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西省地闪特征及其与雷达特征量关系研究
1
作者 丁艺涵 支树林 +2 位作者 许东蓓 燕若彤 常秉松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91-602,共12页
利用2013—2020年3—9月江西省多普勒天气雷达和地闪观测资料,对地闪分布特征及其与雷达主要特征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江西省地闪频数从东北到西南逐渐减小,其北部鄱阳湖平原为地闪频数高值区;地闪频数具有明显的季节变... 利用2013—2020年3—9月江西省多普勒天气雷达和地闪观测资料,对地闪分布特征及其与雷达主要特征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江西省地闪频数从东北到西南逐渐减小,其北部鄱阳湖平原为地闪频数高值区;地闪频数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特征,总地闪频数在16:00达到一天的峰值;地闪频数与低层(3 km)雷达回波强度的关系可用对数拟合方程来描述,地闪频数与低层雷达回波面积的变化趋势正相关,回波越强相关性越强,但二者存在位相差,地闪增加先于回波面积增加的情况约占57%~60%,大多数情况下可在18 min内发现两者均有增加;箱线图特征显示,随着回波强度增大,地闪发生时的回波伸展高度相应减小,而回波厚度略增大,从而得出不同强度回波的地闪发生格点周围10 km半径范围的雷达回波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闪 雷达回波 特征分析
下载PDF
基于应变空间多机构CG模型的地震液化大变形数值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周葛 刘汉龙 +2 位作者 井合进 陈育民 飞田哲男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417-2425,共9页
砂土液化导致的地基侧向大变形是地震中许多重要的工程设施和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简要介绍了可进行液化大变形分析的散粒体材料本构模型——应变空间多机构CG模型,基于FLIP ROSE程序平台,建立了预测和研究倾斜地基砂土液化导致... 砂土液化导致的地基侧向大变形是地震中许多重要的工程设施和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简要介绍了可进行液化大变形分析的散粒体材料本构模型——应变空间多机构CG模型,基于FLIP ROSE程序平台,建立了预测和研究倾斜地基砂土液化导致侧向大变形的二维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采用该模型对相同工况的土工动态离心模型试验进行了模拟,通过对比超孔隙水压力、剪切波水平加速度以及地基侧向位移发现,数值预测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从而验证了该有限元数值分析模型的可靠性。最后利用该数值分析模型预测了倾斜率不同的地基受到相同剪切波作用时,倾斜地基不同深度产生的侧向位移。预测结果显示,随着地基深度的减小,倾斜率对于地震液化导致倾斜地基侧向大变形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液化 倾斜地基 cg模型 倾斜率 侧向大变形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of Cloud-to-ground Lightning during a Squall Line Process outside of the Subtropical High
3
作者 Zou Qin Xie Yiran +2 位作者 Xu Yingjie Liu Xuetao Zhang Tengfei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7年第5期25-29,36,共6页
Based on the monitoring data of cloud-to-ground( CG) lightning positioning network and Doppler weather radar as well as MICAPS1°× 1° objective analysis field,a squall line process outside of the subtrop... Based on the monitoring data of cloud-to-ground( CG) lightning positioning network and Doppler weather radar as well as MICAPS1°× 1° objective analysis field,a squall line process outside of the subtropical high in low-latitude plateau on May 7,2010 wa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ind direction shear between low and high levels and low-level convergence zones provided favorable circulation background for the strong thunderstorm process,while high energy and high humidity,strong thermal instability and ascending motion at low and middle levels offered beneficial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thunderstorm. 9 620 return strokes of cloud-to-ground lightning were monitored by the lightning positioning network,and cloud-to-ground lightning was distributed like bands between 584 and 586 hP a. The occurrence of cloud-to-ground lightning was mainly related to echo top and echo intensity at-10 ℃ stratification height,and it mainly appeared in zones where echo top height was larger than 13 km and echo intensity at-10 ℃ stratification height was 35-40 dB Z. Wind convergence and maintaining of high radial velocity were favora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nvective echoes and occurrence of cloud-to-ground lightn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quall line: LIGHTNING LOCATION system DOPPLER WEATHER radar Cloud-to-ground (cg) LIGHTNING
下载PDF
北京及其周边地区夏季地闪活动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77
4
作者 郑栋 孟青 +3 位作者 吕伟涛 张义军 柴秀梅 马明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38-644,共7页
利用M-LDARS闪电定位系统对北京及其周边地区1995~1997年6~9月的闪电观测数据,分析闪电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闪电活动在时间分布上存在两个峰值时段,13:00~21:00和23:00~次日05:00.通过对总地闪、分时段及峰值时段的地闪密... 利用M-LDARS闪电定位系统对北京及其周边地区1995~1997年6~9月的闪电观测数据,分析闪电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闪电活动在时间分布上存在两个峰值时段,13:00~21:00和23:00~次日05:00.通过对总地闪、分时段及峰值时段的地闪密度分析,发现北京及周边地区闪电活动有几个明显的集中区域,地闪高密度区主要出现在下垫面为山脉和水体的地方,闪电活动与下垫面的水汽条件关系密切,且正、负地闪的空间分布也呈现较大差异,表明雷暴云的电荷结构存在一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闪 地闪密度 正地闪 负地闪 周边地区 时空特征分析 北京 闪电定位系统 闪电活动 夏季
下载PDF
上海及周边地区地闪活动特征及海陆差异 被引量:14
5
作者 宋晓爽 郑栋 +3 位作者 张义军 姚雯 戴建华 王强 《气象科技》 2014年第1期164-172,共9页
利用LS8000闪电定位系统2009-2011年的地闪观测资料对上海及周边地区(120~122.5°E,30~32°N)的地闪活动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分析区域内正地闪的比例约占8.5%,大电流地闪(电流绝对值大于50 kA)的比例约为5.6%.地... 利用LS8000闪电定位系统2009-2011年的地闪观测资料对上海及周边地区(120~122.5°E,30~32°N)的地闪活动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分析区域内正地闪的比例约占8.5%,大电流地闪(电流绝对值大于50 kA)的比例约为5.6%.地闪活动主要集中在6-9月,峰值出现在8月;日变化上,12:00-19:00闪电活动最为活跃,峰值出现在14:00,凌晨闪电活动最弱.从日变化上来说,正地闪和大电流地闪比例在地闪活动较强时段低于地闪活动较弱时段;在月分布上,在地闪活动最强的夏季,正地闪比例普遍在10%以下,在地闪活动较弱的春、秋、冬季,正地闪比例普遍在10%以上.以北纬31°为界,分析区域北部地闪密度基本在6~12次·km-2·a-1以上,南部基本在2.4~4.8次·km-2·a-1.同时陆地上的地闪密度要显著高于湖泊和海洋上的地闪密度,而海洋上的正地闪比例和大电流地闪比例要显著高于陆地.闪电空间分布的时间变化说明,下午地闪活动主要出现在陆地,而凌晨地闪主要出现在水体附近,其它时段则表现出过渡特征,这与下垫面的加热作用紧密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地闪 地闪密度 正地闪 负地闪 大电流地闪 平均电流
下载PDF
多接地点闪电的梯级先导与回击过程的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孔祥贞 郄秀书 +1 位作者 张广庶 张彤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2期142-147,共6页
利用成像率为1000幅/s的高速数字化摄像系统和电场变化仪,对在一次回击过程中具有多个接地分支的闪电(MGPF)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MGPF回击前的梯级先导由包含2~4个脉冲的脉冲束组成,脉冲束间的时间间隔平均值约为26μs,脉冲间的时间间... 利用成像率为1000幅/s的高速数字化摄像系统和电场变化仪,对在一次回击过程中具有多个接地分支的闪电(MGPF)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MGPF回击前的梯级先导由包含2~4个脉冲的脉冲束组成,脉冲束间的时间间隔平均值约为26μs,脉冲间的时间间隔平均值约为5μs;广东MGPF回击过程中和的电荷量约为4.5C,青海的约为11C;广东MGPF发生比例为16.7%,青海的为17.6%;一次回击的多个接地分支多发生在首次回击.通过分析发现,MGPF的形成与闪电的梯级先导、连接过程等有重要关系.闪电在一次回击过程中具有多个接地分支对雷电防护方法和设计的改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摄像 梯级先导 回击 多接地闪电 地闪
下载PDF
闪电定位资料质量控制中小幅值地闪范围的研究 被引量:35
7
作者 李家启 栾健 +2 位作者 王鹏 李良福 黄亚敏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27-731,共5页
分析和应用闪电定位资料必须对其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如将被闪电定位仪误探为地闪的云闪小幅值数据剔除。为此,采用对数正态分布函数拟合分析了重庆地区闪电定位资料(1999—2008年),发现剔除幅值为5 kA以下的地闪(占总地闪数比例为1.05%)... 分析和应用闪电定位资料必须对其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如将被闪电定位仪误探为地闪的云闪小幅值数据剔除。为此,采用对数正态分布函数拟合分析了重庆地区闪电定位资料(1999—2008年),发现剔除幅值为5 kA以下的地闪(占总地闪数比例为1.05%),能更好地反映地闪的统计特征,且能通过显著性检验;分析了不同幅值小电流地闪频次的逐年变化特征,发现剔除5 kA以下的地闪,既能反映闪电定位仪的工作原理(存在误探现象),也能客观反映设备升级优化后取得的效果(误探明显减少)。基于此,建议将重庆地区"小幅值"地闪范围定为雷电流幅值在5 kA以下的地闪,该结论可供各地区研究"小幅值"地闪范围和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电定位系统 质量控制 小幅值 地闪 对数正态分布 频次
下载PDF
湖北省一次强雹暴闪电和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8
作者 苟阿宁 王晓玲 +1 位作者 钟敏 罗辉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5年第3期7-14,共8页
利用湖北省闪电定位系统监测资料与武汉市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同步叠加,对2010年4月12日湖北省东南部地区一次强对流过程的两个致灾雹暴单体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雹暴生消的不同阶段,正地闪和负地闪频数及在雷达回波中的分布呈不同的变化... 利用湖北省闪电定位系统监测资料与武汉市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同步叠加,对2010年4月12日湖北省东南部地区一次强对流过程的两个致灾雹暴单体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雹暴生消的不同阶段,正地闪和负地闪频数及在雷达回波中的分布呈不同的变化特征,通过地闪频次和地闪在雷达回波中位置的变化可以识别雹暴生命史演变的不同阶段。雹暴Ⅰ产生小冰雹,是一个普通对流单体,闪电以负地闪为主,闪电频率最大为15次·(6 min)-1;正地闪落在风暴发展和消亡阶段,负地闪主要落在35—55 d Bz强回波边缘,零星正地闪分布在强回波周围层状云中,雹暴移动路径前侧的负地闪对雹暴移动有一定的指示意义。雹暴Ⅱ是一个典型超级单体,产生直径超过3 cm的大冰雹,闪电频率最大为44次·(6 min)-1,风暴成熟阶段正地闪活跃,16—17时正地闪频繁出现时间与大冰雹持续时间一致;负地闪与25—55 d Bz强回波区域吻合较好,正地闪分布在强回波30—55 d Bz中心及层状云边缘。对比地闪频数和雹暴成熟阶段的回波强度可以发现,降雹均出现在风暴的成熟阶段,小冰雹发生时地闪频数下降幅度较小,大冰雹发生时地闪频数下降幅度较大,且正地闪比例明显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闪 雷达回波 雹暴
下载PDF
蒙古东部冷涡造成河北中南部雹暴过程的地闪特征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连志鸾 高连山 +2 位作者 李国翠 赵瑞金 赵彦厂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86-194,共9页
应用地面闪电定位系统、多普勒雷达、加密自动雨量站资料,对2007年7月8~9日蒙古东部冷涡天气系统下,发生在河北中南部的两次雹暴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次雹暴均产生大量地闪活动,且以负地闪占优势,闪电集中发生时段与强对... 应用地面闪电定位系统、多普勒雷达、加密自动雨量站资料,对2007年7月8~9日蒙古东部冷涡天气系统下,发生在河北中南部的两次雹暴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次雹暴均产生大量地闪活动,且以负地闪占优势,闪电集中发生时段与强对流发生及维持时间相当。雹暴和强降水在时空分布上对应的地闪极性有明显差异,降雹发生在雹暴云团中正地闪最活跃的阶段,正地闪集中出现在强回波中心及其邻近区域,降雹点落在正地闪聚集区附近;对流性强降水云团中负地闪频繁发生,强降水区出现在负地闪密度高值中心附近,负地闪簇集区域预示着对流性强降雨的落区。多单体风暴中,闪电的频率及聚集区域主要取决于雷暴单体的数目、强度和相互接近的程度,其造成的强降雹主要发生在总地闪的活跃期。本次个例分析显示,总闪电频数跃增、正闪频数突增,仅先于降雹数分钟(几乎同时)发生。因此,根据闪电频数变化可监测对流强度的演变和冰雹天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中南部 蒙古东部冷涡 雹暴 闪电 地闪频数
下载PDF
鄂西三峡地区雷电定位系统与卫星闪电观测数据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16
10
作者 姚尧 阮羚 +3 位作者 周世平 周文俊 陈家宏 李涵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990-2996,共7页
鄂西三峡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输电线路走廊,雷击闪络事故比较严重。为研究这一地区雷电活动规律,对2005-2008年电网雷电定位系统(lightning location system,LLS)和卫星搭载的闪电图像传感器(lightning imagesensor,LIS)数据进行了配对比... 鄂西三峡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输电线路走廊,雷击闪络事故比较严重。为研究这一地区雷电活动规律,对2005-2008年电网雷电定位系统(lightning location system,LLS)和卫星搭载的闪电图像传感器(lightning imagesensor,LIS)数据进行了配对比较研究。其中,以LIS数据为基准,在5ms时间误差范围内寻找LLS中与之配对的地闪数据,从2264个LIS闪电数据中成功配对出391组数据,配对数据平均地闪定位误差距离为0.114°(约11km),标准偏差为0.087,说明LIS和LLS数据对应性良好,具有很高的精度和平稳度。通过配对数据可以计算出鄂西三峡地区云闪与地闪比值Z1,其值大于通过传统平均闪电密度方法计算出的云闪与地闪比值Z0。同时,对比Prentice等人实测的云闪与地闪比值,则介于Z0和Z1之间。分析原因为,LIS对云层底部或高度较低处发生地闪的探测效率较低,导致计算结果差异。并且,通过配对数据还可以分析云闪与地闪比值Z1的时间、空间分布规律,发现鄂西三峡地区的Z1在2、5、9月有最大值(都>10),Z1空间分布与平均海拔高度相关系数为-0.33。研究表明,基于实时数据分析的雷电数据配对方法,能较好地反映雷暴的局部空间、时间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西三峡地区(TGAWH) 雷电观测 雷电定位系统(LLS) 闪电图像传感器(LIS) 云闪与地闪之比 时间配对
下载PDF
我国中东部3-9月云-地闪电密度和强度分布特征 被引量:23
11
作者 宋敏敏 郑永光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22-333,共12页
我国比较完整的云-地闪电(简称地闪)活动的气候规律研究尚较缺乏。基于我国国家雷电监测定位网2009—2013年3—9月地闪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我国中东部地闪密度和强度的时空分布和不同等级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我国中东部总地闪密度空间分... 我国比较完整的云-地闪电(简称地闪)活动的气候规律研究尚较缺乏。基于我国国家雷电监测定位网2009—2013年3—9月地闪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我国中东部地闪密度和强度的时空分布和不同等级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我国中东部总地闪密度空间分布同年平均雷暴日、卫星观测的闪电密度等的空间分布虽存在一些差异、但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我国中东部呈现3个显著的高地闪密度区和3个次高地闪密度区。总地闪密度候变化和日变化均为单峰型;总地闪日变化峰值为北京时间16时左右,正地闪峰值滞后总地闪约1小时;春季和上午时段正地闪占总地闪的比例较高。我国中东部99百分位的极端日总地闪密度、时总地闪密度、地闪强度分别为1.2次/(d×km^2)、0.8次/(h×km^2)、135.8 kA。总地闪高强度事件频率分布同正地闪高强度事件差异较大,大于39.1 kA的总地闪高强度事件发生次数最多的区域为珠江三角洲区域,而大于60.6 kA正地闪高强度事件发生次数最多的区域为四川东部。不同区域之间的日地闪密度和强度等级存在差异,长江中下游区域不同等级的日总地闪密度阈值最高;西南区域不同等级的总地闪强度阈值高于其他区域。研究结果为我国不同等级的雷电预报提供了气候统计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云-地闪 统计方法 时空分布 地闪等级
下载PDF
闪电快电场信号时频特性的小波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火元莲 袁培影 +1 位作者 张广庶 秦梅 《测控技术》 CSCD 2016年第7期25-30,共6页
应用小波变换方法将具有短时非平稳特点的闪电快电场时域波形信号转换到二维的时频平面,从时间和频率上同时描述闪电快电场信号的电场强度或相对能量分布,揭示其所包含的不同频率分量及其随时间变化的特性。分析结果表明,基于小波变换... 应用小波变换方法将具有短时非平稳特点的闪电快电场时域波形信号转换到二维的时频平面,从时间和频率上同时描述闪电快电场信号的电场强度或相对能量分布,揭示其所包含的不同频率分量及其随时间变化的特性。分析结果表明,基于小波变换的闪电快电场信号时频特性分析可以挖掘闪电电场更深层次的变化规律和特征;也为闪电放电类型的识别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电快电场信号 时频特性 小波变换 云闪 地闪
下载PDF
湖北省不同土地覆盖类型地闪参数分布特征 被引量:1
13
作者 余田野 余秋实 +1 位作者 邳莹 王俞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2年第1期84-92,共9页
为进一步了解不同土地覆盖类型雷电参数分布特征及其差异,为雷电防护工程设计和雷击风险评估提供参考,根据2007—2019年湖北省地闪监测数据及土地覆盖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研究不同土地覆盖类型地闪频次、地闪回击密度、地闪强度... 为进一步了解不同土地覆盖类型雷电参数分布特征及其差异,为雷电防护工程设计和雷击风险评估提供参考,根据2007—2019年湖北省地闪监测数据及土地覆盖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研究不同土地覆盖类型地闪频次、地闪回击密度、地闪强度、地闪陡度等雷电参数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近13年地闪回击密度减少趋势明显,正地闪百分比整体呈上升趋势;地闪活动主要集中在全年的3—9月、全天的14—20时,地闪活动较弱的月份、时段发生正地闪的比例较高;建成区地闪回击密度值为6.7次·km^(-2)·a^(-1),明显高于其他土地覆盖类型;不同土地覆盖类型地闪强度年际变化整体呈上升趋势,林草区正地闪强度明显高于其他土地覆盖类型;不同土地覆盖类型正地闪陡度大于总地闪和负地闪,耕地区和水域区正地闪、负地闪和总地闪平均陡度相对较大,林草区正地闪、负地闪和总地闪平均陡度最小,由此说明,正地闪雷电感应的危害大于负地闪和总地闪,耕地区、水域区雷电感应的危害最大,建成区次之,林草区雷电感应的危害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闪 雷电参数 土地覆盖类型
下载PDF
基于定标站的旋转扫描扇形波束散射计在轨定标方法
14
作者 朱金台 董晓龙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961-968,共8页
RFSCAT具有较宽刈幅并能够对同一个风单元提供较多的方位角和入射角观测组合,提高风场反演精度。为了达到设计的风场反演精度,必须对散射计进行在轨外定标。该文基于中法海洋卫星(Chinese-French Oceanography Satellite,CFOSAT)雷达散... RFSCAT具有较宽刈幅并能够对同一个风单元提供较多的方位角和入射角观测组合,提高风场反演精度。为了达到设计的风场反演精度,必须对散射计进行在轨外定标。该文基于中法海洋卫星(Chinese-French Oceanography Satellite,CFOSAT)雷达散射计的系统参数,给出了一种利用地面定标站(Calibration Ground Station,CGS)对RFSCAT进行在轨外定标的定标方法,并利用仿真数据进行验证。该方法能够达到0.01°的姿态角估计精度和0.1 d B天线方向图估计精度,实现对RFSCAT天线方向图在轨监测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达散射计 旋转扫描扇形波束散射计 在轨定标 地面定标站
下载PDF
平面分层媒质中浅层埋入体的脉冲电磁散射
15
作者 张清河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4期143-145,160,共4页
应用稳定的双共轭梯度快速傅立叶变换(BCGSFFT)方法,分析了两媒质半空间和三分层媒质中浅层埋入体的脉冲电磁散射。由于FFT及快速迭代算法的运用,相对于传统的矩量法而言大大降低了计算时间和内存需求,使得算法能够用于解决平面分层背... 应用稳定的双共轭梯度快速傅立叶变换(BCGSFFT)方法,分析了两媒质半空间和三分层媒质中浅层埋入体的脉冲电磁散射。由于FFT及快速迭代算法的运用,相对于传统的矩量法而言大大降低了计算时间和内存需求,使得算法能够用于解决平面分层背景下大尺度电磁散射问题。数值验算的结果反映了媒质的构造特征及目标的相对位置,显示出算法的有效性,为浅层埋入目标相控阵探地雷达的实现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层媒质 半空间 埋入体 探地雷达 共轭梯度
下载PDF
北京及其周边地区SAFIR和ADTD闪电定位资料对比分析 被引量:26
16
作者 李京校 郭凤霞 +3 位作者 扈海波 李如箭 钱慕晖 肖稳安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115-1126,共12页
通过对比分析2008年北京及其周边地区SAFIR(Surveillance et Alerte Foudre par Interferometrie Radiometrique)和ADTD(Advanced TOA and Direction system)两套闪电定位系统观测的地闪资料,结果显示:SAFIR系统探测的正地闪次数、负地... 通过对比分析2008年北京及其周边地区SAFIR(Surveillance et Alerte Foudre par Interferometrie Radiometrique)和ADTD(Advanced TOA and Direction system)两套闪电定位系统观测的地闪资料,结果显示:SAFIR系统探测的正地闪次数、负地闪次数均比ADTD系统偏少,但二者探测到正地闪和负地闪的日变化、月变化特征基本一致。SAFIR系统探测的正地闪百分比ADTD高。SAFIR系统的地闪高值区主要在偏南部,而ADTD系统的正地闪电流强度高值区流高值区主要在偏北部,地闪低值区分布基本一致。SAFIR系统探测的正地闪、负地闪电流强度小于ADTD系统的观测值,前者探测的正地闪电流强度日分布中整体比后者小约25 k A,负地闪电流强度日分布则小约10 k A。二者观测的电流强度日变化、月变化变化特征基本一致。ADTD负地闪电流累积概率分布整体和IEEE工作组给出范围较为接近。SAFIR系统探测的正地闪电流强度高值区空间分布较集中,而ADTD系统的空间分布相对较均匀分散。整体而言,两者探测的闪电时间分布特征较为接近,而闪电次数和强度分布特征有差别,对于出现差别的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及其周边地区 SAFIR系统 ADTD系统 地闪 时空分布 电流强度
下载PDF
基于雷达参量的湖北地闪预警方法及效果检验 被引量:1
17
作者 苟阿宁 吴翠红 +4 位作者 袁延得 冷亮 朱传林 韩芳蓉 吴涛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878-890,共13页
利用天气雷达、探空资料,采用成熟的雷暴识别外推技术,比较有、无地闪活动时的概率密度分布和隶属度特征差异,提取雷达参量,采用模糊逻辑原理建立临近1 h地闪预警方法。分析表明,-25~-10℃高度层最大反射率因子(REF)和回波顶高是湖北地... 利用天气雷达、探空资料,采用成熟的雷暴识别外推技术,比较有、无地闪活动时的概率密度分布和隶属度特征差异,提取雷达参量,采用模糊逻辑原理建立临近1 h地闪预警方法。分析表明,-25~-10℃高度层最大反射率因子(REF)和回波顶高是湖北地闪预警的最佳因子,尤以REF_(-15℃)、REF_(-20℃)和REF_(-z25℃)表现最佳,REF_(-10℃)效果次之,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对雷电指示意义较小,根据不同因子贡献不同给与了不等权重分配,并通过雷电样本阈值分布规律,采用动态权重系数进行细化,实现了地闪未来1 h的临近落区预报。利用每6 min滚动预报未来1 h(6 min间隔)的临近预报结果和实况进行1 km网格点对点综合评分,30 min击中率(POD)可达50%以上,临界成功指数(CSI)为30%左右,POD和CSI随预报时效缓慢降低。通过个例预报检验,发现该预报方法在大范围雷暴天气预报评分较高,而局地对流的预报评分偏低。该研究说明基于雷达参量的模糊逻辑地闪预警方法基本合理可靠,可用于湖北雷电短时临近自动预报预警及决策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闪 临近预报 模糊逻辑 决策服务
下载PDF
云南中尺度对流系统地闪分布差异及成因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杰 张腾飞 +1 位作者 尹丽云 谢屹然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46-1158,共13页
利用NCEP/NCAR资料以及气象卫星和闪电定位系统等探测资料对2010年3种中尺度对流雷暴系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MCS频繁地闪对应着TBB≤-52℃,但其低中心及其梯度大值区和地闪频数空间分布不同,MCS具有后侧对流发展型、中间对流发展型、... 利用NCEP/NCAR资料以及气象卫星和闪电定位系统等探测资料对2010年3种中尺度对流雷暴系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MCS频繁地闪对应着TBB≤-52℃,但其低中心及其梯度大值区和地闪频数空间分布不同,MCS具有后侧对流发展型、中间对流发展型、前侧对流发展型等三种特征;北方低槽切变配合南方倒槽、高层偏北气流叠加在低层偏南气流上的垂直风场结构、深厚的减弱台风低压倒槽为MCS提供有利环流背景,而近地面800 h Pa中尺度辐合线是诱发MCS的直接影响系统,且对流和地闪易于在偏南暖湿气流或风辐合一侧发展;500 h Pa以下水平风辐合及高低层间垂直风切变和垂直风辐合导致强烈上升运动,低层上升气流和高层下沉气流的有利配合及稳定次级垂直环流保障上升气流的维持,为MCS发展提供抬升动力机制;高层强大偏东风和垂直风切变导致对流区在MCS后侧,高层偏东风速小于承载层导致对流区出现在MCS前侧,而弱的风或弱的垂直风切变则导致地闪发生在MCS中部对流区;低层大气温度高于周围大气和650~750 h Pa高湿层的存在为MCS发展提供足够热力不稳定条件和充沛水汽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学 中尺度对流系统 诊断分析 地闪分布差异 成因 气象卫星
下载PDF
2013—2016年新疆地闪活动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19
作者 王延慧 张建涛 +2 位作者 买买提艾力.买买提依明 黄晓露 钱勇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18年第2期43-49,共7页
基于新疆2013—2016年地闪定位监测资料,对新疆的地闪活动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新疆地闪以负地闪为主,占地闪总数的84.7%。年均正地闪所占比例为15.3%,高于内蒙古高原的9.6%。地闪密度总体值小于0.714次/(km^2·a),呈现出北... 基于新疆2013—2016年地闪定位监测资料,对新疆的地闪活动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新疆地闪以负地闪为主,占地闪总数的84.7%。年均正地闪所占比例为15.3%,高于内蒙古高原的9.6%。地闪密度总体值小于0.714次/(km^2·a),呈现出北疆大于南疆,西部地区大于东部地区,山区大于沙漠戈壁的形式;地闪年和日分布均成单峰型,年分布高发期在6—8月,日变化主要集中在14—20时;地闪强度百分率呈现单峰型分布,且负地闪的分布曲线与总地闪基本一致。正地闪出现频率在强度达到30~40 k A时出现峰值,为正地闪次数的16.5%;地闪雷电流强度全年变化幅度较小,均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正地闪的平均雷电流强度达59.7 k A,为负地闪的1.8倍;上午的平均雷电流强度皆大于下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闪活动 地闪密度 地闪强度 新疆
下载PDF
Evolution of the Total Lightning Activity in a Leading-Line and Trailing Stratiform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 over Beijing 被引量:18
20
作者 刘冬霞 郄秀书 +1 位作者 熊亚军 冯桂力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4期866-878,共13页
Data from the Beijing SAFIR 3000 lightning detection system and Doppler radar provided some insights into the three-dimensional lightning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a leading-line and trailing-stratiform (LLTS) meso... Data from the Beijing SAFIR 3000 lightning detection system and Doppler radar provided some insights into the three-dimensional lightning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a leading-line and trailing-stratiform (LLTS)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 (MCS) over Beijing on 31 July 2007. Most of the lightning in the LLTS-MCS was intracloud (IC) lightning, while the mean ratio of positive cloud-to-ground (+CG) lightning to –CG lightning was 1:4, which was higher than the average value from previous studies. The majority of CG lightning occurred in the convective region of the radar echo, particularly at the leading edge of the front. Little IC lightning and little +CG lightning occurred in the stratiform region.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CG lightning indicated that the storm had a tilted dipole structure given the wind shear or the tripole charge structure. During the storm’s development, most of the IC lightning occurred at an altitude of ~9.5 km; the lightning rate reached its maximum at 10.5 km, the altitude of IC lightning in the mature stage of the storm. When the thunderstorm began to dissipate, the altitude of the IC lightning decreased gradually.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lightning was well correlated with the rainfall on the ground, although the peak value of rainfall appeared 75 min later than the peak lightning r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 cloud to ground cg lightning intracloud (IC) lightning SAFIR 3000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