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德日近代立宪主义思想的隔代“同频共振”
1
作者 洪骥 《南大日本学研究》 2024年第1期139-158,共20页
德日两国同作为二战战败国,在近代国制的构建上体现出较大的共性特征。其主要原因可归结为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官方对于“德国模式”的狂热追捧与模仿,具体到国内法治领域,最典型的表现便是1889年《明治宪法》对于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 德日两国同作为二战战败国,在近代国制的构建上体现出较大的共性特征。其主要原因可归结为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官方对于“德国模式”的狂热追捧与模仿,具体到国内法治领域,最典型的表现便是1889年《明治宪法》对于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参考借鉴。但这只是一条“明线”,即官方的、国家制度层面的实然状态。在其背后,还隐藏着一条“暗线”,即民间的、思想精神领域的应然状态,抑或是一种当时日本进步知识分子的“理想型”。这便是活跃于自由民权运动时期的日本近代启蒙思想家植木枝盛的宪治思想,其草拟的“宪法私案”虽未被官方认可,但背后的精神与1849年德国《法兰克福宪法》跨越时代的共鸣,共享了近代立宪主义限制君权、保障自由的基本要素,达到了一种“同频共振”的效果。这两部宪法(草案)又分别连接着德日两国二战以后的新宪法与国制,因此,将它们分别视为各自近代立宪主义草创期的思想源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兰克福宪法》 近代立宪主义 日本宪法私案 植木枝盛
下载PDF
“五五宪草”的历史回顾与宪政反思 被引量:2
2
作者 汪新胜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5期36-41,共6页
"五五宪草"是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在文化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的较量、内忧外患的历史背景下制定的。"五五宪草"虽然没有走出工具性宪法的历史窠臼,但对当今中国的宪政建设有一定的启示:从内容和制定过程来看,制订者... "五五宪草"是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在文化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的较量、内忧外患的历史背景下制定的。"五五宪草"虽然没有走出工具性宪法的历史窠臼,但对当今中国的宪政建设有一定的启示:从内容和制定过程来看,制订者努力寻求本土资源与西方宪政文化的融合,充分体现出中西法律文化的冲突和平衡;制定过程中,执政当局对于社会舆论给予了较大的自由空间,使政府与民间在制宪过程中形成比较良好的沟通与互动;宪草制定者在充分考虑国家的政治生态的前提下,对宪法的实行给予极大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五宪草 完政 反思
下载PDF
物权法草案涉宪争议观点评述与思考 被引量:6
3
作者 田飞龙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79-87,共9页
物权法草案调动了宪法学界和民法学界最主要的学术资源进行了一定的对话和讨论。在“违宪论”与“合宪论”之间,各自所持的理由很不相同。物权法草案最重要的争议是其中的涉宪争议,这一争议既暴露了部分民法学者宪法意识的淡薄,也暴露... 物权法草案调动了宪法学界和民法学界最主要的学术资源进行了一定的对话和讨论。在“违宪论”与“合宪论”之间,各自所持的理由很不相同。物权法草案最重要的争议是其中的涉宪争议,这一争议既暴露了部分民法学者宪法意识的淡薄,也暴露了部分宪法学者以“理想宪法”或“观念宪法”替代“现实宪法”的理论操作。涉宪争议的实质是民法的法治主义与宪法的宪政主义之争,法治与宪政的辩证关系还没有被学界充分厘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权法草案 涉宪争议 法治 宪政
下载PDF
论立法过程中法律草案合宪性的判断标准 被引量:15
4
作者 邢斌文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61-72,共12页
根据实践梳理立法过程中法律草案合宪性判断标准,有助于从操作层面为我国合宪性审查工作提供技术支持。法律草案的合宪性审查不是狭义上的宪法监督,也不适用合宪性推定原则,性质和立场上的不同导致法律草案的合宪性判断标准不同于法律... 根据实践梳理立法过程中法律草案合宪性判断标准,有助于从操作层面为我国合宪性审查工作提供技术支持。法律草案的合宪性审查不是狭义上的宪法监督,也不适用合宪性推定原则,性质和立场上的不同导致法律草案的合宪性判断标准不同于法律的合宪性判断标准。在立法过程中,法律草案的提案机关和审议机关可以采取柔性和隐性的手段,回避对法律草案合宪性的消极评价,也可以根据宪法文本的具体条款,确认法律草案的合宪性或对法律草案进行调整,从而确保和提高法律草案的合宪性。宪法文本作为法律草案合宪性的判断标准具有不确定性,在立法过程中需要平衡文本与现实、政治性与规范性的关系,并理性看待宪法文本失灵的特殊情况,在推进合宪性审查的过程妥善应对相关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宪性 法律草案 立法过程
下载PDF
法律草案说明中的宪法判断 被引量:5
5
作者 邢斌文 《地方立法研究》 CSSCI 2022年第1期42-58,共17页
法律草案的起草活动应当受到宪法的拘束,这是“依宪立法”和“依法立法”的应有之义。法律草案说明是重要的立法背景资料,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宪法判断。起草部门在法律草案说明中援用宪法论证法律草案的合宪性是宪法影响法律起草活动的集... 法律草案的起草活动应当受到宪法的拘束,这是“依宪立法”和“依法立法”的应有之义。法律草案说明是重要的立法背景资料,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宪法判断。起草部门在法律草案说明中援用宪法论证法律草案的合宪性是宪法影响法律起草活动的集中体现。经验研究发现,法律草案说明中的宪法判断发挥了确认立法权来源、明确法律草案内容的宪法依据、宣示法律草案整体合宪性的功能。起草部门在法律草案说明中对特定的宪法问题进行阐述,有助于强调法律草案的合宪性,推动相关宪法问题的讨论,揭示和消除法律草案中可能存在的宪法争议。虽然法律草案说明不具有法律上的拘束力,但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应当遵循党中央在草案说明中作出的宪法判断,充分尊重委员长会议在法律草案中作出的宪法判断,认真考虑全国人大其他专门委员会作出的宪法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起草 草案说明 合宪性 宪法判断 依宪立法
下载PDF
论法律草案合宪性的双轨审查机制
6
作者 李昱辰 《宜宾学院学报》 2022年第11期1-13,共13页
通过对原法律委员会的继承与拓展,宪法和法律委员会蕴含了“立法审查—合宪性审查”双轨审查机制,以确保法律草案合宪性。尽管法律草案合宪性审查并不是一项正式的法律制度,但现行制度结构已经预留了合宪性审查介入立法过程的制度空间... 通过对原法律委员会的继承与拓展,宪法和法律委员会蕴含了“立法审查—合宪性审查”双轨审查机制,以确保法律草案合宪性。尽管法律草案合宪性审查并不是一项正式的法律制度,但现行制度结构已经预留了合宪性审查介入立法过程的制度空间。在双轨审查机制中,立法审查与合宪性审查在宪法文本的“解释”基础、作出或回避宪法判断、消弭宪法争议方式以及程序形态等方面存在功能互补,并由此在法律草案合宪性问题上形成“制度功能分工”。在此基础上,法律草案合宪性的复合审查机制可以分为统一审议的前置性审查、合宪性审查的实质性审查以及表决的终局性审查三个层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草案 合宪性审查 立法审查 制度功能分工 双轨审查机制
下载PDF
国家统治条款体系化解释面临的困难——从《监察法(草案)》合宪性之争揭示的政治哲学问题谈起 被引量:4
7
作者 黎敏 《行政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5-116,共12页
"八二"宪法文本蕴含一个由结构性的国体条款—基本权利条款—政体条款组成的三重结构。总纲中以国体条款为首的四个政治性条款涉及我国国家政治统治的总体原则,类似"总则"的这四个条款与类似"分则"的第... "八二"宪法文本蕴含一个由结构性的国体条款—基本权利条款—政体条款组成的三重结构。总纲中以国体条款为首的四个政治性条款涉及我国国家政治统治的总体原则,类似"总则"的这四个条款与类似"分则"的第三章国家机构共同组成我国宪法的"国家统治条款",第二章构成宪法的"基本权利目录"。2017年以来围绕监察委建制展开的合宪性讨论揭示了我国宪法三重结构中若干关键性规范之间的内部体系张力。根据体系化解释思维,使"基本权利条款"与"政体条款"内部位阶变得复杂的规范根源是"国体条款",对国体条款政治哲学内涵的分析有助于学理上深入思考国家统治条款体系化解释的价值基准。从修宪后总纲的实证情况看,我国宪法既有三重结构的内部体系格局没有实质变化。如何进行国家统治条款体系化解释才能确保宪法权威,依旧需要学界在方法论与价值论两个层面进行理论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体系化解释 合宪性解释 国体条款 监察法草案
原文传递
THE FIRST CENTURY OF MAGNA CARTA IN CHINA: AN ACADEMIC HISTORY FROM 1840'S TO 1940'S
8
作者 JIANG Dong 《Frontiers of Law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16年第2期266-279,共14页
Magna Carta was introduced into China around the mid-19th century under the context that learning from the West was then a trend for Chinese politicians and the academia to modernize China. The English constitutionali... Magna Carta was introduced into China around the mid-19th century under the context that learning from the West was then a trend for Chinese politicians and the academia to modernize China. The English constitutionalism originating from Magna Carta was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models for China to reference. Even though the constitutional reform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failed to establish the constitutionalism in China, the strive for rule of law and democracy in China was never disrupted from then on. In the first century of Magna Carta's introduction into China, the academia used the ideas of constitutional rights, the rule of law embedded in Magna Carta to influence constitutionality in China, especially to push forward the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 and democracy. Even though the constitutionalism was not finally established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research on Magna Carta inspired the idea of constitutionalism in China. In addition, the Chinese academia realized that what China should learn was the spirit of Magna Carta, and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constitutionalism shall be based on the context of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gna Carta in China late qing constitution drafting in thehuman rightsconstitutionalism rule of law Republic of China checks onconstitutional re^brm ingovernment consensus
原文传递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的规范内涵及其立法落实 被引量:7
9
作者 程雪阳 《法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7-28,共12页
作为现代人民主权和民族国家理论的产物,“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不仅是指成文宪法在规范位阶层面构成了国内法的最高规范,而且是指成文宪法的规范内容构成了国内法的根本规范。对于拥有成文宪法典的国家而言,宪法可以视为法律体系的“... 作为现代人民主权和民族国家理论的产物,“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不仅是指成文宪法在规范位阶层面构成了国内法的最高规范,而且是指成文宪法的规范内容构成了国内法的根本规范。对于拥有成文宪法典的国家而言,宪法可以视为法律体系的“总则”。不过这一结论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法律内容都必须来自宪法,因为宪法中边界控制性规范为下位阶部门法设定的是“不可逾矩型框架”,其并不需要后者从宪法规范中找到内容依据。宪法中内容设定性规范为下位阶部门法设定的是“内容填充型框架”,确实需要通过立法具体化予以落实。相对于“法律草案合宪性说明”制度而言,“宪法依据条款”只是落实宪法内容设定性规范和“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的次优立法技术方案。就2023年新修改之后的《立法法》建立的“法律案合宪性双说明”制度而言,如何确保法律草案既落实了宪法内容设定性规范,亦不违反宪法边界控制性规范,是该制度实施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本法 法秩序统一性 宪法依据条款 法律草案合宪性说明
原文传递
论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过程中的合宪性确认 被引量:8
10
作者 邢斌文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2022年第6期102-117,共16页
由合宪性审查机关确认相关法律规范符合宪法,是兼顾宪法稳定性和适应性的重要手段。合宪性确认在凝聚宪法共识、平息合宪性争议、阻却违宪质疑等方面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宪法的全面实施与合宪性审查工作的推进,立法过程中的... 由合宪性审查机关确认相关法律规范符合宪法,是兼顾宪法稳定性和适应性的重要手段。合宪性确认在凝聚宪法共识、平息合宪性争议、阻却违宪质疑等方面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宪法的全面实施与合宪性审查工作的推进,立法过程中的合宪性确认比立法生效后的合宪性确认更为活跃。在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过程中,法律草案内容本身可以包含合宪性确认,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委员长会议、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可以在立法过程中通过各种形式确认法律草案符合宪法。有权机关应当针对立法过程中合宪性争议的性质和立法工作的需要,选择合宪性确认的启动方式,把握合宪性确认的力度,在我国现有的宪制基础上实现立法过程中合宪性确认的规范化、制度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宪性确认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立法过程 法律草案
原文传递
抗战胜利后民社党人与中国宪政制度的建立
11
作者 尹涛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31-143,共13页
抗战胜利后,民社党人追求和平民主,希望在中国建立西方式的民主宪政制度。为此,他们在参加制宪国大前后,积极促进国共和谈,努力阻止内战的爆发和进行。他们批评国民党坚持采用的《五五宪草》,是以贯彻孙中山提出的五院分权制度为名建立... 抗战胜利后,民社党人追求和平民主,希望在中国建立西方式的民主宪政制度。为此,他们在参加制宪国大前后,积极促进国共和谈,努力阻止内战的爆发和进行。他们批评国民党坚持采用的《五五宪草》,是以贯彻孙中山提出的五院分权制度为名建立国民党的独裁统治。他们所草拟的改良的宪法草案,吸收了各党派的意见,成为1946年底制宪国大通过的《中华民国宪法》的底稿,这是他们对中国宪政制度的极大贡献。在《中华民国宪法》中,作为人民代议机构的立法院权力较大,能代表人民对于掌握行政权的总统和行政院进行比较有力的监督和制约,成为与总统并立的国家权力机构,且司法院、考试院和监察院的权力基本上保持独立。这也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中华民国宪法》基本上是一部民主宪法,具有明显的历史进步意义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社党人 民主宪政制度 国共和谈五五宪草 中华民国宪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