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5篇文章
< 1 2 3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Combined Microwave-Ultrasonic Pretreatment on Anaerobic Biodegradability of Primary, Excess Activated and Mixed Sludge
1
作者 Anteneh Mesfin Yeneneh Tushar Kanti Sen +2 位作者 Siewhui Chong Ha Ming Ang Ahmet Kayaalp 《Computational Water,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13年第3期7-11,共5页
This work deals with the effect of combined microwave-ultrasonic pretreatment on the anaerobic biodegradability of primary, excess activated and mixed sludge. The characteristics, biodegradability and anaerobic digest... This work deals with the effect of combined microwave-ultrasonic pretreatment on the anaerobic biodegradability of primary, excess activated and mixed sludge. The characteristics, biodegradability and anaerobic digester performance for untreated primary, excess activated and mixed sludge were compared to combined microwave-ultrasonic pretreated primary, excess activated and mixed sludge. All sludge samples were subjected to Microwave treatment at 2450 MHz, 800 W and 3 min followed by ultrasonic treatment at a density of 0.4 W/mL, amplitude of 90%, Intensity of 150 W, pulse of 55/5 for 6min. Methane production in pretreated primary sludge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11.9 ml/g TCOD) than the methane yield of the untreated primary sludge (7.9 ml/g TCOD). Cumulative methane production of pretreated Excess Activated Sludge (EAS) was higher (66.5 ml/g TCOD) than the methane yield from pretreated mixed sludge (44.1 ml/g TCOD). Furthermore, digested EAS showed significantly higher dewaterability (201 s) than digested primary sludge (305 s) or mixed sludge (522 s). The average Methane: Carbondioxide ratio from EAS (1.85) was higher than that for mixed untreated sludge (1.24). VS reduction was also higher for EAS than the other two sludge types. However, pretreatment of EAS resulted in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dewaterability due to higher percentage of fine floc particles in the pretreated 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degradability COMBINED Microwave-Ultrasonic Dewaterability PRIMARY EXCESS ACTIVATED sludge mixed sludge
下载PDF
基于数据驱动的混合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以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钻井与完井工程为例
2
作者 邓宽海 李皋 +3 位作者 曾德智 尹虎 马天寿 付建红 《高教学刊》 2024年第26期106-109,共4页
该文利用当前“互联网+教育”给混合式教学赋予的新内涵,以“强化论和改进论”观点,基于精心打造的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钻井与完井工程MOOC视频,开展数据驱动的钻井与完井工程混合教学模式探索,构建在线混合式教学资源、基于优秀授课... 该文利用当前“互联网+教育”给混合式教学赋予的新内涵,以“强化论和改进论”观点,基于精心打造的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钻井与完井工程MOOC视频,开展数据驱动的钻井与完井工程混合教学模式探索,构建在线混合式教学资源、基于优秀授课团队的教学小班、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文化、基于学情数据的督学和持续改进机制、基于互联网动态监管的考核指标及机制,形成一套基于数据驱动及互联网动态监管的“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并以西南石油大学钻井与完井工程为例,通过翻转式课堂与慕课(MOOC)堂平台深度融合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践,阐述如何将思政元素巧妙融入课堂教学、翻转式课堂与慕课堂相融合,实现线上线下结合、课内课外互补的混合式教学,以期为采用“MOOC+翻转式课堂”模式教学的工科专业教师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混合教学模式 国家精品课程 钻井与完井工程 MOOC
下载PDF
基于混合像元分解的分蘖期水稻基本苗数量估测方法研究
3
作者 朱文静 戴世元 +3 位作者 冯展康 段凯文 邵长锋 魏新华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2-209,共8页
基本苗数量是反映水稻健康水平的重要依据,在分蘖期精准估测水稻基本苗数量可以指导后期的施肥量,从而调控水稻的最佳分蘖数。同时,对水稻长势监测和产量预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针对传统田间人工统计基本苗数量耗时长、成本高等问题,... 基本苗数量是反映水稻健康水平的重要依据,在分蘖期精准估测水稻基本苗数量可以指导后期的施肥量,从而调控水稻的最佳分蘖数。同时,对水稻长势监测和产量预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针对传统田间人工统计基本苗数量耗时长、成本高等问题,以江苏大学附属农场镇江润果农场分蘖期水稻为研究对象,利用大疆无人机(M600 Pro型)搭载多光谱相机(Rededge-MX型)获取水稻分蘖期多光谱数据,对原始图像进行图像拼接、辐射校正、几何校正等预处理操作,根据像元纯度系数提取土壤端元和植被端元,建立波谱库,然后按照完全约束最小二乘法的方法执行混合像元分解,构建植被覆盖度和水稻基本苗数量的回归模型。该研究方法获得的模型决定系数R^(2)为0.891,均方根误差RMSE为4.6株/m^(2)。而传统的像元二分法模型(基于NDVI、VDVI和GNDVI植被指数计算植被覆盖度),其决定系数R2为0.834、0.744、0.642,其RMSE为5.7、7.1、8.4株/m^(2)。试验结果表明,基于完全约束最小二乘法的混合像元分解模型评价指标均优于像元二分法模型。本文基于混合像元分解方法有效提高了水稻基本苗统计精度,并且生成了水稻基本苗数量反演图,可以直观统计基本苗数量,为分蘖期水稻补苗、间苗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基本苗 混合像元分解 完全约束最小二乘法 像元二分法
下载PDF
水泥分解炉SNCR脱硝系统的深度强化学习多目标优化控制研究
4
作者 刘定平 吴泽豪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815-4825,I0017,共12页
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elective non-catalytic reduction,SNCR)脱硝过程的工艺参数优化可以有效减少水泥分解炉NO_(x)排放和脱硝运行成本。以某水泥分解炉为研究对象,建立基于LightGBM的NO_(x)浓度预测模型,以脱硝成本和NO_(x)浓度最小化... 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elective non-catalytic reduction,SNCR)脱硝过程的工艺参数优化可以有效减少水泥分解炉NO_(x)排放和脱硝运行成本。以某水泥分解炉为研究对象,建立基于LightGBM的NO_(x)浓度预测模型,以脱硝成本和NO_(x)浓度最小化为优化目标,采用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deep deterministic policy gradient,DDPG)算法对水泥分解炉掺烧污泥协同SNCR脱硝过程的相关工艺参数进行优化控制建模。结果表明,NO_(x)浓度预测模型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d error,RMSE)为6.8,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ean absolute percentage error,MAPE)为3.48%;采用DDPG算法可以对相关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喷氨量和污泥掺烧量分别为427.87 L/h和9.78 t/h时,NO_(x)排放浓度为225.99 mg/(Nm^(3)),脱硝运行成本为1 747.8元/h。该优化结果与其他优化算法结果和常规工况对比,NO_(x)排放浓度和脱硝运行成本均呈现不同程度下降;对模型进行仿真及效果验证可知,所建立模型能输出合理的喷氨量和污泥掺烧量组合,减少SNCR出口NO_(x)浓度波动,有效降低NO_(x)排放浓度和脱硝成本,可实现对SNCR脱硝系统的多目标优化控制。该结果可为基于智能算法的水泥分解炉SNCR脱硝的多目标优化控制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氨 污泥掺烧 选择性非催化还原优化控制 LightGBM 强化学习 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
下载PDF
污泥/煤泥混合燃烧过程中N和S污染物迁移规律
5
作者 时振翔 钟文琪 周冠文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56-464,共9页
为探究污泥/煤泥混合燃烧过程中N、S污染物的排放机理,开展N、S污染物迁移规律研究.基于热重-质谱分析仪获得的污泥/煤泥混合燃烧时气态污染物的基础生成规律,建立污泥/煤泥混合燃烧实验系统,研究不同污泥质量分数、温度下污泥/煤泥混... 为探究污泥/煤泥混合燃烧过程中N、S污染物的排放机理,开展N、S污染物迁移规律研究.基于热重-质谱分析仪获得的污泥/煤泥混合燃烧时气态污染物的基础生成规律,建立污泥/煤泥混合燃烧实验系统,研究不同污泥质量分数、温度下污泥/煤泥混合燃烧的SO_(2)、NO的排放规律,并通过对4个不同阶段燃烧产物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检测,研究N、S官能团在燃烧过程中的转化规律.结果表明,污泥质量分数为40%时固硫固氮效果最明显;随污泥质量分数增加,吡啶类氮更多转化为吡咯类氮,使HCN产量增加以及胺类和腈类生成量增加,导致总NO排放量随污泥质量分数增加先增加后减少;有机硫类释放更为完全,燃烧产生的含S污染物增多,灰分中硫酸盐含量同步增长,因此总SO_(2)的释放量随污泥质量分数增加变化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煤泥 混合燃烧 污染物迁移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下载PDF
产电微生物对SMFC产电及降解性能的影响
6
作者 高洁 唐善法 程远鹏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3-128,共6页
目的在以含油污泥为阳极底泥的沉积型微生物燃料电池(SMFC)体系中,通过改变产电微生物种类和分布方式,探究产电微生物对SMFC产电及降解性能的影响。方法通过采集输出电压、功率密度、表观内阻来检测石油去除率,比较了不同单菌-SMFC、不... 目的在以含油污泥为阳极底泥的沉积型微生物燃料电池(SMFC)体系中,通过改变产电微生物种类和分布方式,探究产电微生物对SMFC产电及降解性能的影响。方法通过采集输出电压、功率密度、表观内阻来检测石油去除率,比较了不同单菌-SMFC、不同混合菌-SMFC的产电性能和降解性能,考查了菌种分布对SMFC性能的影响。结果在单菌-SMFC中,弗氏柠檬酸杆菌-SMFC的产电及降解性能均优于其他5种单菌构筑的SMFC;混合菌-SMFC的产电及降解性能较单菌-SMFC有较大提升,且其中蜡样芽孢杆菌+中间苍白杆菌-SMFC的产电及降解性能最优,输出电压可达到515.30 mV;菌种分布在阳极材料中和阳极底泥中都可以降解含油污泥中的有机物,但是菌种分布在阳极材料中更有利于SMFC产电性能及降解性能的发挥。结论混合菌相对于单菌能够显著提升SMFC的产电及降解性能,而且菌种分布在阳极材料中更有益于SMFC产电性能及降解性能的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型微生物燃料电池 含油污泥 产电微生物 单菌 混合菌 菌种分布
下载PDF
碳源种类对生物除磷颗粒污泥效能及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7
作者 张祥霖 王艳萍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8-133,共6页
碳源种类对污水生物除磷过程发挥重要作用,然而碳源种类对生物除磷好氧颗粒污泥(AGS)的效能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至今不明确。因此,本工作在中温条件下探究了碳源种类(乙酸、丙酸及两者混合)对生物除磷AGS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合碳源利... 碳源种类对污水生物除磷过程发挥重要作用,然而碳源种类对生物除磷好氧颗粒污泥(AGS)的效能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至今不明确。因此,本工作在中温条件下探究了碳源种类(乙酸、丙酸及两者混合)对生物除磷AGS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合碳源利于AGS对污染物及营养盐的去除。混合碳源组别COD和磷酸盐去除效率分别高达95.9%~97.8%和96.8%~98.5%。混合碳源提高了AGS浓度,促进了胞外聚合物的分泌,并提高各层EPS含量。混合碳源降低了污泥体积指数,提高了污泥沉降性。胞内聚合物分析表明混合碳源提高了聚羟基脂肪酸酯(PHA)的含量但降低了糖原质含量。微生物群落分析表明混合碳源组别内微生物丰富度和多样性均高于单一碳源,且混合碳源组别内,属水平上Candidatus Accumulibacter、Acinetobacter的相对丰度高于其他组。研究结果为生物除磷AGS的高效处理混合碳源废水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碳源 生物除磷 颗粒污泥 微生物群落
下载PDF
污泥-生活垃圾混合填埋体降解过程试验研究
8
作者 王佩 李磊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1-86,共6页
污泥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和易降解有机质,向垃圾填埋场中混入污泥会对生活垃圾的生化降解过程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填埋场的稳定化进程。针对这种问题,开展污泥-生活垃圾混合填埋体室内模拟生化降解试验研究,从渗滤液的pH、化学需氧量... 污泥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和易降解有机质,向垃圾填埋场中混入污泥会对生活垃圾的生化降解过程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填埋场的稳定化进程。针对这种问题,开展污泥-生活垃圾混合填埋体室内模拟生化降解试验研究,从渗滤液的pH、化学需氧量COD、氨氮浓度以及产气规律等角度研究混合填埋体降解过程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生化降解初期,填埋体渗滤液的COD浓度和氨氮浓度逐渐增大,当生化降解进入稳定阶段后,填埋体渗滤液的COD浓度和氨氮浓度逐渐减小;有机质降解产生的有机酸等小分子有机质在渗滤液中积累导致COD浓度增加;随着污泥掺入量的增加,累计产气量逐渐增大,但是当污泥掺入量超过30%后,累计产气量逐渐减少;垃圾中掺入污泥可以促进垃圾的生化降解过程,但污泥的掺入量并不是越多越好,污泥掺入量超过30%时,反而会抑制生化降解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 生活垃圾 混合填埋体 渗滤液 产气规律 最佳掺入量 生化降解
下载PDF
基于多点进水和微氧控制的改良Bardenpho工艺优化试验研究
9
作者 鲍任兵 刘赛 +3 位作者 徐健 雷培树 宋威 邹磊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5-121,共7页
通过建设两组2.5 m^(3)/h的试验装置,分别以改良Bardenpho工艺与改良AAO工艺运行,在同一进水条件下探索两种工艺的最佳运行参数和调控方式,并通过微氧控制、多点进水等措施,在不加碳源下实现改良Bardenpho工艺出水水质优于一级A排放标... 通过建设两组2.5 m^(3)/h的试验装置,分别以改良Bardenpho工艺与改良AAO工艺运行,在同一进水条件下探索两种工艺的最佳运行参数和调控方式,并通过微氧控制、多点进水等措施,在不加碳源下实现改良Bardenpho工艺出水水质优于一级A排放标准及低碳运行,并与改良AAO工艺对比抗冲击负荷能力和运行能耗。结果表明,在16℃以上改良Bardenpho工艺可通过将好氧区控制在1.0~1.5 mg/L,后置好氧区DO控制在2.0~2.5 mg/L左右,并采用多点进水比55%:30%:15%强化脱氮效果,可稳定实现出水达到地表水准Ⅳ类标准的要求(TN=7~9 mg/L),同时可节省约2.5%的能耗;在16℃以下可通过增大内回流、延长污泥龄和增大曝气量等优化措施保证出水水质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低温下氮和磷依然是这两种工艺达到地表水准Ⅳ类的技术难点,仍需要增设强化脱氮单元和化学除磷,以保证出水稳定优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AAO工艺 改良Bardenpho工艺 混合液回流 污泥回流 剩余污泥
下载PDF
分层接种实现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快速启动
10
作者 刘超 《净水技术》 CAS 2024年第7期119-125,共7页
接种传统生物污泥直接启动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存在耗时久,甚至启动失败等问题。此外,与厌氧氨氧化污泥混合接种的传统生物污泥会释放出氨氮和有机物等物质,抑制厌氧氨氧化菌的活性,减缓反应器的启动。对此,文中创新性地提出采用分层接种... 接种传统生物污泥直接启动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存在耗时久,甚至启动失败等问题。此外,与厌氧氨氧化污泥混合接种的传统生物污泥会释放出氨氮和有机物等物质,抑制厌氧氨氧化菌的活性,减缓反应器的启动。对此,文中创新性地提出采用分层接种传统生物污泥和厌氧氨氧化污泥的策略,考察了分层接种剩余污泥(上层)和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下层)反应器的启动特性及剩余污泥富集厌氧氨氧化菌的情况。结果表明,运行第13 d,打开回流产生了短期冲击,反应快速恢复稳定,成功启动了厌氧氨氧化反应器。运行的第86 d,上层剩余污泥的比厌氧氨氧化活性(SAA)为2.5 mg NH^(+)_(4)/(g VSS·d)。经过144 d的培养,NRR达到了10.8 kg N/(m^(3)·d),剩余污泥中含有28.2%的Candidatus_Brocadia、1.5%的Candidatus_Jettenia厌氧氨氧化菌属,厌氧氨氧化菌的拷贝数达到8.7×10^(16)个/g,高效、稳定的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得以成功启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氨氧化 剩余污泥 分层接种 快速启动 混合接种
下载PDF
含油污泥和泥饼掺混焚烧处置研究
11
作者 章爱 费宇航 +4 位作者 李宁辉 李小龙 朱建中 郭琳琳 纵瑞耘 《山东化工》 CAS 2024年第10期262-265,共4页
为了解决含油污泥给环境要素带来危害。另外,泥饼若不能及时处理,不仅占据大量土地空间,还会散发异味,不利于作业人员身心健康。为此,采用焚烧处理技术对含油污泥和泥饼混合物进行处理,可以得出:含油污泥的有机相更丰富,泥饼的含水率更... 为了解决含油污泥给环境要素带来危害。另外,泥饼若不能及时处理,不仅占据大量土地空间,还会散发异味,不利于作业人员身心健康。为此,采用焚烧处理技术对含油污泥和泥饼混合物进行处理,可以得出:含油污泥的有机相更丰富,泥饼的含水率更低。通过分析热值随含水率变化的情况,发现含水率越高,热值越低,控制在30%~50%更合适。此外,在不同掺混比例条件下观察锅炉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当质量比为1∶4时,能满足焚烧的热值和含水率的要求,同时热值提升了15%。通过对比前年的线监测数据发现,污泥掺混能很好地控制工艺和维持数据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污泥 泥饼 掺混 焚烧
下载PDF
燃煤电厂锅炉机组掺烧污泥的数值模拟与工程应用研究进展与展望
12
作者 叶骥 李德波 +6 位作者 饶睦敏 刘鹏宇 邹祥波 陈兆立 陈智豪 廖宏楷 冯永新 《锅炉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4-42,共9页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及城镇化进度不断加快,污泥产量也在与日俱增,燃煤电厂锅炉机组掺烧污泥能够快速减量的同时做到无害化处理,是目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污泥处理方法.综述了基于燃煤锅炉机组掺烧污泥的数值模拟研究现状,发现目前已...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及城镇化进度不断加快,污泥产量也在与日俱增,燃煤电厂锅炉机组掺烧污泥能够快速减量的同时做到无害化处理,是目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污泥处理方法.综述了基于燃煤锅炉机组掺烧污泥的数值模拟研究现状,发现目前已开展的数值模拟研究中,针对含水率较高的污泥应采用涡耗散模型进行气相湍流燃烧模拟以进一步提升模拟精度;现有数值模拟中普遍采用未考虑灰层阻力的焦炭燃烧模型,造成飞灰含碳量的模拟结果与工程实际中存在一定的误差,基于改进的焦炭燃烧模型对燃煤锅炉掺烧污泥进行掺混比进一步精确研究是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针对污泥掺烧给燃煤锅炉带来的问题,开展燃烧调整数值模拟以优化掺混污泥后的炉内燃烧工况也是未来的热点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掺烧 燃煤电厂 数值模拟 燃烧特性 燃烧调整
下载PDF
全混式和推流式生化反应器联合处理石化废水
13
作者 陈思哲 《广州化工》 CAS 2024年第3期118-119,141,共3页
石化废水组成较复杂,主要含油、硫、氮和酚及其它有机污染物,针对石化废水水质波动大的特点,采用全混式和推流式好氧生化反应器联合处理该类废水。实验研究了全混式和推流式好氧生化反应器的曝气时间和溶解氧,曝气时间分别为12 h和8 h,... 石化废水组成较复杂,主要含油、硫、氮和酚及其它有机污染物,针对石化废水水质波动大的特点,采用全混式和推流式好氧生化反应器联合处理该类废水。实验研究了全混式和推流式好氧生化反应器的曝气时间和溶解氧,曝气时间分别为12 h和8 h,溶解氧分别为2 mg/L和3 mg/L。应用该反应器处理石化废水,出水水质的主要污染指标COD、氨氮和石油类分别为47 mg/L、3.6 mg/L和1.6 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化废水 全混式 推流式 联合式
下载PDF
污泥与煤泥混烧过程中氮氧化物释放特性研究
14
作者 王聪 何洪浩 +4 位作者 邱华 魏雨钒 王鑫 徐俊 凌鹏 《湖南电力》 2024年第3期83-88,共6页
污泥和煤泥产量大,均具有高水高灰特性,而污泥高挥发分易燃烧,煤泥相对高固定碳能维持更久燃烧,两者共燃处置优势大。在立式固定床反应系统上研究一种典型工业污泥(DL)与灵石煤泥(LSS)单独燃烧及不同混合比例燃烧过程中的氮氧化物释放... 污泥和煤泥产量大,均具有高水高灰特性,而污泥高挥发分易燃烧,煤泥相对高固定碳能维持更久燃烧,两者共燃处置优势大。在立式固定床反应系统上研究一种典型工业污泥(DL)与灵石煤泥(LSS)单独燃烧及不同混合比例燃烧过程中的氮氧化物释放特性。结果表明,DL中氮赋存形态以吡咯型氮(N-5)、蛋白质型氮(N-P)和吡啶型氮(N-6)为主,LSS则以氮氧化物官能团(N-X)、吡咯型氮(N-5)和质子化吡啶型氮(N-Q)为主。两种燃料单独燃烧时,LSS的NO转化率为DL的6~30倍,两者混烧时存在交互作用;1∶1混合燃烧时NO释放完成时间较两者单独燃烧时提前。掺混比例对NO释放也存在明显影响,DL掺混比例为20%时有利于抑制NO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泥 污泥 混烧 氮氧化物 释放特性
下载PDF
海河交汇区水泥搅拌桩加固技术初探
15
作者 杨文军 吴毅航 +4 位作者 门小雄 郭保和 刘辉 戴北冰 刘建坤 《地基处理》 2024年第2期162-171,共10页
本文依托珠海隧道工程,针对超深欠固结淤泥地层,进行一系列不同配比、施工工艺、水灰比和QC-固化剂比例条件下的水泥搅拌桩加固试桩试验,系统研究了多种参数影响下辅道、明挖基坑和海域浅覆土加固试桩的成桩效果,发现掺入固化剂可获得... 本文依托珠海隧道工程,针对超深欠固结淤泥地层,进行一系列不同配比、施工工艺、水灰比和QC-固化剂比例条件下的水泥搅拌桩加固试桩试验,系统研究了多种参数影响下辅道、明挖基坑和海域浅覆土加固试桩的成桩效果,发现掺入固化剂可获得更好的成桩效果和更优良的抗压性能。经加固处理的芯样其强度大部分在1~3 MPa,部分芯样强度可高达5 MPa,且桩身更为连续和完整。在其他参数相同的条件下,QC-固化剂占比高的芯样具有更好的完整性和强度,而水灰比对成桩效果及抗压强度的影响不大,四搅和两搅的施工工艺在单点土体切削次数达到20次或以上时,其对成桩效果和强度的影响无明显区别。最后对加固后的软土开展了微观电镜扫描试验,对比分析了经QC-固化剂与纯水泥固化剂加固后生成晶体对土体孔隙的填充现象,发现QC-固化剂对土体孔隙具有更好的填充效果。本水泥搅拌桩加固试桩试验在珠海海河交汇区软弱地层取得了较好的加固效果,可为沿海地区类似地质条件下的地基处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试桩 加固 淤泥层 固化剂 水泥搅拌桩 软土 隧道
下载PDF
气化细灰高碳组分和化工污泥与煤协同制浆研究
16
作者 亢欣 杜东虎 +1 位作者 李磊 曹琦 《煤质技术》 2024年第3期39-44,51,共7页
对气化细灰高碳组分和化工污泥与煤协同制浆进行研究,有助于气化细灰和煤化工污泥的减量化及资源化利用,可为开发煤化工固废与煤协同制备高质量气化水煤浆技术提供支撑。针对气化细灰高碳组分和化工污泥在与煤协同制浆过程中存在的煤浆... 对气化细灰高碳组分和化工污泥与煤协同制浆进行研究,有助于气化细灰和煤化工污泥的减量化及资源化利用,可为开发煤化工固废与煤协同制备高质量气化水煤浆技术提供支撑。针对气化细灰高碳组分和化工污泥在与煤协同制浆过程中存在的煤浆质量差的关键问题,采用气化细灰高碳组分和改性化工污泥与煤掺混制浆,通过分析固废不同研磨时间和掺混比例对混合煤浆黏度、流动性、粒度分布、纳米CT技术和接触角的影响,揭示煤化工固废的掺入对煤浆性能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改性污泥和高碳细灰与煤直接掺混制浆,掺混量每增加1个百分点,煤浆浓度降低约0.3~0.7个百分点;通过细磨或超细磨则可改善改性污泥、高碳细灰对煤浆成浆浓度的影响,在相同条件下与不进行研磨的制浆工艺相比,细磨后的煤浆浓度提升0.3~0.4个百分点。由于细灰和污泥的加入而使制浆原料与水的接触角降低,成浆性变差,煤浆浓度降低;细磨后的细灰、污泥与煤之间形成粒度级配,超细颗粒包覆在粗颗粒表面而具有润滑的作用,从而导致研磨后的固废掺入对煤浆浓度的影响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煤浆 气化细灰 高碳组分 化工污泥 研磨时间 掺混比例 煤浆黏度 粒度分布
下载PDF
污泥层置换砂桩套打水泥搅拌桩软基处理技术
17
作者 林强有 雷斌 +2 位作者 马驰 范少峰 童心 《广东土木与建筑》 2024年第4期51-54,69,共5页
水泥搅拌桩是软基处理的一种常用方式,针对水泥搅拌桩在污泥弱软层出现水泥固化效果差等问题,通过在污泥内预先施工小直径砂桩,用中粗砂置换污泥层中腐殖质,同时以“小桩套打大桩”的形式,将水泥搅拌桩套打在同桩位处的砂桩上,采用“四... 水泥搅拌桩是软基处理的一种常用方式,针对水泥搅拌桩在污泥弱软层出现水泥固化效果差等问题,通过在污泥内预先施工小直径砂桩,用中粗砂置换污泥层中腐殖质,同时以“小桩套打大桩”的形式,将水泥搅拌桩套打在同桩位处的砂桩上,采用“四搅四喷”工艺,置换后砂土与水泥浆液充分均匀搅拌结合成桩,有效增强桩身强度,确保搅拌桩满足设计要求。在提高工效、确保桩体质量及降低综合施工成本等方面都突显出了独特的优越性,为解决腐殖质有机物污泥层中传统水泥搅拌桩施工效果差、成桩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提供了一种创新、实用的工艺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层腐殖质 污泥层置换砂桩 小桩套打大桩 水泥搅拌桩 软基处理 施工技术
下载PDF
Cultivation of aerobic granular sludge in a conventional, continuous flow, completely mixed activated sludge system 被引量:4
18
作者 Xi CHEN Linjiang YUAN +3 位作者 Wenjuan LU Yuyou LI Pei LIU Kun NIE 《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2期324-333,共10页
Aerobic granules were formed in a conven- tional, continuous flow, completely mixed activated sludge system (CMAS). The reactor was inoculated with seed sludge containing few filaments and fed with synthetic municip... Aerobic granules were formed in a conven- tional, continuous flow, completely mixed activated sludge system (CMAS). The reactor was inoculated with seed sludge containing few filaments and fed with synthetic municipal wastewater. The settling time of the sludge and the average dissolved oxygen (DO) of the reactor were 2 h and 4.2 mg. L 1, respectively. The reactor was agitated by a stirrer, with a speed of 250r·min^-1, to ensure good mixing . The granular sludge had good settleability, and the sludge volume index (SVI) was between 50 and 90 mL ·g ^-1. The laser particle analyzer showed the diameter of the granules to be between 0.18 and 1.25 mm. A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investigation revealed the predominance of sphere-like and rod-like bacteria, and only few filaments grew in the granules.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of the granules was also analyzed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 phoresis (PCR-DGGE). Sequencing analysis indicated the dominant species were α, β, and γ-Proteobacteria, Bacteroidetes, and Firmicutes. The data from the study suggested that aerobic granules could form, if provided with sufficient number of filaments and high shear force. It was also observed that a high height-to-diameter ratio of the reactor and short settling time were not essential for the formation of aerobic granular slud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erobic granular sludge completely mixed activated sludge system (CMAS) continuous flow shear force filamentous bacteria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PCR-DGGE)
原文传递
大型油田含油污泥无害化处理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19
作者 马跃 《化工设计通讯》 2024年第1期41-43,共3页
为了减少或消除污泥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并实现对其资源化、能源化或再利用,提出大型油田含油污泥无害化处理技术。首先,在预处理阶段,将含油污泥进行破碎和混合均匀。破碎的目的是使污泥中的原油和水分尽可能均匀地分散在每个颗粒... 为了减少或消除污泥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并实现对其资源化、能源化或再利用,提出大型油田含油污泥无害化处理技术。首先,在预处理阶段,将含油污泥进行破碎和混合均匀。破碎的目的是使污泥中的原油和水分尽可能均匀地分散在每个颗粒中,混合则是为了使污泥中的各种成分充分混合在一起。然后,借助化学氧化处理、活性炭吸附处理、生物处理方式,分别降低含油污泥中固体杂质、含油量,以及有机物质含量。最后,采用深度处理方法,如高温焚烧方法,对生物处理后的含油污泥进行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理。在测试结果中,含油污泥的含油量下降幅度为5.01%,水分含量的下降幅度为6.61%,固体杂质含量的下降幅度为6.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污泥 无害化处理技术 预处理 混合均匀 化学氧化处理 活性炭吸附 生物处理 高温焚烧方法
下载PDF
Scheduling Step-Deteriorating Jobs on Parallel Machines by Mixed Integer Programming 被引量:4
20
作者 郭鹏 程文明 +1 位作者 曾鸣 梁剑 《Journal of Donghua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EI CAS 2015年第5期709-714,719,共7页
Production scheduling has a major impact on the productivity of the manufacturing process. Recently, scheduling problems with deteriorating jobs have attracted increasing attentions from researchers. In many practical... Production scheduling has a major impact on the productivity of the manufacturing process. Recently, scheduling problems with deteriorating jobs have attracted increasing attentions from researchers. In many practical situations,it is found that some jobs fail to be processed prior to the pre-specified thresholds,and they often consume extra deteriorating time for successful accomplishment. Their processing times can be characterized by a step-wise function. Such kinds of jobs are called step-deteriorating jobs. In this paper,parallel machine scheduling problem with stepdeteriorating jobs( PMSD) is considered. Due to its intractability,four different mixed integer programming( MIP) models are formulated for solving the problem under consideration. The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performance of these models and find promising optimization formulation to solve the largest possible problem instances. The proposed four models are solved by commercial software CPLEX. Moreover,the near-optimal solutions can be obtained by black-box local-search solver LocalS olver with the fourth one. The computation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efficiencies of different MIP models depend on the distribution intervals of deteriorating thresholds, and the performance of LocalS olver is clearly better than that of CPLEX in terms of the quality of the solutions and the computational t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rallel machine step-deterioration mixed integer programming(MIP) scheduling models total completion time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