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DELING OF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OF LAND-USE DEGREE IN CHINA 被引量:6
1
作者 庄大方 刘纪远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1997年第4期302-309,共8页
This paper presents an index system and a method for calculating the comprehensive index of land-use degree. The latest data form two projects titled "Remote sensing Macro Investigation and Dynamic Study of Natio... This paper presents an index system and a method for calculating the comprehensive index of land-use degree. The latest data form two projects titled "Remote sensing Macro Investigation and Dynamic Study of Nation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Database of China" have been fully applied. In addi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gularity of the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of land-use degree in China and the socio-economic and physical factors which affect the change of land-use degree in China. The "polar" model and the "longitude-distance" model of land-use degree of China are also develop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use degree comprehensive index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model
下载PDF
Land use and landscape pattern change: a linkag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Qinghai-Xizang Highway 被引量:9
2
作者 YAN Jianzhong, ZHANG Yili, LIU Linshan, LIU Yanhua2, ZHENG Du (1. Inst.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AS, Beijing 100101, China 2. The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100101, China 3.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02年第3期253-265,共13页
Based on digital land use data from 1995 to 2000 and road data, the land use and landscape changes of Golmud, Qumaleb and Zhidoi are studied on a macro-scale. Land use and landscape changes in highway buffer zones and... Based on digital land use data from 1995 to 2000 and road data, the land use and landscape changes of Golmud, Qumaleb and Zhidoi are studied on a macro-scale. Land use and landscape changes in highway buffer zones and city expansion are special subjects. A new formula is used to define the exact degree of dynamic land use. To adequately define land use and landscape pattern changes, the buffer zones, illustrating the changes at different distances from the road, are recognized with ArcGIS 8.1 software. Prominent changes took place in land use and landscape patterns from 1995 to 2000, and the area of built-up land increased by 323.8%. The comprehensive degree of dynamic land use is 2.25, and the degree of dynamic land use of built-up land is the highest, followed by cultivated land. Woodland has the lowest value. The used degree index of land resources declined by 38.8 from 1995 to 2000. Landscape changed dramatically which influenced ecological processes immensely. Different from the corridor effect of other traffic routes, the corridor effect of this section of road is not obvious and its “point” radiation effect can be easily seen. The expanding range of Golmud City is confined to a 3 km buffer, while for Wudaoliang, it is 1 km. No land use change happened in the Nanshankou buff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use change comprehensive index of the degree of land use diagnostic index of landscape degree of dynamic land use Qinghai-Xizang Highway
下载PDF
Spatial-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Land Use Intensity of Coastal Zone in China During 2000–2010 被引量:24
3
作者 DI Xianghong HOU Xiyong +1 位作者 WANG Yuandong WU Li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5年第1期51-61,共11页
Based on remote sensing and GIS techniques, land use maps in 2000, 2005 and 2010 in China′s coastal zone were produced, and structural raster data of land use were further generated to calculate land use intensity co... Based on remote sensing and GIS techniques, land use maps in 2000, 2005 and 2010 in China′s coastal zone were produced, and structural raster data of land use were further generated to calculate land use intensity comprehensive index(LUICI) for analyzing land use spatial-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at 1 km scale. Results show that: 1)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tial patterns of landforms at a macro scale,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land use intensity between the north and the south of China′s coastal zone. Hotspots of change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metropolitan areas, estuaries and coastal wetlands; 2) elevation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hat controlling land use spatial patterns at local scale. Land use intensity is much higher within areas below the elevation of 400 m and it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s the elevation increasing; 3) there is a significant land-ocean gradient for land use intensity, which is low in island and near-shore areas, but high in the regions that 4–30 km far away the coastline because of much intensive human activities; however, in recent decades land use intensity had been promoted significantly in low near-shore area due to extensive sea reclamations; 4)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land use intensity were also found among provincial administrative units. A rising trend of land use intensity was found in provincial-level administrative units from 2000 to 2010. To sum up, elevation, land-ocean gradient,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policy are all influencing factors to the spatial patterns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of land use intensity in China′s coastal z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stal zone land use intensity land use intensity comprehensive index(LUICI) spatial pattern ELEVATION land-ocean gradient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of land use conversion in soda saline-alkali soil region of central Northeast China 被引量:1
4
作者 ZHANG Haobin YANG Changbao +1 位作者 GUO Huali HOU Guanglei 《Global Geology》 2022年第2期116-125,共10页
Since the 1970s,the soda saline-alkali soil region,which is located in the semiarid-arid region of the central Northeast China,has experienced drastic climate variability.Meanwhile,human activities and socio-economic ... Since the 1970s,the soda saline-alkali soil region,which is located in the semiarid-arid region of the central Northeast China,has experienced drastic climate variability.Meanwhile,human activities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have led to an increase in water consumption.These factors have brought out considerable land use change and a lot of soil salinize-alkalization.The land use types were obtained from remote sensing images interpretation based on Landsat MSS in 1970s,TM,ETM in 1990s and 2010s.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nd use conversion and its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and influence of human activities were explored in the study area during 1970-2010.The results include:(1)The land use types had changed significantly,especially farmland and grassland,with annual growth rates of 0.31% and 0.35%,respectively.In terms of the saline-alkali land,the area increased greatly during 1970-1990,and its increase was mainly from grassland.There was a decrease from 1990 to 2010,and the loss of saline-alkali was replaced by farmland and grassland.(2)Climate change in the study area is obvious,showing a trend of decreasing precipitation and increasing temperature.The change of saline-alkali land area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recipitation,with R2=0.78,passed a passing the 0.01 significance test.(3)The correlation of land use degree index and human activity index with saline-alkali land was not obvious,and the changes in these indices only reflected the land use patterns.Under sufficient rainfall,the saline-alkali land was developed into farmland by humans,which caused the decrease of the saline-alkali land.Therefore,climate change is the main driving force of land salinization in the study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use change soda saline-alkali soil region climate change land use degree index
下载PDF
Development of evaluation model for intensive land use in urban centers 被引量:7
5
作者 JunyanYang Yang Yang Wen Tang 《Frontiers of Architectural Research》 CSCD 2012年第4期405-410,共6页
Starting with exptor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spaces, this research was conducted by anatyzing the functionat areas--urban centers with the most hightighted contradictions in terms of intensive land use in o... Starting with exptor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spaces, this research was conducted by anatyzing the functionat areas--urban centers with the most hightighted contradictions in terms of intensive land use in order to devetop an evatuation model for intensive land use in urban centers. Based on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and taking into account three aspects of intensive use, i.e., buitdings, lands and traffic as wetl as muttiple evaluation factors, this paper conducted the research horizontatty by means of quantitative and comparative studies on each individual factor, devetoped the evatuation model for intensive rand use in urban centers, and anatyzed the driving forces of intensive land use from the aspects of buitdings, land use, roads, et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nsive land use Evatuation modet Urban center degree of intensiveuse index system
原文传递
2020年中国1 km格网土地利用程度数据集
6
作者 张小桐 张定祥 +3 位作者 汪秀莲 彭晋福 李亚南 李士江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2期272-279,共8页
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从土地利用方面定量地反映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开发利用程度,是衡量区域土地利用深度和广度的重要指标。2020年中国1 km格网土地利用综合程度数据集是基于2020年度全国国土变更调查数据制作的30米栅格数据,基于土... 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从土地利用方面定量地反映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开发利用程度,是衡量区域土地利用深度和广度的重要指标。2020年中国1 km格网土地利用综合程度数据集是基于2020年度全国国土变更调查数据制作的30米栅格数据,基于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模型对全国土地利用程度进行定量评价和分析,将土地利用分为4级:未利用地、林草水用地、农业用地和城镇聚落用地,综合计算区域土地利用受到的人为干预程度;同时为了保证数据正确性和准确性,采用统一规范的数据处理方法、样本采集规则和质量控制体系,对数据成果进行质量控制。本数据集可用于国土空间规划、区域开发与发展评价、主体功能区评价、人地关系耦合分析等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 国土调查 格网 分级指数 中国
下载PDF
青藏公路对区域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的影响——以格尔木至唐古拉山段为例 被引量:231
7
作者 张镱锂 刘林山 +3 位作者 摆万奇 郑 度 李双成 阎建忠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53-266,共14页
根据1995年和2000年土地利用数据,运用ARC/INFO软件和景观生态学方法,研究了青藏公路沿线格尔木、曲麻莱、治多3个县(市)的土地利用变化和景观格局变化,修订了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计算公式,重点分析了公路缓冲带的土地利用变化、景... 根据1995年和2000年土地利用数据,运用ARC/INFO软件和景观生态学方法,研究了青藏公路沿线格尔木、曲麻莱、治多3个县(市)的土地利用变化和景观格局变化,修订了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计算公式,重点分析了公路缓冲带的土地利用变化、景观格局变化和建设用地缓冲带的土地利用变化。主要结论如下:①研究区建设用地增加迅速,林地、水域、未利用土地增加,耕地大量减少,草地退化严重,其中曲麻菜县草地减少22.8%,未利用土地增加 43.96%;②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分维数、多样性指数和景观破碎度均增加;③与其它交通干线对沿线的 “轴向”影响不同,该段青藏公路以“点”型的辐射效应为标志,且仅仅影响建设用地周围的区域,格尔木市的影响范围是3 km,五道梁的影响范围是1km; ④K=(Ua+Ub-2Uc)Ua-1T-1×100%,可准确地反映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河源区 土地利用 景观特征值 土地利用动态度 青藏公路
下载PDF
基于地形梯度的河北省太行山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异研究 被引量:35
8
作者 许宁 张广录 刘紫玉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284-1292,共9页
地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结合地形位指数、分布指数和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系统分析了1990—2008年间河北省太行山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地形梯度特征,探讨地形因... 地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结合地形位指数、分布指数和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系统分析了1990—2008年间河北省太行山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地形梯度特征,探讨地形因素对土地利用方式选择及空间格局的影响,并定量分析了地形梯度上的土地利用程度状况。结果表明: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及其变化明显受到地形因子的影响和制约,总的分布特征为:随着地形位的升高,耕地的分布指数呈现降低趋势,草地、建设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先升后降,而林地则升高;研究期间林地的优势地形位的上限增加了2个地形位,草地已失去高地形位上的分布优势,在中地形位上的优势分布区间增加了3个地形位,水体的优势地形位在低地形位上有所扩展,未利用地的优势地形位明显收缩,而耕地、建设用地优势地形位基本保持稳定;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随着地形位的增加而不断下降。根据地形梯度上土地利用程度的定量表达,将研究区地形位划分为3个区段:耕地、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优势地形位区域、草地和林地的优势分布区、林地的优势地形位区域,其面积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5.79%、41.30%和12.91%。在此基础上对河北省太行山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恢复提出了相应建议和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地形位指数 分布指数 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 太行山区 河北省
下载PDF
基于空间分析的土地利用垂直分异研究 被引量:25
9
作者 王宏志 李仁东 毋河海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31-535,共5页
土地利用现状DTM与DEM进行叠置分析,可以得到不同高程下的土地利用类型数据。依据上述数据对武汉市江夏区的土地利用垂直分异规律进行了研究,内容包括土地利用的垂直结构对比分析及垂直分异规律的定量研究。对不同高程带下的土地利用构... 土地利用现状DTM与DEM进行叠置分析,可以得到不同高程下的土地利用类型数据。依据上述数据对武汉市江夏区的土地利用垂直分异规律进行了研究,内容包括土地利用的垂直结构对比分析及垂直分异规律的定量研究。对不同高程带下的土地利用构成分析可见,土地利用结构呈现明显的垂直变化规律。各种土地类型的绝对数量在区域低海拔段占有绝对优势。而随着高程的增加,土地利用类型明显减少,土地利用的多样性变差。同时,利用刘纪远的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对土地利用垂直分异规律进行定量研究,发现在40m之上和之下土地利用程度呈现出不同的规律性:40m以上土地利用程度随着高程的增加明显下降,高程的自然对数每增加1,土地利用程度扩展综合指数下降42.718;40m以下,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随着高程的增加反而上升。与把空间数据"粗化"和"离散化"到行政单元上的传统作法相比,该研究方法空间信息的损失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叠置分析 土地利用 垂直结构 综合指数
下载PDF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耕地细碎化程度多指标综合评价研究 被引量:14
10
作者 吕振宇 牛灵安 +1 位作者 郝晋珉 沈广城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4年第26期200-206,共7页
为了探索耕地细碎化程度多指标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采用归纳演绎法、数学模型法、实证分析法,构建了新的耕地细碎化程度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含的7个指标按重要性大小排序为:地块平均面积、地块长度一致度、农户平均地块数... 为了探索耕地细碎化程度多指标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采用归纳演绎法、数学模型法、实证分析法,构建了新的耕地细碎化程度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含的7个指标按重要性大小排序为:地块平均面积、地块长度一致度、农户平均地块数、耕地方田率、地块行向一致度、农户现实耕地经营规模与适度规模的差距、地块道路通达度。基于层次分析法,用上述指标体系对西魏村耕地细碎化程度实证分析表明,西魏村耕地细碎化程度处于"较严重"的级别。评价结果反映了西魏村耕地细碎化的现状。研究认为,耕地细碎化程度评价的指标体系应该涵盖地块的空间属性与社会属性指标,该研究构建的指标体系及采用的层次分析方法,可以对一定区域内的耕地细碎化程度进行科学的量化与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细碎化程度 耕地细碎化程度综合评价 耕地细碎化综合评价指标 耕地细碎化程度综合评价方法
下载PDF
遥感与GIS支持下的土地利用动态研究——以三峡库区秭归县为例 被引量:12
11
作者 汪善勤 郭宏俊 +1 位作者 周勇 王庆云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38-142,共5页
以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作为技术支持 ,提出进行土地利用动态研究的方法和体系。并在此基础上 ,使用遥感图像提供的信息和数据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提供的空间分析功能 ,采用数学统计、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模型、灰色预测等手段 。
关键词 遥感 地理信息系统 土地利用综合程度指数 灰色预测 秭归县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程度的北京城市扩展特征 被引量:21
12
作者 李雪瑞 王秀兰 冯仲科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98-402,共5页
准确判别城市扩展规律,剖析演化过程,对于预测城市未来演化趋势,制定合理的调控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遥感对地观测技术可以提供丰富的城市扩展变化数据,成为城市扩展监测的主要手段。本文以1988、1996、2004年TM遥感影像为依据,应用遥... 准确判别城市扩展规律,剖析演化过程,对于预测城市未来演化趋势,制定合理的调控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遥感对地观测技术可以提供丰富的城市扩展变化数据,成为城市扩展监测的主要手段。本文以1988、1996、2004年TM遥感影像为依据,应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并首次采用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模型提取了北京市城市实体边界,分析了北京市1988-2004年间城市扩展的面积、方向、扩展类型以及城市扩展的导向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近20年一直处于城市扩展的快速发展阶段,并受地形、环境、卫星城、交通干线及政府等方面导向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实体 城市扩展 遥感 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模型 北京
下载PDF
基于空间自回归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不同尺度下土地利用程度研究 被引量:29
13
作者 宁秀红 郭龙 张海涛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8-54,共7页
以谷城县2009年土地利用现状为研究对象,在分析不同尺度土地利用程度及其驱动因子空间自相关的基础上,分别从全局和局部的角度考虑,建立空间自回归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结果表明:该区土地利用程度及其驱动因子都存在一定的空间自相... 以谷城县2009年土地利用现状为研究对象,在分析不同尺度土地利用程度及其驱动因子空间自相关的基础上,分别从全局和局部的角度考虑,建立空间自回归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结果表明:该区土地利用程度及其驱动因子都存在一定的空间自相关性,并且具有尺度效应;空间自回归模型可以对各因子进行全局的参数估计,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可以给出局部模型的拟合度及驱动因子的参数估计,同时不同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地理信息反映详略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程度 空间自相关回归 地理加权回归 尺度效应 地理信息
下载PDF
基于TM影像的北京城市边缘带范围界定方法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王秀兰 李雪瑞 冯仲科 《遥感信息》 CSCD 2010年第4期100-104,134,共6页
城市边缘带是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过渡地带,是城市扩展的产物。及时了解和掌握城市边缘带的范围,对合理进行城市规划,调整用地结构,具有积极的意义。遥感技术动态、快速、适时获取数据的特点,为城市边缘带范围的界定提供了技术保障。本文... 城市边缘带是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过渡地带,是城市扩展的产物。及时了解和掌握城市边缘带的范围,对合理进行城市规划,调整用地结构,具有积极的意义。遥感技术动态、快速、适时获取数据的特点,为城市边缘带范围的界定提供了技术保障。本文以TM影像作为信息源,引入信息熵和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研究探讨北京城市边缘带范围界定的方法,尝试提取北京城市边缘带范围,分析北京城市边缘带的蔓延趋势及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城市边缘带范围包括北京市区及郊区的一小部分,呈环形分布,外缘部分向四周不规则延伸,尤其在西北和东南方向上延伸较多。结合北京市统计资料得出,根据信息熵理论和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模型确定的北京城市边缘带范围基本符合北京市近年来的发展特点,能够反映北京市的城市发展轨迹,正确预测城市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边缘带 信息熵 土地利用程度 北京
下载PDF
基于改进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矿区土地损毁程度评价 被引量:18
15
作者 王世东 刘毅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191-1198,共8页
土地损毁程度评价是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及制定复垦措施的重要依据。针对经典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中确定指标权重主观性较强的问题,将模糊意见集中决策引入指标赋权法(G1法),建立基于改进G1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将改进的评价模型应用到... 土地损毁程度评价是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及制定复垦措施的重要依据。针对经典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中确定指标权重主观性较强的问题,将模糊意见集中决策引入指标赋权法(G1法),建立基于改进G1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将改进的评价模型应用到山西省富康源煤矿土地损毁程度评价中。根据土地损毁类型,研究区划分为两大类(塌陷地和压占地)共5个评价单元,构建研究区土地损毁程度评价指标体系,使用改进G1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对研究区5个评价单元进行损毁程度评价。结果表明,5个评价单元的土地损毁程度分别为:中度、轻度、轻度、重度、中度,运用该评价模型得到的评价结果与其他方法基本一致,结合实地调研情况,表现了较高的可靠性。与经典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相比,改进后的模型强调权重确定的科学性,克服了经典模型在指标数量较多时权重分配不合理的缺点。因此,该模型可应用于矿区土地损毁程度评价工作中,在矿区土地复垦、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确定赔偿责任范围等方面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意见集中决策 指标赋权法 模糊综合评价 矿区 土地损毁程度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土地覆被和景观格局的变化 被引量:41
16
作者 郭笃发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907-912,共6页
根据1986、1996和2001年土地覆被数据,运用ARC/INFO软件和景观生态学方法,研究了渤海海岸线缓冲带的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分析了渤海的影响程度与范围。结果表明,在空间上,1986和2001年各缓冲带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随着距海岸线距... 根据1986、1996和2001年土地覆被数据,运用ARC/INFO软件和景观生态学方法,研究了渤海海岸线缓冲带的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分析了渤海的影响程度与范围。结果表明,在空间上,1986和2001年各缓冲带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随着距海岸线距离的增大而升高,两者呈直线关系。在1996年,随着缓冲距离的增大,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未有明显的空间分异;在时间上,各缓冲带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逐年增加。渤海对近代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的影响范围超过3km。除了优势度外,所研究的其他景观格局指标与距海岸线的距离没有显著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覆被 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 景观特征值 渤海 黄河三角洲
下载PDF
近代黄河三角洲段渤海海岸线缓冲带土地利用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16
17
作者 郭笃发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3-57,共5页
通过解译1986、1996和2001年遥感图像,获得了黄河三角洲海岸带土地覆被数据。将该地区土地覆被分为9种类型:水域、芦苇、林地、耕地、柽柳、柽柳芦苇、翅碱蓬獐茅、滩涂、建设用地,并将3 km宽的海岸带分为6个缓冲带,每个带宽0.5 km。运... 通过解译1986、1996和2001年遥感图像,获得了黄河三角洲海岸带土地覆被数据。将该地区土地覆被分为9种类型:水域、芦苇、林地、耕地、柽柳、柽柳芦苇、翅碱蓬獐茅、滩涂、建设用地,并将3 km宽的海岸带分为6个缓冲带,每个带宽0.5 km。运用ARC/INFO软件和景观生态学方法,研究了渤海海岸线缓冲带的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主要结果如下:在空间上,1986年和2001年各缓冲带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随着距海岸线距离的增大而升高,两者呈直线关系;但在1996年,两者之间未呈现直线关系。在时间上,各缓冲带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逐年增加;除了优势度外,所研究的其他景观格局指标与距海岸线的距离没有显著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综合指数 景观特征值 时空变化特征 海岸线缓冲带
下载PDF
黄河对沿岸缓冲带土地利用格局的影响——以近代黄河三角洲段为例 被引量:5
18
作者 郭笃发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57-760,共4页
根据1986年、1996年和2001年土地覆被数据,运用ARC/INFO软件,研究了黄河缓冲带的土地覆被格局变化,分析了黄河的影响程度与范围。结果表明:(1)在空间上,各缓冲区随着距河岸距离的增大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两者... 根据1986年、1996年和2001年土地覆被数据,运用ARC/INFO软件,研究了黄河缓冲带的土地覆被格局变化,分析了黄河的影响程度与范围。结果表明:(1)在空间上,各缓冲区随着距河岸距离的增大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两者之间可用抛物线模型模拟。(2)在时间上,从1986年到1996年,除了在0.5km缓冲区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增加外,其他缓冲区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均减少;从1996年到2001年和从1986年到2001年,各缓冲区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均增加,黄河对土地利用的影响范围超过6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覆被 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 黄河
下载PDF
武汉市江夏区土地利用程度的垂直分异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宏志 毋河海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2年第3期22-24,共3页
利用DEM和中国资源环境数据库中该区域的土地利用空间数据库进行叠置分析 ,得到武汉市江夏区不同高程下的土地利用信息 ,以高差 10m为指标划分为若干高程带经统计分析得到各带的土地利用结构数据 ,以增加分级的形式 ,利用所建县级小尺... 利用DEM和中国资源环境数据库中该区域的土地利用空间数据库进行叠置分析 ,得到武汉市江夏区不同高程下的土地利用信息 ,以高差 10m为指标划分为若干高程带经统计分析得到各带的土地利用结构数据 ,以增加分级的形式 ,利用所建县级小尺度土地利用研究的土地利用程度扩展指数 ,对土地利用程度的垂直分异规律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 ,在 40m之上 ,该指数随着海拔高度自然对数的增加而下降 ,而且与海拔高度的相关程度很高 ;在 40m以下 ,却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加。作者认为水分过多是土地利用的最大限制因素 ,该区的土地利用存在着一个最适宜海拔高度 ,即 40m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汉市 江夏区 土地利用垂直分异 土地利用程度 扩展系数
下载PDF
湖南省人-地-水系统耦合协调度时空演进与影响因素 被引量:2
20
作者 方宁 杨东旭 +1 位作者 向延平 张茜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2-37,共6页
通过构建人-地-水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模型、耦合协调模型、系统GMM模型分析湖南省人-地-水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耦合协调度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10—2019年湖南省人-地-水系统综合发展指数呈上升趋势,但子系统增... 通过构建人-地-水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模型、耦合协调模型、系统GMM模型分析湖南省人-地-水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耦合协调度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10—2019年湖南省人-地-水系统综合发展指数呈上升趋势,但子系统增速各异,人系统增速最快,地系统增速最慢。(2)人-水、人-地、水-地的二元系统中,人-水系统耦合协调度增速最快,发展为高度协调,人-地、水-地二元系统为中级协调;人-地-水三元系统从勉强协调发展为中级协调,各地耦合协调度均有提高,系统间的依托关系逐渐增强。(3)在影响因素中,产业结构升级、政府调控能力、科技投入和农村治理投入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地-水系统 综合发展指数 耦合协调度 系统GMM模型 湖南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