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Baoxun Bamboo Manuscript of Tsinghua University and Confucian Daotong Revisited: With a Discussion of Xun Zi's Status in Daotong
1
作者 梁涛 Wang Wen'e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14年第1期190-206,共17页
Through the stories of Shun and Shangjia Wei, the Baoxun bamboo manuscript expresses the Confucian political idea of zhongdao (中道 the middle way). Early Confucians had a strong sense of propagating the dao (道 th... Through the stories of Shun and Shangjia Wei, the Baoxun bamboo manuscript expresses the Confucian political idea of zhongdao (中道 the middle way). Early Confucians had a strong sense of propagating the dao (道 the Way), but they kept an open mind as to how it was to be understood, which was very different from the later doctrine of daotong (道统 the tradition of the Way). Although ancient China possessed a long and continuous intellectual tradition ofzhong (中 center, middle, etc.), a tradition that gave rise to a series of concepts such as zhongzheng (中正 being fair and upright), zhongyong (中庸the principle of the Mean) and zhonghe (中和 being central and harmonious), zhong actually originated from ancient religious rituals and was an important category of the ancient study of li (礼 rites or ritual). After Confucius, it was Xun Zi who was the true heir to the tradition of zhong in all its fullness. The Confucian daotong is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radition of ren (仁 benevolence) and that of li, and the Confucian dao or Way refers to the Way of becoming a sage within and a king withou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oxun zhong daotong renyi-zhong liyi-zhong CONFUCIUS mencius xun zi
原文传递
善乎?恶乎?——论孔子人性论所蕴涵的两极趋向 被引量:9
2
作者 王琦 李生龙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20-123,共4页
孔子以“仁”与“礼”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使其人性论蕴涵着“性善”与“性恶”的两极趋向,孟子与荀子分别将其拓展为性善论与性恶论,体现了人性论在儒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原始儒学演进的内在逻辑线索。
关键词 孔子 人性论 性善论 性恶论
下载PDF
从孔子弟子到孟、荀异途——由上博竹书《中弓》思考孔门学术分别 被引量:7
3
作者 杨朝明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1-16,共6页
上海博物馆竹简《中弓》印证了中弓和荀子之间的学术联系。它和其他出土文献资料一起,说明了孟、荀学术渊源的不同。因此,对它的相关研究可以使人们认识孔子弟子继承和发展儒学的一条清晰脉络。
关键词 孔子 中弓 荀子 思孟学派
下载PDF
孟子、荀子教育哲学思想比较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于超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4-121,共8页
孟子和荀子是先秦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从表面上看,孟、荀思想存在很大差异:在天道观方面,孟子主张"天人合一"的人格天道,荀子主张"天人相分"的自然天道;关于人性的认识中,孟子认为人性善,荀子认为人性恶;在政治观... 孟子和荀子是先秦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从表面上看,孟、荀思想存在很大差异:在天道观方面,孟子主张"天人合一"的人格天道,荀子主张"天人相分"的自然天道;关于人性的认识中,孟子认为人性善,荀子认为人性恶;在政治观上,孟子主张重王抑霸,荀子主张王霸兼用。但是,孟、荀的思想实质上同宗同源,从根本上是相近的。孟、荀以其整体论的方法论为指导建构教育思想体系,将其教育哲学思想与其哲学、政治思想紧密相连的同时,整个教育思想体系浑然一体。孟、荀始终坚守仁义,重视教育,强调教育对个人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既倡导教育以人为目的,又强调教育的社会目的:以人为工具促进社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荀子 教育哲学 天道观 人性论
下载PDF
经今古文之争与国难之际儒学走向 被引量:3
5
作者 张凯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03-115,共13页
近代学术,经史嬗变。章太炎、廖平二人分别代表的历史化的古文经学与哲学化的今文经学,使民国时期章黄学派与廖平门生形成两种截然分流的儒学观念。20世纪30年代,廖平门生蒙文通、李源澄游学江浙,问学于章太炎、黄侃,两派学人在汉宋、... 近代学术,经史嬗变。章太炎、廖平二人分别代表的历史化的古文经学与哲学化的今文经学,使民国时期章黄学派与廖平门生形成两种截然分流的儒学观念。20世纪30年代,廖平门生蒙文通、李源澄游学江浙,问学于章太炎、黄侃,两派学人在汉宋、今古、经史等问题上往复论辩,澄清儒家哲学思想及其渊源流变成为其中要旨。章太炎以儒家修己治人之学为中心,重塑国学正统,探求民族文化的变迁;廖平门生则重构今文学义理,以秦汉新儒学整合汉宋、今古、经史之争。以此为线索,考察民国时期廖平门生与章黄学派转化传统学术的不同旨趣,当可揭示国难之际儒学的多元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太炎 蒙文通 李源澄 今古之争 孟荀之争 国难之际
下载PDF
由精英而大众:荀子与孔孟伦理思想之别及其意义 被引量:3
6
作者 吾敬东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17,共9页
荀子的伦理思想有自身的特点,与孔子和孟子的伦理思想有所区别,这主要表现在其更注重大众伦理而非仅仅是精英道德。这种特点和区别反映在荀子伦理学说的一系列核心概念上,这包括:“礼”、“性恶”、“群”、“分”、“伪”、“习”、“... 荀子的伦理思想有自身的特点,与孔子和孟子的伦理思想有所区别,这主要表现在其更注重大众伦理而非仅仅是精英道德。这种特点和区别反映在荀子伦理学说的一系列核心概念上,这包括:“礼”、“性恶”、“群”、“分”、“伪”、“习”、“化”、“法”等等,以及对于“义利”、“君子小人”问题的理解上。其中,荀子之“礼”与孔孟之“仁”两个主要概念的不同显示了大众伦理与精英道德之间的分野;“性恶”说是大众伦理学说的生物学论证;“群分”说是大众伦理学说的社会学论证;“伪”或“礼义”理论构成了大众伦理的核心内容和基本定位;通过“化(教育)”提供实现伦理的教育途径;通过“法(法律)”提供实现伦理的法律保障;此外,在“义利”、“君子小人”问题上荀子也提出了更符合大众而非精英的看法。可以这样讲,荀子至少在理论上实现了由精英道德向大众伦理的转换,这正是荀子伦理思想的意义或价值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孔子 孟子 大众伦理 精英道德 伦理
下载PDF
论“民贵君轻”与“君舟民水”——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孟凯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4期41-47,共7页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孟子"民贵君轻"论与荀子"君舟民水"论的影响尤深,孟子主要从正面突出"民"之重要性,而荀子则以"民"的正负两面的意义警示君主应该善待民众、以民...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孟子"民贵君轻"论与荀子"君舟民水"论的影响尤深,孟子主要从正面突出"民"之重要性,而荀子则以"民"的正负两面的意义警示君主应该善待民众、以民为本。两者相统一构成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完整形态。"民本"不是"君本",民本是治国之道不是政治体制,它不仅可以维护封建君主的统治,也适用于当今社会;"民本"也不同于"民主",但民本存在可以向民主转换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本 君本 民主 孟子 荀子
下载PDF
论孟子和荀子人性思想的融通 被引量:1
8
作者 叶金宝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7-49,共3页
人性问题是贯穿孟子和荀子思想的根本问题,也是贯穿中国儒学发展的根本问题,厘清孟、荀二人在人性问题上的差异与融通,对于整体把握孟子和荀子思想具有关键意义。孟、荀二人在人性善恶问题上的对立,从思想和逻辑的层面来看,又有其融通之... 人性问题是贯穿孟子和荀子思想的根本问题,也是贯穿中国儒学发展的根本问题,厘清孟、荀二人在人性问题上的差异与融通,对于整体把握孟子和荀子思想具有关键意义。孟、荀二人在人性善恶问题上的对立,从思想和逻辑的层面来看,又有其融通之处:从"人性"含义看,二者相互发明;从思想体系看,二者同归礼义;从人的本质看,二者皆尊"人心";从价值追求看,二者殊途同归;从实践能力看,二者皆言能善。孟、荀人性论的实质都是"人能为善"、"人能弘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荀子 人性论
下载PDF
春秋战国诸子关于道德之价值的认知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彦修 《管子学刊》 CSSCI 2012年第3期29-34,共6页
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进程中,儒、道、墨、法和纵横家分别探讨了道德的价值。孔子、孟子、墨子、老庄与荀子所主张的道德内涵不同,但他们都充分肯定甚至夸大了道德的价值。韩非子与他们不同,把道德与政治剥离,纵横家则进一步提出了道德... 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进程中,儒、道、墨、法和纵横家分别探讨了道德的价值。孔子、孟子、墨子、老庄与荀子所主张的道德内涵不同,但他们都充分肯定甚至夸大了道德的价值。韩非子与他们不同,把道德与政治剥离,纵横家则进一步提出了道德价值有限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 孔子 孟子 墨子 老子 庄子 荀子 韩非子 纵横家
下载PDF
礼以养欲:荀子对孟子心性道德观的重构 被引量:2
10
作者 吴树勤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109-114,共6页
孟子以"天"或"天道"作为人至善的价值根源,但同时又认为善内在于人的世俗生活,"内求"就可实现善。荀子强调天人之分,天、天道完全是纯粹自然的观念,人所得自天的,也完全是一种自然的生命,而没有先天的道... 孟子以"天"或"天道"作为人至善的价值根源,但同时又认为善内在于人的世俗生活,"内求"就可实现善。荀子强调天人之分,天、天道完全是纯粹自然的观念,人所得自天的,也完全是一种自然的生命,而没有先天的道德规定性。礼义等道德内容完全是人得自后天的认知和实践创造。情欲是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生俱来。欲不可去,欲不可尽,欲望本身无所谓善恶。善恶是社会治理的结果。荀子建构了以"礼以养欲"为核心的不同于孟子心性道德观的礼学思想体系,通过礼义原则对财富的合理分施,在人类欲望的满足与社会的和谐有序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荀子 礼以养欲 社会和谐
下载PDF
荀子对先秦儒家入仕观的新思考 被引量:1
11
作者 高春海 《古代文明》 CSSCI 2009年第2期64-70,共7页
针对孔孟在入仕问题上的理想主义所引发的矛盾和困境,荀子提出了士人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君主采取相应的入仕策略等主张。苟子入仕观的现实主义取向拉近了儒家理想与现实的距离,也造成了儒家理想主义的缺失。
关键词 荀子 入仕 孔子 孟子
下载PDF
儒家修齐治平思想溯源——论周公对孔、孟及其他儒家的影响
12
作者 杨兆贵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2期49-61,共13页
周公是中华文化的奠基者。他的思想言论主要记录在《周书》诸诰中。他对儒家、道家都产生影响。他被尊为“元圣”,对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等儒家宗师产生重大的影响。周公一生平乱、封建、制礼作乐,他在政治论(修身说、君臣关系说... 周公是中华文化的奠基者。他的思想言论主要记录在《周书》诸诰中。他对儒家、道家都产生影响。他被尊为“元圣”,对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等儒家宗师产生重大的影响。周公一生平乱、封建、制礼作乐,他在政治论(修身说、君臣关系说、理想政治说、革命说、民本说)、礼意比礼仪重要说、家庭伦理说、天命观、人性观等方面对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大学》及《中庸》等在不同面向、不同层次产生影响,对塑造儒家学说、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特征具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公 孔子 孟子 荀子 董仲舒 儒家
下载PDF
孔、孟、荀历史哲学思想比较
13
作者 康宇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9-16,共8页
孔子、孟子、荀子是先秦儒家历史哲学体系的缔造者。他们在各自建构的历史哲学学说中,由于对形而上"天"的认识不同,对历史评价标准的不同,对"法先王"与"法后王"认识的不同,出现了一定的差异性。然而与差... 孔子、孟子、荀子是先秦儒家历史哲学体系的缔造者。他们在各自建构的历史哲学学说中,由于对形而上"天"的认识不同,对历史评价标准的不同,对"法先王"与"法后王"认识的不同,出现了一定的差异性。然而与差异性相比,三者对历史中"变"与"常"的论述,对于"圣人"史观的认可,对历史循环论的恪守,又使得他们历史哲学思想中出现了更多的一致性。孔子、孟子、荀子共同奠基了近代之前儒家历史哲学体系的思维范式及历史认识方法论系统。不过,理论建构稍显粗糙,对形而上问题关注不够,多思辨,少分析与批判等问题,也成为了其理论学说中不可忽视的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孟子 荀子 历史哲学
下载PDF
儒家思想与当代大学生形象塑造——孔子、孟子、荀子和朱子的相关言论探析
14
作者 王灿 《教育文化论坛》 2013年第1期10-14,共5页
以孔子、孟子、荀子和朱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形象塑造思想,它强调内在道德为外在形象之本、内外兼修、表里一致;外在形象要"正"、"充盈"、"重"、"严"、"威";其途径为... 以孔子、孟子、荀子和朱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形象塑造思想,它强调内在道德为外在形象之本、内外兼修、表里一致;外在形象要"正"、"充盈"、"重"、"严"、"威";其途径为由内到外、自然天成、逐级升高,最后止于至善。高校教育者和大学生应该借鉴,要注意塑造方法和途径的合理性、突出"内在美"第一,以庄重形象来矫正轻浮之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象塑造 儒家 当代大学生 孔孟荀朱 高校教育
下载PDF
论荀子对孟子“性善论”的批判
15
作者 高春海 《肇庆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7-10,共4页
荀子为了建立性恶论,对孟子性善论进行了批判。这反映了他们两人在人性判断上不同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根据现存的《孟子》一书,可以看出荀子的批判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偏差。对于这些偏差产生的原因,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解释。
关键词 荀子 孟子 性恶论 性善论
下载PDF
孔、孟、荀三家说《诗》差异及其原因探析
16
作者 刘宗棠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8年第6期47-51,共5页
儒家学派的三位大师孔子、孟子和荀子对《诗经》都有深刻的研究,但三家用《诗》、说《诗》的角度却不尽相同:孔子着重从道德教育角度以兴说《诗》,孟子注重从辩难角度以意说《诗》,荀子则擅长从修辞角度来阐述《诗》的文学价值。三家说... 儒家学派的三位大师孔子、孟子和荀子对《诗经》都有深刻的研究,但三家用《诗》、说《诗》的角度却不尽相同:孔子着重从道德教育角度以兴说《诗》,孟子注重从辩难角度以意说《诗》,荀子则擅长从修辞角度来阐述《诗》的文学价值。三家说《诗》不同之最大原因在于时代赋予的命题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家说《诗》 以兴说《诗》 以意说《诗》
下载PDF
从“道势”关系的演进谈先秦儒家之君臣论
17
作者 万国崔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44-49,共6页
"道势"关系即道统与政统、教与治、德与位以及吏与师之间的对立、统一。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先秦儒家作为中华文化主体———儒学的开创者,在春秋战国时期"道势"关系离合、消长的曲折情势下,如影随形地、创造性地... "道势"关系即道统与政统、教与治、德与位以及吏与师之间的对立、统一。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先秦儒家作为中华文化主体———儒学的开创者,在春秋战国时期"道势"关系离合、消长的曲折情势下,如影随形地、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富有时代精神的君臣论,为秦汉以后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整体构建和完善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势 君臣论 孔子 孟子 荀子
下载PDF
“为孔子传人”与“非孔子全体”——康有为论宋明理学的两重性
18
作者 魏义霞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6期18-22,共5页
康有为早年对宋明理学极为推崇,在万木草堂讲学时以宋明理学为教学内容。后来,他极力排斥宋明理学,将之视为复原孔教的第一阶段。康有为的做法体现了他对待宋明理学的矛盾心态,既认定宋明理学是孔子后学,又强调其并非孔子嫡传。这除了... 康有为早年对宋明理学极为推崇,在万木草堂讲学时以宋明理学为教学内容。后来,他极力排斥宋明理学,将之视为复原孔教的第一阶段。康有为的做法体现了他对待宋明理学的矛盾心态,既认定宋明理学是孔子后学,又强调其并非孔子嫡传。这除了因为宋明理学受老学、墨学或佛学的影响之外,还因为其与孟子和荀子思想的复杂关系。在他看来,宋明理学虽然出于孔子,却并"非孔子全体",属于另一种学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有为 宋明理学 孔子 孟子 荀子
下载PDF
孟子荀子教育思想比较 被引量:1
19
作者 牛量 冯文全 《管子学刊》 CSSCI 2008年第2期33-37,共5页
孟子和苟子分别以"性善论"和"性恶论"为教育思想的道德基础。在教育方法上孟子强调由内而外,"反求诸己"的自我教育;而苟子强调外在的礼义教化,"隆礼"、"尊师"。他们教育的目的都是... 孟子和苟子分别以"性善论"和"性恶论"为教育思想的道德基础。在教育方法上孟子强调由内而外,"反求诸己"的自我教育;而苟子强调外在的礼义教化,"隆礼"、"尊师"。他们教育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儒家的"仁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苟子 教育思想 性善论 性恶论
下载PDF
关于孟荀学风问题之辨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韩振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1-24,共4页
《孟荀学风之比较》一文从对孔子之语的引用状况来探讨孟荀之学风,从时代背景、个性差异等方面来分析其原因,颇有新意和可采之处。但孟荀之学风并非"孟子重师承、较拘守,荀子重吸收、运用和发展",而是表现为继承与发展、综合... 《孟荀学风之比较》一文从对孔子之语的引用状况来探讨孟荀之学风,从时代背景、个性差异等方面来分析其原因,颇有新意和可采之处。但孟荀之学风并非"孟子重师承、较拘守,荀子重吸收、运用和发展",而是表现为继承与发展、综合与创新。孟子的继承与发展主要局限在儒家内部,荀子的综合与创新则旁及各家、蔚成大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荀子 学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