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例碳酸锂中毒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及文献复习
1
作者 唐郭 张天山 +3 位作者 杨莹 杨莎 蒋臻 姚蓉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2024年第4期350-355,共6页
目的通过总结20例碳酸锂中毒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治经过,分析碳酸锂中毒的临床特点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1日至2022年4月30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急诊科收治的碳酸锂中毒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治疗经过及预后。... 目的通过总结20例碳酸锂中毒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治经过,分析碳酸锂中毒的临床特点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1日至2022年4月30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急诊科收治的碳酸锂中毒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治疗经过及预后。根据患者住院期间的病情危重程度分为入重症监护病房(ICU)组与未入ICU组;采用单因素分析筛选可能入ICU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20例碳酸锂中毒患者,年龄16~67岁,平均年龄18.5(16,21)岁。20例患者均有精神疾病病史,其中12例患者有双向情感障碍(12/20),6例患者有抑郁症(6/20),1例患者有双向情感障碍合并抑郁症(1/20),1例患者有躁狂症(1/20)。碳酸锂中毒后临床表现以神经系统及消化系统症状为主;20例患者中2例出现心脏毒性(2/20),1例出现肾功能障碍(1/20);12例患者接受血液净化治疗(12/20),3例患者因需呼吸机辅助通气入住ICU(3/20)。与未入ICU组患者相比,入ICU组患者就诊时嗜碱性粒细胞绝对值更低(P=0.023),而呼吸频率(P=0.003)、舒张压(P=0.014)、单核细胞绝对值(P=0.029)、间接胆红素(P=0.013)和血清胱抑素C(P=0.045)更高。所有患者均好转出院(20/20)。结论结合临床特征及文献复习,碳酸锂中毒多见于有精神疾病病史患者(以女性及青少年居多),临床表现以神经系统及消化系统症状为主,部分患者出现心脏损伤及肾功能障碍。就诊时嗜碱性粒细胞绝对值降低,而呼吸频率、舒张压、单核细胞绝对值、间接胆红素和血清胱抑素C升高可能为入住ICU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锂 中毒 血药浓度 预后 血液净化治疗 重症监护病房(ICU)
下载PDF
恶臭污染的测定方法与预测模型研究进展
2
作者 祝富杰 曲龙泽 +8 位作者 李平 魏文侠 李培中 王立夫 李本行 王姣 任更波 吴志能 马小东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19,共7页
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恶臭污染已经成为一类典型的环境公害。我国的恶臭污染来源广泛,臭气浓度的测定成本昂贵,构建基于简易输入参数的臭气预测模型降低恶臭污染判定与控制的难度,是目前恶臭污染研究的热点问题。本研究从臭气定义... 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恶臭污染已经成为一类典型的环境公害。我国的恶臭污染来源广泛,臭气浓度的测定成本昂贵,构建基于简易输入参数的臭气预测模型降低恶臭污染判定与控制的难度,是目前恶臭污染研究的热点问题。本研究从臭气定义的基本概念入手,总结对比了不同的臭气标准和测定方法。综述了目前常用的臭气预测模型,包括基于污染物浓度的多元线性回归法和不同的臭气浓度/强度预测模型,发现不同研究或者不同模型得到的结果差异较大。其中,为预测模型提供准确的嗅觉阈值是优化模型的关键。另外,作为一种环境问题,本研究也对臭气的大气扩散以及排放速率进行了综述研究,研究中使用不同的大气扩散模型对臭气的大气扩散过程进行预测。但不同模型需要的基础数据和知识背景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实际的应用场景选择合适的模型。排放速率作为大气扩散模型中的重要输入参数,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和装置进行测定,不同方法的测定结果存在差异,后续研究中需要依据更多的现场数据对预测结果进行验证。基于以上综述,本研究将为恶臭污染的识别和控制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臭污染 臭气浓度/强度 测定方法 预测模型 大气扩散模型
下载PDF
动脉血乳酸浓度与重症监护室中急性心力衰竭病人住院期间全因死亡风险的关系 被引量:2
3
作者 张扬 宋小路 +1 位作者 袁丁 燕宪亮 《安徽医药》 CAS 2023年第11期2160-2165,共6页
目的探索动脉血乳酸浓度与重症监护室中急性心力衰竭(AHF)病人住院期间全因死亡风险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纳入并分析2008―2019年重症监护数据库Ⅳ(MIMIC-Ⅳ)中的7558例重症AHF病人的临床资料。暴露变量为动脉血乳酸浓度,结局变量为院内... 目的探索动脉血乳酸浓度与重症监护室中急性心力衰竭(AHF)病人住院期间全因死亡风险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纳入并分析2008―2019年重症监护数据库Ⅳ(MIMIC-Ⅳ)中的7558例重症AHF病人的临床资料。暴露变量为动脉血乳酸浓度,结局变量为院内全因死亡发生。根据是否发生院内全因死亡,分为存活组(6792例)和死亡组(766例)。比较两组的基线资料,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限制性三次样条图以及亚组分析来探索乳酸浓度与院内全因死亡率之间的关系。结果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病人有较高的年龄,合并肝硬化、急性心肌梗死、慢性肾脏病、恶性肿瘤、呼吸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病、糖尿病和败血症的比例更高,但是合并高血压的比例较低。另外,死亡组病人的收缩压、碳酸氢盐、血钙、血细胞比容、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和白蛋白水平较低,但血清阴离子间隙、血糖、C-反应蛋白、血尿酸、血肌酐、白细胞、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简化急性生理学评分Ⅱ(SAPSⅡ)评分和序贯性器官衰竭评分(SOFA)评分均较高,且住院时长更长,更容易使用强心药、血管活性药物和抗感染药物(均P<0.05)。在完全调整后的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结果显示,乳酸浓度是AHF病人死亡率的重要独立预测因子[OR=1.42,95%CI:(1.30,1.56),P<0.001]。此外,将乳酸浓度分为四分位数,与最低的四分位数组相比,随着乳酸浓度的升高,院内全因死亡率逐渐升高(P<0.05)。限制性三次样条曲线也显示乳酸与住院全因死亡率呈正相关的线性关系。亚组分析显示,呼吸衰竭与乳酸浓度和院内全因死亡率之间存在相关性相互作用(P<0.05)。结论对于重症监护室中的AHF病人而言,住院期间的动脉血乳酸浓度是院内全因死亡发生的独立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动脉血乳酸浓度 院内死亡 预后 重症监护室
下载PDF
Monitoring of non-point source pollutants load from a mixed forest land use 被引量:6
4
作者 Sung Wan Yoon Se Woong Chung +1 位作者 Dong Geun Oh Jae Woon Le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0年第6期801-805,共5页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unit load of NPS (non-point source) pollutants including organic variables such as BOD (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D (chemical oxygen demand) and DOC (dissolved org...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unit load of NPS (non-point source) pollutants including organic variables such as BOD (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D (chemical oxygen demand) and DOC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constituents, and suspended solids (SS) and their event mean concentration (EMC) of runoff flows from a water-shed of mixed forest land use by intensive field experiments. Field monitoring for continuous measurements of rainfall, flow, and water quality was conducted over 12 storm events during 2008-2009 using automated and manual sampling methods. The EMCs of individual runoff event were estimated for each water quality constituent based on the flow rate and concentration data of runoff discharge. The average EMCs of BOD, COD, DOC, SS, TN (total nitrogen), NH4^+-N, NO3^--N, TP (total phosphorus), PO4^3-P from the mixed forest land were 1.794, 3.498, 1.462, 10.269, 0.862, 0.044, 0.634, 0.034, and 0.005 mg/L, respectively. The annual unit loads of BOD, COD, DOC, SS, TN, NH4^+-N, NO3^--N, TP and PO4^3--P were estimated as 66.9, 133.2, 55.5, 429.8, 36.5, 1.6, 26.9, 1.3 and 0.1 kg/(ha·yr), respectively. In addition, affecting parameters on the EMCs were investigated by statistic analysis of the field data. As a result,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with precipitation, rainfall intensity, and total runoff flows were found in most constitu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vent mean concentration mixed forest land use non-point source pollutant load unit load
原文传递
上下文特征注入融合的空气污染物浓度预测 被引量:1
5
作者 魏思 李欣泽 +2 位作者 郤丽媛 刘紫君 董哲为 《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2023年第9期196-201,共6页
空气质量预测能够预知区域空间内的大气污染物浓度,对污染防治、环境保护和人身健康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针对现有空气污染物预测模型未能充分挖掘和利用上下文因素的影响和作用,提出了一种上下文特征注入的空气污染物预测模型。首先... 空气质量预测能够预知区域空间内的大气污染物浓度,对污染防治、环境保护和人身健康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针对现有空气污染物预测模型未能充分挖掘和利用上下文因素的影响和作用,提出了一种上下文特征注入的空气污染物预测模型。首先,通过循环神经网络和深度置信网络分别学习和提取空气污染物浓度数据的时间序列特征和上下文特征。然后,使用向量融合机制将提取到的上下文特征注入到时间序列特征中,生成新的融合特征。最后,将新的高阶融合特征送入预测器,对空气污染物浓度做出准确可靠的预测。实验选用2017年1月至2021年7月共55个月的PM2.5污染物浓度数据,并与LSTM、GRU、BiLSTM预测模型相比较,结果表明提出的特征注入模型在多种场景下都能够准确地拟合空气污染物浓度的真实值,预测精度优于传统循环神经网络模型,各项评价指标均较好,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和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污染物浓度 PM2.5 时间序列 上下文因素 特征融合 门控循环单元
下载PDF
生物滞留池水质效应的模拟试验 被引量:17
6
作者 潘国艳 夏军 +2 位作者 张翔 王红萍 刘恩民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7-101,共5页
通过模拟20场径流过程,对生物滞留池的水质过程进行了试验监测.结果显示:滞留池对总氮的平均去除效率为17.63%,对总磷和化学需氧量(COD)的平均去除效率分别为70.51%、58.84%;对污染物总量的降低效率大于浓度的消减率,对总磷和COD总量的... 通过模拟20场径流过程,对生物滞留池的水质过程进行了试验监测.结果显示:滞留池对总氮的平均去除效率为17.63%,对总磷和化学需氧量(COD)的平均去除效率分别为70.51%、58.84%;对污染物总量的降低效率大于浓度的消减率,对总磷和COD总量的消减率达到60%以上,对总氮量的去除效率达到28.20%;草皮和小叶黄杨对总氮量、总磷量和COD的去除率接近.试验表明生物滞留池系统是控制雨水径流引起的城市非点源污染的较好工程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滞留池 水质效应 污染物浓度 污染物总量 非点源污染 都市雨水管理
下载PDF
恶臭污染评价分级方法 被引量:21
7
作者 张欢 包景岭 王元刚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CAS CSCD 2011年第3期37-38,42,共3页
恶臭污染的定量评价分级是评价恶臭污染状况的重要依据,但目前我国还没有成熟的恶臭污染分级标准。在分析了国外臭气强度标准的基础上,结合韦伯—费希纳公式,计算臭气浓度与臭气强度的对应值,以臭气强度的嗅觉感觉和丰富的实验经验为依... 恶臭污染的定量评价分级是评价恶臭污染状况的重要依据,但目前我国还没有成熟的恶臭污染分级标准。在分析了国外臭气强度标准的基础上,结合韦伯—费希纳公式,计算臭气浓度与臭气强度的对应值,以臭气强度的嗅觉感觉和丰富的实验经验为依据,将恶臭污染程度初步划分为5级,并对分级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行实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臭 臭气强度 臭气浓度 污染分级 评价方法
下载PDF
闭袢靶控输注用于ICU病人镇静及对氧耗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嵇富海 张光明 +3 位作者 诸杜明 梁雅芬 薛张刚 蒋豪 《复旦学报(医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84-487,共4页
目的 观察以脑电双频指数 (BIS)作为反馈控制信号的闭袢靶控输注 (CLTCI)异丙酚和咪唑安定的镇静效果、及对氧耗 (V·O2 )的影响。方法  32例机械通气的病人 ,随机分为两组 :异丙酚组 (P组 )和咪唑安定组 (M组 ) ,每组 16例 ,P组... 目的 观察以脑电双频指数 (BIS)作为反馈控制信号的闭袢靶控输注 (CLTCI)异丙酚和咪唑安定的镇静效果、及对氧耗 (V·O2 )的影响。方法  32例机械通气的病人 ,随机分为两组 :异丙酚组 (P组 )和咪唑安定组 (M组 ) ,每组 16例 ,P组以BIS作为反馈信号的CLTCI异丙酚进行镇静 ,M组采用CLTCI咪唑安定进行镇静。连续监测血压、心率、呼吸、脉搏血氧饱和度、V·O2 的变化 ,记录BIS、Ramsay评分、诱导时间及异丙酚、咪唑安定诱导剂量、总用量、苏醒时间及不良反应 ,并评价CLTCI系统的性能。结果 完全苏醒时间P组明显短于M组 (P <0 .0 5 )。Ramsay与BIS呈正相关 ,Ramsay、BIS与靶控血浆浓度和效应室浓度呈负相关。M组wobble明显较大 (P <0 .0 5 )。两组镇静期间V·O2 明显低于镇静前 ,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别 (P >0 .0 5 % )。结论 以BIS作为反馈控制信号的CLTCI异丙酚和咪唑安定技术用于ICU病人镇静 ,其效果可靠、性能稳定、除可降低氧耗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静 咪唑安定 异丙酚 氧耗 ICU病人 靶控输注 BIS 性能稳定 降低 可靠
下载PDF
医院监护室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和微生物污染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谢天 张宗久 +1 位作者 张阳德 潘一峰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6期3325-3327,3330,共4页
目的了解监护室内空气净化的效果,并为预防院内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5家三级甲等医院的监护室,对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和微生物的污染现状进行采样监测,并对颗粒物采样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监护室内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以PM2.5为主... 目的了解监护室内空气净化的效果,并为预防院内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5家三级甲等医院的监护室,对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和微生物的污染现状进行采样监测,并对颗粒物采样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监护室内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以PM2.5为主,微生物监测总体合格率为70.42%。结论传统的空气净化消毒方法已不能适应现代医疗的要求,它必须在无人条件下使用,且净化效果不持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污染 监护室 可吸入颗粒物 微生物
下载PDF
重症监护患者感染革兰阴性杆菌对抗菌药物体外抗菌活性的比较 被引量:2
10
作者 孙自镛 熊薇 +3 位作者 张文池 刘守桂 陈如 申正义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51-553,共3页
目的 研究重症监护患者感染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性 ,为急危重症患者感染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E试验法测定同济医院重症监护病房分离的 2 0 0株革兰阴性杆菌对 13种抗菌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 ,用WHONET 4完成数据分析。结果 主要病... 目的 研究重症监护患者感染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性 ,为急危重症患者感染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E试验法测定同济医院重症监护病房分离的 2 0 0株革兰阴性杆菌对 13种抗菌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 ,用WHONET 4完成数据分析。结果 主要病原菌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 ( 2 3 5 % ,4 7/ 2 0 0 ) ,大肠埃希菌 ( 2 0 % ,4 0 / 2 0 0 ) ,肠杆菌属( 16 5 % ,33/ 2 0 0 ) ,克雷伯菌属 ( 15 % ,30 / 2 0 0 ) ,不动杆菌属 ( 11 5 % ,2 3/ 2 0 0 )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 5 % ,10 /2 0 0 )。 13种抗菌药物对革兰阴性杆菌的敏感覆盖率为 :亚胺培南较高 ( 90 % ) ,其它依次为阿米卡星、头孢哌酮 /舒巴坦、哌拉西林 /他唑巴坦、头孢他啶、环丙沙星 ,敏感率为 6 1%~ 77%。大多数抗菌药物敏感性较以往文献报道明显下降。结论 治疗急危重症患者感染革兰阴性杆菌较有效的抗菌药物依次为 :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头孢哌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监护 感染 革兰阴性杆菌 抗菌药物 体外抗菌活性 比较
下载PDF
兰州大气污染物浓度与局地气候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28
11
作者 张强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99-106,共8页
利用 2 0 0 0年 1 2月 1 0~ 1 7日在兰州市城区的大气边界层观测资料以及同期的污染物浓度监测资料、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和常规气象站辐射观测资料等 ,通过山谷内市区污染物浓度变化与山谷外对照点的比较 ,研究了兰州市城区污染物浓度... 利用 2 0 0 0年 1 2月 1 0~ 1 7日在兰州市城区的大气边界层观测资料以及同期的污染物浓度监测资料、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和常规气象站辐射观测资料等 ,通过山谷内市区污染物浓度变化与山谷外对照点的比较 ,研究了兰州市城区污染物浓度的变化特征 ;分析了对应时期兰州市山谷气候环境因子和特征参数的变化 .结果发现 ,大气中污染物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温与白天大气逆温层之间有明显的正反馈机制 ,而且这种反馈机制在白天大气逆温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讨论了兰州市山谷大气污染物浓度与大气逆温、水平风速、Froude数和边界层稳定度参数之间的简单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市 大气污染物浓度 气候环境因子 逆温层 正反馈机制 太阳辐射 水平风速 Froude数
下载PDF
重症G+球菌感染病人中经验性与非经验性使用万古霉素的疗效和预后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邹琪 刘成 +6 位作者 秦苏徽 路坤 顿士娟 余刚 赵士兵 汪华学 何先弟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3期319-322,共4页
目的:比较重症革兰阳性(G+)球菌感染病人经验性与非经验性使用万古霉素在治疗效果、血药浓度和预后之间是否有差异,分析影响病人死亡的临床相关因素。方法:根据有无确切病原学证据将病人治疗分组,无病原学证据,经验使用万古霉素设为E组... 目的:比较重症革兰阳性(G+)球菌感染病人经验性与非经验性使用万古霉素在治疗效果、血药浓度和预后之间是否有差异,分析影响病人死亡的临床相关因素。方法:根据有无确切病原学证据将病人治疗分组,无病原学证据,经验使用万古霉素设为E组;有确切病原学培养证据证实G+球菌感染使用万古霉素设为P组。比较2组谷血药浓度、7 d抗感染治愈率、28 d生存率、肾功能等预后和疗效。使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病人死亡的临床相关因素。结果:共纳入60例重症感染病人,其中E组39例,P组21例,2组之间年龄、体质量、生化指标、病情轻重、谷浓度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使用万古霉素72 h后的体温和28 d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相关临床因素发现万古霉素谷浓度尿素氮和培养证实球菌感染与病人死亡相关。结论:和非经验使用万古霉素相比,经验性用药会降低病人28 d生存率,并影响病人抗感染疗效,而2组在血药浓度上并无差异。临床病人的肾功能尿素氮和培养证实球菌感染与病人不良预后及死亡相关,故建议确诊G+球菌感染后再使用万古霉素,并且注意监测病人肾功能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感染 革兰阳性球菌 经验性用药 万古霉素 谷浓度 ICU
下载PDF
深圳市交通排放污染物浓度特征与影响因素 被引量:15
13
作者 张晓春 丘建栋 +2 位作者 屈新明 徐炜铃 丁卉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78-186,共9页
随着机动车保有量不断增加,尾气污染问题日趋严重.为掌握中国深圳市交通排放所带来的路边空气污染状况,探索交通与空气污染之间的关系,设计了典型道路交通排放的路边监测实验,以研究空气污染中的交通排放规律和关键影响因素.实验监测了... 随着机动车保有量不断增加,尾气污染问题日趋严重.为掌握中国深圳市交通排放所带来的路边空气污染状况,探索交通与空气污染之间的关系,设计了典型道路交通排放的路边监测实验,以研究空气污染中的交通排放规律和关键影响因素.实验监测了典型道路的交通流、气象数据和空气污染物质量浓度,通过对比监测点与空气质量监测国家控制点的数据,分析道路移动源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当交通流量较小时,路边监测点与空气质量监测国家控制点数据一致;当交通流量(特别是货运量)大时,路边监测点的数据显著高于空气质量监测国家控制点的;通过对NOx和CO的质量浓度与主要影响因素的关联分析,揭示了交通流量和气象对交通排放污染物质量浓度的影响,排放污染物质量浓度整体趋势与总交通量较为一致.结果表明,深圳市各区NOx和CO质量浓度主要受到机动车(尤其是货车)排放的影响,光照强度、风向和风速对污染物的排放扩散有明显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 尾气污染 污染物质量浓度 路边监测实验 关联分析 道路移动源 交通排放扩散 交通流量 光照强度 氮氧化物 一氧化碳
下载PDF
重症监护室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及联合药敏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家云 徐修礼 +2 位作者 张鹏亮 樊新 孙怡群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2011年第4期269-271,共3页
目的了解38株分离自重症监护室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分布及联合药物体外抗菌活性,以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方法以常规方法培养分离细菌,用金黄色葡萄球菌乳胶试剂盒及VITEK-Ⅱ细菌分析仪鉴定到种;采用乳胶凝集试剂盒鉴... 目的了解38株分离自重症监护室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分布及联合药物体外抗菌活性,以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方法以常规方法培养分离细菌,用金黄色葡萄球菌乳胶试剂盒及VITEK-Ⅱ细菌分析仪鉴定到种;采用乳胶凝集试剂盒鉴定MRSA。以微量稀释法测定利余唑胺等5种抗菌药物对MRSA的体外抗菌活性,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标准进行。结果 38株MRSA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均敏感;对左氧氟沙星和利福平的耐药率分别为100.00%和78.95%。利福平分别与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联合,联合抑菌指数(FIC)<1者占13.16%~31.58%;左氧氟沙星分别与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联合,FIC<1者占2.63%~36.84%;各组联合药物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ICU病区MRSA感染者治疗时,应参考药敏试验结果并结合患者个体情况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制定个体优化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监护室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抗菌药物 抗药性 微生物 最低抑菌浓度 联合用药
下载PDF
基于地下水补给的河流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付丽 陈鸿汉 +1 位作者 王东 刘伟江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24-129,共6页
受污染地下水以基流的形式渗入地表水,对其水环境容量产生了影响。文章在地下水连续补给下忽略弥散的一维稳态水质模型解析解的基础上,提出了地下水连续补给下河流水环境容量的计算方法。同时,推导出了水环境容量与地下水污染物浓度、... 受污染地下水以基流的形式渗入地表水,对其水环境容量产生了影响。文章在地下水连续补给下忽略弥散的一维稳态水质模型解析解的基础上,提出了地下水连续补给下河流水环境容量的计算方法。同时,推导出了水环境容量与地下水污染物浓度、补给强度的关系式以及临界地下水污染物浓度计算公式,最后通过案例检验了公式的实用性和正确性。研究认为:临界地下水污染物浓度是判断地下水补给对河流水环境容量影响的关键参数,地下水污染物浓度小于临界浓度时,地下水补给起到了"扩容"的作用,反之,则"占用"了传统水环境容量,随着补给强度的加大,这种作用更加明显;地下水污染物浓度和水环境容量呈线性、负相关关系;补给强度对水环境容量的影响性质和程度随着地下水浓度的变化而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 水环境容量 地下水 临界浓度 补给强度
下载PDF
嗅觉测定技术的进展与恶臭污染管理政策的改进 被引量:9
16
作者 李湘中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07-109,共3页
介绍了3种有关恶臭的测定方法及其发展趋向,即色谱质谱法(GC/MC)、电子鼻法(electronicnose)和嗅觉测定法(ol-factometry).目前世界上广泛采用以臭味浓度作为恶臭污染的控制指标.嗅觉测定法... 介绍了3种有关恶臭的测定方法及其发展趋向,即色谱质谱法(GC/MC)、电子鼻法(electronicnose)和嗅觉测定法(ol-factometry).目前世界上广泛采用以臭味浓度作为恶臭污染的控制指标.嗅觉测定法是广泛接受的臭味测定方法.本文就嗅觉测定法的定义,设备及其质量控制的方法作了详细的介绍,并比较了欧洲、美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臭污染 嗅觉测定法 恶臭浓度 管理政策
下载PDF
HPLC法测定复杂用药环境下的美罗培南血清药物浓度 被引量:3
17
作者 魏立明 果茵茵 +1 位作者 刘婧 邱雯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7年第4期28-33,共6页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在复杂用药环境下的人血清美罗培南浓度的方法,并应用该法对使用美罗培南的患者进行血药浓度测定。方法色谱柱:Luna C18柱(250 mm×4.60 mm,5μm)、以V(乙腈)∶V(磷酸盐缓冲液)=9∶91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在复杂用药环境下的人血清美罗培南浓度的方法,并应用该法对使用美罗培南的患者进行血药浓度测定。方法色谱柱:Luna C18柱(250 mm×4.60 mm,5μm)、以V(乙腈)∶V(磷酸盐缓冲液)=9∶91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96 nm;模拟ICU用药情况,制备含有ICU常用的13种药物的溶液,分别与美罗培南溶液混合后进样考察其专属性。结果美罗培南血药浓度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为:Y=2.052 6 X+0.918 5,r=0.999 5;线性范围:1.0—100.0μg/mL;专属性、日内精密度和日间精密度、回收率、冻融稳定性均符合测定要求。18名患者美罗培南血药浓度个体差异较大。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适用于ICU复杂用药环境下美罗培南的血药浓度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罗培南 高效液相色谱 血药浓度 重症监护病房
下载PDF
获得性MRSA肺炎患者死亡率与血清万古霉素水平及MRSA最低抑菌浓度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颖 刘英宇 郝颖艳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47-551,共5页
目的探讨AgrⅡ基因、血清万古霉素水平、万古霉素最低抑菌浓度(MIC)与ICU获得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肺炎患者30d内死亡率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对象为2013—06—2015—12我院ICU收治的213例获得性MRSA肺炎患者。采用E试验... 目的探讨AgrⅡ基因、血清万古霉素水平、万古霉素最低抑菌浓度(MIC)与ICU获得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肺炎患者30d内死亡率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对象为2013—06—2015—12我院ICU收治的213例获得性MRSA肺炎患者。采用E试验法和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患者万古霉素MIC。分析的变量包括年龄、性别、疾病、血清万古霉素谷浓度、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和AgrⅡ基因。评价指标是患者30d死亡率。结果90例(42.3%)患者在MRSA培养后30d内死亡。多元回归结果表明,只有APACHEⅡ评分与患者30d死亡率相关(P=0.02)。E试验方法检测结果表明,18例(8.5%)MIC≥1.5μg,/mL肺炎患者死亡,27例(12.7%)患者存活(P=0.74)。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结果表明,28例(13.1%)MIC为1.0μg/mL患者死亡,47例(22.1%)存活(P=0.90)。生存患者APACHEII评分中位数为22.7,死亡患者APACHEⅡ评分中位数为25.2(P=0.02)。AgrⅡ基因与患者30d死亡率无关。结论MIC≤1.5wg/mL(E试验方法)或MIC≤1.0μg/mL(微量肉汤稀释法)的医院获得性MRSA肺炎患者30d死亡率较高。APACHEⅡ评分与30d死亡率独立相关,与MIC无关。AgrⅡ基因与30d死亡率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抑菌浓度(MIC) 万古霉素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重:监护室(ICU) 死亡率
下载PDF
外科ICU噪音污染情况与防护对策 被引量:6
19
作者 邓小超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8年第10期20-21,共2页
目的对重症监护室(ICU)噪音污染的情况进行系统分析,并探讨相应的防护对策。方法 2017年3—5月选取我院外科ICU的医师办公点和护士站进行观察,应用噪声测量仪开展昼夜监测,对比两个监测点昼夜噪声情况。结果通过监测分析,外科ICU医师办... 目的对重症监护室(ICU)噪音污染的情况进行系统分析,并探讨相应的防护对策。方法 2017年3—5月选取我院外科ICU的医师办公点和护士站进行观察,应用噪声测量仪开展昼夜监测,对比两个监测点昼夜噪声情况。结果通过监测分析,外科ICU医师办公点与护士站的昼间和夜间噪声均超标,两个站点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噪声类型主要是谈话声、仪器声、电器声、金属碰撞声等。结论ICU存在不同程度的噪音污染,对患者及医护人员的身心有不良影响,应加强噪音监测,采取针对有效的防护措施,将噪音污染降到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监护室 噪音污染 防护对策
下载PDF
洁净型煤源强核算方法探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晨龙 张晓曦 +2 位作者 王晓玲 张斌 左朋莱 《中国环保产业》 2021年第2期33-38,共6页
为准确核算洁净型煤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浓度及排放量,文章分析了使用实测法、物料衡算法和产/排污系数法三种方法进行洁净型煤源强核算的准确性。选取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某城区推广使用的6组方形型煤进行大气污染物排放水平测试,结合煤质数... 为准确核算洁净型煤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浓度及排放量,文章分析了使用实测法、物料衡算法和产/排污系数法三种方法进行洁净型煤源强核算的准确性。选取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某城区推广使用的6组方形型煤进行大气污染物排放水平测试,结合煤质数据对比源强核算的方法。研究测定的方形洁净型煤主要大气污染物(PM、SO2、NOx)的排放浓度分别为14.9mg/m3±2.4mg/m3、68.9mg/m3±3.2mg/m3和117.2mg/m3±1.8mg/m3。通过对比三种核算方法的排放量数据,校准洁净型煤的产污系数βPM=0.02Aar和βSO2=6.6Sa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洁净型煤 源强核算 排放浓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