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与历史视野——理解现行宪法文本的三重视角 被引量:6
1
作者 常安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70-184,共15页
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历史视野,可以成为理解现行宪法文本的三重方法论视角。以国家建设为线索阅读现行宪法文本,序言,可被视为制宪权与国家建设方案记载;国家机构条款,是国家治理的宪法制度供给;国家结构形式条款,体现了国家建设的空... 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历史视野,可以成为理解现行宪法文本的三重方法论视角。以国家建设为线索阅读现行宪法文本,序言,可被视为制宪权与国家建设方案记载;国家机构条款,是国家治理的宪法制度供给;国家结构形式条款,体现了国家建设的空间维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条款等内容,则起到了塑造国家认同的作用。至于如何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建设取得成功的缘由,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的本质属性以及基本经济制度等条款的宪制意义,则需要“以社会主义为方法”。最后,还需要在历史视野中理解现行宪法,历史解释本身即宪法解释的基本方法;成文宪法本身,也是阐释现代中国从哪里来、走向何方的这一宪制成长根本性命题的民族史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行宪法 国家建设 社会主义 历史视野
下载PDF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建构 被引量:3
2
作者 顾世春 胡光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110-114,共5页
为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构原则、科学构成和内在联系,较为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大组成部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为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构原则、科学构成和内在联系,较为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大组成部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辩证统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大组成部分统一性表现为它们具有相同的主题、立足点、实践基础、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差异性表现为它们现实的依据、解决的课题和发展的阶段不同.此论述为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建构原则 科学构成 内在联系
下载PDF
近代中国宪政建设的社会制约因素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宋四辈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8-81,共4页
近代中国曾开展过多次宪政运动,制定过众多宪法或宪法性文件,进行过多种宪政模式的探索和建设,但最后都失败和废弃了。制约近代中国宪政建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社会方面的主要有: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而市场经济的比重较小是经济因素;农民... 近代中国曾开展过多次宪政运动,制定过众多宪法或宪法性文件,进行过多种宪政模式的探索和建设,但最后都失败和废弃了。制约近代中国宪政建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社会方面的主要有: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而市场经济的比重较小是经济因素;农民的数量过多而市民的数量过少是阶级因素;救亡图存、富国强兵的主题是时代因素;列强的侵略和半殖民统治是国际因素。探索、总结这些社会制约因素和经验教训,对于当代以宪政建设为核心的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 中国 宪政建设 社会制约因素 阶级
下载PDF
浅论构建和谐社会的几个理论问题 被引量:2
4
作者 徐黎明 赵斌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97-101,110,共6页
“和谐社会”战略构想的提出,是党中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宪政制度的完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保证;公平公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取向;政府职能转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而宪政的实施... “和谐社会”战略构想的提出,是党中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宪政制度的完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保证;公平公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取向;政府职能转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而宪政的实施,首先要有社会成员本身的思想意识的觉悟与提高。社会成员要求公平正义,而政府则是公平这种公共产品最主要的供给者,要完成这一任务,政府必须转变政府职能,将主要力量投入到公共服务上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社会 宪政建设 公民意识 社会公平 政府转型
下载PDF
论政治体制改革的法治路径与法律文化氛围 被引量:1
5
作者 文正邦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74-79,4,共6页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建设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法治路径。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建设的内在必然联系是: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以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为主要任务,监督和制约公共权力,推进"...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建设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法治路径。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建设的内在必然联系是: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以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为主要任务,监督和制约公共权力,推进"善政"体系建设,强调积极而稳妥地推进这两项工作。政治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需要良好的法律文化氛围相呼应,即确立和发展民本位、社会本位、权利本位、权受制于法、权力制衡、慎用权力、敬畏用权的习俗和观念;确立和发展一把手身先垂范带头接受监督,以及对腐败零容忍的舆论导向和观念;确立和发展主权在民,人民群众应积极主动创造和争取幸福和正义、真正当家做主的习俗、观念和信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建设 民主与法治 法律文化
下载PDF
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建设历程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2
6
作者 陈仁涛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35-39,共5页
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和平、稳定的社会主义宪政秩序的必由之路。从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到2004年现行宪法修正案的公布与实施,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建设... 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和平、稳定的社会主义宪政秩序的必由之路。从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到2004年现行宪法修正案的公布与实施,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建设走过了整整50年的风雨历程。考察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建设的历程,总结历史经验,可以为当前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启迪和历史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社会主义 宪政建设 历程 启示
下载PDF
论宪政视域下社会公正观的建构 被引量:1
7
作者 杨亮军 《学术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4-50,共7页
随着改革开放逐渐深入而来的利益多元化和利益冲突,使得如何实现社会公正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之一。在某种程度上,社会公正已成为我们评判现代化成就的"阿基米德支点",没有社会公正,我们将无法实践以人为本理念... 随着改革开放逐渐深入而来的利益多元化和利益冲突,使得如何实现社会公正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之一。在某种程度上,社会公正已成为我们评判现代化成就的"阿基米德支点",没有社会公正,我们将无法实践以人为本理念,也无法使人们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也将成为美丽的海市蜃楼。在现实生活中,造成社会不公正的因素很多,但是最为明显和最具破坏力的不公正则往往来源于政府滥用职权所带来的不公正,这就要求我们所要建构和实现的社会公正观必须建立在宪政的基础上,在宪政保障下的社会公正才是最真实、最持久和最现实的社会公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政 社会公正 建构
下载PDF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意义和构建路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任福全 薄利惠 白晓帅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2017年第1期77-81,共5页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哲学社会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两个不可替代",点出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意义的重要命题,并在"点题"的同时又进行了"解题",就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进行了科学...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哲学社会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两个不可替代",点出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意义的重要命题,并在"点题"的同时又进行了"解题",就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进行了科学回答。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先导,具有历史批判功能、现实引导功能和未来激励功能,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时代意义。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资源,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具有重要指导作用。而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和马克思主义构建路径,为唱响中国道路、谱写时代篇章贡献精神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时代意义 构建路径 马克思主义
下载PDF
宪法社会公德条款的规范阐释 被引量:1
9
作者 秦小建 朱俊亭 《交大法学》 CSSCI 2022年第2期42-58,共17页
社会公德是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传统社会公德要求人们相善其群,现代社会公德指向一种整合性的功能要求,在多元的个体道德取向和社会共同道德要求之间保持适度张力。宪法作为共同体的组织规则,需要在“... 社会公德是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传统社会公德要求人们相善其群,现代社会公德指向一种整合性的功能要求,在多元的个体道德取向和社会共同道德要求之间保持适度张力。宪法作为共同体的组织规则,需要在“个体—社会—国家”的整体框架中进行持续性整合。基于社会公德的整合作用,宪法将其纳入规范体系,促进其整合功能实现。宪法社会公德条款承载着个体实现社会化、维系社会共同体、作为个体与国家的联结中介等理想功能。然而,由于相关文本的规范品格未获充分确认,文本表述不够清晰,实施动力略显不足,导致其功能受到一定阻滞。应当在规范目标的导引下,依托宪法解释,确认宪法社会公德条款的规范品格,阐明其规范内涵,并夯实规范实施的社会基础,促进其理想功能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公德 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整合 宪法解释 “个体—社会—国家”结构
下载PDF
转型期农村基层治理变革的宪政之维 被引量:3
10
作者 彭澎 《湖南警察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10-17,共8页
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是一个自发的基于市场化改革而产生的社会宏观变迁,是一个涵盖基层治理和农村政治在内的系统改革过程。基层治理变革和乡村民主政治转型已成必然,成为了农村经济社会转型系统的有机构成,它的变革既是农村市场化改革发... 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是一个自发的基于市场化改革而产生的社会宏观变迁,是一个涵盖基层治理和农村政治在内的系统改革过程。基层治理变革和乡村民主政治转型已成必然,成为了农村经济社会转型系统的有机构成,它的变革既是农村市场化改革发展的配套举措,更是农村经济社会转型不可或缺的系统环节。基层治理的宪政化建设是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期基层治理变革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社会转型 基层治理 宪政化建设
下载PDF
论农村宪政建设中的人民调解——兼谈人民调解与村民自治的关系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燕玲 苗泳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1年第5期28-31,共4页
人民调解制度发源于传统的民间调解,兼具内发性和外生性。从宪政的视角考察人民调解在农村遭遇的困境,很重要的原因是村民自治未能在农村真正实现,导致了转型期农村社会的复杂状态,没有给人民调解在农村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人民调解制度发源于传统的民间调解,兼具内发性和外生性。从宪政的视角考察人民调解在农村遭遇的困境,很重要的原因是村民自治未能在农村真正实现,导致了转型期农村社会的复杂状态,没有给人民调解在农村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尽快实现村民自治,完善基层民主机制,保障村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可以促进人民调解的发展;人民调解的广泛实施,能够为农村提供合理有效的纠纷解决机制,有助于形成和谐的村庄秩序,构建公平的社会结构,推动村民自治的实现。二者在农村宪政建设的进程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调解 村民自治 宪政价值 农村社会变迁
下载PDF
转型期农村基层治理变革之宪政精神 被引量:1
12
作者 彭澎 《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49-54,共6页
经济社会转型期随着市场化发展而日渐觉醒的村民的民主意识、法治理念、权利思维、平等观念的不断增强,使得村民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关注和参与农村社会政治事务,农村现有的基层治理模式和乡村民主政治体制面临着变革和调整的重任。宪政作... 经济社会转型期随着市场化发展而日渐觉醒的村民的民主意识、法治理念、权利思维、平等观念的不断增强,使得村民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关注和参与农村社会政治事务,农村现有的基层治理模式和乡村民主政治体制面临着变革和调整的重任。宪政作为人类政治文明的产物,代表着政治现代化的发展路径。宪政应当是中国农村基层治理变革的方向,基层治理的创新和变革具有鲜明的宪政内涵和宪政特性。基层的治理变革既需要对农村基层社会的经济政治资源进行调整和组合,更需要在宪政理念的主导下进行自治制度的革新。基层治理的宪政化建设是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期基层治理变革的方向。在宪政理念的指引下,农村基层治理变革具有独特的宪政路径和明确的宪政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社会转型 农村基层治理变革 宪政化建设
下载PDF
破除陈旧意识形态树立现代政治理念——读阙光联《君主立宪在近代中国何以不可能》
13
作者 胡焕龙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17-128,285,共12页
阙光联先生在阐述"君主立宪在近代中国何以不可能"这一重大历史问题中,把君主立宪制在近代中国"是否应当"的政治判断转变为"是否可能"的学理分析,难能可贵。但作者仅以中国君主专制文化传统与近代君主立... 阙光联先生在阐述"君主立宪在近代中国何以不可能"这一重大历史问题中,把君主立宪制在近代中国"是否应当"的政治判断转变为"是否可能"的学理分析,难能可贵。但作者仅以中国君主专制文化传统与近代君主立宪制的内在紧张与深刻冲突论证后者的"不可能",有以偏概全之嫌;作者没能从学理上论证近代中国共和立宪的必然性与可能性,更无史实的支撑,则使其对"君主立宪在近代中国不可能"的全部论证缺乏辩证性。而其对英、日君主立宪制度的论证逻辑与两国文化传统和历史事实更是南辕北辙。阙先生在学理性论证的显在思路下,实际上是不知不觉陷入中国传统的"国家神器"、政治本位以及"当朝合法性"论证的泥坑。因此,本文呼唤以科学精神看待历史与现实,破除思想深处的陈腐意识形态,树立现代政治理念。这是我们当今进行政治文明建设的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君主立宪制 政治文化传统 社会契约论 权利 政治文明建设
下载PDF
宪政视域中农村基层治理变革的政治缘由
14
作者 彭澎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5期72-78,共7页
中国农村基层的群众性自治制度不仅体现国家治理对于基层社会利益的尊重,而且体现国家成长进程中对于基层社会成员自主判断能力的尊重,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宪政内容,闪烁着宪政主义的智慧光芒,它能够加快中国宪政建设的速度和降低宪政实践... 中国农村基层的群众性自治制度不仅体现国家治理对于基层社会利益的尊重,而且体现国家成长进程中对于基层社会成员自主判断能力的尊重,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宪政内容,闪烁着宪政主义的智慧光芒,它能够加快中国宪政建设的速度和降低宪政实践的成本。基层的治理变革不仅需要对农村基层社会的经济政治资源进行调整和组合,更需要在宪政理念的主导下进行自治制度的革新。基层治理的宪政化建设是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期基层治理变革的方向,它立足于农村现实的社会背景,将宪政的理念、精神、价值和机理导入农村基层的宏观治理结构中,建构农村基层的宪政治理模式,实现乡村的宪政治理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社会转型 农村基层治理变革 宪政化建设
下载PDF
宪政:宪治与法治的伦理基础(下)
15
作者 唐代兴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6期1-12,共12页
宪政即是通过以宪法为基础而创构特定价值坐标的治政理念以及由此为原则而建立起国家的政治治理实体与方略。宪政的基本构成有三:建立共和政体和民主政制,制定以共和精神和契约精神为基本规范的宪法,建立国家政权和政府;宪政设计所需要... 宪政即是通过以宪法为基础而创构特定价值坐标的治政理念以及由此为原则而建立起国家的政治治理实体与方略。宪政的基本构成有三:建立共和政体和民主政制,制定以共和精神和契约精神为基本规范的宪法,建立国家政权和政府;宪政设计所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如何分配权利并如何维护和保障人人平等的存在人权和生存权利?哪些人才有资格行使国家权力?如何分配和制衡国家权力?对此三者谋求真正解决,必以对人、欲、权予以宪政定位为前提,这就涉及宪政伦理学:政治和法律只能运用价值尺度,追求价值实现;只有宪政伦理学,才能够为国家宪政设计和实施奠定思想基石,创造伦理理想,提供价值尺度、价值导向系统和行动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政建设 共和精神 契约精神 伦理尺度 价值原则
下载PDF
国家认同的宪法构建:实现机制与实施路径 被引量:16
16
作者 丁轶 《交大法学》 CSSCI 2020年第3期5-25,共21页
国家认同的构建过程是国家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来有效整合其国民的过程,宪法在此意义上成为国家认同构建的一大重要制度资源和载体。基于理解国家的不同方式,国家认同可以分为制度认同和文化认同两种。相应地,国家认同的宪法实现机制主... 国家认同的构建过程是国家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来有效整合其国民的过程,宪法在此意义上成为国家认同构建的一大重要制度资源和载体。基于理解国家的不同方式,国家认同可以分为制度认同和文化认同两种。相应地,国家认同的宪法实现机制主要体现为“权利—权力”机制、义务机制、叙事机制和象征机制四类,我国宪法中的序言、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以及国家标志这四大部分构成了上述机制。在终极意义上,国家认同的宪法实施是一种以宪法总纲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条款”为中枢、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总体认同对象、以社会主义认同和统一多民族国家认同为二元的实施模式,其核心在于形成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认同,并在现代政治框架内打造出一种“厚宪法爱国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认同构建 实现机制 实施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厚宪法爱国主义”
下载PDF
对统一战线中“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概念的逻辑分析
17
作者 卢苇扬 卢洪良 《宜春学院学报》 2005年第5期30-32,共3页
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对宪法部分内容作了修改,将“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这个十分重要的新概念写进了宪法“序言”。本文对这一新概念的形成、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及其与我国统一战线组成中的其它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作了逻辑分析,并阐... 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对宪法部分内容作了修改,将“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这个十分重要的新概念写进了宪法“序言”。本文对这一新概念的形成、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及其与我国统一战线组成中的其它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作了逻辑分析,并阐明了这一概念入宪的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概念形成 概念间的关系 入宪意义
下载PDF
宪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条款的规范性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苗勇 《秘书》 2021年第2期47-54,共8页
宪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条款是指我国现行宪法第二十四条第二款所规定的"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前学界鲜有对该条款的研究分析。通过文义解释、历史解释和体系解释的方法,能够明确宪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条款的内... 宪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条款是指我国现行宪法第二十四条第二款所规定的"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前学界鲜有对该条款的研究分析。通过文义解释、历史解释和体系解释的方法,能够明确宪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条款的内涵。宪法是规范体系、意义体系与价值体系的统一体,宪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条款具有规范整合、价值整合与弥补法律供给不足的功能。宪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条款的适用进路至少可以有入法入规、行政执法适用和司法适用三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法律解释方法 宪法规范
下载PDF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意义和构建路径研究
19
作者 任福全 薄利惠 白晓帅 《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48-52,共5页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哲学社会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两个不可替代”,点出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意义的重要命题,并在“点题”的同时又进行了“解题”,就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进行了科学回答。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哲学社会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两个不可替代”,点出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意义的重要命题,并在“点题”的同时又进行了“解题”,就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进行了科学回答。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先导,具有历史批判功能、现实引导功能和未来激励功能,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时代意义。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资源,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具有重要指导作用。而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为指导和马克思主义构建路径,为唱响中国道路、谱写时代篇章贡献精神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时代意义 构建路径 马克思主义
下载PDF
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建设的历程及启示 被引量:3
20
作者 宋俭 丁俊萍 《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57-64,共8页
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到2004年现行宪法修正案的公布和实施,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建设走过了整整50年的曲折发展历程。这一历程给我... 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到2004年现行宪法修正案的公布和实施,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建设走过了整整50年的曲折发展历程。这一历程给我们的启示是:既要有一部好的宪法,更要实现宪法从法律理论形态向政治实践形态的转化;必须确立宪法至高无上的最高权威地位,从根本大法上为实现法治创造条件;必须建立稳定有效的宪法实施机制,切实保障宪法的全面实施;必须正确处理执政党与宪法的关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 宪政建设 历程 启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