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24篇文章
< 1 2 5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nfucian Moralizing Functions of Vernacular Houses:A Case Study of Vernacular Houses of Dongting East Mountain and West Mountain
1
作者 LU Lang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17年第2期107-112,共6页
Confucian ethics, idea and behavior criterion were embodied in "everything" of life, especially in the building as an important tool for moralizing. Taking a case study on vernacular houses of Dongting East ... Confucian ethics, idea and behavior criterion were embodied in "everything" of life, especially in the building as an important tool for moralizing. Taking a case study on vernacular houses of Dongting East Mountain and West Mountain, this paper reveals the "moderate", "etiquette" and "benevolence" as moral contents in the building's layout, form, space, decoration and so on. The moralizing reflects a subtle way of guidance, as well as diversified and systematic characteristics. Vernacular houses deeply mingled with daily life, had unique influence as physical environment, thus realizing the implementation and manifestation of Confucian moralizing ideas that have been converted to folk customs. In sum, the Confucian moralizing function carried by vernacular houses is the product of institutions and rules, and it is also the manifestation of conscious inheritance of cultural ident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rnacular houses Building institutions Converted to folk customs confucian moralizing Dongting East Mountain and West Mountain
下载PDF
The Problem of Confucian Moral Cultivation and Its Solution: Using Ritual Propriety to Support Rule by Law
2
作者 TAN Mingran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2016年第1期88-103,共16页
Thinking about the decline of morality in post-reform China,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virtuous governance based on moral education, and concludes that the reason why ancient rulers were so infatuated wit... Thinking about the decline of morality in post-reform China,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virtuous governance based on moral education, and concludes that the reason why ancient rulers were so infatuated with it was the inhibitive function of public evaluation on moral transgressions in familiar neighborhoods. However, as China transforms into a dynamic and commercial society, and its people move from familiar neighborhoods to alienated communities in the cities, public evaluation is losing its power over moral transgressors. To prevent the collapse of the moral system, it is necessary to use rule by law to foster people's sense of justice and rule-consciousness--not to simply hope for the appearance of more altruists. This is possible because law is the embodiment of moral principle, and because legal restraints and penalties can be internalized as habits. After a sense of justice and rule-consciousness has been established in people, we can again take up Confucian virtue education to nurture people's sense of shame and dignity, and their humane and righteous mind. However, to stop the current chaos and corruption, it is urgeat that we adopt rule by law and supplement it with moral edu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fucianISM rule by law moral education moralITY
原文传递
The Significance of Wang Yangming's Theory of the 'Unity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in Constructing Morality 被引量:1
3
作者 Pan Hsiao-huei 《孔学堂》 2016年第4期63-71,共9页
下载PDF
《论语》“君子儒”与“小人儒”涵义考辨
4
作者 程碧英 熊明川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57-69,共13页
儒家经典《论语》言“儒”,仅见于“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一章,这很不寻常。学界诠释大多直陈观点而少有理据。要明确“君子儒”“小人儒”词义内涵,考察时代背景尤为重要。分析孔子时代“儒”之卑下地位和柔懦性格,诉诸孔子个人身... 儒家经典《论语》言“儒”,仅见于“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一章,这很不寻常。学界诠释大多直陈观点而少有理据。要明确“君子儒”“小人儒”词义内涵,考察时代背景尤为重要。分析孔子时代“儒”之卑下地位和柔懦性格,诉诸孔子个人身世抱负及对“新君子”理想人格的塑造,我们认为孔子时代之“儒”都是“小人儒”,即地位低下之儒,“女为君子儒”不过是孔子的期待与自励,希望儒者通过“修德取位”和“以德正位”,成为德位兼具、勇毅刚强的“君子儒”。经孔、孟、荀、董仲舒等历代儒者不断诠释,“君子儒”最终成为两千年来推进政治治理、推动文化发展的中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君子儒 小人儒 新君子
下载PDF
儒家传统“即身德育”思想及其教化路径
5
作者 冯昊青 贺凯杰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23,共9页
异于西方绵延千年的身心二元论思想,中国儒家传统伦理思想坚持灵肉圆融,并由此演化生成了独具特色的“即身德育”范式。首先,即身德育不仅强调德育必须兼顾身心发展,而且将身体拓宽到与个体、时空、世界交汇的伦理情境;其次,随着“藏礼... 异于西方绵延千年的身心二元论思想,中国儒家传统伦理思想坚持灵肉圆融,并由此演化生成了独具特色的“即身德育”范式。首先,即身德育不仅强调德育必须兼顾身心发展,而且将身体拓宽到与个体、时空、世界交汇的伦理情境;其次,随着“藏礼于器”将“礼”生活化,个体得以始终浸身于器物无言之教的陶冶中,从而在潜移默化间顺应了道德要求;最后,依托于实践和体悟将外在的伦理规范内化为即身的道德智慧后,个体便能在应然的道德律法中觅得道德选择的自由,从而在生活中实现德性生存。研究儒家传统即身德育思想及其教化路径,既可为当代德育提供镜鉴,亦可为建构中国自主德育知识体系探寻丰富的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即身德育 藏礼于器 身道如一
下载PDF
儒家文化中的秩序观及其对乡村治理的影响
6
作者 丁胜 《文化软实力》 2024年第3期30-39,共10页
儒家开辟了政治尚贤的先河,无论是以价值共识为引领的“五天伦”,以既定社会关系为依规的“五人伦”,还是以集体行动为标靶的“五常”理念,都指向个人的品德修为、他者的道德劝善以及群体的价值共识,意在以德治为基础型构一个自发秩序... 儒家开辟了政治尚贤的先河,无论是以价值共识为引领的“五天伦”,以既定社会关系为依规的“五人伦”,还是以集体行动为标靶的“五常”理念,都指向个人的品德修为、他者的道德劝善以及群体的价值共识,意在以德治为基础型构一个自发秩序基础上的善治社会。儒家秩序观数千年来深刻影响中国的乡村治理实践,伦理思想为乡村的人际关系规范提供了理论根源,德治制度化使乡规民约具有现实可操作性,价值共识孕育乡土精神并融入国家价值体系,贤能治理则为乡村整体秩序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儒家以德治为中心的秩序观,使乡村治理在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有传承性、增长性和开放性,不仅是乡村社会资本存量的重要保障,也是乡村公序良俗的重要根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思想 德治 乡村治理 自发秩序
下载PDF
先秦儒家德政的形上学认知基础
7
作者 赵志浩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56-62,共7页
西周时期的天命信仰增加了伦理和道德内涵,构成了当时政治合法性与正义性的基础。先秦儒家把天意政治改造为民意政治,同时为政治设定了超越性的形上学基础,不但使政治具有了较强的人文价值,还使得政治具有了道德信仰根基。政治是完成儒... 西周时期的天命信仰增加了伦理和道德内涵,构成了当时政治合法性与正义性的基础。先秦儒家把天意政治改造为民意政治,同时为政治设定了超越性的形上学基础,不但使政治具有了较强的人文价值,还使得政治具有了道德信仰根基。政治是完成儒家形上学认识论目标的重要环节,政治实践通过践行天道而通达天命。政治实践是个人德性修养的过程,也是把握超验性之天、天命和天道的过程,最终目的是实现超验(天)和经验(人)的统一。天的“好生”之德决定了儒家德性政治既要维护生命的多样性,又要维护人类群体中贫弱者的利益,从而确保生态正义和分配正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儒家 德政 超验认知 道德信仰 民心政治
下载PDF
中国古代儒家伦理思想中的道德空间智慧探论 被引量:1
8
作者 龚天平 胡莹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22,共9页
道德空间是指个体以道德规范来调节自我身心,自我与他人、社会,以及自我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建构起来的价值空间。它体现为个体在道德关系场域中的得居其位和与外界的共生、共处状态。在以往伦理学理论体系中,道德空间并非显性范畴,但这... 道德空间是指个体以道德规范来调节自我身心,自我与他人、社会,以及自我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建构起来的价值空间。它体现为个体在道德关系场域中的得居其位和与外界的共生、共处状态。在以往伦理学理论体系中,道德空间并非显性范畴,但这并不能表明传统伦理思想体系中就没有这方面的思想智慧。中国古代儒家伦理思想就隐藏着丰富的个体道德空间智慧:一是“养浩然之气”和“慎独”学说蕴含的个体身心维度的道德空间智慧,养浩然之气意味着个体恰当安置身心于身心关系场域,慎独意味着个体自我内求道德并以合德方式谨慎把握身心关系,因此它们都是个体身心维度的道德空间建构;二是“仁”“礼”统一学说蕴含的个体与他人、社会维度的道德空间智慧,仁指爱人利人、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以形成相互仁爱的人际关系,礼乃仁之具体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以及人们循礼而为所形成的礼和秩序,仁爱关系、礼和秩序都是个体人际维度的道德空间架构;三是“天人合一”学说蕴含的个体与自然维度的道德空间智慧,其中天即自然界,人是作为主体的存在,天人合一意味着天人合德,而天人合德即意味着人以道德规范来协调自我与自然的关系,与自然共生、共处,从而展现出人与自然维度的道德空间意蕴。这些道德空间思想智慧对于人们协调自我身心关系,平衡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调节自我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具有重要意义和启迪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儒家伦理 道德空间 身心关系 人际关系 天人关系
下载PDF
论董仲舒的政治经济思想及其影响
9
作者 季桂起 《德州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7,共7页
董仲舒的政治经济思想的核心以孔子的“仁学”及教化思想为根柢,建构德法(刑)并用,以德为主,刑为辅的治理体系,实现儒家的“王道”政治理想;其经济思想的核心是奉行儒家“均贫富”的社会理想,以满足人民必要的生活需求、巩固“大一统”... 董仲舒的政治经济思想的核心以孔子的“仁学”及教化思想为根柢,建构德法(刑)并用,以德为主,刑为辅的治理体系,实现儒家的“王道”政治理想;其经济思想的核心是奉行儒家“均贫富”的社会理想,以满足人民必要的生活需求、巩固“大一统”国家统治为目的,抑止权贵、豪强,平衡社会财富,达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政治经济思想 儒家学说 德主刑辅 平衡社会财富
下载PDF
专门之学:两宋永嘉学脉接受程朱理学的历史语境
10
作者 吴铮强 荆鹏超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7-127,160,共12页
在复杂的学术、科举与政治局面中,北宋的周行己、许景衡以“专门之学”的方式对洛学形成了既承认其义理之学又排斥其政治应用价值的独特态度。薛季宣和陈傅良的制度之学的实践,是要修正二程理学存在的不足。叶适主张重新阐明“道之本统... 在复杂的学术、科举与政治局面中,北宋的周行己、许景衡以“专门之学”的方式对洛学形成了既承认其义理之学又排斥其政治应用价值的独特态度。薛季宣和陈傅良的制度之学的实践,是要修正二程理学存在的不足。叶适主张重新阐明“道之本统”,表现出与理学争道统的姿态,即全盘地论证自己的主张是儒学的正统。然而程朱理学在南宋仍长期被视为“专门之学”,这也为永嘉学派在承认程朱理学价值的同时又与之互争正统提供了条件。道学集团坚持“一道德”的普遍主义立场,绝不容忍对其“专门之学”的定位,结果永嘉学派在回应道学指责的过程中被动地通过“道”为“事功主义”构建了一套哲学本体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嘉学派 程朱理学 专门之学 一道德
下载PDF
《歧路灯》与“春秋决狱”渊源关系研究
11
作者 李丽平 《文学与文化》 CSSCI 2024年第1期16-25,共10页
长篇小说《歧路灯》写到谭绍闻因参与赌博而涉讼,导致对簿公堂,但官员在审案时多忽略法律条文,依据儒家纲常伦理或涉案人的身份等来判决,小说中官员审案方式与汉代董仲舒等人“春秋决狱”有异曲同工之处。汉代司法实践中“春秋决狱”的... 长篇小说《歧路灯》写到谭绍闻因参与赌博而涉讼,导致对簿公堂,但官员在审案时多忽略法律条文,依据儒家纲常伦理或涉案人的身份等来判决,小说中官员审案方式与汉代董仲舒等人“春秋决狱”有异曲同工之处。汉代司法实践中“春秋决狱”的审判方式出现在清代小说中,究其根源,和“以儒释法”、科举制度以及作者所处时代背景、人生经历等相关,从侧面说明儒家思想对社会运转的多方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歧路灯》 儒家经义 春秋决狱
下载PDF
学生德育自我评价的内省传统与日记因应
12
作者 黄小莲 陈嘉锐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24年第3期67-77,共11页
学生德育日记自我评价是基于我国近40年来德育评价领域出现的学生道德自我失语问题而提出的改革之钥。溯源儒家心性修养论所倡导的自我内省法,主张在“反省内求”所意指的自我修养中提升德性,以“为仁由己”助推学生“育己立德”的德育... 学生德育日记自我评价是基于我国近40年来德育评价领域出现的学生道德自我失语问题而提出的改革之钥。溯源儒家心性修养论所倡导的自我内省法,主张在“反省内求”所意指的自我修养中提升德性,以“为仁由己”助推学生“育己立德”的德育自主评价目标导向。学生德育日记评价通过学生对道德事件的价值判断唤醒道德自我知觉和道德提升感,实现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帮助学生在日记叙事的自我反思中完成对道德情感的自我倾诉,发挥道德自豪对道德行为品质的强化功用,寻得道德内疚的疏解路向;适应学生道德动态发展特点,以合其志功的评价导向引导学生关注自身道德纵向发展。日记评价实践路向聚焦于日记自评与语文写作的融合、增值评价与过程评价的联合、自我隐私与坦诚沟通的和合,为学生道德自我评价提供适切的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评价 日记 内省传统 儒家心性修养论 学生德育评价改革
下载PDF
从关怀伦理视角论古典儒家的道德教育基础与教师职责——基于儒家义务论与儒家美德伦理学的反思
13
作者 李明书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3期48-55,共8页
儒家与西方伦理学的比较自康德义务论至美德论的发展已有一段时间,受到康德义务论与美德论诠释儒家的影响,古典儒家的道德教育基础易于被视为理性的道德原则与美德,而教师的职责即在于教导学生如何实践道德原则与美德。关怀伦理学视角... 儒家与西方伦理学的比较自康德义务论至美德论的发展已有一段时间,受到康德义务论与美德论诠释儒家的影响,古典儒家的道德教育基础易于被视为理性的道德原则与美德,而教师的职责即在于教导学生如何实践道德原则与美德。关怀伦理学视角进入儒家研究领域之后,认为道德教育的基础是自然情感的关怀,以关怀为基础,才能真诚地行使道德原则与美德。以关怀伦理视角反思义务论与美德论,可证明古典儒家的道德教育也是以关怀为基础,而教师的职责应是教导学生发挥关怀的情感以从事道德的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怀伦理 古典儒家 道德教育 教师 职责
下载PDF
“情”在儒家伦常秩序中的地位——以胡安国《春秋传》为例
14
作者 徐建勇 张青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7,共7页
胡安国《春秋传》以“情”为基点,通过“爱”与“畏”两种本真情之样态运作,分别从横向和纵向上构建了五伦亲疏格局和三伦社会政治治理次序,为宗法秩序的正当性找到了情感认同根基。基于此,胡安国又以“父子”这根人伦主轴为发端,通过... 胡安国《春秋传》以“情”为基点,通过“爱”与“畏”两种本真情之样态运作,分别从横向和纵向上构建了五伦亲疏格局和三伦社会政治治理次序,为宗法秩序的正当性找到了情感认同根基。基于此,胡安国又以“父子”这根人伦主轴为发端,通过对“孝”与“敬”的进一步伸张,以家庭秩序等差建构为起点支持,以此达成政治秩序建构之目的。为规范伦常秩序运行的实践路径,胡安国遵循“称情节文”的逻辑理路,通过礼与情的互动,最终以“乐”使二者沟通并契合,为伦常秩序的合理性提供治世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安国 春秋传 儒家 伦常秩序
下载PDF
牟宗三对儒家无神论的判定
15
作者 张望玉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78-83,122,共7页
20世纪思想界对于儒家与宗教关系的反思中,牟宗三基于无神论立场,通过对“神为何物”“神在何方”“神归何处”三个问题的回答,表明儒家不同于西方有神论宗教,而是一种成德之教。分别而言,对于“神为何物”,儒家并未发展人格神观念,而... 20世纪思想界对于儒家与宗教关系的反思中,牟宗三基于无神论立场,通过对“神为何物”“神在何方”“神归何处”三个问题的回答,表明儒家不同于西方有神论宗教,而是一种成德之教。分别而言,对于“神为何物”,儒家并未发展人格神观念,而是以“神”描述道德理性的作用;对于“神在何方”,儒家只借用神性形容道德创造活动的庄严感与敬畏感、无限性与超越性,表现在成圣成贤的功夫与境界上,以及道德理性实现自身于社会秩序的建构与历史文化的生成中;对于“神归何处”,在儒家的道德形上学中,万物存在的价值与道德实践的圆满,无需人格神担保。牟宗三在沟通儒家与现代社会时,高扬人的道德主体性,始终坚持无神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牟宗三 儒家 无神论 道德形上学
下载PDF
胡瑗“明体达用”的政治思想及实践
16
作者 管才君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68-72,共5页
胡瑗“明体达用”既是宋学精神的体现,也是治国施政的纲领,具有丰富的政治思想内涵。胡瑗“明体达用”以“仁义礼乐”为政治原则,以“大中之道”为政治策略,追求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政治理想,成为范仲淹、王安石变法的重要学... 胡瑗“明体达用”既是宋学精神的体现,也是治国施政的纲领,具有丰富的政治思想内涵。胡瑗“明体达用”以“仁义礼乐”为政治原则,以“大中之道”为政治策略,追求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政治理想,成为范仲淹、王安石变法的重要学术资源和理论基础,被广泛运用于政治实践,影响并推动了北宋时期的政治改革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体达用 政治 仁义礼乐 大中之道 变法革新
下载PDF
传统文化视域下的道德韧性培塑策略
17
作者 王璐颖 黄强 常运立 《中国医学伦理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4-238,共5页
道德韧性为面对道德困境的情况时积极应对的能力,其构成要素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融洽的关系和平和的内心。中华民族是有韧性的民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了丰富的道德韧性思想,比如“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 道德韧性为面对道德困境的情况时积极应对的能力,其构成要素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融洽的关系和平和的内心。中华民族是有韧性的民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了丰富的道德韧性思想,比如“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苟志于仁,无恶也”。古人认为人的韧性可以端正道德动机,让人在逆境中排除万难,奋勇向前。古人的思想智慧可为今天培塑道德韧性提供建议咨询。因此,需要借鉴传统文化,强化道德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 道德韧性 儒家伦理
下载PDF
论儒家“敬”思想及其当代德育价值
18
作者 陈行 《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87-92,共6页
儒家“敬”思想能够帮助道德个体深化自我认知、提升修养,从而促进道德自觉和自律。通过对这一思想的产生与演进、主要内涵及社会功能进行梳理,可以挖掘其蕴含的道德价值,以启示当今的立德树人工作。
关键词 儒家思想 德育
下载PDF
儒家“乡愿”批判的再审视——兼以康德“道德哲学”为视角的探讨
19
作者 姚凯文 张其成 《社会科学论坛》 2024年第5期47-57,共11页
通过对传统儒家“乡愿”内涵与外延的深入剖析,可以发现儒家无法由外而内地判断“他者”乡愿之“实”,且在儒家家本位视角下,“愿”者之种种表现往往被冠以孝悌之名,但扩大到“乡”之范围却变成了众矢之的,这其中所折射的是儒家的道德... 通过对传统儒家“乡愿”内涵与外延的深入剖析,可以发现儒家无法由外而内地判断“他者”乡愿之“实”,且在儒家家本位视角下,“愿”者之种种表现往往被冠以孝悌之名,但扩大到“乡”之范围却变成了众矢之的,这其中所折射的是儒家的道德哲学问题。从康德的“自由意志”与“定言命令”观照,可以发现其对于乡愿的判断是由“自我”出发的,而如果乡愿不能推广到普遍的“乡”中,那么不能也不应该在“家”的小范围中践行。此外,康德的道德哲学洞见了“根本恶”的存在,并为“第三种”乡愿提供了存在论的辩护,而儒家则显然缺少对“本心”“本性”自明性问题的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愿 儒学 康德 道德 根本恶
下载PDF
儒家“三达德”对青年道德人格培育的时代启示 被引量:1
20
作者 孙可兴 袁笑笑 《晋中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0-23,共4页
“仁”“智”“勇”“三达德”蕴含儒家思想精髓要义,对新时代青年道德人格培养具有启示意义。将儒家“三达德”融入青年道德人格培养过程,与新时代青年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中华传统美德中汲取道德滋养、从自身内省中... “仁”“智”“勇”“三达德”蕴含儒家思想精髓要义,对新时代青年道德人格培养具有启示意义。将儒家“三达德”融入青年道德人格培养过程,与新时代青年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中华传统美德中汲取道德滋养、从自身内省中提升道德修养的现实要求相契合,可以帮助新时代青年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推进自觉的道德养成,进而指引积极的道德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育有智慧、品德好、敢担当的新时代青年生力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个结合” 儒家“三达德” 青年道德人格培育 时代价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