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Vertical dominant migration channel and hydrocarbon migration in complex fault zone, Bohai Bay sag, China
1
作者 XU Changgui PENG Jingsong +2 位作者 WU Qingxun SUN Zhe YE Tao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9年第4期720-728,共9页
The quantitatively/semi-quantitatively formation conditions of vertical dominant hydrocarbon migration pathways we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big data analysis of petroleum geological parameters of complex fault Zone zon... The quantitatively/semi-quantitatively formation conditions of vertical dominant hydrocarbon migration pathways we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big data analysis of petroleum geological parameters of complex fault Zone zone in the central-south Bohai Bay. According to this condition, the vertical dominant migration pathway and its charge points/segments are searched through structural modeling assistant analysis in the East Sag of Huanghekou. Under the constraints of charge points/segments,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hydrocarbon charge and migration is carried out to successfully predict hydrocarbon migration pathways and hydrocarbon enrichment blocks in shallow layers of complex fault zone. The main results are as follows:(1) The hydrocarbon charge in shallow layers of the active fault zone is differential, the charge points/sections of vertical dominant migration pathways are the starting points of shallow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are very important for the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in the shallow layers.(2) Among the shallow faults, those cutting the deep transfer bins or deep major migration pathways, with fault throw of more than 80 m in the accumulation period and the juxtaposition thickness between fault and caprock of the deep layers of less than 400 m are likely to be vertical dominant migration pathways in the sag area.(3) By controlling the vertical dominant migration pathways and charging points/segments in carrier layer, Neo-tectonic movement caused the differential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n the complex fault zone. 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fine exploration of the complex fault z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ffshore Bohai Bay Basin SAG area VERTICAL DOMINANT MIGRATION pathway complex fault zone charge points NEOTECTONIC movement big data analysis
下载PDF
复杂构造变形区断控裂缝发育分布模式
2
作者 鞠玮 杨慧 +3 位作者 侯贵廷 宁卫科 李永康 梁孝柏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0-138,共9页
天然裂缝是油气重要的储集空间和渗流通道。在复杂构造变形区,裂缝明显受断层影响控制,但其规律和模式尚不清晰。为此,本次研究以库车坳陷为例,通过现场地质观测、成像测井裂缝解译和理论分析,计算断控裂缝系数,揭示走滑断层、逆冲断层... 天然裂缝是油气重要的储集空间和渗流通道。在复杂构造变形区,裂缝明显受断层影响控制,但其规律和模式尚不清晰。为此,本次研究以库车坳陷为例,通过现场地质观测、成像测井裂缝解译和理论分析,计算断控裂缝系数,揭示走滑断层、逆冲断层控制复杂构造变形区天然裂缝的规律,提出断控裂缝发育分布模式。结果表明:(1)逆冲断层对天然裂缝产状和发育程度均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裂缝密度与距断层距离呈现负指数关系,距断层由近及远可以划分为断层强控制裂缝带、断层弱控制裂缝带和区域裂缝带。(2)走滑断层包括调节走滑断层和逆冲走滑断层。调节走滑断层与地层走向近垂直或大角度斜交,发育断层控制裂缝带,其受断层规模影响显著;逆冲走滑断层与地层走向近平行或者小角度斜交,天然裂缝主要局限于断层带内,沿断层走向断裂带宽度发生变化。(3)定义断控裂缝系数(K),即断层强控制裂缝带宽度与断层断距(滑距)的比值,通过分析,库车坳陷逆冲断层K值为1.50~1.80,走滑断层K值为0.125~0.150。研究成果对复杂构造变形区油气勘探开发具有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发育分布模式 断控裂缝系数 走滑断层 复杂构造变形区 库车坳陷
下载PDF
成都市龙泉山褶断带三维地质模型构建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范敏 王波 +3 位作者 刘兆鑫 雷传扬 钟华介 仇开莉 《四川地质学报》 2023年第1期176-182,192,共8页
成都市龙泉山地质结构极为复杂,但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是全球最大的城市绿心,如何充分利用成都市龙泉山各类地质数据,通过数据耦合的方式建立地质地下空间三维地质模型是支撑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地下地质空间信息系统建设的关键,这对于... 成都市龙泉山地质结构极为复杂,但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是全球最大的城市绿心,如何充分利用成都市龙泉山各类地质数据,通过数据耦合的方式建立地质地下空间三维地质模型是支撑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地下地质空间信息系统建设的关键,这对于优化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布局、提升公园品质、提高公园管理效率,有效服务于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的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龙泉山复杂地质体特征,从三维建模的角度借助三维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的可视化技术,研究了一套可用于复杂地质体三维地质建模的流程和技术方法,并构建三维实体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泉山 褶断带 复杂地质体 三维地质建模 技术方法
下载PDF
陆丰凹陷复杂断裂带双方位地震资料联合成像技术研究
4
作者 蒋亚洲 杜军锋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CAS 2023年第6期707-716,共10页
陆丰凹陷A洼工区面积小,油气储量大,原有采集地震资料分辨率低,多次重处理之后目的层接触关系难以确定,复杂断裂带及陡倾角基底成像模糊,难以满足勘探需要。因此在该区进行了二次三维地震资料采集,采集方位正交。针对同一区块不同方位... 陆丰凹陷A洼工区面积小,油气储量大,原有采集地震资料分辨率低,多次重处理之后目的层接触关系难以确定,复杂断裂带及陡倾角基底成像模糊,难以满足勘探需要。因此在该区进行了二次三维地震资料采集,采集方位正交。针对同一区块不同方位采集的三维地震资料,分析不同方位地震资料的差异性,针对性的提出使用断层约束的双方位资料联合层析反演技术来求取精度更高的速度场,通过TTI各向异性中的倾角和方位角属性解决不同方位资料陡倾角地层的同相轴错动,提高偏移归位精度,更好地实现双方位资料的融合成像,古近系陡倾角地层成像品质提升明显,地层连续性、信噪比更高,为后续目标评价工作提供可靠的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丰凹陷 复杂断裂带 双方位资料 断层约束层析 TTI各向异性
下载PDF
槽波勘探在采煤工作面构造探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峰峰 李进 《陕西煤炭》 2023年第3期190-194,共5页
煤层内部的复杂构造会影响工作面的回采速度,甚至会造成重开切眼浪费人力物力。当存在落差较大的断层导通含水层时,往往会造成工作面透水重大安全隐患,未探查清楚盲目回采会造成采煤工作面突水事故。构造复杂的工作面回采前有必要对其... 煤层内部的复杂构造会影响工作面的回采速度,甚至会造成重开切眼浪费人力物力。当存在落差较大的断层导通含水层时,往往会造成工作面透水重大安全隐患,未探查清楚盲目回采会造成采煤工作面突水事故。构造复杂的工作面回采前有必要对其内部的隐伏构造摸查清楚,通过使用合理的物探方法能够有效对采煤工作面内部构造加以控制。关中某矿某工作面内揭露多条断层,且滴淋水严重,为保证后续生产的安全,采用合理的物探方法进行探测,将探测结果与已知地质资料联合解释。最终解释工作面内断层1条,断层破碎带3个,且该断层发育横穿工作面,影响范围较大,后经钻探验证,矿方决定终止该工作面的开采,确保工作人员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探方法 复杂构造 槽波勘探 断层 破碎带
下载PDF
复杂条件下大断面隧道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6
作者 霍锦峰 《科学技术创新》 2023年第18期184-187,共4页
省某高速公路穿越了F6和F7断层破碎带,强富水段的洞身长度达到1480 m,洞身断面达到48.8 m2,IV级、V级围岩洞身长度占比越58%,隧道施工难度极大,在分析场区隧道围岩工程地质特征和工程重难点的基础上,针对强富水IV级、V级围岩,明确了钻... 省某高速公路穿越了F6和F7断层破碎带,强富水段的洞身长度达到1480 m,洞身断面达到48.8 m2,IV级、V级围岩洞身长度占比越58%,隧道施工难度极大,在分析场区隧道围岩工程地质特征和工程重难点的基础上,针对强富水IV级、V级围岩,明确了钻爆参数和CD开挖工法;针对强富水条件穿越断层破碎带,提出超前全断面注浆帷幕法注浆参数,以对地下水进行止水和破碎岩体加固。结果表明,提出的超前全断面注浆帷幕法有效地改善了围岩力学性质和避免了地下水的突涌,提出的钻爆法施工参数保证了隧道的顺利贯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地质条件 大断面隧道 节理裂隙 断层破碎带 钻爆法
下载PDF
复杂断层带富水性矿井瞬变电磁法探测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杜库实 程久龙 +2 位作者 王和固 闫国才 王作路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19-121,共3页
复杂断层带富水性的探测关系到矿井的采掘安全。探讨了矿井瞬变电磁法超前探测的基本原理与技术方法,分析了断层带富水性的地球物理响应特征,结合某矿巷道掘进前方断层带出水位置的矿井瞬变电磁法探测,提出了立体探测方案,对探测结果进... 复杂断层带富水性的探测关系到矿井的采掘安全。探讨了矿井瞬变电磁法超前探测的基本原理与技术方法,分析了断层带富水性的地球物理响应特征,结合某矿巷道掘进前方断层带出水位置的矿井瞬变电磁法探测,提出了立体探测方案,对探测结果进行了分析解释,得到钻探验证。研究表明,利用矿井瞬变电磁探测技术可以有效地获得掘进巷道前方复杂断层带的富水程度、位置和范围,可以为掘进巷道防治水工作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井瞬变电磁法 复杂断层带 富水性 超前探测 视电阻率
下载PDF
永安复杂断裂带滚动开发评价思路及主要做法 被引量:2
8
作者 吴力耘 卞炜 +3 位作者 唐在秋 郑红 徐莎 黄小龙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23-224,240,共3页
以区域沉积规律和构造模式为指导,进行地层精细对比及构造精细解释,开展火成岩覆盖区圈闭综合描述并对已知油藏的油气分布规律分析解剖,揭示了油气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指出了油气成藏的有利区域,为该区块的勘探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复杂断裂带 滚动评价 沉积规律 火成岩 圈闭评价
下载PDF
闽东南长乐-南澳断裂带“片麻状”浆混杂岩的厘定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8
9
作者 邢光福 卢清地 +8 位作者 姜杨 聂童春 陈荣 冯艳芳 陈志洪 余明刚 李春海 黄家龙 柯学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1-43,共13页
近年来的区域地质调查在闽东南长乐-南澳断裂带中,多处新发现白垩纪(辉长)闪长质和二长花岗质岩浆经机械的、化学的混合形成各种浆混岩类,与两混合端元岩石共同构成浆混杂岩,成岩后还受到应力作用。它们因特殊的结构构造而长期被归入混... 近年来的区域地质调查在闽东南长乐-南澳断裂带中,多处新发现白垩纪(辉长)闪长质和二长花岗质岩浆经机械的、化学的混合形成各种浆混岩类,与两混合端元岩石共同构成浆混杂岩,成岩后还受到应力作用。它们因特殊的结构构造而长期被归入混合花岗岩或片麻状花岗岩类。描述了泉州市肖厝、福清市高山等地浆混杂岩的野外地质特征,并与莆田市和福清市的典型变质变形花岗岩类进行了对比,指出这3类岩石之间有明显的区别,浆混杂岩可能形成于主变质变形期之前早白垩世早期的伸展环境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片麻状”浆混杂岩 白垩纪 长乐-南澳断裂带 闽东南
下载PDF
复杂断裂带三、四级断层遮挡成藏研究与勘探实践——以东营凹陷中央背斜带为例 被引量:4
10
作者 罗佳强 隋风贵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2002年第5期14-16,共3页
根据多年的油气勘探、开发实践 ,以及对三、四级断层、构造、储层和地层等的反复研究 ,总结了一套复杂断裂带三、四级断层遮挡成藏的油藏描述方法。该方法在东营凹陷郝家油田和其他油田的勘探开发实践中 。
关键词 复杂断裂带 断层 遮档成藏 东营凹陷 油气地质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断控复式油气聚集的差异性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45
11
作者 江同文 韩剑发 +5 位作者 邬光辉 于红枫 苏洲 熊昶 陈军 张慧芳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13-224,共12页
基于三维地震精细解释、构造与沉积特征剖析、流体性质及生产动态研究,探讨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油气成藏规律及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塔中隆起油气具有以断裂为主控因素的复式成藏特征,80%以上油气储量沿断裂带富集;塔中隆起发育大型... 基于三维地震精细解释、构造与沉积特征剖析、流体性质及生产动态研究,探讨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油气成藏规律及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塔中隆起油气具有以断裂为主控因素的复式成藏特征,80%以上油气储量沿断裂带富集;塔中隆起发育大型逆冲及走滑断裂,断裂形成演化与成藏耦合关系决定了复式油气聚集的差异性,断裂活动规模与期次决定了圈闭的充满程度与相态平衡,即输导体系的不畅通、油气充注的不充分、流体聚集的非平衡等受控于断裂,多期构造沉积演化控制了断裂带圈闭条件的差异性,多期油气运聚成藏控制了断裂带流体分布的差异性。断控复式油气差异性聚集理论是塔中隆起整体评价、立体开发与增储上产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塔中隆起 断裂带 复式油气聚集 油气分布 差异性 主控因素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辽东湾段新生代右旋走滑变形及其模拟实验 被引量:22
12
作者 杨桥 魏刚 +1 位作者 马宝军 漆家福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83-489,496,共8页
郯庐断裂带是一条区域性深断裂带,地球物理勘探资料表明郯庐深断裂主位移带在辽东湾坳陷大致沿坳陷东部边缘通过。辽东湾坳陷东部沿辽东凸起两侧发育有若干陡倾或近直立的断层。这些断层自盆地基底一直切割到新近系中,部分断层甚至切割... 郯庐断裂带是一条区域性深断裂带,地球物理勘探资料表明郯庐深断裂主位移带在辽东湾坳陷大致沿坳陷东部边缘通过。辽东湾坳陷东部沿辽东凸起两侧发育有若干陡倾或近直立的断层。这些断层自盆地基底一直切割到新近系中,部分断层甚至切割到更新统及全新统。在辽东凸起南段,断层表现为向南西撒开、向北收敛的帚状断层组合,所有断层在剖面上均显示正断层位移特征;在辽东凸起北段,断层表现为向北北西发散、向南收敛的羽状断层组合,西侧的部分断层在剖面上具有明显的逆冲断层位移特征。辽东凸起附近盆地盖层中的断层组合表明,北北东向断层在新生代有明显的右旋走滑运动。沙箱模拟实验表明,沿辽东凸起南、北两段的断层组合可能与郯庐深断裂新生代右旋走滑位移有关,断层组合形式、运动性质的差异可能与郯庐深断裂主位移带走向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断层 断层组合 新生代盆地 辽东湾 郯庐断裂带
下载PDF
济阳坳陷断层聚集带划分及断块油藏分布规律 被引量:9
13
作者 黄超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9-62,144,共4页
根据多级别断层的空间组合、密集程度及对油气的控制作用,首次将济阳坳陷内断层划分为15个断层聚集带,这些断层聚集带控制着济阳坳陷断块油藏的空间展布。受构造、沉积、成藏等因素的影响,济阳坳陷断块油藏构造更加破碎、纵向含油小层多... 根据多级别断层的空间组合、密集程度及对油气的控制作用,首次将济阳坳陷内断层划分为15个断层聚集带,这些断层聚集带控制着济阳坳陷断块油藏的空间展布。受构造、沉积、成藏等因素的影响,济阳坳陷断块油藏构造更加破碎、纵向含油小层多,油水关系更加复杂,并且具有层间非均质强、原油性质差异大等特点。按照断块油藏的储量规模和密集程度不同,将坳陷内断块油藏在平面上划分为3个级别区域:Ⅰ类区域储量规模大、丰度高,是断块油藏开发的主阵地;Ⅱ类区域储量规模和丰度均次之;Ⅲ类区域资源贫乏。该研究为断块油藏的进一步高效开发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块油藏 复杂断块群油藏 断层聚集带 济阳坳陷
下载PDF
复合构造带力学特征及其对瓦斯突出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8
14
作者 高魁 刘泽功 刘健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11-116,共6页
为查明地质构造区域煤与瓦斯突出的致灾原因,利用自主研制的煤与瓦斯突出模拟试验装置,研究逆断层和褶曲复合构造带的应力分布,分析应力对复合构造带瓦斯赋存和聚集的影响,从地质角度阐述复合构造带煤与瓦斯突出发生的力学作用机制。试... 为查明地质构造区域煤与瓦斯突出的致灾原因,利用自主研制的煤与瓦斯突出模拟试验装置,研究逆断层和褶曲复合构造带的应力分布,分析应力对复合构造带瓦斯赋存和聚集的影响,从地质角度阐述复合构造带煤与瓦斯突出发生的力学作用机制。试验发现:复合构造带应力分布较为复杂,沿逆断层的断面转折部位在其附近空间应力分布最为集中,构造集中应力可达原岩应力的1.3~1.7倍。复合构造形成的过程中煤体结构遭到严重破坏,构造煤非常发育,应力集中促使瓦斯向裂隙发育区运移和聚集,使其成为高压瓦斯的富集区;构造煤发育和大量承压状态的瓦斯为煤与瓦斯突出的发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构造带 逆断层 模拟试验 煤与瓦斯突出 地质控制
下载PDF
云蒙山变质核杂岩抬升过程中伸展拆离和岩浆底辟联合作用的证据 被引量:24
15
作者 张家声 C.W.Passchier +2 位作者 J.Konopasek 牛向龙 黄雄南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6-39,共14页
北京地区云蒙山变质核杂岩在白垩纪阶段抬升的早期,伴随着沿四合堂剪切带由北向南的拆离滑脱和大型花岗闪长岩的垂向侵位,晚期变形发生在花岗闪长岩岩基周边及其邻近围岩中,形成云蒙山剪切带,并伴随大量同构造的花岗岩和伟晶岩岩脉灌入... 北京地区云蒙山变质核杂岩在白垩纪阶段抬升的早期,伴随着沿四合堂剪切带由北向南的拆离滑脱和大型花岗闪长岩的垂向侵位,晚期变形发生在花岗闪长岩岩基周边及其邻近围岩中,形成云蒙山剪切带,并伴随大量同构造的花岗岩和伟晶岩岩脉灌入。剪切带中所有的岩脉都随时间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形,较老的岩脉形成紧闭的圆柱状褶皱,枢纽与剪切带的线理和面理接近平行。岩脉与剪切带中L-S组构的平行化作用主要是由于这种转动的结果。岩脉的成分和长英指数随它们的变形程度发生变化,说明持续的岩浆分异作用与韧性剪切变形是同时发生的。云蒙山剪切带由岩浆底辟引起的上盘岩石重力所驱动,并不断得到同构造侵位岩脉的补充,起到存储和不断改造侵位岩脉的作用。早期伸展体制下形成的四合堂剪切带局部遭受云蒙山剪切带的改造或复合。该地区的岩石、构造和同构造岩脉的变形几何学和运动学证据表明,太古宙结晶基底的抬升是下部岩浆底辟与上部地壳伸展拆离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杂岩 岩脉 韧性剪切带 岩浆底辟 拆离
下载PDF
龙门山构造带WFSD-2钻孔岩心磁化率特征及其对大地震活动的响应 被引量:16
16
作者 张蕾 孙知明 +10 位作者 李海兵 赵来时 曹勇 叶小舟 王雷振 王焕 何祥丽 韩帅 白明坤 葛成隆 赵越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25-239,共15页
岩石磁化率特征可以帮助判断岩石的形成环境,对地震过程中滑动摩擦伴随高温的物理-化学变化具有显著反应.本研究以钻穿龙门山中段构造带的汶川地震断裂科学钻探2号孔(WFSD-2)岩心为研究对象,使用Bartington MS2K磁化率仪对500~2283.56 ... 岩石磁化率特征可以帮助判断岩石的形成环境,对地震过程中滑动摩擦伴随高温的物理-化学变化具有显著反应.本研究以钻穿龙门山中段构造带的汶川地震断裂科学钻探2号孔(WFSD-2)岩心为研究对象,使用Bartington MS2K磁化率仪对500~2283.56 m深度的岩心进行高分辨率无损磁化率测试,并结合岩性特征和显微结构探讨了龙门山构造带主要岩石单元的磁化率特征及其地震断裂活动的磁学响应.磁化率测试结果表明,由花岗岩和火山碎屑岩组成的彭灌杂岩体的磁化率值(数十到数千个10^(-6)SI)普遍高于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岩的磁化率值(数个到数十个10^(-6)SI).从WFSD-2岩性分布来看,彭灌杂岩上下出露四段,其磁化率值特征反映它们属于不同的岩石单元,它们与下伏须家河组地层呈断层接触,构成叠瓦状构造,指示了龙门山构造带具有强烈的地壳缩短作用.断裂带中处于滑动带的断层泥和假玄武玻璃具有高磁化率特征,而断层角砾岩和碎裂岩不具有高磁化率值特征,表明断层岩磁化率增高的原因可能主要与地震断裂滑动摩擦过程中高温作用下发生的磁性矿物转换有关,断层岩中高磁化率异常可作为大地震活动的证据.WFSD-2岩心中的映秀—北川断裂带(600~960 m)可识别出约80条高磁化率异常的断层岩带,揭示映秀—北川断裂带是一条长期活动的断裂带,龙门山构造带形成演化过程中伴随着大地震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彭灌杂岩体 断层岩 磁化率 地震活动 龙门山构造带
下载PDF
张家口—渤海断裂带西缘壳幔过渡带研究 被引量:16
17
作者 赖晓玲 张先康 +1 位作者 成双喜 方盛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798-804,共7页
利用复杂性系数、频谱分析和小波变换方法处理了穿过张家口—渤海断裂带西缘的地震测深剖面的Pm波形资料 ,研究不同构造单元壳幔过渡带的多参数特征以及它们在岩石圈构造演化中的意义 .结果表明 :不同构造单元Pm波的复杂性系数和频谱特... 利用复杂性系数、频谱分析和小波变换方法处理了穿过张家口—渤海断裂带西缘的地震测深剖面的Pm波形资料 ,研究不同构造单元壳幔过渡带的多参数特征以及它们在岩石圈构造演化中的意义 .结果表明 :不同构造单元Pm波的复杂性系数和频谱特征有较大差异 ,内蒙地轴复杂性系数小 ,莫霍面具有明显的一级间断面特征 ,怀安—张北位于张家口—渤海断裂带的西缘 ,该区域Pm波复杂性系数大并且频谱为多极值 ,Moho面为复杂的壳幔过渡带 .利用小波分析和反射率理论地震图得到该壳幔过渡带由 2~ 3层组成 ,总厚度约为 6~ 9km ,最大厚度位于怀安盆地下方 .该壳幔过渡带是大陆裂谷环境中底侵作用的产物 ,壳幔过渡带的分层特征与该区域中新生代的多期岩浆活动有密切联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性系数 频谱分析 地震测深 多期岩浆活动 底侵作用
下载PDF
张八岭隆起早白垩世变质核杂岩的厘定--对郯庐断裂带的制约及其与成矿作用关系 被引量:4
18
作者 朱强 吴礼彬 +5 位作者 杜建国 胡召齐 施珂 孙明明 赵先超 高曙光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639-1652,共14页
张八岭隆起广泛分布的平缓韧性剪切带与郯庐断裂带平移作用形成的陡立韧性剪切带明显不同。通过对平缓韧性剪切带的几何学、运动学分析,结合早白垩世盆地特征、中国东部变质核杂岩伸展拆离断层和同构造岩浆岩同位素定年结果,厘定出张八... 张八岭隆起广泛分布的平缓韧性剪切带与郯庐断裂带平移作用形成的陡立韧性剪切带明显不同。通过对平缓韧性剪切带的几何学、运动学分析,结合早白垩世盆地特征、中国东部变质核杂岩伸展拆离断层和同构造岩浆岩同位素定年结果,厘定出张八岭隆起早白垩世变质核杂岩。该变质核杂岩上盘由南华纪—奥陶纪沉积地层和早白垩世盆地组成,下盘为新元古代浅变质碎屑沉积岩、变海相火山岩(基底)以及早白垩世侵入岩,上下盘之间被一条主伸展拆离断层所分隔。变质核杂岩长轴为NE-SW向,指示构造反映上盘向SE剪切滑动,与中国东部变质核杂岩的伸展方向完全一致。通过本次变质核杂岩的厘定,结合野外地质事实,笔者认为管店—马厂断裂是郯庐断裂带的次级断裂,是对郯庐断裂带早白垩世末第三次左行平移的响应。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区域构造-岩浆-成矿关系模型,揭示了张八岭隆起早白垩世经历了早期伸展(变质核杂岩阶段)-挤压走滑(管店—马厂断裂形成阶段)—晚期伸展(闪长质脉岩侵位阶段)3个构造阶段,多期构造、岩浆的叠加作用下,形成了本区的金多金属矿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伸展拆离断层 韧性剪切带 变质核杂岩 早白垩世 郯庐断裂带 构造-岩浆-成矿 地质调查工程 中国东部
下载PDF
全方位局部角度域叠前深度偏移在复杂构造成像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江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2年第2期22-30,共9页
大杨树盆地构造活动具有多期建造和改造的特点,导致其构造复杂、断裂发育、地层非均质性强,体现在地震采集资料上就是地层速度横向变化大,地震资料信噪比低、致使构造精确成像困难。为此,尝试应用全方位局部角度域叠前深度偏移技术来解... 大杨树盆地构造活动具有多期建造和改造的特点,导致其构造复杂、断裂发育、地层非均质性强,体现在地震采集资料上就是地层速度横向变化大,地震资料信噪比低、致使构造精确成像困难。为此,尝试应用全方位局部角度域叠前深度偏移技术来解决这些问题:①采用全方位角成像偏移+多方位层析深度域速度建模;②进行关键参数(偏移孔径、反假频参数、最大倾角和最大开角)的优选;③进行倾角道集镜像加权叠加精细构造成像。应用结果表明:①全方位局部角度域叠前深度偏移在陡倾角的复杂构造区,能够使反射波归位准确、绕射波收敛合理;②在浅层全方位反射角道集角度范围宽、信噪比高,有利于浅层速度建模与模型优化,通过对倾角道集进行镜像加权得到的镜像倾角道集不但反射能量强,而且消除了散射和绕射能量;③在相同速度模型下,在陡倾角成像方面,全方位局部角度域偏移方法的成像精度比Kirchhoff偏移更具优势,不但复杂构造带能够精细成像,地震资料分辨率和信噪比都得到明显提高,地震数据频带由8~78 Hz拓宽到5~88 Hz。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角度域 偏移成像 复杂断裂带 倾角道集 反射角道集 大杨树盆地
下载PDF
用陆块旋转解释藏东南渐新世—中新世伸展作用——来自点苍山及邻区变质核杂岩的证据 被引量:53
20
作者 刘俊来 曹淑云 +6 位作者 翟云峰 宋志杰 王安建 修群业 曹殿华 高兰 管烨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0-48,共9页
沿红河断裂带(RRFZ)分布的点苍山变质核杂岩是一个不完整的变质核杂岩,它由两个特征迥异的单元组成,包括被同构造二长花岗岩侵入角闪岩相构造岩组成的下盘和绿片岩相的拆离断层带。下盘岩石包括具有高温构造组合,具有指示左行走滑剪切... 沿红河断裂带(RRFZ)分布的点苍山变质核杂岩是一个不完整的变质核杂岩,它由两个特征迥异的单元组成,包括被同构造二长花岗岩侵入角闪岩相构造岩组成的下盘和绿片岩相的拆离断层带。下盘岩石包括具有高温构造组合,具有指示左行走滑剪切运动方向的L型糜棱岩或LS型糜棱岩。拆离断层带是一个上盘向E到SE伸展剪切的低温剪切带,由具有剪应变和压应变的典型S-L糜棱岩构成。低温构造岩也包括发育于下盘的几个糜棱岩化似斑状二长花岗岩侵入体。变质核杂岩与西侧覆盖未变质的中生代沉积岩并置,东部受第四纪断层作用影响为沿洱海分布的更新世—全新世沉积盆地。通过对点苍山变质核杂岩的构造研究,结合邻区变质核杂岩的地质年代学及古地磁学分析,我们认为:位于东南亚红河断裂和实皆断裂带之间的扇形区域内出现的变质核杂岩与渐新世—中新世时期区域性伸展作用有关,而伸展作用是由印支地块的差异性旋转产生的,其原因是由于约33Ma开始斜向俯冲的印度板块的顺时针旋转和回退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点苍山 变质核杂岩 地块旋转 伸展作用 红河断裂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