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传统抗震加固技术与抗震加固新技术的介绍 被引量:21
1
作者 薛彦涛 范苏榕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06年第8期19-22,共4页
我国抗震加固的研究工作始于上世纪60年代,唐山地震后,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建筑结构的抗震加固工作,并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早期砖混结构以圈梁构造柱和砖墙的钢筋网砂浆面层加固为主。目前,砖混结构则多采用混凝土板墙加固方法,另... 我国抗震加固的研究工作始于上世纪60年代,唐山地震后,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建筑结构的抗震加固工作,并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早期砖混结构以圈梁构造柱和砖墙的钢筋网砂浆面层加固为主。目前,砖混结构则多采用混凝土板墙加固方法,另外碳纤维加固法和高强不锈钢绞线加固法也应用于砖墙的强度加固。混凝土结构的加固方法主要有加大截面加固法、外包钢加固法、转换体系加固法、黏钢加固法和黏碳纤维加固法。本世纪初消能减震技术开始逐渐应用于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加固。随着高强不锈钢绞线+高强聚合物砂浆加固技术的研究成熟,越来越多的结构采用该方法进行加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加固 圈梁构造柱 碳纤维加固 消能减震 高强不锈线 高强聚合物砂浆
下载PDF
ZnO纳米棒阵列的可控制备、改性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2
作者 吕尧吒 张华 +4 位作者 刘伟 李杨 雷锐 陈荣生 倪红卫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52-258,共7页
通过一步电沉积法在不锈钢网基底上制备ZnO纳米棒阵列,然后采用水热法在ZnO纳米棒上包覆C,制得C/ZnO纳米复合结构。借助SEM、XRD、TEM、UV-Vis等对相关样品的形貌、结构、物相组成及光催化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沉积电压为-1.0V的... 通过一步电沉积法在不锈钢网基底上制备ZnO纳米棒阵列,然后采用水热法在ZnO纳米棒上包覆C,制得C/ZnO纳米复合结构。借助SEM、XRD、TEM、UV-Vis等对相关样品的形貌、结构、物相组成及光催化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沉积电压为-1.0V的条件下所制备的ZnO纳米棒阵列具有长度适中、分布均匀及垂直取向的结构特点,纳米棒平均直径和长度分别为150nm和1.35μm,在紫外光照射下其对亚甲基蓝的降解效率可达95.1%,催化稳定性良好;制得的C/ZnO纳米复合结构在可见光照射下对亚甲基蓝的降解效率相比ZnO纳米棒阵列有明显提升,并具有较高的催化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O纳米棒阵列 C/ZnO纳米复合材料 不锈钢网 电沉积法 碳包覆 光催化降解
下载PDF
超润湿矿化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刘昌 周家华 +2 位作者 倪忠斌 施冬健 陈明清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889-2893,共5页
在不锈钢网表面涂覆戊二醛交联的壳聚糖(CS),进而利用静电作用将聚丙烯酸(PAA)与Ca^(2+)富集至不锈钢网表面,再在碳酸铵氛围中形成稳定的碳酸钙矿化层。矿化后的不锈钢网能够对油水混合物进行高效分离。考察了聚丙烯酸的添加量、矿化时... 在不锈钢网表面涂覆戊二醛交联的壳聚糖(CS),进而利用静电作用将聚丙烯酸(PAA)与Ca^(2+)富集至不锈钢网表面,再在碳酸铵氛围中形成稳定的碳酸钙矿化层。矿化后的不锈钢网能够对油水混合物进行高效分离。考察了聚丙烯酸的添加量、矿化时间对矿化膜表面形貌的影响。当PAA添加量为0.1 mL(10%)时,矿化时间为16 h时形成的矿化膜完整的包裹了不锈钢丝,具有较好的分离效率与机械稳定性。同时考察了不同目数不锈钢网的矿化效果,发现都能在其表面形成稳定的矿化层;400目的矿化不锈钢网可有效分离几种常见的油水混合物,分离效率达98%以上;而1800目的矿化不锈钢网,则能够高效分离水包油乳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生矿化 油水分离 碳酸钙矿化膜 不锈钢网 超润湿性
下载PDF
超亲水-水下超疏油仿生物矿化不锈钢网制备及其油水分离研究
4
作者 张华涛 杜国勇 李绥昌 《精细石油化工》 CAS 2023年第5期47-51,共5页
制备了超亲水-水下超疏油性能的壳聚糖@碳酸钙@不锈钢网(CS@CaCO_(3)@SSM),并将其应用于油水分离应用中。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对CS@CaCO_(3)@SSM的表面形貌结构和化学组成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CS的添加量和CaCO_(3)的... 制备了超亲水-水下超疏油性能的壳聚糖@碳酸钙@不锈钢网(CS@CaCO_(3)@SSM),并将其应用于油水分离应用中。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对CS@CaCO_(3)@SSM的表面形貌结构和化学组成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CS的添加量和CaCO_(3)的浓度对改性不锈钢网水下疏油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改性不锈钢网具有粗糙的仿生矿化结构;适宜改性条件为:CS添加量为0.2 g、CaCO_(3)浓度为0.2 mol/L,在此条件下,CS@CaCO_(3)@SSM水下油接触角为151.7°,水通量为8356 L/(m^(2)·h),油水分离效率达9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水分离 仿生物矿化膜 壳聚糖 碳酸钙 不锈钢网 功能材料
下载PDF
High lithiophilic nitrogen-doped carbon nanotube arrays prepared by in-situ catalyze for lithium metal anode 被引量:3
5
作者 Chenyang Zhao Xiaoju Yin +6 位作者 Zhikun Guo Dan Zhao Guiye Yang Aosai Chen Lishuang Fan Yu Zhang Naiqing Zhang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7期2254-2258,共5页
Lithium metal has a very outstanding theoretical capacity(3860 mAh/g)and is one of the most superior anode materials for high energy density batteries.However,the uncontrollable dendrite growth and the fo rmation of&q... Lithium metal has a very outstanding theoretical capacity(3860 mAh/g)and is one of the most superior anode materials for high energy density batteries.However,the uncontrollable dendrite growth and the fo rmation of"dead lithium"are the important hidden dangers of short cycle life and low safety.However,the uncontrollable dendrite growth and the fo rmation of dead lithium leads to short cycle life and hidden dange r,which hinder its practical application.Controlling the nucleation and growth process of lithium is an effective strategy to inhibit lithium dendrite.Herein,a simple in situ self-catalytic method is used to construct nitrogen doped carbon nanotube arrays on stainless steel mesh(N-CNT@SS)as a lithium composite anode.The N-doped CNTs provide a great number of N-functional groups,which enhance the lithiophilic of anode and provide a large number of uniform nucleation sites,hence it has excellent structural stability for cycles.The arrays provide neat lithium-ion transport channels to uniform lithiumion flux and inhibits dendrite generation,revealed by the COMSOL multi-physics concentration field simulation.The N-CNT@SS composite anode sustain stable at 98.9%over 300 cycles at 1 mA/cm2.NCNT@SS as the anode is coupled LiFePO_(4)(LFP)as the cathode construct a full battery,demonstrating excellent cycling stability with a capacity of 152.33 mAh/g and capacity retaining ratio of 95.4%after 100 cycles at 0.5 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thium metal batteries Nitrogen doped carbon nanotubes stainless steel mesh COMSOL multi-physics concentration field Simulation Lithiophilic anode
原文传递
阳极材料及结构对微生物燃料电池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刘春梅 李俊 +2 位作者 朱恂 叶丁丁 廖强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127-1129,共3页
本文分别从电池启动过程、电极附着生物量、电极阻抗、电池性能等方面,比较了采用碳颗粒填充床、碳刷、碳颗粒-不锈钢网和碳颗粒-碳刷为阳极材料的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性能。结果表明,电池启动时间的长短及电极阻抗的大小顺序依次为:碳颗... 本文分别从电池启动过程、电极附着生物量、电极阻抗、电池性能等方面,比较了采用碳颗粒填充床、碳刷、碳颗粒-不锈钢网和碳颗粒-碳刷为阳极材料的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性能。结果表明,电池启动时间的长短及电极阻抗的大小顺序依次为:碳颗粒、碳颗粒不锈钢网、碳刷和碳颗粒-碳刷电极,而电极上附着生物量的多少呈相反顺序。碳颗粒填充床生物量最少,阻抗最大,因而其电池性能最低。而碳颗粒-碳刷复合电极上附着的生物量最多,阻抗最小,因此电池的性能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颗粒 碳刷 碳颗粒-不锈钢网 碳颗粒-碳刷 微生物燃料电池
原文传递
不同阴极对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性能的影响比较 被引量:9
7
作者 黎嘉仪 骆海萍 +4 位作者 袁也 侯晓月 刘广立 侯燕萍 张仁铎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3143-3148,共6页
阴极催化性能及材料对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s,MFCs)的产电特性及制造成本有很大影响。本研究选用金属铂(Pt)、活性炭作为催化剂、聚四氟乙烯(PTFE)和道康宁1-2577作为阴极的扩散层、碳布和不锈钢网作为阴极的基体材料制备... 阴极催化性能及材料对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s,MFCs)的产电特性及制造成本有很大影响。本研究选用金属铂(Pt)、活性炭作为催化剂、聚四氟乙烯(PTFE)和道康宁1-2577作为阴极的扩散层、碳布和不锈钢网作为阴极的基体材料制备得4种阴极,分别考察了相应MFC的产电性能和阴极特性。结果表明,采用传统Pt催化剂+PTFE扩散层+碳布制备成的阴极(Pt-PTC),MFC的最大输出电压为560 mV,最大功率密度为808 mW/m2,而采用活性炭+道康宁1-2577+不锈钢网制备成的阴极(AC-DCS),MFC的最大输出电压为510 mV,最大功率密度为726 mW/m2,两者的MFC产电性能极为接近。SEM结果表明,活性炭催化层表面和道康宁1-2577扩散层分别比Pt催化层及PTFE扩散层的更均匀光滑。阴极线性伏安测定结果表明,AC-DCS与Pt-PTC的电化学氧化性能较为接近。AC-DCS阴极成本仅为Pt-PTC的1/300左右,是一种低成本扩大化生产MFC阴极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燃料电池 阴极 产电性能 活性炭 道康宁1-2577 不锈钢网
原文传递
碳钢/不锈钢液固浇铸复合界面特性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张开斌 李根 +3 位作者 董延楠 郑震 杨岩 张家泉 《钢铁研究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93-302,共10页
界面特性对于碳钢/不锈钢双金属复合材料的质量控制至关重要。基于碳钢/不锈钢液-固复合新材料与工艺开发需要,对Q235/304液-固浇铸复合工艺进行了凝固模拟分析,并利用浇铸实验与剪切实验研究了液-固复合界面的组织与成分变化行为及其... 界面特性对于碳钢/不锈钢双金属复合材料的质量控制至关重要。基于碳钢/不锈钢液-固复合新材料与工艺开发需要,对Q235/304液-固浇铸复合工艺进行了凝固模拟分析,并利用浇铸实验与剪切实验研究了液-固复合界面的组织与成分变化行为及其对后续轧材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不锈钢基板结合面凹槽化预处理有助于提高整体浇铸复合效果;实现有效冶金复合的温度与界面重要条件则为较高的碳钢过热钢液与不锈钢基板预热温度。其中,液-固复合工艺实现2钢种界面冶金复合的主要特征是:基板界面侧产生有一定厚度的重熔层;复合界面具有一定厚度的合金元素扩散层。据此,获得的液-固复合界面热轧态剪切强度达400 MPa以上,远高于国标210 MPa的门槛值,有望更好地提高这类双金属复合材料的服役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钢/不锈钢 液-固复合 凝固模拟 界面形貌 微观组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