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6篇文章
< 1 2 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echanism of Spine Motion About Contact Time in Quadruped Running
1
作者 Qi Liu Yannian Bao +3 位作者 Wei Yu Jianming Zhang Chao Li Xinru Xie 《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2期53-60,共8页
The current research of quadruped robot focuses on the quadruped robot with spine motion. Contact time is a very important part of system performance. However, the mechanism of spine motion about contact time has not ... The current research of quadruped robot focuses on the quadruped robot with spine motion. Contact time is a very important part of system performance. However, the mechanism of spine motion about contact time has not been clearly elucidated. In this paper, the e ect of spine motion on contact time is studied deeply from dynamic view.Firstly, a simplified model of the quadruped robot with spine joint is set up, its dynamic equations are derivated, and a method that can generate passive periodic locomotion is proposed. Secondly, according to the vertical spring oscillator model, the two-dimension planar locomotion of the simplified model is regarded as a special vibration in the vertical direction, and the approximate formula of calculating contact time is obtained. Finally, the approximate formula of calculating contact time is verified by the simulation results of passive periodic locomotion, and the e ect of spine motion on contact time is deeply discussed based on the approximate formula of calculating contact time. The discussion proves that spine motion indeed has little e ect on contact time, but spine motion can slightly reduce body pith movement and regulate the leg sti ness in leg contact phase. This research proposes an e ective research method which can be used to study the motion mechanism of the quadruped robot with spine motion,and the mechanism of spine motion about contact time is clearly elucidated which is helpful to set the parameters of mechanical structure and study control algorithm about the quadruped robot with spine mo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UADRUPED robot SPINE MOTION PASSIVE locomotion contact time LEG STI ness
下载PDF
A balancing act: Optimizing free chlorine contact time to minimize iodo-DBPs, NDMA, and regulated DBPs in chloraminated drinking water 被引量:1
2
作者 Matthew A.Bloodgood Sridevi Anduri Chowdary +3 位作者 Eric J.Daiber Honglan Shi Caroline O.Granger Susan D.Richardso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7期315-325,共11页
Many drinking water treatment plants in the U.S. have switched from chlorination to chloramination to lower levels of regulated trihalomethane(THM) and haloacetic acid(HAA) disinfection byproducts(DBPs) in drinking wa... Many drinking water treatment plants in the U.S. have switched from chlorination to chloramination to lower levels of regulated trihalomethane(THM) and haloacetic acid(HAA) disinfection byproducts(DBPs) in drinking water and meet the current regulations. However, chloramination can also produce other highly toxic/carcinogenic, unregulated DBPs: iodoacids, iodo-THMs, and N-nitrosodimethylamine(NDMA). In practice, chloramines are generated by the addition of chlorine with ammonia, and plants use varying amounts of free chlorine contact time prior to ammonia addition to effectively kill pathogens and meet DBP regulations. However, iodo-DBPs and nitrosamines are generally not considered in this balancing of free chlorine contact time. The goal of our work was to determine whether an optimal free chlorine contact time could be established in which iodo-DBPs and NDMA could be minimized, while keeping regulated THMs and HAAs below their regulatory limits. The effect of free chlorine contact time was evaluated for the formation of six iodo-trihalomethanes(iodo-THMs), six iodo-acids, and NDMA during the chloramination of drinking water. Ten different free chlorine contact times were examined for two source waters with different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 and bromide/iodide. For the low DOC water at pH 7 and 8, an optimized free chlorine contact time of up to 1 h could control regulated THMs and HAAs, as well as iodo-DBPs and NDMA. For the high DOC water, a free chlorine contact time of 5 min could control iodo-DBPs and NDMA at both p Hs, but the regulated DBPs could exceed the regulations at pH 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odo-DBPs NDMA Disinfection byproducts CHLORAMINE Drinking water Free chlorine contact time
原文传递
Real Time Math Simulation of Contact Interaction during Spacecraft Docking and Berthing 被引量:2
3
《Journal of Mechanics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2014年第1期1-15,共15页
关键词 实时仿真 航天器对接 数学仿真 运动自由度 停泊 接触反应 计算算法 接触元件
下载PDF
Load distribution of involute gears along time-varying contact line
4
作者 李文良 王黎钦 古乐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ew Series)》 EI CAS 2012年第6期17-20,共4页
Base on the theory of energy minimization, a numerical algorithm is established to calculate load distribu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curve of spur gear load distribution is obtained, and the load distribution ratio ch... Base on the theory of energy minimization, a numerical algorithm is established to calculate load distribu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curve of spur gear load distribution is obtained, and the load distribution ratio changes from 033 to 067 in double contact zone. This theory is adopted to compute the load distribution of helical gear along time-varying contact line, and the load distribution varies with the instantaneous position of the meshing point and the length of contact line, and the maximum value of load appears at the pitch point. Compared with the load distribution results, the helical gear changes more smoothly than spur gear. The load distribution provides a basis for calculate tooth bending deformation and critical str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零件 联接零件 机械传动机构 控制机件
下载PDF
A Non-Contact Original-State Online Real-Time Monitoring Method for Complex Liquids in Industrial Processes 被引量:1
5
作者 Ning Duan Linhua Jiang +1 位作者 Fuyuan Xu Ge Zhang 《Engineering》 2018年第3期392-397,共6页
下载PDF
基于多角度下TC4钛合金表面多颗粒动态冲蚀仿真研究
6
作者 张亚辉 吕晓仁 +3 位作者 柏春光 杜菲菲 李兴海 郭映福 《材料保护》 CAS CSCD 2024年第5期10-17,41,共9页
为了准确地预测TC4钛合金材料固体颗粒冲蚀的损伤过程,采用显式动力学有限元分析手段,建立了一个弹塑性有限元模型来模拟三维结构中多颗粒模型的动态冲蚀过程,并结合了Johnson-Cook材料模型和应变累积失效模型。结果表明:最大塑性变形... 为了准确地预测TC4钛合金材料固体颗粒冲蚀的损伤过程,采用显式动力学有限元分析手段,建立了一个弹塑性有限元模型来模拟三维结构中多颗粒模型的动态冲蚀过程,并结合了Johnson-Cook材料模型和应变累积失效模型。结果表明:最大塑性变形发生在第一次碰撞时,且随着碰撞次数的增加而减小。冲蚀角度和速度显著影响颗粒和靶材表面之间的接触时间,动能损失随着冲蚀速度和角度的增加而增加。在低冲蚀角下,动态冲蚀过程中切向接触力和法向接触力有多个极大值和极小值,冲蚀机理主要是塑性变形和切向剪切。在高冲蚀角下,球形颗粒能很好地模拟冲蚀过程中对材料的剪切和挤压作用。从微观机制上解释了入射角度和入射速度对多颗粒连续冲蚀行为的影响,明确了冲蚀坑的动态冲蚀机理和几何演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C4 冲蚀角度 冲蚀速度 动能损失率 接触时间 冲蚀率
下载PDF
海上窄压力窗口控压固井浆柱结构设计方法
7
作者 肖伟 罗宇维 +5 位作者 赵军 黄志强 石礼岗 温达洋 杨焕强 梅云涛 《钻探工程》 2024年第1期58-67,共10页
针对海上油气井窄压力窗口固井顶替效率低下的技术难题,通过轻钻井液的施加以优化浆柱结构以及施加环空回压的方法实现安全高效固井的目标。考虑停泵压胶塞环空回压值≯5 MPa、冲洗液环空紊流接触时间>10min以及注替结束井筒自压稳3... 针对海上油气井窄压力窗口固井顶替效率低下的技术难题,通过轻钻井液的施加以优化浆柱结构以及施加环空回压的方法实现安全高效固井的目标。考虑停泵压胶塞环空回压值≯5 MPa、冲洗液环空紊流接触时间>10min以及注替结束井筒自压稳3个关键技术要求,合理优化固井浆柱结构,计算控压固井全过程井筒当量循环密度(ECD),使井筒ECD在安全密度窗口内,形成了海上窄压力窗口控压固井浆柱结构设计方法。以乐东10-1气田某高温高压井为例,优化设计了该井的浆柱结构,并模拟计算了控压固井全过程井筒ECD及紊流接触时间。结果表明:轻钻井液用量为14~50 m^(3)且密度在1.822~2.142 g/cm^(3)之间、冲洗液用量>13 m^(3)且密度在2.36~2.45 g/cm^(3)之间、水泥浆密度在2.4~2.51 g/cm^(3)之间,可实现冲洗液紊流接触时间>10 min且满足压稳不漏的固井要求。该设计方法可实现海上窄压力窗口井安全施工和提高固井顶替效率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油气井 窄压力窗口 控压固井 浆柱结构 回压补偿 紊流接触时间
下载PDF
同轴式微通道壁面润湿性对微细气泡生成特性的影响规律
8
作者 汪琴 孙丽霞 +3 位作者 张玉峰 张其久 宁宏阳 黄智杰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90-697,共8页
微细气泡的生成时间和大小对污水处理的效率具有重要影响。为探究微通道壁面润湿性对微细气泡生成特性的影响,采用两相流水平集的方法模拟研究不同接触角下微细气泡的生成过程。以接触角为主变量,液体流量、气体压强和气体类型为次变量... 微细气泡的生成时间和大小对污水处理的效率具有重要影响。为探究微通道壁面润湿性对微细气泡生成特性的影响,采用两相流水平集的方法模拟研究不同接触角下微细气泡的生成过程。以接触角为主变量,液体流量、气体压强和气体类型为次变量,探究次变量对微细气泡生成时间和脱离体积的影响。设计并制造了同轴式微流控芯片,开展微细气泡生成特性的试验。结果表明接触角在0~180°递增时,微细气泡的生成时间总体呈下降趋势,脱离体积先增加后减小,其中90°接触角为生成时间的分界点和脱离体积的峰值点。此外,3个次变量中液体流量的变化对微细气泡生成特性的影响尤为显著,液体流量越大,其生成时间和脱离体积越小。实测值与仿真值的偏差在正负百分之十以内,验证了微通道壁面润湿性对微细气泡生成特性的影响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细气泡 润湿性 接触角 生成时间 脱离体积
下载PDF
基于毫米波雷达的心房颤动检测
9
作者 周恒骥 杨亦含 +7 位作者 胡元会 褚瑜光 寿鑫甜 尤雅萍 薛文静 范少玮 王勇 沈会良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24年第1期81-87,共7页
提出一种基于毫米波雷达的非接触式实时心房颤动检测技术。首先使用60 GHz的PCR毫米波雷达持续采集目标对象的胸部回波信号,然后通过I-Q解调生成I-Q信号,接着基于有效点相位趋势评估法提取信号相位信息并获得微动信号,再经过数字滤波提... 提出一种基于毫米波雷达的非接触式实时心房颤动检测技术。首先使用60 GHz的PCR毫米波雷达持续采集目标对象的胸部回波信号,然后通过I-Q解调生成I-Q信号,接着基于有效点相位趋势评估法提取信号相位信息并获得微动信号,再经过数字滤波提取呼吸信号和心动信号,通过特征提取获得心脏运动特征,最后基于时域房颤波特征判断房颤发生情况。本研究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为提取更精确的信号相位信息,提出有效点相位趋势评估法;为实现实时房颤检测,提出时域房颤判别方法。实验结果表明本研究的心房颤动检测系统对临床患者的房颤检测准确率达9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颤 毫米波雷达 信号处理 非接触 实时
下载PDF
基于时变啮合刚度的修形齿轮承载接触分析
10
作者 王浩 韩振华 +3 位作者 周酝晨 石万凯 单文桃 曹忠亮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1-186,192,共7页
为了解决传统齿轮承载接触分析力学解析方法难以考虑齿廓修形的问题,以齿廓修形渐开线直齿轮为研究对象,基于时变啮合刚度,提出了一种齿轮承载情况下齿间载荷分配系数与齿面接触应力解析算法。通过对比齿轮承载接触时接触点在啮合线方... 为了解决传统齿轮承载接触分析力学解析方法难以考虑齿廓修形的问题,以齿廓修形渐开线直齿轮为研究对象,基于时变啮合刚度,提出了一种齿轮承载情况下齿间载荷分配系数与齿面接触应力解析算法。通过对比齿轮承载接触时接触点在啮合线方向的变形量与修形量,提出修形齿轮单双齿啮合状态判定方法,并计算不同状态下的啮合刚度;推导修形齿轮的啮合力、刚度与变形的力学关系,建立各啮合齿对的齿间载荷分配系数计算模型,应用赫兹接触理论求解齿面接触应力;分别在不同修形高度、修形曲线与配对齿数情况下,计算分析多种齿廓修形算例的齿间载荷分配系数与齿面接触应力。结果表明,解析算法求解的齿间载荷分布系数、齿面接触应力及相应单双齿啮合区间与有限元结果相一致,相对误差较小,证明了该算法有较高的精度与稳定性,为齿廓修形齿轮承载接触分析提供一种高效便捷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轮承载接触分析 时变啮合刚度 齿廓修形 载荷分配 接触应力
下载PDF
基于最小势能原理的双渐开线齿轮载荷分布研究
11
作者 姜宇 樊智敏 +2 位作者 姜春雷 孙旭睿 闵令竹 《机电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59-569,共11页
双渐开线齿轮接触线上的载荷非均匀分布,使得载荷计算困难。采用现有的方法或过于简化导致精度不足,或过于复杂使得计算量大、耗时长,并不适用于双渐开线齿轮载荷分布研究。为此,将双渐开线齿轮接触线等分为若干段,建立了双渐开线齿轮... 双渐开线齿轮接触线上的载荷非均匀分布,使得载荷计算困难。采用现有的方法或过于简化导致精度不足,或过于复杂使得计算量大、耗时长,并不适用于双渐开线齿轮载荷分布研究。为此,将双渐开线齿轮接触线等分为若干段,建立了双渐开线齿轮载荷分布模型,综合有限元法对轮齿载荷分布进行了研究。首先,根据双渐开线齿轮的啮合特点,求解了时变接触线,将每一啮合时刻下的齿轮接触线“分段”;然后,基于最小势能原理,建立了双渐开线齿轮的载荷分布模型,综合有限元法对齿轮轮齿载荷分布进行了研究;最后,对双渐开线齿轮与普通渐开线齿轮的载荷分布进行了对比分析,并研究了输入扭矩、齿宽对双渐开线齿轮轮齿载荷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载荷分布模型与有限元仿真结果之间的误差在10%之内,载荷分布模型合理可靠;双渐开线齿轮沿接触线方向载荷分布不均匀,节线附近载荷值最大;同参数、同工况下的双渐开线齿轮载荷波动幅度小于普通渐开线齿轮;输入扭矩增加,双渐开线齿轮节线附近载荷分布发生突变;齿宽增加,双渐开线齿轮沿接触线载荷分布不均匀程度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渐开线齿轮 齿轮轮齿接触线载荷分布 时变接触线 分段法 最小势能原理 载荷分布模型 输入扭矩 齿宽
下载PDF
基于Time Petri Net的实时系统冲撞检测与消解 被引量:2
12
作者 周航 黄志球 +2 位作者 祝义 夏良 刘林源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13-420,共8页
time Petri net(TPN)在实时控制系统的建模中得到广泛应用,而冲撞是Petri网及其扩展模型的重要行为,解决冲撞是正确分析模型动态行为的关键.由于引入时间约束,使得TPN模型的使能和触发语义比Petri网模型的语义复杂,冲撞的检测及消解变... time Petri net(TPN)在实时控制系统的建模中得到广泛应用,而冲撞是Petri网及其扩展模型的重要行为,解决冲撞是正确分析模型动态行为的关键.由于引入时间约束,使得TPN模型的使能和触发语义比Petri网模型的语义复杂,冲撞的检测及消解变得更加困难.首先根据时间约束,给出了变迁持续使能时延迟区间的计算方法,并证明了该方法的正确性;然后在此基础上定义并证明了TPN模型中冲撞的检测方法;给出了冲撞时间区间及修改时间约束的冲撞消解方法;最后通过实例验证说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PETRI网 时间约束 冲撞 检测 消解
下载PDF
基于时空图像法监测流量的测量误差分析
13
作者 江赛男 刘德地 +2 位作者 徐永新 周婉 何喆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2-68,共7页
流量测量是开展水文分析和水资源管理的必要任务,有助于了解河流的水量变化,预测洪水风险,优化水资源分配。传统接触式测流方法装置布设复杂、测量效率低,以视频测流为代表的非接触式方法极大地提高施测效率,降低了成本,但对测流结果的... 流量测量是开展水文分析和水资源管理的必要任务,有助于了解河流的水量变化,预测洪水风险,优化水资源分配。传统接触式测流方法装置布设复杂、测量效率低,以视频测流为代表的非接触式方法极大地提高施测效率,降低了成本,但对测流结果的误差分析不足,导致测流结果在水文分析与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存在风险。为分析视频测流误差,在通过视频图像法计算断面水位、时空图像法(Space-time Image Velocity,STIV)计算断面流速的基础上,假定单次测量的误差分布,推求了水位和流速测量误差、流量测算误差及其主要来源。并定义了误差平均带宽(EAB)来定量评估误差的大小。以栾川县养子沟流域为对象开展实例研究,结果表明:在水位或流速快速上升阶段,测量误差区间较小;仅考虑水位的不确定性、仅考虑流速的不确定性,以及同时考虑水位和流速的不确定性时流量测量误差平均带宽(EAB)值分别为4.98%、10.83%和15.83%,流速测量不确定性对流量的影响比水位测量不确定性对流量的影响更大。考虑水位与流速不确定性影响的视频测流方法有利于提高流量测量准确性,为流域水资源管理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特别是在需要对不断变化的水体状况进行监测和响应的情况下。对误差的深入理解也有助于改进视频测流技术,以减小误差并提高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接触式测流 时空图像法 流量 不确定性
下载PDF
缩短AMI患者FMC-to-B时间的集束化管理模式的构建及应用
14
作者 陈贝 金爱莲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4年第8期1286-1290,共5页
目的构建缩短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首次接触医疗到球囊扩张(FMC-to-B)时间的集束化管理模式,并分析其应用价值。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总结临床工作经验,构建缩短FMC-to-B时间的集束化管理模式。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20年1月... 目的构建缩短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首次接触医疗到球囊扩张(FMC-to-B)时间的集束化管理模式,并分析其应用价值。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总结临床工作经验,构建缩短FMC-to-B时间的集束化管理模式。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21例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密封信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研究期间对照组未有脱落,共61例;其中男28例,女33例;年龄42~56(50.30±4.50)岁;Killip心功能分级:Ⅰ级32例、Ⅱ级27例;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因延迟实施经皮冠脉介入术(PCI)脱落1例,共59例;其中男35例,女24例;年龄42~56(50.42±4.56)岁;Killip心功能分级:Ⅰ级37例、Ⅱ级24例;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缩短FMC-to-B时间的集束化管理模式干预,其主要内容有构建医护团队、建立缩短FMC-to-B时间模式等。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救治情况、并发症、经济指标以及护理满意度。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和秩和检验。结果观察组患者确诊AMI时间、FMC-to-B时间及导管室激活时间均短于对照组[(582.61±10.36)s比(602.67±10.07)s、(110.61±9.48)min比(125.77±11.81)min、(19.85±3.94)min比(28.39±5.82)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758、7.737、9.386,均P<0.05)。观察组梗死血管再通率、存活率均高于对照组[94.92%(56/59)比83.61%(51/61)、93.22%(55/59)比80.33%(49/6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971、4.314,均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13.56%(8/59)比18.03%(11/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50,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8.95±1.84)d比(10.95±1.51)d、(39503.25±600.36)元比(43981.22±586.37)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519、41.335,均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03,P<0.05)。结论缩短AMI患者FMC-to-B时间的集束化管理模式的构建及应用可以有效缩短确诊AMI时间、FMC-to-B时间、导管室激活时间及住院时间,提高血管再通率与存活率,减少住院费用,且能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集束化管理 首次接触医疗到球囊扩张时间
下载PDF
染污绝缘子放电空间电场时频特性研究
15
作者 张东东 罗威 +2 位作者 黄宵宁 张志劲 韩学春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873-2886,共14页
恶劣气象条件地区的污闪事故时有发生,而目前对污秽外绝缘放电机制的理解还不够全面。为揭示污秽绝缘子放电空间电场特性,该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污闪预警方法。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开展了染污绝缘子放电空间电场波形监测试验,重点研究了空间... 恶劣气象条件地区的污闪事故时有发生,而目前对污秽外绝缘放电机制的理解还不够全面。为揭示污秽绝缘子放电空间电场特性,该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污闪预警方法。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开展了染污绝缘子放电空间电场波形监测试验,重点研究了空间电场波形的时频特征参量。对于时域特征,对空间电场信号有效值、峰峰值、峰值因子三个时域特征量进行了研究,获得了其与盐密、绝缘子闪络状态的关系;对于频域特征,对空间电场信号进行傅里叶分解,获得了不同试验条件下的频谱图,发现发生闪络时,绝缘子空间电场信号中谐波分量占比升高,并提出可用三次谐波因子来描述绝缘子污闪放电发展程度。研究成果可进一步揭示污闪放电机制,并为解决恶劣环境下输电线路污闪预警的实际工程问题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缘子 污秽 非接触式监测 空间电场 时频特性 污闪预警
下载PDF
多工况下的直齿轮接触疲劳寿命仿真研究
16
作者 潘铮 王友仁 刘维团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2024年第1期123-127,共5页
基于直齿轮静力学分析的应力特征和瞬态动力学的应力时间子步历程,结合弹流润滑理论下的齿面摩擦因数,使用Workbench建立直齿轮接触疲劳寿命模型。通过弹性力学赫兹接触理论对静力学有限元仿真结果进行校核,确定应力历程输入中的放缩系... 基于直齿轮静力学分析的应力特征和瞬态动力学的应力时间子步历程,结合弹流润滑理论下的齿面摩擦因数,使用Workbench建立直齿轮接触疲劳寿命模型。通过弹性力学赫兹接触理论对静力学有限元仿真结果进行校核,确定应力历程输入中的放缩系数,估计材料的S-N曲线,并在Palmgren-Miner线性损伤理论框架下,利用nCode计算直齿轮接触疲劳寿命,得到寿命云图和危险节点位置。结果表明:齿轮接触疲劳的危险节点多出现在齿面沿齿宽方向线接触的两端位置,输入转速、负载转矩与接触疲劳寿命呈负相关,摩擦因数与接触疲劳寿命呈正相关,负载转矩对接触疲劳寿命的影响幅度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轮接触疲劳 WORKBENCH 弹流润滑 时间子步载荷谱
下载PDF
液滴撞击固体表面研究进展
17
作者 孔德泽 《广东化工》 CAS 2024年第3期71-73,共3页
研究液滴撞击固体表面对工农业生产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液滴撞击固体表面产生的动态行为不同的问题,首先总结了液滴撞击固体表面的最大铺展系数和接触时间的预测公式,这对传热和防结冰等应用具有重要意义;然后,综述了液滴撞击固体... 研究液滴撞击固体表面对工农业生产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液滴撞击固体表面产生的动态行为不同的问题,首先总结了液滴撞击固体表面的最大铺展系数和接触时间的预测公式,这对传热和防结冰等应用具有重要意义;然后,综述了液滴撞击固体表面的影响因素,最后介绍了液滴撞击不同固体表面在油水分离、防结冰、自清洁等方面的实际应用。指出了液滴撞击固体表面的未来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滴撞击 固体表面 最大铺展系数 接触时间 影响因素
下载PDF
计入线外啮合的弧齿锥齿轮变速工况动力学分析
18
作者 武伟 《内燃机与配件》 2024年第4期51-53,共3页
针对弧齿锥齿轮副的稳态和变速瞬态工况进行了研究。在稳态工况下,研究发现到齿轮副的振动位移、速度和动态啮合力表现出周期性波动的特征;在啮合周期的起始和结束位置,存在振动冲击现象;在时域分析中,动态啮合力的主要振幅在啮合频率(1... 针对弧齿锥齿轮副的稳态和变速瞬态工况进行了研究。在稳态工况下,研究发现到齿轮副的振动位移、速度和动态啮合力表现出周期性波动的特征;在啮合周期的起始和结束位置,存在振动冲击现象;在时域分析中,动态啮合力的主要振幅在啮合频率(1916Hz)及其多个倍频处,最大振幅出现在5倍啮合频率处。在变速瞬态工况下,模拟了主动轮的匀速变速过程,观察了主动轮角速度随时间的变化。结果显示,变速瞬态引发更大振幅和动态啮合力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弧齿锥齿轮 线外啮合 时变啮合刚度 变速传动 齿轮动力学
下载PDF
斜齿轮时变啮合刚度改进算法及影响因素分析
19
作者 吴鲁纪 杨世豪 +1 位作者 冯伟 杨林杰 《机械强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2-319,共8页
在势能法基础上,基于切片积分原理,考虑齿根过渡曲线方程,提出一种改进的斜齿时变啮合刚度计算方法。该方法考虑了真实齿根过渡曲线参数方程,修正了渐开线齿廓的积分区间,与有限元方法的对比结果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减小了时变啮合刚度... 在势能法基础上,基于切片积分原理,考虑齿根过渡曲线方程,提出一种改进的斜齿时变啮合刚度计算方法。该方法考虑了真实齿根过渡曲线参数方程,修正了渐开线齿廓的积分区间,与有限元方法的对比结果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减小了时变啮合刚度的计算误差。在此方法基础上,分析了齿宽、螺旋角、齿数和模数对时变啮合刚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时变啮合刚度均值受齿宽影响较大,近似成线性关系;受螺旋角、齿数影响较小;螺旋角增大,均值以较小幅度波动性变化;中心距一定时,齿数增大,时变啮合刚度缓慢增大;齿轮参数改变会影响重合度;轴向重合度为整数时,时变啮合刚度波动值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齿轮 重合度 改进势能法 时变啮合刚度
下载PDF
首次医疗接触时间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的影响
20
作者 王翔 熊小雪 +1 位作者 李宾 甘受益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 2024年第2期137-140,共4页
目的探讨在胸痛中心区域协同救治体系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NSTEMI)患者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时间(S-FMC)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以及近期预后情况分析。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分析整理我院标准版胸痛中心数据库,选择时间节点完整的NSTEM... 目的探讨在胸痛中心区域协同救治体系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NSTEMI)患者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时间(S-FMC)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以及近期预后情况分析。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分析整理我院标准版胸痛中心数据库,选择时间节点完整的NSTEMI患者共105例。按照S-FMC的长短,分为早期组(0~6h)、中期组(7~24h)、亚中期组(25~72h)和晚期组(>72h)共4个研究组。分析在不同S-FMC下患者住院期间心功能不全以及出院后1个月内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4个研究组平均就诊时间是(2.77±1.78)h、(14.34±5.65)h、(43.25±15.16)h和(101.75±17.89)h,住院期间心功能不全发生率分别是26.3%、53.7%、40.0%、81.8%,出院后1个月内发生MACE的概率分别是28.9%、61.1%、70.7%、63.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在胸痛中心区域协同救治体系下,对于NSTEMI患者,缩短S-FMC可降低住院期间心功能不全的发生率,减少出院后1个月内MACE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次医疗接触时间 胸痛中心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 心功能不全 心血管不良事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