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4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 Tempore Belli: Reflections on the Sense of the Universal in George Crumb's Music of the Vietnam War
1
作者 Victor J. Rodriguez Ang-Cheng Kris Ho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5年第7期531-543,共13页
This paper proposes new ways to understand the sense of universality in music through a reflection and analysis of George Crumb's Black Angels (Images 1): Thirteen lmages from the Dark Land, one of the defining mu... This paper proposes new ways to understand the sense of universality in music through a reflection and analysis of George Crumb's Black Angels (Images 1): Thirteen lmages from the Dark Land, one of the defining musical expressions of the Vietnam War era. It centers on an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body/self to an "ecology of war" produced through Crumb's music that renders these selves indistinct within this musical geography. The selves that inhabit Black Angels could be that of anybody in particular since Crumb seeks to invoke in his music the primeval experience of terror that inhabits in all of us as the inheritors of mankind's violence. This sense of the universal militates against the desirable qualities of popular music that rely on the production of autonomous and singular selves that make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enemy and friend possible and distinct. We focus on Crumb's use of archaisms, his construction of time in this piece, and the author's overall purpose to invoke a time of war rather than to reflect the conditions of war, in order to delineate the contours of the universal time and space producing the undifferentiated primeval self of war. We conclude that although Crumb's rejection of the national self deprives the piece of a salient place in the popular cannon of the war, it has left an intellectual legacy on the times of the Vietnam War that deserves to be preserv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UMB Black Angels Vietnam war universAL experimental music
下载PDF
全面抗战前国立山东大学的特色生成之路
2
作者 崔华杰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24年第5期1-8,共8页
作为一所坐落在非中心城市的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在青岛办学时期探索建立现代大学教育体制,构建综合性大学框架,实现了一所地方性大学的国立化蜕变,在全面抗战前成为全国13所综合性大学之一。探讨国立山东大学的学科凝聚与特色生成的历史... 作为一所坐落在非中心城市的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在青岛办学时期探索建立现代大学教育体制,构建综合性大学框架,实现了一所地方性大学的国立化蜕变,在全面抗战前成为全国13所综合性大学之一。探讨国立山东大学的学科凝聚与特色生成的历史进程及其成因,不仅可以丰富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认知,还能深化理解中国现代史上政治与教育、现实与学术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抗战 蔡元培 国立山东大学 高等教育
下载PDF
七七事变后北大学人的坚守与离散
3
作者 袁一丹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37-44,共8页
1937年七七事变后,在时局尚不明朗之际,困守北平的北大同人一面与日伪周旋、苦撑残局,一面思考日后的去留问题。文学院院长胡适奉命赴美从事外交工作,临行前致信北大同人,希望他们能在沦陷下闭门著述,做出更大的学术成绩。这封信在全面... 1937年七七事变后,在时局尚不明朗之际,困守北平的北大同人一面与日伪周旋、苦撑残局,一面思考日后的去留问题。文学院院长胡适奉命赴美从事外交工作,临行前致信北大同人,希望他们能在沦陷下闭门著述,做出更大的学术成绩。这封信在全面抗战爆发初期引发争议,周黎庵认为留平学人闭门著述无异于挂出遗民的招牌,变相承认敌伪的统治,在沦陷下不为逆民、便为顺民,不存在隐逸的空间。留平学人自身对闭门著述的生存策略亦不无焦虑,当沦陷已成定局后,纷纷选择离平南下。最终留平的北大教授如周作人等则面临更严峻的道德考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七七事变 北大学人 胡适 郑天挺 周作人
下载PDF
抗战时期新疆学院传承红色基因铸魂育人的实践探析
4
作者 陈宝 热合木吐拉·艾山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7-55,共9页
抗战时期,由于主政新疆的盛世才实行亲苏联共政策,与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邀请共产党人来新疆协助工作,为新疆学院传承红色基因铸魂育人实践提供了可能。新疆学院传承红色基因铸魂育人实践在俞秀松任院长期间开启序幕,... 抗战时期,由于主政新疆的盛世才实行亲苏联共政策,与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邀请共产党人来新疆协助工作,为新疆学院传承红色基因铸魂育人实践提供了可能。新疆学院传承红色基因铸魂育人实践在俞秀松任院长期间开启序幕,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发展,随后在林基路主持院务工作期间得以深化,又在杜重远任院长期间进一步完善,经历了一个从开启序幕到深化完善的递进式发展过程。抗战时期的新疆学院经过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的不懈奋斗,在建设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中,持续探寻红色育人理念、丰富红色育人内容和创新红色育人方法,积极宣传马列主义、传播先进文化和开展抗日救国运动,开创了新疆学院马列主义传播新局面,谱写了新疆学院传承红色基因铸魂育人的辉煌实践篇章,为培养新疆各民族爱国进步青年、推动新疆社会启蒙和加强新疆各民族团结作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中国共产党人 新疆学院 红色育人 马列主义
下载PDF
抗战时期云南大学史学研究快速发展原因新探
5
作者 王郝维 《保山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67-76,共10页
抗战时期云南大学的史学发展得到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的助力。在“天时”方面,当时的国际环境有利于云南大学进行国际史学交流,因为反法西斯同盟国家在学术上积极援助大后方,其中有法国、英国和美国等,对昆明本地高校援助力度最大的... 抗战时期云南大学的史学发展得到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的助力。在“天时”方面,当时的国际环境有利于云南大学进行国际史学交流,因为反法西斯同盟国家在学术上积极援助大后方,其中有法国、英国和美国等,对昆明本地高校援助力度最大的还有中英庚款董事会。另一助力就是西迁而来的众多学者,其中以西南联大最具代表性。此外,中共方面也派人来到云南大学展开工作。在“地利”方面,云南地处边陲,这促使西迁的史学家们对民族边疆问题重视起来,所以当时昆明史学界也出现了民族边疆史研究转向。不仅是中央政府,云南政府和企业也支持成立本地边疆研究机构。另外,外地史家不仅自己投入边疆研究,也关注和支持云南本土学者的边疆研究。在“人和”方面,抗战时期云南大学史学研究阵容得到极大扩充,除了众多史家在学术上的贡献,当时云大文史系的多位主任,也为云大史学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云南大学 史学研究
下载PDF
基于安大简谈《诗经》中的联绵词问题
6
作者 周翔 《北方论丛》 2024年第1期33-38,共6页
《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一)·诗经》与《毛诗》相较,在联绵词上呈现如下情况:《毛诗》为联绵词,简本文字有别且非联绵词;《毛诗》不为联绵词,简本文字有别而为联绵词;简本与《毛诗》均为联绵词而文字有别;简本与《毛诗》均为联绵词... 《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一)·诗经》与《毛诗》相较,在联绵词上呈现如下情况:《毛诗》为联绵词,简本文字有别且非联绵词;《毛诗》不为联绵词,简本文字有别而为联绵词;简本与《毛诗》均为联绵词而文字有别;简本与《毛诗》均为联绵词且文字全同。这些情况说明研究中要尊重出土文献自身的文本内容,以客观、统一的标准和原则处理传世与出土文本的异文。其也证明了简本对于《诗经》语言文字和文本研究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大简(一) 诗经 联绵词
下载PDF
全面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学生“兼差”及其影响研究
7
作者 宁川 《巢湖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80-90,共11页
全面抗战爆发后,北大、清华、南开三校迫于形势内迁,并在昆明组建而成西南联合大学。联大学生在生活的苦难与压力以及各方救济无力的情形下,为维持生活与学业,只得被迫从事一系列社会“兼差”。“兼差”活动是联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 全面抗战爆发后,北大、清华、南开三校迫于形势内迁,并在昆明组建而成西南联合大学。联大学生在生活的苦难与压力以及各方救济无力的情形下,为维持生活与学业,只得被迫从事一系列社会“兼差”。“兼差”活动是联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可以管窥全面抗战时期大后方数以万计贫困学生群体的生活实态。文章通过对联大校史资料、校友回忆录、联大时人日记等材料的挖掘与分析,深入探析西南联大学生“兼差”自救的类型及影响,旨在深化西南联大相关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西南联大 生活水平 大学生 兼差
下载PDF
贵州抗战美术资源融入高校美术课堂的路径探究——以遵义师范学院为例
8
作者 娄雪阳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15-118,共4页
贵州是红军长征转战时间最长,活动区域最广的省份,也是抗战时期大后方的重要一翼。战时,外来人员在贵州的流动迁徙形成了丰富的抗战美术资源。这些资源目前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特别在地方高校的美术教育中亟待我们去开拓深耕并融入... 贵州是红军长征转战时间最长,活动区域最广的省份,也是抗战时期大后方的重要一翼。战时,外来人员在贵州的流动迁徙形成了丰富的抗战美术资源。这些资源目前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特别在地方高校的美术教育中亟待我们去开拓深耕并融入美术专业课教学中,这对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 抗战美术资源 高校美术
下载PDF
近八十年来华南高校内迁史料整理与研究
9
作者 张玉龙 童顺平 《韶关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53-60,共8页
华南高校内迁是抗战时期中国高校内迁的重要组成部分。华南高校内迁史料的收集整理,自抗战时期即已开始,20世纪80年代以后迅速发展。目前,相关史料的整理虽取得一定成绩,但同时也存在诸多的不足与遗憾。整理和编撰完整而系统的综合性华... 华南高校内迁是抗战时期中国高校内迁的重要组成部分。华南高校内迁史料的收集整理,自抗战时期即已开始,20世纪80年代以后迅速发展。目前,相关史料的整理虽取得一定成绩,但同时也存在诸多的不足与遗憾。整理和编撰完整而系统的综合性华南高校内迁史料既有助于推进抗战时期华南高校内迁史的研究,亦有助于推进整个抗战时期内迁高校史研究的深化,非常必要且完全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华南高校内迁 史料整理 史料研究
下载PDF
说安大简《诗》中可能是“■”之字
10
作者 张飞 《汉字汉语研究》 2024年第1期40-47,125,共9页
文章认为安大简《诗·芣苢》末章末句“尃(薄)言”之后一字可能是“■”,读为训“收”的“卷”。简本“卷”与传本“襭”是两个近义的异文。
关键词 安大简 芣苢 异文
下载PDF
从“随军译员”看西南联大精神的融通与实践——以外语系被征调的卢绍华及其家属为例
11
作者 李金莲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128-139,共12页
西南联大最宝贵的经验就是教育青年们继承爱国主义的传统,发扬不怕牺牲的奋斗精神。在抗战接近尾声的时候,中国政府响亮地提出了“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口号,鼓励广大知识青年踊跃参军作战。在昆明这个抗战的大后方,以卢... 西南联大最宝贵的经验就是教育青年们继承爱国主义的传统,发扬不怕牺牲的奋斗精神。在抗战接近尾声的时候,中国政府响亮地提出了“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口号,鼓励广大知识青年踊跃参军作战。在昆明这个抗战的大后方,以卢绍华为代表的大批青年学生继承了西南联大“教育救国、读书报国”的时代精神,他们积极响应盟军中缅印战区征调翻译人员的号召,不畏艰险勇敢地奔赴抗战前线。通译人员的工作,有利于沟通声气、增进盟国军事上的通力合作,为高等教育史、抗日战争史和青年运动史谱写了光辉灿烂的篇章,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与此同时,避寇到昆明的著名作家卢葆华为鼓励从军的长子卢绍华创作了一系列感人肺腑的诗词作品,为解读抗战精神提供了鲜活的素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联大 教育救国 读书报国 抗战前线 卢绍华 卢葆华
下载PDF
二战后美国研究型大学科研商业化演进探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杨九斌 刘媛媛 《教育文化论坛》 2023年第3期80-90,共11页
二战后,随着学术研究活动的兴盛,美国联邦政府不断塑形研究型大学的科研商业化发展。二战至冷战时期,来自美国政府的国防研发资助间接刺激了研究型大学的科研发展。研究型大学一方面继续承担国防研究的重要角色,另一方面也承担着促进科... 二战后,随着学术研究活动的兴盛,美国联邦政府不断塑形研究型大学的科研商业化发展。二战至冷战时期,来自美国政府的国防研发资助间接刺激了研究型大学的科研发展。研究型大学一方面继续承担国防研究的重要角色,另一方面也承担着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商用、民用的任务,大学科研专利商业化等事宜不断成为可能。20世纪70年代,出于对美国经济竞争力的担忧,联邦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为研究型大学创造了有利的创业环境,掀起了大学科研商业化的高潮。知识经济时代,加快科研转化已成为研究型大学的时代使命。然而,在商业化实践中,应警惕科研商业化陷入逐利的危机。审视美国研究型大学科研商业化的发展,对促进我国大学科研转化,充分发挥其经济使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战后 美国研究型大学 科研商业化 演进
下载PDF
写本学视域下安大简《诗经》的几个问题
13
作者 于茀 屈海燕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3年第1期95-101,共7页
安大简《诗经》作为战国楚国写本具有明显的写本学特征。安大简《诗经》写本的国风次序、个别国风命名、个别国风篇目及写本分篇等方面均与孔子编定的《诗经》存在明显差异,体现出写本的流动性及个性化特征。安大简《诗经》的国风次序... 安大简《诗经》作为战国楚国写本具有明显的写本学特征。安大简《诗经》写本的国风次序、个别国风命名、个别国风篇目及写本分篇等方面均与孔子编定的《诗经》存在明显差异,体现出写本的流动性及个性化特征。安大简《诗经》的国风次序及个别国风的命名是战国时局在诗学上的投影与反映,体现了诗学与政治的统一性。战国时局的变化,是抄写者产生再加工《诗经》的动因,抄写者通过重新编排国风次序表达了某种政治意图。也许这种表达是完全被动的,如将秦排在第三位,也许是来自强秦的政治压力。而将矦、魏两国国风位置前移,则可能是出自抄写者自我意愿,因为这个抄写者很可能就是魏国人。矦风附记为魏国人所作,其性质为后世“跋语”类文字。安大简《诗经》又把今本唐风称为魏风,这是因为今本毛诗唐风实际上是晋诗的缘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大楚简 《诗经》 国风 写本学
下载PDF
西北联大汉中分立院校战后教育复员考述——基于民国时期报刊的考察与分析
14
作者 张显锋 张捷菲 孟小华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62-70,共9页
抗战胜利,高等教育复员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的重要一环。依据多年来收集整理的“西北联大”专题性第一手民国报刊(以报为主)材料,运用报刊文献调查法,对西北联大汉中办学的分立院校战后复员的历史渊源、过程等予以关注,结合相关文献... 抗战胜利,高等教育复员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的重要一环。依据多年来收集整理的“西北联大”专题性第一手民国报刊(以报为主)材料,运用报刊文献调查法,对西北联大汉中办学的分立院校战后复员的历史渊源、过程等予以关注,结合相关文献进行系统考察、梳理、分析和研究,旨在揭示这一过程的历史事实与规律,并呈现这一过程中的诸多历史细节,对西北联大分离发展、战后复员及汉中社会区域研究等重要问题予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联大分立院校 西北大学 西北工学院 西北医学院 战后教育复员
下载PDF
抗战时期广东教育政策研究
15
作者 黄华明 官方 +1 位作者 童顺平 李明山 《韶关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10-16,共7页
1938年10月日军从大亚湾登陆,华南高校随同广东省主要军政文教机关内迁至粤北。在此期间,广东省政府和广东省教育厅根据国民政府的教育部署针对维持战时教育秩序发布了系列法规文件,军政要员对教育工作发表了系列讲话,构成了针对战时华... 1938年10月日军从大亚湾登陆,华南高校随同广东省主要军政文教机关内迁至粤北。在此期间,广东省政府和广东省教育厅根据国民政府的教育部署针对维持战时教育秩序发布了系列法规文件,军政要员对教育工作发表了系列讲话,构成了针对战时华南地区的教育政策体系。抗战时期华南地区教育政策呈现出战时性、政治控制和军政要员训令发挥教育政策作用等特征,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保证了战时教育质量和教育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教育政策 华南高校
下载PDF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的大学先修班教育研究
16
作者 黄伟 《教育史研究》 CSSCI 2023年第4期61-72,共12页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教育部为救济未被大学录取的沦陷区学生,在四川江津设大学先修班,对他们进行补习,后来又指令部分大学设立先修班,以扩大收容。抗战胜利后,教育部考虑到不少学生因学业程度不足而无法入大学,同时又为课程标准改革后提...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教育部为救济未被大学录取的沦陷区学生,在四川江津设大学先修班,对他们进行补习,后来又指令部分大学设立先修班,以扩大收容。抗战胜利后,教育部考虑到不少学生因学业程度不足而无法入大学,同时又为课程标准改革后提高大学程度而免除低年级重修高中课程起见,决定自1946年度起各大学及独立学院附设先修班。依照教育部规定的附设先修班办法,此类学生以自费为原则,所修科目也以高中课程为主,因此与正式大学生有本质区别。这些学生修业期满经考试合格者可升入各校一年级肄业,不合格者继续学习或投考其他校。由于此种教育对抗战后全国教育复员工作特别重要,所以其存在的历史意义不容否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国民政府 大学先修班 人才培养
下载PDF
思想与革命:解放战争时期北京大学孑民图书室述论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洁 《大学图书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5-122,共8页
孑民图书室是解放战争时期受中共北京大学地下党领导的、由北京大学学生创办的、以借阅革命文献为特点的图书馆。在其存在的短短一年半时间里,孑民图书室向北京大学学生及北平中学生群体广泛传播革命思想,加速了青年学生思想层面的革命... 孑民图书室是解放战争时期受中共北京大学地下党领导的、由北京大学学生创办的、以借阅革命文献为特点的图书馆。在其存在的短短一年半时间里,孑民图书室向北京大学学生及北平中学生群体广泛传播革命思想,加速了青年学生思想层面的革命化,掀起了一场群众性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运动,有力地配合了解放战争的进程。北平解放后,随着新的历史时期任务的变化,孑民图书室将全部藏书移交北京大学图书馆,成为北京大学图书馆的永久组成部分,也开始了其向知识传播机构回归的学术化历程。考察孑民图书室的历史,对于增进了解北京地区青年运动史、北京大学校史、以及图书馆的历史变迁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孑民图书室 解放战争 北京大学 青年运动 北京大学图书馆
下载PDF
抗战时期国立西北师范学院附中大后方办学述论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力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71-78,共8页
“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基于“战时当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国民政府教育部在大后方集中创办国立中学。在当时,国立中学之所以能够在条件艰苦的大后方重振弦歌,并且办学质量优异,与其注重继承优良办学传统,严格遴选学有专长... “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基于“战时当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国民政府教育部在大后方集中创办国立中学。在当时,国立中学之所以能够在条件艰苦的大后方重振弦歌,并且办学质量优异,与其注重继承优良办学传统,严格遴选学有专长、极富教学艺术的教师队伍,办学尊重育人规律,注重形成办学特色,重视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密切相关。作为抗战时期西北联大研究和国立中学大后方办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国立西北师范学院附中办学过程中形成的校史故事是构建与还原其办学图景不可或缺的历史资源。从故事重新进入历史,再现烽火年代附中艰难办学和作育人材的精神风貌,不仅可加深对中学培育人才成长规律的认识,而且对于传承汉中抗战历史文化,讲好汉中故事具有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西北联大 国立中学 西北师范学院附中 办学
下载PDF
全面抗战时期国立西北联大训育制度探析
19
作者 王海凤 余子侠 《山东高等教育》 2023年第1期86-92,共7页
“训育”概念经日本传入中国以来,随着国人训育观念的加深,及至民国时期,“训育”开始由一个概念演变成一种教育制度。抗战全面爆发后,随着国立西北联合大学等战时高校的出现,为管制战时大学学生的思想言行,国民政府决定在高校建立训育... “训育”概念经日本传入中国以来,随着国人训育观念的加深,及至民国时期,“训育”开始由一个概念演变成一种教育制度。抗战全面爆发后,随着国立西北联合大学等战时高校的出现,为管制战时大学学生的思想言行,国民政府决定在高校建立训育制度,作为加强管理高校的关键举措。其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实施“导师制”、设立“训导处”和引入“三青团”。各地学生聚集地的西北联大,因其历史基础和地理位置,成为国民政府推行训育制度的重镇。就战时局势而言,此项举措的实施,虽说于学生民族主义精神的激发有过一定程度的推动,但该项举措不仅导致西北联大泛政治化现象严重,而且限制了学生的思想行动自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国立西北联大 训育 训育制度
下载PDF
雷海宗在西南联大时期的学术活动研究
20
作者 李国强 李海 《衡水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112-117,共6页
西南联大时期是雷海宗学术活动的高峰期。在此期间,他出版《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一书,享誉全国;他参与创办编辑多份刊物,尤以《战国策》及其副刊最为突出,由此形成轰动一时的“战国策派”;他关心时政,发表大量时政文章,由书斋型学者逐... 西南联大时期是雷海宗学术活动的高峰期。在此期间,他出版《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一书,享誉全国;他参与创办编辑多份刊物,尤以《战国策》及其副刊最为突出,由此形成轰动一时的“战国策派”;他关心时政,发表大量时政文章,由书斋型学者逐渐转变为时政型学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海宗 西南联大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 “战国策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