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19篇文章
< 1 2 7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search on mechanism of groundwater pollution from mine water in abandoned mines 被引量:5
1
作者 王来贵 李喜林 +1 位作者 刘玲 韩亮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Engineering(China)》 2008年第2期294-298,共5页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 and regularity of the groundwater contamination from mine water of abandoned mines,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on an abandoned coal mine in Fuxin, a representative city with lots o...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 and regularity of the groundwater contamination from mine water of abandoned mines,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on an abandoned coal mine in Fuxin, a representative city with lots of mine water in northeast China. The groundwater pollution from different contaminants of coal-mining voids (total hardness, SO4^2-, CI^- and total Fe) and pollution factors transportation situation in the coal rock were simulated by soil column experiment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mine water leaching and main water leaching (similar to rainwater leaching), and the water-rock interaction mechanism was discussed during mine water infiltration through saturated coal rock by application of principle of mass conservation, based on physical properties of coal rock, as well as monitored chemical composi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compared with the clear water leaching process, trends of change in pollutant concentrations presented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in the mine water leaching process. Groundwater is contaminated by the water rock interactions such as migration & accumulation, adsorption & transformation, dissolution & desorption and ion exchange during the mine water permeation. The experiments also suggest that at first dissolution rate of some kinds of dissoluble salts is high, but it decreases with leaching time, even to zero during both the mine water leaching and main water leach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oundwater pollution mine water abandoned mines soil column experiment water-rock interaction pollution mechanism
下载PDF
Axial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imber Columns Subjected to Freeze-Thaw Cycles 被引量:2
2
作者 Kang He Yu Chen Jian Wang 《Journal of Renewable Materials》 SCIE EI 2020年第8期969-992,共24页
The behaviour of timber columns subjected to freeze-thaw cycles under axial compression i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A total of forty specimens,including twenty circular timber columns and twenty square timber columns,w... The behaviour of timber columns subjected to freeze-thaw cycles under axial compression i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A total of forty specimens,including twenty circular timber columns and twenty square timber columns,were tested under axial compression.The failure modes,ultimate bearing capacity,ductility coefficient,load-displacement curves and load-strain curves were obtained and analyzed.The number of freeze-thaw cycles(from 0 to 80)and the specimens’height(from 225 mm to 360 mm)were considered as the main parameters.After freeze-thaw cycles,there was no obvious change on the surface of the timber columns.The test results showed that freeze-thaw cycles could reduce the ultimate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timber columns,and the average reduction of the ultimate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specimen reached 28%.The ductility coefficient of the square specimens subjected to freeze-thaw cycles almost remains constant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square timber columns left untreated.While the ductility coefficient of the circular timber columns increases after freeze-thaw cycles.In addition,based on the extensive experimental analysis,a regression formula is derived to predict the ultimate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timber columns after being subjected to freeze-thaw cycles,which is proved to be reasonable accur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mber columns freeze-thaw cycles axial mechanical property ductility coefficient regression formula
下载PDF
Comparison of mechanical and column flotation performances on recovery of phosphate slimes in presence of nano-microbubbles
3
作者 Fatemeh Taghavi Mohammad Noaparast +1 位作者 Ziaeddin Pourkarimi Fardis Nakhae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1期102-115,共14页
Fine particle flotation has been one of the main problems in many mineral processing plants.The bubble particle collision rate is very low for fine particles,which reduces flotation efficiency.Also,the existence of sl... Fine particle flotation has been one of the main problems in many mineral processing plants.The bubble particle collision rate is very low for fine particles,which reduces flotation efficiency.Also,the existence of slimes is,generally,detrimental to the flotation process,affecting the selectivity and the quality of the concentrates.Besides,it causes an increase in reagents consumption.Hence,in most of processing plants,some of these particles are transmitted to the tailing ponds to reduce the effects of these problems and increase the selectivity of the process.Esfordi phosphate plant in Iran loses more than 30%of its capacity as particles with d 80 finer than 30μm.These fine particles with 15.9%P_(2)O_(5)content are transferred to tailing dam.Processing of fine particles is very important for phosphate industry from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aspects.This study addressed the processing of fine tailings(slimes)from a phosphate ore concentrator via flotation,despite the traditional view that ultrafine particles do not float.Phosphate flotation performances in the presence and absence of nanobubbles(NBs)in both mechanical and column cells were compared according to the metallurgical results of the process.NBs(generated by hydrodynamic cavitation)have interesting and exclusive properties such as high stability,durability and high surface area per volume,leading to increase of their utilization in mining-metallurgy and environmental areas.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revealed that,in the absence of NBs,a concentrate containing 26.9%P_(2)O_(5)with a recovery of 29.13%was obtained using mechanical cells in comparison to 31.6%P_(2)O_(5)with a recovery of 32.74%obtained using column flotation.In the presence of NBs,the recoveries of the concentrate of the mechanical and column flotation increased to 40.49%and 41.26%with 28.47%and 30.43%P_(2)O_(5)contents,respectively.Comparative study showed that the column flotation was almost more efficient for processing the phosphate ore in the presence of the NBs,and had thicker froth layer compared to the mechanical flo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umn flotation mechanical cell PHOSPHATE TAILINGS SLIME NANOBUBBLE Venturi tube hydrodynamic cavitation
下载PDF
局部锈蚀圆钢管混凝土短柱轴压承载力试验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陈梦成 罗苏昌 +3 位作者 黄宏 方苇 许开成 钱文磊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7-329,共13页
钢管混凝土(CFST)在服役环境中被腐蚀,导致其钢结构承载力降低,严重威胁到结构的服役性能和使用寿命。首先,采用机加工车铣方法制作模拟局部锈蚀的人工缺陷,然后以钢管外表面局部环向贯通锈蚀位置、锈蚀钢管体积损失率、锈蚀外表面面积... 钢管混凝土(CFST)在服役环境中被腐蚀,导致其钢结构承载力降低,严重威胁到结构的服役性能和使用寿命。首先,采用机加工车铣方法制作模拟局部锈蚀的人工缺陷,然后以钢管外表面局部环向贯通锈蚀位置、锈蚀钢管体积损失率、锈蚀外表面面积损失率(简称锈蚀面积损失率,下同)为试验参数,对45根局部锈蚀圆CFST短柱试件进行轴压承载力试验;其次,分析锈蚀位置、锈蚀钢管体积损失率、面积损失率和壁厚损失率对锈蚀试件承载力、刚度和延性的影响,揭示锈蚀CFST试件破坏机理和承载力退化机制;最后,针对局部锈蚀圆CFST短柱构件轴压承载力提出一个简化实用计算公式。研究结果表明:各试件具有类似的破坏特征,主要呈明显的腰鼓状破坏,且发生在锈蚀区;随着锈蚀钢管体积损失率增大,锈蚀CFST柱的承载力、刚度和延性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在锈蚀钢管体积损失率和面积损失率相同的情况下,就局部锈蚀位置影响而言,中部影响最大;就锈蚀程度表征参数影响而言,锈蚀钢管体积损失率影响最大,面积损失率次之,壁厚损失率最小;本文提出的简化实用公式可为圆钢管混凝土构件全寿命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钢管混凝土短柱 局部锈蚀 轴压承载力 退化机制
下载PDF
模块化钢结构梁柱子结构抗连续倒塌性能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宗亮 张一弛 +1 位作者 崔健 张惠申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6-67,共12页
模块化钢结构作为一种高度预制的装配式建筑,具有工业化程度高、绿色节能环保等优点。但是,由于模块化钢结构体系超静定次数较低,其在极端荷载工况下的抗连续倒塌性能应予以特别关注。模块化钢结构梁柱子结构作为主要的传力路径,具有多... 模块化钢结构作为一种高度预制的装配式建筑,具有工业化程度高、绿色节能环保等优点。但是,由于模块化钢结构体系超静定次数较低,其在极端荷载工况下的抗连续倒塌性能应予以特别关注。模块化钢结构梁柱子结构作为主要的传力路径,具有多梁多柱等有别于传统框架梁柱子结构的特点,需对其抗连续倒塌性能开展研究工作。该文针对采用螺栓-角件连接节点的模块化钢结构梁柱子结构进行Pushdown试验及数值模拟,分析了在双柱失效、单柱失效工况下试件的破坏模式和抗连续倒塌机理。结果表明,梁柱子结构在两种工况下的受力机理不同:在双柱失效工况下,梁柱子结构抗力主要由梁机制提供,加载后期抗力提供方式体现出一定的悬链线机制,并随水平连接板厚度的增加而增强;在单柱失效工况下,子结构抗力主要由模块间水平连接抗剪能力提供,由梁机制及悬链线机制提供的抗力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块化钢结构 梁柱子结构 螺栓-角件连接节点 试验研究 数值分析 抗连续倒塌机制
下载PDF
新型钢管混凝土梁柱节点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张晓光 曹国旭 +1 位作者 黄远 李乾坤 《建筑结构》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共6页
为研究内加强环式圆钢管混凝土柱与矩形钢管混凝土梁这种新型连接节点的力学性能,设计了缩尺钢管混凝土梁柱节点试件,开展了相同梁柱节点试件的静力加载试验和低周往复加载试验。通过研究该节点试件的破坏模式、荷载-位移曲线以及拟静... 为研究内加强环式圆钢管混凝土柱与矩形钢管混凝土梁这种新型连接节点的力学性能,设计了缩尺钢管混凝土梁柱节点试件,开展了相同梁柱节点试件的静力加载试验和低周往复加载试验。通过研究该节点试件的破坏模式、荷载-位移曲线以及拟静力加载试验的骨架曲线、核心区剪切变形等,分析了节点试件的承载能力、延性和耗能能力,全面考察了同一梁柱节点在静力加载和低周往复加载两种工况下的受力性能和破坏模式。结果表明:钢管混凝土梁柱节点试件核心区强度较强,破坏模式主要为梁端破坏,低周往复加载试验时试件梁柱连接处附近的梁端钢板发生拉裂破坏和钢板鼓曲,静力加载试验时试件梁端焊缝发生拉裂破坏;试件延性较好,加载过程中经历了弹性、弹塑性和塑性发展阶段。最后提出了该类钢管混凝土梁柱节点核心区的抗剪强度计算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管混凝土梁柱节点 内隔板 静力加载试验 低周往复加载试验 受力性能 设计方法
下载PDF
钢管混凝土柱-钢梁外加强环螺栓连接节点抗震性能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丁发兴 罗开源 +2 位作者 吕飞 张威振 胡明文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19,共10页
为深入研究钢管混凝土柱-钢梁外加强环螺栓连接节点的抗震性能,建立了螺栓连接节点的精细化三维实体有限元模型。在对已有试验成果进行验证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加劲肋、螺栓连接数量对节点塑性耗能分配机制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钢材本构后... 为深入研究钢管混凝土柱-钢梁外加强环螺栓连接节点的抗震性能,建立了螺栓连接节点的精细化三维实体有限元模型。在对已有试验成果进行验证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加劲肋、螺栓连接数量对节点塑性耗能分配机制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钢材本构后期考虑韧性损伤后,有限元计算结果与已有拟静力试验结果更吻合;CFST-1节点(梁高300 mm,有螺栓垫板)耗能能力最优,但仅达到相应焊接节点的一半;与CFST-1节点相比,CFST-3节点(梁高300 mm,无螺栓垫板)及CFST-2节点(梁高250 mm,有螺栓垫板)的总耗能更低;各螺栓节点的塑性耗能分配机制主要依靠梁耗能,而相应的加强环焊接节点主要依靠梁与加强环耗能;当螺栓节点采用环板加劲肋、4排螺栓以及腹板加劲肋构造优化后,刚度、承载力、延性与相应焊接节点一致,总塑性耗能达到刚接节点的79.1%,基本达到刚接节点的抗震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柱节点 螺栓连接 抗震性能 塑性耗能分配机制 刚接节点
下载PDF
黄土地区洞桩法地铁车站边桩和中柱的受力变形机理 被引量:1
8
作者 郑选荣 杨辉 +4 位作者 商学旋 王少雄 姚寒涓 雷奇 杨康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4-29,共6页
[目的]为了确保黄土地区洞桩法车站施工过程中重要竖向承重构件的稳定性,需要对施工过程中边桩和中柱的受力变形机理进行研究,并对最不利受力阶段边桩和中柱提出变形控制措施。[方法]以西安地铁2号线何家营站为研究背景,通过数值模拟与... [目的]为了确保黄土地区洞桩法车站施工过程中重要竖向承重构件的稳定性,需要对施工过程中边桩和中柱的受力变形机理进行研究,并对最不利受力阶段边桩和中柱提出变形控制措施。[方法]以西安地铁2号线何家营站为研究背景,通过数值模拟与现场监测的方法,对施工过程中边桩的水平位移、钢筋内力、水平土压力及中柱应变展开研究。[结果及结论]扣拱施作以及站厅层和站台层土体开挖是边桩水平位移最不利的三个阶段,在这些关键阶段施工时,应在结构内部架设钢支撑并适当加固已扰动的地层;在桩梁和扣拱施作中,边桩主筋承受轴向压力,而在站内剩余土方施工阶段,边桩背土侧的钢筋由轴向压力逐渐转化为轴向拉力,且随着边桩埋深的增大,钢筋的轴向拉压力增长变缓;在扣拱初期支护施作中,土压力在边桩埋深6.6 m处达到最大值34.5 kPa,且随着边桩埋置深度增大,边桩的桩侧压力增长速率显著,因此车站内侧的土方开挖是控制边桩迎土侧土压力大小的关键阶段,必要时对桩后土体进行注浆加固有利于提高桩基的承载力;中跨扣拱施工时,中柱的应变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车站 边桩 中柱 受力变形机理 洞桩法 黄土地区
下载PDF
新型装配式梁柱节点有限元参数分析
9
作者 李慎 丁世豪 +3 位作者 李晓蕾 刘云贺 田建勃 王振山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53-465,共13页
提出了一种装配式梁柱节点新形式,带悬臂梁段的框架柱与框架梁进行拼接,通过L形角钢进行节点加强,形成全螺栓装配式节点。为研究该节点的力学性能,以前期试验作为研究基础,对带悬臂梁段拼接的装配式新型梁柱节点采用ABAQUS软件进行参数... 提出了一种装配式梁柱节点新形式,带悬臂梁段的框架柱与框架梁进行拼接,通过L形角钢进行节点加强,形成全螺栓装配式节点。为研究该节点的力学性能,以前期试验作为研究基础,对带悬臂梁段拼接的装配式新型梁柱节点采用ABAQUS软件进行参数分析。首先建立装配式梁柱节点的足尺试验模型,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然后,对带悬臂梁段拼接节点进行参数化分析并且考虑加劲肋数量、横板厚度、耳板厚度、L形角钢长度和翼缘螺栓数量的因素,得到不同参数下节点的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配式梁柱节点 参数分析 悬臂梁段 力学性能
下载PDF
内置工字型CFRP型材高强圆钢管高强混凝土轴压短柱组合效应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帼昌 西志远 李晓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共9页
目的 研究内置工字型CFRP型材的高强圆钢管高强混凝土短柱在轴心压力作用下三种材料的组合效应。方法 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对其进行数值模拟,通过相关试验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并对典型构件的破坏形态、受力全过程曲线进行分析,揭示... 目的 研究内置工字型CFRP型材的高强圆钢管高强混凝土短柱在轴心压力作用下三种材料的组合效应。方法 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对其进行数值模拟,通过相关试验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并对典型构件的破坏形态、受力全过程曲线进行分析,揭示构件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工作机理,评估CFRP配置率、钢材屈服强度、混凝土抗压强度、约束效应系数对组合效应的影响。结果 在高强圆钢管高强混凝土柱中内置CFRP型材,对构件的延性及安全裕度有显著提高,并改善了高强圆钢管对高强混凝土的约束,提高了构件的组合效应。结论 CFRP配置率控制在5.9%~8.4%,约束效应系数在1.2~1.4,钢材屈服强度不大于770 MPa时,构件中三种材料组合效应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压短柱 高强圆钢管高强混凝土 CFRP型材 约束机理 组合效应
下载PDF
Venlo型温室柱脚螺栓节点力学性能
11
作者 李雄彦 徐航 +3 位作者 徐开亮 闫冬梅 张秋生 曹楠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40-250,共11页
为研究连栋温室柱脚节点尺寸对节点承载力的影响,依托珠海某Venlo型温室项目,基于《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化工设备基础设计规定》以及《混凝土结构构造手册》对中柱基础短柱和边柱柱脚节点的构造进行设计,通过数值模拟和节点试验研究... 为研究连栋温室柱脚节点尺寸对节点承载力的影响,依托珠海某Venlo型温室项目,基于《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化工设备基础设计规定》以及《混凝土结构构造手册》对中柱基础短柱和边柱柱脚节点的构造进行设计,通过数值模拟和节点试验研究了中柱基础短柱柱脚节点的抗弯性能、边柱柱脚节点的抗剪性能以及破坏机理。结果表明:2种节点的屈服荷载和极限荷载随着节点构造尺寸的减小而降低,其破坏过程可划分为3个阶段:弹性阶段、屈服阶段、极限承载力阶段。中柱基础短柱柱脚节点破坏模式为受拉侧混凝土锥形破坏,边柱柱脚节点的破坏模式为混凝土楔形体破坏,研究结果可为连栋温室柱底地脚螺栓节点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 荷载 力学性能 连栋温室 柱脚节点 优化分析
下载PDF
蜂窝梁柱子结构抗连续性倒塌性能研究
12
作者 贾连光 李鹏宇 +1 位作者 刘洋 王春刚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08-616,共9页
目的研究蜂窝梁柱子结构的抗连续性倒塌性能,为工程应用提供设计依据。方法基于拆除构件法,应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蜂窝梁柱子结构与实腹梁柱子结构模拟模型,研究在中柱失效作用下的结构性能,分析孔型、开孔率和首孔距离等参数对... 目的研究蜂窝梁柱子结构的抗连续性倒塌性能,为工程应用提供设计依据。方法基于拆除构件法,应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蜂窝梁柱子结构与实腹梁柱子结构模拟模型,研究在中柱失效作用下的结构性能,分析孔型、开孔率和首孔距离等参数对蜂窝梁柱子结构抗连续性倒塌性能的影响。结果蜂窝梁柱子结构相比于实腹梁柱子结构的峰值承载力增长64.26%,所对应的位移增长73.57%;蜂窝梁良好的成铰机制使悬链线效应发展更充分;孔型、开孔率、首孔距离对其破坏模式、峰值荷载、悬链线效应发展程度均具有一定影响。结论蜂窝梁柱子结构具有良好的抗连续性倒塌能力,孔型宜为圆形或六边形,开孔率宜取40%~60%,首孔距离宜取0.75~1.0倍梁截面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蜂窝梁柱子结构 抗力机制 塑性铰 悬链线效应 连续倒塌
下载PDF
提升RC框架结构抗震韧性的冗余柱性能分析
13
作者 王海东 黄敬麟 +2 位作者 伍隋文 陈大川 蒋德松 《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 2024年第4期22-29,43,共9页
本文提出了一种通过设置可更换冗余柱以增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韧性的方法。通过冗余柱纵筋在钢筋机械套筒里的锚固长度以控制冗余柱与框架连接节点处的钢筋失效,节点的刚性连接转变为铰链连接。以钢筋直径和锚固长度为变量,对钢筋... 本文提出了一种通过设置可更换冗余柱以增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韧性的方法。通过冗余柱纵筋在钢筋机械套筒里的锚固长度以控制冗余柱与框架连接节点处的钢筋失效,节点的刚性连接转变为铰链连接。以钢筋直径和锚固长度为变量,对钢筋机械连接套筒试件进行了13组拉伸试验和6组高应力拉压试验,每组包含3个试件,一个试件包含两段钢筋和一个机械套筒。试验结果表明,适当设计机械连接套筒锚固长度,可实现可控成铰性能。将实测数据应用于冗余柱的截面和构件仿真分析中,证明可通过改变钢筋于套筒锚固长度控制当冗余柱极限变形达到设计值时柱端自动成铰,使冗余柱损坏后仍为关键结构柱提供竖向承载能力,同时保护关键柱在遭遇强震时不易发生严重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更换冗余柱 钢筋机械连接套筒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下载PDF
钢管混凝土柱-钢梁连接节点形式与研究进展
14
作者 王元清 林樱 +4 位作者 叶全喜 舒畅 张枫 张智彬 聂会东 《建筑结构》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53-65,共13页
钢管混凝土结构体系中,梁柱节点的受力状态复杂,是结构体系中的关键连接部位,对结构的承载力、刚度以及稳定性能均有重要影响。对国内外钢管混凝土柱-钢梁连接节点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全面的综述,总结了内加强型连接节点、外加强型连接节... 钢管混凝土结构体系中,梁柱节点的受力状态复杂,是结构体系中的关键连接部位,对结构的承载力、刚度以及稳定性能均有重要影响。对国内外钢管混凝土柱-钢梁连接节点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全面的综述,总结了内加强型连接节点、外加强型连接节点、贯通式连接节点、螺栓连接节点等各类钢管混凝土柱-钢梁连接节点形式的特点和已有研究,从承载力、刚度、破坏模式、抗震性能、设计方法等方面对各类连接节点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归纳。旨在为钢管混凝土柱-钢梁连接节点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促进钢管混凝土柱结构体系的研究和工程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管混凝土柱 钢梁 梁柱节点 力学性能 文献综述
下载PDF
圆钢管型钢再生混凝土组合柱水平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磊 《建筑结构》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0-26,共7页
通过对11个圆钢管型钢再生混凝土组合柱进行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分析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型钢截面形式、轴压比、型钢配钢率及圆钢管壁厚参数对组合柱水平承载力的影响规律;观察了组合柱的破坏形态及特征,研究了圆钢管、型钢翼缘及腹板应... 通过对11个圆钢管型钢再生混凝土组合柱进行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分析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型钢截面形式、轴压比、型钢配钢率及圆钢管壁厚参数对组合柱水平承载力的影响规律;观察了组合柱的破坏形态及特征,研究了圆钢管、型钢翼缘及腹板应变的发展规律,分析了组合柱的地震破坏特征。研究表明,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组合柱发生典型的压弯塑性铰破坏。在此基础上,结合现有规范提出了基于叠加原理的圆钢管型钢再生混凝土组合柱水平承载力计算方法。计算结果表明,其水平承载力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度较好,能较为准确地预测组合柱的水平承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型钢再生混凝土 圆钢管混凝土柱 破坏机理 低周反复荷载试验 水平承载力 计算方法
下载PDF
爆炸荷载下预制节段拼装双层钢管混凝土墩柱的动力响应数值模拟
16
作者 李明鸿 刘晏辰 +3 位作者 夏梦涛 宗周红 甘露 陈振健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47-657,共11页
为提升装配式公路桥梁的抗爆防护能力,提出了一种新型预制节段拼装双层钢管混凝土(PS-CFDST)组合墩柱.基于非线性显式动力分析程序LS-DYNA建立了新型PS-CFDST墩柱在爆炸荷载作用下动力响应分析的精细有限元模型,并通过已有试验结果验证... 为提升装配式公路桥梁的抗爆防护能力,提出了一种新型预制节段拼装双层钢管混凝土(PS-CFDST)组合墩柱.基于非线性显式动力分析程序LS-DYNA建立了新型PS-CFDST墩柱在爆炸荷载作用下动力响应分析的精细有限元模型,并通过已有试验结果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对爆炸荷载作用下PS-CFDST墩柱的动力响应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研究了PS-CFDST墩柱在爆炸荷载作用下的破坏过程、损伤机理和耗能机制.运用参数化分析方法,研究了爆炸距离、节段数量和预应力水平等关键参数对PS-CFDST墩柱动力响应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PS-CFDST墩柱的抗爆设计建议.结果表明:PS-CFDST墩柱除通过材料塑性损伤耗能之外,节段接缝界面滑移耗能机制对耗能贡献可达40%以上;增大墩柱可接近距离是提升墩柱抗爆安全性的有效手段,增大预应力有利于减小柱中最大水平位移和墩底剪切滑移,从而提升PS-CFDST墩柱的抗爆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制节段拼装墩柱 双层钢管混凝土 数值模拟 爆炸荷载 动力响应 损伤机理
下载PDF
基于改进残差网络的油气柱高度预测
17
作者 杜睿山 程永昌 孟令东 《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19-29,共11页
针对目前油气柱高度预测技术局限于传统的地质方法且预测效果不太理想的现状,展开一种基于改进残差神经网络的油气柱高度预测的研究.该模型从断层解释和油藏解剖提取的圈闭结构化特征数据中提取特征信息,以估计油气柱高度.模型将原始残... 针对目前油气柱高度预测技术局限于传统的地质方法且预测效果不太理想的现状,展开一种基于改进残差神经网络的油气柱高度预测的研究.该模型从断层解释和油藏解剖提取的圈闭结构化特征数据中提取特征信息,以估计油气柱高度.模型将原始残差块中的串行连接网络变成多个并行连接的网络,可以在多个尺度上同时进行卷积再聚合,能提取到不同尺度的特征,使其变成一个稀疏性、高计算性能的网络结构;同时保留了网络中跳跃连接的结构,缓解了在深度神经网络中增加深度带来了梯度消失和网络退化的问题,通过直接将输入信息绕道传到输出,保护信息的完整性;并在模型的首层和尾层增加注意力模块,来捕获集中于某个局部信息,使模型其能更快地收敛.此外对机器学习中常用的RF和BP神经网络以及深度学习中CNN、GoogleNet、ResNet和ResNet+Atten在圈闭数据上的应用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的ResNet对油气柱高度预测有更加准确的结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柱高度 ResNet GoogleNet Attention机制 预测
下载PDF
球磨纳米生物质炭在饱和多孔介质中的迁移与滞留机制
18
作者 樊建新 唐文巧 +1 位作者 吴兴钰 石姣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49-856,共8页
利用球磨纳米生物质炭模拟老化产生的纳米生物质炭,通过一维柱迁移试验研究了不同背景溶液离子强度(IS)、pH和流速对球磨纳米生物质炭在饱和多孔石英砂介质中迁移与滞留行为的影响,并运用对流弥散模型拟合穿透与滞留曲线得到沉积速率系... 利用球磨纳米生物质炭模拟老化产生的纳米生物质炭,通过一维柱迁移试验研究了不同背景溶液离子强度(IS)、pH和流速对球磨纳米生物质炭在饱和多孔石英砂介质中迁移与滞留行为的影响,并运用对流弥散模型拟合穿透与滞留曲线得到沉积速率系数等运移参数,结合DLVO理论研究影响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背景溶液IS降低,pH和流速升高,球磨纳米生物质炭的迁移率明显提高。这是由于在低IS和高pH条件下,球磨纳米生物质炭和石英砂的电负性增加,从而增强了两者之间的静电斥力,同时球磨纳米生物质炭之间具有更好的分散性,有助于球磨纳米生物质炭的迁移;在高流速条件下,球磨纳米生物质炭在石英砂柱中的滞留时间因为平流扩散而减短,同时水流剪切作用力增大不利于颗粒在石英砂上的吸附,有助于球磨纳米生物质炭的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磨纳米生物质炭 柱试验 迁移与滞留 作用机制 DLVO理论 迁移模型
下载PDF
型钢混凝土柱抗火性能研究
19
作者 章晴雯 《科技资讯》 2024年第18期188-190,共3页
型钢混凝土结构的应用日益广泛,关于其常温下的力学性能研究较多,而有关型钢混凝土结构抗火性能方面的研究较少。在火灾作用下,结构内部产生温度场,在高温下,钢材和混凝土材料的力学性能恶化。在火灾下和常温下,型钢混凝土结构的承载力... 型钢混凝土结构的应用日益广泛,关于其常温下的力学性能研究较多,而有关型钢混凝土结构抗火性能方面的研究较少。在火灾作用下,结构内部产生温度场,在高温下,钢材和混凝土材料的力学性能恶化。在火灾下和常温下,型钢混凝土结构的承载力和变形有很大不同。在对比分析各学者提出的材料高温力学性能的基础上,选取合适的力学性能参数,利用ABAQUS建模,模拟在火灾下型钢混凝土柱的受力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灾 型钢混凝土柱 高温力学性能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外包式柱脚传力机理及内力分布研究
20
作者 徐艳秋 刘洪雨 《山西建筑》 2024年第15期41-44,共4页
为探究外包式柱脚的传力机理及内力分布状况,基于塑性损伤理论建立了外包式柱脚有限元仿真模型。通过模拟数据分析了钢柱在加载过程中各截面内力变化,研究了钢柱与外包层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及内力传递机理;对有、无栓钉外包式柱脚的内... 为探究外包式柱脚的传力机理及内力分布状况,基于塑性损伤理论建立了外包式柱脚有限元仿真模型。通过模拟数据分析了钢柱在加载过程中各截面内力变化,研究了钢柱与外包层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及内力传递机理;对有、无栓钉外包式柱脚的内力分布进行了对比,研究了栓钉在内力传递过程中的作用及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内力通过钢柱与外包层之间界面的接触应力及栓钉的作用力进行传递,在柱脚底部截面钢柱已将大部分内力传递给外包层;栓钉在内力传递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钢柱将内力传递给外包层;布置栓钉有利于减轻钢柱底板下面混凝土的局部承压,改善锚栓的受力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包式柱脚 塑性 损伤 传力机理 有限元 内力 栓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