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acoustic emission during the deformation of rock samples with compressional and extensional en-echelon faults 被引量:4
1
作者 蒋海昆 马胜利 +2 位作者 张流 侯海峰 曹文海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2002年第4期402-413,共12页
The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acoustic emission (AE) during the deformation of rock samples with compressional and extensional en-echelon faults have been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e-existing struc... The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acoustic emission (AE) during the deformation of rock samples with compressional and extensional en-echelon faults have been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e-existing structure can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the patterns of AE spatial distribution. With increasing of differential stress, AE events firstly cluster around the two ends of pre-existing faults inside the jog and then along the line joining the two ends. The biggish AE events often occur around one end repeatedly. The image of AE clusters indicates the direction and the area of the fracture propagation. The direction of the macroscopic fracture in extensional and compressional jogs is perpendicular and parallel to the direction of axial stress, respectively. The weakening process before the fracturing of jog area is remarkable, and one of the typical precursors for the instability is that the cumulative frequency of AE events increases exponentially. After the fracturing of the jog the frequency and releasing strain energy of AE events decrease gradually. During the friction period, there is no precursory increasing of AE activity before the big stick-slip events. The change of b value in jog shows a typical change of decreasing tendentiously returning quickly before the instability. The decrease of b value occurs in the process of stress increasing and sometime goes down to the weakening stage, and the quick increase b values appears in a short time just before the instability.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difference in b value due to the different structures is larger than b value variation caused by increase of the differential stress. For the same sample, the temporal sequence of AE is strongly affected by the mechanical state, and the high loading velocity corresponds to the high release rate of strain energy and low b value. Due to its lower failure strength, the broken area is sensitive to small changes in differential stress. Therefore, it offers a potential explanation for the phenomena of precursory window or sensitive point and separation of seismic source and precurs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oustic emission rock sample compressional en-echelon fault extensional en-echelon fault biaxial experiment differential stress
下载PDF
Intraplate Strike-Slip Reactivation of the Sinnyeong Fault in the Cretaceous Gyeongsang Basin, Korea, Due to the Concentration of Later Compressional Stress
2
作者 Youngbeom Cheon Cheol Woo Song +2 位作者 Son Kap Lee Jong-Sun Kim Moon Son 《Journal of Geoscience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2013年第3期12-17,共6页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geometry and kinematics of the Sinnyeong Fault which is the most conspicuous fault among the WNW-trending Gaeum Fault System in the Gyeongsang Basin,SE Korea. The fault is traced for over ca....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geometry and kinematics of the Sinnyeong Fault which is the most conspicuous fault among the WNW-trending Gaeum Fault System in the Gyeongsang Basin,SE Korea. The fault is traced for over ca.70 kmand has a consistent WNW-trending strike with a nearly vertical dip. It has an asymmetric fault damage zone of several meters to several tens of meters in width and a several meter-thick fault core. Its main movement is interpreted as sinistral-reverse oblique-slip or sinistral strike-slip under NE-SW compressional stress regime, although it could have experienced other faultings with different senses before/after this movement. Cylindrical folds, having the NW-trending fold axes of low angle plunge, are only observed along the southern damage zone of the fault with a continuous narrow width of several tens of meters. It is thus interpreted that the formation of the folds and sinistral movement of the fault were almost contemporaneously generated due to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regional NE-SW compressional stress along pre-existing WNW-trending faults or densely populated fracture zone in a relatively stable intraplate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nnyeong fault Sinistral-Reverse Oblique-Slip compressional STRESS Pre-Existing fault
下载PDF
柴北缘骆驼泉剖面新生代地层磁组构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栗兵帅 王江汇 +2 位作者 颜茂都 张伟林 鲍晶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5-224,共20页
青藏高原东北部新生代构造演化对理解高原隆升和变形模式具有重要意义,而目前对于该地区挤压应力方向转变过程仍存在很大争议.本文对柴北缘逆冲带北西部骆驼泉剖面新生代地层开展系统磁组构(本文特指磁化率各项异性)研究,以揭示该地区... 青藏高原东北部新生代构造演化对理解高原隆升和变形模式具有重要意义,而目前对于该地区挤压应力方向转变过程仍存在很大争议.本文对柴北缘逆冲带北西部骆驼泉剖面新生代地层开展系统磁组构(本文特指磁化率各项异性)研究,以揭示该地区挤压应力方向的转变特征.系统岩石磁学结果表明,骆驼泉剖面新生代样品中主要磁性矿物是顺磁性组分和赤铁矿以及少量磁铁矿.通过对磁组构特征分析及其与古水流方向对比表明,骆驼泉剖面新生代地层磁组构主要为初始变形磁组构,可用于指示沉积成岩时期的挤压应力方向.磁组构结果揭示,骆驼泉地区挤压应力方向在上干柴沟组下部沉积时期为NNE-SSW向,而上干柴沟组上部和油砂山组沉积时期转变为NE-SW向.结合柴北缘逆冲带已有磁组构结果指出,该地区早期N-S向或NNE-SSW向挤压应力可能与印度—欧亚板块早新生代以来近N-S向碰撞挤压过程有关,指示印度—欧亚碰撞的挤压应力自下干柴沟组下部沉积时期就已传播至高原东北部地区;而后期NE-SW向挤压应力方向与该地区现今GPS揭示的上地壳运动方向一致,可能与该时段高原东北部巨型走滑断裂构造体系(尤其是阿尔金断裂)有关.此外,柴北缘逆冲带新生代挤压应力方向转变在其北西部起始于上干柴沟组下部沉积时期,而南东部起始于上油砂山组下部沉积时期,与地震反射剖面揭示的断裂活动等地质证据共同揭示柴北缘逆冲带新生代的构造活动自靠近阿尔金断裂的北西部向南东部传播和扩展.综合分析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挤压应力方向转变和其他地质证据发现,挤压应力方向转变显示出自柴北缘逆冲带北西部向东、西和南向扩展特征,与阿尔金断裂在上干柴沟组下部-上油砂山组下部沉积时期剪切应力集中于断裂本身,而上油砂山组下部沉积以来开始散布于高原东北部内部地区的两阶段走滑活动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部 阿尔金断裂 柴北缘 磁组构 挤压应力
下载PDF
海原走滑断裂带及其尾端挤压构造 被引量:71
4
作者 邓起东 张维岐 +9 位作者 张培震 焦德成 宋方敏 汪一鹏 B.C.伯奇菲尔 P.莫尔纳 L.雷登 陈社发 朱世龙 柴炽章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1-14,共14页
研究了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海原活动断裂带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左旋位移总量及全新世滑动速率,对海原走滑断裂带东南端发育的尾端挤压区的构造特征及地壳缩短量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走滑断裂带的走滑量与端部挤压区地壳缩短量之... 研究了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海原活动断裂带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左旋位移总量及全新世滑动速率,对海原走滑断裂带东南端发育的尾端挤压区的构造特征及地壳缩短量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走滑断裂带的走滑量与端部挤压区地壳缩短量之间的转换平衡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原 走滑断裂带 尾端挤压构造
下载PDF
走滑断裂、“挤压性盆-山构造”与油气资源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62
5
作者 许志琴 曾令森 +5 位作者 杨经绥 李海兵 姜枚 金之钧 郑和荣 郭齐军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31-643,共13页
了解含油气盆地的形成及其演化的影响因素对于含油气盆地的勘探和开发是至关重要的 .以美国西部的圣安德烈斯断裂带及伴生的南加州油气盆地作为参考 ,对中国青藏高原北部与阿尔金走滑断裂系相关的盆 -山构造进行了剖析 .探讨阿尔金走滑... 了解含油气盆地的形成及其演化的影响因素对于含油气盆地的勘探和开发是至关重要的 .以美国西部的圣安德烈斯断裂带及伴生的南加州油气盆地作为参考 ,对中国青藏高原北部与阿尔金走滑断裂系相关的盆 -山构造进行了剖析 .探讨阿尔金走滑断裂系在其演化过程中 ,怎样控制区域应力场、变形构造及盆地的形成 ,进而制约油气的迁移和圈闭 .分析结果表明与圣安德烈斯断裂带在美国南加州的盆 -山构造体系所起的作用相比较 ,阿尔金走滑断裂系在青藏高原北部的盆-山构造体系的形成和演化中起相似的作用 .青藏高原相对于塔里木盆地的斜向运动导致在阿尔金走滑断裂的东南形成走滑 -挤压构造域 .形成一系列的走滑和推覆构造 ,在地形上表现为包括柴达木盆地在内的有序的盆 -山相间的构造体系 .与南加州富含油气的盆地相似 ,阿尔金走滑断裂及相配套的走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断裂 挤压型盆-山构造 油气资源
下载PDF
雁列式断层组合变形过程中的声发射活动特征 被引量:27
6
作者 蒋海昆 马胜利 +2 位作者 张流 侯海峰 曹文海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85-396,共12页
着重研究拉张或挤压型雁列式断层标本变形过程中声发射(简称AE,下同)的时空演化特征. 结果表明,预置构造对AE空间分布格局具有较强的控制作用,随着差应力的增加,AE首先在两个端点附近丛集,之后向两端点连线附近集中,出现明显的破裂局部... 着重研究拉张或挤压型雁列式断层标本变形过程中声发射(简称AE,下同)的时空演化特征. 结果表明,预置构造对AE空间分布格局具有较强的控制作用,随着差应力的增加,AE首先在两个端点附近丛集,之后向两端点连线附近集中,出现明显的破裂局部化现象,较大事件还通常集中于某一端点附近反复发生. 前期微破裂丛集图象指示后期宏观破裂的扩展方向及扩展范围. 拉张和挤压型雁列区宏观破裂方向分别与轴向应力方向垂直和平行. 雁列式断层标本变形过程中,破裂前的弱化阶段相对较长、弱化过程明显. 微破裂事件累积频次指数增长可能是系统失稳前的典型征兆之一,而雁列区宏观破裂之后,AE数量逐渐减少、应变释放相对减弱. 摩擦滑动过程中,大的粘滑失稳前未见有AE活动前兆性的增强过程.雁列区的b值变化在失稳前显示“趋势性降低—快速回升”这一典型的变化过程,“b值降低”一般发生在差应力增强过程之中,并有可能延续至弱化阶段,而“快速回升”则一般发生在破裂失稳前的短时期内. 对比研究表明,构造差异所导致的b值差异远大于b值随差应力的增加而产生的变化量,而对同一构造标本,力学状态的改变会导致AE序列时序特征的急剧变化,较高的加载速率对应较高的应变能释放及明显的低b值. 先期破碎带由于较低的破坏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发射 拉张型雁列式断层 挤压型雁列式断层 双轴破裂实验 差应力 地震前兆 地震活动性
下载PDF
汶川地震擂鼓地区地表变形特征及其机制探讨 被引量:4
7
作者 谭锡斌 袁仁茂 +1 位作者 徐锡伟 陈桂华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5-83,共9页
基于擂鼓附近地表破裂几何形态的特殊性以及对擂鼓地区地震地表破裂机制存在的不同认识,本文通过野外实际调查测量,并结合已有的文献资料对擂鼓地区地震地表变形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分析结果认为:擂鼓附近几何形态的变化、同震位移量... 基于擂鼓附近地表破裂几何形态的特殊性以及对擂鼓地区地震地表破裂机制存在的不同认识,本文通过野外实际调查测量,并结合已有的文献资料对擂鼓地区地震地表变形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分析结果认为:擂鼓附近几何形态的变化、同震位移量的明显偏小,以及破裂带拐弯处的表层物质发散运动,表明该地区具有一般挤压阶区的特征。由于北川—映秀断裂北段是兼有逆冲运动和右旋走滑运动的断裂,所以相比于一般挤压阶区,擂鼓挤压阶区受到了更强烈的挤压隆升,并且仍受到逆冲引起的撕裂断层作用。擂鼓阶区内形成的滑坡、地表破裂以及鼓包都是局部块体受到强烈挤压作用的结果,而撕裂断层作用影响较小,且完全被挤压隆升变形所掩盖。根据文中的研究并结合已有的深部运动资料,笔者构建了擂鼓挤压阶区三维结构模型。对擂鼓地区的同震变形机制研究不仅有利于我们深入地理解汶川地震的地表破裂过程,也可为断裂阶区内的防震减灾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龙门山断裂带 擂鼓 挤压阶区 撕裂断层
下载PDF
断裂构造研究的进展和趋势 被引量:8
8
作者 樊光明 朱志澄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1992年第6期25-30,共6页
断裂构造是地壳—岩石圈中最重要的构造,是区域构造的格架,既控制了区域构造的发展和横向不均一性,又控制了地壳—岩石圈的分层结构。地壳中的三种构造应力场(挤压、引张和剪切)形成三类断层:挤压性断层、伸展性断层和走滑性断层,三者... 断裂构造是地壳—岩石圈中最重要的构造,是区域构造的格架,既控制了区域构造的发展和横向不均一性,又控制了地壳—岩石圈的分层结构。地壳中的三种构造应力场(挤压、引张和剪切)形成三类断层:挤压性断层、伸展性断层和走滑性断层,三者既独立存在又相互组合。从三类断层的研究史的回顾和现状分析,概括了其研究进展、趋势及应把握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结构 应力场 断层
下载PDF
挤压地区物理模拟研究进展 被引量:5
9
作者 宁飞 汤良杰 《世界地质》 CAS CSCD 2009年第3期345-350,共6页
构造物理模拟是目前研究构造变形过程与成因机制最为有效的手段。在系统展示并归纳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了物理模拟实验的理论、材料及技术进展。在挤压地区,构造物理模拟已经被证明是一种模拟逆冲褶皱系统演化过程的强有力工具... 构造物理模拟是目前研究构造变形过程与成因机制最为有效的手段。在系统展示并归纳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了物理模拟实验的理论、材料及技术进展。在挤压地区,构造物理模拟已经被证明是一种模拟逆冲褶皱系统演化过程的强有力工具;在推覆体或双冲构造、冲断带的反转与基底卷入、挤压造山作用与表面过程、挤压地区构造转换带及地幔对流与板块碰撞俯冲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挤压地区 逆冲断层 物理模拟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孤西低潜山挤压构造研究及石油地质意义 被引量:3
10
作者 吉双文 姜能栋 孙杰 《断块油气田》 CAS 2008年第6期5-8,共4页
通过对孤西低潜山钻遇的挤压构造进行分析,发现该区逆断层具有上盘下古生界存在地层倒转,下盘断面附近上古生界见火成岩体沿层楔状侵入,逆断层或被正断层切割或沿部分逆断层面"反转"等特征;产生了挤压构造走向与区域构造走向... 通过对孤西低潜山钻遇的挤压构造进行分析,发现该区逆断层具有上盘下古生界存在地层倒转,下盘断面附近上古生界见火成岩体沿层楔状侵入,逆断层或被正断层切割或沿部分逆断层面"反转"等特征;产生了挤压构造走向与区域构造走向一致,其形成与区域构造有着密切联系,正断层活动破坏了原来挤压构造的认识;指出对挤压构造进行研究,对区域上古生界地层划分、区域构造成因分析及该潜山的进一步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石油地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西低潜山 挤压构造 逆断层 倒转背斜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挤压构造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8
11
作者 刘志宏 柳行军 +3 位作者 王芃 吴相梅 朱德丰 万传彪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38-146,共9页
海拉尔盆地是叠置于内蒙古—大兴安岭古生代碰撞造山带之上的中—新生代盆地,总体上呈北东向展布,由三坳、两隆五个一级构造单元组成,自西向东依次为扎贲诺尔坳陷、嵯岗隆起、贝尔湖坳陷、巴彦山隆起和呼和湖坳陷,其中乌尔逊凹陷、贝尔... 海拉尔盆地是叠置于内蒙古—大兴安岭古生代碰撞造山带之上的中—新生代盆地,总体上呈北东向展布,由三坳、两隆五个一级构造单元组成,自西向东依次为扎贲诺尔坳陷、嵯岗隆起、贝尔湖坳陷、巴彦山隆起和呼和湖坳陷,其中乌尔逊凹陷、贝尔凹陷是位于贝尔湖坳陷凹陷南部的两个二级构造单元。研究表明,乌尔逊—贝尔凹陷在早白垩世大磨拐河期—伊敏期早期、伊敏期末期分别经历了北西-南东向、近东西向两次较长时间的挤压作用,使伸展断陷中的部分控陷正断层发生反转作用,在研究区形成了新的断层传播褶皱、断层转折褶皱以及叠瓦构造和双重构造、突发构造、构造三角带等。由于挤压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的不同及隆升速率与同构造生长地层沉积速率的比值在空间上的差异,同挤压地层层序在不同构造部位也表现出不同的沉积特点,其构造特征与造山带十分相似。乌尔逊—贝尔凹陷中两次挤压构造的发现,说明中国东北地区的地壳厚度在早白垩世并非一直处于伸展减薄状态,而是在上述两次挤压时期地壳处于叠置增厚的特点,在空间上形成挤压坳陷型盆地和陆内(板内)造山带相间分布的构造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挤压构造 构造特征 断层相关褶皱 生长地层 早白垩世 地质意义 乌尔逊-贝尔凹陷 海拉尔盆地
下载PDF
松辽盆地南部白垩纪-古近纪挤压构造的发现与盆地性质探讨 被引量:11
12
作者 刘志宏 宋健 +2 位作者 刘希雯 吴相梅 高翔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383-2393,共11页
松辽盆地位于欧亚板块东部,毗邻太平洋板块,是叠置于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之间的晚古生代碰撞造山带之上规模最大的中-新生代陆相含油气盆地,具有断、坳双重结构。自白垩纪以来,松辽盆地南部主要经历两期挤压作用:NW-SE向挤压作用发... 松辽盆地位于欧亚板块东部,毗邻太平洋板块,是叠置于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之间的晚古生代碰撞造山带之上规模最大的中-新生代陆相含油气盆地,具有断、坳双重结构。自白垩纪以来,松辽盆地南部主要经历两期挤压作用:NW-SE向挤压作用发生在下白垩统营城组碎屑岩段-上白垩统泉头组沉积时期,挤压作用持续了18Myr;近E-W向挤压作用发生在四方台组-古近系沉积时期,挤压作用至少持续了39.1Myr。两期挤压作用都表现出东强西弱的特点,第二期挤压作用的变形强度远大于第一期,并且在明水组沉积晚期变形强度最大,这期挤压作用奠定了松辽盆地现今的构造格局。下白垩统营城组上部碎屑岩段-上白垩统泉头组和四方台组-古近系的沉积作用分别记录了第一期、第二期挤压作用形成的反转构造和断层相关褶皱的变形过程。上述构造在不同时期隆升速率与沉积速率之间的关系,控制了盆地的沉积范围、沉积地层的厚度和接触关系在空间上的变化。松辽盆地在上述两个构造演化阶段都处于活动大陆边缘的陆内区域,盆地性质都应属于陆内挤压坳陷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挤压构造 构造特征 断层相关褶皱 生长地层 白垩纪-古近纪 盆地性质 松辽盆地南部
下载PDF
含障碍体平直断层标本变形过程中群体微破裂事件的时空演化特征 被引量:19
13
作者 蒋海昆 马胜利 +2 位作者 张流 曹文海 侯海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09-216,共8页
设计了含圆柱形障碍体的平直断层物理模型 ,在概念上可模拟断层面上与地震孕育相关的障碍体等强固区域 .开展了中等尺度岩石标本的双轴压缩实验 ,研究标本在变形过程中群体微破裂事件的时空演化 .结果表明 :( 1)由于标本预置断层两盘与... 设计了含圆柱形障碍体的平直断层物理模型 ,在概念上可模拟断层面上与地震孕育相关的障碍体等强固区域 .开展了中等尺度岩石标本的双轴压缩实验 ,研究标本在变形过程中群体微破裂事件的时空演化 .结果表明 :( 1)由于标本预置断层两盘与障碍体之间、以及断层两盘彼此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 ,使得交替活动成为含障碍体平直断层标本变形过程中最为显著的特征 ;( 2 )含障碍体平直断层标本能够发生动力学失稳的前提条件是障碍体在外加载荷作用下首先发生破坏 ,微破裂群体在障碍体破坏前后显示不同的时空演化特征 ;( 3)含障碍体平直断层标本失稳前的总变形量较大 ,弹性变形阶段微破裂累积频次呈指数增长 .而在其后的位移弱化阶段 ,在障碍体及围绕障碍体的围岩区域内微破裂事件稀少 ,突发失稳发生在相对平静的背景之上 ;( 4)不同构造组合变形过程中的微破裂群体具有明显不同的b值 ,b值与构造相关的区域性差异是明显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发射 平直断层 障碍体 差应力 双轴压缩实验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中生代盆地性质探讨 被引量:19
14
作者 刘志宏 杨建国 +2 位作者 万传彪 刘振文 张立国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20-624,共5页
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在侏罗纪主要受伸展构造体制控制 ,发育一系列规模较小的箕状断陷盆地。断陷中的中、下侏罗统沉积作用明显受断层控制 ,为断陷盆地。上侏罗统的沉积作用基本不受断层控制 ,为坳陷盆地。在白垩纪 ,柴北缘地区主要受挤... 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在侏罗纪主要受伸展构造体制控制 ,发育一系列规模较小的箕状断陷盆地。断陷中的中、下侏罗统沉积作用明显受断层控制 ,为断陷盆地。上侏罗统的沉积作用基本不受断层控制 ,为坳陷盆地。在白垩纪 ,柴北缘地区主要受挤压构造体制控制 ,在祁连山山前形成断层传播褶皱 ,沉积作用受挤压作用过程中形成的断层传播褶皱控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生代 断陷盆地 坳陷盆地 压性盆地 柴达木盆地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油气聚集模式 被引量:11
15
作者 周新源 皮学军 廖涛 《勘探家(石油与天然气)》 2000年第2期18-20,共3页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油气资源丰富,油气聚集具有三种基本模式,即山前挤压断背斜型黑油聚集、盐拱张性构造型油气聚集和盐下双重构造型天然气聚集。盐上目的层为上第三系,盐下目的层为白垩系及下第三系底砂岩。
关键词 库车坳陷 油气聚集 模式 塔里木盆地 油气勘探
下载PDF
山东安丘-莒县断裂小店子—茅埠段新活动及其定量研究 被引量:33
16
作者 宋方敏 杨晓平 +2 位作者 何宏林 李传友 张兰凤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00-211,共12页
小店子—茅埠段是沂沭断裂带安丘-莒县断裂的组成部分,北起莒县小店子东北,南至莒县茅埠以南,总体走向10°~20°,倾向NW或SE,倾角60°以上,长约30km。可细分为5小段,从北到南依次是小店子—齐家庄、源河、库山—西莲池、... 小店子—茅埠段是沂沭断裂带安丘-莒县断裂的组成部分,北起莒县小店子东北,南至莒县茅埠以南,总体走向10°~20°,倾向NW或SE,倾角60°以上,长约30km。可细分为5小段,从北到南依次是小店子—齐家庄、源河、库山—西莲池、青峰岭和三庄—宅科小段。各小段之间为左阶或右阶斜列,平面上呈向北收敛、向南撒开的帚状。断裂在卫片和航片上都显示出清楚的线性影像,地貌上表现为清楚的基岩陡坎。根据野外所获得的天然和探槽剖面以及年龄样品测试结果,确定其最新活动时代为全新世早期,活动性质是以右旋走滑为主兼挤压逆断。距今约70ka以来,断裂的右旋位移量64~73m,位移速率0.91~1.04mm/a。距今约12ka以来,断裂的右旋位移量5.5~7.8m,位移速率0.46~0.65mm/a;垂直位移量2~3.8m,位移速率0.17~0.32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研究 莒县 新活动 东安 位移速率 沂沭断裂带 位移量 组成部分 线性影像 样品测试 探槽剖面 活动时代 全新世 右旋 倾角 航片 基岩 地貌 走滑
下载PDF
北京地区八宝山-黄庄-高丽营断裂的活动与地震 被引量:34
17
作者 焦青 邱泽华 范国胜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0-54,共5页
根据八宝山-黄庄-高丽营断裂第四纪地质构造活动特征和利用首都圈地区跨断层位移最新的观测资料求得的北京地区区域主压应力方向和区域构造活动特征,分析了八宝山-黄庄-高丽营断裂上7处跨断层位移测点的断层活动与地震活动的关系,得出... 根据八宝山-黄庄-高丽营断裂第四纪地质构造活动特征和利用首都圈地区跨断层位移最新的观测资料求得的北京地区区域主压应力方向和区域构造活动特征,分析了八宝山-黄庄-高丽营断裂上7处跨断层位移测点的断层活动与地震活动的关系,得出了首都圈及邻近地区即将进入下一个地震活跃期的结论。认为:1)跨断层位移观测资料能够直接反映区内主要断层的最新活动情况;2)断层现今活动与地震活动在时间序列上相互对应,均有活跃期与平静期相互交替出现的活动特征;3)断层活动强弱是区域主压应力强弱的表现,亦是孕震强度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宝山-黄庄-高丽营断裂 构造活动 跨断层位移 地震活动 主压应力
下载PDF
汶川地震破裂带断层岩纵波速度与孔隙度关系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杨彧 陈进宇 杨晓松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883-1890,共8页
分布于地震破裂带上的断层岩具有高孔隙度的特征.该特点造成了其弹性波速度与结晶岩石和沉积岩存在明显的差异.确定断层岩的弹性波速度与孔隙度和矿物组成的关系对于利用地震资料探测深部断层和测井资料的解释至关重要.在10-600 MPa条件... 分布于地震破裂带上的断层岩具有高孔隙度的特征.该特点造成了其弹性波速度与结晶岩石和沉积岩存在明显的差异.确定断层岩的弹性波速度与孔隙度和矿物组成的关系对于利用地震资料探测深部断层和测井资料的解释至关重要.在10-600 MPa条件下,本文对地震断层岩的纵波波速(V_p)和总孔隙度(φt)进行了测量,并深入分析了Vp与孔隙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在10-600 MPa的压力范围内,V_p(p)随着压力的增高呈现对数增加,其增长率随着压力的上升而逐渐减小,遵从φVp(p)/ p=a_v/p的变化规律.断层岩中的孔隙度随着压力的增高呈对数减小.与传统的认识不同,实验发现在压力高达600 MPa以上,大多数断层岩中仍然可以残留可观的孔隙量.分析显示Vp与总孔隙度及总粘土含量呈负线性相关.该发现有助于认识深部流体的活动通道特征,有助于理解断层带中存在大量粘土矿物、断层带内的物质可被大量带出、围陷波的形成等地质和地球物理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波速度 孔隙度 汶川地震断裂带 实验研究
下载PDF
走滑断裂带中挤压阶区内部剪切构造初探 被引量:8
19
作者 宋方敏 俞维贤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43-348,共6页
野外地质调查和航片立体镜下解译发现,小江断裂带北段蒙姑和东支大营盘两个挤压阶区内部发育有剪切构造,它们在地表主要表现为断裂槽地、断层陡坎、地裂缝等。挤压阶区内部剪切构造和拉张阶区内部剪切构造一样,是阶区形成后,随着走... 野外地质调查和航片立体镜下解译发现,小江断裂带北段蒙姑和东支大营盘两个挤压阶区内部发育有剪切构造,它们在地表主要表现为断裂槽地、断层陡坎、地裂缝等。挤压阶区内部剪切构造和拉张阶区内部剪切构造一样,是阶区形成后,随着走滑断裂的进一步活动而形成的新生性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断层 剪切构造 挤压阶区 走滑断裂带
下载PDF
延怀盆地活动断裂运动与现代构造应力场 被引量:26
20
作者 谢富仁 张红艳 +2 位作者 崔效锋 荆振杰 李瑞莎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93-705,共13页
延怀盆地包括延矾、怀涿两个相互连通的次级盆地。野外地震地质调查和断裂滑动观测表明:延矾盆地NE向活动断裂以右旋走滑为主,兼具正断层分量;怀涿盆地NE向活动断裂以正断为主,兼具右旋走滑分量;盆地内NW向断裂以左旋走滑为主,兼具正断... 延怀盆地包括延矾、怀涿两个相互连通的次级盆地。野外地震地质调查和断裂滑动观测表明:延矾盆地NE向活动断裂以右旋走滑为主,兼具正断层分量;怀涿盆地NE向活动断裂以正断为主,兼具右旋走滑分量;盆地内NW向断裂以左旋走滑为主,兼具正断层分量。采用野外观测取得的10个测点337条活断层擦痕数据,利用由断层滑动资料反演构造应力张量的方法,计算获得了研究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主要特征:延矾盆地现代构造应力场以NEE—近EW向挤压、NNW向—近SN向拉张为主要特征,应力结构均为走滑型。其最大主压应力(σ1)方向为N74°~88°E,平均倾角18°;最小主压应力(σ3)方向为近SN,近水平;中间主应力(σ2)倾角较陡,近垂直。怀涿盆地以NNW向拉张为主要特征,应力结构为正断型为主。其最大主压应力(σ1)平均倾角68°,近垂直;中间主应力(σ2)倾角较缓,最大的不超过35°;最小主压应力(σ3)方向为NNW—近SN向,近水平。断层滑动反演的结果与北京及周边地区由震源机制解资料反演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怀盆地 构造应力 断层滑动 最大主应力方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