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pound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of a Converging-Diverging Tube with Evenly Spaced Twisted-tapes 被引量:12
1
作者 洪蒙纳 邓先和 +1 位作者 黄阔 李志武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07年第6期814-820,共7页
Pressure drop and compound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of a converging-diverging tube with evenly spaced twisted-tapes (CD-T tube) have been investigated experimentally. Swirl was generated by evenly spaced twiste... Pressure drop and compound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of a converging-diverging tube with evenly spaced twisted-tapes (CD-T tube) have been investigated experimentally. Swirl was generated by evenly spaced twisted-tape elements which vary in twist ratio and rotation angle. Space ratio also has an important effect on the characteristics. For comparison, experiments in a smooth circular tube and a converging-diverging (CD) tube with-out twisted-tapes were carried ou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wisted-tape with twist ratio y=4.72 and rotation angle θ=180° has the best performance among the four types of twisted-tape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At Reynolds number ranging from 3400 to 20000, when space ratio s=48.6, the heat transfer efficiency index, which increases as the Reynolds number increases, is 0.85-1.21 and 1.07-1.15 compared to that of a smooth circular tube and a CD tube without twisted-tape inserts,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ound heat transfer spaced-twisted-tape converging-diverging tube swirl flow
下载PDF
A Compound Cycle for Power Generation by Utilizing Residual Heat of Flue Gas in Electric Steelmaking Process 被引量:1
2
作者 Fan Zhang Meibo Xing +1 位作者 Wentao Tang Ruixiang Wang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2020年第2期45-58,共14页
Electric furnace short process steelmaking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teelmaking methods in the world today, and the waste heat recovery potential of electric furnace flue gas is huge.?The research on the recovery ... Electric furnace short process steelmaking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teelmaking methods in the world today, and the waste heat recovery potential of electric furnace flue gas is huge.?The research on the recovery of electric furnace flue gas waste hea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order to make better use of this part of the heat,?in this paper, a compound cycle of nitrogen Brayton cycle as a first-order cycle and toluene transcritical Rankine cycle as a second-order cycle is proposed to recover waste heat from furnace flue gas in steelmaking process for power generation. A mathematical model was established with the net output power as the objective function and the initial expansion pressure, the final expansion pressure, the initial expansion temperature and the initial pressure of the second cycle as the independent variables. The effect of multivariate on the net output power of the waste heat power generation cycle is studied, and then, the optimal parameters of the compound cycle are determin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under the general electric furnace steelmaking process, the power generation efficiency of this new cycle can be increased by 21.02% compared with the conventional cyc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IC Furnace STEELMAKING FLUE Gas Waste heat compound Cycle heat transfer PINCH Net Output Power
下载PDF
空气炸锅烹饪过程烤羊肉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形成规律
3
作者 肖继友 厉建军 +2 位作者 张建梅 贡汉生 刘欢 《肉类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共6页
以不同空气炸锅烹饪时间的羊肉为研究对象,采用气相色谱-嗅闻-质谱联用仪与热量传递分析等手段研究空气炸锅烹饪过程烤羊肉中挥发性风味物质演变规律。结果表明:烤羊肉中共检测到31种挥发性风味物质,主要包括醛类、醇类与吡嗪类等;嗅闻... 以不同空气炸锅烹饪时间的羊肉为研究对象,采用气相色谱-嗅闻-质谱联用仪与热量传递分析等手段研究空气炸锅烹饪过程烤羊肉中挥发性风味物质演变规律。结果表明:烤羊肉中共检测到31种挥发性风味物质,主要包括醛类、醇类与吡嗪类等;嗅闻与气味活性值测定结果显示,22种挥发性风味物质被确定为重要风味物质;空气炸锅烹饪过程烤羊肉中大多数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显著升高,烤制12.5 min时达到最大值;烤制过程中水分活度与比热容显著降低,热导率先升高后降低,热扩散系数显著升高;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所有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累计含量与水分活度、比热容分别呈现正相关与负相关,更高的水分活度与更低的比热容促进空气炸锅烤羊肉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羊肉 挥发性风味物质 空气炸锅烹饪技术 传热
下载PDF
管内旋流场综合性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7
4
作者 于欢 彭德其 +3 位作者 田清 隆香花 叶磊 邓斌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474-1479,共6页
针对目前换热设备的强化传热和防除垢问题,介绍了管内插入物、表面凹槽以及复合强化传热等几种管内旋流技术。管内插入物可破坏流体边界层,实现在线自动防除垢和强化传热,但插入物本身易因磨损导致换热效率下降;表面凹槽技术可对管内外... 针对目前换热设备的强化传热和防除垢问题,介绍了管内插入物、表面凹槽以及复合强化传热等几种管内旋流技术。管内插入物可破坏流体边界层,实现在线自动防除垢和强化传热,但插入物本身易因磨损导致换热效率下降;表面凹槽技术可对管内外流体实现双向传热,流体阻力与其它技术相比较小,但制造工艺相对复杂;复合强化传热技术传热能力较高,可综合各种传热技术的优点,且综合性能要比单一技术要高。对以上几种主要管内旋流技术进行分析比较,并提出未来管内旋流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将以复合强化传热技术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流 管内插入物 表面凹槽 复合强化传热
下载PDF
热水型LiBr制冷机中两相流提升管的强化传热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张联英 吴裕远 +1 位作者 郭金刚 陈东升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9,46,共5页
对LiBr溶液在3种不同截面尺寸弦月形通道中的沸腾传热及热虹吸提升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在相同的条件下,通道间隙尺寸对传热及溶液提升有直接影响,其中两管直径之比为19∶32的弦月形通道提升管的提升效果最好,溶液的净提升高度可达... 对LiBr溶液在3种不同截面尺寸弦月形通道中的沸腾传热及热虹吸提升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在相同的条件下,通道间隙尺寸对传热及溶液提升有直接影响,其中两管直径之比为19∶32的弦月形通道提升管的提升效果最好,溶液的净提升高度可达到稀溶液浸没高度的2.5倍,是目前国内的最大提升高度,同时比现行发生器所需热源温度降低10℃左右;随着热流密度的增大和加热水温度的升高,冷剂水产量和提升管出口气体质量分数均增大;提升管出口处的气体质量分数随着试件浸没深度的增大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溴化锂制冷机 两相流 提升管 弦月形通道
下载PDF
热-结构耦合作用下硅太阳电池热应力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史志国 闫素英 +3 位作者 田瑞 仲伟浩 包俊江 王胜捷 《可再生能源》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97-503,共7页
以硅太阳能电池为研究对象,利用ANSYS建立三维电池模型,对其温度和结构进行了耦合仿真,模拟分析了未加装铝翅片和加装铝翅片的两种硅太阳能电池的温度和热应力分布。编制Matlab程序,采用迭代法对光热参数进行迭代求解,得到了转换为热量... 以硅太阳能电池为研究对象,利用ANSYS建立三维电池模型,对其温度和结构进行了耦合仿真,模拟分析了未加装铝翅片和加装铝翅片的两种硅太阳能电池的温度和热应力分布。编制Matlab程序,采用迭代法对光热参数进行迭代求解,得到了转换为热量的太阳辐射值作为初始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加装铝翅片的硅太阳能电池取得了较好的散热效果,能降低热应力,提高太阳能电池板的使用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胶黏 热应力 热-结构耦合 复合换热系数
下载PDF
缩放管内带衰减性自旋流的复合强化传热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李喜玉 邓先和 陈庆辉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4-17,34,共5页
以水、质量分数50%和85%的甘油为工质,对缩放管内分别插入的10种不同结构形式旋流片的传热性能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相同实验流量范围内,以传热强化综合因子η为目标,在水为介质下,η均小于1,不适用。在质量分数50%甘油为工质下,旋... 以水、质量分数50%和85%的甘油为工质,对缩放管内分别插入的10种不同结构形式旋流片的传热性能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相同实验流量范围内,以传热强化综合因子η为目标,在水为介质下,η均小于1,不适用。在质量分数50%甘油为工质下,旋流片的扭率为2.52,旋转角为180°,间距为383 mm时,η最大,在1.08—1.12;在质量分数85%甘油为工质下,旋流片的扭率为2.02,间距为288 mm,旋转角为180°时,η最大,在1.17—1.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缩放管 旋流片 复合强化传热
下载PDF
外凸式波节管结合内插扭带复合强化换热性能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韩怀志 宋福元 +2 位作者 张国磊 杨龙滨 李彦军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1期195-202,共8页
针对一种新型的外凸式波节管结合内插扭带(CT)的流动与传热特性进行了RNGk-ε数值模拟研究。数值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数值模型的精确性。将CT和传统的光管结合内插扭带(ST)的流动与传热特性进行了对比研究,揭示了其复合强... 针对一种新型的外凸式波节管结合内插扭带(CT)的流动与传热特性进行了RNGk-ε数值模拟研究。数值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数值模型的精确性。将CT和传统的光管结合内插扭带(ST)的流动与传热特性进行了对比研究,揭示了其复合强化换热机理。结果表明CT相比于传统的ST,传热性能以及综合传热性能最多分别提高1.48和1.3倍,并且在低Reynolds数时提高得更加明显。CT在波节与扭带的间隙区域形成了脱体涡旋,破坏了近壁面的热边界层,同时扭带增加了主流区的扰动,使得湍动能增加,因此波节和扭带的协同作用使管内达到了复合强化换热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凸式波节管结合内插扭带 RNGk-ε 复合强化换热 综合传热性能
下载PDF
重型燃气轮机透平第一级动叶复合冷却数值研究 被引量:14
9
作者 于飞龙 上官博 +4 位作者 李园园 段静瑶 高松 南晴 肖俊峰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79-186,共8页
以某重型燃气轮机透平第一级动叶为研究对象,考虑动叶进口参数沿径向不均匀性、工质变物性、冷气掺混带来燃气组分变化等因素,基于非结构混合网格,在额定工况下采用流热耦合方法对其气动传热特性进行数值研究,分析复合冷却效果,与实际... 以某重型燃气轮机透平第一级动叶为研究对象,考虑动叶进口参数沿径向不均匀性、工质变物性、冷气掺混带来燃气组分变化等因素,基于非结构混合网格,在额定工况下采用流热耦合方法对其气动传热特性进行数值研究,分析复合冷却效果,与实际运行叶片烧蚀情况进行对比,并分析复杂流场对换热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值计算与实际叶片运行结果相吻合;采用流热耦合方法可以准确预测透平叶片烧蚀情况;50%和90%叶高截面冷却效率自前缘至尾缘具有相似的前高后低分布,10%叶高截面冷却效率前低后高;通道涡、叶顶间隙泄漏涡等复杂的二次流漩涡将会对流道温度场分布产生很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 燃气轮机 动叶 复合冷却 耦合换热 数值研究
下载PDF
CPC热管式真空管集热器开发及其传热分析 被引量:12
10
作者 赵玉兰 张红 +1 位作者 战栋栋 庄骏 《石油化工设备》 CAS 2006年第4期28-31,共4页
基于太阳能集热器的发展现状,综合利用非跟踪聚焦型聚光器CPC和热管式真空管集热器的优越性,开发了一种CPC热管式真空管太阳能集热器。给出了此集热器中聚光镜和接收器的结构设计,并对集热器进行了传热分析。
关键词 集热器 太阳能 热管 CPC 传热
下载PDF
缩放平行板间插入旋流片的复合强化传热 被引量:2
11
作者 何兆红 邓先和 +1 位作者 管志樟 李志武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53-57,共5页
为了研究新型换热器——矩形管束换热器的传热性能,通过在缩放平行板间插入一组旋流片来研究旋流片下游的传热与流阻,并与光滑平行板、无旋流片缩放平行板的传热效果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19000<Re<44000),缩放平... 为了研究新型换热器——矩形管束换热器的传热性能,通过在缩放平行板间插入一组旋流片来研究旋流片下游的传热与流阻,并与光滑平行板、无旋流片缩放平行板的传热效果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19000<Re<44000),缩放平行板间插入旋流片时,随着旋流片下游距离的增大,其局部努赛尔数和阻力系数减小,而强化传热综合因子先增大后减小;当Re为19071、旋流片下游距离为140mm时,强化传热综合因子达到最大值,比光滑平行板和无旋流片缩放平行板的传热性能分别提高15%和9%左右,说明缩放平行板复合旋流片有较好的强化传热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强化传热 矩形管束换热器 缩放平行板 旋流片
下载PDF
热固性模压料在模具中的热传导 被引量:2
12
作者 杨伟 黄锐 杨琪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30-33,共4页
模压料的加热过程和冷却过程是受由外而内的热量传递作用的结果 ,弄清模压过程的热传递 ,对于模压过程工艺参数合理控制是很重要的。本文就模压料在模具中加热过程和达到固化温度以后的传热过程进行定量分析 ,以确定合理的工艺控制参数。
关键词 热固性膜压料 热传导 加热过程 冷却过程 模具
下载PDF
钢外护管真空复合预制直埋管道真空层热力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那威 邹平华 《暖通空调》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5,共5页
应用稀薄气体分子热运动理论,研究了真空层复合传热机理,提出了真空层当量导热系数计算方法,分析了不同真空层压力和热媒温度对真空层传热量的影响以及导热、对流和辐射传热量在真空层总传热量中所占比例和变化规律,提出优化真空保温管... 应用稀薄气体分子热运动理论,研究了真空层复合传热机理,提出了真空层当量导热系数计算方法,分析了不同真空层压力和热媒温度对真空层传热量的影响以及导热、对流和辐射传热量在真空层总传热量中所占比例和变化规律,提出优化真空保温管道保温性能的方法。试验结果与计算结果的最大偏差率为7.9%。真空层压力应控制在2kPa以下,以获得满意的保温效果。真空层压力高于101.3kPa时,真空层内传热以对流传热为主;当真空层压力降低到1kPa时,真空层内传热以辐射传热为主。真空层的对流传热不应被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空保温管道 真空层 环形空间 复合传热 当量导热系数 压力
下载PDF
以溴化锂溶液为工质的吸收式热转换器热力学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建国 马学虎 +1 位作者 林海涛 陈嘉宾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66-370,共5页
以溴化锂溶液为工质的吸收式热转换器为对象,对不同操作温度下的可逆性能系数、基于焓的性能系数、基于有效能的性能系数和循环比与操作温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另外,分析了溶液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对吸收式热转换器系统性能系数... 以溴化锂溶液为工质的吸收式热转换器为对象,对不同操作温度下的可逆性能系数、基于焓的性能系数、基于有效能的性能系数和循环比与操作温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另外,分析了溶液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对吸收式热转换器系统性能系数的影响.所得结论对于吸收式热转换器的设计和实际操作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溴化锂溶液 吸收式热转换器 热力学 循环比 换热效率
下载PDF
复合吸附式制冷的动态模拟及传热传质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齐晓霞 王文 +1 位作者 周贵发 王如竹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870-1874,共5页
用收缩核模型的方法对复合吸附式制冷装置的吸附/解吸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针对蒸发温度为5°C,活性炭纤维浸渍SrC l2(SrC l2∶活性炭纤维=4.27∶1,m∶m)的复合吸附的吸附/解吸过程进行了传热传质的初步分析.模拟结果与由实验数据... 用收缩核模型的方法对复合吸附式制冷装置的吸附/解吸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针对蒸发温度为5°C,活性炭纤维浸渍SrC l2(SrC l2∶活性炭纤维=4.27∶1,m∶m)的复合吸附的吸附/解吸过程进行了传热传质的初步分析.模拟结果与由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有很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吸附 传热 传质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高黏度流体的传热强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6
作者 丁聪 高学农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416-419,共4页
介绍了高黏度流体广泛应用于食品、轻工、动力、石油、制冷、机械、船舶等领域,而高黏度流体换热过程普遍存在着传热系数低、压降大的缺点。分析已发表的相关研究报告表明,采用带有沟槽和翅片的传热管、换热管的结构或在管内加设各种结... 介绍了高黏度流体广泛应用于食品、轻工、动力、石油、制冷、机械、船舶等领域,而高黏度流体换热过程普遍存在着传热系数低、压降大的缺点。分析已发表的相关研究报告表明,采用带有沟槽和翅片的传热管、换热管的结构或在管内加设各种结构的插入物等方式可以改善高黏度流体的传热性能。指出采用上述方式的合理组合能达到提高传热系数同时减小压降的目的,从而提高综合传热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黏度流体 综合传热性能 扭带 复合强化传热
下载PDF
紧凑型强化传热管管束受限空间内沸腾强化换热特性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振华 易杰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95-798,共4页
采用满液式蒸发换热器 ,利用强化传热管管束受限空间内早期沸腾强化机理 ,将中小热负荷条件下的自然对流换热转化为核沸腾换热。其换热性能大大优于降膜式蒸发换热器。对紧凑型滚压表面传热管管束在受限空间内沸腾强化换热进行实验研究 ... 采用满液式蒸发换热器 ,利用强化传热管管束受限空间内早期沸腾强化机理 ,将中小热负荷条件下的自然对流换热转化为核沸腾换热。其换热性能大大优于降膜式蒸发换热器。对紧凑型滚压表面传热管管束在受限空间内沸腾强化换热进行实验研究 ,确认了满液式蒸发换热器使用紧凑型滚压强化管束具有良好的换热性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紧凑型 传热管 复合强化换热 沸腾换热 海水淡化 受限空间
下载PDF
过热蒸汽型复合换热器传热与振动特性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杜文静 程林 +2 位作者 田茂诚 朱新军 刘文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77-680,共4页
本文以山西某热电厂用过热蒸汽型换热器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得到新型复合流程换热设备的传热和振动特性.分析结果表明复合式换热设备能适应热源为过热蒸汽时的换热工况,具有热能利用率高、无二次蒸汽损失的传热特征.在该... 本文以山西某热电厂用过热蒸汽型换热器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得到新型复合流程换热设备的传热和振动特性.分析结果表明复合式换热设备能适应热源为过热蒸汽时的换热工况,具有热能利用率高、无二次蒸汽损失的传热特征.在该类换热设备设计中应注意主换热器中过热段的强化传热以及副换热器中壳程流速的选择,以确保其正常的传热和振动特性.基于振动特性分析,给出了预防换热管束振动的可行建议和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热蒸汽 复合换热器 传热特性 振动特性
下载PDF
粗糙管换热器带自旋流的复合强化传热技术 被引量:3
19
作者 邓先和 洪蒙纳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400-1403,共4页
介绍了粗糙管换热器中沿传热管轴向间隔分置旋流片的两区协同强化传热方法。旋流片使流体产生螺旋流,螺旋流在离开旋流片之后依靠自身的运动惯性保持一定距离的自旋流,对管道近壁区与中心区产生互动的协同传热强化。此外,该方法也可用... 介绍了粗糙管换热器中沿传热管轴向间隔分置旋流片的两区协同强化传热方法。旋流片使流体产生螺旋流,螺旋流在离开旋流片之后依靠自身的运动惯性保持一定距离的自旋流,对管道近壁区与中心区产生互动的协同传热强化。此外,该方法也可用于管间,除了对管间管束的机械支撑外,旋流片也可使管间流体产生自旋运动,实现壳程流体的两区协同传热强化。对现有工业系统的换热器技术升级、实现节能降耗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糙传热管 旋流片轴向间隔分置 复合强化传热
下载PDF
小空间内冲击/气膜复合冷却换热特性试验 被引量:6
20
作者 毛军逵 郭文 +3 位作者 常海萍 徐磊 张镜洋 常国强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52-359,共8页
利用相似理论的原理,试验研究了封闭小空间内冲击/气膜复合冷却内表面的换热特性.研究中通过改变冲击RP数(10000-40000)、冲击距离H和冲击孔直径D之比H/D(0.17~2.0),在2种冲击孔和气膜孔间距P和冲击孔直径D之比P/D(0,1... 利用相似理论的原理,试验研究了封闭小空间内冲击/气膜复合冷却内表面的换热特性.研究中通过改变冲击RP数(10000-40000)、冲击距离H和冲击孔直径D之比H/D(0.17~2.0),在2种冲击孔和气膜孔间距P和冲击孔直径D之比P/D(0,1)条件下,细致分析冲击RP数、H/D对复合冷却内表面局部换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文的试验工况中,冲击靶板上的局部Nu数随着冲击Re的增加而不断变大,而Nu数随着H/D的变化规律并非单调.当P/D=0,H/D=2时换热效果达到最佳;P/D=1时,在X/D=±3范围内,小冲击RP数条件下H/D=0.17和H/D=2的换热效果比较接近,大冲击RP数条件下H/D=1和H/D=2的换热效果比较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 航天推进系统 换热 冲击 复合冷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