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Confucian Culture: Views of Modern Neo-Confucianism
1
作者 HAO Haiyan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20年第4期257-265,共9页
In this article,the author intends to make a summary and brief criticism with respect to the appraisals of moder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demonstrations of resurrecting Confucian culture performe... In this article,the author intends to make a summary and brief criticism with respect to the appraisals of moder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demonstrations of resurrecting Confucian culture performed by the representatives of modern Neo-Confuciani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fucian culture modern neo-confucianism
下载PDF
Solving the Century Problem“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Traditional Confucianism”—A Mistake-Tolerant Democracy Perspective 被引量:5
2
作者 ZHOU Zhifa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9年第5期271-286,共16页
The reason why Chinese scholars cannot bridge between Confucianism and democracy as a century problem since 1920s is that liberal democracy has two fundamental defects:Human beings born with wisdom have known rights b... The reason why Chinese scholars cannot bridge between Confucianism and democracy as a century problem since 1920s is that liberal democracy has two fundamental defects:Human beings born with wisdom have known rights before entering societies,which is contrary to Confucianism;separation between politics and religions has led to religious ceremony of confession far away from politics.Mistake-tolerant democracy whose right theory is the right to trial and error as an original right and mutual empowerment theory can overcome above defects.Liberty is divided into the right to trial and error as an original right in innovative fields which can be transferred by contract and unalienable liberties in non-innovative ones.The spirit and behavior of self-criticism to people like confession is a virtue which meets Confucian moral requirements of becoming a Saint and politician’s obligation required in mistake-tolerant democracy,which can solve the century problem at utmo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fucianism neo-confucians right to trial and error mutual EMPOWERMENT theory mistake-tolerant DEMOCRACY LIBERAL DEMOCRACY
下载PDF
Expounding Neo-Confucianism:Choice of Tradition at a Time of Dynastic Change——Cultural Conflict and the Social Reconstruction of Early Qing 被引量:1
3
作者 高翔 Qu Yunying Zhao Qinghua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13年第2期105-133,共29页
During the Ming-Qing dynastic transition, the contradictions and conflicts arising from the different political systems, ways of rule, living styles and organization modes of economic life between the Manchu and the H... During the Ming-Qing dynastic transition, the contradictions and conflicts arising from the different political systems, ways of rule, living styles and organization modes of economic life between the Manchu and the Han constituted a central part of Manchu-Han cultural conflicts, and intensified the social contradiction during the earlier years of emperors Shunzhi and Kangxi. Against this background, the early-Qing Neo-Confucianism neither criticized the reality nor rejected the tradition, but attempted to reestablish the moral and ethical order of the Chinese society in accordance with orthodox Confucianism. With its introduction into the imperial court by famous Neo-Confueianists such as Xiong Cilii, Neo-Confucianism began to enjoy increasing influence in Qing politics, and became the dominant official ideology in the Qing society. With this, the Qing dynasty gradually completed its historical transition from traditional Manchu politics to Central-plains politics. Moreover, the emperor's turnto Confucianism also put a good end to the decade-long cultural conflict within the Qing dynasty, thus making possible the ethnic intermingling between the Manchu and the Han. Accordingly, the change in Ming loyalists' political attitude was a political and cultural indicator of the disorder-order transition of the early-Qing Chinese socie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nchu-Han cultural conflict social reestablishment neo-confucianism confucianism loyalists
原文传递
启蒙的困境——20世纪50年代台港地区“五四论争”的形成 被引量:4
4
作者 蒋小波 林婷 《台湾研究集刊》 CSSCI 2012年第6期84-92,共9页
20世纪50年代,在台湾思想界,围绕五四新文化的历史评价与中国新文化的发展方向问题,国民党官方、现代新儒家,以及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展开了持续的论争。国民党官方将五四新文化看作是在大陆失败的罪魁祸首;现代新儒家肯定五四的民主与科... 20世纪50年代,在台湾思想界,围绕五四新文化的历史评价与中国新文化的发展方向问题,国民党官方、现代新儒家,以及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展开了持续的论争。国民党官方将五四新文化看作是在大陆失败的罪魁祸首;现代新儒家肯定五四的民主与科学理想,但反对五四新文化对待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态度;而自由主义派则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一边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一边反击新儒家的文化批判,三方构成一出颇具复调色彩的文化论争,并对当代的台港思想界形成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新文化运动 国民党官方 现代新儒家 自由主义派 文化论争
下载PDF
读经论争的百年回眸 被引量:9
5
作者 洪明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12,共10页
读经问题是民国初年废除读经之后围绕恢复读经和反对读经而产生的一系列论争,是我国教育现代化过程中抛给世人的一个世纪难题。百年来,关于读经的争议主要经历了四次:第一次发生在民国初年,主要围绕着袁世凯、康有为等复古尊孔和以陈独... 读经问题是民国初年废除读经之后围绕恢复读经和反对读经而产生的一系列论争,是我国教育现代化过程中抛给世人的一个世纪难题。百年来,关于读经的争议主要经历了四次:第一次发生在民国初年,主要围绕着袁世凯、康有为等复古尊孔和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者反复古斗争展开;第二次是20世纪20年代在东西文化反思过程中出现的,以1925年章士钊"读经救国"论和鲁迅的批判为标志;第三次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抗战前夕,高潮为《教育杂志》1935年"读经专号"中关于读经的大讨论;第四次肇始于20世纪90年代,至今尚未结束。读经的论争还会继续,解决读经论争的最好态度是抱有开放心态,认清潮流,允许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学 读经 论争 东西文化反思 新文化运动
下载PDF
多元文化视野下的唐代佛道关系——以唐代长安为中心 被引量:3
6
作者 张泽洪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4-81,共8页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唐代社会,是佛教、道教兴盛发展的重要时期。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长安,亦是全国佛教、道教活动的中心。唐代长安佛教寺庙、道教宫观大量设置,各名山的高僧、高道汇聚长安,积极介入社会政治文化活动。在唐代三教鼎立的...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唐代社会,是佛教、道教兴盛发展的重要时期。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长安,亦是全国佛教、道教活动的中心。唐代长安佛教寺庙、道教宫观大量设置,各名山的高僧、高道汇聚长安,积极介入社会政治文化活动。在唐代三教鼎立的社会氛围下,长安僧人、道士皆注重传法弘道,努力扩大佛道二教在社会生活的影响。从唐代长安僧人、道士的三教论衡,僧人道士为弘道宣教的俗讲,唐诗中所见名僧高道的酬答唱和等活动,可以真实地反映出佛教、道教和谐相处的历史实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长安 佛教 僧人 道教 道士 三教论衡 讲经
下载PDF
从《翼教丛编》看叶德辉的学术思想 被引量:3
7
作者 张晶萍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41-48,共8页
湖南维新运动时的新旧之争 ,不仅是一场政治立场之争 ,也是一场学术文化之争。从《翼教丛编》及叶德辉其它的学术活动与主张来看 ,其反对变法 ,在学术文化上至少有三个原因 :其一 ,出于保守传统文化的立场 ;其二 ,经学研究中的汉学取向 ... 湖南维新运动时的新旧之争 ,不仅是一场政治立场之争 ,也是一场学术文化之争。从《翼教丛编》及叶德辉其它的学术活动与主张来看 ,其反对变法 ,在学术文化上至少有三个原因 :其一 ,出于保守传统文化的立场 ;其二 ,经学研究中的汉学取向 ,使他不能同意维新派的一些主张 ,如蔑视训诂、追求大义等 ;其三 ,从古文经学的角度出发 ,叶德辉崇《左传》斥《公羊》 ,不同意新派人士对公羊学的鼓吹。这些主张自有其学理的根据 ,但他反对维新变法 ,逆历史潮流而动 ,仍然是要批判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德辉 翼教丛编 新旧之争 经学 学术思想
下载PDF
天主教与佛教儒学化之比较与反思——以“礼仪之争”与“沙门议敬”为中心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勇 《东疆学刊》 CSSCI 2009年第1期40-44,共5页
"沙门议敬"的圆满解决与"礼仪之争"的不欢而散,共同昭示了一个主题:一种外来文化要想生存、发展,就必须在尊重本土文化的前提之下,走多元融合之路。同时启发我们,在文化发展日益世界化的今天,一些"西方中心主... "沙门议敬"的圆满解决与"礼仪之争"的不欢而散,共同昭示了一个主题:一种外来文化要想生存、发展,就必须在尊重本土文化的前提之下,走多元融合之路。同时启发我们,在文化发展日益世界化的今天,一些"西方中心主义"者坚持所谓"普世主义",并认为这种普世性要由欧洲和基督教文明国家输出的想法是错误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主教 佛教 儒学化 礼仪之争 沙门议敬
下载PDF
张君劢对中国现代化的文化思考 被引量:1
9
作者 刘军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39-45,共7页
深入地认识传统文化 ,是摆在近代中国知识分子面前的历史重任。作为新儒家重镇的张君劢 。
关键词 现代化 新儒家 科玄论战 科学主义 精神自由
下载PDF
20世纪上半期儒家经典研究述略——以六经作者、成书年代和性质为中心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涛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29-34,共6页
围绕着六经的作者、成书年代和性质等问题,20世纪上半期的儒家经典研究大体上走过了两个阶段的发展历程。第一个阶段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表现为今古文经学之争的余波;第二个阶段是20至40年代,表现为实证主义、疑古思潮和唯物史观兴起... 围绕着六经的作者、成书年代和性质等问题,20世纪上半期的儒家经典研究大体上走过了两个阶段的发展历程。第一个阶段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表现为今古文经学之争的余波;第二个阶段是20至40年代,表现为实证主义、疑古思潮和唯物史观兴起并产生重大影响。20世纪上半期学人的不懈努力和反复考索,使儒家经典的成书年代、作者及性质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清理和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上半期 六经 孔子 今古文经学之争 实证主义 疑古思潮 唯物史观
下载PDF
儒教论争中的马克思主义宗教本质观
11
作者 王士良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33-36,共4页
在近代以来围绕"儒学是否宗教"产生的论争中,以陈独秀、任继愈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关于宗教、孔教(儒教)的相关论述中已经体现出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就宗教的本质这一基础问题而言,陈独秀、任继愈均是从人与... 在近代以来围绕"儒学是否宗教"产生的论争中,以陈独秀、任继愈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关于宗教、孔教(儒教)的相关论述中已经体现出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就宗教的本质这一基础问题而言,陈独秀、任继愈均是从人与异己力量(天、神、自然、社会等)的关系出发讨论宗教的本质及其产生发展的认识论根源与社会根源,并尤其突出了社会之于宗教的独特意义,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特点,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中国的宗教传统相结合,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教论争 马克思主义宗教本质观 陈独秀 任继愈
下载PDF
礼与情的纠葛——明清时期士人关于贞女现象的论争 被引量:2
12
作者 韩晓燕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2-27,共6页
在中国历代文献中,贞女是一个重要类别。明清时期特殊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下,政府的旌表、文人的宣扬等,诸种因素推动贞女群体成为社会关注的对象。士人出于学术态度、政治立场和个人情感等各种复杂原因,参与关于贞女现象的争论。这场争... 在中国历代文献中,贞女是一个重要类别。明清时期特殊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下,政府的旌表、文人的宣扬等,诸种因素推动贞女群体成为社会关注的对象。士人出于学术态度、政治立场和个人情感等各种复杂原因,参与关于贞女现象的争论。这场争论也体现了宋明理学与清代礼学之间的冲突与传承,对于人们理性审视贞女问题有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贞女现象 情礼纠葛 论争 明清士人
下载PDF
桐城派与嘉道之际的学术格局 被引量:1
13
作者 褚宏霞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6-11,共6页
嘉道时期,汉学与宋学的对峙日益走向公开化,"汉宋之争"也随之达到高潮。在这场论辩中,学宗程朱的桐城派全面系统地批判汉学弊病,辩护宋学道统地位,维护程朱形象,并在论争高潮后立足宋学,从经世致用角度出发兼采汉学,逐渐改善... 嘉道时期,汉学与宋学的对峙日益走向公开化,"汉宋之争"也随之达到高潮。在这场论辩中,学宗程朱的桐城派全面系统地批判汉学弊病,辩护宋学道统地位,维护程朱形象,并在论争高潮后立足宋学,从经世致用角度出发兼采汉学,逐渐改善了宋学处境,促使嘉道学术格局向有利于宋学的方向转变,为宋学的复兴奠定了基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城派 汉宋之争 学术格局
下载PDF
17-18世纪儒学西传欧洲述略 被引量:3
14
作者 罗莹 《国际汉学》 CSSCI 2022年第1期8-16,199,共10页
17—18世纪儒学西传欧洲实为中欧之间首度就彼此的文化信仰差异,展开深入对话并进行批判性思考的一次尝试。明清来华天主教传教士作为当时儒学西传的译介主体,亦成为当时欧洲中国知识和信仰的代言人。践行文化适应政策的来华耶稣会士与... 17—18世纪儒学西传欧洲实为中欧之间首度就彼此的文化信仰差异,展开深入对话并进行批判性思考的一次尝试。明清来华天主教传教士作为当时儒学西传的译介主体,亦成为当时欧洲中国知识和信仰的代言人。践行文化适应政策的来华耶稣会士与其反对者在中国“礼仪之争”中为证明自身立场的正确性而撰就的一系列各执一词的辩护文书、宣誓证词及报告,既彰显了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实用倾向,又质疑了其中有别于西方启示宗教的特殊宗教性,从而激发欧洲启蒙思想家深入了解中国并以儒家思想作为他们审视欧洲文化、建构自身思想学说的重要“他者”。本文试图对此段历史的践行主体、重要文献、社会影响及其对当下的启示意义予以概述和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西传 传教士汉学 礼仪之争 启蒙思想 《中国哲学家孔夫子》
下载PDF
以中国为镜:莱布尼茨的理学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恒 《国际汉学》 CSSCI 2022年第2期25-32,202,共9页
莱布尼茨是17—18世纪“中学西渐”进程中的重要人物。莱氏的理学研究集中体现在晚年对传教士龙华民的批驳中,这种批驳整体上隶属于当时天主教内部的“中国礼仪之争”,即在华传教策略之争。莱氏对“理”确有独到见解,但他将“理”视作... 莱布尼茨是17—18世纪“中学西渐”进程中的重要人物。莱氏的理学研究集中体现在晚年对传教士龙华民的批驳中,这种批驳整体上隶属于当时天主教内部的“中国礼仪之争”,即在华传教策略之争。莱氏对“理”确有独到见解,但他将“理”视作与“上帝”一般的精神性实体,并进而将理学视为有神论,却是对理学的曲解,这种曲解建立在莱氏业已形成的宗教观、哲学观基础之上。莱布尼茨的理学研究实为“以中国为镜”,并从中照见自身、确证自身的范式,对此的揭示有助于对莱布尼茨哲学及“中学西渐”的深入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布尼茨 理学 龙华民 中国礼仪之争 中学西渐
下载PDF
“废黜百家”与“儒教国教化”——日本学术界关于“儒教国教化”的争论 被引量:3
16
作者 邓红 《衡水学院学报》 2017年第3期3-12,56,共11页
在日本,"废黜百家"这一历史事件被高度概括为"儒教国教化"这样一个日语复合词组,被写进了各种历史课本和中国思想史、中国哲学史的教科书,也发生了一些学术上的争论。笔者对"儒教国教化"的各家论著和观... 在日本,"废黜百家"这一历史事件被高度概括为"儒教国教化"这样一个日语复合词组,被写进了各种历史课本和中国思想史、中国哲学史的教科书,也发生了一些学术上的争论。笔者对"儒教国教化"的各家论著和观点进行梳理,并对产生争论的原因、焦点、方法论做出适当的评价,认为这是一场"虚拟争论"。不过在探讨、论争中取得了许多学术成果,值得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废黜百家 儒教国教化 日本 虚拟争论
下载PDF
儒家王道政治的历史渊源、理论建构与思想演进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祥俊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17年第5期44-62,共19页
王道政治是儒家关于理想的人类社会生活的理论建构,它渊源于孔子对上古、三代圣王之道的追溯与弘扬,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奠定了儒家王道政治的基本理论系统,主要内涵包括王的德行与功业、王道的政治统治方式、王道政治的性与天道基础等... 王道政治是儒家关于理想的人类社会生活的理论建构,它渊源于孔子对上古、三代圣王之道的追溯与弘扬,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奠定了儒家王道政治的基本理论系统,主要内涵包括王的德行与功业、王道的政治统治方式、王道政治的性与天道基础等,其核心精神是家庭、家族本位基础上的君主专制主义等级社会的伦理政治秩序系统。汉唐、宋明时期的儒家学者在王道政治的实质内容和天道依据上都作出了积极的探索,而近现代社会转型也推动着儒家王道政治的理论新变。儒家王道政治思想对中国传统社会生活影响深远,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王道政治 上古、三代圣王 王霸之辨
下载PDF
“科玄论战”与张君劢的现代新儒家风貌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寒鸣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3期8-17,共10页
一生游走于学术与政治的张君劢,是在1923年"科玄论战"中以"一造"之主角的身份跃登现代中国哲坛的。他一出场,便向世人呈露出一位现代新儒家的风貌。他当时所提出的"人生观问题之解决,决非科学所能为力,惟赖诸... 一生游走于学术与政治的张君劢,是在1923年"科玄论战"中以"一造"之主角的身份跃登现代中国哲坛的。他一出场,便向世人呈露出一位现代新儒家的风貌。他当时所提出的"人生观问题之解决,决非科学所能为力,惟赖诸人类之自身而已"观念,与此前梁漱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所提主张完全一致,并都成为其后现代新儒家的共同立场,因而他与梁漱溟共同开启了现代新儒学形成发展的历史序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新文化 “科玄论战” 张君劢 现代新儒家
下载PDF
中学西渐之滥觞:耶稣会士对四书五经的译介 被引量:1
19
作者 谢露洁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107-112,共6页
对于明末清初耶稣会士对四书五经的译介活动,过去认为是在分散和无序状态下进行的,同时代人之间很少彼此通气,不同时代的人之间也少有承袭关系。对这一译介活动及译作的全面梳理表明:译者内部存在种种联系并在各自翻译选择中透射出明确... 对于明末清初耶稣会士对四书五经的译介活动,过去认为是在分散和无序状态下进行的,同时代人之间很少彼此通气,不同时代的人之间也少有承袭关系。对这一译介活动及译作的全面梳理表明:译者内部存在种种联系并在各自翻译选择中透射出明确的翻译需要意识;礼仪之争这一历史背景作为儒籍翻译的起因和催化剂,其作用不容忽视;这次中学西渐的前因后果将有利于当下的中学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耶稣会士 四书五经 礼仪之争 翻译需要
下载PDF
钱穆《汉刘向、歆父子年谱》的学术史意义
20
作者 曹明 《中原文化研究》 2015年第5期105-108,共4页
钱穆的《汉刘向、歆父子年谱》(以下简称《年谱》)主要针对康有为《新学伪经考》提出28处疑问,并逐一进行批驳,廓清了康氏著作造成的负面影响,结束了支配学术界20多年的今古文经学之争,在学术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考察《汉刘向、歆父... 钱穆的《汉刘向、歆父子年谱》(以下简称《年谱》)主要针对康有为《新学伪经考》提出28处疑问,并逐一进行批驳,廓清了康氏著作造成的负面影响,结束了支配学术界20多年的今古文经学之争,在学术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考察《汉刘向、歆父子年谱》的写作背景可以发现,康氏著作巨大的负面影响是钱穆著述《年谱》的直接动因,通过《年谱》的编纂,钱穆把"通史和文化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历史在文化史中得到最终完成"的治史之法充分展现,《年谱》所反映的广阔的学术视野、科学的研究方法、灵活的治学思路、客观的学术立场为今后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刘向 歆父子年谱》 《新学伪经考》 今古文之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