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1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etrographic and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ranitoids in the South of Godé (North of the Square Degree of Léo-Burkina Faso, West Africa)
1
作者 Adama Ouédraogo Yaméogo Hubert Gounwendmanaghré Zongo +4 位作者 Pascal Ouiya Omar Akonyiré Abraham Seydoux Traoré Saga Sawadogo Séta Nab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sciences》 CAS 2024年第2期106-118,共13页
South of Godé, in the central-western region of Burkina Faso, granitoids of Paleoproterozoic age are similar to those of the Man/Leo shield. This study focused on the petrographic and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 South of Godé, in the central-western region of Burkina Faso, granitoids of Paleoproterozoic age are similar to those of the Man/Leo shield. This study focused on the petrographic and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granitoids, with the following results: 1) The tonalite that outcrops in the south-west of the study area belongs to the TTG group or first generation granitoids. They are most often ribboned at outcrop and have a geochemical signature close to that of Archean TTGs. Tonalite has a metaluminous character and the REE spectrum indicates that it may be derived from partial melting of basic magmatic rocks. 2) Biotite granites have no outcrop structure. They are weakly metaluminous to peraluminous and potassic to highly potassic. Their rare earth spectra indicate that they may be derived from the partial melting of TTG granitoids. 3) Geotectonic diagrams show that the granitoids studied to the south of Godé were emplaced in an active tectonic context similar to that of present-day subduction zo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rkina Faso Godé man/Leo Shield PETROGRAPHY Geochemistry Partial Melting Geotectonic Setting
下载PDF
The Four Different Aspects of Man-World Relations and the Ontological Nature of Culture
2
作者 Salahaddin Khalilov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6年第5期245-254,共10页
关键词 科学文化 世界 本体论 传统哲学 社会阶层 人类 自然 创造力
下载PDF
Man Overboard Detection System Using IoT for Navigation Model
3
作者 Hüseyin Gürüler Murat Altun +1 位作者 Faheem Khan Taegkeun Whangbo 《Computers, Materials & Continua》 SCIE EI 2022年第6期4955-4969,共15页
Security measures and contingency plans have been established in order to ensure human safety especially in the floating elements like ferry,roro,catamaran,frigate,yacht that are the vehicles services for the purpose ... Security measures and contingency plans have been established in order to ensure human safety especially in the floating elements like ferry,roro,catamaran,frigate,yacht that are the vehicles services for the purpose of logistic and passenger transport.In this paper,all processes in the event of Man overboard(MOB)are initiated for smart transportation.In MOB the falling person is totally dependent on the person who first saw the falling person.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is to develop a solution to this significant problem.If a staff member or a passenger does not see the fall into the sea,undesirable situations such as disappearance,injury and death can occur during the period until the absence of the fallen person is noticed.In this paper,a comprehensive and improved solution is provided in terms of personnel and passenger security especially in all the floating elements,in which human resources are intensively involved like passengers,freight,logistics,fishing,business,yacht,leisure and naval vessels.In this case,if the ship’s personnel or passengers fall into the sea in any way,it detected the fallen person into the sea by the sensors in the portable emergency device,which each person will carry.The warning system is activated via the in-ship automation system to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transmitted by wireless communication.Thus,the case of MOB will be determined quickly.Internet of things(IoT)has a key role in identifying the location and information of the person falling into the sea through sensors,radio frequency,GPS and connected devices.Simultaneously,the alarm system on board will be activated and MOB flag(Oscar)will automatically be opened.This paper enables the Search and rescue(SAR)operations to be initiated and accelerated without losing time through decision-making pro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R internet of things man overboard ARDUINO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mart transportation
下载PDF
Food:God vs.Man
4
作者 Yan Lin 《ChinAfrica》 2011年第1期57-57,共1页
TWO years ago,I was overweight due to lack of exercise and an unbalanced diet. Wanting to look better,for six months I tried to eat less and sometimes starved myself. It didn’t work.I decided to try something I had h... TWO years ago,I was overweight due to lack of exercise and an unbalanced diet. Wanting to look better,for six months I tried to eat less and sometimes starved myself. It didn’t work.I decided to try something I had heard about that would let me eat like an elephant without worrying about gaining weight:going veggie. During my first week,I made fresh fruit juice with a newly-bought juicer every day. I ate carrots,potatoes,spinach,lettuce, tomatoes and squash.I tried to have a b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od:God vs.man
下载PDF
《孔子家语》中的孔子及孔门儒学主张 被引量:1
5
作者 祁志祥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42-53,共12页
《孔子家语》是战国后期孔子弟子记录整理的一部孔子言行录。它为人们在《论语》之外完整理解孔子及孔门儒学主张提供了重要补充。今本《孔子家语》十卷、四十四篇,在保留孔子家世、生平、业绩及“七十二弟子”名录方面提供了一手资料,... 《孔子家语》是战国后期孔子弟子记录整理的一部孔子言行录。它为人们在《论语》之外完整理解孔子及孔门儒学主张提供了重要补充。今本《孔子家语》十卷、四十四篇,在保留孔子家世、生平、业绩及“七十二弟子”名录方面提供了一手资料,揭示了孔子的“存亡祸福,皆己而已”的神人感应观,从“仁”“礼”“德”“法”四方面论析了孔子心中的“明王之道”,从“士人”“君子”“贤人”“圣人”诸方面阐述了孔子眼中的修身之道,并补充论析孔子关于“人道”之依据(人性)的思考,包括人的“性命”“人情”的涵义以及因人情而治人的“人义”规范。宋代以来,《孔子家语》一直被视为王肃假托的伪书。20世纪70年代两次汉墓出土文献证明此书不伪,应当纳入先秦儒学研究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家语》 孔子身世 七十二弟子 神人关系 明王之道 修身之道
下载PDF
宰天者人:曾国藩鬼神思想发微
6
作者 姜雅思 廖春阳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35-40,共6页
曾国藩的鬼神思想反对鬼神作为实体的真实存在,且表现出“宰天者人”的倾向。在与太平天国的斗争中,曾国藩倡五经而反《新约》,崇孔子而斥上帝,以理性主义的儒家礼教对抗神秘主义的宗教神权。曾国藩曾主持过求雨、祭祀龙王等活动,但其... 曾国藩的鬼神思想反对鬼神作为实体的真实存在,且表现出“宰天者人”的倾向。在与太平天国的斗争中,曾国藩倡五经而反《新约》,崇孔子而斥上帝,以理性主义的儒家礼教对抗神秘主义的宗教神权。曾国藩曾主持过求雨、祭祀龙王等活动,但其本意是通过“神道设教”实现其教化目的与政治目的,以稳定人心、消弭拜上帝教的神权影响为指向。在对天人关系的表述中,曾国藩所说的“天”主要是“义理之天”,而非人格神意义上的“主宰之天”;他强调“宰天者人”,强调人的能动作用与决定性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国藩 鬼神 礼教 神道设教 宰天者人
下载PDF
羌族神话《燃比娃取火》的神话原型解读
7
作者 吴纯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129-134,共6页
神话《燃比娃取火》是羌族最重要的文化起源神话之一,讲述着神人之子燃比娃历尽磨难的取火过程,其中蕴藏着诸多文化元素和神话原型。神话原型批评的相关理论注重以宏观性和系统性的视角来审视文本对象,不以其为孤立的个体,而是结合整体... 神话《燃比娃取火》是羌族最重要的文化起源神话之一,讲述着神人之子燃比娃历尽磨难的取火过程,其中蕴藏着诸多文化元素和神话原型。神话原型批评的相关理论注重以宏观性和系统性的视角来审视文本对象,不以其为孤立的个体,而是结合整体的人类文化创造,进行“文学人类学”的解读。以该理论来分析《燃比娃取火》,诸多文化信息得以全面展现,神话文本背后所包含的神人结合的原始意象、历尽磨难的英雄原型、原始思维的历史讲述,以及取火行为所隐含的“成人仪礼”等内容,展现出远古羌人对自身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以及对族群历史和祖先记忆的抽象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比娃取火》 神人结合意象 英雄原型 成人仪礼 历史讲述
下载PDF
对乔治·赫伯特诗歌中人神关系的解析 被引量:4
8
作者 杜一鸣 李瑾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52-55,共4页
乔治.赫伯特于1633年出版了诗集《圣殿》,自此享有很高的声誉。赫伯特诗歌中所传达的一种无所不在的基督精神吸引了各个时代的读者。在这部诗集中,赫伯特以独特的方式向人们展示了他心中的人神关系。他突出强调了物质世界——人——上... 乔治.赫伯特于1633年出版了诗集《圣殿》,自此享有很高的声誉。赫伯特诗歌中所传达的一种无所不在的基督精神吸引了各个时代的读者。在这部诗集中,赫伯特以独特的方式向人们展示了他心中的人神关系。他突出强调了物质世界——人——上帝之间的等级关系,人从肉体到精神的成长历程,以及人从诞生到堕落再到复活的过程,从而体现了上帝的仁慈之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神关系 等级关系 神爱 宇宙观 虔诚之心
下载PDF
中西文化心理模式分析 被引量:24
9
作者 邓晓芒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10,共10页
通常认为中国文化的特点就是天人合一的二元结构,也有天人相分,但最终归于天人合一,乃至天人未分的混沌;而西方文化是神、人、自然的三维结构,三者从未分到分化,最终目标也是重新合为一体,但三者必须经历对立过程,不能退回到未分状态。... 通常认为中国文化的特点就是天人合一的二元结构,也有天人相分,但最终归于天人合一,乃至天人未分的混沌;而西方文化是神、人、自然的三维结构,三者从未分到分化,最终目标也是重新合为一体,但三者必须经历对立过程,不能退回到未分状态。原始时代,世界各民族都是"天人合一"的,而"天"在此时既是自然,也是神,所以是"自然宗教",因而自然、神、人是浑然一体的。在中国,远古"天人合一"或混沌未分的状态并未被改变,而是沿袭下来。神和自然合称为"天道",其中,神方面和人合为一体则成为"圣人",自然方面和人合一则叫做"真人"。儒家主张做"圣人",道家主张做"真人",这是两种不同意义的天人合一。西方从希腊神话起,代表自然的旧神和代表精神生活的新神开始有了分化,有了"神—人—自然"三维结构的雏形。但这种分化在中世纪基督教和近现代也体现为各种不同方式,从而表现出与中国文化模式不尽相同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文化 天人合一 神一自然人 儒道佛 神话 基督教
下载PDF
神人交互的精神辩证法与黑格尔历史哲学的机制 被引量:5
10
作者 陈赟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5-69,共15页
启蒙以来,内在性与超越性的分裂使人与世界内在化了,失去了神性的光辉;上帝则因其彼岸化而成为奥秘。黑格尔以精神的概念重新定义上帝,耶稣基督死后复活的象征成为其思想资源和深层背景。精神兼摄神人,它意味着一种双向的运动,即人的上... 启蒙以来,内在性与超越性的分裂使人与世界内在化了,失去了神性的光辉;上帝则因其彼岸化而成为奥秘。黑格尔以精神的概念重新定义上帝,耶稣基督死后复活的象征成为其思想资源和深层背景。精神兼摄神人,它意味着一种双向的运动,即人的上升与神的下降的统一。黑格尔进一步实现上帝与世界的和解,世界历史祭坛上发生的民族更替与文明盛衰等等,不再被视为毫无意义的无常变化和无谓牺牲,而是精神在世界中以受难方式自我训练,进而至新生的方式。“出埃及记”构成犹太—基督宗教对历史的处理,即将历史视为从世界历史中的逃离,以期达到上帝之再临的期盼;然而这样的上帝只能居住在灵魂中而不能展现在历史中,黑格尔以精神的客观化能力连接灵魂与世界,离开世界的上帝不再具有合法性,以此方式作为精神之象征的上帝被引入国家及其伦理生活中,人不是在个体之内的体验中而是以成员身份参与伦理共同体的生活,才能见证上帝之显现。作为黑格尔式“上帝”自我确证的场所和方式,世界历史表现为精神通过世俗历史中的受难而自我训练,进而上升至新纪元的辩证历程,换言之,是精神借助民族和文明的肉身的更替而获得新生的一种曲折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 人与神 上帝与世界 黑格尔 世界历史
下载PDF
论中国古代作为政治合法性理念的“天人合一”思想 被引量:9
11
作者 徐春根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33-37,共5页
中国古代作为政治合法性理念的"天人合一"思想,常被统治者视为"法天而治"、"敬德保民"的"仁民"政治路线。倘若统治者无道无德无心无能保民,便实质上丧失了继续统治的权利。这一思想尽管在历史... 中国古代作为政治合法性理念的"天人合一"思想,常被统治者视为"法天而治"、"敬德保民"的"仁民"政治路线。倘若统治者无道无德无心无能保民,便实质上丧失了继续统治的权利。这一思想尽管在历史上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但是它的基本精神对于我们今天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反思诸多政治理论与社会现实问题仍然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合一” 政治合法性 君权天授 天命靡常 惟德是辅
下载PDF
中国古代天人之论真能解决当今人类面临的危机吗? 被引量:3
12
作者 杨庆中 《河北学刊》 CSSCI 2004年第5期93-98,共6页
殷周之际 ,周公“损益”殷商宗教 ,纳“德”于宗教信仰系统之中 ,作为天人沟通的根据 ,形成了“天人德合”的天命观。春秋时期 ,由于社会转型的外缘助力 ,西周天命论的内在矛盾日益突出 ,构成天命论的诸多要素 ,特别是天、人等要素遂逐... 殷周之际 ,周公“损益”殷商宗教 ,纳“德”于宗教信仰系统之中 ,作为天人沟通的根据 ,形成了“天人德合”的天命观。春秋时期 ,由于社会转型的外缘助力 ,西周天命论的内在矛盾日益突出 ,构成天命论的诸多要素 ,特别是天、人等要素遂逐渐发生分化 ,并得到了相对独立的发展。春秋战国之际 ,老子与孔子反思夏、商、周三代宗教及春秋时期的政治现实 ,借助于西周天命论分化带来的丰富文化资源 ,扬弃“天人德合”的思维模式 ,分别建构了“推天道明人道”和“推人道达天命”的哲学体系。《易传》综合二家之说 ,围绕人与社会存在的合理性和人与社会合理存在的可能性问题 ,建构了颇具特色的天人之学 ,奠定了中国哲学发展的基本思路。所以 ,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问题主要是用来解决伦常名教的形上基础、人之为人的根据以及终极关怀等安身立命问题的 ,而不是用来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等问题的。中国古代哲人几乎从不用知识论的进路考量天人及二者之间的距离 ,而是靠修养、直觉、(准宗教性的 )情感体验来感受天人之间的默契。由于是一种默契 ,也就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 ,因此 ,理解的空间也就相当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关系 天命 天道 天人合一
下载PDF
彩虹、割礼、洗礼:宗教视阈下《圣经》约记中神人关系的代码 被引量:2
13
作者 蒋栋元 吴格非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124-129,共6页
"约"在《圣经》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了更好地治理人类,神采取了与肉体惩罚、洪水毁灭等不同的方式——立约。经历了旧约和新约时代,神与人双方共订立了八个盟约。这些盟约都有记号为见证,其中彩虹、割礼和洗礼分别为挪... "约"在《圣经》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了更好地治理人类,神采取了与肉体惩罚、洪水毁灭等不同的方式——立约。经历了旧约和新约时代,神与人双方共订立了八个盟约。这些盟约都有记号为见证,其中彩虹、割礼和洗礼分别为挪亚之约、亚伯拉罕之约和基督新约的标记,是神人之间达成和解、挑选子民和人类救赎的代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虹 割礼 洗礼 神人关系 代码
下载PDF
黑格尔的家庭观和中国家庭观之比较——读《精神现象学》札记(之一) 被引量:8
14
作者 邓晓芒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6,共6页
黑格尔的伦理不是自然血缘和情感关系,而是人的法则和神的法则,包括国家、市民社会和家庭。家庭是为市民社会和国家培养独立的公民的,不是忠和孝的关系,而是理性人格的养成。家庭内部的夫妻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及兄弟姐妹关系都不是... 黑格尔的伦理不是自然血缘和情感关系,而是人的法则和神的法则,包括国家、市民社会和家庭。家庭是为市民社会和国家培养独立的公民的,不是忠和孝的关系,而是理性人格的养成。家庭内部的夫妻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及兄弟姐妹关系都不是一方服从另一方的关系,而是互相的"尊重"(Peitt),借此才从自然的类上升到伦理;三种关系中最重要的是兄弟姐妹的关系,特别是兄弟关系,它走出了家庭,而成为摆脱了自然束缚的自由平等关系,为进入公民社会和承担国家义务做好了准备。在这个层次上,家庭关系体现了伦理实体的一种自我否定的本质。所有这些关系都是与中国传统伦理的家庭关系和家国关系完全不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格尔 家庭 人的法则和神的法则 伦理
下载PDF
尼采的“上帝之死”与福柯的“人之死”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鲁祥 李晓林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8-53,共6页
尼采的“上帝死了,,指的是人要独立于世界,必须否定那个设定了终极价值和意义的上帝;福柯的“人死了”指的是随着语言回归自身,18世纪末、19世纪初出现于西方哲学中的“人”的概念将失去意义。在尼采的“上帝之死”与福柯的“人之死”... 尼采的“上帝死了,,指的是人要独立于世界,必须否定那个设定了终极价值和意义的上帝;福柯的“人死了”指的是随着语言回归自身,18世纪末、19世纪初出现于西方哲学中的“人”的概念将失去意义。在尼采的“上帝之死”与福柯的“人之死”之间有着血缘关系:“上帝”和“人”都是人的发明,人借此确立了自身的特权地位;在解构了“上帝”和“人’之后,审美成为人生最重要、最本真的事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帝之死 人之死 审美主义
下载PDF
现代性进程中的神人之争——从福柯的反思回溯梅洛-庞蒂的立场 被引量:3
16
作者 杨大春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3-82,共10页
当代哲学家福柯的现代性反思确认人是19世纪的一个发明,由此引发了人为什么在17、18世纪缺席的问题,这其实涉及神人之争。后期现代哲学家梅洛-庞蒂通过本己身体对人、通过野性存在对自然进行的描述表明,早期现代心性哲学对理想性/观念... 当代哲学家福柯的现代性反思确认人是19世纪的一个发明,由此引发了人为什么在17、18世纪缺席的问题,这其实涉及神人之争。后期现代哲学家梅洛-庞蒂通过本己身体对人、通过野性存在对自然进行的描述表明,早期现代心性哲学对理想性/观念性的追求意味着神在神人之争中的主宰地位,后期现代心性哲学关于现实性与理想性、物质性与观念性相结合的要求代表了人在神人之争中的中心地位。以福柯哲学为代表的当代物性哲学不仅彻底抛弃了人的神性,而且完全放弃了人的心性。反思性的回溯表明,梅洛-庞蒂对早期现代哲学家笛卡尔和康德的解读很自然地引出了福柯式的问题及其答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洛-庞蒂 福柯 现代性 神人之争 神性 心性
下载PDF
在“治法”与“治人”之间——黄宗羲“有治法而后有治人”思想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允春喜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1期83-90,共8页
黄宗羲在继承先秦思想家的基础上,对一家之法与天下之法进行了区分,明确提出"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思想,强调治法对于治人的优先地位。他对理想的治法做了具体的设想,主张设置宰相,建立学校,恢复方镇,以外在的形式来限制君主... 黄宗羲在继承先秦思想家的基础上,对一家之法与天下之法进行了区分,明确提出"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思想,强调治法对于治人的优先地位。他对理想的治法做了具体的设想,主张设置宰相,建立学校,恢复方镇,以外在的形式来限制君主的权力,从而使其认识达到了历史的高度。但是,由于时代的限制,黄宗羲并没有否定君主制的合法性,其治法主张最终仍然滑向了对治人的期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宗羲 治法 治人
下载PDF
迈向万能视角建筑学(一) 被引量:9
18
作者 朱文一 《城市设计》 2015年第2期106-112,共7页
本文认为今天的人类已经身处数字化生存时代,在以谷歌地球为代表的互联网地图上以万能视角优先体验建筑的方式,彻底颠覆了通常以凡人视角为主的建筑体验;并列举朱文一工作室作品"Plan O"方案,表述迈向万能视角建筑学的一种未... 本文认为今天的人类已经身处数字化生存时代,在以谷歌地球为代表的互联网地图上以万能视角优先体验建筑的方式,彻底颠覆了通常以凡人视角为主的建筑体验;并列举朱文一工作室作品"Plan O"方案,表述迈向万能视角建筑学的一种未来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人视角 万能视角 数字化生存 谷歌地球 万能视角建筑学 芝加哥建筑奖 “Plan O”方案
下载PDF
祭、戏的互文——湘中新化县“酬还都猖大愿”仪式音声解读 被引量:4
19
作者 赵书峰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5年第5期102-108,共7页
"酬还都猖大愿"是以湘中地区新化县为代表的集巫道傩为一体的大型还愿法事,是湘中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间信仰之一。作为一种祭祀性戏剧,它以傩神装扮为手法,以写意性的戏剧手段,以"捉猫公"1为仪式主线内容,借助形象... "酬还都猖大愿"是以湘中地区新化县为代表的集巫道傩为一体的大型还愿法事,是湘中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间信仰之一。作为一种祭祀性戏剧,它以傩神装扮为手法,以写意性的戏剧手段,以"捉猫公"1为仪式主线内容,借助形象化、戏剧性、神圣性的仪式象征隐喻,同时借助戏剧化的傩戏手法,形象地呈现了韩信复仇记历史叙事,同时也最终实现了仪式举办方请神还愿的仪式象征隐喻。酬还都猖大愿仪式音乐,不仅是巫道傩等音乐的结合体,而且其强烈的祭、戏互文的关系,体现出中国戏曲发生的早期雏形,折射出我国戏曲音乐文化发展历史语境中的一个切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酬还都猖大愿 捉猫公 互文性 仪式音乐 祭戏
下载PDF
中西文化心理模式分析(续) 被引量:2
20
作者 邓晓芒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12,共12页
通常认为中国文化的特点就是天人合一的二元结构,也有天人相分,但最终归于天人合一,乃至天人未分的混沌;而西方文化是神、人、自然的三维结构,三者从未分到分化,最终目标也是重新合为一体,但三者必须经历对立过程,不能退回到未分状态。... 通常认为中国文化的特点就是天人合一的二元结构,也有天人相分,但最终归于天人合一,乃至天人未分的混沌;而西方文化是神、人、自然的三维结构,三者从未分到分化,最终目标也是重新合为一体,但三者必须经历对立过程,不能退回到未分状态。原始时代,世界各民族都是"天人合一"的,而"天"在此时既是自然,也是神,所以是"自然宗教",因而自然、神、人是浑然一体的。在中国,远古"天人合一"或混沌未分的状态并未被改变,而是沿袭下来。神和自然合称为"天道",其中,神方面和人合为一体则成为"圣人",自然方面和人合一则叫做"真人"。儒家主张做"圣人",道家主张做"真人",这是两种不同意义的天人合一。西方从希腊神话起,代表自然的旧神和代表精神生活的新神开始有了分化,有了"神—人—自然"三维结构的雏形。但这种分化在中世纪基督教和近现代也体现为各种不同方式,从而表现出与中国文化模式不尽相同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文化 天人合一 神一自然一人 儒道佛 神话 基督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