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颅脑创伤患者对冲侧血肿清除后,术中颞顶叶着力侧血肿增加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7年9月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神经外科收治的47例颅脑创伤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回顾性研究,其特点为颅脑创伤着力侧为颞顶叶并首先行...目的探讨颅脑创伤患者对冲侧血肿清除后,术中颞顶叶着力侧血肿增加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7年9月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神经外科收治的47例颅脑创伤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回顾性研究,其特点为颅脑创伤着力侧为颞顶叶并首先行对冲侧血肿清除。按术中血肿清除后证实为颞顶叶着力侧血肿有无增加,将患者分为增加组和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年龄、受伤机制、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瞳孔反应、术前休克、血糖水平、受伤至手术时间、着力侧血肿类型、着力侧血肿量、着力侧骨折、环池情况、中线移位等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预后情况。结果 10例患者术中对冲侧血肿清除后出现急性脑膨出,经证实颞顶叶着力侧血肿增加,其发生率为21.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糖水平、着力侧血肿量、着力侧骨折、中线移位与血肿增加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着力侧骨折(OR=10.58)、着力侧血肿量(OR=3.00)为独立危险因素。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预后情况,发现两组患者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着力侧骨折及血肿量是导致对冲侧血肿清除后着力侧颞顶叶血肿增加的危险因素,血肿增加后及时发现处理,并不影响最终预后。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 探讨持续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监测在高龄对冲性额叶挫裂伤伴迟发性脑内血肿的意义,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3年2月于沈阳军区总医院治疗的对冲性额叶挫裂伤伴迟发性脑内血肿的患者27例.所有患者均为年龄大于70岁的高龄患者.15例患者于受伤24~72 h后进行ICP监测,作为A组,平均时间(5.4±1.5)d.12例患者未进行ICP监测,作为B组.A组患者ICP监测持续升高>20 mm Hg(1 mm Hg=0.133 kPa),甚至>25 mm Hg,应用脱水药物控制不理想,且患者意识进行性下降、连续头部CT平扫提示脑内血肿增加或脑水肿进行性加重的患者建议手术治疗.B组未应用ICP监测的患者出现以上症状也建议手术治疗.比较AB两组的预后:治疗后3个月随访,预后情况采用GCS评分分级进行比较.结果 A组预后良好8例,中残4例,病死3例.B组预后良好3例,中残2例,重残2例,病死5例.A组较B组预后良好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持续ICP检测可判断和预测病情变化、提高早期手术的机会,值得在颅脑损伤颅内出血的治疗过程中广泛应用.
文摘目的探讨颅脑创伤患者对冲侧血肿清除后,术中颞顶叶着力侧血肿增加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7年9月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神经外科收治的47例颅脑创伤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回顾性研究,其特点为颅脑创伤着力侧为颞顶叶并首先行对冲侧血肿清除。按术中血肿清除后证实为颞顶叶着力侧血肿有无增加,将患者分为增加组和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年龄、受伤机制、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瞳孔反应、术前休克、血糖水平、受伤至手术时间、着力侧血肿类型、着力侧血肿量、着力侧骨折、环池情况、中线移位等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预后情况。结果 10例患者术中对冲侧血肿清除后出现急性脑膨出,经证实颞顶叶着力侧血肿增加,其发生率为21.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糖水平、着力侧血肿量、着力侧骨折、中线移位与血肿增加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着力侧骨折(OR=10.58)、着力侧血肿量(OR=3.00)为独立危险因素。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预后情况,发现两组患者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着力侧骨折及血肿量是导致对冲侧血肿清除后着力侧颞顶叶血肿增加的危险因素,血肿增加后及时发现处理,并不影响最终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