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秦岭花山复式岩基中蒿坪与金山庙花岗岩体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Lu-Hf同位素组成 被引量:34
1
作者 肖娥 胡建 +3 位作者 张遵忠 戴宝章 王艳芬 李海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4031-4046,共16页
蒿坪与金山庙花岗岩体位于华北陆块南缘,是熊耳山地区花山复式岩基的重要组成部分。锆石LA-ICP-MSU-Pb定年显示,蒿坪岩体两个样品年龄为128.7±1.0Ma和129.3±2.4Ma,金山庙岩体一个样品年龄为127.6±1.6Ma,均为早白垩世岩... 蒿坪与金山庙花岗岩体位于华北陆块南缘,是熊耳山地区花山复式岩基的重要组成部分。锆石LA-ICP-MSU-Pb定年显示,蒿坪岩体两个样品年龄为128.7±1.0Ma和129.3±2.4Ma,金山庙岩体一个样品年龄为127.6±1.6Ma,均为早白垩世岩浆作用的产物。蒿坪岩体以发育碱性长石大斑晶为主要特征,主要组成矿物为碱性长石、斜长石、石英、黑云母和少量角闪石等,而金山庙岩体矿物组合则为碱性长石、斜长石、石英和黑云母。化学组成上二岩体均具高硅准铝、富碱高钾及富铁贫镁的特征,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显著,Eu异常较弱或无明显Eu异常,Eu/Eu*为0.69~1.26,富集Cs、Rb、Ba、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Ti、Y等高场强元素,在成因类型上可归为I型花岗岩,其中金山庙岩体经历了更高程度的分离结晶作用(D.I.=96.6~97.3),应属高分异I型花岗岩。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蒿坪岩体εHf(t)为-10.2~-13.3,tDM2为1.8Ga~2.0Ga,金山庙岩体εHf(t)为-13.3~-17.5,tDM2为2.0~2.2Ga,表明二者的源区很可能是遭受了幔源或新生地壳改造的太华群古老基底物质。根据区域地质和全岩地球化学组成及产出动力地质背景的全面分析,表明蒿坪与金山庙岩体应形成于扬子陆块与华北陆块碰撞造山后的陆内伸展引张环境,是古特提斯构造域向古太平洋构造域转换体制下岩浆作用的产物。在成岩过程中,蒿坪和金山庙岩浆体系释放出大量富挥发组分(如F,Cl)的热液流体(特别是高分异的金山庙岩体),萃取富集了围岩中的成矿物质或是叠加改造了先期(印支期或燕山早期)形成的金矿床,使之运移至构造交汇部位规模性成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代学 岩石地球化学 LU-HF同位素 金成矿效应 花山复式岩基 东秦岭
下载PDF
小秦岭华山复式岩基大夫峪岩体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和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22
2
作者 张兴康 叶会寿 +2 位作者 李正远 曹晶 王小雨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35-260,共26页
大夫峪岩体位于华北陆块南缘小秦岭地区,是小秦岭地区华山复式岩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粗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中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成岩年龄分别为(142.6±1.4)Ma和(140.1±1.2)Ma。岩体的w(Si... 大夫峪岩体位于华北陆块南缘小秦岭地区,是小秦岭地区华山复式岩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粗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中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成岩年龄分别为(142.6±1.4)Ma和(140.1±1.2)Ma。岩体的w(Si O2)=69.12%~73.58%,w(Na2O)=3.95%~4.40%,大于3.2%,K2O/Na2O=0.92~1.22,A/CNK=1.03~1.04,小于1.1,属于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岩石的ΣREE含量较高,LREE富集,LREE、HREE分馏明显,有较弱的负Eu异常。此外,岩石富集K、Rb、Ba、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而相对亏损Nb、Ta、Hf、Ti、P等高场强元素。粗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εHf(t)主要为-24^-18,TDM2主要为2.3~2.7 Ga;中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εHf(t)主要为-26^-16,其TDM2主要为2.3~2.9 Ga。岩石地球化学和Hf同位素组成特征表明,岩体主要由古老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源区物质可能为新太古宙太华群,并在成岩过程中有幔源或新生地壳组分的参与。根据区域地质和动力地质背景的演化历史,笔者认为,大夫峪岩体的形成时代,与东秦岭地区的其他岩体的形成时代基本一致,均形成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与华北克拉通东部以及华南、长江中下游等地区晚中生代岩浆作用的时间基本一致,说明整个中国东部晚中生代岩浆活动可能受控于统一的大地构造背景,即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欧亚板块,从而使整个中国东部发生了构造体制的大转变。大夫峪岩体就是在这种构造体制转换过程中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锆石U-Pb年龄 HF同位素 大夫峪岩体 华山复式岩基 小秦岭
下载PDF
西秦岭印支早期美武岩体的岩石成因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75
3
作者 骆必继 张宏飞 肖尊奇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99-213,共15页
对西秦岭合作地区的美武岩体进行了锆石U-Pb定年、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组成研究。结果表明,美武岩体的侵位年龄为245~242Ma,属于印支早期。美武岩体为一个复式岩基,主要岩石类型为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和黑云母花岗岩,其中,花岗闪... 对西秦岭合作地区的美武岩体进行了锆石U-Pb定年、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组成研究。结果表明,美武岩体的侵位年龄为245~242Ma,属于印支早期。美武岩体为一个复式岩基,主要岩石类型为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和黑云母花岗岩,其中,花岗闪长岩中含有丰富的暗色微粒包体。美武岩体不同岩性单元的化学组成表现出不同的演化趋势。美武花岗闪长岩和黑云母花岗岩的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的组成指示美武岩体的岩浆源区主要以壳源物质为主,其中,花岗闪长岩具有较高的Mg#(50~58)、Cr((46~93)×10-6)和Ni((12~50)×10-6)含量,表明有少量幔源物质的加入。石英闪长岩和暗色微粒包体具有高的Mg#(63和62)、Cr(217×10-6和318×10-6)和Ni(61×10-6和110×10-6)的含量,表明其主要来自于幔源岩浆。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认为西秦岭中部的美武岩体形成于后碰撞早期的构造背景之下,可能与俯冲的阿尼玛卿洋壳断离作用有关。板片断离模型能较好地解释西秦岭印支早期侵入岩线性分布的特征和西秦岭造山带内中三叠世地壳的快速抬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秦岭 复式岩基 锆石U-PB定年 岩浆源区 板片断离
下载PDF
姑婆山复式岩体的基本特征及其与成矿作用的关系 被引量:16
4
作者 王建辉 蒋柏昌 +1 位作者 孔祥伟 唐奎保 《矿产与地质》 2006年第1期47-53,共7页
姑婆山复式岩体由晚侏罗世里松岩体、姑婆山岩体及早白垩世新路岩体组成。复式岩体为壳幔混合源成因。据岩石地球化学判断和分析,姑婆山岩体和新路岩体为含锡岩体;整个姑婆山复式岩体为含钨岩体,里松岩体和姑婆山岩体为含稀有、稀土岩... 姑婆山复式岩体由晚侏罗世里松岩体、姑婆山岩体及早白垩世新路岩体组成。复式岩体为壳幔混合源成因。据岩石地球化学判断和分析,姑婆山岩体和新路岩体为含锡岩体;整个姑婆山复式岩体为含钨岩体,里松岩体和姑婆山岩体为含稀有、稀土岩体。上述矿产的形成与岩石中挥发份F、B及放射性U、T h等元素的高含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式岩体 基本特征 成矿作用 姑婆山
下载PDF
山东玲珑花岗质杂岩体三维形态的重力模拟 被引量:8
5
作者 曾华霖 万天丰 +2 位作者 TeyssierChristian 姚长利 TikoffBasil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607-612,共6页
根据胶东地区西北部的重力资料 ,并在地质资料的约束下 ,采用人 -机联作的二维模拟方法 ,对玲珑花岗质杂岩体三维形态进行了细致的推断 .布格重力异常图与地质图的对比表明 ,本区的局部重力异常主要是由玲珑花岗质杂岩体引起的 .根据花... 根据胶东地区西北部的重力资料 ,并在地质资料的约束下 ,采用人 -机联作的二维模拟方法 ,对玲珑花岗质杂岩体三维形态进行了细致的推断 .布格重力异常图与地质图的对比表明 ,本区的局部重力异常主要是由玲珑花岗质杂岩体引起的 .根据花岗岩体的二维特征 ,在其露头范围内 ,垂直其走向 ,选择一些均匀分布的重力剖面 ,以花岗岩露头位置作为其形态的地面约束 ,采用人 -机联作的二维重力模拟方法 ,求出了岩体的断面形态 .综合这些断面图 ,便可描述花岗岩体的三维形态 .从各个花岗岩体模型剖面图中 ,截取厚度值 ,可以绘制花岗岩体的厚度图 .模拟结果表明 ,玲珑花岗质杂岩体为一分布面积达 31 0 0km2 、最大厚度仅 8km的席状岩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质杂岩体 二维重力模拟 席状岩基 金矿床
下载PDF
藏南冈底斯岩基东段朗县杂岩早白垩世岩浆作用:新特提斯洋二次俯冲 被引量:4
6
作者 李广旭 曾令森 +2 位作者 高利娥 高家昊 赵令浩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995-3034,共40页
新特提斯洋长期俯冲消减作用在早白垩世可能经历二次俯冲启动或板片俯冲几何形态的重大转换。确定西藏南部冈底斯岩基早白垩世岩浆作用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和作用方式是甄别上述过程的关键,对理解新特提斯洋的俯冲演化过程至关重要。本... 新特提斯洋长期俯冲消减作用在早白垩世可能经历二次俯冲启动或板片俯冲几何形态的重大转换。确定西藏南部冈底斯岩基早白垩世岩浆作用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和作用方式是甄别上述过程的关键,对理解新特提斯洋的俯冲演化过程至关重要。本文就冈底斯岩基东段朗县杂岩中保存的各类早白垩世岩浆岩,开展了锆石U-Pb地质年代学和Hf同位素、全岩元素和同位素(Sr-Nd)组成分析。数据结果表明:1)基性岩侵位时代为早白垩世晚期(103.6~100.8Ma),为高钾钙碱性偏铝质岩石,锆石ε_(Hf)(t)=+0.3~+5.7,全岩ε_(Nd)(t)=-0.8和-0.3,暗示其岩浆源区具有大量俯冲沉积物或流体的混入,为沉积物熔体和流体交代的地幔楔物质部分熔融的产物,经历了一定程度的角闪石分离结晶作用;2)中性岩形成于99.8~97.6Ma,略晚于基性岩,其主量元素与基性岩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全岩ε_(Nd)(t)=+1.1,具有较多的地幔物质参与,为基性岩浆进一步演化形成;3)酸性岩(脉体)记录了多阶段岩浆作用(124.1~95.3Ma),根据同位素组成不同进一步划分为两类,第一类具有较低的全岩ε_(Nd)(t)值(-8.3~-6.0),其岩浆源区显示富集特征,t DM2=1385~1586Ma,由古老地壳物质的再熔融形成;第二类的锆石ε_(Hf)(t)值(-2.8~+3.2)变化较大,岩脉的锆石ε_(Hf)(t)=+0.4~+8.1,t DM=428~906Ma,全岩ε_(Nd)(t)=+0.1和+0.8,表明岩浆源区具有不均一性,为古老地壳物质被富流体地幔岩浆改造形成;和4)镁铁质包体的主量元素与寄主花岗岩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锆石的Hf同位素组成变化较大(ε_(Hf)(t)=-9.3~+4.1),变化范围可达13个ε单位,为岩浆混合成因。寄主花岗岩和角闪辉长岩分别作为酸性和基性端元,是基性岩浆与其诱发古老地壳熔融形成的花岗质岩浆经混合形成。结合冈底斯岩基早白垩世岩浆岩的研究结果,朗县杂岩在早白垩世(124~97Ma)的岩浆作用具有明显的岩浆混合现象,锆石Hf和全岩Sr-Nd同位素组成变化较大,可达13个ε单位,其岩浆源区复杂且富含流体,代表了新特提斯洋在早期(240~144Ma)经历漫长的俯冲之后,在早白垩世时期(~120Ma)俯冲带发生跃迁或俯冲角度达到临界点,导致大量俯冲沉积物和流体沿俯冲带俯冲下去,与发生部分熔融的地幔楔物质混合,底侵导致上覆古老地壳物质的再熔融,形成早白垩世复杂的岩浆岩组合,很可能是新特提斯洋二次俯冲开始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冈底斯岩基 朗县杂岩 早白垩世岩浆作用 岩浆混合 新特提斯洋二次俯冲
下载PDF
藏南冈底斯岩基东段晚白垩世早期朗县杂岩的岩石成因和深部地球动力学过程 被引量:2
7
作者 李广旭 曾令森 +2 位作者 赵令浩 高利娥 高家昊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348-3376,共29页
藏南冈底斯岩基晚白垩世早期岩浆岩保存了有关新特提斯洋的俯冲演化过程和大陆地壳生长的重要信息。本文对朗县杂岩中出露的晚白垩世早期中酸性岩(岩脉)开展了全岩元素地球化学、锆石U-Pb地质年代学、同位素(Sr、Nd和Hf)组成的研究。闪... 藏南冈底斯岩基晚白垩世早期岩浆岩保存了有关新特提斯洋的俯冲演化过程和大陆地壳生长的重要信息。本文对朗县杂岩中出露的晚白垩世早期中酸性岩(岩脉)开展了全岩元素地球化学、锆石U-Pb地质年代学、同位素(Sr、Nd和Hf)组成的研究。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年龄为92.4~86.9Ma,花岗岩(脉)年龄为91.9~88.6Ma,均为晚白垩世早期岩浆作用的产物。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具有高钾钙碱性偏铝质特征,具有较高的锆石Hf(εHf(t)=+8.3~+13.2,平均值+10.9)和全岩Nd(εNd(t)=+3.2~+2.7)同位素组成,为受俯冲板片流体和大洋沉积物熔体共同交代的地幔楔部分熔融形成,闪长岩岩浆源区形成深度较浅且受板片流体的交代程度较高,花岗闪长岩岩浆源区更深,受沉积物熔体交代程度较高。花岗岩(脉)在主量元素、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组成上显示明显差异,可划分为两类,第一类花岗岩属于低钾钙碱性系列,Na_(2)O/K_(2)O>3.0,稀土总量较高,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Sr/Y低(<7.2)。在主量元素组成上,该类花岗岩与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形成较好的线性演化关系,表明它们可能是上述中酸性岩浆演化的产物。第二类花岗岩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Na_(2)O/K_(2)O较低(均<1.0),铝饱和指数较高(A/CNK=1.01~1.02),发育角闪石,稀土总量较低,具有微弱负或无Eu异常(Eu/Eu*=0.88~1.12),Sr/Y比值(33.8~55.4)较高,锆石Hf(εHf(t)=+4.1~+10.8)和全岩Nd(εNd(t)=+0.8)同位素组成都较低,为新生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结合冈底斯岩基晚白垩世早期(100~87Ma)岩浆岩已有的研究结果,认为新特提斯洋板片自早白垩世以高角度俯冲,在晚白垩世早期俯冲板片发生回撤,导致软流圈物质上涌增强,诱发熔流体交代过的地幔楔较高程度的部分熔融形成镁铁质岩浆。这些镁铁质岩浆上升侵位到下地壳,发生不同程度的分离结晶作用并诱发新生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晚白垩世岩石地球化学性质各异的岩浆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冈底斯岩基 朗县杂岩 晚白垩世岩浆作用 板片回撤 新特提斯洋俯冲
下载PDF
藏南冈底斯岩基晚白垩世构造岩浆作用:以拉萨白堆复合岩体中-基性岩脉群为例 被引量:16
8
作者 高家昊 曾令森 +2 位作者 郭春丽 李秋立 王亚莹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412-2436,共25页
拉萨白堆复合岩体寄主为含包体的花岗闪长岩,并被一系列平行-近平行东西走向中-基性岩脉群穿插,总体形成类似"条纹码"般的构造形式。锆石U-Pb定年表明,这些基性岩脉主要形成于85~68Ma。同期中性和基性脉岩都表现出富集大离子... 拉萨白堆复合岩体寄主为含包体的花岗闪长岩,并被一系列平行-近平行东西走向中-基性岩脉群穿插,总体形成类似"条纹码"般的构造形式。锆石U-Pb定年表明,这些基性岩脉主要形成于85~68Ma。同期中性和基性脉岩都表现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LREE,亏损高场强元素,Sr同位素初始比值较低,但Nd同位素比值(εNd(t)>+3.1)和锆石Hf同位素组成(εHf(t)>+10.7)较高,都不具有Eu异常。与中性脉岩相比,基性脉岩具有(1)Mg O含量较高和较高的Mg#(>50.6);(2)较高的Cr、Ni、Co含量;(3)较富集HREE且平坦分布。但中性脉岩Y含量较低,Sr/Y比值(38~72)较高,具有高Sr-低Y的特征;这些特征表明:这些岩浆岩的源区可能为受流体交代的岩石圈地幔。中-基性脉岩之间具有岩浆演化关系,在岩浆演化过程中以角闪石的分离结晶为主。结合文献数据,这些新数据表明冈底斯岩基的在晚白垩世(85~68Ma)经历了弧上伸展构造作用,岩浆作用持续活动,可能与新特提斯洋板片的北向斜俯冲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冈底斯岩基 白堆复合岩体 弧岩浆作用 伸展构造 斜向俯冲
下载PDF
证据权法在成矿预测中的应用——以湖北通城地区铍矿的成矿预测为例 被引量:3
9
作者 邓杰 李雄伟 +4 位作者 黄建军 张旭 胡金旺 周磊 吴涛 《华南地质与矿产》 CAS 2012年第4期350-359,共10页
应用证据权法和MORPAS GIS技术开展了通城地区铍矿的成矿预测研究。在总结通城地区区域地质背景和预测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建立通城地区地质、矿产、物探、化探、遥感等基础空间数据库,综合分析多源数据,运用MORPAS矿产资源评价系统提取... 应用证据权法和MORPAS GIS技术开展了通城地区铍矿的成矿预测研究。在总结通城地区区域地质背景和预测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建立通城地区地质、矿产、物探、化探、遥感等基础空间数据库,综合分析多源数据,运用MORPAS矿产资源评价系统提取与铍矿相关的信息,采用证据权法对铍矿有关的证据图层进行系统的分析和处理,编制成矿后验概率等时线图,最后根据高值区圈定了找矿远景区。此次预测工作共选出15个证据因子层,对该地区以铍矿为主的稀有金属矿床进行了定量预测,最终圈定了两个远景区。该两处远景区与己知铍矿点具有相似的成矿条件,应在今后的勘探工作中引到足够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证据权法 MORPAS 铍矿 成矿预测 幕阜山复式岩体 通城地区
下载PDF
江南造山带中段幕阜山地区稀有金属成矿规律及其在找矿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10
作者 李鹏 张立平 +3 位作者 李建康 黄志飚 周芳春 姜鹏飞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19-841,共23页
幕阜山稀有金属矿集区位于江南造山带中段,是中国典型的具良好成矿潜力的大型复式岩基,近年来在其周边发现了仁里等超大型高品位矿床。全岩地球化学及同位素特征研究显示,幕阜山岩基是由深部同源岩浆支撑的跨地壳岩浆系统,经岩浆多次脉... 幕阜山稀有金属矿集区位于江南造山带中段,是中国典型的具良好成矿潜力的大型复式岩基,近年来在其周边发现了仁里等超大型高品位矿床。全岩地球化学及同位素特征研究显示,幕阜山岩基是由深部同源岩浆支撑的跨地壳岩浆系统,经岩浆多次脉动上涌而形成的“体中体”模式复式岩基。文章通过梳理幕阜山岩浆时-空-物质演化特征,认为岩基总体呈现出由东北向西南侵入时代由老至新(154~138 Ma),岩浆演化程度逐渐升高(黑云母花岗岩K/Rb比值为388~133,二云母花岗岩K/Rb比值由190~160),稀有金属成矿组合由单一至多样(Be矿化至Be+Nb+Ta+Li综合矿化),成矿强度逐渐变大的趋势,暗示岩基西南缘成矿条件最优。幕阜山西南缘仁里矿床地质特征及矿物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成矿相关岩体位于矿床东北部,由东北至西南伟晶岩类型由低到高呈现出清晰的水平分带,矿床西侧和西南侧具有较大找矿潜力。根据以上区域稀有金属的成矿规律,笔者团队在幕阜山西南缘黄柏山地区发现1处稀有金属伟晶岩密集区,并结合区域地质条件开展了“高覆盖区化探低值异常解译”的勘探,于伟晶岩密集区外围的植被高度覆盖区取得了进一步的找矿成果,为成矿理论指导资源精细勘查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稀有金属伟晶岩 成矿规律 找矿应用 黄柏山伟晶岩密集区 幕阜山复式岩基
下载PDF
秘鲁Chiclayo东部复式花岗岩基与IOCG矿床地质特征 被引量:1
11
作者 肖娟 傅朝义 +2 位作者 郭小冬 张建国 高光明 《矿产勘查》 2020年第11期2546-2554,共9页
秘鲁-智利海岸基岩带是全球著名的IOCG成矿带,成矿地质条件十分优越,发育大量富铁的铜金多金属矿床。为进一步查明秘鲁Chiclayo东部Gallinazo复式花岗岩基及与之有关的IOCG铜金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文章在总结分析前人成果资料的基础上,... 秘鲁-智利海岸基岩带是全球著名的IOCG成矿带,成矿地质条件十分优越,发育大量富铁的铜金多金属矿床。为进一步查明秘鲁Chiclayo东部Gallinazo复式花岗岩基及与之有关的IOCG铜金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文章在总结分析前人成果资料的基础上,结合遥感图像解译分析,开展了野外地质调查、剖面测量、测试分析、综合研究等工作。结果表明该复式花岗岩基是一个由不同期次侵位、不同构造叠加的大型花岗岩基穹隆构造,为白垩纪侵位的一套基性-中酸性的钙碱性系列侵入岩,其周边矿化带集中分布,矿种及矿化类型较多。同时,总结出IOCG矿床找矿模型,为该区进行基础地质研究和找矿勘查等工作均具有重要的参考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OCG矿床 复式花岗岩基 地质调查 Chiclayo 秘鲁
下载PDF
幕阜山复式花岗岩体锆石年代与微量元素对伟晶岩矿床成因的限定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安邦 黄勤 +6 位作者 冯超 杨细华 闫刚刚 赵子娟 董湘杰 祝明明 张金阳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4517-4532,共16页
江南成矿带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幕阜山复式花岗岩体内部及周缘发育多个早白垩世伟晶岩稀有金属矿床,成矿伟晶岩是否源自幕阜山复式岩体演化花岗岩浆高度分异还存在争议.幕阜山麦市等地发育含电气石、石榴石及白云母二长花岗岩,LA-ICP-MS锆... 江南成矿带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幕阜山复式花岗岩体内部及周缘发育多个早白垩世伟晶岩稀有金属矿床,成矿伟晶岩是否源自幕阜山复式岩体演化花岗岩浆高度分异还存在争议.幕阜山麦市等地发育含电气石、石榴石及白云母二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介于130~135 Ma,在误差范围内与区内大规模成矿伟晶岩年龄相当.与早期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白云母二长花岗岩(151~143 Ma)相比,晚期含电气石、石榴石及白云母二长花岗岩锆石具有较高的Hf、Ta、Nb、Th、U含量和较低的Th/U和Eu/Eu^(*)比值,体现较高的演化程度,与岩石矿物组合及锆石结晶温度相一致.锆石年代与微量元素说明,幕阜山地区成矿伟晶岩可能是幕阜山复式岩体中早白垩世演化花岗岩浆进一步分异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幕阜山 复式岩体 锆石微量元素 U-PB定年 伟晶岩矿床 岩石学
原文传递
Mantle Input to the Crust in Southern Gangdese, Tibet, during the Cenozoic: Zircon Hf Isotopic Evidence 被引量:23
13
作者 莫宣学 董国臣 +2 位作者 赵志丹 朱弟成 周肃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CSCD 2009年第2期241-249,共9页
The Quxu (曲水) complex is a typical intrusive among the Gangdese batholiths. Two sets of samples collected from the Mianjiang (棉将) and Niedang (聂当) villages in Quxu County, including gabbro, mafic micro-enc... The Quxu (曲水) complex is a typical intrusive among the Gangdese batholiths. Two sets of samples collected from the Mianjiang (棉将) and Niedang (聂当) villages in Quxu County, including gabbro, mafic micro-enclaves (MME), and granodiorites in each set, were well dated in a previous SHRIMP zircon U-Pb analysis (47-51 Ma). In this article, the same zircons of the 6 samples were applied for LA ICP-MS Hf isotopic analysis. The total of 6 samples yields 176Hf/177Hf ratio ranging from 0.282 921 to 0.283 159, corresponding to εHf(t) values of 6.3-14.7. Their Hf depleted-mantle modal ages (TDM) are in the range of 137-555 Ma, and the zircon Hf isotope crustal model ages (TDMC) range from 178 to 718 Ma. The mantle-like high and positive Era(t) values in these samples suggest a mantledominated input of the juvenile source regions from which the batholith originated. The large variations in εHf(t) values, up to 5-ε unit among zircons within a single rock and up to 15-ε unit among zircons from the 6 samples, further suggest the presence of a magma mixing event during the time of magma generation. We suggest that the crustal end-member involved in the magma mixing is likely from the ancient basement within the Lhasa terrane itself. The zircon Hf isotopic compositions further suggest that magma mixing and magma underplating at about 50 Ma may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creating the crust of the southern Tibetan platea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betan plateau Gangdese batholith Quxu complex GABBRO MME granodiorite zircon Hf isotope magma mixing crustal thickening.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