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2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ormation of a Quasi-Stationary Discharge in the Explosive-Emission Electron Sources
1
作者 Eduard N. Abdullin Gennady P. Bazhenov Yury P. Bazhenov Alexander V. Morozov 《Journal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2012年第7期1177-1182,共6页
关键词 电子源 发射型 电爆炸 准稳态 电子发射能力 等离子体产生 空间电荷 等离子体发射
下载PDF
Production of intense highly charged ion beams by IMP 14.5 GHz electron cyclotron resonance ion source
2
作者 ZHAO Hong-Wei, ZHANG Zi-Min, ZHANG Xue-Zhen, ZHAO Yu-Bin, GUO Xiao-Hong, LIU Zhan-Wen, LI Xi-Xia, WANG Yi-Fang, WEI Bao-Wen (Institute of Modern Physics,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Lanzhou 730000)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iques》 SCIE CAS CSCD 2000年第3期145-149,共5页
A new 14.5 GHz Electron Cyclotron Resonance (ECR) ion source has been constructed over the last two years. The source was designed and tested by making use of the latest results from ECR ion source development, such a... A new 14.5 GHz Electron Cyclotron Resonance (ECR) ion source has been constructed over the last two years. The source was designed and tested by making use of the latest results from ECR ion source development, such as high mirror magnetic field, large plasma volume, and biased probe. 140uA of O^7+, 185uA of Ar^11+ and 50uA of Xe^26+ could be produced with a RF power of 800 W. The intense beams of highly charged metallic ions are produced by means of the method of a metal evaporation oven and volatile compound through axial access. The test results are 130uA of Ca^11+, 70uA of Ca^12+ and 65uA of Fe^lo+. The ion source has been put into operation for the cyclotron at the institute of Modern Physics (IM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回旋加速器 离子源 束流稳定性 带电离子束 金属离子 ECR
全文增补中
Oil accumulation related to migration of source kitchens in the Lukeqin structural belt, Turpan-Hami Basin, China 被引量:2
3
作者 Liu Bo Huang Zhilong +2 位作者 Tu Xiaoxian Sang Tingyi Chen Xuan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3期355-361,共7页
The Lukeqin structural belt is the main heavy oil accumulation zone in the Turpan-Hami Basin. The recent discovery of light oil in the Triassic indicates that there may be multiple source kitchens contributing to the ... The Lukeqin structural belt is the main heavy oil accumulation zone in the Turpan-Hami Basin. The recent discovery of light oil in the Triassic indicates that there may be multiple source kitchens contributing to the oil accumulation. According to oil geochemical analysis and oil-source correlation, the oil in deep and shallow reservoirs of the Lukeqin Oilfield presents different physical and saturated hydrocarbon mass spectrum characteristics. The Triassic heavy oil is from the northern Upper Permian lacustrine source rocks, and the light oil represented by the Yudong-9 Well is from the northwestern Lower Jurassic coal-measure source rocks. The timing of oil charging was determined by K/Ar isotope dating, reservoir fluid inclusion analysis and the evolution history of different source rocks. In summary, the accumulation process consists of two stages. From the end of Triassic to early Jurassic, the northern Permian source kitchen generated a considerable amount of oil, which was finally degraded to heavy oil, migrated to the south and then accumulated. The northwestern Jurassic coal-measure source kitchen began to generate oil at the end of Cretaceous, while the northern source kitchen could only generate a little hydrocarbon. The heavy oil and the light oil have different source rock locations, migration directions and accumulation times. The migration of hydrocarbon source kitchens affects the distribution of heavy oil and light oil reservoirs at the present t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克沁构造带 积累过程 吐哈盆地 油源岩 迁移 湖相烃源岩 厨房 中国
下载PDF
Simulation and Design of Tentative Muon Source Based on CSNS 被引量:1
4
作者 许文贞 刘艳芬 叶邦角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12年第6期469-472,共4页
This paper presents a conceptual design for the first tentative surface muon source based on the proton beam provided by China Spallation Neutron Source (CSNS). We have calculated the optimal parameters of solid muon ... This paper presents a conceptual design for the first tentative surface muon source based on the proton beam provided by China Spallation Neutron Source (CSNS). We have calculated the optimal parameters of solid muon target, in which the method of Monte Carlo simulation is used to obtain the optimal muon beam parameters, such as beam fluence rate, momentum spread and phase space distribution. A simple muon transport beamline system was also designed, which could transport the muons emitted from the muon target into the experimental area, where positrons from muon decay in a test sample are detected by a spectrometer. The beam optics of this new beam line is also describ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设计 Μ介子 蒙特卡罗模拟方法 散裂中子源 束光学系统 仿真 相空间分布 最优参数
下载PDF
Control Power Source of PV-10 Piezoelectric Crystal Valve
5
作者 RAO Min MAO Shaofu SHANGGUAN Yangxi 《Southwestern Institute of Physics Annual Report》 2004年第1期157-158,共2页
关键词 能量源 压电晶体管 充电电路 连续可控制性 原子能技术应用
下载PDF
Charge Breeding Simulations in a Hollow Electron Beam
6
作者 Vincenzo Variale 《Journal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2013年第3期596-602,共7页
关键词 空心电子束 电荷态 育种 放射性离子束 充电状态 模拟 放射性同位素 电子束离子源
下载PDF
高压大功率SiC MOSFETs短路保护方法
7
作者 汪涛 黄樟坚 +3 位作者 虞晓阳 张茂强 骆仁松 李响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83-1595,共13页
碳化硅(SiC)MOSFETs短路承受能力弱,研究其短路保护方法成为保障电力电子设备安全运行的重要课题。现有方法大多围绕低压小功率SiC MOSFETs,然而随着电压和功率等级的提升,器件特性有所差异,直接套用以往设计难以实现高压大功率SiC MOSF... 碳化硅(SiC)MOSFETs短路承受能力弱,研究其短路保护方法成为保障电力电子设备安全运行的重要课题。现有方法大多围绕低压小功率SiC MOSFETs,然而随着电压和功率等级的提升,器件特性有所差异,直接套用以往设计难以实现高压大功率SiC MOSFETs的快速、可靠保护。该文首先详细研究了几种常用短路检测方法;其次基于高压大功率SiC MOSFETs器件特性,深入对比分析了不同短路检测方法的适用性,提出一种阻容式漏源极电压检测和栅极电荷检测相结合的短路保护方法;最后搭建了实验平台验证所提方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在硬开关短路故障(hard switching fault,HSF)下,保护响应时间缩短了1.4μs,短路能量降低了62.5%;且能可靠识别负载短路故障(fault under load,FU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 MOSFETs 高压大功率 短路保护 器件特性 漏源极电压 栅极电荷
下载PDF
计及源荷不确定性的智能小区能源系统两阶段鲁棒优化调度
8
作者 杨安全 代红 +2 位作者 赵清松 钟浩 马辉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0-85,共16页
为解决电力系统中电源侧和负荷侧的不确定性对电网调度计划的影响,针对电源侧,考虑风电与光伏出力的不确定性,分别建立风电与光伏的概率密度函数模型,通过拉丁超立方采样方法生成场景并进行缩减,从而得出风电与光伏出力区间;针对负荷侧... 为解决电力系统中电源侧和负荷侧的不确定性对电网调度计划的影响,针对电源侧,考虑风电与光伏出力的不确定性,分别建立风电与光伏的概率密度函数模型,通过拉丁超立方采样方法生成场景并进行缩减,从而得出风电与光伏出力区间;针对负荷侧,考虑柔性负荷对电网消峰填谷的作用,提出基于智能小区的综合需求响应两阶段鲁棒优化模型。在日前阶段,以电网系统运行成本和碳交易成本最小为优化目标,考虑源荷的不确定性,基于价格需求响应模型,从而确定日前调度方案。在日内阶段,基于日前阶段优化结果,以智能小区运行成本和碳交易成本最小为优化目标,建立两阶段鲁棒优化模型,通过列约束生成(column-and-constraint generation,C&CG)算法将目标函数进行转换,采用Karush-Kuhn-Tucker条件和Big-M约束方法将max-min形式优化问题转化为混合整数线性规划(mixed integer linear programming,MILP)模型。最终,通过算例验证了所提模型的正确性以及算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荷不确定性 综合需求响应 两阶段鲁棒优化 智能小区 柔性负荷
下载PDF
考虑负荷时空均衡和弹性响应的电动汽车快充电价定价策略
9
作者 蔡小婷 杨健维 +2 位作者 廖凯 何正友 向悦萍 《电力自动化设备》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4-102,共9页
为了引导电动汽车有序充电,提出了一种考虑负荷时空均衡和弹性响应的电动汽车快充电价定价策略。引入交通流理论描述交通路网,建立电动汽车快充负荷时空分布模型;考虑配电网调度和电动汽车快充负荷的弹性需求,构建源-荷互动下的快充电... 为了引导电动汽车有序充电,提出了一种考虑负荷时空均衡和弹性响应的电动汽车快充电价定价策略。引入交通流理论描述交通路网,建立电动汽车快充负荷时空分布模型;考虑配电网调度和电动汽车快充负荷的弹性需求,构建源-荷互动下的快充电价定价架构,并基于潮流追踪法从时空双维度推导快充电价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计及电动汽车负荷弹性响应特性,以提升配电网的负荷均衡性为目标,建立快充电价定价策略,并通过迭代算法求解该定价策略。算例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定价策略能够有效引导电动汽车进行有序快充,激励电动汽车用户与配电网友好互动,提升负荷的时空分布均衡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汽车 时空分布 快充电价 交通流 负荷均衡 弹性响应 源-荷互动 配电网
下载PDF
四川盆地金秋气田:一个典型以中生界沉积岩为氦源岩的含氦-富氦气田
10
作者 张宝收 张本健 +5 位作者 汪华 陈践发 刘凯旋 豆霜 戴鑫 陈双玲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5-199,共15页
氦气成藏长期以来研究较少,成藏条件与成藏机理还不十分清楚,氦源岩类型和形成条件争议较大。通过解剖含氦-富氦的金秋气田认为:(1)金秋气田氦气含量主要分布在0.05%~0.10%,平均为0.07%,部分井含量超过0.10%,最高为0.20%。同位素分析认... 氦气成藏长期以来研究较少,成藏条件与成藏机理还不十分清楚,氦源岩类型和形成条件争议较大。通过解剖含氦-富氦的金秋气田认为:(1)金秋气田氦气含量主要分布在0.05%~0.10%,平均为0.07%,部分井含量超过0.10%,最高为0.20%。同位素分析认为氦气为壳源成因,没有幔源的贡献。(2)金秋气田是一个典型以中生界沉积岩为氦源岩的含氦-富氦气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和侏罗系具有较高的铀、钍元素含量和较大的地层厚度,在金秋地区具有较高的氦气生气强度,是形成含氦-富氦气藏的氦源基础。氦气应该主要来源于侏罗系储层,而非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烃源岩层系。(3)金秋气田含氦-富氦气田的形成受3个主要因素控制,具有高氦气生气强度的氦源岩提供了很好的物质基础;具有适度充注强度的烃类气体的存在有利于氦气富集;地层抬升剥蚀温、压下降导致的原位溶解氦气脱溶作用是氦气富集的有益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注强度 溶解度 脱溶量 氦气生气强度 氦源岩 氦气 金秋气田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基于新型拓扑结构的直流充电桩负荷建模与仿真
11
作者 李华捷 李培强 《福建理工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30-38,共9页
为解决电动汽车充电桩充电效率低的问题,以契合高功率因数运行,提高充电效率为应用背景,提出了一种新型拓扑结构的直流充电桩,该结构由三相电压型PWM整流器和半桥LLC谐振变换器组成。运用双闭环控制方法及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技术作为控制... 为解决电动汽车充电桩充电效率低的问题,以契合高功率因数运行,提高充电效率为应用背景,提出了一种新型拓扑结构的直流充电桩,该结构由三相电压型PWM整流器和半桥LLC谐振变换器组成。运用双闭环控制方法及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技术作为控制策略,得出其在不同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及外特性。基于Matlab/Simulink平台,搭建了一台100 kW/500 V输出的实验样机,仿真结果表明:在双闭环及空间矢量脉宽调制的控制策略下,该新型结构可实现高功率因数运行、输出电压稳定的功能,验证了该结构可提高充电效率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充电桩 三相电压型PWM整流器 空间矢量脉宽调制 LLC谐振变换器
下载PDF
Constant frequency operation of parallel resonant converter for constant-current constant-voltage battery charger applications 被引量:1
12
作者 Taha Nurettin GüCIN Muhammet BIBEROGLU Bekir FINCAN 《Journal of Modern Power Systems and Clean Energy》 SCIE EI CSCD 2019年第1期186-199,共14页
This paper proposes a design and control approach to parallel resonant converter(PRC) based battery chargers.The proposed approach is particularly suitable for the constant-current constant-voltage(CC-CV)charging meth... This paper proposes a design and control approach to parallel resonant converter(PRC) based battery chargers.The proposed approach is particularly suitable for the constant-current constant-voltage(CC-CV)charging method, which is the most commonly utilized one.Since the PRC is operated at two different frequencies for each CC and CV charging modes, this approach eliminates the need for complicated control techniques such as the frequency-control and phase-shift-control.The proposed method not only simplifies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processes of the converter unit but also simplifies the design of output filter configuration and decreases the number of the required compon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charger.The proposed method is confirmed by two experimental setup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signed charger circuit ensured a very stable constant current in CC charging phase, where the charging current is fixed to 1.75 A.Although a voltage increase in CV phase is observed, the charger circuit is able to decrease the charging current to 0.5 A in CV phase, as depicted in battery data-sheet.The efficiency of the charger is figured out to be in the range of 86%-93% in the first setup, while it is found to be in the range of 78%-88% in the second setup,where a high frequency transformer is employ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sonant converter Parallel resonant converter Battery charger constant-current constant-voltage(CC-CV)charging
原文传递
随机环境下电动汽车充电实时管理与优化控制算法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迪迪 杨益菲 +3 位作者 杨玉荟 邹艳丽 王小华 黎新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9,共9页
电动汽车的规模日益壮大,对其充电行为进行自适应管理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从充电服务商的角度出发,协同可再生能源和储能设备,并计及电网的时变电价和电动汽车充电可容忍时延,基于Lyapunov优化理论提出随机环境下的电动汽车充电实时管... 电动汽车的规模日益壮大,对其充电行为进行自适应管理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从充电服务商的角度出发,协同可再生能源和储能设备,并计及电网的时变电价和电动汽车充电可容忍时延,基于Lyapunov优化理论提出随机环境下的电动汽车充电实时管理和优化控制算法,旨在最大化充电服务商的利益,即最小化购电成本.理论性能分析证明,所提算法无需可再生能源出力、充电需求和时变电价的先验统计信息,就能使优化目标趋近最优值.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可以有效减少充电服务商的购电成本,相比于基准贪婪算法可降低27.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汽车 充电调度 随机环境 智能电网 可再生能源
下载PDF
考虑储能荷电状态的风储联合调频控制策略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小莲 覃世球 +3 位作者 张仰飞 郝思鹏 武启川 张金华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4120-4130,共11页
储能配合风电参与调频可以改善一次调频效果,但储能荷电状态(state of charge,SOC)接近上下限值时会出现储能功率不足,此时储能SOC保护与调频效果很难兼顾。综合考虑风速和负荷随机变化的复杂工况下的调频需求,提出一种考虑储能SOC的风... 储能配合风电参与调频可以改善一次调频效果,但储能荷电状态(state of charge,SOC)接近上下限值时会出现储能功率不足,此时储能SOC保护与调频效果很难兼顾。综合考虑风速和负荷随机变化的复杂工况下的调频需求,提出一种考虑储能SOC的风储联合调频控制策略,在SOC处于标准值附近时储能以最大下垂系数充放电,在储能SOC偏高或偏低时采用考虑SOC自适应的充放电控制策略保护SOC,同时风电机组通过变下垂控制弥补储能出力不足,以此改善调频效果。最后,通过MATLAB/Simulink仿真及风−储联合调频实验平台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一次调频和SOC自适应调频方法,本文所提策略的频率偏移度及SOC偏移度均有明显降低,所提控制策略兼顾了调频效果及SOC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储系统 一次调频 储能SOC优化 自适应充放电控制 源荷功率波动
下载PDF
考虑源荷不确定性的氢能微网容量优化配置 被引量:1
15
作者 袁铁江 杨洋 +1 位作者 李瑞 蒋东方 《中国电力》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1-32,共12页
针对电热气耦合微网存在的能源利用率低、鲁棒性难以控制的问题,提出考虑源荷不确定性的氢能微网容量优化配置方法。首先,利用氢储能、电锅炉和有机朗肯循环(organic Rankine cycle,ORC)系统增加传统微网的电热气转换途径,构建多能耦合... 针对电热气耦合微网存在的能源利用率低、鲁棒性难以控制的问题,提出考虑源荷不确定性的氢能微网容量优化配置方法。首先,利用氢储能、电锅炉和有机朗肯循环(organic Rankine cycle,ORC)系统增加传统微网的电热气转换途径,构建多能耦合、低碳高效的氢能微网;然后,提出一种基于有序聚类算法和模糊C均值(fuzzy C-means,FCM)聚类算法的电负荷-风电出力典型日选取方法,以年化总成本最小为优化目标,计及功率平衡、设备运行、储氢系统和天然气管道等约束,建立氢能微网容量优化配置模型;最后,对某工业园区的实际数据进行分析,得到系统中各设备的优化配置方案以及成本大小,并进行灵敏度分析,验证了所提模型可有效降低系统总成本、减少碳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网 氢能 源荷不确定性 电热气耦合 容量优化配置
下载PDF
高轨长寿命卫星电源子系统充放电的设计与试验验证
16
作者 王锴 马力君 +1 位作者 邵兰娟 李文华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514-1518,共5页
针对GEO轨道卫星电源子系统产品的在轨应用需求,开展了电源子系统设计和试验验证工作。子系统采用“三域”全调节100 V母线,设计了充放电调节模块完成锂离子蓄电池组的充放电功能。充电调节功能采用冷备份电路设计,硬件控制电路实现恒... 针对GEO轨道卫星电源子系统产品的在轨应用需求,开展了电源子系统设计和试验验证工作。子系统采用“三域”全调节100 V母线,设计了充放电调节模块完成锂离子蓄电池组的充放电功能。充电调节功能采用冷备份电路设计,硬件控制电路实现恒流恒压充电;放电调节功能采用升压电路并联形式工作在热备份状态。介绍了电源子系统的充放电功能的设计思路,通过开展地面试验对电源子系统的充放电功能进行验证,结合试验数据和测试波形对关键参数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的设计方法和试验验证情况可以为GEO轨道卫星的电源子系统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源子系统 充放电 GEO轨道
下载PDF
高能同步辐射光源直线加速器初期调束取得重要进展
17
作者 孟才 曹建社 +18 位作者 何大勇 何平 焦毅 康玲 康文 李健 李京祎 林国平 龙锋利 齐欣 屈化民 宋洪 随艳峰 王生 徐刚 叶强 张旌 张敬如 潘卫民 《强激光与粒子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9-81,共3页
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是中国第一台第四代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其加速器由直线加速器、增强器、储存环及输运线组成。报道了HEPS直线加速器的初期束流调试重要进展。HEPS直线加速器是一台500 MeVS波段常温直线加速器,由热阴极电子枪、聚... 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是中国第一台第四代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其加速器由直线加速器、增强器、储存环及输运线组成。报道了HEPS直线加速器的初期束流调试重要进展。HEPS直线加速器是一台500 MeVS波段常温直线加速器,由热阴极电子枪、聚束系统、主直线加速器构成。在按时完成设备加工、安装和老练的基础上,于2023年3月9日启动束流调试,当天实现束流全线贯通。3月14日束流能量达到500 MeV,束团电荷量达到2.5 nC。经过测量,直线加速器出口束流能散0.4%,能量稳定度0.06%,水平和垂直几何发射度分别为233 nm和145 nm。目前直线加速器束团电荷量可达到7.0 nC,相关束流调试正在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PS直线加速器 高能同步辐射光源 束流调试 束流能量 束团电荷量
下载PDF
联合多源分析的罪名预测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彭韬 杨亮 +3 位作者 张琍 毛国庆 林鸿飞 任璐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90-296,共7页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逐步在司法领域落地与应用,法律人工智能的研究成果极大地提升了司法从业人员的工作效率。罪名预测作为法律人工智能的重要核心应用之一,旨在根据案件描述预测犯罪主体触犯的刑法罪名。针对目前罪名预测研究仅依赖于单...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逐步在司法领域落地与应用,法律人工智能的研究成果极大地提升了司法从业人员的工作效率。罪名预测作为法律人工智能的重要核心应用之一,旨在根据案件描述预测犯罪主体触犯的刑法罪名。针对目前罪名预测研究仅依赖于单一的裁判文书数据源,但裁判文书对案件细节的阐述不够全面的问题,构建了一个结合裁判文书和庭审文书的多源联合分析数据集,将概述内容的裁判文书与囊括细节的庭审文书相结合进行罪名预测。在构建的多源联合数据集上进行了大量实验及分析,实验结果验证了裁判文书和庭审文书在信息上的互补性,为罪名预测任务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智能 罪名预测 多源联合分析
下载PDF
等离子体源型航天器主动电位控制方法
19
作者 银鸿 李得天 +3 位作者 柳青 刘海波 秦晓刚 杨生胜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811-3818,共8页
航天器与空间等离子体、高能粒子、地磁场等相互作用,会引起充放电效应,严重影响其空间任务。通过等离子体源发射人为等离子体可有效控制航天器表面电位,保障航天器运行安全,且较其他电位控制方法更灵活、高效,但国内对此研究相对基础... 航天器与空间等离子体、高能粒子、地磁场等相互作用,会引起充放电效应,严重影响其空间任务。通过等离子体源发射人为等离子体可有效控制航天器表面电位,保障航天器运行安全,且较其他电位控制方法更灵活、高效,但国内对此研究相对基础薄弱。为此,基于航天器电流平衡方程进行航天器带电理论分析,并结合球对称模型对等离子体源电位控制理论进行阐述;进一步通过SPIS(spacecraft plasma interaction system)仿真平台模拟分析空间等离子体和人为等离子体对航天器电位的影响。研究表明,在GEO轨道空间等离子体的作用下,航天器不同材料表面存在不等量带电,且电位可达−14000 V;等离子体源工作可高效地将航天器控制在−10 V以内,控制器适合安装于卫星东侧面,其净发射电流直接影响着控制效果;在上述基础上,开展了地面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利用等离子体源控制器可将−6000~−5000 V的航天器模拟件在数秒内控制至0 V左右,等离子体源电位控制技术对航天器表面高电位及不等量带电均有良好的控制效果,以上研究成果将为其空间工程化应用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带电 空间等离子体 人为等离子体 等离子体源 主动电位控制
下载PDF
独头隧道爆破冲击波传播特征与爆源因素影响分析
20
作者 周贤舜 张学民 +3 位作者 王立川 孟祥栋 张俊儒 李庆斌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92-198,共7页
为评估在隧道爆破冲击波作用下人员安全和建筑物毁伤问题,需要明晰施工隧道与交通隧道内爆破空气冲击波传播特征的区别。利用ANSYS/LS-DYNA软件对比分析独头与双向开口隧道内冲击波传播过程的差异性,研究爆源等效炸药当量、炸药多孔起... 为评估在隧道爆破冲击波作用下人员安全和建筑物毁伤问题,需要明晰施工隧道与交通隧道内爆破空气冲击波传播特征的区别。利用ANSYS/LS-DYNA软件对比分析独头与双向开口隧道内冲击波传播过程的差异性,研究爆源等效炸药当量、炸药多孔起爆及爆源位置等因素对爆破冲击波传播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独头隧道内爆破冲击波传播经历三维球面波逐渐转换至一维平面波的3阶段变化模式,且独头隧道端部边界约束初始球面波几何扩散,经壁面反射叠加的超压增幅达20%;爆源炸药当量影响着波阵面变化,3阶段变化模式的波阵面转换位置与炸药当量呈幂函数负相关关系,随炸药当量提高而在更接近爆源位置转换;多炮孔起爆工况近场超压更大,而进入远场一维平面波传播区域,多炮孔起爆和爆源位置对冲击波超压分布特征影响有限;与单个爆源中心起爆工况相比,超压相对误差小于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头隧道 爆破冲击波 传播特征 瀑源 多炮孔起爆 等效炸药当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