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3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bio-interactions between plants,insecticides and fertilizers:an innovative approach for the research of xenobiotic substances
1
作者 Frédéric Darriet 《Natural Products and Bioprospecting》 2022年第1期678-684,共7页
In this experiment carried out on Caribbean chili pepper plants(Capsicum chinensis),the bio-insecticide azadirachtin in combination with an NPK fertilizer proved to have a greater lethal impact on the larvae of Aedes ... In this experiment carried out on Caribbean chili pepper plants(Capsicum chinensis),the bio-insecticide azadirachtin in combination with an NPK fertilizer proved to have a greater lethal impact on the larvae of Aedes albopictus than each substance on its own.This synergistic effect is noticeably important when both inputs are sprayed directly on the leaves of the plant(foliar application).While the plants treated with azadirachtin or NPK alone cause a 33.6%and 36.4%mortal-ity respectively of the Ae.albopictus larvae,the combination of the two inputs induces a 74.4%mortality on the mosquito larvae.To account for this synergistic effect phenomenon inside the plant,the azadirachtin+NPK combination most likely interacts with the capsaicinoid compounds naturally produced by the plant.Not only does this study carried out on azadirachtin reveal major results but the methodology itself offers a most interesting approach on how to boost the agricultural inputs within the plants.As a matter of fact,this research axis demands developing since the control of pests harmful to men has been dramatically lacking insecticide molecules acting on new targets over the past three decad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li pepper plant Azadirachtin bio-insecticide NPK fertilizer Capsaicinoid compounds Xenobiotic substance Aedes albopictus Innovative research
下载PDF
土壤Cd、Pb污染对苣苋草生物量、生理生化特征和Cd、Pb积累特性的影响
2
作者 刘洋 阳树英 +1 位作者 夏栋舟 丁玮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85-393,共9页
【目的】比较两品种苣苋草对Cd、Pb胁迫的生理生化响应的差异性,寻找对Cd、Pb胁迫抗性较强的品种。【方法】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浓度Cd、Pb单一及复合胁迫下‘R104’和‘K472’两品种苣苋草的生物量,Cd、Pb积累特性,渗透调节物质含量... 【目的】比较两品种苣苋草对Cd、Pb胁迫的生理生化响应的差异性,寻找对Cd、Pb胁迫抗性较强的品种。【方法】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浓度Cd、Pb单一及复合胁迫下‘R104’和‘K472’两品种苣苋草的生物量,Cd、Pb积累特性,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两品种苣苋草的生物量在单一Cd胁迫时下降,在低浓度Pb(2.5 g·kg^(-1))胁迫时上升,在高浓度Pb(10.0 g·kg^(-1))胁迫时下降,在Cd、Pb复合胁迫时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Cd、Pb单一胁迫下,苣苋草的Cd、Pb含量随着相应元素胁迫浓度的增大而上升;Cd、Pb复合胁迫下,苣苋草的Cd、Pb含量随着另一元素胁迫浓度的增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随着Cd、Pb单一及复合胁迫浓度的增大,苣苋草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逐渐上升,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呈抑制效应。Cd、Pb交互作用在苣苋草生物量和SOD活性上总体表现为复合胁迫>单一胁迫;在植物重金属含量上表现为:低浓度Cd与Pb互为促进作用,高浓度Cd与Pb互为拮抗作用。【结论】苣苋草主要通过提高POD活性和维持CAT活性来抵抗Cd、Pb胁迫;‘R104’的抗性大于‘K472’,表明‘R104’更适合在重金属Pb污染的土壤区域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苣苋草 复合胁迫 CD PB 渗透调节物质含量 抗氧化酶活性
下载PDF
质谱技术在食品及食品接触材料的典型有机污染物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安乾 于振花 王振聚 《质量安全与检验检测》 2024年第4期43-47,共5页
食品及食品接触材料有机污染物种类繁多,给环境和消费者健康带来诸多影响。质谱技术具有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等特点,在分析检测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了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近年来比较关注的全氟多氟化合物(PFASs)、双... 食品及食品接触材料有机污染物种类繁多,给环境和消费者健康带来诸多影响。质谱技术具有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等特点,在分析检测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了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近年来比较关注的全氟多氟化合物(PFASs)、双酚类化合物(BPs)、季铵盐类化合物(QACs)3类典型有机污染物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谱 食品及食品接触材料 全氟多氟化合物 双酚类化合物 季铵盐类化合物
下载PDF
复方氨基酸注射液中有关物质N,N′-二乙酰-L-胱氨酸测定
4
作者 祝艺娟 罗倩倩 +2 位作者 方海顺 杜碧莹 苏广海 《中国药品标准》 CAS 2024年第3期273-276,共4页
目的:建立测定复方氨基酸注射液中乙酰半胱氨酸有关物质N,N′-二乙酰-L-胱氨酸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采用Atlantis dC_(18)色谱柱(4.6 mm×150 mm,3μm),以甲酸铵溶液(取甲酸铵315 mg,加水960 mL溶解,摇匀)-乙腈-甲酸(970∶30... 目的:建立测定复方氨基酸注射液中乙酰半胱氨酸有关物质N,N′-二乙酰-L-胱氨酸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采用Atlantis dC_(18)色谱柱(4.6 mm×150 mm,3μm),以甲酸铵溶液(取甲酸铵315 mg,加水960 mL溶解,摇匀)-乙腈-甲酸(970∶30∶1)为流动相,流速为0.7 mL·min^(-1),检测波长为210 nm。结果:N,N′-二乙酰-L-胱氨酸浓度在2.697~53.94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检测限和定量限分别为1.4μg·mL^(-1)和4.4μg·mL^(-1),平均回收率为100.2%,RSD为0.5%。结论:经方法学验证,证明本法适用于复方氨基酸注射液中N,N′-二乙酰-L-胱氨酸的含量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法 复方氨基酸注射液 N N′-二乙酰-L-胱氨酸 有关物质
下载PDF
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
5
作者 率中泰 刘小娟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4年第3期141-145,共5页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对慢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患者心功能及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2年8月就诊于济宁市中医院CHF患者92例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6例。对照组予以...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对慢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患者心功能及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2年8月就诊于济宁市中医院CHF患者92例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6例。对照组予以阿托伐他汀钙片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复方丹参滴丸进行治疗,于治疗3个月后评估。对比2组临床疗效、心功能、细胞因子、血管活性物质、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65%)高于对照组(8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心功能、细胞因子、血管活性物质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s,LVEF)高,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diameter,LVESD)低,6 min步行距离(six minute walk distance,6MWD)长,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soluble growth stimulation expression gene 2 protein,sST2)、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水平均低,内皮素-1(endothelin-1,ET-1)、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脑利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均低(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13.04%)与对照组(10.87%)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HF患者经复方丹参滴丸与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后心功能得到显著改善,且血清细胞因子水平趋于正常,血管活性物质生成有效一致,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复方丹参滴丸 阿托伐他汀钙 心功能 细胞因子 血管活性物质
下载PDF
基于香气与滋味物质特征分析不同干燥方式美味牛肝菌的风味差异 被引量:2
6
作者 李为兰 杨豪 +2 位作者 资璐熙 徐柠檬 郭磊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63-174,共12页
为了解不同干燥方式美味牛肝菌干制品的风味与滋味特征,探究不同干制方法之间的风味差异,对热风干燥、真空冷冻干燥及真空干燥美味牛肝菌的挥发性风味物质与非挥发性滋味物质进行测定分析。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 为了解不同干燥方式美味牛肝菌干制品的风味与滋味特征,探究不同干制方法之间的风味差异,对热风干燥、真空冷冻干燥及真空干燥美味牛肝菌的挥发性风味物质与非挥发性滋味物质进行测定分析。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和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分别定性64、85种挥发性有机物;指纹图谱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干制方法处理组间存在较大差异,真空干燥组的差异特征最为显著;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从GC-IMS结果中筛选出17个差异特征标记物,GC-MS中筛选出22个,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进一步分析可知,1-辛烯-3-醇为关键挥发性有机物。非挥发性滋味物质分析结果表明,游离氨基酸与5’-核苷酸在热风干燥组中含量最大,分别为234.57 mg/g和27.870 mg/g;16种游离氨基酸中谷氨酸是呈鲜味的主要成分。综上,热风干燥更有利于美味牛肝菌中滋味物质的积累,真空干燥更利于风味物质的产生和积累。本研究表征3种干制方法的风味特征,可为新鲜美味牛肝菌采后干制加工工艺的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味牛肝菌 干燥方式 挥发性有机物 指纹图谱 滋味物质
下载PDF
油茶籽油生物活性成分、风味物质及脂质组成研究进展
7
作者 刘旭东 曾文权 +3 位作者 李力 吴苏喜 肖志红 李昌珠 《生物质化学工程》 CAS 2024年第6期1-13,共13页
油茶是世界四大木本油料作物之一,油茶籽油是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传统食用油,备受人们青睐。生物活性成分含量、风味物质和脂质组成是评价植物油品质和消费者选择食用油的重要依据。油茶籽油生物活性成分主要有角鲨烯、生育酚、植物甾醇... 油茶是世界四大木本油料作物之一,油茶籽油是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传统食用油,备受人们青睐。生物活性成分含量、风味物质和脂质组成是评价植物油品质和消费者选择食用油的重要依据。油茶籽油生物活性成分主要有角鲨烯、生育酚、植物甾醇、多酚和类胡萝卜素,其具有抗炎、抗氧化和抗肿瘤等作用。本文对油茶籽油生物活性成分、风味物质以及脂质组成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全面概述,重点介绍了油茶籽油中生物活性成分的种类和功效、挥发性风味物质和脂质组成检测方法、产生挥发性化合物的物质基础及影响油茶籽油风味形成的因素,并对油茶籽油产业的健康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生物活性成分 风味物质 脂质 大健康 检测技术
下载PDF
储藏过程中稻谷挥发性风味物质和酶活力变化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张鹏 郑丹 +1 位作者 彭西甜 陶明芳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9-35,共7页
风味劣变是影响稻谷品质和商品价值的关键问题。稻谷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变化与酶活力变化密切相关,文章综述了稻谷储藏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和酶活力变化的研究概况,重点讨论了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香气贡献及前体物质。稻谷中的挥发性... 风味劣变是影响稻谷品质和商品价值的关键问题。稻谷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变化与酶活力变化密切相关,文章综述了稻谷储藏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和酶活力变化的研究概况,重点讨论了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香气贡献及前体物质。稻谷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包括烃、醇、酚、醛、酯、酮、杂环类7类化合物,醛类化合物对稻谷整体风味影响最大,杂环类化合物相对含量最多、种类最丰富。除酚类化合物含量下降和酮类化合物含量呈无规律变化外,其余几类化合物的含量、种类均随储藏时间的延长而上升。稻谷储藏过程中风味劣变主要是脂质经脂肪酶(LPS)水解、脂肪氧化酶和脂氧合酶(LOX)氧化成己醛、丙二醛、异戊醇、糠醇等化合物造成的。稻谷储藏过程中,脂肪水解酶、脂肪氧化酶和LOX活性增加后下降,蛋白酶、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呈降低趋势。储藏过程中采用科学的方法来控制酶活力的变化是减缓稻谷陈化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谷储藏 陈化 风味物质 酶活力 挥发性化合物 提取
下载PDF
热反应条件对葡萄糖-丙氨酸甜香型美拉德反应模拟体系中二羰基化合物及风味物质的影响
9
作者 马相杰 赵建生 +3 位作者 黄启瑞 王起帆 陈洁 曾茂茂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114-120,共7页
目的:探究不同热反应条件(温度、pH、反应时间和底物摩尔比)对葡萄糖-丙氨酸模拟体系中3种重要二羰基化合物(Dicarbonylcompounds,DCs)同步生成规律及对应风味物质的影响。方法:采用邻苯二胺衍生结合HPLC同步测定了葡萄糖-丙氨酸体系中... 目的:探究不同热反应条件(温度、pH、反应时间和底物摩尔比)对葡萄糖-丙氨酸模拟体系中3种重要二羰基化合物(Dicarbonylcompounds,DCs)同步生成规律及对应风味物质的影响。方法:采用邻苯二胺衍生结合HPLC同步测定了葡萄糖-丙氨酸体系中的乙二醛(Glyoxal,GO)、丙酮醛(Methylglyoxal,MGO)和3-脱氧葡萄糖醛酮(3-Deoxyglucosone,3-DG)的含量;采用SPME-GC-MS测定了体系中的5类重要风味化合物。结果:温度升高会促进DCs的生成;碱性条件不利于3-DG的生成但有利于GO和MGO的生成;增加还原糖比例有利于3-DG的生成,而增加氨基酸比例则有利于GO和MGO的生成。结论:在甜香型食品热加工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体系中的MGO。调整加工工艺来控制DCs生成或向危害物转化时,需要重点考虑对酮类和吡嗪类风味物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糖 丙氨酸 美拉德反应 模拟体系 二羰基化合物 加工条件 风味物质
下载PDF
陈酿期不同调配比例对赤霞珠-美乐葡萄酒化学成分和感官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强文乐 余飞 +3 位作者 赵晓兰 李恺安 陈建军 马腾臻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03-714,共12页
为探究不同品种混酿处理对所得葡萄酒色泽参数和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影响,本研究以赤霞珠葡萄酒为基酒,在橡木桶陈酿期间采用不同比例(10%、20%、30%、40%)美乐葡萄酒进行二元混酿,陈酿12个月后分析混酿葡萄酒的理化指标、色泽参数、酚类... 为探究不同品种混酿处理对所得葡萄酒色泽参数和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影响,本研究以赤霞珠葡萄酒为基酒,在橡木桶陈酿期间采用不同比例(10%、20%、30%、40%)美乐葡萄酒进行二元混酿,陈酿12个月后分析混酿葡萄酒的理化指标、色泽参数、酚类物质及挥发性成分含量,并结合感官量化品评法对葡萄酒感官特征进行描述分析。结果表明,美乐葡萄酒的添加可以显著降低赤霞珠葡萄酒的酒精体积分数、总酸含量和色度值;美乐占比为10%和20%混酿葡萄酒的香气物质含量较高,约为赤霞珠葡萄酒的1.22倍,美乐占比20%的葡萄酒有助于2-糠酸乙酯、苹果酸二乙酯和苯甲醇等花果香物质的生成;感官分析表明,美乐占比20%的混酿葡萄酒具有更好的口感协调性和单宁细腻度,整体评分最高。综上,20%美乐混酿对赤霞珠葡萄酒色泽、香气和感官品质改善效果最好。本研究可为混酿葡萄酒生产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酒 混酿 酚类物质 挥发性成分 感官评价
下载PDF
固态复合调味料的鲜味物质及其强度分析
11
作者 俞铮 王芳 王锡昌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91-397,共7页
为研究不同种类鲜味固态复合调味料的鲜味单体特征及其强度,以141种市售鲜味固态复合调味料为研究对象,根据行业标准以及配料表成分将其分为三大类:鸡精类调味料、鸡粉类调味料和其它类调味料,其中,其它类调味料分为陆产动物类调味料、... 为研究不同种类鲜味固态复合调味料的鲜味单体特征及其强度,以141种市售鲜味固态复合调味料为研究对象,根据行业标准以及配料表成分将其分为三大类:鸡精类调味料、鸡粉类调味料和其它类调味料,其中,其它类调味料分为陆产动物类调味料、水产动物类调味料、植物类调味料以及人工合成类调味料。分别对鲜味固态复合调味料中游离氨基酸、呈味核苷酸、Na^(+)等7种鲜味单体含量进行检测,并利用等效鲜味浓度(EUC)计算其鲜味强度。结果表明,鸡精类中谷氨酸(Glu)和Na^(+)含量最高,其它类的鲜味单体含量除Glu和Na^(+)外均高于鸡精类和鸡粉类。其它类调味料中,陆产动物类中的Na^(+)含量较高,水产动物类中的游离氨基酸含量较高,植物类中的呈味核苷酸含量较高,人工合成类的Glu含量显著高于其它调味料。鲜味强度方面,其它类调味料>鸡精类调味料>鸡粉类调味料。其它类固态复合调味料中,人工合成类调味料>水产动物类调味料>植物类调味料>陆产动物类调味料。EUC可较为客观地量化鲜味强度,研究结果为鲜味固态复合调味料的风味研究、品质评价提供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味固态复合调味料 鲜味物质 鲜味强度
下载PDF
藜麦麸皮黄酒和普通黄酒的品质比较
12
作者 姜学敏 张虹 +3 位作者 高慧 蔡雨情 赵雷 薛鹏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54-264,共11页
为探究加入藜麦麸皮是否会对发酵黄酒的物质组成、风味及其生物活性产生影响。利用传统自制陈伏曲发酵黄酒,设置普通黄酒组和藜麦麸皮黄酒组,利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两组酒样当中的重金属含量,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igh-Perfo... 为探究加入藜麦麸皮是否会对发酵黄酒的物质组成、风味及其生物活性产生影响。利用传统自制陈伏曲发酵黄酒,设置普通黄酒组和藜麦麸皮黄酒组,利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两组酒样当中的重金属含量,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er,HPLC-MS)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GC-MS)分析比较两组黄酒的基本理化指标、差异化合物和风味物质,并对黄酒的抗氧化活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藜麦麸皮黄酒中的总皂苷以及总酚酸含量明显优于普通黄酒,且铅含量低于普通黄酒,两组黄酒中均未检测到黄曲霉毒素B1。两种黄酒中共有48种差异化合物,其中数量最多的为醇类和酰胺类物质,均为10种,其次为酸类物质4种以及糖类物质2种。GC-MS测得挥发性物质共有19种,直接进样有12种,顶空进样有12种,利用外标法一共标定出四种物质,在普通黄酒中的物质为甲酸丁酯、乙酸和丁酸含量分别为5.10±1.10、4.40±1.70、10.80±2.20μg/mL。在藜麦麸皮黄酒中的物质为甲酸丁酯、正丁醇、乙酸和丁酸含量分别是9.00±1.80、7.40±2.10、4.50±1.00、9.50±2.10μg/mL。抗氧化活性方面,藜麦麸皮黄酒和普通黄酒的Fe2+螯合率分别为45.79%和6.51%,酪氨酸酶抑制率分别为94.84%和71.11%,藜麦麸皮黄酒要明显优于普通黄酒。自制藜麦麸皮黄酒和普通黄酒相比,酒体中非挥发性物质以及挥发性的风味物质含量上升,抗氧化性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酒 藜麦麸皮 差异化合物 挥发性风味物质 抗氧化活性
下载PDF
基于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的糟辣椒挥发性物质非靶标代谢组学分析
13
作者 陈菊 孙小静 +4 位作者 黄裕兵 王雪雅 李文馨 何建文 蓬桂华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181-189,共9页
为了探究不同品种辣椒制作的糟辣椒风味特征差异,选取在贵州地区广泛种植的4个辣椒品种成熟果实制作成糟辣椒,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分析其挥发性物质。结果表明:黄平线椒(HP)、林卡辣椒(LK)、黔椒8号(Q4)和辣研101(LY... 为了探究不同品种辣椒制作的糟辣椒风味特征差异,选取在贵州地区广泛种植的4个辣椒品种成熟果实制作成糟辣椒,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分析其挥发性物质。结果表明:黄平线椒(HP)、林卡辣椒(LK)、黔椒8号(Q4)和辣研101(LY)分别含有60、71、55种和65种挥发性物质,其中HP、LK和Q4含量最高的挥发性物质是乙酸,LY含量最高的挥发性物质是香叶醇,4种糟辣椒含有24种共有物质。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糟辣椒中醇类与烷烃类、烯烃类物质,酯类与酮类物质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烯烃类和烷烃类物质呈显著正相关(P<0.05);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表明,4种糟辣椒组间的差异挥发性物质种类均在10种以上,其中HP vs Q4和LK vs Q4最主要的差异物质为乙酸-2-苯乙酯,LY vs Q4和LK vs LY最主要的差异物质为乙酸、LK vs HP最主要的差异物质为苯代丙腈。基于糟辣椒9类挥发性物质建立综合品质评价模型,最终得出4种糟辣椒挥发性风味品质由高到低的顺序:HP>LY>LK>Q4。本研究对了解不同品种辣椒制作的糟辣椒挥发性风味差异具有一定意义,可为糟辣椒的原料选择等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糟辣椒 挥发性物质 相关性分析 差异物质 综合评价
下载PDF
植物乳杆菌R-1对发酵柠檬果汁风味和营养物质的影响
14
作者 费永涛 刘东杰 +5 位作者 罗子淳 杨晨 张智坤 马路凯 刘功良 肖更生 《轻工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37,53,共10页
以植物乳杆菌R-1为发酵菌种发酵柠檬果汁,测定发酵过程中柠檬果汁的活菌数、营养物质含量、抗氧化能力和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探究植物乳杆菌R-1对发酵柠檬果汁风味和营养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R-1在柠檬果汁中具有较好的发酵... 以植物乳杆菌R-1为发酵菌种发酵柠檬果汁,测定发酵过程中柠檬果汁的活菌数、营养物质含量、抗氧化能力和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探究植物乳杆菌R-1对发酵柠檬果汁风味和营养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R-1在柠檬果汁中具有较好的发酵特性,在发酵36 h后活菌数达到最高值(4×10^(8) CFU/mL),此后趋于稳定;在发酵过程中,植物乳杆菌R-1能降低柠檬果汁中的总糖和有机酸含量,提高总酚含量,在发酵48 h时,总酚含量从最初的47.4 GAE mg/mL显著增加到174.3 GAE mg/mL,同时,发酵柠檬果汁的抗氧化能力(对DPPH和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显著提高(P<0.05);植物乳杆菌R-1还能改变柠檬果汁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种类和含量,尤其是D-柠檬烯、γ-松油烯等柠檬精油中的特征萜烯类风味物质,其相对含量在发酵24 h时达到最大值,感官评价结果也显示,此时发酵柠檬果汁在香味和口感方面均优于其他发酵时间点的样品。因此,植物乳杆菌R-1能很好地利用柠檬果汁中的营养物质进行生长代谢,并改善柠檬果汁的风味,提高其总酚及抗氧化功能物质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乳杆菌 发酵柠檬果汁 挥发性风味物质 营养物质 抗氧化能力
下载PDF
HPLC-ELSD法测定硫酸庆大霉素碳酸铋胶囊中庆大霉素C组分及有关物质含量
15
作者 程华 唐荣 +1 位作者 刘莉颖 常艳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5-74,共10页
目的为硫酸庆大霉素碳酸铋胶囊中庆大霉素C组分及有关物质建立质控方法。方法采用HPLC-ELSD方法,色谱柱:GRACEApollo C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0.2 mol/L三氟乙酸溶液-甲醇(96:4,V/V),流速0.6 mL/min;柱温30℃;进样量20μ... 目的为硫酸庆大霉素碳酸铋胶囊中庆大霉素C组分及有关物质建立质控方法。方法采用HPLC-ELSD方法,色谱柱:GRACEApollo C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0.2 mol/L三氟乙酸溶液-甲醇(96:4,V/V),流速0.6 mL/min;柱温30℃;进样量20μL;Waters低温分流型蒸发光散射检测器,载气流量40 psi,漂移管温度55℃。结果所建方法通过方法学验证,庆大霉素C组分与各杂质间分离完全,庆大霉素、西索米星和小诺霉素分别在0.5~6 mg/mL、25~100μg/mL和25~100μg/mL的浓度范围内,各浓度的对数值与对应色谱峰面积的对数值呈现出良好的线性。采用所建方法对市售16家生产企业43批次硫酸庆大霉素碳酸铋胶囊样品进行测定,获得该制剂产品中各组分及有关物质的数据。结论所建方法是在中国药典方法基础上优化并验证适用于硫酸庆大霉素碳酸铋胶囊C组分及有关物质的含量测定,方法简便准确,专属性强,稳定性好。由获得的实验数据可知,该复方制剂中C组分及有关物质的含量在各厂家间或同厂家不同批次间差异显著,可能存在影响用药安全的潜在隐患,建议在该剂型质量标准中增加相关质控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庆大霉素C组分 有关物质 HPLC-ELSD法 复方制剂 硫酸庆大霉素碳酸铋胶囊
下载PDF
乳化复合植物油粉对AA+肉鸡屠宰性能、肉品质和肌肉风味物质含量的影响
16
作者 王星杰 刘晓龙 +3 位作者 谭子超 邵坤 王述柏 任金山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23,共9页
试验旨在探究乳化复合植物油粉对肉鸡屠宰性能、肉品质和肌肉风味物质含量的影响。试验选用120只1日龄健康AA+肉鸡(公母各半)随机分为2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1~21日龄、22~42日龄肉鸡豆油组饲粮分别添加0.49%、2.45%豆油,植物... 试验旨在探究乳化复合植物油粉对肉鸡屠宰性能、肉品质和肌肉风味物质含量的影响。试验选用120只1日龄健康AA+肉鸡(公母各半)随机分为2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1~21日龄、22~42日龄肉鸡豆油组饲粮分别添加0.49%、2.45%豆油,植物油粉组饲粮分别使用1.00%、4.30%乳化复合植物油粉替代豆油组饲粮中的豆油,两组饲粮各营养成分含量一致。试验期42 d。结果显示:与豆油组相比,植物油粉组肉鸡42日龄体重、平均日增重显著提高(P<0.05),料重比显著降低(P<0.05);油脂类型与性别的交互作用对肉鸡屠体重有显著影响(P<0.05),公鸡屠体重显著高于母鸡(P<0.05),腹脂率和皮脂厚显著低于母鸡(P<0.05),植物油粉组屠体重和胸肌率显著高于豆油组(P<0.05),腹脂率显著低于豆油组(P<0.05);植物油粉组公、母鸡肌肉肉色(亮度L*、红度a*、黄度b*)、剪切力、滴水损失和蒸煮损失与豆油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油脂类型与性别的交互作用对肉鸡肌肉三磷酸腺苷(ATP)含量和胸肌肌内脂肪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母鸡ATP含量显著高于公鸡(P<0.05),植物油粉组ATP含量显著高于豆油组(P<0.05),公鸡胸肌肌内脂肪含量显著低于母鸡(P<0.05),植物油粉组公、母鸡肌肉肌苷酸含量、其前体物和分解产物含量、肌内脂肪和游离氨基酸含量与豆油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表明,饲粮中乳化复合植物油粉替代豆油可显著提高肉鸡生长性能、屠体重,减少腹脂沉积,对肉品质和风味物质含量没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化复合植物油粉 肉鸡 屠宰性能 肉品质 肌肉风味物质
下载PDF
松花粉醋发酵过程中风味品质差异性分析
17
作者 白绍赐 杨明源 +4 位作者 张群芳 邹晨阳 于艳奇 吕春茂 周慧改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154-164,共11页
为明确松花粉醋发酵过程中色泽、口感、香气和品质的变化,以活性成分、抗氧化能力、色差、电子舌味觉值、游离氨基酸、有机酸、挥发性化合物和感官评分为评价指标,进一步采用主成分分析、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和气味活性值进行差异性分析... 为明确松花粉醋发酵过程中色泽、口感、香气和品质的变化,以活性成分、抗氧化能力、色差、电子舌味觉值、游离氨基酸、有机酸、挥发性化合物和感官评分为评价指标,进一步采用主成分分析、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和气味活性值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发酵过程中松花粉汁的总酚、总黄酮、VC、游离氨基酸和有机酸的含量均显著增加;电子舌结果表明发酵后样品苦味降低、鲜味增加;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发酵过程中共检测到110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醛类、酸类和酯类是松花粉醋的主要香气物质。乙醇、2-乙基己醇、苯乙醇、异丁酸、乙酸乙酯、壬醛、茴香烯及乙酸被认定为发酵过程中的关键差异物质,赋予松花粉醋宜人的香气;感官评价表明,松花粉醋的色泽、味道、香气和整体接受度均高于松花粉汁。该结果为生产高质量的松花粉醋奠定了理论基础,并推动了松花粉的深加工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花粉 发酵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 挥发性物质 生物活性物质
下载PDF
蜂蜜中挥发性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18
作者 王跃 王胤晨 +4 位作者 袁扬 邓梦青 廖艳 徐龙飞 赵恬 《蜜蜂杂志》 2024年第2期8-13,共6页
蜂蜜中的挥发性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包括醇类、芳香族类、醛类、酸类、烯类、酮类、烷烃类、酯类等,已作为蜂蜜中的特征物质广泛应用于蜂蜜花源和地理来源的鉴别。文中简述了挥发性化合物在蜂蜜花源和地理来源鉴别中的应用,在蜂蜜... 蜂蜜中的挥发性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包括醇类、芳香族类、醛类、酸类、烯类、酮类、烷烃类、酯类等,已作为蜂蜜中的特征物质广泛应用于蜂蜜花源和地理来源的鉴别。文中简述了挥发性化合物在蜂蜜花源和地理来源鉴别中的应用,在蜂蜜香气或风味、生物活性中的贡献,以及在储存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蜂蜜 挥发性化合物 特征物质 鉴别
下载PDF
复方氨基酸注射液(18AA)中组胺类物质检查和降压物质检查比较
19
作者 刘波 熊明朋 刘宁 《中国药物评价》 2024年第1期35-40,共6页
目的:探讨复方氨基酸注射液(18AA)安全检查中,以组胺类物质检查法替代降压物质检查法的可能性。方法:探讨按照《中国药典》2020年版四部中的降压物质和组胺类物质的规定,分别对3批复方氨基酸注射液(18AA)进行降压物质检查和组胺类物质检... 目的:探讨复方氨基酸注射液(18AA)安全检查中,以组胺类物质检查法替代降压物质检查法的可能性。方法:探讨按照《中国药典》2020年版四部中的降压物质和组胺类物质的规定,分别对3批复方氨基酸注射液(18AA)进行降压物质检查和组胺类物质检查,比较两种方法结果的异同。结果:根据药典标准判定,3批复方氨基酸注射液(18AA)方法适用性通过且降压物质检查和组胺类物质检查结果均符合规定。结论:复方氨基酸注射液(18AA)的组胺类物质检查法可以作为降压物质检查法的补充,组胺类物质检查法的灵敏性有待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酸注射液(18AA) 降压物质检查 组胺类物质检查
下载PDF
酒石酸唑吡坦关键中间体的有关物质检测与主要杂质合成
20
作者 李翼 刘秀 +2 位作者 王玲兰 钟超泽 朱跃芳 《中国药业》 CAS 2024年第21期23-27,共5页
目的控制酒石酸唑吡坦关键中间体化合物3的质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化合物3中有关物质,色谱柱为Agilent Pursuit 5 C_(18)柱(150 mm×3.9 mm,5μm),流动相为pH 6.0磷酸盐缓冲液-甲醇-乙腈(梯度洗脱),流速为1.2 mL/min,柱温... 目的控制酒石酸唑吡坦关键中间体化合物3的质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化合物3中有关物质,色谱柱为Agilent Pursuit 5 C_(18)柱(150 mm×3.9 mm,5μm),流动相为pH 6.0磷酸盐缓冲液-甲醇-乙腈(梯度洗脱),流速为1.2 mL/min,柱温为30℃,检测波长为254nm,进样量为20μL。合成化合物3中的主要杂质,并通过质谱法、核磁共振波谱法对其进行结构确认。结果化合物3的质量浓度在0.0928~556.7689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0.9997,n=5);检测限为1.0 ng,定量限为2.0 ng;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的结果均符合要求。6批化合物3的纯度均大于90%,均检出有关物质杂质1、杂质2、未知杂质、化合物2,其相对保留时间分别为0.32,1.12,2.23,1.67。以化合物3为原料,合成得到杂质1和杂质2,纯度分别为99.04%和98.72%。结论该方法专属性强、准确度高、稳定性好,可为酒石酸唑吡坦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合成的杂质纯度高,可作为杂质对照品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石酸唑吡坦 中间体化合物 有关物质 杂质合成 高效液相色谱法 质谱法 核磁共振波谱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