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3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egative Stiffness Mechanism on An Asymmetric Wave Energy Converter by Using A Weakly Nonlinear Potential Model
1
作者 Sunny Kumar POGULURI Dongeun KIM Yoon Hyeok BAE 《China Ocean Engineering》 SCIE EI CSCD 2024年第4期689-700,共12页
Salter's duck,an asymmetrical wave energy converter(WEC)device,showed high efficiency in extracting energy from 2D regular waves in the past;yet,challenges remain for fluctuating wave conditions.These can potentia... Salter's duck,an asymmetrical wave energy converter(WEC)device,showed high efficiency in extracting energy from 2D regular waves in the past;yet,challenges remain for fluctuating wave conditions.These can potentially be addressed by adopting a negative stiffness mechanism(NSM)in WEC devices to enhance system efficiency,even in highly nonlinear and steep 3D waves.A weakly nonlinear model was developed which incorporated a nonlinear restoring moment and NSM into the linear formulations and was applied to an asymmetric WEC using a time domain potential flow model.The model was initially validated by comparing it with published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results.The current results we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published results.It was found that the energy extraction increased in the range of 6%to 17%during the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NSM in regular waves.Under irregular wave conditions,specifically at the design wave conditions for the selected test site,the energy extraction increased by 2.4%,with annual energy production increments of approximately 0.8MWh.The findings highlight the potential of NSM in enhancing the performance of asymmetric WEC devices,indicating more efficient energy extraction under various wave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ymmetric wave energy converter negative stiffness mechanism weakly nonlinear potential flow POWER
下载PDF
Diffusion Mechanism of Energy Flow in Multi-heat-source Synthesis of SiC 被引量:1
2
作者 陈杰 WANG Xiaogang LI Yang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terials Science)》 SCIE EI CAS 2015年第2期266-270,共5页
Through the experiments and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emperature field in multi-heatsource synthesis Si C furnace, in order to research the feature point in multi-heat-source synthesis furnace, the variation law of... Through the experiments and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emperature field in multi-heatsource synthesis Si C furnace, in order to research the feature point in multi-heat-source synthesis furnace, the variation law of heat fl ux was studied and the multi-directional energy fl ow diffusion mechanism was reveal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due to the shielding action between the heat-source and the superposition effect of thermal fields, the insulating effect is best in multi-heat-source synthesis furnace. The heat emission effect is good outside the common area between heat-sources, but the heat storage is poor. Compared with the synthesis furnace that heat source is parallelly arranged, the furnace of stereoscopic arrangement has a more obvious heat stacking effect and better heat preservation effect, but the air permeability of heat source connecting regions is worse. In the case with the same ingredients, the resistance to thermal diffusion and mass diffusion is higher in heat source connecting reg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lti-heat-source synthesis SiC temperature field energy diffusion mechanism heat flux
下载PDF
Application of the Latching Control System on the Power Performance of a Wave Energy Converter Characterized by Gearbox,Flywheel,and Electrical GeneratorGustavor
3
作者 Gustavo O.Guarniz Avalos Milad Shadman Segen F.Estefen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Application》 CSCD 2021年第4期767-786,共20页
The latching control represents an attractive alternative to increase the power absorption of wave energy converters(WECs)by tuning the phase of oscillator velocity to the wave excitation phase.However,increasing the ... The latching control represents an attractive alternative to increase the power absorption of wave energy converters(WECs)by tuning the phase of oscillator velocity to the wave excitation phase.However,increasing the amplitude of motion of the floating body is not the only challenge to obtain a good performance of the WEC.It also depends on the efficiency of the power take-off system(PTO).This study aims to address the actual power performance and operation of a heaving point absorber with a direct mechanical drive PTO system controlled by latching.The PTO characteristics,such as the gear ratio,the flywheel inertia,and the electric generator,are analyzed in the WEC performance.Three cylindrical point absorbers are also considered in the present study.A wave-to-wire model is developed to simulate the coupled hyd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 in regular waves.The wave energy converter(WEC)performance is analyzed using the potential linear theory but considering the viscous damping effect according to the Morison equation to avoid the overestimated responses of the linear theory near resonance when the latching control system is applied.The latching control system increases the mean power.However,the increase is not significant if the parameters that characterize the WEC provide a considerable mean power.The performance of the proposed mechanical power take-off depends on the gear ratio and flywheel.However,the gear ratio shows a more significant influence than the flywheel inertia.The operating range of the generator and the diameter/draft ratio of the buoy also influence the PTO perform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ve energy converter Point absorber mechanical power take-off FLYWHEEL Gear ratio Latching control
下载PDF
Influence of iron powder content on the electromagnetic and mechanical performance of soft magnetic geopolymer composite 被引量:1
4
作者 Tao Ma Gonghui Gu +1 位作者 Feng Chen Ning Wang 《Journal of Road Engineering》 2023年第3期288-299,共12页
In the induction heating of airport pavement to remove snow and ice,soft magnetic geopolymer composite(SMGC)can be used to gather the dissipated electromagnetic energy,thus enhancing the energy utilization efficiency.... In the induction heating of airport pavement to remove snow and ice,soft magnetic geopolymer composite(SMGC)can be used to gather the dissipated electromagnetic energy,thus enhancing the energy utilization efficiency.The aim of this work is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iron powder content on the electromagnetic and mechanical performance of SMGC,so a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e design of soft magnetic layer within airport pavement structure.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crease of iron powder content reduces the resistance and magnetoresistance of SMGC by decreasing the content of non-magnetic phases between iron powder.However,the reduction of iron powder spacing also provides a shorter transmission path for the inter-particle eddy currents in the SMGC specimen,which enhances the exchange coupling between iron powder,thus increasing the electromagnetic loss.Therefore,the compatibility between magnetic permeability and electromagnetic loss should be considered comprehensively in the mix design of SMGC.In addition,although iron powder can enhance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SMGC by improving the density of geopolymer matrix,the excessive amount of iron powder can lead to a weak interfacial transition zone between geopolymer matrix and iron powder.According to the induction heating results,optimized SMGC can improve the energy transfer efficiency of induction heating by 24.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ft magnetic geopolymer mechanical performance Electromagnetic performance Induction heating energy conversion efficiency
下载PDF
花岗岩非稳态传热破坏过程能量演变规律研究
5
作者 贾鹏 郤保平 +3 位作者 李晓科 解瑾 蔡佳豪 高鹏利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013-3023,3036,共12页
热作用下花岗岩损伤的定量描述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能量角度出发,对600℃范围内高温花岗岩试件非稳态传热过程的温度状态进行测定,借助冷却法分析了花岗岩正规状况阶段热物理参数演变规律,讨论了花岗岩非稳态传热过程能量吸收、释放... 热作用下花岗岩损伤的定量描述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能量角度出发,对600℃范围内高温花岗岩试件非稳态传热过程的温度状态进行测定,借助冷却法分析了花岗岩正规状况阶段热物理参数演变规律,讨论了花岗岩非稳态传热过程能量吸收、释放及耗散特性,揭示了热作用下花岗岩性能损伤与能量演变规律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不同高温状态下的花岗岩试件自然冷却时正规状况阶段比热变化分两个阶段,分别为比热平稳变化阶段与比热大幅变化阶段;随着初始高温状态的降低,整个非稳态传热过程中所耗散的能量也在随之降低,且在同一冷却模式下,输入的能量越大,耗散能所占比例也越大;非稳态传热过程中耗散能的大小与高温热作用后花岗岩宏观力学性能的劣化有较强的相关性,耗散能的大小与最大热冲击因子有显著的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非稳态传热 能量释放 能量耗散 比热
下载PDF
温差发电协同储能元件驱动LED车灯的响应特性
6
作者 王静 陈永强 +2 位作者 刘彦君 朱涛 李小华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04-410,共7页
为实现低品位能源的高效利用,构建了基于温差发电的余热回收系统将余热转化为电能,用以驱动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s,LED)车灯点亮.利用恒温加热炉模拟热源,探究了余热回收系统在不同阶段能量转化和驱动LED车灯的响应特性.在... 为实现低品位能源的高效利用,构建了基于温差发电的余热回收系统将余热转化为电能,用以驱动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s,LED)车灯点亮.利用恒温加热炉模拟热源,探究了余热回收系统在不同阶段能量转化和驱动LED车灯的响应特性.在实际应用中,研究了储能元件独立驱动LED车灯时光输出特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储能元件可以存储回收余热所转化的电能,并独立驱动LED车灯工作,还能缓冲温度变化引起的电压波动;锂电池的能量密度高,可储存更多电能,独立驱动LED车灯时冷启动速度快,点亮时间更长,但充满电所需时间也较长;超级电容冷启动速度慢,但充放电速度较快,有助于余热回收系统短时间工作时缓解LED车灯的驱动电压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差发电器 余热回收 LED 储能 升压变换
下载PDF
干燥物系解析理论研究进展
7
作者 李长友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3,共13页
干燥是含湿物料与有限介质两个独立物系,在限定的工艺条件下,自发进行能量传递和转换的过程。它隶属热力学范畴,而又不同于一般的热力过程,在物系边界存在诸多错综复杂的随机因素交互作用,使得基于热力学熵参数无法对实际过程的能效进... 干燥是含湿物料与有限介质两个独立物系,在限定的工艺条件下,自发进行能量传递和转换的过程。它隶属热力学范畴,而又不同于一般的热力过程,在物系边界存在诸多错综复杂的随机因素交互作用,使得基于热力学熵参数无法对实际过程的能效进行实时的定量评价。基于传递定律建立扩散模型,得不到传递系数严格意义的数学解,存在微积分结果偏离实际较远的情况;基于反应工程原理建立干燥动力学模型,存在指前因子,活化能,机理函数等待定的物理量,实际应用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如何从理论上完整地解析出实际过程,得到其分析解是热力学应用技术基础科学研究领域自古以来的重大理论难题。近十几年,笔者从非均相系热力学基础和干燥㶲分析入手,以干燥㶲传递和转换时的自由能消耗为统一尺度,以水分活度为一切干燥物系的共同属性,揭示了干燥物系固有特征函数及其理论解,丰富了热力学应用技术基础理论。该文从干燥物系解析理论发展的历史现状,阐释揭示物料干燥理论过程、评价工艺装备能效的解析理论与方法并指明其应用与发展的技术途径,为揭示物系传递机理、评价工艺装备系统能效、实现干燥过程自适应控制和制订科学的工艺能效评价标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燥模型 机理函数 分析解 水分结合能 汽化潜热 能效评价
下载PDF
热作用下花岗岩能量演变的尺度分析
8
作者 贾鹏 郤保平 +2 位作者 李晓科 解瑾 蔡佳豪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20-1030,共11页
【目的】为了定量探究岩石受热作用损伤的过程。【方法】从能量角度出发,通过冷却法研究实验室尺度下不同尺寸类型花岗岩试件在空气中冷却时热物理参数演变规律,讨论花岗岩受非稳态传热全过程能量吸收、能量释放及能量耗散特性,揭示非... 【目的】为了定量探究岩石受热作用损伤的过程。【方法】从能量角度出发,通过冷却法研究实验室尺度下不同尺寸类型花岗岩试件在空气中冷却时热物理参数演变规律,讨论花岗岩受非稳态传热全过程能量吸收、能量释放及能量耗散特性,揭示非稳态过程中能量演变规律与花岗岩试件尺寸特征的内在联系。【结果】结果表明:不同尺寸类型高温花岗岩试件空冷至室温的过程中,比热持续降低;非稳态传热能量演变过程中,同一种尺寸试件耗散能与耗散比的大小与初始高温状态呈正相关;花岗岩在非稳态传热条件一致的情况下,随试件体积的增大,用于损伤的这部分能量绝对值在增加但相对值在减小;随着试件比面的增大,用于损伤的这部分能量绝对值在减小但相对值在增大。研究结果能够丰富高温岩石力学理论研究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岩石力学 非稳态传热 不同尺寸试件 能量演变 比表面积
下载PDF
深层地热能丛式多分支U型井采热技术及传热算法
9
作者 李守定 张苏鹏 +8 位作者 徐涛 张召彬 郑博 马世伟 孔彦龙 张文秀 赫建明 庞忠和 李晓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97-1411,共15页
深层地热能是一种分布广、资源量大具有发展前景的可再生新能源,当前的主要开采方法有增强型地热系统(EGS)、环绕式井筒换热系统(AGS)、断层带流体循环开采和同轴套管开采法,但存在采热功率不稳定、地震风险高和采热效率低等难题。针对... 深层地热能是一种分布广、资源量大具有发展前景的可再生新能源,当前的主要开采方法有增强型地热系统(EGS)、环绕式井筒换热系统(AGS)、断层带流体循环开采和同轴套管开采法,但存在采热功率不稳定、地震风险高和采热效率低等难题。针对当前深层地热开采技术面临的瓶颈问题,本文以开采过程只有能量交换而没有物质交换为原则,以深层干热岩地热规模化可持续稳定开发为目标,提出了深层地热能丛式多分支U型井采热方法(UMW-DGS)及关键技术,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井筒轴对称热传导模型,以青海共和盆地恰卜恰深部干热岩储层为背景,提出了高温高压岩石热导率测试新方法,计算了在定井径条件下井周温度场和采热功率的时空演化规律,分析了温度差、热导率和井径等3个敏感因素对采热功率的影响。此外,针对UMW-DGS定解问题,研发了基于有限体积法(FVM)的三维热流固耦合数值算法,研究了UMW-DGS单水平井段换热效率和在不同泵注量条件下温度场时空演化。通过分析不同流量的有效换热量、换热时长和功率发现:泵注流量的增加会导致有效换热能量和有效换热时长的降低,并且使有效换热功率先增加后减少。研究结果表明,深层地热能开发需要在平衡换热温度和功率的条件下设计注入排量,从而得到最优的换热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地热 丛式多分支U型井 高温高压岩石热导率 储层-工质流固耦合热传导算法
下载PDF
竖向和水平组合荷载下能量桩单桩变形特性
10
作者 蒋济泽 王成龙 +2 位作者 黄煜镔 赵华 陈志雄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88-796,共9页
能量桩作为一种新型能源地下结构,在承受上部建筑荷载同时,能够获取浅层地热能。目前针对水平荷载与竖向荷载共同作用下的能量桩热力学特性的研究较少,而水平荷载与竖向荷载共同作用下,桩身温度变化会引起桩体弯矩、水平和竖向位移等发... 能量桩作为一种新型能源地下结构,在承受上部建筑荷载同时,能够获取浅层地热能。目前针对水平荷载与竖向荷载共同作用下的能量桩热力学特性的研究较少,而水平荷载与竖向荷载共同作用下,桩身温度变化会引起桩体弯矩、水平和竖向位移等发生变化。基于模型试验,对桩体施加10次冷热循环,开展了竖向和水平组合荷载下能量桩的变形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组合荷载下冷热循环会进一步增大桩身弯矩,且对桩体中部的影响更大,最大桩身弯矩增幅达到了117%;冷热循环会产生桩顶累积位移,试验桩竖向位移增加了0.201 mm,温度作用引起的水平位移增加值达到了1.46%D(D为桩体直径);同时,冷热循环会导致桩向桩前倾斜,10次冷热循环后转角达到1.88×10^(-3)rad,且会随着循环次数增加有缓慢增加趋势;加热时桩前土压力减小,而制冷时使桩前土压力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桩 组合荷载 模型试验 冷热循环 热力学特性
下载PDF
履带车辆油气弹簧生热机理和热模型研究
11
作者 聂维 何洪文 +1 位作者 孙宇 万义强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555-3563,共9页
为研究油气弹簧工作过程中的生热机理,建立油气弹簧参数化热模型。采集试验数据对油气弹簧阻尼示功特性进行数值拟合,得到活塞运动速度-阻尼力关系的数学表达式。对油气弹簧的传热路径和换热特点分析,建立油气弹簧热阻网络模型,计算得... 为研究油气弹簧工作过程中的生热机理,建立油气弹簧参数化热模型。采集试验数据对油气弹簧阻尼示功特性进行数值拟合,得到活塞运动速度-阻尼力关系的数学表达式。对油气弹簧的传热路径和换热特点分析,建立油气弹簧热阻网络模型,计算得到工作过程中油气弹簧2种工作介质的温度变化特性。设计试验对油气弹簧的热模型计算结果进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阻尼力做功是油气弹簧温度升高的主要热量来源,油液温度比气体温度上升更快、平衡温度更高,该模型可以准确地计算出油气弹簧不同工作介质的温升情况,为油气弹簧热-机耦合动力学研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热机理 能量交换 热阻网络 温度分布 平衡温度
下载PDF
热处理对选区激光熔化制备的点阵结构性能影响研究
12
作者 聂云飞 唐倩 +6 位作者 李坤 王浩宇 吴海斌 王彬生 秦昌亮 杨震 石佳 《航空制造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54,共10页
选区激光熔化(SLM)技术因其独特的成形原理成为制备复杂点阵结构的理想工艺。以钛合金骨架和片状结构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值仿真和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热处理工艺对结构微观组织、力学性能、断裂机制及吸能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 选区激光熔化(SLM)技术因其独特的成形原理成为制备复杂点阵结构的理想工艺。以钛合金骨架和片状结构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值仿真和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热处理工艺对结构微观组织、力学性能、断裂机制及吸能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固溶时效热处理后钛合金中α+β相均匀分布,固溶温度的增加会使片状α'相马氏体逐渐减少而β相增多;不同热处理状态下片状结构压缩强度为骨架结构的1.81~2.17倍,平台应力为后者的3.1倍,但两者弹性模量相当,同时热处理工艺对骨架结构力学性能影响较小而对片状结构影响较大;两类结构都表现出了45°结对角剪切断裂和断裂带传递的现象;骨架结构能量吸收效率远大于片状结构,但累积能量吸收量较低,热处理工艺没有提高被测结构的吸能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区激光熔化(SLM) 点阵结构 热处理 力学性能 断裂机制 吸能性能
下载PDF
基于热流固耦合的单井增强地热系统数值模拟
13
作者 郭志鹏 卜宪标 +2 位作者 赵源 李华山 王令宝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66-1075,共10页
为提高深井换热器的取热效率,借鉴干热岩的开发思路,本文提出了一种单井增强地热系统。对单井套管底部岩体进行小范围压裂改造,将单井套管由封闭式系统改为开式系统来提高单井系统的取热性能。建立了热-流-固耦合的三维非稳态数值模型,... 为提高深井换热器的取热效率,借鉴干热岩的开发思路,本文提出了一种单井增强地热系统。对单井套管底部岩体进行小范围压裂改造,将单井套管由封闭式系统改为开式系统来提高单井系统的取热性能。建立了热-流-固耦合的三维非稳态数值模型,研究了单井增强地热系统的系统性能表现和各关键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深井换热器相比,单井增强地热系统的取热性能有较大提升,相同注入工况下,生产温度和取热功率分别提高了62.21℃和2 612.99 kW;从地热工程周期和优化角度出发,单井增强地热系统流量控制在10 kg/s较为适宜,过小的单井增强地热系统流量导致取热效率较低,过大使得系统运行寿命较短;增大井筒封隔间距、减小内管导热系数是提高系统取热性能的有效方法。本文研究可为单井增强地热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能 深井换热器 增强型地热系统 单井 多孔介质 压裂储层 渗透率 热流固耦合
下载PDF
基于小波能量占比与时序预测的换流变压器机械状态智能诊断技术
14
作者 翟春雨 吴书煜 +2 位作者 李颖斌 张玉焜 祝令瑜 《高压电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68-76,85,共10页
换流变压器运行过程中其内部绕组承受交直流电压的共同作用,导致振源振动响应非常复杂。为关注换流变压器在长期振动作用下的机械状态变化,文中首先基于换流变压器绕组振动机理及其振动特性开发了振动在线监测系统,针对现场某换流变压... 换流变压器运行过程中其内部绕组承受交直流电压的共同作用,导致振源振动响应非常复杂。为关注换流变压器在长期振动作用下的机械状态变化,文中首先基于换流变压器绕组振动机理及其振动特性开发了振动在线监测系统,针对现场某换流变压器的振动信号进行了长期带电监测,并提取了不同时刻下振动信号的小波能量占比,最后以小波能量占比等振动特征组成的时间序列作为数据样本,结合时间序列预测模型提出了适用于现场换流变压器的机械状态智能诊断技术。分析结果表明,振动在线监测系统在现场能够对换流变进行长期带电监测,小波能量占比特征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换流变压器的运行规律和内部机械状态。通过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对小波能量占比序列的处理,最终得到的预测值与期望值达到了较高的相似度,为现场换流变压器的状态评估和潜在缺陷诊断提供了更加及时、有效的技术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换流变压器 小波能量占比 机械状态 时间序列模型
下载PDF
计及动态能源价格和共享储能电站的多主体综合能源系统双层优化调度策略 被引量:4
15
作者 程宇 郭权利 《现代电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20,共11页
可再生能源不确定性背景下,为协调综合能源运营商、电热负荷聚集商及共享储能电站之间的利益关系,提出一种电热综合动态定价机制,基于综合需求响应特性,引导电热负荷聚集商参与综合能源系统运营商优化,促进储能高效应用和新能源就地消纳... 可再生能源不确定性背景下,为协调综合能源运营商、电热负荷聚集商及共享储能电站之间的利益关系,提出一种电热综合动态定价机制,基于综合需求响应特性,引导电热负荷聚集商参与综合能源系统运营商优化,促进储能高效应用和新能源就地消纳,实现多利益主体互利共赢。以综合能源系统运营商为主体,以电热负荷聚集商和共享储能运营商为从体,构建一主多从的综合能源多运营主体系统优化模型。充分挖掘共享储能运营商的运行模式,包括充电、放电和提供备用等模式。采用CPLEX对主从博弈模型迭代求解,算例结果验证了模型及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热综合动态定价机制 共享储能电站 多主体综合能源系统 多利益主体 综合需求响应
下载PDF
考虑多能耦合共享储能的微网多智能体混合博弈协调优化 被引量:1
16
作者 林墨涵 刘佳 +3 位作者 唐早 曾平良 蒋标 马公瑾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2-141,共10页
冷热电耦合的共享储能可以更显著地提高微网多种能源的利用效率与消纳水平。然而,多能耦合的共享储能进一步增加了多微网之间协调运行的难度,故而提出了一种考虑多能耦合共享储能的微网多智能体混合博弈协调优化模型。首先,围绕多能耦... 冷热电耦合的共享储能可以更显著地提高微网多种能源的利用效率与消纳水平。然而,多能耦合的共享储能进一步增加了多微网之间协调运行的难度,故而提出了一种考虑多能耦合共享储能的微网多智能体混合博弈协调优化模型。首先,围绕多能耦合共享储能进行建模,从冷、热、电3个维度构建元件的运行模型。其次,提出了一种计及多能耦合共享储能协作的微网混合博弈双层协调调度模型。上层部分为基于主从博弈的微网运营商日内电价优化模型,以微网运营商的日内收益最大化为目标,综合考虑电价上下限约束和购售电价平均值约束,为下层协作运行提供响应电价;下层部分为基于合作博弈的微网间协作运行策略模型,以产消者和共享储能电站的合作成本为目标,综合考虑机组出力上下限约束和功率平衡约束,为上层反馈合作成本用于指导电价优化调整。然后,在混合博弈模型求解时,以电价变动率为收敛判据,同时采用二分法处理电价约束以加速模型求解。最后,采用多智能体协调优化的微网系统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享储能 冷热电联产 混合博弈 定价机制 综合能源系统
下载PDF
燃烧室结构对中负荷反应活性控制压燃发动机影响的模拟研究
17
作者 郎茂春 苏岩 +3 位作者 王耀东 沈博 张玉林 钱丁超 《内燃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27,36,共11页
通过机理耦合和自动优化构建了包含重质柴油成分的多组分汽油/柴油替代物反应机理。将机理与CONVERGE耦合,构建了包含原机omega型燃烧室系统(omega combustion system,OMECS)、分离式涡流燃烧室系统(separated swirl combustion system,... 通过机理耦合和自动优化构建了包含重质柴油成分的多组分汽油/柴油替代物反应机理。将机理与CONVERGE耦合,构建了包含原机omega型燃烧室系统(omega combustion system,OMECS)、分离式涡流燃烧室系统(separated swirl combustion system,SSCS)和横向涡流燃烧室系统(lateral swirl combustion system,LSCS)的三维计算模型,以研究不同燃烧室对中负荷大预混比例条件下反应活性控制压燃(reactivity controlled compression ignition,RCCI)发动机的影响。结果表明,与OMECS燃烧室相比,SSCS和LSCS燃烧室的指示热效率分别提高了4.65%和3.51%,除NO_(x)外,其他排放物均有所降低。能量平衡分析和传热分析显示,传热损失、燃烧损失和排气损失降低;这表明新型燃烧室对RCCI燃烧模式的优化机制与对纯柴油燃烧模式不同。活塞壁面对柴油喷雾的引导效应不明显,但新型燃烧室独特的结构和缸内气流运动(例如SSCS燃烧室的分离燃烧室和LSCS燃烧室凸边两侧的小尺寸涡流等)对传热的削弱效应大于面容比和缸内温度增加对传热的增强效应。在所有的第二次喷射正时(start of injection,SOI)下,新型燃烧室的指示热效率均高于原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机理 分离式涡流燃烧室系统 横向涡流燃烧室系统 能量平衡分析 传热分析
下载PDF
太阳能—地源热泵式空调自适应模糊PID复合控制方法 被引量:1
18
作者 祖文超 高亚南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3-130,共8页
为了优化太阳能-地源热泵空调系统的能耗和效率,减少环境因素对稳定运行的影响,提出自适应模糊PID复合控制方法。通过监控管理层上位机采集现场数据信号,并下发开关量信号至PLC控制器,再通过PLC控制器对太阳能集热器、循环水泵和温度进... 为了优化太阳能-地源热泵空调系统的能耗和效率,减少环境因素对稳定运行的影响,提出自适应模糊PID复合控制方法。通过监控管理层上位机采集现场数据信号,并下发开关量信号至PLC控制器,再通过PLC控制器对太阳能集热器、循环水泵和温度进行控制。同时,将模糊PID控制器作为子程序控制循环水泵的频率,温度误差和误差变化率作为复合控制器的输入,通过模糊化处理输入信号,调节PID控制的相关参数,输出控制变频器频率的信号,以调节水泵电机的运转速度,精准控制室内温度。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具有较好的抗干扰性能和较高的制冷、供暖性能系数,可实现高效的节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 地源热泵式空调 自适应 模糊PID复合控制 变频器 热泵机组
下载PDF
基于奖惩机制碳交易的综合能源系统供需双响应低碳调控
19
作者 李艺丰 黄曲粲 +5 位作者 闫朝阳 梁文腾 张振华 唐昊 周霞 魏聪 《可再生能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11-1119,共9页
随着能源市场的深化改革,需求响应资源在综合能源系统低碳运行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文章针对综合能源系统提出了一个考虑阶梯型碳交易及供需双向响应的新策略。首先,建立了一个包含奖惩机制的阶梯型碳交易综合能源系统模型,基于此模型... 随着能源市场的深化改革,需求响应资源在综合能源系统低碳运行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文章针对综合能源系统提出了一个考虑阶梯型碳交易及供需双向响应的新策略。首先,建立了一个包含奖惩机制的阶梯型碳交易综合能源系统模型,基于此模型,进一步提出了供需双向响应及其补偿机制;其次,针对该系统构建了一个优化调度模型,目标函数旨在最小化运营成本、需求响应补偿成本及碳交易成本的总和;最后,应用CPLEX工具箱对优化模型进行仿真求解。通过不同情景下的案例分析,探讨了供需双向响应策略与碳交易机制对系统运行的影响。仿真结果验证了提出策略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交易机制 需求响应 综合能源系统 冷热电联产
下载PDF
新能源基地经LCC-HVDC送出系统振荡机理分析与抑制策略(二):阻抗特性与振荡机理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肖云涛 李光辉 +2 位作者 王伟胜 何国庆 甄妮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245-4260,I0006,共17页
该文基于系列文章1建立的电网换相换流器型高压直流(line commutated converter-based high voltage direct current,LCC-HVDC)阻抗模型,开展新能源基地经LCC-HVDC送出系统阻抗特性和振荡机理分析。首先,研究LCC-HVDC送端交流端口阻抗... 该文基于系列文章1建立的电网换相换流器型高压直流(line commutated converter-based high voltage direct current,LCC-HVDC)阻抗模型,开展新能源基地经LCC-HVDC送出系统阻抗特性和振荡机理分析。首先,研究LCC-HVDC送端交流端口阻抗与阀本体交流阻抗、交流滤波器阻抗间的构成关系,分析直流线路、受端换流站、受端电网强度对送端换流站阀本体交流阻抗的主导影响;然后,研究送端换流站直流电流环对阀本体交流阻抗的重叠效应,分析送端换流站交流端口阻抗次/超同步频段负阻尼特性形成机理,并论述受端换流站和受端电网强度对送端交流端口阻抗特性的交互影响;接下来,建立新能源基地经LCC-HVDC送出系统等值模型,研究送端系统振荡边界条件,阐明LCC-HVDC对新能源并网点阻抗特性影响的变化规律,揭示直驱风机(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generator,PMSG)、双馈风机(doubly-fed induction generator,DFIG)、光伏(photovoltaic,PV)不同类型新能源基地经LCC-HVDC送出系统次/超同步振荡机理;最后,不同类型新能源基地经LCC-HVDC送出系统仿真结果验证了该文提出的次/超同步振荡机理的正确性和通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能源发电 电网换相换流器型高压直流 阻抗特性 振荡机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