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0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OWER FLOW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SIMULATION OF ELECTROMAGNETIC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被引量:3
1
作者 LUO Yutao TAN Di MENG Fanzhen 《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08年第6期48-56,共9页
With the structure of two air gaps and two rotors, the electromagnetic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EMCVT) is a novel power-split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CVT). There are two kinds of power flowing... With the structure of two air gaps and two rotors, the electromagnetic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EMCVT) is a novel power-split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CVT). There are two kinds of power flowing through the EMCVT, one is mechanical power and the other is electric power. In the mean time, there are three power ports in the EMCVT, one is the outer rotor named mechanical power port and the other two are the inner rotor and the stator named electric power ports. The mechanical power port is connected to the driving wheels through the final gear and the electric ports are connected to the batteries through the transducers. The two kinds of power are coupled on the outer rotor of the EMCVT. The EMCVT can be equipped on the conventional vehicle being regarded as the CVT and it also can be equipped on the hybrid electric vehicle(HEV) as the multi-energy sources assembly. The power flows of these two kinds of applications are analysed. The back electromotive force(EMF) equations are illatively studied and so the dynamic mathematic model is theorized. In order to certify the feasibility of the above theories, three simulations are carried out in allusion to the above two kinds of mentioned applications of the EMCVT and a five speed automatic transmission(AT) vehicle. The simulation results illustrate that the efficiency of the EMCVT vehicles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AT vehicle owed to the optimized operation area of the engine. Hence the fuel consumption of the EMCVT vehicles is knock-dow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omagnetic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Power flow analysis back electromotive force application simulation
下载PDF
Continuous flow analysis of dissolved total phosphorus in seawater by UVK_(2)S_(2)O_(8) online digestion method 被引量:1
2
作者 YUZhigang RAABEThomas +1 位作者 HEMKENGitta BROCKMANNUwe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4期637-645,共9页
Several methods for analysis of dissolved total phosphorus in seawater were reviewed. Discussions were focused on UVirradiation and persulphate oxidation methods which are the most popular dissolved organic phosphorus... Several methods for analysis of dissolved total phosphorus in seawater were reviewed. Discussions were focused on UVirradiation and persulphate oxidation methods which are the most popular dissolved organic phosphorus determinationmethods presently. The compounds used for the phosphorus recovery test were categorized into three groups accordingto their chemical structure. It was found that low power UV irradiation can decompose POC or PC bonds efficientlybut may be inefficient for POP bonds. Heating-bath in acid condition is useful for decomposing POP bonds. Usingthe continuous flow analysis system (Auto-analyzer II), UV digestion and heating-bath, series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out 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is. Eleven model compounds were employed for the phosphorus recovery test and thefactors influencing the decomposition efficiency of dissolved compounds containing phosphorus were clarified. Finally,the optimal design for determination of dissolved total phosphorus in seawater based on the routine continuous flowanalysis system was presented. For the organic mono-phosphate, the recovery is more than 90% and a recovery of33%~51% was obtained for inorganic or organic polyphosphates. Up to now, this is the highest decompositionefficiency for dissolved phosphorus based on the continuous flow analysis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ssolved total phosphorus organic phosphorus ultraviolt persulfate potassium continuous flow analysis
下载PDF
Experimental Study of Heat Transfer to Flowing Air inside a Circular Tube with Longitudinal Continuous and Interrupted Fins
3
作者 Saad A. El-Sayed Sayed A. EL-Sayed Mohamed M. Saadoun 《Journal of Electronics Cooling and Thermal Control》 2012年第1期1-16,共16页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s have been performed to determine the detailed module-by-module pressure drop and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of turbulent flow inside a circular finned tube. The tubes are provided with longi...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s have been performed to determine the detailed module-by-module pressure drop and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of turbulent flow inside a circular finned tube. The tubes are provided with longitudinal fins continuous or interrupted in the stream wise direction by arranging them both in a staggered and in-line manner. Experiments are carried out for two different fin geometries, with two numbers of fins (N = 6 and 12). All tested finned tubes have 16 modules each with length equal to the tube diameter (L = D = 30 mm). The thermal boundary condition considered here, is a uniform heat flux. The module-by-modul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is found to vary only in the first modules, and then attained a constant thermally periodic fully developed value after eight to twelve modules. The results also showed that in the periodic hydrodynamic fully developed region, the value of the pressure drop along the tube with continuous fins is greater than that of the in-line arrangement, and lower than that of the staggered arrangement. Furthermor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the periodic fully developed region, the tube with continuous fins produces a greater value of th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s than that the tube with interrupted fins, especially through a high range of Reynolds number (5 × 104 > Re > 2 × 104). The tube with Staggered arrangement of fins produces a greater value of th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than the tube with continuous fins and the in-line arrangement finned tube at low Reynolds number (Re < 1.2 × 104).). It was found that the fins efficiency is greater than 90 percent;in the worst case (maximum Reynolds number with continuous fins tub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nal flow TURBULENT flow Heat Transfer Interrupted and continuous FINS FIN analysis
下载PDF
AA3型连续流动分析仪(CFA)同时测定橡胶叶全氮、全磷、全钾的方法研究 被引量:37
4
作者 贝美容 罗雪华 杨红竹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2011年第7期1258-1264,共7页
通过对AA3型连续流动分析仪所附试剂配制等方法的改进,研究AA3同时测定橡胶叶片氮、磷、钾的方法。结果表明,氮、磷、钾混合标准曲线相关系数均达0.999 9以上;氮、磷变异系数均小于0.5%(n=10),当钾浓度相当于标准曲线中间浓度范围时(即6... 通过对AA3型连续流动分析仪所附试剂配制等方法的改进,研究AA3同时测定橡胶叶片氮、磷、钾的方法。结果表明,氮、磷、钾混合标准曲线相关系数均达0.999 9以上;氮、磷变异系数均小于0.5%(n=10),当钾浓度相当于标准曲线中间浓度范围时(即6~10 mg/L),变异系数为0.97%~1.13%,重现性良好;氮、磷、钾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9.7%~101.1%、99.3%~100.7%、98.4%~102.8%,待测液中氮、磷、钾检出限分别为0.019、0.004、0.072 mg/L。橡胶叶片氮、磷、钾测定结果与常规法相比无显著差异。该方法用于橡胶叶片H2SO4-H2O2消煮后氮、磷、钾同时测定,快速高效,一天半可测300个样品待测液,提高工效10多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流动分析仪 橡胶叶片 氮磷钾同时测定
下载PDF
CFA1000连续流动分析系统测定水中总氮 被引量:2
5
作者 苏明玉 杨倩 顾海东 《环境监控与预警》 2015年第4期24-27,共4页
通过绘制总氮的校准曲线,测定仪器的空白值、检出限和测定下限,并对仪器的A类不确定度进行评价,对比CFA1000连续流动分析系统与SKALAR SAN++型流动分析仪测定方法、国标法测定方法的分析结果。结果表明,在保证测定结果准确度和精密度的... 通过绘制总氮的校准曲线,测定仪器的空白值、检出限和测定下限,并对仪器的A类不确定度进行评价,对比CFA1000连续流动分析系统与SKALAR SAN++型流动分析仪测定方法、国标法测定方法的分析结果。结果表明,在保证测定结果准确度和精密度的前提下,CFA1000连续流动分析系统具有较好的测试灵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fa1000连续流动分析系统 总氮
下载PDF
连续流动分析(CFA)测定水中挥发性酚和氰化物 被引量:2
6
作者 臧道德 王近 《净水技术》 CAS 2002年第4期36-37,40,共3页
水中挥发性酚和氰化物的检验方法在《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检验法》(GB—5750—85)作了规定,这些方法操作均比较烦琐,水样需经蒸馏、富集处理,耗费较高的人工、试剂和时间。作者用连续流动分析法(CFA)测定水中挥发性酚和氰化物做了初步探... 水中挥发性酚和氰化物的检验方法在《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检验法》(GB—5750—85)作了规定,这些方法操作均比较烦琐,水样需经蒸馏、富集处理,耗费较高的人工、试剂和时间。作者用连续流动分析法(CFA)测定水中挥发性酚和氰化物做了初步探讨和实验。结果表明连续流动分析法在灵敏度、稳定性和回收率方面都达到测定要求,在分析速度、消耗人工、时间等要大大优于常规检验法,可以替代常规标准方法用于水中挥发性酚和氰化物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定 连续流动分析 挥发性酚 氰化物
下载PDF
CFA与GPMAS在炼油污水氮化合物快速检测中的应用比较
7
作者 马春阳 田超 《净水技术》 CAS 2018年第10期74-78,共5页
炼油厂污水具有排放源头多、过程监控频次高等特点,因此对其水样分析的方法提出了快速、准确、能批量分析等要求。通过对比研究连续流动分析法(CFA)和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GPMAS)两种方法在炼油污水氮化合物分析过程中的标准曲线线性、... 炼油厂污水具有排放源头多、过程监控频次高等特点,因此对其水样分析的方法提出了快速、准确、能批量分析等要求。通过对比研究连续流动分析法(CFA)和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GPMAS)两种方法在炼油污水氮化合物分析过程中的标准曲线线性、准确性、重复性以及实际样品测试偏差,明确了这两种方法均适用于炼油污水氮化合物的批量快速分析,但在适用条件、分析效率、系统维护复杂程度、仪器价格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对炼油污水快速批量分析方法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炼油污水 氮化合物 连续流动分析法(cfa) 气相分析吸收光谱法(GPMAS)
下载PDF
LWCC-CFA在检测水中挥发酚的应用
8
作者 高裕雯 《广州化工》 CAS 2015年第8期144-145,共2页
应用AA3型连续流动分析仪测定地表水中挥发酚,增加长光程比色池(LWCC)以降低方法检出限,达到更低的检测要求。经实验论证,在0-0.0500 mg/L范围内,线性良好(r=0.9999),检出限为0.0002 mg/L,满足地表水检测要求。相较手工分析方法大... 应用AA3型连续流动分析仪测定地表水中挥发酚,增加长光程比色池(LWCC)以降低方法检出限,达到更低的检测要求。经实验论证,在0-0.0500 mg/L范围内,线性良好(r=0.9999),检出限为0.0002 mg/L,满足地表水检测要求。相较手工分析方法大大提高分析效率,并且减轻对实验人员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光程比色池 连续流动 挥发酚 检出限
下载PDF
连续流动分析法快速测定青稞酒中氰化物 被引量:1
9
作者 甘瑛琳 张敏 《食品安全导刊》 2024年第3期68-70,共3页
建立了一种利用连续流动分析仪快速、准确测定青稞酒中氰化物含量的方法。结果显示,该方法测定氰化物含量在2.00~200.00μg·L^(-1)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 9,检出限为0.3μg·L^(-1),加标回收率为94.8%~96.9%,相... 建立了一种利用连续流动分析仪快速、准确测定青稞酒中氰化物含量的方法。结果显示,该方法测定氰化物含量在2.00~200.00μg·L^(-1)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 9,检出限为0.3μg·L^(-1),加标回收率为94.8%~96.9%,相对标准偏差为1.2%~2.6%。该方法操作简便快捷,准确度高、检出限低、重现性好,适用于大批量青稞酒中氰化物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流动分析 青稞酒 氰化物
下载PDF
连续流动-钼酸铵分光光度法测定土壤全磷
10
作者 彭园珍 肖华翠 +1 位作者 林燕语 杨柳明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4-28,53,共6页
利用硫酸-高氯酸湿法消解土壤,采用连续流动分析仪直接测定消解液磷酸根含量,建立了高通量测定土壤全磷的实验方法。方法检测限6.0 mg·kg^(-1),土壤样品的加标回收率为85%~100%。将该方法用于土壤标准物质(GBW07405、GBW07406a)全... 利用硫酸-高氯酸湿法消解土壤,采用连续流动分析仪直接测定消解液磷酸根含量,建立了高通量测定土壤全磷的实验方法。方法检测限6.0 mg·kg^(-1),土壤样品的加标回收率为85%~100%。将该方法用于土壤标准物质(GBW07405、GBW07406a)全磷含量测定,结果准确,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3.5%、4.5%(n=3)。方法具备无需调节待测液pH值、分析速度快、消耗试剂少、结果准确可靠等优点,适用于大批量土壤全磷的测定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流动分析 土壤 消解 全磷 分光光度法 酸度
下载PDF
加热加湿高流量鼻导管通气预防新生儿拔管失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11
作者 郭吉强 王俭 +1 位作者 万光平 杨学琴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24年第5期671-676,共6页
目的 通过Meta分析评价加热加湿高流量鼻导管通气(HHHFNC)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预防新生儿拔管失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OVID、Embase、Web of Science、万方、CNKI等数据库的相关文献,检索... 目的 通过Meta分析评价加热加湿高流量鼻导管通气(HHHFNC)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预防新生儿拔管失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OVID、Embase、Web of Science、万方、CNKI等数据库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间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23年7月31日。纳入并比较HHHFNC与NCPAP两种通气模式预防新生儿疗效指标(治疗失败率、再插管率)、安全性指标(鼻外伤发生率、频繁呼吸暂停发生率)、次要指标[院内病死率、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脑室内出血(IVH)、早产儿视网膜病(ROP)、肺气漏和达到全肠内喂养时间]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结果 共纳入25项RCT。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疗效方面,两组治疗失败率、再插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安全性方面,HHHFNC降低鼻外伤发生率、频繁呼吸暂停发生率均优于NCPA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院内病死率、BPD、ROP、IVH发生率和达到全胃肠喂养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HHFNC的NEC发生率和漏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NCPA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HHFNC在预防婴儿拔管失败疗效方面与NCPAP相似,但HHHFNC具有更低的鼻外伤、频繁的呼吸暂停、NEC和肺气漏发生率,安全性较高,可推荐HHHFNC作为预防新生儿拔管失败的首选无创通气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热加湿高流量鼻导管通气 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新生儿 META分析 随机对照研究
下载PDF
双通道在线连续流动分析法同时测定环境水样中总磷和磷酸盐
12
作者 肖细炼 陈燕波 +6 位作者 魏立 邵鑫 刘金 陈金宝 张春林 王宁涛 杨红梅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21-529,共9页
准确测定环境水样中的总磷和磷酸盐含量,对于评价水体的环境污染程度和富营养化程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消解试剂及浓度、加热温度、泵速等条件进行考察,将样品和总磷、磷酸盐试剂分别通过自动进样器和蠕动泵在线载入各自管路,... 准确测定环境水样中的总磷和磷酸盐含量,对于评价水体的环境污染程度和富营养化程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消解试剂及浓度、加热温度、泵速等条件进行考察,将样品和总磷、磷酸盐试剂分别通过自动进样器和蠕动泵在线载入各自管路,再进入各自的化学分析模块进行化学反应,之后进入各自的比色计在波长为660 nm条件下完成检测,建立了双通道在线连续流动分析法同时测定环境水样中总磷和磷酸盐的分析方法。以空白介质溶液配制校准系列,使得校准系列与试样基体匹配,消除了基体效应干扰影响。结果表明:在最佳的实验条件下,校准曲线的线性相关性较好;总磷和磷酸盐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0%~2.6%,精密度较好;总磷和磷酸盐方法检出限分别为0.010 mg/L和0.022 mg/L;经国家水样标准物质验证,方法相对误差(RE)均在±5%以内,测定值与标准值相吻合,方法准确度较好;应用建立的方法对实际样品进行分析,并与传统国家标准方法进行比对,测定值的相对偏差(RD)均小于5%,更进一步验证了方法的准确性、可靠性,能够满足大批量环境水样中总磷和磷酸盐的分析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流动分析法 环境水样 总磷 磷酸盐
下载PDF
连续流动分析法测定水中挥发酚和总氰化物的实验探究
13
作者 金瑶 《上海国土资源》 2024年第1期135-142,共8页
挥发酚和总氰化物是水质监测和水环境保护的关键指标,其准确测定对评估水体质量和环境影响至关重要。随着检测技术的发展,采用在线前处理的流动注射分析法和连续流动分析法已成为其主流的检测手段。而我国尚未制定水中氰化物(除生活饮... 挥发酚和总氰化物是水质监测和水环境保护的关键指标,其准确测定对评估水体质量和环境影响至关重要。随着检测技术的发展,采用在线前处理的流动注射分析法和连续流动分析法已成为其主流的检测手段。而我国尚未制定水中氰化物(除生活饮用水外)的连续流动—分光光度法国家或行业标准,为水质样品中氰化物的准确监测带来不便。本研究通过控制变量法,系统研究了试剂pH及浓度等因素对检测结果的影响,筛选出了合适的检测条件。该方法的测试结果呈现完全线性相关,挥发酚和总氰化物检出限低至0.279μg/L和0.118μg/L,样品加标回收率达到95.0%~105%。本研究不仅为水质挥发酚和氰化物的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提供了经验和依据,还为水质监测领域引入了一种更环保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监测 水质分析 测试技术 连续流动分析法 挥发酚 总氰化物
下载PDF
连续流动分析法快速测定水体中挥发酚
14
作者 陈成桐 杨金兰 +1 位作者 林颂雄 叶淑迎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24年第1期35-40,共6页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灵敏度高、准确性好、快速高效测定水中挥发酚的连续流动分析方法。样品在酸性条件下通过蒸馏释放出酚,被蒸馏出的酚类化合物在pH值(10.0±0.2)弱碱性介质中,被铁氰化钾氧化,与4-氨基安替比林反应生成橙红色的安...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灵敏度高、准确性好、快速高效测定水中挥发酚的连续流动分析方法。样品在酸性条件下通过蒸馏释放出酚,被蒸馏出的酚类化合物在pH值(10.0±0.2)弱碱性介质中,被铁氰化钾氧化,与4-氨基安替比林反应生成橙红色的安替比林化合物,在505 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根据这一原理,使用AA3连续流动分析仪完成在线蒸馏及在线比色。挥发酚的质量浓度在0~0.100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该方法检出限为0.97μg/L,适用于大批量水样中痕量挥发酚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流动分析法 快速 水体 挥发酚
下载PDF
应用连续流动分析仪测定水中总氰化物的方法研究
15
作者 魏薇 蒋昌李 +1 位作者 陶冕 张旭 《节能》 2024年第7期110-112,共3页
采用连续流动分析仪测定水中的总氰化物。结果表明,标准工作曲线的线性相关系数r≥0.9995,检出限为0.15μg/L,相对标准偏差≤1.0%,加标回收率为92.1%~110%。连续流动分析仪具有检出限大、精密度高、准确性好、分析速度快的优势,适合大... 采用连续流动分析仪测定水中的总氰化物。结果表明,标准工作曲线的线性相关系数r≥0.9995,检出限为0.15μg/L,相对标准偏差≤1.0%,加标回收率为92.1%~110%。连续流动分析仪具有检出限大、精密度高、准确性好、分析速度快的优势,适合大批量的样品分析,符合现代水环境中污染物痕量分析监测技术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流动分析仪 总氰化物 痕量分析 检出限
下载PDF
水中亚硝酸盐氮测定的几种分析方法对比探究
16
作者 吴来奇 宋英鸿 《陕西水利》 2024年第11期95-97,100,共4页
亚硝酸盐氮是指水体中含氮有机物在氧化过程中形成的硝酸盐的中间产物。作为评估地下水污染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亚硝酸盐氮的检测常采用分光光度法、离子色谱法和连续流动分析法等方法。采用这三种方法对国家标准物质和多种地下水样品... 亚硝酸盐氮是指水体中含氮有机物在氧化过程中形成的硝酸盐的中间产物。作为评估地下水污染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亚硝酸盐氮的检测常采用分光光度法、离子色谱法和连续流动分析法等方法。采用这三种方法对国家标准物质和多种地下水样品进行检测,并对它们的基本要求和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此外,还通过t检验和F检验对数据的趋势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可为水环境检测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光光度法 离子色谱法 连续流动分析法 T检验 F检验
下载PDF
连续流动分析法测定淡水中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氨氮、总氮的研究
17
作者 李亚 李会兰 +2 位作者 李恒亮 朱吉东 谭彦飞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24年第3期77-84,共8页
含氮化合物是水质监测中的重要指标,因此需要可靠、精确、快速的监测方法作为支撑。采用连续流动仪法对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氨氮、总氮进行监测,结果表明:标准曲线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检出限、精密度、准确性、加标回收率、“四氮... 含氮化合物是水质监测中的重要指标,因此需要可靠、精确、快速的监测方法作为支撑。采用连续流动仪法对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氨氮、总氮进行监测,结果表明:标准曲线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检出限、精密度、准确性、加标回收率、“四氮”关系均满足方法要求。说明连续流动分析仪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准确度,稳定性好,可实现样品在线消解、连续检测,简化了样品前处理过程,更适用于大批量含氮化合物的水质监测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流动分析法 亚硝酸盐氮 硝酸盐氮 氨氮 总氮 水质监测
下载PDF
IGOA-RBF模型在石门水库水质预测中的应用
18
作者 孙晓蕾 《东北水利水电》 2024年第6期26-27,41,71,共4页
文中以石门水库为例,通过改进蚱蜢算法(IGOA)增加局部值的泛化性,并对RBF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参数优化,构建了运行效率高、预测精确度高的IGOA-RBF的水质预测模型。结果表明,IGOA-RBF水质预测模型误差均较小,可为水源地水环境的水质评价和... 文中以石门水库为例,通过改进蚱蜢算法(IGOA)增加局部值的泛化性,并对RBF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参数优化,构建了运行效率高、预测精确度高的IGOA-RBF的水质预测模型。结果表明,IGOA-RBF水质预测模型误差均较小,可为水源地水环境的水质评价和治理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GOA-RBF 连续流动分析法 总磷 总氮 水质预测模型 石门水库
下载PDF
水生态环境中硫化物不同检测方法比对研究
19
作者 刘永华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 2024年第10期64-70,45,共8页
本文采用连续流动分析-分光光度法、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和亚甲基蓝分光光度法测定水生态环境中硫化物的含量,对硫化物不同检测方法的适用范围、样品固定及保存方法、样品的前处理以及方法的检出限、准确度、精密度和加标回收率进行了分... 本文采用连续流动分析-分光光度法、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和亚甲基蓝分光光度法测定水生态环境中硫化物的含量,对硫化物不同检测方法的适用范围、样品固定及保存方法、样品的前处理以及方法的检出限、准确度、精密度和加标回收率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连续流动分析-分光光度法和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的分析结果基本无差异,该两种方法与亚甲基蓝分光光度法相比,具有操作简便、仪器自动化程度高、快速高效、生态环保等优势,可以解决在日常硫化物检测工作中遇到的样品多、时间紧、任务急的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流动分析-分光光度法 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 亚甲基蓝分光光度法 生态环保 快速高效
下载PDF
土壤剖面硝态氮含量的快速测试方法 被引量:17
20
作者 崔振岭 徐久飞 +3 位作者 石立委 陈新平 张福锁 李俊良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12,25,共4页
为缩短分析时间提高时效 ,建立了田间条件下土壤剖面硝态氮含量测定的方法 ,主要包括 1∶1土水质量比快速浸提土壤硝态氮 ,Merck反射仪进行浸提液硝态氮快速定量及酒精灼烧法快速测定土壤水分 ,根据土壤容重换算土壤硝态氮含量。将该方... 为缩短分析时间提高时效 ,建立了田间条件下土壤剖面硝态氮含量测定的方法 ,主要包括 1∶1土水质量比快速浸提土壤硝态氮 ,Merck反射仪进行浸提液硝态氮快速定量及酒精灼烧法快速测定土壤水分 ,根据土壤容重换算土壤硝态氮含量。将该方法与实验室常规的 0 0 1mol/LCaCl2 溶液 1∶10土水质量比浸提、连续流动分析法比较 ,结果表明 ,田间快速法与实验室常规法测定的土壤硝态氮含量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 ,2种方法测定表土层 (0~30cm)和底土层 (30~ 90cm)土壤硝态氮质量分数 (mg/kgN)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0 96和 0 92 ,按不同层次土壤容重换算表土层和底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 (kg/hm2 N)的相关系数为 0 93和 0 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酸盐试纸 反射仪 连续流动分析 土壤硝态氮 土壤含水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