录了这一地区从特提斯洋俯冲消减到印度大陆陆内俯冲的全过程。本文基于对最新的Sr-Nd同位素资料的分析,从高原岩石圈的三种主要地球化学端元入手,分析了拉萨地块碰撞—后碰撞岩浆作用的类型及其在大陆俯冲与成矿作用方面的意义。青藏高原岩石圈可以分为三种主要的地球化学端元,一是青藏高原北部地球化学省(包括羌塘、可可西里和西昆仑)代表的青藏原始岩石圈地幔地球化学端元,42Ma以来在高原北部广泛分布的钾质岩浆岩的Nd-Sr同位素成分比较均一和稳定,同位素比值的范围较窄,^(87)Sr/^(86)Sr=0.707101~0.710536,ε_(Nd)=-2~-9,t_(DM)=0.7~1.3Ga;二是雅鲁藏布江蛇绿岩代表的新特提斯洋地幔端元,^(87)Sr/^(86)Sr=0.703000~0.706205,ε_(Nd)=+7.8~+10,呈印度洋型MORB特征,属于印度洋型地幔域;三是喜马拉雅带地壳基底和花岗岩类显示的喜马拉雅地壳地球化学端元,ε_(Nd)=-12~-25,^(87)Sr/^(86)Sr=0.733110~0.760000,具相对古老的Nd模式年龄,t_(DM)=1.9~2.9Ga。拉萨地块碰撞—后碰撞岩浆作用可以划分出三种地球化学类型,即拉萨地块原地型、亲特提斯洋型和亲喜马拉雅型。这三种岩浆作用类型受控于上述三种地球化学端元在其源区的比例及相互作用。其中,拉萨地块原地型与青藏高原北部地球化学省特征一致,亲特提斯洋型代表了与新特提斯洋俯冲消减及其后的再循环有关的岩浆作用,亲喜马拉雅型岩浆岩的Sr-Nd同位素特征则可能指示了喜马拉雅大陆地壳端元的参与。超钾质火山岩是揭示印度大陆岩石圈向北俯冲的重要证据,印度大陆岩石圈俯冲作用可能同时控制了超钾质岩石和盐类矿床的产出。古老地壳物质作为源区参与了超钾质岩石和盐类矿床的成岩与成矿作用。拉萨地块中部地区的含矿斑岩属于亲特提斯洋型岩浆作用,因此具亲特提斯洋型特征的火山岩、浅成斑岩和深成侵入岩,是进一步寻找铜、钼、金矿床的重要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端元 碰撞 后碰撞 岩浆作用 SR-ND同位素 拉萨地块 西藏
下载PDF
拉萨地块麻江地区具有“超钾质”成分的钾质火山岩的识别及成因 被引量:13
8
作者 王保弟 陈陵康 +3 位作者 许继峰 刘鸿飞 陈建林 康志强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662-1674,共13页
一般认为青藏高原拉萨地块后碰撞钾质-超钾质岩浆活动由西向东逐渐喷发,然而本文在拉萨地块中部麻江地区识别出一套钾质火山岩,利用单矿物金云母的40Ar-39Ar方法确定其形成于21.3Ma。这套火山岩具有高镁(>3%)和高钾(K2O/Na2O>2)... 一般认为青藏高原拉萨地块后碰撞钾质-超钾质岩浆活动由西向东逐渐喷发,然而本文在拉萨地块中部麻江地区识别出一套钾质火山岩,利用单矿物金云母的40Ar-39Ar方法确定其形成于21.3Ma。这套火山岩具有高镁(>3%)和高钾(K2O/Na2O>2)等的超钾质火山岩成分特征,但其高的MgO含量是因岩石中含有后期蚀变矿物白云石所致,因此它们是具有"超钾质岩"成分特征的钾质岩。这套火山岩与拉萨地块西部地区沿着南北向地堑产出的钾质岩具有相似的构造环境,同时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如富集LREE及LILE、亏损HFSE,高度富集Rb、Ba、Th、U等强不相容元素,并具有较高的(87Sr/86Sr)i比值和较低的εNd(t),指示其可能源于与古俯冲相联系的富集地幔源区。麻江地区约21Ma钾质岩的识别可能使人们重新认识有关拉萨地块后碰撞钾质-超钾质岩浆从西向东的演化特征,揭示拉萨地块后碰撞岩浆活动可能是近同时发生。同时本文认为麻江钾质岩的形成以及拉萨地块南北向裂谷系统的形成演化可能与中新世早期北向俯冲的印度岩石圈断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钾质-超钾质岩 后碰撞岩浆作用 时间分布 麻江 拉萨地块
下载PDF
中朝地块与扬子地块碰撞的时限与方式——长江中下游地区震旦纪—侏罗纪沉积环境的演变 被引量:72
9
作者 李锦轶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25-34,共10页
古陆碰撞继之为海洋盆地关闭、山脉隆起和前陆盆地巨厚碎屑岩系的堆积。造山带的前陆地区,前身是被动陆缘,构造上位于比较低的部位,其地质记录可以保存得相对完整。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大别造山带的前陆构造带。通过对那里沉积物形成环境... 古陆碰撞继之为海洋盆地关闭、山脉隆起和前陆盆地巨厚碎屑岩系的堆积。造山带的前陆地区,前身是被动陆缘,构造上位于比较低的部位,其地质记录可以保存得相对完整。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大别造山带的前陆构造带。通过对那里沉积物形成环境,特别是物源区的分析研究,识别出震旦系至下三叠统被动陆缘沉积岩系和中三叠统至中侏罗统前陆盆地沉积岩系,据此推测大别造山带碰撞造山作用发生在中三叠世。早三叠世被动陆缘岩系和前陆盆地堆积物的空间分布,揭示出中朝与扬子两个地块之间的碰撞方式,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从东到西基本是同时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造山带 前陆盆地 扬子地块 中三叠世 震旦纪
下载PDF
碰生型微地块的分类及其形成机制 被引量:3
10
作者 周洁 李三忠 +6 位作者 索艳慧 李玺瑶 郭玲莉 朱俊江 刘永江 王光增 李阳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95-823,共29页
碰生型微地块是指受大陆碰撞造山作用触发的相对独立的微小板块或地块。本文通过具体实例从多角度对碰生型微地块进行了分类:按发生碰撞的两侧陆壳性质,可分为陆?陆、弧?陆和弧?弧碰生型微地块;按碰撞方式,可分为追尾式、侧向式、错车... 碰生型微地块是指受大陆碰撞造山作用触发的相对独立的微小板块或地块。本文通过具体实例从多角度对碰生型微地块进行了分类:按发生碰撞的两侧陆壳性质,可分为陆?陆、弧?陆和弧?弧碰生型微地块;按碰撞方式,可分为追尾式、侧向式、错车式和拥堵式碰生型微地块;根据微地块本身的物质组成,可分为碰生型微洋块和碰生型微陆块。总结了碰生型微地块的形成机制——远程碰撞触发模型:碰撞事件及其远程效应,触发了地幔内部热结构的非稳定性,使板块内部的应力失稳,在大陆内部形成岩石圈尺度的断裂,大块体被分裂为多个刚性块体,并发生差异性裂解、逃逸、挤出、旋转等,形成具有独立运动学特征的微陆块;在大洋内触发了洋中脊拓展式、跃迁式生长,形成独立微洋块。碰生型微地块类型划分为研究碰撞造山的非相邻地质体之间的盆?山效应奠定了基础,为研究“板内”变形机制提供了新依据、新思路。碰生型微洋块的形成记录了大陆碰撞事件的起始时间,是对基于大陆地质研究而确定的碰撞时间的重要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地块 碰撞造山带 板内 洋内 碰撞方式
下载PDF
Simulations of fast component and slow component of SMBI on HL-2A tokamak
11
作者 史永福 王占辉 +4 位作者 任启龙 孙爱萍 余德良 郭文峰 许敏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5期271-278,共8页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improve the penetration depth and fueling efficiency of supersonic molecular beam injection(SMBI) especially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fusion devices such as ITER. Two components, a fast compon...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improve the penetration depth and fueling efficiency of supersonic molecular beam injection(SMBI) especially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fusion devices such as ITER. Two components, a fast component(FC) and a slow component(SC), have been observed in the HL-2A SMBI experiments for several years, and the FC can penetrate much more deeply than the common SMBIs which draws a great deal of attention for a better fueling method. It is the first time to the FC and SC of SMBI have been simulated and interpreted in theory and simulation in this paper with the trans-neut module of the BOUT++ code. The simulation results of the FC and SC are clear and distinguishable in the same way as the observation in experiment. For the major mechanism of the FC and SC, it is found that although the difference in the injection velocity has some effect on the penetration depth difference between the FC and SC, it is mainly caused by the self-blocking effect of the first ionized SMB. We also discuss the influence of the initial plasma density on the FC and SC,and the variation of the SC penetration depth with its injection veloc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netration supersonic deeply penetrate coordinates collision blocking invariant normalized aligned
下载PDF
扬子北缘晚古元古代A型花岗质岩: Columbia超大陆裂解的证据 被引量:8
12
作者 黄明达 崔晓庄 +6 位作者 程爱国 任光明 何虎庄 陈风霖 张恒利 张建强 任飞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65-584,共20页
为约束扬子陆块晚古元古代构造演化历史,以华山观岩体的钾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开展地球化学、年代学、全岩Nd同位素及锆石Hf同位素分析。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钾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的结晶年龄分别为1860±12 Ma(MSWD=... 为约束扬子陆块晚古元古代构造演化历史,以华山观岩体的钾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开展地球化学、年代学、全岩Nd同位素及锆石Hf同位素分析。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钾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的结晶年龄分别为1860±12 Ma(MSWD=0.69)和1832±14 Ma(MSWD=0.48)。两类岩石都显示铝质A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一致的ε_(Hf)(t)值(-10.9~-13.8)及其二阶段模式年龄(2962~3183 Ma),揭示其由同一套太古宙的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综合已有ε_(Hf)(t)值资料,表明扬子陆块广泛存在两套太古宙长英质地壳(3.0~3.5 Ga; 3.5~3.9 Ga),为华山观两类花岗岩的岩浆形成提供了物源。华山观岩体两类花岗岩的锆石饱和温度揭示源岩位于较深的地壳,且二长花岗岩的形成有更多热源的参与。结合扬子陆块同期(~1.85Ga)A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数据,认为华山观钾长花岗岩具有后碰撞A_2型花岗岩的特征,形成于后碰撞伸展环境,而华山观二长花岗岩具有A_1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暗示造山后伸展到陆内裂谷过渡的构造背景,可能与Columbia超大陆裂解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陆块 铝质A型花岗岩 造山后伸展 陆内裂谷:Columbia超大陆
下载PDF
Late Proterozoic Colisional Orogen and Geosuture in Southeastern China:Petrological Evidence 被引量:18
13
作者 周新民 朱云鹤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I CAS 1993年第3期239-251,共13页
The Jiangshan-Shaoxing fracture belt(JSFB)is a Late Proterozoic geosuture due to island arc-continent collision in South China,The Cathaysian Block(CT),lying on the southeast side of JSFB,is composed of green schist-... The Jiangshan-Shaoxing fracture belt(JSFB)is a Late Proterozoic geosuture due to island arc-continent collision in South China,The Cathaysian Block(CT),lying on the southeast side of JSFB,is composed of green schist-amphibolite complexes in the form of a series of tectonic flakes. On the northwest side of JSFB,which is located in the border area of Zheijiang,Jiangxi and Ahhhi provinces(abbreviated as ZJP-JXP-AHP),are distrbuted and ophiolite suite and other rocks,constituting the Jiangnan ancient island arc(JN)on the southeast margin of the Yangtze Block(YZ).The collision between JN and CT at-0.9Ga ago led to the folding of JN.followed by the intrusion(-0.9-0.8Ga ago)of many dioritic and ultramafic stitching plutons along the fracture belt.As a result,the basic Precambrian tectonic framework of southeastern China was shap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缝合线 碰撞造山带 华夏板块 东南地区 江南地区
下载PDF
碰撞造山带超高温变质作用及构造意义——以泛非造山带为例 被引量:5
14
作者 滕霞 张建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963-2982,共20页
超高温(≥900℃)变质作用发生在自太古代以来的各个地质历史时期,目前极可能也正发生在青藏高原地壳深部。同时,它也是以冈瓦纳为代表的超大陆在最终拼合时的显著标识,这一关联指示了超高温变质作用与碰撞造山带的密切关系。本文总结了... 超高温(≥900℃)变质作用发生在自太古代以来的各个地质历史时期,目前极可能也正发生在青藏高原地壳深部。同时,它也是以冈瓦纳为代表的超大陆在最终拼合时的显著标识,这一关联指示了超高温变质作用与碰撞造山带的密切关系。本文总结了东冈瓦纳内与泛非造山作用有关的典型超高温变质岩的分布、岩石学特征、峰期变质条件、P-T轨迹及形成时代,并简要介绍我们在柴达木地块西段新识别出的泛非期超高温变质作用的基本特征。结合东冈瓦纳超高温变质作用特征和造山带热模拟研究的新进展,本文获得以东冈瓦纳超高温变质作用为代表的碰撞造山带超高温变质作用的几点认识:1)东冈瓦纳麻粒岩地块中的超高温变质岩和普通麻粒岩记录了相似的变质年龄、P-T轨迹以及呈过渡变化的峰期温度,两者可能是同一构造事件的产物,共同组成一个高温-超高温变质岩单元;2)超高温变质作用在东冈瓦纳内部持续了至少超过30Myr,但未见呈大规模的同期或近同期基性岩岩浆出露,指示此处需要的长期热源不是地幔来源岩浆;3)虽然数值模拟能成功呈现加厚地壳被放射元素衰变热加热至超高温条件的情况,且加热及持续时间与东冈瓦纳超高温变质约束的结果相当,但是模拟中需要的高生热值暗示,在自然界中,完全只靠放射性元素衰变生热或许不能让碰撞造山带内达到超高温条件;4)碰撞造山带经历了长期的构造演化,这一过程中,造山带内地壳不太可能同时达到超高温变质条件,这一特征可能反映在P-T-t轨迹的差异上,对这些轨迹的系统研究有助于对超高温变质作用的构造-热过程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碰撞造山 冈瓦纳 泛非造山带 超高温变质作用 柴达木地块
下载PDF
试论中国南北大陆的碰撞造山带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之孟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1994年第Z2期14-31,共18页
中国北方的中朝克拉通与南方的扬子克拉通无论在基底年代及盖层发育程度、沉积环境及古生物群上都有很大差异。它们是两个构造发育史不同的大陆。这两个古大陆之间的大洋究竟有多宽?是何时关闭的?合并时的构造运动强烈程度?在挽近地... 中国北方的中朝克拉通与南方的扬子克拉通无论在基底年代及盖层发育程度、沉积环境及古生物群上都有很大差异。它们是两个构造发育史不同的大陆。这两个古大陆之间的大洋究竟有多宽?是何时关闭的?合并时的构造运动强烈程度?在挽近地质历史时期有无相类似的情况?这些问题一直是中外地质学家所关注,并在不同程度上讨论过的问题。近年来的地质工作,提供了一些可据以回答上述问题的成果,但全面可靠地回答上述全部问题还有待今后的努力。笔者在过去的文章中 ̄[1-3]曾讨论过一些有关问题。本文,拟就近期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发表一些评论,并提出作者的看法,作为今后的一个工作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碰撞造山带 基底 盖层 沉积环境 古生物群 中国大陆
下载PDF
东天山地区中天山地块早二叠世后碰撞伸展与壳幔岩浆作用:来自二长闪长玢岩的制约
16
作者 张维峰 邓新 +3 位作者 张利国 王晶 谢国刚 金鑫镖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697-2713,共17页
研究区的二长闪长玢岩出露于中天山地块南缘,是东天山地区二叠纪岩浆活动的典型代表.锆石LA-ICP-MS年代学研究获得其成岩年龄为281.3±1.5 Ma.岩体Na2O+K2O含量和A/CNK分别介于5.88%~6.62%和0.79~0.80之间,显示出高钾钙碱性和准铝... 研究区的二长闪长玢岩出露于中天山地块南缘,是东天山地区二叠纪岩浆活动的典型代表.锆石LA-ICP-MS年代学研究获得其成岩年龄为281.3±1.5 Ma.岩体Na2O+K2O含量和A/CNK分别介于5.88%~6.62%和0.79~0.80之间,显示出高钾钙碱性和准铝质特征.二长闪长玢岩具有高的Fe2O3/FeO比值(0.66~0.73),基质中出现榍石—磁铁矿—石英组合,暗示它们形成于高氧逸度环境下.岩石样品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和Ba,而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和重稀土元素.此外,样品的εNd(t)和ISr值分别集中于—2.72~—3.07和0.706 46~0.706 54之间,锆石的εHf(t)值变化于—3.7~—0.8,Nb/U比值变化于10.3~10.9,表明它们来源于交代的石榴石—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并混合有少量壳源组分.综合考虑中天山地块岩石成因及其他地质资料,我们认为东天山地区的中天山地块在早二叠世处于俯冲板片断裂的后碰撞伸展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碰撞伸展 板片断裂 二叠纪 岩石成因 中天山 地球化学
原文传递
浙江龙游石榴石角闪岩(退变榴辉岩):华夏加里东期碰撞造山事件的新证据 被引量:28
17
作者 陈相艳 仝来喜 +2 位作者 张传林 朱清波 李亚楠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3期1207-1217,共11页
在华夏地块浙江龙游地区发现了榴辉岩退变形成的石榴石角闪岩,其变质演化可分为3个阶段,分别为峰期榴辉岩相阶段(M1),矿物组合为绿辉石+石榴子石变斑晶(核部)+石英;峰后后成合晶阶段(M2),矿物组合为石榴子石变斑晶(边部)+单... 在华夏地块浙江龙游地区发现了榴辉岩退变形成的石榴石角闪岩,其变质演化可分为3个阶段,分别为峰期榴辉岩相阶段(M1),矿物组合为绿辉石+石榴子石变斑晶(核部)+石英;峰后后成合晶阶段(M2),矿物组合为石榴子石变斑晶(边部)+单斜辉石变斑晶+斜长石,峰期榴辉岩相绿辉石在该阶段形成榴辉岩典型的降压分解结构;退变质角闪岩相阶段(M3),矿物组合为角闪石+斜长石,并在石榴子石边部形成角闪石和斜长石的反应边、后成合晶以及斜长石冠状体.由于强烈的退变质过程的影响,传统矿物温压计方法只能得到退变质角闪岩相的温压条件,获得T=664~691℃,P=0.68~0.73 GPa.石榴子石成分环带表明该退变榴辉岩在峰后经历了一近等温降压过程.因此,结合岩相学分析、石榴子石成分剖面和退变质角闪岩相温压数据,可作出退变质过程的顺时针P-T轨迹,与碰撞造山过程一致.故该退变榴辉岩是华夏地块加里东期碰撞造山过程的产物,是华夏地块加里东期碰撞造山事件的新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榴石角闪岩 退变榴辉岩 P-T轨迹 华夏地块 碰撞造山
原文传递
Tectonics of Precambrian basement of the Tarim craton 被引量:3
18
作者 郭召杰 张志诚 +1 位作者 贾承造 魏国齐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1年第3期229-236,共8页
The Altyn Tagh Mountain is the main area where the Precambrianbasements of Tarim craton are exposed. There are two ophiolitic belts in Altyn Tagh: one belt is exposed i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Altyn Tagh whose formati... The Altyn Tagh Mountain is the main area where the Precambrianbasements of Tarim craton are exposed. There are two ophiolitic belts in Altyn Tagh: one belt is exposed i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Altyn Tagh whose formation age is about (829±60) Ma, the other is situated along the southern margin of Altyn Tagh and has a formation age of about (1449±270) Ma. This paper proposes a simple tectonic model for the Precambrian basement of Tarim craton established from ophiolites in Altyn Tagh area. The south Tarim block had amalgamated with Qaidam block during about 1400-1500 Ma along the present Altyn fault, while the south Tarim-Qaidam united block was still separated from the north Tarim block by an ocean. The united block of south Tarim and Qaidam collided with north Tarim block along the zone of high positive anomaly of central Tarim, Hongliugou and Lapeiquan in about 800 Ma. So since the Sinian (beginning at 800 Ma) there has been an integrated basement for Tarim crat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RIM Altyn Tagh craton basement OPHIOLITE block collis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