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世纪下半叶中外儿童文学交流综论 被引量:12
1
作者 王泉根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28-37,共10页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全球意识中的中西儿童文学交流对话呈现出译介走向多元化、系统化、序列化,注重现代意识与全球意识,激扬中国儿童文学的创新精神等特点。同时,50年代苏俄儿童文学对中国儿童文学产生了强势影响。总之,20世纪下半叶中外...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全球意识中的中西儿童文学交流对话呈现出译介走向多元化、系统化、序列化,注重现代意识与全球意识,激扬中国儿童文学的创新精神等特点。同时,50年代苏俄儿童文学对中国儿童文学产生了强势影响。总之,20世纪下半叶中外儿童文学的关系,体现出渐进的双向的互动、开放交流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下半叶 中国 外国 儿童文学 比较文学 全球意识
下载PDF
影像转换的增量与增值——关于新世纪文学电影改编的整体状况考量 被引量:1
2
作者 赵庆超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5期117-122,共6页
应和着文学与电影生产的繁荣气象,新世纪文学的电影改编呈现出增量的趋势,在题材、体裁、风格等方面均具有鲜明的艺术增长点,也存在都市题材扎堆而精品稀缺、乡村题材减少而质量较高、养眼影像泛滥而走心作品不足等艺术改编的短板,使得... 应和着文学与电影生产的繁荣气象,新世纪文学的电影改编呈现出增量的趋势,在题材、体裁、风格等方面均具有鲜明的艺术增长点,也存在都市题材扎堆而精品稀缺、乡村题材减少而质量较高、养眼影像泛滥而走心作品不足等艺术改编的短板,使得增量与增值之间呈现出较为复杂的不对等关系,对创编者而言,消除负面因素和寻求增量中的增值将尤为迫切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世纪文学 电影改编 增量 增值 短板
下载PDF
儒学传统与新人文主义的碰撞与传承——吴宓、曹慕樊学术思想共鸣之契机
3
作者 陈新星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63-66,共4页
"学衡"派思想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有一定的反思作用,现在,面对"文学失语症"、"文化霸权"的危机,这些思想更是弥足珍贵。作为"学衡"派灵魂人物的吴宓,其一生遭遇坎坷,学术思想未曾大放异彩,但历经... "学衡"派思想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有一定的反思作用,现在,面对"文学失语症"、"文化霸权"的危机,这些思想更是弥足珍贵。作为"学衡"派灵魂人物的吴宓,其一生遭遇坎坷,学术思想未曾大放异彩,但历经浩劫终究流传至今。吴宓晚年遇到一位极为重要的后辈友人曹慕樊,他们思想方面的共鸣可谓"学衡"精神的一种传承。文章重点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探讨吴宓与曹慕樊在文艺、诗艺上的共通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宓 曹慕樊 比较文学 新人文主义 传承
下载PDF
论二十世纪上半叶大陆旅美作家与1950-1970年代台湾旅美作家“美国形象”建构之异同 被引量:1
4
作者 向忆秋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6期61-68,共8页
二十世纪上半叶大陆旅美作家与1950-1970年代台湾旅美作家笔下的"美国形象",可以略分为正面、负面、"异"/原汁原味的"他者"形象以及复杂、立体的美国形象等几种基本模式。就正面美国形象而言,大陆旅美作... 二十世纪上半叶大陆旅美作家与1950-1970年代台湾旅美作家笔下的"美国形象",可以略分为正面、负面、"异"/原汁原味的"他者"形象以及复杂、立体的美国形象等几种基本模式。就正面美国形象而言,大陆旅美作家从多重维度进行建构,台湾旅美作家更重视精神维度的美国形象。与大陆旅美作家主要从道德、政治、法律、种族等维度建构美国形象不同,台湾旅美作家主要从美学、艺术的维度加以建构,较少直接突出意识形态性。大陆旅美作家笔下的美国形象,更多彰显了弱国子民的异国想象和国族想象;台湾旅美作家笔下的美国形象,基本上反映了漂泊失根的"精神游子"对美国的想象性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世纪 旅美华人文学 美国形象 比较研究
下载PDF
屈辱中的“风采”:笛福的“罗克珊娜”与陈寅恪的“柳如是”形象比较
5
作者 费小平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5期75-81,共7页
笛福在小说《罗克珊娜》(1724)中塑造的"小三"形象"罗克珊娜"与陈寅恪在为明末才女柳如是"沉冤昭雪"的传记文学作品《柳如是别传》(1953-1963)中塑造的"小三"形象"柳如是"(亦称"... 笛福在小说《罗克珊娜》(1724)中塑造的"小三"形象"罗克珊娜"与陈寅恪在为明末才女柳如是"沉冤昭雪"的传记文学作品《柳如是别传》(1953-1963)中塑造的"小三"形象"柳如是"(亦称"河东君"),以各自发自内心的禀性、才情,共同保持着"屈辱"中的动人"风采"。她们均具备非同寻常的智慧,重情重义且怀感恩之志,挑战男性性别且与男人"试比高"。但来源于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物在行为动机上有所差异:(1)罗克珊娜的智慧("算计")背后隐含着浓郁的商品经济意识;柳如是的智慧("行贿")背后涌动的是一种踏破铁蹄、上下寻觅的真爱。(2)罗克珊娜的情义背后是金钱,是功利;柳如是注重的情义隐含着"人贵物贱""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儒家人本思想。(3)罗克珊娜挑战男性,是打"自由"之名,行钱财之实;柳如是身着男装,挑战男性,是对牧斋君身上体现的博学、智慧的儒雅之气的顶礼膜拜。对二者的跨国、跨语、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对于英国18世纪文学、中国现代传记文学及比较文学平行研究、陈寅恪研究有着不容忽视的学术价值及文本化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辱中的“风采” 笛福“罗克珊娜” 陈寅恪“柳如是” “小三”形象 英国18世纪文学 中国现代传记文学 比较文学平行研究
下载PDF
中德木刻插图艺术风格比较研究——以16世纪文学作品为例
6
作者 杨若含 史挥戈 《创意设计源》 2018年第3期26-31,共6页
16世纪木刻插图艺术在中国和德国均取得极高的成就,这得益于当时商品经济和通俗文学提供的创作基础。文章以16世纪中国和德国文学作品中的插图为切入点,以跨文化视角对同一时间段内两种不同文化语境下的插图艺术风格进行比较研究,通过... 16世纪木刻插图艺术在中国和德国均取得极高的成就,这得益于当时商品经济和通俗文学提供的创作基础。文章以16世纪中国和德国文学作品中的插图为切入点,以跨文化视角对同一时间段内两种不同文化语境下的插图艺术风格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它们在构图、线条、人物造型方面的差异,揭示了相似的艺术形式在相同的时代形成不同风格和发展方向的原因在于继承了不同的文化艺术传统,以此来增进不同文化间的互相理解,构建理性的世界文化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6世纪中国文学 16世纪德国文学 木刻插图 艺术风格 比较研究
下载PDF
重申文学性——对新世纪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思考 被引量:16
7
作者 谢天振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2000年第1期1-16,共16页
中国比较文学工作者该如何看待当前西方比较文学界的泛文化研究趋势 ?新世纪中国比较文学该如何发展 ?作者阐述了他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 21世纪 中国 比较文学 发展 研究趋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