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67篇文章
< 1 2 6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volution and controlling factors of the gravity flow deposits in the Miocene 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the Lower Congo-Congo Fan Basin,West Africa 被引量:1
1
作者 CHEN Hua LIN Changsong +7 位作者 ZHANG Zhongmin ZHANG Demin LI Ming WU Gaokui ZHU Yixuan XU Hai LU Wenming CHEN Jihua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CSCD 2021年第1期146-158,共13页
To underst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Miocene gravity flow deposits in the Lower Congo-Congo Fan Basin,this paper documents the Miocene 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the deposi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ontrollin... To underst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Miocene gravity flow deposits in the Lower Congo-Congo Fan Basin,this paper documents the Miocene 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the deposi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ontrolling factors of the gravity flow system.Based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high-resolution 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lithofacies characteristics and sedimentary units of the gravity flow deposits in the region are identified by using seismic,well logging and core data comprehensively,and the sedimentary evolution process is revealed and the controlling factors are discussed.The Miocene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3 rd-order sequences(SQ1-SQ4).The gravity flow deposits mainly include siliciclastic rock and pelite.The main sedimentary units include slumping deposits,mass transport deposits(MTD),channel fills,levee-overbank deposits,and frontal lobes.In the Early Miocene(SQ1),mainly gull-wing,weakly restricted to unrestricted depositional channel-overbank complexes and lobes were formed.In the early Middle Miocene(SQ2),W-shaped and weakly restricted erosional-depositional channels(multi-phase superposition)were subsequently developed.In the late Middle Miocene(SQ3),primarily U-shaped and restricted erosional channels were developed.In the Late Miocene(SQ4),largely V-shaped and deeply erosional isolated channels were formed in the study area.Climate cooling and continuous fall of the sea level made the study area change from toe of slope-submarine plain to lower continental slope,middle continental slope and finally to upper continental slope,which in turn affected the strength of the gravity flow.The three times of tectonic uplifting and climate cooling in the West African coast provided abundant sediment suppl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gravity flow deposits.Multistage activities of salt structures played important roles in redirecting,restricting,blocking and destroying the gravity flow deposits.Clarifying the characteristics,evolution and controlling factors of the Miocene gravity flow deposits in the Lower Congo-Congo Fan Basin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deep-water petroleum exploration in this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vity flow deposits sequence architecture depositional characteristics controlling factors MIOCENE Lower Congo-Congo Fan Basin
下载PDF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Ore-controlling Factors of the Beiya Gold–Polymetallic Ore Deposit, Northwestern Yunnan Province 被引量:9
2
作者 ZHOU Yunman ZHANG Changqing +4 位作者 HE Zhonghua LIU Huan ZHOU Guiwu SUN Jia LIU Bo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AS CSCD 2018年第5期1841-1861,共21页
Based on comprehensive petrological, geochron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studies, this study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Beiya gold-polymetallic skarn deposit and quartz syenite porphyries, and discussed the ... Based on comprehensive petrological, geochron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studies, this study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Beiya gold-polymetallic skarn deposit and quartz syenite porphyries, and discussed the source(s) and evolution of magmas.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syenite porphyries(i.e. the Wandongshan, the Dashadi, and the Hongnitang porphyries), which formed between the Eocene and the early Oligocene epochs, are the sources for the gold-polymetallic ores at the Beiya deposit. Carbonate rocks(T2 b) of the Triassic Beiya Formation in the ore district provide favorable host space for deposit formation. Fold and fault structures collectivel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ore formation. The contact zone between the porphyries and carbonates, the structurally fractured zone of carbonate and clastic rocks, and the zone with well-developed fractures are the ideal locations for ore bodies. Four types of mineralization have been recognized: 1) porphyry-style stockwork gold–iron(copper) ore, 2) skarn-style gold-iron(copper and lead) ore in the near contact zone, 3) strata-bound, lense-type lead–silver–gold ore in the outer contact zone, and 4) distal vein-type gold–lead–silver ore. Supergene processes led to the formation of oxide ore, such as the weathered and accumulated gold–iron ore, the strata-bound fracture oxide ore, and the structure-controlled vein-type ore. Most of these ore deposits are distributed along the axis of the depressed basin, with the hypogene ore controlling the shap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xide ore. This study provides critical geology understanding for mineral prospecting scenario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rphyry-skarn type quartz syenite porphyries ore-controlling factors Beiya goldpolymetallic deposit northwestern Yunnan province
下载PDF
龙陵县新寨-茅草园稀土矿特征及控矿条件浅析
3
作者 邢永辉 缪发金 +2 位作者 吕庆松 赵永春 何黎 《云南地质》 2024年第2期219-225,共7页
龙陵新寨-茅草园地区花岗岩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受内生地质和表生地质条件双重控制,主要赋存于白垩纪花岗岩体全风化层中下部及强风化层上部,V 1-1矿体分布面积38.59km 2,单工程控制矿体品位(SREO)0.035%~0.128%,平均0.047%;V 1-2... 龙陵新寨-茅草园地区花岗岩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受内生地质和表生地质条件双重控制,主要赋存于白垩纪花岗岩体全风化层中下部及强风化层上部,V 1-1矿体分布面积38.59km 2,单工程控制矿体品位(SREO)0.035%~0.128%,平均0.047%;V 1-2矿体分布面积16.85 km 2,单工程控制矿体品位(SREO)0.035%~0.110%,平均0.048%,达大型远景规模,具有较好的勘查开发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生+表生条件 控矿因素 成矿规律 新寨-茅草园离子吸附型稀土矿 云南龙陵
下载PDF
Paleoproterozoic Sediment-hosted Gold Deposits in Eastern Liaoning,Northeast China: Implications for Gold Exploration
4
作者 Yang Dejiang (Liaoning Nonferrous Geologcal Exploration Bureau, 17 Liuzhou St., Shenyang 110000 P. R. China) 《Global Geology》 2001年第1期52-56,共5页
Gold deposits in eastern Liaoning, northeast China are hosted in the middle and upper parts of a Paleoproterozoic volcanic-sedimentary succession, which consists of interlayered carbonates and fine-grained clastics. T... Gold deposits in eastern Liaoning, northeast China are hosted in the middle and upper parts of a Paleoproterozoic volcanic-sedimentary succession, which consists of interlayered carbonates and fine-grained clastic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geological features of ore-bearing formations, ore-controlling structures and metallogenetic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of ore-controlling factors suggested that the schists from the Gaixian formatyion, syngenetic faults and ductile shear zones are principal ore controls over mineralization and thereafter indicators for gold explo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tern Liaoning gold deposit ore- controlling factors
下载PDF
沽源-多伦地区钼多金属成矿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研究
5
作者 王郅睿 张宗庆 +2 位作者 王立新 张小朋 刘洋 《世界有色金属》 2024年第18期88-90,共3页
沽源-红山子钼多金属成矿带是我国北方钼矿主要赋存区域之一,研究区位于成矿带的南西段,具有较好的找矿潜力;本次研究通过对沽源-伦地区成矿带空间分布、含矿层位、围岩蚀变、成矿时代、成矿物质来源等特征的总结,分析区内钼矿床主要控... 沽源-红山子钼多金属成矿带是我国北方钼矿主要赋存区域之一,研究区位于成矿带的南西段,具有较好的找矿潜力;本次研究通过对沽源-伦地区成矿带空间分布、含矿层位、围岩蚀变、成矿时代、成矿物质来源等特征的总结,分析区内钼矿床主要控矿因素,为该类矿床勘查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沽源-多伦地区 钼矿床 成矿地质特征 控矿因素
下载PDF
沉积岩-变沉积岩型钴矿研究进展与问题 被引量:14
6
作者 张连昌 张爱奎 +5 位作者 刘永乐 李文 董志国 高炳宇 王长乐 朱明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81-997,共17页
沉积岩-变质型钴矿床占全球超过50%的钴资源储量,产量约占全球的65%以上,这类钴矿床主要分布在中非赞比亚-刚果(金)、美国爱达荷,及我国辽吉、山西、青海等地的沉积砂页岩、海底热水沉积岩及其变质岩系中。目前国际上对沉积岩-变沉积岩... 沉积岩-变质型钴矿床占全球超过50%的钴资源储量,产量约占全球的65%以上,这类钴矿床主要分布在中非赞比亚-刚果(金)、美国爱达荷,及我国辽吉、山西、青海等地的沉积砂页岩、海底热水沉积岩及其变质岩系中。目前国际上对沉积岩-变沉积岩型钴矿的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含矿建造、钴的赋存状态、后期变质与构造作用、成矿时代等方面有较多的研究,但在沉积-变质-热液改造等不同地质过程中钴的地球化学行为、沉积成矿条件与古海洋环境、钴的富集机理及其控制因素等方面的认识仍存在分歧和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在综述国内外典型铜钴成矿带地质背景、含矿建造和矿床地质特征等的基础上,总结了各成矿带的主要成矿条件与成矿规律,分析了各矿带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的来源、富矿控制要素和成矿机制;提出控制钴沉积成矿的制约因素主要是大陆裂解、海洋氧化还原条件、沉积相与沉积环境等,而要形成富矿的关键是后期变质作用或热液活动的改造叠加。同时作者对全球沉积-变沉积型钴矿的时空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进行了探讨,提出今后应在古气候与古海洋环境、物质来源与矿源层、后期热液改造作用与钴元素超常富集成矿机理等方面开展详细和深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岩-变沉积型矿床 钴矿 成矿区带 控矿因素
下载PDF
陆相断陷湖盆T-R层序的特点及其控制因素——以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层序地层为例 被引量:25
7
作者 操应长 姜在兴 +1 位作者 夏斌 杨伟利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11-122,共12页
一般认为经典层序的湖 (海 )平面变化轨迹为正弦曲线 ,且可分出低位稳定、上升、高位稳定和下降 4个阶段。按照Vail的层序地层学理论 ,每个三级层序由 3个体系域组成 ,目前也有人认为划分出 4个体系域更合适。但在断陷湖盆中 ,发育了一... 一般认为经典层序的湖 (海 )平面变化轨迹为正弦曲线 ,且可分出低位稳定、上升、高位稳定和下降 4个阶段。按照Vail的层序地层学理论 ,每个三级层序由 3个体系域组成 ,目前也有人认为划分出 4个体系域更合适。但在断陷湖盆中 ,发育了一种特殊的层序 ,其湖平面变化呈折线 ,仅可分出上升阶段 (T)和下降阶段 (R) ,缺失稳定阶段 ,我们将此类层序称为T R层序。潮湿气候条件下的幕式构造运动和沉积物快速充填是T R层序形成的关键。层序发育的早期阶段 ,幕式构造运动产生新生可容空间 ,决定了T旋回的发育 ,形成了以深水泥岩、页岩等沉积为特征的湖侵域 ;晚期阶段 ,沉积物快速充填减少可容空间 ,决定了R旋回的演化 ,形成了以前积式砂体为特征的湖退域。T R层序与油气勘探关系密切 ,湖侵域烃源岩发育 ,湖退域储层发育 ,并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层序 平面变化轨迹 幕式构造运动 控制因素 断陷湖盆
下载PDF
外源性NH4^+和NO3^-输入对亚热带人工林土壤N2O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2
8
作者 王磊 程淑兰 +6 位作者 方华军 于贵瑞 党旭升 李晓玉 司高月 耿静 何舜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24-734,共11页
中国亚热带人工林处于全球氮沉降高值区,土壤氮素相对富集,土壤氧化亚氮(N_2O)产生与排放对外源性氮素输入响应敏感。然而,现有氮沉降模拟控制实验多采用单一氮肥类型,没有原位区分氧化态氮与还原态氮素影响的差异。以千烟洲亚热带湿地... 中国亚热带人工林处于全球氮沉降高值区,土壤氮素相对富集,土壤氧化亚氮(N_2O)产生与排放对外源性氮素输入响应敏感。然而,现有氮沉降模拟控制实验多采用单一氮肥类型,没有原位区分氧化态氮与还原态氮素影响的差异。以千烟洲亚热带湿地松林为研究对象,增氮控制实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包括2种形态(NO_3^-、NH_4^+)和3个施氮水平(0、40、120 kg hm^(-2) a^(-1))。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高频(8次月^(-1))测定土壤N_2O净交换通量以及温度、水分、溶解性氮含量等相关环境变量,分析土壤N_2O通量对外源性氮素输入的响应特征及主控因子。结果表明:施氮不影响亚热带人工林土壤温度和水分,显著增加了土壤NO_3^--N、NH_4^+-N和总溶解性氮(TDN)的含量,对溶解性有机氮(DON)含量无显著影响。施氮显著促进亚热带人工林土壤N_2O排放,增幅为378%~847%,施加NH4Cl的促进效应显著高于Na NO_3。土壤N_2O通量与10 cm土壤温度、10 cm土壤体积含水量呈正相关,土壤N_2O通量的变化量与土壤无机氮含量的变化量呈正相关。上述研究结果表明,虽然水热因子驱动着亚热带人工林土壤N_2O的排放,但是氮素富集条件下土壤N_2O的增加主要由底物可利用性的变化所致,并且还原态NH_4^+的促进效应显著高于氧化态NO_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氮沉降 土壤N2O通量 主控因子 硝化 反硝化 亚热带人工林
下载PDF
西藏甲玛-卡军果推-滑覆构造系特征 被引量:39
9
作者 钟康惠 李磊 +9 位作者 周慧文 白景国 李伟 钟婉婷 张勇强 蔺吉庆 郑凡石 黄小雨 陆彪 雷波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11-423,共13页
通过矿区填图和路线调查,结合室内研究,指出:①甲玛-卡军果推-滑覆构造系由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引发,具有递进变形、自盆地中心向边部推覆、新盖老等特点,强变形于50Ma±。②推覆体下盘为叶巴组构造岩系;推覆体由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 通过矿区填图和路线调查,结合室内研究,指出:①甲玛-卡军果推-滑覆构造系由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引发,具有递进变形、自盆地中心向边部推覆、新盖老等特点,强变形于50Ma±。②推覆体下盘为叶巴组构造岩系;推覆体由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碳酸盐-碎屑沉积岩系构成,主体为轴面北倾的复式褶皱,自南而北分为前部带、中部带和后部带。滑覆构造系推覆形成的复背斜轴部高位岩块失稳向北滑覆形成,自南而北分为后部带、中部带和前部带。③导致矿区蚀变的主要岩浆活动发生于推覆强变形后的松弛期,上侵受近南北向基底断裂和推覆断裂联合控制,就位受控于前部带推-滑覆褶断系,其后发生多次构造-岩浆-成矿液叠加,造就甲玛铜多金属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甲玛-卡军果推-滑覆构造系 构造特征 形成机制 形成时代 控岩控矿
下载PDF
武当-桐柏-大别成矿带铜矿成矿规律 被引量:3
10
作者 龚银杰 彭三国 +2 位作者 朱江 邱啸飞 李卫东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02-909,共8页
武当-桐柏-大别成矿带可分为南秦岭造山带、北淮阳构造带、桐柏-大别构造带三个二级构造单元,南秦岭造山带广泛分布变质热液型铜矿,北淮阳构造带产出VMS型、岩浆熔离型及斑岩型铜矿,桐柏-大别构造带则分布有岩浆热液型和矽卡岩型铜矿。... 武当-桐柏-大别成矿带可分为南秦岭造山带、北淮阳构造带、桐柏-大别构造带三个二级构造单元,南秦岭造山带广泛分布变质热液型铜矿,北淮阳构造带产出VMS型、岩浆熔离型及斑岩型铜矿,桐柏-大别构造带则分布有岩浆热液型和矽卡岩型铜矿。构造单元的性质对区内产出的铜矿类型具有较强的控制作用。变质热液型铜矿主要与浅变质作用有关,变质流体以断层为运移通道并最终就位于黑色岩系内的次级断层。VMS型、岩浆熔离型、斑岩型铜矿与岩浆作用密切相关,产出在岩体内部及与围岩的接触带。岩浆热液型及矽卡岩型铜矿形成于岩浆作用晚期阶段,分布在岩体与围岩接触带及附近构造裂隙带等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带 铜矿 控矿因素 成矿规律
下载PDF
湘西-黔东地区铅锌矿床找矿模型与定量预测 被引量:7
11
作者 李堃 刘飞 +3 位作者 刘凯 赵少瑞 汤朝阳 段其发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25-841,共17页
湘西-黔东地区位于扬子陆块东南缘,已发现铅锌矿床(点)200余处,是中国重要铅锌资源战略接续区之一。对该地区铅锌矿床控矿因素与找矿标志的研究结果表明:铅锌矿床受地层、岩相、构造三者的综合控制,即特定的地层岩性组合、台地边缘中缓... 湘西-黔东地区位于扬子陆块东南缘,已发现铅锌矿床(点)200余处,是中国重要铅锌资源战略接续区之一。对该地区铅锌矿床控矿因素与找矿标志的研究结果表明:铅锌矿床受地层、岩相、构造三者的综合控制,即特定的地层岩性组合、台地边缘中缓坡相、区域性断裂和背斜及次生或派生裂隙构造为主要控矿因素;含菱锌矿或褐铁矿的氧化露头,方解石化、黄铁矿化、重晶石化或沥青化等围岩蚀变,Pb、Zn、Cd、CaO、Hg单元素化探异常及Pb-Zn-Cd元素组合化探异常为该地区铅锌矿床的主要找矿标志。综合控矿因素与找矿标志研究结果,构建了研究区铅锌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找矿模型,并以此模型为基础,在GIS平台上利用特征分析法进行了综合信息矿产定量预测。根据研究区铅锌矿床预测单元联系度等值线图,圈定出A级找矿远景区2个和B级找矿远景区2个,提出松桃、镇远-铜仁、都匀-凯里地区应作为后续铅锌找矿勘查工作重点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矿因素 找矿标志 找矿模型 定量预测 铅锌矿床 湘西-黔东
下载PDF
南秦岭汉阴北部金斗坡矿区S_2面理和黑云母-石榴石变斑晶矿物温压条件与控矿关系 被引量:6
12
作者 高雅宁 杨兴科 +2 位作者 韩珂 吴旭 樊培贺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6年第4期464-472,共9页
南秦岭汉阴北部金斗坡矿区志留系梅子垭组面理以S_2面理为主。大比例尺构造-岩相填图和剖面实测所获得的大量S_2面理产状数据显示,S_2面理倾向305°~355°,倾角为25°~50°,为稳定北倾的平直面理。通过S_2面理产状数据... 南秦岭汉阴北部金斗坡矿区志留系梅子垭组面理以S_2面理为主。大比例尺构造-岩相填图和剖面实测所获得的大量S_2面理产状数据显示,S_2面理倾向305°~355°,倾角为25°~50°,为稳定北倾的平直面理。通过S_2面理产状数据连图和综合分析,S_2面理与金矿化具有相同的展布特征及变化规律,对成矿具有制约作用。此外,选取梅子垭组含石榴石黑云母变斑晶绢云母石英片岩中的共生矿物石榴石-黑云母进行电子探针测试,运用Holdaway石榴石-黑云母地质温度计方法,估算出该区热蚀变温度为590℃~670℃。综合研究表明,印支晚期—燕山早期为金矿的成矿期,在此期间岩浆热液的强烈活动引起热蚀变作用的发生,生成石榴石与黑云母变斑晶;热变质作用促使Au元素发生活化,有利于后期Au元素富集成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2面理 控矿要素 金矿 梅子垭组 石榴石-黑云母地质温度计 汉阴地区 南秦岭
下载PDF
辽东-吉南硼矿的控矿因素及成矿作用研究 被引量:12
13
作者 王翠芝 肖荣阁 刘敬党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27-741,共15页
文章从区域成矿理论出发,分析了含硼岩系、镁质容矿岩石、区域变质及混合岩化热液交代作用、构造控制和改造等4大控矿因素在成矿过程中的作用。研究表明,含硼岩系、镁质容矿岩石是硼矿形成的物质基础,区域变质及混合岩化作用、构造改造... 文章从区域成矿理论出发,分析了含硼岩系、镁质容矿岩石、区域变质及混合岩化热液交代作用、构造控制和改造等4大控矿因素在成矿过程中的作用。研究表明,含硼岩系、镁质容矿岩石是硼矿形成的物质基础,区域变质及混合岩化作用、构造改造活动是硼矿形成的必要条件;辽东-吉南硼矿的成矿作用为原始火山-沉积初始富集和部分熔融含硼热液交代镁质岩石的成矿作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硼矿 控矿因素 成矿作用 辽东-吉南地区
下载PDF
“石碌式”铁氧化物-铜(金)-钴矿床成矿模式初探 被引量:27
14
作者 许德如 王力 +4 位作者 肖勇 刘朝露 符启基 蔡周荣 黄居锐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81-694,共14页
石碌铁矿是中国著名的以富赤铁矿为主的大型矿集区,除铁矿外,还共生或伴生铜、钴、镍、银、铅、锌等金属矿产和白云岩、石英岩、重晶石、石膏、硫等非金属矿产。文章通过对石碌铁矿的成矿地质条件和控矿因素的再认识,结合成矿时代的探... 石碌铁矿是中国著名的以富赤铁矿为主的大型矿集区,除铁矿外,还共生或伴生铜、钴、镍、银、铅、锌等金属矿产和白云岩、石英岩、重晶石、石膏、硫等非金属矿产。文章通过对石碌铁矿的成矿地质条件和控矿因素的再认识,结合成矿时代的探讨和矿床地球化学资料,认为该矿床严格受层位(主要为青白口纪石碌群第6层)、岩性(钙镁质矽卡岩等)、构造(复式向斜、层间滑脱带、片理和劈理)和/或岩性界面等控制;并强调石碌铁矿所经历的成岩成矿作用与海西期-印支期花岗岩侵位所导致的伸展构造(变质核杂岩构造?)密切相关,而岩浆热扰动则是导致深部含矿热卤水形成、上升并渗滤、交代矿源层的重要因素。最后,作者将该矿床称之为"石碌式"热液铁氧化物-铜-(金)-钴矿床,初步将其归属为IOCG(即热液铁氧化物-铜-金-钴)型层控式钙镁质矽卡岩矿床,并初步构建了该类型矿床的成岩成矿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成矿地质条件 控矿因素 成岩成矿模式 “石碌式”热液铁氧化物-铜(金)-钴矿床 海南省
下载PDF
北衙金矿外带似层状Pb-Zn-Ag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5
15
作者 吴松 李文昌 +3 位作者 姜文涛 王建华 尹光侯 余海军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4-108,共5页
北衙金多金属矿床地处金沙江—红河富碱斑岩带南段,是该带上成矿作用与富碱斑岩有关矿床的代表。通过对北衙金矿外围似层状Pb-Zn-Ag矿床地质特征及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1赋矿围岩为三叠系中统北衙组灰岩,相对富集Pb、Zn... 北衙金多金属矿床地处金沙江—红河富碱斑岩带南段,是该带上成矿作用与富碱斑岩有关矿床的代表。通过对北衙金矿外围似层状Pb-Zn-Ag矿床地质特征及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1赋矿围岩为三叠系中统北衙组灰岩,相对富集Pb、Zn、Au、Ag等成矿元素,是铅锌银矿的有利矿源层;2成矿流体为NaCl-H_2_O-CO_2体系,具有中—低温、中—低盐度的特征,来源于富碱斑岩体结晶分异的岩浆热液;3矿石S同位素含量-2.4‰^+2.8‰,指示矿床硫与斑岩体有相同的来源,均来自深部地幔,后期有部分地层硫的加入,矿石Pb同位素分析结果指示成矿物质来源于壳幔混合;4特定的北衙组碳酸盐岩地层条件、北衙—芹河NNW向向斜构造及斑岩的岩浆活动,构成了北衙金矿外带似层状Pb-Zn-Ag多金属矿床的主要控矿因素。综合该矿床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控矿因素,对矿床成因进行了探讨,认为北衙金矿外带似层状Pb-Zn-Ag多金属矿床是富碱斑岩分异热液成矿作用的结果,是北衙富碱斑岩金多金属成矿系统外带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特征 地球化学特征 成矿物质 控矿因素 矿床成因 成矿系统
下载PDF
湖南魏家隐伏型钨-萤石矿床控矿因素及成矿规律分析 被引量:9
16
作者 胡绪云 吴迎春 +2 位作者 康如华 宁勇云 贺文华 《矿产与地质》 2015年第4期433-437,共5页
魏家钨矿区位于南岭成矿带中段,为2010年国土资源大调查中新发现的矿产地。通过近年的工程控制,在钨矿体内新发现了萤石矿。本文在对矿床地质特征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基础上,对矿床的控矿因素及成矿规律进行了总结分析,认为本矿区矿床类型... 魏家钨矿区位于南岭成矿带中段,为2010年国土资源大调查中新发现的矿产地。通过近年的工程控制,在钨矿体内新发现了萤石矿。本文在对矿床地质特征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基础上,对矿床的控矿因素及成矿规律进行了总结分析,认为本矿区矿床类型为矽卡岩型钨、萤石矿床,矿体的空间展布主要受矿区内隐伏型层间破碎带和层间破碎带内充填的花岗斑岩脉共同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萤石矿 矿床地质特征 控矿因素 成矿规律
下载PDF
玻利维亚Laurani斑岩-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飞 韩润生 +3 位作者 李文尧 王加昇 雷丽 曹继锋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38-157,共20页
Laurani矿床是玻利维亚Altiplano盆地内典型的高硫化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发现和开采历史悠久,但研究程度低,控矿因素和找矿潜力不清。通过矿床地质特征精细解剖,文章查明了该矿床控矿因素,分析了深部找矿潜力。研究表明,构造-岩浆作用为... Laurani矿床是玻利维亚Altiplano盆地内典型的高硫化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发现和开采历史悠久,但研究程度低,控矿因素和找矿潜力不清。通过矿床地质特征精细解剖,文章查明了该矿床控矿因素,分析了深部找矿潜力。研究表明,构造-岩浆作用为其主导性控矿因素。火山穹窿构造与环状断裂约束了矿床的定位,侵入接触构造、爆破角砾岩筒和NE向断裂裂隙控制了矿体(脉)的形成和展布。岩浆岩为二长花岗斑岩、英安岩/英安斑岩和凝灰岩组合,属于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具有较一致的锆石U-Pb年龄(约7.5 Ma),反映它们为晚中新世同期岩浆活动的产物。该矿床发育斑岩型Au-Cu、爆破角砾岩型Au-Cu、接触带型Cu-Au-Ag和热液脉型Au-Ag-Cu-Pb-Zn四类不同产出特征的矿(化)体。成矿元素组合分带显著,平面上Huari Humana断裂上盘为Au-Ag-Cu-Pb-Zn组合,下盘为Ag-Pb-Zn组合;垂向上深部为Au-Cu元素组合,浅部为Au-Ag-Cu-Pb-Zn元素组合。热液蚀变强且分带明显,平面上以英安斑岩为中心,从内至外依次为黄铁绢英岩化带→青磐岩化带→碳酸盐化带,泥化带不同程度地叠加在黄铁绢英岩化带和青磐岩化带内,石英-明矾石化-重晶石化主要沿热液脉型矿体及其旁侧分布;垂向上从深至浅依次为黄铁绢英岩化带→青磐岩化带→泥化带;钾硅酸盐化带目前尚未揭露,可能产在深部。成矿后弱构造作用使矿床得以较好保存,结合钻孔揭露深部存在斑岩型、爆破角砾岩型矿化,笔者认为Laurani矿床深部具有寻找斑岩型矿体的较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斑岩-浅成低温热液矿床 控矿因素 找矿潜力 Laurani矿床 玻利维亚Altiplano盆地
下载PDF
广西忻城县里苗-塘岭锰矿床控矿因素及成矿模式 被引量:3
18
作者 江沙 周星 +3 位作者 黄一杰 姜天蛟 黄桂强 陈继永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23-735,共13页
广西宜州市龙头锰矿是我国石炭系锰矿的典型代表。2014~2016年,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广西地质勘查院在南丹-宜州地区开展矿产地质调查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圈定了弄竹、塘岭找矿靶区。两个靶区经后续广西地勘资金勘查,在里苗-塘岭一带估算锰... 广西宜州市龙头锰矿是我国石炭系锰矿的典型代表。2014~2016年,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广西地质勘查院在南丹-宜州地区开展矿产地质调查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圈定了弄竹、塘岭找矿靶区。两个靶区经后续广西地勘资金勘查,在里苗-塘岭一带估算锰矿资源量达8000多万吨,成为我国石炭系最大的锰矿。为了揭示该矿床的成矿机制,本文从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构造环境、岩相古地理、锰质来源、矿化富集规律等方面分析了其控矿因素,圈定了成锰盆地边界线,建立了成矿模式。认为里苗-塘岭锰矿床是受NE向同沉积断裂控制的海底热水沉积矿床,是走滑拉张断陷-含锰热水-台沟相沉积环境耦合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锰矿床 控矿因素 成矿模式 里苗-塘岭 忻城县 广西
下载PDF
黔西北艾家坪-水城地区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控矿条件 被引量:4
19
作者 杨光龙 陈冲 王林 《贵州地质》 2009年第1期31-35,共5页
黔西北艾家坪-水城地区是贵州重要的铅锌矿化集中区,铅锌矿主要赋存于石炭系碳酸盐岩中,威水背斜近轴部高角度逆冲断层是主要控矿构造。本文通过对艾家坪-水城地区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控矿条件的分析认为,构造是本区铅锌矿的主要控矿因素,... 黔西北艾家坪-水城地区是贵州重要的铅锌矿化集中区,铅锌矿主要赋存于石炭系碳酸盐岩中,威水背斜近轴部高角度逆冲断层是主要控矿构造。本文通过对艾家坪-水城地区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控矿条件的分析认为,构造是本区铅锌矿的主要控矿因素,地层及其岩性作为特定的层状构造及岩石剖面组合成为有利成矿的场所和理想的容矿空间,北西向逆冲断层、层间剥离构造和石炭系碳酸盐化灰岩是本区铅锌矿的重要找矿标志,进而指出贵州艾家坪-水城地区铅锌矿具有较大的资源潜力和找矿前景,经过进一步的地质工作,可望找到中-大型铅锌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特征 控矿条件 找矿前景 铅锌矿 艾家坪-水城地区 贵州
下载PDF
前陆盆地隆后坳陷区湖底扇沉积特征及主控因素--以塔北轮南地区三叠系为例 被引量:16
20
作者 仲米虹 唐武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8-28,共11页
为了揭示前陆盆地隆后坳陷区湖底扇沉积特征及主控因素,利用岩心、分析化验、钻测井及三维地震资料,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塔北轮南地区中三叠统克拉玛依组T_Ⅱ油组的湖底扇沉积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富砂... 为了揭示前陆盆地隆后坳陷区湖底扇沉积特征及主控因素,利用岩心、分析化验、钻测井及三维地震资料,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塔北轮南地区中三叠统克拉玛依组T_Ⅱ油组的湖底扇沉积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富砂型湖底扇,其岩性以砾质粗砂岩、含砾粗砂岩以及中粗砂岩为主,垂向上见鲍马序列,递变层理、块状层理以及变形层理发育,测井曲线则具有微齿化线型-箱型或钟形-微齿化线型的组合特征,地震剖面上对应于中强振幅高连续或中强振幅透镜状或短轴状地震反射,均方根振幅属性可见典型的下切弯曲水道。同时,识别出3种亚相、5种微相类型,其中内扇亚相发育补给水道和堤岸微相,中扇亚相发育辫状水道和水道间微相,外扇亚相发育远源浊积岩。区内湖底扇分布在南部坡折带之下,发育多条典型的补给水道,辫状水道连片展布,水道间零星分布。本区湖底扇具备滑塌重力流的成因机制,是西北部和东北部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堆积坡度过陡重力失稳下切形成补给水道,并经补给水道搬运堆积于深水环境形成的,其发育受到了前陆盆地幕式构造活动、古地貌以及物源供给等多个因素的控制,其中构造活动是湖底扇发育的诱因,古地貌影响其平面分布,物源供给则决定了湖底扇的岩性、物性和规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底扇 隆后坳陷区 前陆盆地 沉积特征 主控因素 沉积模式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