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5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60)Co-NTG复合诱变选育丁烯基多杀菌素高产菌株及其杀虫活性
1
作者 徐周钦 郭超 +5 位作者 李金萍 张逍遥 王珂慧 何志平 刘兴泉 王超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9-309,共11页
为获得稳定高产的丁烯基多杀菌素生产菌株并明确其对农业害虫的杀灭效果,以前期研究获得的须糖多孢菌Saccharopolyspora pogona ASAGF19为初始菌株,通过^(60)Co-γ射线和亚硝基胍复合诱变得到1株遗传性状稳定的高产突变株ASAGF30A11,较... 为获得稳定高产的丁烯基多杀菌素生产菌株并明确其对农业害虫的杀灭效果,以前期研究获得的须糖多孢菌Saccharopolyspora pogona ASAGF19为初始菌株,通过^(60)Co-γ射线和亚硝基胍复合诱变得到1株遗传性状稳定的高产突变株ASAGF30A11,较初始菌株产量提高了61.26%,3次传代产量变化幅度小于10.00%。对高产菌株发酵液进行分离纯化获得了丁烯基多杀菌素粗品,配制成1.5 g/L浓度的母液进行稀释,对蓟马、蚜虫以及小菜蛾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得出其对3种供试害虫的LC_(50)分别为1.92 mg/L、1.23 mg/L和0.27 mg/L。经过比较,丁烯基多杀菌素对蓟马的杀灭效果优于多杀菌素(LC_(50)为0.57 mg/L)和乙基多杀菌素(LC_(50)为0.64 mg/L);对蚜虫的杀灭效果优于多杀菌素(LC_(50)为72.60 mg/L),低于阿维菌素(LC_(50)为0.14 mg/L);对小菜蛾的杀灭效果优于多杀菌素(LC_(50)为2.87 mg/L),低于乙基多杀菌素(LC_(50)为0.05 mg/L)。本研究首次探索了^(60)Co-γ射线和亚硝基胍复合诱变对须糖多孢菌的影响,并获得了丁烯基多杀菌素对3种农业害虫的防效,为新型生物杀虫剂对农业害虫的防治提供了一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须糖多孢菌 ^(60)co-γ射线 亚硝基胍 复合诱变 丁烯基多杀菌素
下载PDF
多态性BoLAⅠα1α2与恒定链结合及在真核细胞共定位
2
作者 陈芳芳 于凤梅 +2 位作者 刘翠艳 桂亚萍 李锦春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2-77,共6页
目的:探明牛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BoLA)Ⅰ类分子α链的多态性和结合恒定链(Ii)的结构域。方法:从3头淮北黄牛获得75条BoLAⅠα基因序列,应用分子生物学软件进行比对分析;克隆典型BoLAⅠα结构域和Ii基因插入原核表达质粒,诱导蛋白表达... 目的:探明牛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BoLA)Ⅰ类分子α链的多态性和结合恒定链(Ii)的结构域。方法:从3头淮北黄牛获得75条BoLAⅠα基因序列,应用分子生物学软件进行比对分析;克隆典型BoLAⅠα结构域和Ii基因插入原核表达质粒,诱导蛋白表达后进行纯化鉴定,用拉下法和免疫印迹检测BoLA Iα链与Ii结合的结构域。构建相应真核重组质粒,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其BoLAⅠα片段与Ii在细胞内共定位。结果:首先,所克隆的BoLAⅠα基因序列存在至少5种基因型,呈现高度多态性,分布于该分子的抗原肽结合区域(α1α2)和胞浆区。其次,构建的含BoLAⅠα1α2α3、BoLAⅠα1α2和BoLAⅠα3基因的原核重组质粒经诱导表达和蛋白纯化,其中,BoLAⅠα1α2α3、BoLAⅠα1α2具有结合Ii的活性功能。最后,在293T细胞内BoLAⅠα1α2α3和BoLAⅠα1α2与Ii共定位,而单一BoLAⅠα3却不能。结论:BoLAⅠα基因具有高度多态性,BoLAⅠα1α2是与Ii结合和胞内共定位的功能片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LA 高度多态性 II 结合 共定位
下载PDF
重金属-PAHs污染土壤植物微生物修复效果及机理
3
作者 贾建丽 高小龙 +4 位作者 张犇 赵燊炜 韩宇欣 原浩坤 王业荃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5-216,共12页
针对焦化厂等土壤中铬(Cr)、砷(As)重(类)金属和菲(Phe)、苯并[a]芘(BaP)等多环芳烃(PAHs)风险高、绿色低碳修复技术缺乏等突出问题,以黑麦草-玉米-食醚红球菌(Rhodococcus aetherivorans,BW2)开展植物微生物联合。结果表明,63 d后植物... 针对焦化厂等土壤中铬(Cr)、砷(As)重(类)金属和菲(Phe)、苯并[a]芘(BaP)等多环芳烃(PAHs)风险高、绿色低碳修复技术缺乏等突出问题,以黑麦草-玉米-食醚红球菌(Rhodococcus aetherivorans,BW2)开展植物微生物联合。结果表明,63 d后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组土壤中Cr、As、Phe和BaP浓度分别下降9.63%、5.28%、45.14%和26.87%,其中重金属的去除主要依赖于植物作用,而PAHs去除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微生物与植物的共同作用;植物主要吸收可提取态重金属,63 d后不同修复组土壤中可交换态Cr平均下降2.19%,而As则由于降解作用使修复过程中可交换态增加;可交换态Cr和碳酸盐结合态Cr与土壤中放线菌门呈强正相关,2种形态As则与拟杆菌门、装甲菌门、FBP菌门和浮霉菌门呈正相关。污染物去除效率间存在明显的相互作用,同时受酶活性和不同功能微生物丰度的动态影响,反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也在土壤污染物种类、浓度及理化性质等综合作用下发生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多环芳烃 复合污染土壤 食醚红球菌 黑麦草-玉米 联合修复
下载PDF
政社互动视角下社区医养结合服务有效供给逻辑研究——基于广州实践的思考
4
作者 付舒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44-749,共6页
目的:实现医养结合服务在社区中的有效供给对落实积极人口老龄化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试图为三种典型社区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有效供给实践提供理论化阐释。方法:基于政社互动视角,采取案例研究法,以广州典型社区医养融合模式、医养... 目的:实现医养结合服务在社区中的有效供给对落实积极人口老龄化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试图为三种典型社区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有效供给实践提供理论化阐释。方法:基于政社互动视角,采取案例研究法,以广州典型社区医养融合模式、医养嵌合模式以及医养合作模式为考察对象,从“资源整合有效”“需求回应有效”和“服务创新有效”展现社区医养结合服务“有效供给”的实践与行动逻辑。结果:“资源整合有效”遵从条块资源整合逻辑,实践表现为政策资源整合和区域资源整合;“需求回应有效”遵从分层满足需求逻辑,实践表现为专业服务回应规范性需求和精细服务回应个性化需求;“服务创新有效”遵从流程再造效率逻辑,实践表现为服务流程优化以及信息技术赋能。结论:社区医养结合服务“有效供给”透射出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下,政府与社会组织“利益共荣”的新型政社关系走向有助于社区医养结合服务有效供给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养结合 社区养老 有效供给 政社关系 利益共荣
下载PDF
2021-2022年上海地区大米、玉米、大豆和面粉中多种真菌毒素混合污染特征和交互作用分析
5
作者 朱佐银 赵含珂 +5 位作者 程海生 韩梦怡 裘知 王杰 周新丽 杨俊花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454-2466,共13页
【目的】粮食食品原料中多种真菌毒素混合污染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本研究分析上海地区大米、玉米、黄豆和面粉中14种真菌毒素混合污染特征和交互作用,为真菌毒素的安全性评估、预警和监管提供基础数据,为制定更有效的监测和控制策略... 【目的】粮食食品原料中多种真菌毒素混合污染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本研究分析上海地区大米、玉米、黄豆和面粉中14种真菌毒素混合污染特征和交互作用,为真菌毒素的安全性评估、预警和监管提供基础数据,为制定更有效的监测和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技术,测定上海地区621份大米、玉米、黄豆和面粉中14种真菌毒素的含量,通过共同污染指数、相关性聚类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和JAVA程序分析其混合污染的特征和真菌毒素的交互概率。【结果】市售粮食食品原料中检出的真菌毒素主要有赭曲霉毒素A(OTA)、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黄曲霉毒素(AFs)和伏马毒素(FUMs)。其中,大米主要受OTA和DON污染,玉米主要受FUMs和DON污染,黄豆主要受DON和AFs污染,面粉主要受DON及其衍生物污染。根据安全限量标准,4种粮食食品原料中真菌毒素的超标率不超过2.09%,但有87.76%的样品受到2种或2种以上的毒素影响,混合污染率较高。其中,交互率(25.44%)较高的组合有伏马毒素B1+伏马毒素B2(FB_(1)+FB_(2))、DON+FB_(1)、OTA+FB_(1)、OTA+DON、黄曲霉毒素M2(AFM2)+OTA、DON+FB_(1)+FB_(2)。在交互率较高的真菌毒素组合中,大多数组合呈弱相关,而FB_(1)+伏马毒素B3(FB3)、黄曲霉毒素B1(AFB_(1))+DON、DON+15-ADON这些组合交互率较高且呈中度相关。【结论】上海地区大米、玉米、黄豆和面粉等受真菌毒素的污染水平和超标水平总体相对较低,但单一样品受到多种毒素混合污染的比例较高,呈现出一定的样品种类差异。真菌毒素对大米、玉米、黄豆和面粉的污染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市售粮食食品原料中多种真菌毒素共存的防控提供重要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毒素 大米 玉米 黄豆 面粉 混合污染 交互性分析 上海地区
下载PDF
添加粗晶WC对WC-Co硬质合金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8
6
作者 刘超 吝楠 +2 位作者 贺跃辉 王宇川 张翔 《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3-129,共7页
以不同粒径WC粉、超细Co粉作为原料,通过低压烧结,制备添加粗晶WC的WC-Co硬质合金。采用XRD,SEM研究WC-Co硬质合金的物相组成及微观形貌,利用维氏硬度仪测试,计算合金的维氏硬度及断裂韧性。结果表明,由于粗晶WC的添加,裂纹在扩展过程... 以不同粒径WC粉、超细Co粉作为原料,通过低压烧结,制备添加粗晶WC的WC-Co硬质合金。采用XRD,SEM研究WC-Co硬质合金的物相组成及微观形貌,利用维氏硬度仪测试,计算合金的维氏硬度及断裂韧性。结果表明,由于粗晶WC的添加,裂纹在扩展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偏转,且穿晶断裂现象明显增多,对裂纹的扩展产生一定的阻力,使硬质合金的韧性提高。当添加的粗晶WC粒径为1μm时,合金的硬度由未添加粗晶WC时的1 930 HV降低至1 800 HV,断裂韧性由12.85 MPa·m1/2提高至15.05 MPa·m1/2,综合力学性能达到最佳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C-co硬质合金 粒径匹配 显微组织 力学性能
下载PDF
基于耦合模型的地铁牵引电机轴承复合缺陷振动特性分析
7
作者 孙长江 师蔚 +1 位作者 廖爱华 胡定玉 《噪声与振动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8-145,共8页
为探究车辆运行工况下牵引电机轴承缺陷状态的振动特性,基于轨道-车辆耦合动力学及轴承动力学理论,提出一种包含齿轮传动系统和牵引电机的轨道-车辆-轴承耦合动力学模型。模型中综合考虑轨道不平顺、时变啮合刚度、轴承表面单一和复合... 为探究车辆运行工况下牵引电机轴承缺陷状态的振动特性,基于轨道-车辆耦合动力学及轴承动力学理论,提出一种包含齿轮传动系统和牵引电机的轨道-车辆-轴承耦合动力学模型。模型中综合考虑轨道不平顺、时变啮合刚度、轴承表面单一和复合缺陷等复杂激励。基于该动力学模型研究在轨道不平顺激励下牵引电机轴承在单一缺陷和复合缺陷状态下的振动特性。计算结果表明:相对于单一缺陷状态,牵引电机轴承在复合缺陷状态下所受到的缺陷冲击更加强烈和复杂;受轨道不平顺激励以及自身缺陷冲击的综合影响,电机轴承振动加剧;缺陷轴承的振动加速度会随着车辆运行速度的提高和缺陷宽度的增大而增大。计算结果可为牵引电机轴承的故障诊断和状态监测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障诊断 牵引电机轴承 耦合动力学 复合缺陷 联合仿真
下载PDF
45钢表面激光熔覆WC/Co金属陶瓷 被引量:15
8
作者 陈传忠 于慧君 +3 位作者 侯勇 王国敦 于家洪 雷廷权 《陶瓷学报》 CAS 1998年第3期137-143,共7页
研究了45钢表面WC/Co金属陶瓷激光熔覆层的组织、界面特征及其形成机制,分析了激光熔覆层中涂层元素和硬度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激光熔覆使WC/Co等离子喷涂层的片层状组织特征消除,形成了连续致密的熔覆层;由于涂层中不同部位的成分... 研究了45钢表面WC/Co金属陶瓷激光熔覆层的组织、界面特征及其形成机制,分析了激光熔覆层中涂层元素和硬度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激光熔覆使WC/Co等离子喷涂层的片层状组织特征消除,形成了连续致密的熔覆层;由于涂层中不同部位的成分。温度分布及冷速不同使初生相呈树枝状、多边形块状、花瓣状、条状及颗粒状等几种形态;实现了涂层与基体间的冶金结合,结合带宽度约3-5μp;涂层硬度达1794HV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熔覆 涂层 45钢 碳化钨 陶瓷复层
下载PDF
氢能经济·CO_2减排·IGCC 被引量:23
9
作者 倪维斗 张斌 李政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10,共10页
从能量利用角度考察了纯粹用氢作燃料的氢能经济的可行性 ,阐述了燃料电池车自身发展的困难和矛盾所在 ,详细地研究了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源并指出了最切实可行的减排切入点——发电行业 .通过从效率、经济性等角度对发电厂减排 CO2 的... 从能量利用角度考察了纯粹用氢作燃料的氢能经济的可行性 ,阐述了燃料电池车自身发展的困难和矛盾所在 ,详细地研究了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源并指出了最切实可行的减排切入点——发电行业 .通过从效率、经济性等角度对发电厂减排 CO2 的各种方案的对比 ,发现 IGCC在CO2 减排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 .最后从考察 IGCC的进一步发展方向出发 ,提出了能够真正实现零排放的能源系统和切实可行的减排 CO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能经济 co2减排 IGCC 能量利用 煤气化联合循环 多联产 能源系统
下载PDF
CO_2跨临界循环和除湿法冷却联合循环系统的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景刚 马一太 王侃宏 《暖通空调》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3,共3页
为有效回收和利用CO2 跨临界循环的气体冷却器排气热量 ,提出了一种将除湿法冷却供冷和CO2 跨临界循环结合起来的系统方式 ,介绍了系统的组成和特点 ,分析了系统的循环效率、可行性和经济性 ,指出该方式可有效提高系统的综合能源利用效... 为有效回收和利用CO2 跨临界循环的气体冷却器排气热量 ,提出了一种将除湿法冷却供冷和CO2 跨临界循环结合起来的系统方式 ,介绍了系统的组成和特点 ,分析了系统的循环效率、可行性和经济性 ,指出该方式可有效提高系统的综合能源利用效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跨临界循环 蒸发冷却 联合系统 民用建筑 空气调节
下载PDF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CO_2排放量量化方法比较 被引量:9
11
作者 张宁 张紫禾 +4 位作者 张景奇 康磊 张海滨 陈颖 贾睿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489-1496,共8页
为探究排放因子法与监测法两类量化方法对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CO_2排放源排放量量化的差异和影响因素,采用《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第1部分:发电企业》(下称《核算报告要求》)和《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下称《IPCC... 为探究排放因子法与监测法两类量化方法对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CO_2排放源排放量量化的差异和影响因素,采用《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第1部分:发电企业》(下称《核算报告要求》)和《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下称《IPCC指南》)两种排放因子法,以及一种基于红外吸收光谱原理的排放源监测法,对某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CO_2排放源排放量进行4次量化,分别得出监测法、《核算报告要求》以及《IPCC指南》下限值、缺省值和上限值5组量化值.结果表明:(1)采用监测法得出的CO_2排放源排放量量化值明显小于两种指南排放因子法量化结果;(2)采用《核算报告要求》得出的CO_2排放源排放量量化值介于《IPCC指南》缺省值和下限值的量化值之间;(3)《核算报告要求》和《IPCC指南》中的天然气排放因子值分别超出此次监测法量化值折算出的天然气排放因子值的22%、19%、23%和28%,证明存在因高估排放因子导致高估CO_2排放量的可能;(4)装置运行负荷率越高,采用排放因子法得出的量化值越趋近于监测法量化值.研究显示,在监测条件良好的情况下,宜采用监测法对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CO_2排放源排放量进行量化,可避免燃料燃烧特性值和装置负荷率对排放因子法量化准确性的干扰,能更好地支撑企业和管理部门的统计量化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排放 监测法 排放因子法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
下载PDF
凹凸棒石负载Cu-Fe-Co基催化剂组合体系用于CO加氢制备低碳醇 被引量:3
12
作者 郭海军 李清林 +4 位作者 张海荣 熊莲 彭芬 姚时苗 陈新德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346-1356,I0005,共12页
采用浸渍法(IM)和浸渍燃烧法(IMSC)制备了凹凸棒石(ATP)及凹凸棒石-多孔硅胶微球混合物(ATPS)负载Cu-Fe-Co基改性费托催化剂,通过N 2吸附-脱附、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H2-程序升温还原(... 采用浸渍法(IM)和浸渍燃烧法(IMSC)制备了凹凸棒石(ATP)及凹凸棒石-多孔硅胶微球混合物(ATPS)负载Cu-Fe-Co基改性费托催化剂,通过N 2吸附-脱附、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H2-程序升温还原(H2-TPR)和CO2-程序升温脱附(CO2-TPD)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并将它们应用于CO加氢制备低碳醇反应。结果表明,IMSC较IM制备催化剂更有利于CuO的负载、分散和还原,促进H2和CO与Cu活性位的接触,但两者的最佳低碳醇合成温度均为280℃。通过对ATP和ATPS负载Cu-Fe-Co基催化剂(CFCK/ATP、CFCK/ATPS)与Cu/ZnO/Al2O3(CZA)甲醇催化剂的组合体系的优化,获得较理想的低碳醇合成催化剂组合体系CZA║CFCK/ATPS-IMSC。利用它们之间的“产物转化耦合效应”,实现CO转化率为46.3%,低碳醇选择性为39.6%,C 2+醇含量为2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凹凸棒石 co加氢 低碳醇 催化剂组合体系 产物转化耦合效应
下载PDF
Co-ah技术对北京市建筑能源供应事业的意义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岩 付林清华大学 +2 位作者 张世钢 罗勇 胡鹏 《暖通空调》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91-94,100,共5页
指出了北京市建筑能源供应面临的问题:集中热源匮乏、集中管网输送能力严重不足。分析了在北京市采用Co-ah技术的优势:通过回收电厂循环水余热,在不影响发电的情况下可以使北京既有6座热电厂的供热能力增加30%;通过降低一次网回水温度,... 指出了北京市建筑能源供应面临的问题:集中热源匮乏、集中管网输送能力严重不足。分析了在北京市采用Co-ah技术的优势:通过回收电厂循环水余热,在不影响发电的情况下可以使北京既有6座热电厂的供热能力增加30%;通过降低一次网回水温度,增大管网输送温差,可以使既有市政管网输送能力提高75%,大幅降低北京周边热源向城区远距离输送管道的投资;夏季可实现热电联产集中热制冷,避免城市供热资源的闲置,回收循环水余热可增加夏季热制冷的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电联产 集中供热 热制冷 co-ah技术
下载PDF
PA/PDA/CPVC复合纳滤膜的制备及其在模拟染料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14
作者 李明 张皓阳 王军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1-126,共6页
以氯化聚氯乙烯(CPVC)超滤膜为基膜,将多巴胺(DA)和聚乙烯亚胺(PEI)共沉积后,与均苯三甲酰氯(TMC)进行界面聚合制备了聚酰胺/聚多巴胺/氯化聚氯乙烯(PA/PDA/CPVC)复合纳滤膜。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 以氯化聚氯乙烯(CPVC)超滤膜为基膜,将多巴胺(DA)和聚乙烯亚胺(PEI)共沉积后,与均苯三甲酰氯(TMC)进行界面聚合制备了聚酰胺/聚多巴胺/氯化聚氯乙烯(PA/PDA/CPVC)复合纳滤膜。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接触角仪对PA/PDA/CPVC复合纳滤膜选择层的化学结构、微观结构、表面粗糙度及亲水性进行了表征,探讨了PEI质量浓度对复合纳滤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PEI质量浓度的增大,复合纳滤膜表面变得光滑、亲水性增强,通量先增大后减小;PEI质量浓度为5g/L时,复合纳滤膜的通量达到最大。PA/PDA/CPVC复合纳滤膜对染料活性黑5(RB5)的截留率皆高于94%,而对NaCl的截留率低于5.6%,说明该复合纳滤膜能够对染料和盐进行较好的分离,复合纳滤膜在模拟RB5染料废水处理中稳定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纳滤膜 共沉积-界面聚合组合法 染料废水 多巴胺
下载PDF
虱螨脲与其他药剂对柑橘全爪螨的联合毒力
15
作者 夏梦豪 潘登 +2 位作者 李传振 豆威 王进军 《植物医学》 2024年第2期30-37,共8页
为筛选与虱螨脲复配对柑橘全爪螨[Panonychus citri(McGregor)]具有增效作用的农药,采用喷雾法测定了虱螨脲与哒螨灵、阿维菌素、联苯肼酯、丁氟螨酯、炔螨特、虫螨腈复配后对柑橘全爪螨雌成螨的联合毒力,并通过测定共毒因子和共毒系数... 为筛选与虱螨脲复配对柑橘全爪螨[Panonychus citri(McGregor)]具有增效作用的农药,采用喷雾法测定了虱螨脲与哒螨灵、阿维菌素、联苯肼酯、丁氟螨酯、炔螨特、虫螨腈复配后对柑橘全爪螨雌成螨的联合毒力,并通过测定共毒因子和共毒系数对各复配组合的联合毒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共毒因子大于20的有8组,其中虱螨脲与丁氟螨酯按质量比1000∶287复配时,共毒因子最高达79.78;共毒系数大于120的有10组,其中虱螨脲与阿维菌素、丁氟螨酯、哒螨灵分别按质量比1000∶22,1000∶240,1000∶1173复配时,共毒系数更大,增效作用更明显,其共毒系数分别为156.65,140.43,159.03,LC_(50)分别为42.463 mg/L,25.740 mg/L,39.619 mg/L.因此,虱螨脲与哒螨灵按质量比1000∶1173复配时,对柑橘全爪螨具有最佳的防治效果.研究结果为田间害螨防治及虱螨脲的科学合理使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虱螨脲 柑橘全爪螨 联合毒力 共毒因子 共毒系数
下载PDF
青藏高原多尔索洞错水深反演与水量变化估算
16
作者 崔剑 乔宝晋 +1 位作者 郭恒亮 杨洪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2-149,共8页
利用由实测水深空间插值获得的水下地形数据估算湖泊水量及其变化往往存在较大误差。以Landsat系列影像数据及多尔索洞错12 m以下实测水深数据为基础,建立多波段组合模型进行水深模拟,结合多时相Landsat影像获取的多尔索洞错边界数据获... 利用由实测水深空间插值获得的水下地形数据估算湖泊水量及其变化往往存在较大误差。以Landsat系列影像数据及多尔索洞错12 m以下实测水深数据为基础,建立多波段组合模型进行水深模拟,结合多时相Landsat影像获取的多尔索洞错边界数据获取水深变化,估算1996~2016年多尔索洞错水量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多因子反演模型的相关系数(R^(2))均在0.90以上,平均绝对误差低至0.48 m,相比空间插值方法能更精确地模拟多尔索洞错水深在12 m以下区域的水深分布情况;近20 a来多尔索洞错不断扩张,水位升高约0.40 m/a,水量增加约0.18 km^(3)/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深反演 水量变化 归一化水体指数法(NDWI) 多波段组合模型 多尔索洞错
下载PDF
γ射线照射同时吸入苯、甲苯和CO对家兔的复合作用(英文)
17
作者 王月兴 张鸿源 +2 位作者 王兰金 潘燕 范正平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96-103,共8页
研究了γ射线照射同时吸入苯、甲苯和CO产生的复合效应,并分析了这四个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性质(拮抗、相加或协同)。90只家兔分成9组,按L8(27)正交表设计进行四因素二水平的8组实验,另一组为对照组。各因素的两种暴露水平分别是... 研究了γ射线照射同时吸入苯、甲苯和CO产生的复合效应,并分析了这四个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性质(拮抗、相加或协同)。90只家兔分成9组,按L8(27)正交表设计进行四因素二水平的8组实验,另一组为对照组。各因素的两种暴露水平分别是:γ射线为0.0075Gy/d和0.0375Gy/d苯为40±15mg/m3和182±33mg/m3;甲苯为90±30mg/m3和407±68mg/m3;CO为93±4mg/m3和278±8mg/m3。暴露实验在密闭舱内进行,每天2h每周5d。持续8周。对实验结果用方差分析和组间比较进行了处理。结果:(1)相互作用因子,即四个因素的联合作用效应与四个因素单独作用产生的效应总和的比值(ω),对淋巴细胞的双着丝点加环、无着丝粒、畸变细胞、总畸变、微核及SCEs/C分别为2.16、1.58、2.07、2.67、1.31和1.18对畸形精子率则高达5.97。这些数值显示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是协同作用(ω>1).但苯和γ射线结合对淋巴细胞无着丝粒为桔抗作用。(2)γ射线、苯、甲苯和CO四个因素都引起睾丸重量指数降低;γ射线、甲苯和CO能引起精子数减少和畸形精子率增高;γ射线与甲苯对降低睾丸重量指数和增高畸形精子率有显著的协同性交互作用。(3)CO能导致白细胞总数、血小板及血红蛋白显著减少,甲苯能使淋巴细胞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射线 甲苯 复合效应 一氧化碳
下载PDF
高温与CO联合作用对高脂膳食家兔β-VLDL与巨噬细胞相互作用的影响
18
作者 王式平 王延凤 +4 位作者 袁芳敏 江卫国 张国高 贺涵贞 陈萍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CAS CSCD 1990年第2期74-77,共4页
28只雄性家兔(2—3kg)被随机分为四组:A组(35℃+CO)、B组(35℃)、C组(25℃+CO)及D组(25℃)。每兔每天喂胆固醇1g, 猪油4ml。各组动物按规定条件每天实验2小时(星期日例外),染毒浓度为600±10ppm,40天后处死动物。检查各组动物血中TC... 28只雄性家兔(2—3kg)被随机分为四组:A组(35℃+CO)、B组(35℃)、C组(25℃+CO)及D组(25℃)。每兔每天喂胆固醇1g, 猪油4ml。各组动物按规定条件每天实验2小时(星期日例外),染毒浓度为600±10ppm,40天后处死动物。检查各组动物血中TC及TG水平均明显升高,组间无差异显著性,但各组β-VLDL(β-极低密度脂蛋白)中的脂类及载脂蛋白组成均有改变,导至巨噬细胞胆固醇酯的堆积量不同,以高温与CO组为显著,表明实验动物在特别条件下高温与CO较长时间的联合作用,可使β-VLDL的致粥作用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 co β-VLDL 巨噬细胞
下载PDF
组合靶共溅射沉积Cu-W复合薄膜的结构与性能
19
作者 郭中正 闫万珺 +3 位作者 张殿喜 杨秀凡 蒋宪邦 周丹彤 《电镀与精饰》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8-45,共8页
用嵌入组合型靶材,采用磁控共溅射方法,在单晶硅和聚酰亚胺衬底上制备Cu-W复合薄膜。分别运用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和原子力显微镜对Cu-W复合薄膜的成份、结构及表面形貌进行分析表征。选用微小力测试系统、纳米压痕仪及四探... 用嵌入组合型靶材,采用磁控共溅射方法,在单晶硅和聚酰亚胺衬底上制备Cu-W复合薄膜。分别运用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和原子力显微镜对Cu-W复合薄膜的成份、结构及表面形貌进行分析表征。选用微小力测试系统、纳米压痕仪及四探针仪分别测试复合薄膜的屈服强度σ_(0.2)和裂纹萌生临界应变ε_(c)、显微硬度H及电阻率ρ。结果表明:可通过调整组合型靶材环状溅射刻蚀区内W靶所占的面积比,有效地调控复合薄膜的W含量。随W靶的面积占比从6%增至30%,Cu-W复合薄膜的W含量从2.6 at.%增至16.9 at.%。W在Cu中的固溶度延展,复合膜内存在面心立方(fcc)Cu(W)亚稳固溶体,随复合膜中W含量增加,W在Cu中的固溶度从1.7 at.%W增至10 at.%W,复合膜的平均晶粒从32 nm减小至16 nm,表面光洁度提高。W含量增加时,复合膜的屈服强度σ_(0.2)、显微硬度H及电阻率ρ增加,而裂纹萌生临界应变ε_(c)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靶 共溅射 Cu-W复合薄膜
下载PDF
苦皮藤素与绿僵菌复配对茶角胸叶甲的毒力及田间防效
20
作者 黄丽蕴 陈颖慧 +6 位作者 连娜娜 陈耀进 吴健华 潘雯婧 王雨鑫 易锦媚 于翠平 《茶叶》 2024年第1期24-26,共3页
为筛选茶角胸叶甲有增效作用的复配药剂并评价其田间药效,通过胃毒触杀联合毒力法测定苦皮藤素和绿僵菌在不同配比下对茶角胸叶甲的共毒系数。室内毒力测定表明苦皮藤素和绿僵菌的配比3∶2、4∶1和7∶3的共毒系数分别为178.10、160.42和... 为筛选茶角胸叶甲有增效作用的复配药剂并评价其田间药效,通过胃毒触杀联合毒力法测定苦皮藤素和绿僵菌在不同配比下对茶角胸叶甲的共毒系数。室内毒力测定表明苦皮藤素和绿僵菌的配比3∶2、4∶1和7∶3的共毒系数分别为178.10、160.42和134.74,说明复配药剂对茶角胸叶甲有增效作用。综合联合毒力以及用药成本因素,选用苦皮藤:绿僵菌为4∶1的配比做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处理后3 d、7 d对茶角胸叶甲的防效分别为73.98%和81.87%,高于单剂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角胸叶甲 苦皮藤素 绿僵菌 共毒系数 药剂复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