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rrelation between Rimjingang belt and Dabie-Sulu orogenic belt
1
作者 KIM Byongsong LIU Yongjiang +3 位作者 LI Weimin LIANG Dojun KIM Myonghak CHAE Yongsik 《Global Geology》 2012年第2期97-104,共8页
The Dabie-Sulu orogenic belt in central-eastern China is considered as a high-pressure and ultrahighpressure metamorphic belt that demensions are comparatively large,and formed as a result of the collision of Sino-Kor... The Dabie-Sulu orogenic belt in central-eastern China is considered as a high-pressure and ultrahighpressure metamorphic belt that demensions are comparatively large,and formed as a result of the collision of Sino-Korean and Yangtze cratons in eastern China. After continuous discoveries of high-pressure and ultra-high pressure metamorphic assemblages in the Dabie-Sulu area,the issue of the Dabie-Sulu orogenic belt extending eastward to the Korean Peninsula has been paid attentions widely. The discoveries of eclogites in the Hongsoeng area,the middle-western Korean Peninsula gives rise to the debate on the tectonic affiliations of the southern massifs. Although the Rimjingang belt in the Korean peninsula has been well investigated,the relation and comparative study to the Dabie-Sulu orogenic belt are lacking of detail work. In this paper,on the basis of informations and results of our previous works,some new contrastive considerations 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Dabie-Sulu orogenic belt in central-eastern China and Rimjingang belt in the Korean Peninsula have are provid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orean Peninsula Rimjingang belt Dabie-Sulu orogenic beh Rimjin Group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下载PDF
新疆北部古生代构造演化的几点认识 被引量:98
2
作者 徐学义 李荣社 +5 位作者 陈隽璐 马中平 李智佩 王洪亮 白建科 唐卓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521-1534,共14页
最近的地质调查和研究资料揭示,新疆北部古生代存在"三块两带"的构造格局,并经历了复杂的洋陆转换过程。地质、地球物理和碎屑锆石年龄结果显示,准噶尔盆地南部应存在一个至少发育前震旦系的古老陆块;初步认为东准噶尔北自额... 最近的地质调查和研究资料揭示,新疆北部古生代存在"三块两带"的构造格局,并经历了复杂的洋陆转换过程。地质、地球物理和碎屑锆石年龄结果显示,准噶尔盆地南部应存在一个至少发育前震旦系的古老陆块;初步认为东准噶尔北自额尔齐斯构造带东南的玛依鄂博地区至南部的卡拉麦里构造带南界,整体为一增生杂岩体,西准噶尔自额尔齐斯构造带南缘至谢米斯台南缘亦为一增生杂岩体。提出新疆北部加里东运动表现为准噶尔-吐哈陆块、中天山陆块群、伊犁地块等拼合形成哈萨克斯坦板块的一部分。从新疆北部泥盆系建造组合和沉积环境演变视角,探讨了早古生代形成的哈萨克板块北部洋盆从早泥盆世开始,至晚泥盆世拼合,洋盆经历了逐渐变浅直至消亡的演化过程。结合区域地质调查资料,提出南天山为一巨大的增生杂岩体,代表了哈萨克斯坦板块与塔里木板块最后增生拼合的位置,亦是古亚洲洋在中国境内最后闭合的位置,闭合的时限为早石炭末期。在以上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新疆北部晚古生代构造演化的"三块两带"基本框架:即在统一哈萨克斯坦板块形成后,自北而南依次存在西伯利亚板块、哈萨克斯坦板块、塔里木板块及其间的准噶尔洋盆和南天山洋盆。晚泥盆世哈萨克斯坦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完成增生拼贴;早石炭世末,塔里木板块与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联合板块完成增生拼贴,古亚洲洋结束洋陆转换;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新疆北部进入后碰撞伸展至大陆裂谷演化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生代构造演化 三块两带构造格局 新疆北部 古亚洲洋 中亚造山带
下载PDF
喜马拉雅造山带片麻岩中石榴子石的多期生长 被引量:6
3
作者 高利娥 曾令森 +4 位作者 赵令浩 胡明月 王莉 高家昊 尚振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3729-3740,共12页
石榴子石是高级变质作用的重要矿物之一,能够保留成分环带和不同变质阶段的矿物或流体包裹体,为示踪寄主岩石经历的变质演化历史提供重要信息。本文对采自雅拉香波片麻岩穹窿内高级变质岩中石榴子石进行了详细的包裹体成分、主量元素环... 石榴子石是高级变质作用的重要矿物之一,能够保留成分环带和不同变质阶段的矿物或流体包裹体,为示踪寄主岩石经历的变质演化历史提供重要信息。本文对采自雅拉香波片麻岩穹窿内高级变质岩中石榴子石进行了详细的包裹体成分、主量元素环带和微量元素特征的研究,揭示出石榴子石黑云母片麻岩至少记录了五期岩浆或变质热事件。第Ⅰ期石榴子石为来源于源区的岩浆型石榴子石。第Ⅱ期、第Ⅲ期和第Ⅳ期石榴子石为变质型石榴子石,但不同期次变质作用的温压条件和生长介质、矿物组合不同。第Ⅴ期石榴子石为转熔型石榴子石,是黑云母脱水熔融形成,记录了喜马拉雅造山过程早期加厚地壳条件下的深熔作用。喜马拉雅造山带变质岩中石榴子石具有复杂的成因机制和演化历史,在应用石榴子石进行变质作用研究时,需要仔细甄别,否则会得到错误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造山带 片麻岩 石榴子石 多阶段生长
下载PDF
阿拉善变质基底中的早二叠世岩浆热事件——来自同位素年代学的证据 被引量:49
4
作者 耿元生 周喜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2667-2685,共19页
在阿拉善变质基底中发现了大量的早二叠世的弱变形花岗岩类。采自阿拉善东部的闪长质片麻岩(AL0705-1)、含石榴英云闪长质片麻岩(AL0709-1)、英云闪长岩(AL0718-1)、条痕状黑云斜长片麻岩(AL0822-1)和片麻状花岗岩(AL0822-3)的锆石U-Pb... 在阿拉善变质基底中发现了大量的早二叠世的弱变形花岗岩类。采自阿拉善东部的闪长质片麻岩(AL0705-1)、含石榴英云闪长质片麻岩(AL0709-1)、英云闪长岩(AL0718-1)、条痕状黑云斜长片麻岩(AL0822-1)和片麻状花岗岩(AL0822-3)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270±1.6Ma、276±1.8Ma、269±2.4Ma、276±2.4Ma和287±2.5Ma。采自阿拉善变质基底西部的花岗闪长质片麻岩(AL0805-1)、闪长质片麻岩(AL0805-4)、粗粒花岗闪长质片麻岩(AL0810-1)和中粒闪长质片麻岩(AL0810-2)的锆石LA-ICP-MSU-Pb年龄分别为284±3Ma、289±3Ma、276±2Ma和279±2Ma。尽管早二叠世花岗岩的岩石类型和化学成分不同,但它们都形成于269~289Ma一个较短的时间范围,属于同一期岩浆热事件的产物。早二叠世花岗岩的形成年龄与基底变质岩中角闪石39Ar-40Ar的坪年龄277~288Ma近于一致,表明这期岩浆热事件对基底变质岩石产生了改造,使角闪石等变质矿物的Ar-Ar同位素体系发生了重置。在阿拉善变质基底中大量早二叠世花岗岩类侵入体的发现表明,阿拉善变质基底在古生代晚期受到中亚造山带碰撞造山作用的强烈影响和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类 早二叠世 锆石U-Pb年代学 阿拉善变质基底 中亚造山带
下载PDF
北山造山带南部芦草沟地区早三叠世酸性脉岩成因 被引量:4
5
作者 过磊 王国强 +1 位作者 郭琳 卜涛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02-512,共11页
位于中亚造山带南缘的北山造山带芦草沟地区发育多条酸性岩脉,对其开展系统的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对再造区域地质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显示,芦草沟地区酸性脉岩的U-Pb年龄为(248.8±1.8)Ma,即早三叠世... 位于中亚造山带南缘的北山造山带芦草沟地区发育多条酸性岩脉,对其开展系统的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对再造区域地质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显示,芦草沟地区酸性脉岩的U-Pb年龄为(248.8±1.8)Ma,即早三叠世;具有高Si低Mg的地球化学特征;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Th、U、K等,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P,Eu异常不明显;具低的Y、Yb含量,高的Sr/Y、La/Yb值和较低的Na_2O/K_2O值,与中国东部燕山期类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相似。岩石成因研究显示其具较低的MgO、Cr、Ni含量,并强烈亏损Nb、Ta,其残留相可能由辉石+石榴子石+金红石±角闪石组成,是在后碰撞背景下加厚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性脉岩 岩石成因 埃达克岩 北山造山带
下载PDF
大陆边缘反S状造山带三维模式兼论青藏高原结构与隆升 被引量:5
6
作者 李东旭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7年第1期31-41,共11页
文中根据北美大陆西南边缘造山带的构造地貌及新构造运动特征,建立了反S状大陆边缘造山带的三维构造力学模式,指出阿拉斯加地区为弧形右旋剪切隆升造山带;科迪勒拉造山带为直线右旋走滑造山带;马德雷山以南,延至加勒比海为一左旋沉降‘... 文中根据北美大陆西南边缘造山带的构造地貌及新构造运动特征,建立了反S状大陆边缘造山带的三维构造力学模式,指出阿拉斯加地区为弧形右旋剪切隆升造山带;科迪勒拉造山带为直线右旋走滑造山带;马德雷山以南,延至加勒比海为一左旋沉降‘旋扭沟-弧-盆系统’。以此模式检验欧亚大陆南缘造山带,确定从阿尔卑斯经扎格罗斯、喜马拉雅至印度尼西亚蜿蜒曲折的山链是由四个反S状造山带连锁而成,导致它们的分解为四个构造体系的原因,与南半球冈瓦纳大陆裂解有关。依据上述的区域构造规律,作者认为青藏高原内部结构的原型为旋扭沟-弧-盆系统,属帕米尔—喀喇昆仑—喜马拉雅反S状造山带尾弧的组成部分。后经印度板块俯冲、青藏—三江—印度尼西亚反S状造山带头部弧右旋隆升两组动力系统叠加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S状旋扭造山带 旋扭沟-弧-盆系统 青藏高原结构与隆升 大陆边缘造山带
下载PDF
大洪山花山群中白垩纪基性火山岩的识别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
7
作者 邱艳生 杨青雄 +4 位作者 邓奇 汪正江 杜秋定 胡正祥 周世卿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17年第2期123-130,共8页
介绍湖北大洪山地区花山群中的白垩纪基性火山岩(玄武岩)。LA-ICP-MS U-Pb锆石测年表明,该基性火山岩形成于(128.3±1.4)Ma。根据主量元素、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的测试结果,该地区在早白垩世存在板内火山喷发。该火山岩具有低Nb、Ta... 介绍湖北大洪山地区花山群中的白垩纪基性火山岩(玄武岩)。LA-ICP-MS U-Pb锆石测年表明,该基性火山岩形成于(128.3±1.4)Ma。根据主量元素、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的测试结果,该地区在早白垩世存在板内火山喷发。该火山岩具有低Nb、Ta和Sr、高Ti/Y的特征,略微富集轻稀土元素,类似于大陆板内玄武岩型或者洋岛玄武岩型。与前人在秦岭大别造山带(QDOB)中发现的中生代晚期(130 Ma左右)的花岗岩证据相互印证。该初步研究可能揭示,扬子地块在三叠纪—中侏罗世向华北地块俯冲碰撞造山后,于早白垩世(128 Ma左右)处于伸展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山群 U-PB定年 基性火山岩 白垩纪 秦岭大别造山带
下载PDF
Pb-Zn-Ag-bearing M anganoan Skarns of China 被引量:3
8
作者 ZHAOYiming LIDaxi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2期524-528,共5页
Manganoan skarns consist of special Mn (Ca, Mg, Fe, Al) silicate metasomatic minerals and are usually associated with Pb-Zn(Ag) mineralization. They occur chiefly along the lithologic contacts or faults and fractures ... Manganoan skarns consist of special Mn (Ca, Mg, Fe, Al) silicate metasomatic minerals and are usually associated with Pb-Zn(Ag) mineralization. They occur chiefly along the lithologic contacts or faults and fractures of carbonate wall rocks distal from the intrusive contact zone, and are combined with Fe, Cu, W, Sn and Cu-bearing calcic or magnesian skarns occurring in the contact zones to constitute certain metasomatic zoning. Manganoan skarns are formed later than calcic or magnesian skarns. Their rock-forming temperatures are lower than those of calcic or magnesian skarns. The mineral assemblages of manganoan skarns occurring in different carbonate rocks (limestone or dolomite) are notably differ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nganoan skarn calcic skarn magnesian skarn continental-margin orogenic belt exocontact carbonate rocks Pb-Zn-Ag skarn deposit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