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Implant Copper Layer on Diamond Film Deposition on Cemented Carbides
1
作者 马志斌 汪建华 +1 位作者 邬钦崇 王传新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01年第1期647-651,共5页
The deposition of high-quality diamond films and their adhesion on cemented carbides are strongly influenced by the catalytic effect of cobalt under typical deposition conditions. Decreasing Co content on the surface... The deposition of high-quality diamond films and their adhesion on cemented carbides are strongly influenced by the catalytic effect of cobalt under typical deposition conditions. Decreasing Co content on the surface of the cemented carbide is often used for the diamond film deposition. But the leaching of Co from the WC-Co substrate leading to a mechanical weak surface often causes a poor adhesion. In this paper we adopted an implant copper layer prepared by vaporization to improve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Co-leached substrate. The diamond films were grown by microwave plasma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from CH4:H2 gas mixture. The cross section and the morphology of the diamond film were characteriz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The non-diamond content in the film was analyzed by Raman spectroscopy. The effects of pretreatment on the concentrations of Co and Cu near the interfacial region were examined by energy dispersive spectrum (EDS) equipped with SEM. The adhesion of the diamond on the substrate was evaluated with a Rockwell-type hardness tester.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diamond films prepared with implant copper layer have a good adhesion to the cemented carbide substrate due to the recovery of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Co-depleted substrate after the copper implantat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less amorphous carbon between the substrate and the diamond fil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ffects of Implant copper layer on Diamond Film deposition on Cemented Carbides Co
下载PDF
The Copper Thin Layer Deposition by Pulse Vacuum-Arc Sprayer
2
作者 A. M. Zhukeshov А. T. Gabdullina +3 位作者 B. M. Ibraev M. Mukhamedryskyzy А. U. Amrenova E. Baltabai 《Materials Sciences and Applications》 2020年第3期177-183,共7页
In this work, the deposition process features of a copper coating on stainless steel substrate, using the pulse vacuum arc spraying method were researched. A continuous layer of copper was deposited on a stainless ste... In this work, the deposition process features of a copper coating on stainless steel substrate, using the pulse vacuum arc spraying method were researched. A continuous layer of copper was deposited on a stainless steel substrate, and a high degree of coating adhesion to the substrate was demonstrated. The thickness of coating using application time was calculated, and the surface unevenness was estimated. Inside the coating layer substrate material elements were observed, that could appear as a result of simultaneously plasma spraying on the surface of the substrate. The feature of this method was discovered, that surface plasma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deposition process. Finally, it was shown that the device with a pulsed arc could effectively be used in industry, since it is possible to change the layer thickness in the range of hundreds of microns by varying the deposition t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ACUUM-ARC PLASMA PLASMA depositION copper Thin layers MICROHARDNESS
下载PDF
表面负载还原氧化石墨烯对泡沫铜热扩散系数的影响
3
作者 常红旭 孙立伟 +2 位作者 白亮 刘景顺 刘军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3期213-218,共6页
为研究及提升泡沫铜的热扩散性能,利用不同溶剂制备氧化石墨烯混合溶液,通过机械沉积(GO-无水乙醇-丙酮混合溶液沉积)、电沉积(GO-CuS4O混合溶液电沉积、KH550改性GO电沉积)两种不同的沉积方法将氧化石墨烯(GO)附着到经过预处理的泡沫... 为研究及提升泡沫铜的热扩散性能,利用不同溶剂制备氧化石墨烯混合溶液,通过机械沉积(GO-无水乙醇-丙酮混合溶液沉积)、电沉积(GO-CuS4O混合溶液电沉积、KH550改性GO电沉积)两种不同的沉积方法将氧化石墨烯(GO)附着到经过预处理的泡沫铜表面,后通过高温还原法去除氧化石墨烯表面多余的含氧基团,将其还原为还原氧化石墨烯(rGO),研究材料热扩散性能及泡沫铜表面rGO的存在状态。研究结果表明,通过GO-无水乙醇-丙酮混合溶液沉积的泡沫铜表面沉积层最为均匀完整,经高温还原后性能提升也最为明显,其低温热扩散系数由纯泡沫铜的29.06 mm^(2)/s提高为56.81 mm^(2)/s,提升了95.5%。与热扩散系数为50.26 mm^(2)/s的T2铜片相比,其热扩散系数亦提高13.09%。GO在泡沫铜表面的沉积方式对沉积效果影响显著,GO经过高温还原为rGO后均可以有效提升泡沫铜的热扩散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沫铜 氧化石墨烯 沉积层 高温还原 热扩散系数
下载PDF
无熔深熔覆铜工艺 被引量:18
4
作者 王克鸿 徐越兰 +1 位作者 余进 王建平 《焊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69-72,共4页
针对钢表面熔覆纯铜层 ,提出了感应、电弧、连续炉和熔铸“熔覆铜”的工艺方法。SEM组织分析检测表明 ,这些工艺实现了钢基体与熔覆层的无熔深焊接 ,熔覆层与钢基体有良好的冶金结合 ,界面无未焊合、夹渣等缺陷。力学性能试验表明 ,焊... 针对钢表面熔覆纯铜层 ,提出了感应、电弧、连续炉和熔铸“熔覆铜”的工艺方法。SEM组织分析检测表明 ,这些工艺实现了钢基体与熔覆层的无熔深焊接 ,熔覆层与钢基体有良好的冶金结合 ,界面无未焊合、夹渣等缺陷。力学性能试验表明 ,焊接界面结合剪切强度超过了熔覆层的强度。EDAX面、线扫描和成分分析表明 ,钢基体未发生熔化 ,基体与铜熔覆层的过渡区域宽仅几十微米 ,熔覆层中基体成分含量小于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熔覆焊 铜熔覆层 感应加热 等离子弧 电弧
下载PDF
石墨颗粒表面化学镀铜研究 被引量:26
5
作者 王贵青 陈敬超 孙加林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6-40,共5页
为了充分利用Cu的导电性能,碳石墨的润滑性能,改善Cu/C的润湿性,用化学镀铜的方法成功地对石墨颗粒表面进行镀覆,详细地研究了镀铜液组分及工艺与石墨颗粒表面镀铜层厚度、沉积速度的关系,并得出较好的组分工艺方案,采用优化工艺可以得... 为了充分利用Cu的导电性能,碳石墨的润滑性能,改善Cu/C的润湿性,用化学镀铜的方法成功地对石墨颗粒表面进行镀覆,详细地研究了镀铜液组分及工艺与石墨颗粒表面镀铜层厚度、沉积速度的关系,并得出较好的组分工艺方案,采用优化工艺可以得到平均厚度约7.1μm的镀铜层。同时应用x射线、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及电子探针对镀铜层的厚度、表面形貌、镀铜层与基体的界面进行了全面观察。分析表明,cu/c界面存在过渡层,界面成锯齿状,机械冶金结合的特征十分明显,改善了铜碳界面的相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颗粒粉末 化学镀铜 镀铜层厚度 沉积速率
下载PDF
乙醛酸化学镀制作铜互连线的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王静 杨志刚 +2 位作者 谢鹤 金哲晖 胡楠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2006年第3期19-22,29,共5页
采用乙醛酸代替有害的化学药品甲醛作为还原剂的化学镀技术,在TiN阻挡层实现了化学镀铜。研究了不用贵重金属钯催化,而是采用NH4F酸性化学镀方法在TiN/Ti/S iO2/S i基板上沉积一层铜种子层,然后在此铜种子层上采用乙醛酸化学镀方法沉积... 采用乙醛酸代替有害的化学药品甲醛作为还原剂的化学镀技术,在TiN阻挡层实现了化学镀铜。研究了不用贵重金属钯催化,而是采用NH4F酸性化学镀方法在TiN/Ti/S iO2/S i基板上沉积一层铜种子层,然后在此铜种子层上采用乙醛酸化学镀方法沉积铜膜的方法。用SEM观察镀层形貌,XRD表征镀层结晶状态,证实此方法能够制备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铜互连线。试验分析并探讨了pH值、铜离子浓度、乙醛酸浓度、EDTA浓度、联吡啶浓度、镀液温度对化学镀速度和镀铜层效果的影响,得到了制备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铜互连线的最优化学镀溶液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醛酸 化学镀铜 种子层 铜互连线 化学镀镀液
下载PDF
扬子地台西缘江浪变质核杂岩结构及对成矿的控制 被引量:61
7
作者 傅昭仁 宋鸿林 颜丹平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13-122,共10页
扬子地台西缘江浪变质核杂岩体的基本结构,划分为堆垛层、褶叠层及板岩带等三个构造地层系统,其间为构造滑脱面所分割,在该类变质核杂岩体中发育有一个中间流变层。本文建立了堆垛层的新概念,认为它是造山带中深部地壳常见的基本构造型... 扬子地台西缘江浪变质核杂岩体的基本结构,划分为堆垛层、褶叠层及板岩带等三个构造地层系统,其间为构造滑脱面所分割,在该类变质核杂岩体中发育有一个中间流变层。本文建立了堆垛层的新概念,认为它是造山带中深部地壳常见的基本构造型式。同时,阐述了该变质核杂岩体中铜矿的构造空间配置及构造过程对成矿作用的控制,建立了该杂岩体内铜矿的成穹-成矿模式,认为川西雅碧江流域地区有较好的找矿远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持核杂岩 杂岩结构 铜矿床 成矿 层控矿床
下载PDF
电沉积铜钴层状结构材料的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薛江云 吴继勋 杨德钧 《电镀与精饰》 EI CAS 1997年第2期8-11,共4页
采用旋转圆盘电极,利用双脉冲电位法从简单的镀液中制备Cu-Co层状结构材料,研究了镀液中铜含量、镀液的pH值、电流密度、转速对镀层形貌和铜在铜钴合金层中含量的影响。并用扫描电镜X光电子能谱和X-射线衍射研究了镀层的形貌、组成... 采用旋转圆盘电极,利用双脉冲电位法从简单的镀液中制备Cu-Co层状结构材料,研究了镀液中铜含量、镀液的pH值、电流密度、转速对镀层形貌和铜在铜钴合金层中含量的影响。并用扫描电镜X光电子能谱和X-射线衍射研究了镀层的形貌、组成和结构。结果表明:镀层由纯铜和含有少量铜的铜钴合金层交替组成,其断面结构为层状结构,为了降低铜在铜钴合金层中的含量,可以采取降低镀液中铜含量、降低转速和提高高电位脉冲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沉积 铜钴合金 层状结构 电镀 镀合金
下载PDF
二氧化钛纳米管层上沉积铜工艺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罗锦洁 纪安平 +2 位作者 罗强 左都全 王海宝 《铸造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109-2111,2122,共4页
利用阳极氧化法在钛表面制备出两组纳米管径分别约为50、150 nm的TiO_2纳米管层试样,采用电化学脉冲沉积法将单质铜沉积在试样上,利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和显微硬度计对改性层的表面形貌、元素分布、硬度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 利用阳极氧化法在钛表面制备出两组纳米管径分别约为50、150 nm的TiO_2纳米管层试样,采用电化学脉冲沉积法将单质铜沉积在试样上,利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和显微硬度计对改性层的表面形貌、元素分布、硬度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大管径试样沉积铜的效果要优于小管径试样;沉积铜后试样表层是氧化铜和单质铜的混合体;大管径试样沉积铜后硬度高于小管径试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钛纳米管层 脉冲沉积
下载PDF
采用钛-铝-钼过渡层在铜基底上沉积金刚石薄膜的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程春晓 姚宁 +3 位作者 马丙现 杨仕娥 赵永梅 张兵临 《真空与低温》 2005年第1期46-49,共4页
采用钛-铝-钼过渡层研究了铜基片上金刚石薄膜的化学气相沉积。用SEM和Raman谱研究了薄膜的形貌和质量。用XRD分析了膜基间形成的化合物的成分,并进一步分析了铝的存在对膜基结合力的影响。实验证明,钛-铝-钼过渡层的存在显著提高了金... 采用钛-铝-钼过渡层研究了铜基片上金刚石薄膜的化学气相沉积。用SEM和Raman谱研究了薄膜的形貌和质量。用XRD分析了膜基间形成的化合物的成分,并进一步分析了铝的存在对膜基结合力的影响。实验证明,钛-铝-钼过渡层的存在显著提高了金刚石薄膜与铜基底的结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刚石薄膜 过渡层 基底 化学气相沉积 RAMAN谱 XRD分析 膜基结合力 实验证明 SEM 化合物
下载PDF
中国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类型浅谈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德东 王玉往 +2 位作者 龙灵利 解洪晶 石煜 《矿产勘查》 2014年第2期124-130,共7页
文章对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类型划分进行综述,从找矿预测角度把中国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分为两大类,即小岩体杂岩型和其他类型,前者又可分为4个亚类,即古大陆边缘裂解型小岩体、造山带相关小岩体、与大陆溢流玄武岩相关的小岩体和阿... 文章对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类型划分进行综述,从找矿预测角度把中国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分为两大类,即小岩体杂岩型和其他类型,前者又可分为4个亚类,即古大陆边缘裂解型小岩体、造山带相关小岩体、与大陆溢流玄武岩相关的小岩体和阿拉斯加型小岩体;后者又可分为3个亚类,即蛇绿岩型、科马提岩型和层状杂岩型,并简略地介绍了各类型矿床的主要特征和新类型划分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镍硫化物矿床 蛇绿岩 科马提岩 层状杂岩
下载PDF
尉迟寺遗址文化层铅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原始冶金文明矿料示踪 被引量:4
12
作者 徐利斌 孙立广 +2 位作者 游科华 王吉怀 王玉宏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93-205,共13页
古遗址土壤形成物是研究古代人类活动的重要载体。通过对安徽蒙城尉迟寺遗址YC1剖面中Pb、Al等金属元素的分析,研究了Pb在5050cal a BP~4000cal a BP间剖面中的富集特征。结果表明,尉迟寺遗址文化层剖面中的铅富集系数变化范围为1... 古遗址土壤形成物是研究古代人类活动的重要载体。通过对安徽蒙城尉迟寺遗址YC1剖面中Pb、Al等金属元素的分析,研究了Pb在5050cal a BP~4000cal a BP间剖面中的富集特征。结果表明,尉迟寺遗址文化层剖面中的铅富集系数变化范围为1·0~1·8左右,富集程度不是很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从大汶口文化到龙山文化,Pb的富集系数有明显逐步上升的趋势,表明遗址剖面中的Pb很可能与原始社会中期发展起来的冶金活动有关。5050~4000cal a BP间,中国先后经历了石器时代、铜石并用时代,到最后进入青铜时代,这个过程中铜资源利用越来越多导致产生的大气粉尘铅越来越多,很可能是YC1剖面中Pb富集系数逐步增长的主要原因。此外,铅同位素结果表明,土壤206Pb/204Pb比值分布在18·3~19·8之间,平均为18·82;207Pb/204Pb比值分布在15·3~16·5之间,平均为15·76;208Pb/204Pb比值分布在38·0~41·0之间,平均为39·04。铅同位素示踪表明,土壤中的铅的来源自5050calaBP至4000calaBP有越来越广的趋势,并且很可能与出自中国南方地区的矿料有关,包括云南、四川、湖北、湖南或广东地区的矿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污染 铅同位素 富集特征 文化层 尉迟寺遗址 早期铜矿 南方地区
下载PDF
双脉冲电位法制备铜镍层状结构材料
13
作者 薛江云 吴继勋 杨德钧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482-485,共4页
采用旋转圆盘电极,用双脉冲电位法从简单的镀液中电沉积Cu-Ni层状材料。研究了镀液中铜含量、添加剂、转速对镀层的组成和结构的影响,并用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研究了镀层的形貌和组成。结果表明:镀层由纯铜和含有少量铜的铜... 采用旋转圆盘电极,用双脉冲电位法从简单的镀液中电沉积Cu-Ni层状材料。研究了镀液中铜含量、添加剂、转速对镀层的组成和结构的影响,并用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研究了镀层的形貌和组成。结果表明:镀层由纯铜和含有少量铜的铜镍合金层交替组成;为了降低铜在镍层中的含量。可以采取降低镀液中铜含量和降低转速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镍合金 层状结构材料 电镀 双脉冲电位法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地区层状铜矿床基本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6
14
作者 唐俊华 《矿产与地质》 2000年第2期76-80,共5页
阐述了长江中下游 (包括赣北地区 )主要的铜矿成因类型暨沉积—海底喷流沉积层状铜 (S,Au,Ag)矿床 ,并对层状铜矿床的成因进行分析 。
关键词 层状铜矿床 基本特征 海底喷流沉积 矿床成因
下载PDF
新疆温宿县盐场地区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效果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天虎 彭桥梁 +2 位作者 王伟 高满新 熊中乙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8-92,共15页
研究区位于库车前陆坳陷盆地砂岩型铜矿带上,且与滴水铜矿位于同一成矿带上,具有较好的铜找矿前景。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成果显示,区内Cu元素背景值远低于地壳元素克拉克值,但其在苏维依组(E3s)、康村组(N1-2k)中具有较强的变异系数和... 研究区位于库车前陆坳陷盆地砂岩型铜矿带上,且与滴水铜矿位于同一成矿带上,具有较好的铜找矿前景。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成果显示,区内Cu元素背景值远低于地壳元素克拉克值,但其在苏维依组(E3s)、康村组(N1-2k)中具有较强的变异系数和较高的离差值,这说明Cu元素在以上地层中得到了富集;从元素多元统计分析来看,Cu与As、Sb、Co、Ni、Zn、Mo、Bi、Ca关系密切,指示成矿元素Cu的来源具有多元性;区内广泛发育的膏盐层可为高盐度成矿流体的形成提供条件,且可为Cu元素的富集提供S源;将地质与化探异常相结合,在区内共圈定8个化探综合异常,对HS-4、HS-6号化探综合异常进行了重点异常查证,共圈出铜矿(化)体19条,取得了较好的找矿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型铜矿 水系沉积物 多元统计分析 膏盐层 化探综合异常
下载PDF
原子层沉积氧化锌应用于铜铟镓硒太阳能电池缓冲层的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廖荣 张海燕 +3 位作者 谢佳亮 杨铁铮 罗文中 胡伟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7-30,共4页
用原子层沉积法在钠钙玻璃上沉积氧化锌薄膜,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XRD)等对样品表面形貌和物相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得到的ZnO纳米颗粒为六角纤锌矿结构,颗粒的尺寸在30~60nm之间;测得的ZnO薄膜厚度仅50nm,符合缓冲层要求;薄膜... 用原子层沉积法在钠钙玻璃上沉积氧化锌薄膜,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XRD)等对样品表面形貌和物相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得到的ZnO纳米颗粒为六角纤锌矿结构,颗粒的尺寸在30~60nm之间;测得的ZnO薄膜厚度仅50nm,符合缓冲层要求;薄膜在可见光区域透射率达90%以上;使用原子层沉积氧化锌薄膜作铜铟镓硒太阳能电池的缓冲层,TEM显示氧化锌层完好、致密地覆盖在CIGS层上,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较高,完全可以替代有毒的CdS作缓冲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层沉积 氧化锌薄膜 铜铟镓硒太阳能电池 缓冲层
下载PDF
化学气相沉积/原子层沉积铜前驱体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7
作者 国政 陈强 +4 位作者 王正铎 桑利军 杨丽珍 葛新昱 刘忠伟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282-1290,共9页
随着微电子领域的快速发展,用于集成电路中器件互连的铜薄膜要求具有无缺陷并且高纯度等特征。本文介绍了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技术与原子层沉积技术沉积铜薄膜工艺的研究;特别是,综述了铜-卤素、β-二酮、烷氧、脒基、胍基、环戊二烯基等... 随着微电子领域的快速发展,用于集成电路中器件互连的铜薄膜要求具有无缺陷并且高纯度等特征。本文介绍了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技术与原子层沉积技术沉积铜薄膜工艺的研究;特别是,综述了铜-卤素、β-二酮、烷氧、脒基、胍基、环戊二烯基等各类铜前驱体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概述了应用所述前驱体进行铜薄膜沉积的参数及所制备铜薄膜的导电性能。最后,介绍了本课题组对铜薄膜沉积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薄膜 前驱体 化学气相沉积 原子层沉积
下载PDF
原子层沉积铜薄膜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8
作者 郭群 国政 +4 位作者 桑利军 王安玲 田旭 杨丽珍 刘忠伟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856-861,共6页
微电子领域中的铜互连工艺需要沉积一层连续且保形好的铜籽晶层,随着集成电路中特征尺寸的减小及沟槽深宽比的增加,传统的热沉积工艺难以满足其将来的制作要求。本文介绍了使用新的强还原剂前驱体沉积铜金属工艺的研究进展,重点综述了... 微电子领域中的铜互连工艺需要沉积一层连续且保形好的铜籽晶层,随着集成电路中特征尺寸的减小及沟槽深宽比的增加,传统的热沉积工艺难以满足其将来的制作要求。本文介绍了使用新的强还原剂前驱体沉积铜金属工艺的研究进展,重点综述了利用氢气等离子体辅助原子层沉积铜薄膜工艺的研究现状,概述了应用各类铜前驱体进行铜薄膜沉积的参数及所制备铜薄膜的性能,总结了各工艺的优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籽晶层 原子层沉积 低温 等离子体
下载PDF
电火花沉积重熔碾轧修整试验
19
作者 徐安阳 王晓明 +2 位作者 赵阳 朱胜 韩国峰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4期1741-1746,共6页
针对电火花沉积层存在的孔隙、微裂纹、表面组织疏松、连续性差及表面质量差等缺陷,提出了电火花沉积重熔碾轧修整加工方法。进行了所提方法与电火花沉积的对比试验,并对制备的沉积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重熔碾轧修整时电极对沉积表... 针对电火花沉积层存在的孔隙、微裂纹、表面组织疏松、连续性差及表面质量差等缺陷,提出了电火花沉积重熔碾轧修整加工方法。进行了所提方法与电火花沉积的对比试验,并对制备的沉积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重熔碾轧修整时电极对沉积表面有较大的挤压碾轧作用,能有效消除沉积层内部孔隙、微裂纹、组织疏松等缺陷,细化沉积层晶粒结构,提高沉积层的连续性、完整性。电极对沉积层表面有显著的磨削涂覆作用,重熔碾轧修整表面粗糙度为电火花沉积表面粗糙度的76.3%,基本消除了表面孔洞、裂纹等缺陷,提高了沉积层表面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火花沉积 重熔 碾轧 铜合金 沉积层 表面粗糙度
下载PDF
全球铜矿资源分布 被引量:26
20
作者 江少卿 《世界有色金属》 2018年第2期1-3,共3页
全球铜矿资源丰富。本文在对世界1159处铜矿床及其他3103余个矿(化)点资料进行搜集、提炼、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对全球铜矿资源储量,全球主要铜矿类型斑岩型、沉积岩型层状铜矿资源和时空分布规律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综合分析研究,以期为... 全球铜矿资源丰富。本文在对世界1159处铜矿床及其他3103余个矿(化)点资料进行搜集、提炼、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对全球铜矿资源储量,全球主要铜矿类型斑岩型、沉积岩型层状铜矿资源和时空分布规律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综合分析研究,以期为全球铜矿的综合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矿 资源储量 斑岩型铜矿 沉积型层状铜矿 分布规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