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世纪下半叶中外儿童文学交流综论 |
王泉根
|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
2004 |
13
|
|
2
|
影像转换的增量与增值——关于新世纪文学电影改编的整体状况考量 |
赵庆超
|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7 |
1
|
|
3
|
儒学传统与新人文主义的碰撞与传承——吴宓、曹慕樊学术思想共鸣之契机 |
陈新星
|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0 |
0 |
|
4
|
论二十世纪上半叶大陆旅美作家与1950-1970年代台湾旅美作家“美国形象”建构之异同 |
向忆秋
|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8 |
1
|
|
5
|
屈辱中的“风采”:笛福的“罗克珊娜”与陈寅恪的“柳如是”形象比较 |
费小平
|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8 |
0 |
|
6
|
中德木刻插图艺术风格比较研究——以16世纪文学作品为例 |
杨若含
史挥戈
|
《创意设计源》
|
2018 |
0 |
|
7
|
重申文学性——对新世纪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思考 |
谢天振
|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
2000 |
1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