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贵州光枝勾儿茶内生真菌Diaporthe sp.代谢产物分离鉴定及其抑菌活性研究
1
作者 陶小艳 张涛 +6 位作者 周思旋 唐远江 卢昱希 青成欣 史开志 赵宇 杨粤黔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42-148,共7页
为探究黔产苗药光枝勾儿茶中1株具有抗菌活性的内生真菌Diaporthe sp.QX4G6代谢产物的化学成分,并从中筛选抑菌活性化合物,经对菌株Diaporthe sp.QX4G6扩大培养后,利用多种分离方法对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结合光谱技术与文献报道鉴定... 为探究黔产苗药光枝勾儿茶中1株具有抗菌活性的内生真菌Diaporthe sp.QX4G6代谢产物的化学成分,并从中筛选抑菌活性化合物,经对菌株Diaporthe sp.QX4G6扩大培养后,利用多种分离方法对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结合光谱技术与文献报道鉴定其结构;以微量肉汤二倍稀释法和平板涂布法分别测定单体化合物对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从Diaporthe sp.QX4G6菌株代谢产物中分离纯化得到4个单体化合物,经核磁共振和质谱分析,分别鉴定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化合物1)、1-[(12E,16E)-12,16-二十碳二烯酰基]-2-[(E,E)-7,10-十八碳二烯酰基]-3-硬脂酰基甘油化合物(2)、3-(4-甲苯氧基)-丙酸(化合物3)、酪醇(化合物4)。抑菌试验结果显示,化合物1—3对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均表现出一定的抑制活性,相同条件下对沙门氏菌的抑制作用较强;其中化合物3的抑菌活性最强,对2株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7.81μg/mL和3.91μg/mL,最小杀菌浓度(MBC)分别为15.63μg/mL和7.81μg/mL。综上,4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茎点霉属(Diaporthe sp.)内生真菌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其中3个化合物在体外对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光枝勾儿茶内生真菌代谢产物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枝勾儿茶 内生真菌 茎点霉属 抑菌活性 抑菌化合物
下载PDF
酚酸介导下连作茶树根际病原菌Alternaria sp.及其拮抗菌Pseudomonas sp.变化 被引量:2
2
作者 李艳春 王义祥 +1 位作者 叶菁 李兆伟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23-834,共12页
茶树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然而长期宿根连作铁观音茶园存在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失衡、病害加重等连作障碍问题,探究铁观音茶树连作障碍形成的分子机制对寻求有效的防控技术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微生物分离纯化、平板对峙等方法对铁观音茶... 茶树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然而长期宿根连作铁观音茶园存在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失衡、病害加重等连作障碍问题,探究铁观音茶树连作障碍形成的分子机制对寻求有效的防控技术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微生物分离纯化、平板对峙等方法对铁观音茶树根际病原菌及其拮抗菌进行分离、鉴定,并对不同宿根连作年限(0、1、10、20 a)铁观音茶树根际土壤中的病原菌和拮抗菌数量进行定量分析;同时运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分析不同连作年限根际土壤中酚酸含量变化,并模拟土壤中各酚酸配比,研究酚酸类物质对茶树根际病原菌及其拮抗菌的影响。结果显示,从连作20 a患病铁观音茶树根系分离鉴定到1株病原真菌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并从根际土壤中筛选到1株拮抗菌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荧光定量PCR分析发现,与1 a茶园相比,20 a茶园土壤中的链格孢菌绝对含量显著偏高,而假单胞菌含量却显著偏低。连作茶园根际土壤中共检测到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丁香酸、香兰素、阿魏酸5种酚酸类物质,其平均配比为38∶229∶11∶11∶3。连作条件下酚酸类物质并未在土壤中累积,而是随种植年限的延长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模拟试验发现,中低浓度(30~120μmol·L^(-1))的混合酚酸能够显著促进链格孢菌菌丝的生长,单一酚酸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和丁香酸在低浓度(30μmol·L^(-1)和60μmol·L^(-1))时也能够显著促进链格孢菌菌丝的生长。对羟基苯甲酸对假单胞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并且随着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混合酚酸以及其他单一酚酸对假单胞菌的生长无明显作用。由此可见,铁观音根系分泌物酚酸类物质对根际土壤关键微生物菌群具有不同的生态效应,是引起微生物群落结构失衡、病害增加等连作障碍问题的重要因素。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揭示铁观音茶树连作障碍机理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连作障碍 酚酸类物质 链格孢菌 假单胞菌
下载PDF
Aroma Volatile Compound Analysis of SPME Headspace and Extract Samples from Crabapple (Malus sp.) Fruit Using GC-MS 被引量:9
3
作者 LI Xiao-lei KANG Lua HU Jing-jing LI Xue-fei SHEN Xia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08年第12期1451-1457,共7页
Volatile compounds from the ripened crabapple fruit of six varieties (Red Splendor, Strawberry Parfait, Pink Spire, Radiant, Sparkler, and Flame) were analyzed by the use of the SPME/GC/MS method. The changes in the... Volatile compounds from the ripened crabapple fruit of six varieties (Red Splendor, Strawberry Parfait, Pink Spire, Radiant, Sparkler, and Flame) were analyzed by the use of the SPME/GC/MS method. The changes in the volatiles between the ripened and upon full maturity fruit states were studied in Red Splendor and Strawberry Parfait. An effort was made to summarize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searching and identifying new idioplasms containing a particular fruit aroma within Malus. A total of 37 compounds were identified from the sample. The main aroma volatiles of the six varieties of fruit were comprised of 2-hexenal, 3-hexenal, hexanal, 2,4-hexadienal, benzaldehyde, diethyl phtbalate. The main volatile compound of the crabapple fruit was 2-hexenal, but the relative content percentages were different (45.37, 21.98, 33.56, 32.21, 38.60, and 45.88%). The aroma components accumulated differently as the fruits ripened. The relative content of aldehydes and esters decreased as alcohols increased after the Red Splendor and Strawberry Parfait fruit ripened. For Red Splendor, the main volatile was still 2-hexenal, but the relative content decreased to 42.89%, and the relative content of alcohols increased by 13.86% as aldehydes and esters declined by 12.16 and 7.18%, respectively. For Strawberry Parfait, the main volatile was changed to cyclohexanol, and the relative content increased to 46.43%, while the relative content of alcohols increased by 49.03% as aldehydes and esters declined by 23.74 and 9.34%,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abapple (Malus sp.) FRUIT volatile compound
下载PDF
Biological Control of <i>Pyricularia oryzae</i>Using Antifungal Compounds Produced by <i>Aspergillus niger</i> 被引量:2
4
作者 Ali Abdulameer Idan Kamaruzaman Sijam +3 位作者 Jugah Kadir Tavga Sulaiman Rashid Hayman Kakakhan Awla Wael Alsultan 《Americ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 2017年第10期2445-2460,共16页
Aspergillus spp. has been widely found as useful microorganism in biotechnology. They have a high ability in the production of secondary metabolites. Therefore, isolates of Aspergillus were isolated from healthy rice ... Aspergillus spp. has been widely found as useful microorganism in biotechnology. They have a high ability in the production of secondary metabolites. Therefore, isolates of Aspergillus were isolated from healthy rice field located in Selangor State/Malaysia. The obtained strain (UPMZ01) was conducted against Pyricularia oryzea by applying dual culture and culture filtrate technique. The antagonism of strain UPMZ01 in the dual culture was 81.326% inhibition percentage against P. oryzae given the optimum inhibitory percentage 100% at all concentration of secondary metabolites aged 14 days. The isolate (UPMZ01) was identified as Aspergillus niger with accession number (KY698415). The environment factors such as pH and temperature influencing on production of secondary metabolites. The results were shown that pH at level 5.0 and temperature between 21&#8451;?to 29&#8451;?is the optimum condition for A. niger to produce efficient antifungal metabolites which given 100% PIGR against blast pathogen. The secondary metabolites compounds were identified by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 Fifteen compounds were recognized as major compounds which may have the possibility of possessing antifungal characteristics. Most of identified compounds are Oleic Acid, n-Hexadecanoic acid, Hexose, Glycerol, Stearic acid, Tetradecanoic acid, Dodecanoic acid and 5-Hydrxoymethylfurfur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last Disease Aspergillus sp. PYRICULARIA ORYZAE ANTIFUNGAL compounds GC-MS
下载PDF
无花果内生菌Alternaria sp.QDFB-2发酵液的聚酮类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孙丽 王莎莎 +3 位作者 陈春颖 赵雪 王凤舞 申丽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3年第15期93-97,103,共6页
目的研究无花果内生菌Alternaria sp.QDFB-2发酵液的聚酮类化学成分及其体外细胞毒活性。方法综合采用硅胶柱、Sephadex LH-20凝胶柱、ODS反相柱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等方法对Alternaria sp.QDFB-2发酵液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再利用核磁... 目的研究无花果内生菌Alternaria sp.QDFB-2发酵液的聚酮类化学成分及其体外细胞毒活性。方法综合采用硅胶柱、Sephadex LH-20凝胶柱、ODS反相柱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等方法对Alternaria sp.QDFB-2发酵液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再利用核磁共振谱(NMR)、高分辨质谱(HR-MS)等现代波谱技术和文献比对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最后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测定化合物的体外细胞毒活性。结果从Alternaria sp.QDFB-2发酵液乙酸乙酯粗浸膏中共分离得到7个聚酮类化合物,分别为7-hydroxy-2,5-dimethyl-4H-1-benzopyran-4-one(1)、1-deoxyrubralactone(2)、alternariol-9-O-monomethyl ether(3)、alternariol(4)、altenuisol(5)、stemphyperylenol(6)和altertoxinⅠ(7)。体外细胞毒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化合物4对人宫颈癌细胞株HeLa和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具有显著的增殖抑制活性,半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13.43和50.47μg/mL。结论Alternaria sp.QDFB-2能产生丰富的聚酮类化合物,极具开发微生物药物的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花果 内生菌 Alternaria sp. 次生代谢产物 聚酮类化合物 细胞毒活性
下载PDF
霸王鞭内生真菌Fusarium sp.DCJ-A发酵物的次生代谢产物研究
6
作者 杨家梅 黄磊 +3 位作者 陈宁 廖永剑 张力之 周敏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4期397-402,共6页
采用多种色谱方法对分离自大戟属植物霸王鞭(Euphorbia royleana Boiss)的内生真菌Fusarium sp.DCJ-A的发酵物进行提取和分离,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通过核磁共振波谱法进行了结构解析,共鉴定了8个化合物,其中包括2个含氧杂环化合物、3个含... 采用多种色谱方法对分离自大戟属植物霸王鞭(Euphorbia royleana Boiss)的内生真菌Fusarium sp.DCJ-A的发酵物进行提取和分离,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通过核磁共振波谱法进行了结构解析,共鉴定了8个化合物,其中包括2个含氧杂环化合物、3个含氮杂环化合物以及3个苯环衍生物,分别为:1 H-imidazole-4-carboxylic acid(1)、4-methlpyrazole-3(5)-carboxylic acid(2)、p-hydroxy phenylacetic acid(3)、methyl-2-(4-hydroxyphenyl)acetate(4)、methyl-4-butyranmiddobenzoate(5)、6-(1-hydroxypentyl)-4-methoxy-2 H-pyran-2-one(6)、(3 S,6R)-6-(l-methylethyl)-3-phenylmethyl-l,4-perhydrooxazine-2,5-dione(7)和xylophone(8),其中化合物2、5、7和8共4个化合物均首次从镰刀菌属Fusarium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霸王鞭 内生真菌 Fusarium sp. 杂环化合物
下载PDF
Naphtho-[2,3-b]pyrandiones类抗生素SP-1的分离与结构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孙承航 周建琴 +5 位作者 沈继虹 汪月 王振 孙桂芝 高凌玉 金文藻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76-378,386,共4页
在利用化学筛选法获得新染料类抗生素研究中,从产生菌Z-2002中,应用硅胶柱层析、薄层层析、凝胶柱层析及重结晶,分离纯化得到化合物SP-1,该化合物分子式为C_(14)H(12)O_6,分子量为276。SP-1与浓硫酸反应,呈鲜红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209P... 在利用化学筛选法获得新染料类抗生素研究中,从产生菌Z-2002中,应用硅胶柱层析、薄层层析、凝胶柱层析及重结晶,分离纯化得到化合物SP-1,该化合物分子式为C_(14)H(12)O_6,分子量为276。SP-1与浓硫酸反应,呈鲜红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209P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通过UV、IR、EI-MS、HR-MS、~1H-NMR、^(13)C-NMR、DEPT、~1H-~1H COSY、”C一。H COSY、HMBC、比旋光度等光谱学数据分析,确定了SP-1的结构,证明该化合物与(+)-Cryptosporin一致并首次利用2D核磁共振数据明确了(+)-Cryptosporin结构中各个~1H、^(13)C信号的归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合物sp-1 Cryptosporin 光谱学数据 分离
下载PDF
药用真菌桑黄(phellinus sp.)抗癌功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8
作者 王稳航 李玉 李兰会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06年第10期115-118,共4页
桑黄(phellinus sp.)是一种近年来由韩国、日本兴起开发的稀有药用真菌,有着很好的抗癌效果。本文主要从提高机体免疫、抑制癌转移、调节药物代谢酶等多个角度,着重介绍桑黄多糖和小分子天然产物的抗癌功效和机理,并提出了以后桑黄抗... 桑黄(phellinus sp.)是一种近年来由韩国、日本兴起开发的稀有药用真菌,有着很好的抗癌效果。本文主要从提高机体免疫、抑制癌转移、调节药物代谢酶等多个角度,着重介绍桑黄多糖和小分子天然产物的抗癌功效和机理,并提出了以后桑黄抗癌药物深入开发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黄(phellinus sp.) 小分子天然产物 多糖 抗癌
下载PDF
海洋细菌Bacillus sp.次生代谢产物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14
9
作者 高昊 陈国栋 +3 位作者 唐金山 张树丹 王乃利 姚新生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9-75,共7页
目的研究1株海洋细菌Bacillus sp.(No.DY1979)的次生代谢产物。方法采用各种色谱手段进行分离和纯化,根据各种光谱技术对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得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2′-二硫代二苯并噻唑(2,2′-dibenzothiazolyl disu... 目的研究1株海洋细菌Bacillus sp.(No.DY1979)的次生代谢产物。方法采用各种色谱手段进行分离和纯化,根据各种光谱技术对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得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2′-二硫代二苯并噻唑(2,2′-dibenzothiazolyl disulfide,1)、2(3H)-苯并噻唑酮(2(3H)-benzothiazolone,2)、环(甘-脯)二肽(cyclo(Gly-Pro),3)、环(亮-脯)二肽(cyclo(Leu-Pro),4)、环(甘-丙)二肽(cyclo(Gly-Ala),5)、色氨酸(tryptophan,6)、1,2,3,4-四氢-3-羧基-2-卡波林(1,2,3,4-tetrahydro-3-carboxy-2-carboline,7)、胸腺嘧啶(thymine,8)、尿嘧啶(uracil,9)、苯乙酸(phenylace-tic acid,10)、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1,2-benzenedicarboxylic acid diisobutyl ester,11)、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1,2-benzenedicarboxylic acid dibutyl ester,12)。结论化合物1、2为含硫含氮的杂环类化合物,化合物1为细菌中首次分离,化合物2曾从另一株海洋细菌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9为含氮成分,其中化合物3-5为常见的细菌代谢产物环二肽,化合物6、7属氨基酸及其衍生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细菌 BACILLUS sp. 次生代谢产物 杂环 苯并噻唑 含硫化合物 含氮化合物
下载PDF
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SP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7
10
作者 夏国安 《辽宁医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1期37-38,共2页
目的探讨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SP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1年11月在我院治疗的晚期胃癌患者7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分别采用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SP方案治疗与SP方案治疗,比较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目的探讨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SP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1年11月在我院治疗的晚期胃癌患者7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分别采用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SP方案治疗与SP方案治疗,比较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57.5%,对照组为52.8%,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并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除恶心呕吐症状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外,其他各项指标发生率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结论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SP方案治疗晚期胃癌可明显降低患者治疗过程中白细胞异常率、血红蛋白异常率、肝功异常率、腹泻便秘发生率及神经毒性发生率,提高晚期胃癌患者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胃癌 化疗 sp方案 复方苦参注射液
下载PDF
亚东黑木耳特征香气物质研究
11
作者 松桂花 王怡文 +4 位作者 周志磊 曹旭珍 罗桑江才 德央 毛健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306-314,共9页
亚东黑木耳(Exidia sp.)具有独特的香气,但它的特征香气物质尚不明确。该文采用描述性感官分析绘制了亚东黑木耳的香气轮廓图,发现亚东黑木耳具有脂肪香、烘烤香和酸香等突出的香气特征。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eadspace so... 亚东黑木耳(Exidia sp.)具有独特的香气,但它的特征香气物质尚不明确。该文采用描述性感官分析绘制了亚东黑木耳的香气轮廓图,发现亚东黑木耳具有脂肪香、烘烤香和酸香等突出的香气特征。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HS-SPME-GC-MS)技术在亚东黑木耳中鉴定了76种挥发性成分,其中酯类和酸类是亚东黑木耳的主要挥发性物质,且己酸甲酯、壬酸甲酯等多个甲酯类成分为亚东黑木耳中首次检出。采用气相色谱-嗅闻技术(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metry,GC-O)香气强度法结合香气活力值(odour active values,OAVs)分析发现亚东黑木耳的主要香气成分为醛酮类,乙酸、反-2-癸烯醛、γ-壬内酯、辛酸、己酸、正己醛、壬醛、10-十九烷酮、棕榈酸乙酯、正辛醇、2-正戊基呋喃是亚东黑木耳中的11种特征香气物质。该研究有助于了解亚东黑木耳的香气特征,为亚东黑木耳的产品研发及质量控制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东黑木耳 香气物质 挥发性成分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 气相色谱-嗅闻法
下载PDF
复方蜥蜴脱敏动力散不同微粒组合剂对胃动力障碍性大鼠血清SP、血浆SS影响的实验研究
12
作者 韩博 朱西杰 +1 位作者 李卫强 肖清燕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552-1554,共3页
目的观察复方蜥蜴脱敏动力散不同微粒组合剂对由无水乙醇造成的胃动力障碍性大鼠模型大鼠血清P物质,血浆生长抑素(SS)水平的影响,探讨其提高胃动力的作用机制。方法将72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即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西沙比利治疗组... 目的观察复方蜥蜴脱敏动力散不同微粒组合剂对由无水乙醇造成的胃动力障碍性大鼠模型大鼠血清P物质,血浆生长抑素(SS)水平的影响,探讨其提高胃动力的作用机制。方法将72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即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西沙比利治疗组,复方蜥蜴脱敏动力散80目治疗组,100目治疗组,(80+100)目治疗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采用95%无水乙醇诱导胃动力障碍性大鼠模型,治疗组大鼠给予复方蜥蜴脱敏动力散不同微粒剂及西沙必利治疗10 d,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SP,血浆SS的水平,光镜观察胃黏膜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各治疗组大鼠SP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SS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复方蜥蜴脱敏动力散(80目+100目)组大鼠SP水平高于西沙必利组(P<0.05);复方蜥蜴脱敏动力散(80目+100目)组大鼠SS水平低于西沙必利组(P<0.05),且胃黏膜病理组织学损伤有明显改善。结论复方蜥蜴脱敏动力散不同微粒组合剂对胃动力障碍型大鼠有治疗作用,能提高血清SP含量,降低血浆SS含量,可通过改善胃黏膜屏障功能,进而达到提高胃动力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动力障碍 复方蜥蜴脱敏动力散不同微粒组合剂 sp SS 实验研究
下载PDF
复方嗜酸乳杆菌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症患者血清SP、VIP、5-HT、IL-6、TNF-α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曹艳芳 唐健 牟红云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CAS 2017年第2期149-152,共4页
目的探讨复方嗜酸乳杆菌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症患者血清SP、VIP、5-HT、IL-6、TNF-α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1月~2016年11月台州市立医院收治的82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0例患者口服复方嗜酸乳杆菌片,对照组52... 目的探讨复方嗜酸乳杆菌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症患者血清SP、VIP、5-HT、IL-6、TNF-α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1月~2016年11月台州市立医院收治的82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0例患者口服复方嗜酸乳杆菌片,对照组52例患者口服马来酸曲美布汀胶囊,观察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症状,血清SP、VIP、5-HT、IL-6及TNF-α水平,生活质量评分,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腹泻、腹痛腹胀、排便次数及大便性状异常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症状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SP、VIP、5-HT、IL-6及TNF-α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2组激素水平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精神状态、情绪控制及工作状态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有效率86.7%高于对照组61.5%,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复方嗜酸乳杆菌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症临床疗效显著,可恢复患者血清SP、VIP、5-HT、IL-6、TNF-α激素水平,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嗜酸乳杆菌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症 sp VIP 5-HT IL-6 TNF-α
下载PDF
刺柳珊瑚Echinogorgia sp.中几个含氮化合物
14
作者 廖柳 廖小建 徐石海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10年第3期392-394,共3页
从南海硇洲岛海域采集的刺柳珊瑚(Echinogorgia sp.)中分离到6个含氮化合物,经MS、NMR等光谱技术和比较文献,确定其结构分别鉴定为N-2-(1,3-二羟基-4,8-十八二烯基)-十六酰胺(1)、(E)-N-2-(1,3-二羟基-4-十八烯基)-十六酰胺(2)、尿嘧啶... 从南海硇洲岛海域采集的刺柳珊瑚(Echinogorgia sp.)中分离到6个含氮化合物,经MS、NMR等光谱技术和比较文献,确定其结构分别鉴定为N-2-(1,3-二羟基-4,8-十八二烯基)-十六酰胺(1)、(E)-N-2-(1,3-二羟基-4-十八烯基)-十六酰胺(2)、尿嘧啶(3)、胸腺嘧啶脱氧核苷(4)、尿嘧啶脱氧核苷(5)、胸腺嘧啶(6)。这些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柳珊瑚中的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柳珊瑚 Echinogorgia sp. 含氮化合物 N-2-(1 3-二羟基-4 8-十八二烯基)-十六酰胺 (E)-N-2-(1 3-二羟基-4-十八烯基)-十六酰胺
下载PDF
小鼠腹腔动—静脉瘘模型构建及中药复方SP的干预 被引量:1
15
作者 司文文 阚红卫 +5 位作者 尹艳艳 朱瑞明 梁燕 汪春彦 俞浩远 戴文杰 《安徽医药》 CAS 2014年第9期1634-1637,共4页
目的:建立小鼠腹腔动-静脉瘘模型及中药复方SP(30 mg· kg^-1,丹酚酸B∶丹皮酚=3∶1)对其影响。方法4号针头刺穿下腔静脉-腹主动脉联合壁造瘘,2 w后进行病理形态学分析,另一组动物造模后给予相应药物,连续2 w,全自动生化... 目的:建立小鼠腹腔动-静脉瘘模型及中药复方SP(30 mg· kg^-1,丹酚酸B∶丹皮酚=3∶1)对其影响。方法4号针头刺穿下腔静脉-腹主动脉联合壁造瘘,2 w后进行病理形态学分析,另一组动物造模后给予相应药物,连续2 w,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DH)以及肌酸激酶(CK)的含量,计算全心重/体重和左室重/体重比,对左心室进行HE染色。结果造模4 w后,模型组全心重/体重比、左室重/体重比及血清中LDH、CK活性增高( P<0.01),病理形态学检查显示该模型复制成功;复方SP组全心重/体重比、左室重/体重比及血清中LDH、CK活性降低( P<0.01~0.05)。结论小鼠腹腔动-静脉模型复制成功,中药复方SP对小鼠腹腔动-静脉瘘导致的心肌肥厚有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 动-静脉瘘 心肌肥厚 中药复方sp
下载PDF
Streptomyces sp.A22对酱香白酒酿造风味调控的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黄蕴利 张建敏 +3 位作者 黄永光 胡建峰 胡峰 钟方达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7-31,共5页
应用从酱香型白酒发酵过程中分离获得的一株产土臭味放线菌(Actinomycetes sp.)A22与产酱香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B6进行模拟固态发酵,研究其对发酵过程主要特征风味化合物形成的影响及其调控。结果表明,放线菌Str... 应用从酱香型白酒发酵过程中分离获得的一株产土臭味放线菌(Actinomycetes sp.)A22与产酱香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B6进行模拟固态发酵,研究其对发酵过程主要特征风味化合物形成的影响及其调控。结果表明,放线菌Streptomyces sp.A22可导致解淀粉芽孢杆菌(B.amyloliquefaciens)B6代谢富集吡嗪类化合物总量降低,对其代谢吡嗪具有调控作用;而B.amyloliquefaciens B6抑制Streptomyces sp.A22代谢富集土臭素,降低发酵糟醅中的异味;Streptomyces sp.A22与B.amyloliquefaciens B6之间存在相互的生物学调节关系,混菌发酵过程可相互抑制其生物量,这是导致其发酵过程风味调控的根本机制,影响酒体中酸类、醇类、酯类等风味物质的形成,改善酒体风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香型白酒 放线菌 风味物质 生物学调控 机理
下载PDF
海洋放线菌Streptomyces sp. HNWSW-49的次生代谢产物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吉才娟 王佩 +2 位作者 梅文莉 黄小龙 戴好富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58-762,共5页
对1株具有抗芒果炭疽病菌活性的海口湾海泥来源放线菌Streptomyces sp.HNWSW-49发酵液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采用多种色谱技术对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以波谱数据确定化合物的结构。从来源于海口湾海泥的放线菌Streptomyces sp.HNWSW-49发... 对1株具有抗芒果炭疽病菌活性的海口湾海泥来源放线菌Streptomyces sp.HNWSW-49发酵液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采用多种色谱技术对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以波谱数据确定化合物的结构。从来源于海口湾海泥的放线菌Streptomyces sp.HNWSW-49发酵液的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7个含氮化合物,分别为:环-(苯丙-丙)二肽(1),环-(亮-甘)二肽(2),环-(苯丙-缬)二肽(3),环-(羟脯-苯丙)二肽(4),N-(2-苯基)乙酰胺(5),β-腺苷(6),和2-哌啶酮(7)。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放线菌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6为首次从微生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泥 放线菌 化学成分 含氮化合物
下载PDF
海南东寨港红树林内生真菌Fusariumsp.的含氮代谢产物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晓晴 梁翠芳 +3 位作者 林慧美 赵嘉愉 黄楚榆 陶移文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2-86,共5页
采用静置培养方法对红树林内生真菌Fusarium sp. KL11进行大米固体发酵,通过现代分离纯化方法,获得6个化合物,其结构经质谱(mass spectrum,MS)和核磁共振波谱法(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NMR)分析,并与文献数据比对,鉴... 采用静置培养方法对红树林内生真菌Fusarium sp. KL11进行大米固体发酵,通过现代分离纯化方法,获得6个化合物,其结构经质谱(mass spectrum,MS)和核磁共振波谱法(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NMR)分析,并与文献数据比对,鉴定为:bassiatin(1),白僵菌素(2),葡萄孢镰菌素(3),5-甲氧基葡萄孢镰菌素(4),8-甲氧基葡萄孢镰菌素(5)和5,8-二甲氧基葡萄孢镰菌素(6),均为含氮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生真菌 FUSARIUM sp. 次级代谢产物 含氮类化合物
下载PDF
苍白杆菌(Ochrobactrum sp.)FP1对芳香烃化合物降解特性及相关基因研究
19
作者 刘宣汝 王永刚 +2 位作者 陈吉祥 郭晓鹏 罗旦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22年第2期19-22,共4页
文章对分离的一株高效石油降解菌生理特性及芳香烃化合物降解特性、降解相关基因进行了研究。用细菌生理生化和16S rDNA序列分析初步鉴定FP1为苍白杆菌(Ochrobactrum sp.)。将菌株在含不同种类混合芳烃基础培养基中培养7 d后,用GC-MS分... 文章对分离的一株高效石油降解菌生理特性及芳香烃化合物降解特性、降解相关基因进行了研究。用细菌生理生化和16S rDNA序列分析初步鉴定FP1为苍白杆菌(Ochrobactrum sp.)。将菌株在含不同种类混合芳烃基础培养基中培养7 d后,用GC-MS分析发现菌株对芳烃类化合物有较好利用和降解能力,对苯、甲苯、乙苯、二甲苯、萘和联苯的降解率分别为100.00%、60.11%、66.00%、57.72%、67.94%、77.72%。芳香烃化合物降解相关基因有31个,而参与萘、甲苯、乙苯、二甲苯降解的基因占芳香烃化合物降解基因总数的38.72%。研究结果为芳烃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苍白杆菌 生理特征 多环芳烃 降解率 降解基因
下载PDF
风味型甜酒曲的研制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家胜 朱澳迪 +5 位作者 杨州 邱燕翅 董良君 李合 方尚玲 陈茂彬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7-104,共8页
该研究采用传统培养分离法从糖化力和液化力较高的酒曲中分离根霉菌株,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菌种鉴定,并将其与多种酿酒酵母和细菌按照6种不同比例复配制备风味型甜酒曲。采用复配曲发酵制备甜米酒,并对其进行感官评价、理化指标... 该研究采用传统培养分离法从糖化力和液化力较高的酒曲中分离根霉菌株,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菌种鉴定,并将其与多种酿酒酵母和细菌按照6种不同比例复配制备风味型甜酒曲。采用复配曲发酵制备甜米酒,并对其进行感官评价、理化指标、挥发性风味成分、有机酸及还原糖含量测定,探究最佳复配方案。结果表明,从酒曲Ⅱ中分离鉴定得到一株少根根霉(Rhizopus arrhizus)Rhi-1,6#复合酒曲(少根根霉Rhi-1添加量0.8%,酿酒酵母Sx添加量0.03%,食窦魏斯氏菌W-R-1添加量0.06%)发酵制备的甜米酒感官评分最高(87分),醇类与酯类物质相对含量(92.66%)最为丰富,酒精度为2.3%vol,其总糖、总酸、有机酸、还原糖含量均高于其他5种复配曲制备的甜米酒,分别为130.4 g/L、13.33 g/L、15.66 g/kg、158.33 g/kg。综上,6#复合酒曲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味型甜酒曲 根霉 筛选 鉴定 复合酒曲 米酒 风味化合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