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Philosophy and Contemporary Studies of Man in China
1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1999年第3期77-79,190,共4页
关键词 MAN A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philosophy and Contemporary Studies of Man in China
原文传递
思维法则学框架下东西方管理理论的比较——探索管理科学中国学派走向世界的道路 被引量:5
2
作者 杜荣 艾时钟 Cathal M Brugha 《管理学报》 CSSCI 2010年第10期1421-1425,共5页
思维法则学下的CmCvAwAs系统理论,汲取了哲学和心理学的成果,包含了东方哲学思想,可为东西方管理理论的比较提供一个结构化框架。在CmCvAwAs系统理论框架下,对需要层次理论、系统开发的生命周期理论、质量管理理论、群体发展阶段理论、... 思维法则学下的CmCvAwAs系统理论,汲取了哲学和心理学的成果,包含了东方哲学思想,可为东西方管理理论的比较提供一个结构化框架。在CmCvAwAs系统理论框架下,对需要层次理论、系统开发的生命周期理论、质量管理理论、群体发展阶段理论、物理-事理-人理系统理论、东方管理学、和谐管理理论、和合管理理论进行了比较,分析了CmCvAwAs系统理论对于管理研究和管理实践的理论含义,并基于此给出了管理科学中国学派走向世界的一些具体的机遇和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管理理论 和谐管理 东方管理学 和合管理 物理-事理-人理 系统 思维法则学 比较
下载PDF
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性转型的反思 被引量:3
3
作者 张俊 程伟 梅珍生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18-22,共5页
现代性是对现代社会文化精神的观照,也是对与传统相对立的价值观念、社会结构特征的概括。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型,可以看到,尽管传统文化没有建构出反思的主体,也没有提出过类似新教伦理中的职业观念,社会生活也缺少理性化的或... 现代性是对现代社会文化精神的观照,也是对与传统相对立的价值观念、社会结构特征的概括。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型,可以看到,尽管传统文化没有建构出反思的主体,也没有提出过类似新教伦理中的职业观念,社会生活也缺少理性化的或合理化的建构,但依然存在走向现代性转型的思想资源,由此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性视域下的理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传统文化 中西比较 现代性转型
下载PDF
中西传统哲学的形成和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张世英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26-35,共10页
 不同的地理环境产生了中西哲学不同的理论传统。就其主要宗旨而言,如果说西方传统哲学乃在于在一种超时间的无限中重现自我的话,那么中国传统哲学则在于在时间之内的无限绵延中实现自我;同时,这两种不同的哲学传统决定了中西文化在伦...  不同的地理环境产生了中西哲学不同的理论传统。就其主要宗旨而言,如果说西方传统哲学乃在于在一种超时间的无限中重现自我的话,那么中国传统哲学则在于在时间之内的无限绵延中实现自我;同时,这两种不同的哲学传统决定了中西文化在伦理观、科学观及审美观上趣旨之迥异;而当代中国哲学理论建设的任务不是在西学与中学之间扬此而抑彼,而是应走向二者的结合与会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传统哲学 中国传统哲学 中西哲学的比较 中西哲学的会通
下载PDF
比较与融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有效途径 被引量:1
5
作者 姚纪纲 董丽 《晋阳学刊》 CSSCI 2009年第3期63-66,共4页
与各种形式的哲学观点展开直接的对话交流,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境遇和路径选择。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出发,着眼于世界历史变革和未来发展,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性思维为工具,分析比... 与各种形式的哲学观点展开直接的对话交流,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境遇和路径选择。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出发,着眼于世界历史变革和未来发展,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性思维为工具,分析比较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产生的不同文化背景、致思特点和理论旨趣,大胆地吸收借鉴其中所蕴藏的合理因素和思想营养,必将丰富充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宝库,从而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伟大历史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中国哲学 西方哲学 比较 融合
下载PDF
面向感性活动本身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国坛 黄海洋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3-20,共8页
本文以面向事情本身的思维方式来理解马克思哲学的理论基础,试图通过面向感性活动本身而深入到马克思哲学的根基处。本文认为,马克思哲学以感性活动来改造作为西方传统哲学的基础的逻辑必然性,具体展示了感性直观—意识活动—感性活动... 本文以面向事情本身的思维方式来理解马克思哲学的理论基础,试图通过面向感性活动本身而深入到马克思哲学的根基处。本文认为,马克思哲学以感性活动来改造作为西方传统哲学的基础的逻辑必然性,具体展示了感性直观—意识活动—感性活动的内在逻辑结构,从而提出历史是在感性活动的基础上,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为目的的感性活动自身的运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性活动 马克思哲学 西方哲学
下载PDF
从哲学美学看中西方传统园林美的差异 被引量:6
7
作者 沈洁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0-85,共6页
通过对中西文化中"摹仿自然"与"心师造化","典型"与"意境"2组概念的比较,从哲学美学的视角对中西方园林美的差异缘由进行了探究。中西方文化中对于自然(nature)含义的不同解读、"摹仿&qu... 通过对中西文化中"摹仿自然"与"心师造化","典型"与"意境"2组概念的比较,从哲学美学的视角对中西方园林美的差异缘由进行了探究。中西方文化中对于自然(nature)含义的不同解读、"摹仿"与"心师"自然方式的差异以及对于审美对象向内或向外地探索,是造成中西方传统园林美差异的重要原因。无论是中国园林还是西方园林,它们都是在向自然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园林形态只是对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下不同人群关于自然概念的不同认知的侧面反映,并无谓"自然"与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中西方传统园林 比较 哲学美学
下载PDF
中西历史哲学思想的特点及其发展横议 被引量:1
8
作者 邓辉 陶浊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2-70,共9页
历史哲学作为西方近代以来逐渐建立的学科有其特定含义和意义,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以历史哲学为名对古今中外历史中所具有的丰富而深刻的历史哲学思想进行研究。同西方历史哲学相比,中国传统思想中蕴藏着具有浓郁醇厚的自身特色的历史哲学... 历史哲学作为西方近代以来逐渐建立的学科有其特定含义和意义,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以历史哲学为名对古今中外历史中所具有的丰富而深刻的历史哲学思想进行研究。同西方历史哲学相比,中国传统思想中蕴藏着具有浓郁醇厚的自身特色的历史哲学思想。通过对中西历史哲学思想的历史考察可以发现,由于中西方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等,导致他们各自对哲学与历史的理解存在着根本差异,决定了中西方历史哲学思想展现出迥异的价值取向,从而走上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哲学 中西比较 中西历史哲学的特点及其发展
下载PDF
比较研究与中国哲学学科基础问题 被引量:2
9
作者 尚文华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18-126,共9页
"中国哲学"这一提法自出现以来一直争议不断,有关如何进行中西比较研究的讨论更是不绝于耳。从存在(或天命)与概念-逻辑这一双重结构出发,我们可以"界定"一种学科意义上的中国哲学,这一界定呈现了经典文本与现代解... "中国哲学"这一提法自出现以来一直争议不断,有关如何进行中西比较研究的讨论更是不绝于耳。从存在(或天命)与概念-逻辑这一双重结构出发,我们可以"界定"一种学科意义上的中国哲学,这一界定呈现了经典文本与现代解释之间的张力,及其所打开的比较空间。中西哲学解释体系的不同,导致出现"盲点-纠正式"和"自身-扩充式"两种比较研究的策略,对比这两种策略可知,中国哲学研究和中西哲学比较研究是在概念-逻辑基础上的对发生性和超越性的存在或天命的重新经历和言说,而重新经历和言说的基础则是自身最内在、最原初的生存经验或生存倾向,这正是中西哲学比较研究方法论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中西哲学比较 存在 天命 生存经验
下载PDF
中西印哲学中的“出世”与“入世”观念比较 被引量:3
10
作者 姚卫群 《深圳社会科学》 2021年第3期136-144,共9页
"出世"与"入世"观念是中西印哲学中涉及的重要问题。中西印哲人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从一个特定角度展示了他们理论的特色。三地哲人在发展中都在不同程度上追求超越人们社会生活的一种理想的思想境界或超凡脱俗的状... "出世"与"入世"观念是中西印哲学中涉及的重要问题。中西印哲人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从一个特定角度展示了他们理论的特色。三地哲人在发展中都在不同程度上追求超越人们社会生活的一种理想的思想境界或超凡脱俗的状态,但在发展中也最终都给世俗社会留有空间。古印度哲学中对"出世"与"入世"问题的探索基本上贯穿其各主要派别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各派普遍关注的问题。古代中国哲学相对古代印度哲学而言,对此问题的关注没有那么大。中国佛教较为重视这个问题,但其中有印度佛教影响的成分。古代欧洲哲学对这一问题的关注程度也不如古代印度哲学。在古代中国,"入世"的思想占据主导地位,不仅儒家的主导思想是如此,道教和佛教中的"入世"思想后来也很突出。在古代欧洲,"入世"的观念没有古代中国的影响大,"出世"的观念则没有古代印度的影响大。古代中国文化中对"出世"与"入世"观念的处理较为恰当,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明显。古代印度虽也讨论这一组概念,但相对来说"出世"的观念较为突出,这虽然对于抑制人的贪欲有一定作用,但缺乏鼓励民众积极进取,所以也有一些负面作用。三地哲人有关"出世"与"入世"的观念与他们的基本理论倾向有较大关联。梳理和分析这方面的内容对我们了解东西方哲学的主要形态和基本发展脉络有着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世” “入世” 东方哲学 西方哲学 东西方哲学比较
下载PDF
语言哲学视阈中的中西哲学之比较——以道家哲学与海德格尔哲学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郭德君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32-36,共5页
中西哲学不同的文化背景、各自复杂的体系和丰富的内涵决定了对其进行全面的比较是非常困难的,20世纪的语言哲学突破了传统哲学的语言工具论,把语言当做存在的建构性力量,因此,通过对西方语言哲学的代表之一海德格尔的语言本体论和在某... 中西哲学不同的文化背景、各自复杂的体系和丰富的内涵决定了对其进行全面的比较是非常困难的,20世纪的语言哲学突破了传统哲学的语言工具论,把语言当做存在的建构性力量,因此,通过对西方语言哲学的代表之一海德格尔的语言本体论和在某种程度上与其具有相似性的道家哲学思想进行深刻分析,可以为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认识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西方哲学 语言哲学 海德格尔 道家哲学 比较
下载PDF
梁漱溟的中国哲学观 被引量:1
12
作者 秦淮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1-25,共5页
梁漱溟一生致力于反省中国文化及其哲学、实现中国文化及其哲学的复兴,文化与哲学构成梁漱溟学术思想的两翼。人们多从文化观的视角来研究梁漱溟的思想,其实,梁漱溟在20世纪早期就系统阐发中国哲学观,论证了中国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梁漱溟一生致力于反省中国文化及其哲学、实现中国文化及其哲学的复兴,文化与哲学构成梁漱溟学术思想的两翼。人们多从文化观的视角来研究梁漱溟的思想,其实,梁漱溟在20世纪早期就系统阐发中国哲学观,论证了中国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中国哲学的更新、中国哲学的特质等重要问题。梁漱溟的中国哲学观奠定了现代新儒学的基础,对现代中国哲学的创建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漱溟 西方化 东方化 科学 玄学 现代中国哲学
下载PDF
哲学视域下的中西性别理论与女性文学批评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纯菲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57-163,共7页
从哲学维度研究性别问题,着眼点在于研究男女两性社会身份的相互关系问题。西方奠基于理性与感性二元界分的哲学思维,使男性获得被崇尚的理性身份,女性则随着感性身份的被定义而被摒出"中心"的地位,成为两性对立关系中男性主... 从哲学维度研究性别问题,着眼点在于研究男女两性社会身份的相互关系问题。西方奠基于理性与感性二元界分的哲学思维,使男性获得被崇尚的理性身份,女性则随着感性身份的被定义而被摒出"中心"的地位,成为两性对立关系中男性主体的"他者";中国哲学的有机整体性思维,规定了男女两性的一体性取向及相依相生的关系。但在中国人伦本体性文化体系中,哲学同时又是伦理哲学或哲学伦理学,伦理学的男尊女卑序位观念获得哲学的合法性认可,女性由此被置于两性构成性关系中的"卑下"的处境。中西女性文学与批评基于各自性别哲学而展开,呈现各自的特色。因此,中国女性文学批评民族主体性建构,应重视性别哲学维度的发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哲学 中西比较 女性文学批评
下载PDF
简论晚明“中西哲学对决”之主要格式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耀南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15-120,共6页
晚明"中西哲学对决"之主要格式有:以亚里士多德"四因说"驳道家之"无"与释家之"空";以西洋哲学"实体-属性"之说驳中国哲学之"太极"与"理";用西洋哲学中之"... 晚明"中西哲学对决"之主要格式有:以亚里士多德"四因说"驳道家之"无"与释家之"空";以西洋哲学"实体-属性"之说驳中国哲学之"太极"与"理";用西洋哲学中之"发生论"释读"理生天地万物"之"生";以西洋哲学固有之"白板说"反驳儒家之"性本善"及"复初"说;以西洋"三司"知识论释读儒家之"仁"与"义";以西洋"生死"说置换儒家之"生死"说;以西洋哲学之"成见"颠覆中国"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之观念;以西洋哲学中之"材料"与"形质"释读中国哲学之"气";以"物之元质"释读"太极";以西洋"原罪"说释读中国哲学之"恶";以西洋"定性论"驳中国"随性论";以西洋哲学之"本体论"驳中国哲学;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明时期 中西哲学对决 中西哲学比较
下载PDF
另一种五四新文化——梁漱溟对《新青年》的回应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永中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6-33,I0001,共9页
当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时,梁漱溟正执教北大;但倍感压抑,以出世之心做孔子之研究,组建孔子哲学研究会,试图发出微弱的声音。其《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对《新青年》做出回应,以为陈独秀、胡适等人主张西方化,却将东西文化根本对立,错误地把... 当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时,梁漱溟正执教北大;但倍感压抑,以出世之心做孔子之研究,组建孔子哲学研究会,试图发出微弱的声音。其《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对《新青年》做出回应,以为陈独秀、胡适等人主张西方化,却将东西文化根本对立,错误地把孔子等同于他们所批判的中国适用之文化,没有透彻理解孔子精神对于中国人伦社会之意义,没有找到疗治文化破坏所造成的伦理崩溃的方法。从罗素、柏格森和倭铿等对西方文化的反思中,梁漱溟发现东西文化并非二元对立;相反,可通过某种途径调和融通为一个整体,以对新文化的偏向进行修正,即用孔子的有情的刚动的人生态度来容纳科学民主的精神,使新文化本土化、扎根化,破除所谓道器、体用之二元论,使东西文化相互牵连、彼此互渗、新旧会通,从而形成另一种五四新文化,促使中国的文艺复兴。梁漱溟并非学界所谓的反新文化的保守主义者,而是体现了五四新文化的丰富性和多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漱溟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新青年》刚 五四新文化
下载PDF
当代中西方政治哲学比较 被引量:1
16
作者 吕鸣章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113-118,共6页
政治哲学现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炙手可热的话题之一。政治哲学在当代中西方政治生活境域中既有共性,又有差异。从政治哲学复兴的原因来看,当代西方政治哲学是西方实证主义、行为主义破产的理论诉求,当代中国政治哲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政治哲学现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炙手可热的话题之一。政治哲学在当代中西方政治生活境域中既有共性,又有差异。从政治哲学复兴的原因来看,当代西方政治哲学是西方实证主义、行为主义破产的理论诉求,当代中国政治哲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的现实必然;从思想渊源来看,当代西方政治哲学是西方传统政治哲学的一脉传承,当代中国政治哲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继续;从当代中西方政治哲学的价值立场来看,当代西方政治哲学追求的是形式正义,当代中国政治学追求的是实质正义;从当代中西方政治哲学的风格特色来看,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侧重于微观分析,并占据世界政治哲学的主导地位,当代中国政治哲学侧重于宏观把握,对西方政治哲学具有一定的依附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 中西方政治哲学 比较
下载PDF
东方哲学与西方现代建筑 被引量:2
17
作者 孙小三 夏江 《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1期25-27,共3页
西方现代建筑如果只是一味的在技术层面上寻求突破,而不在哲学高度上产生超越的话,很难解决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它的出路在哪里,东方哲学应该是其前进中的一盏明灯.
关键词 中国哲学 西方 有机建筑 赖特 贝聿铭 发展史 技术
下载PDF
建国前西方科学哲学在我国传播研究述评 被引量:1
18
作者 易显飞 章雁超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457-461,559-560,共5页
19世纪40年代,广义的西方科学哲学包括逻辑学、分析哲学、实验主义哲学等作为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在中国传播。当前国内关于建国前西方科学哲学在我国传播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哲学史的方式进行考察,它散见于各类西学东渐史研究中。... 19世纪40年代,广义的西方科学哲学包括逻辑学、分析哲学、实验主义哲学等作为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在中国传播。当前国内关于建国前西方科学哲学在我国传播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哲学史的方式进行考察,它散见于各类西学东渐史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对西方科学哲学在我国的传播以具体微观的史实描述为主,缺乏宏观全面综合的把握。以科学哲学传播主体的纵向列举为主,而横向对比分析研究略显不足。部分研究只是流于科学哲学传播的文献整理和史实陈述,从哲学层面和内在逻辑深层把握西方科学哲学传播的规律及动力机制方面,有待加强。部分研究重传播历史研究,轻影响研究;并且对于科学哲学传播在中国产生的学术影响与社会影响,缺乏专门的系统的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科学哲学 传播 建国前 西学东渐
下载PDF
明末至清前期“子学”比附“西学”的境遇和意义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仲华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8-123,共6页
利用传统学术资源,与西学知识进行"比附",论证"中西相通"或"西学中源",是明末清初以来中国思想界认识西学的重要途径。以先秦诸子为核心的"子学"从一开始便充当了"申西比附"的依据... 利用传统学术资源,与西学知识进行"比附",论证"中西相通"或"西学中源",是明末清初以来中国思想界认识西学的重要途径。以先秦诸子为核心的"子学"从一开始便充当了"申西比附"的依据和资料来源。士人通过"以子证西",一方面认识了部分西学知识,维护了对"中学"的自信和坚守,但另一方面也因此阻碍了对西学的学习和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比附 西学中源 子学 中西交流
下载PDF
古代希腊罗马哲学和东西方文明的融汇 被引量:1
20
作者 姚介厚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40-46,共7页
西欧古典文明和当时的东方(近东与北非)文明有重要差异,希腊罗马文明的特征为希腊罗马哲学发挥文化创造力提供了较大的自由空间;各种东方文明和西欧古典文明的和谐交往,对希腊古典哲学、希腊化与罗马哲学的形成与发展,都有很重要的影响... 西欧古典文明和当时的东方(近东与北非)文明有重要差异,希腊罗马文明的特征为希腊罗马哲学发挥文化创造力提供了较大的自由空间;各种东方文明和西欧古典文明的和谐交往,对希腊古典哲学、希腊化与罗马哲学的形成与发展,都有很重要的影响。吸取东方文明的成果,是希腊罗马哲学产生与演进的重要因素。世界不同文明的冲突总是暂时的,而不同文明的和平交往与和谐融汇才是人类进步的主流,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欧古典文明 东方文明 古代希腊罗马哲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