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ew CICC Design Versions with High Copper Fraction for HT-7U Tokamak
1
作者 毕延芳 陈灼民 +1 位作者 李保增 翁佩德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00年第4期377-381,共5页
The peak fields of HT-7U TF/PF coils are designed at 5.8 T and 4.5 T, respectively. The superconducting (SC) NbTi/Cu strands for the coils have a quite low copper fraction (0.58). To increase the ratio of the limiting... The peak fields of HT-7U TF/PF coils are designed at 5.8 T and 4.5 T, respectively. The superconducting (SC) NbTi/Cu strands for the coils have a quite low copper fraction (0.58). To increase the ratio of the limiting current Vs. critical current for the cable in conduit conductor (CICC), the first-stage subcable consists of several copper strands twisted around a SC composite one. The copper strand diameter is different from the SC one. Based on Bottura's CICC design approach we take the product of total copper cross-section and wetted perimeter as one of the key design parameters to meet with stability margin requirement. The product reaches 114 cm3 for 15.5 kA TF CICC at operating temperature of 4.2 K and 139 cm3 for 15 kA PF CICC at 3.8 K to obtain stability margins of 280 and 700 mJ/cm3,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CC New CICC Design Versions with High copper fraction for HT-7U Tokamak HT
下载PDF
提升某高硫低铜品位铜硫矿铜浮选回收指标试验研究
2
作者 李志婷 彭华锋 +2 位作者 汪庶明 先永骏 李豪 《有色金属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8-94,共7页
安徽铜陵某铜硫矿浮选厂处理的原矿含铜0.34%,其中硫化铜占近93%,含硫31.26%,属于高硫低铜硫化矿。选厂铜回收率长期维持在82%~84%,明显低于原矿中硫化铜理论回收率。为提升该矿石中铜的回收,开展磨矿细度优化以及复合酯类捕收剂强化铜... 安徽铜陵某铜硫矿浮选厂处理的原矿含铜0.34%,其中硫化铜占近93%,含硫31.26%,属于高硫低铜硫化矿。选厂铜回收率长期维持在82%~84%,明显低于原矿中硫化铜理论回收率。为提升该矿石中铜的回收,开展磨矿细度优化以及复合酯类捕收剂强化铜浮选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磨矿细度-74μm占75%,使用复合酯类捕收剂的条件下,小型闭路试验获得铜精矿铜品位为16.43%,铜回收率达到94.07%的指标,较现场指标分别提高1个和9个百分点;通过对小试和现场产品的粒级组成深入分析,得出现场磨矿细度不足,磨矿产品粒度组成不均匀是造成铜损失在尾矿的关键原因。同时,小试结果证明使用新型复合酯类捕收剂可强化微细粒铜矿物的回收。为选厂在实际生产中提升指标提供了科学的方向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硫矿 低铜品位 浮选 粒级分布 复合酯类捕收剂
下载PDF
埃达克岩与热液成矿过程中钾镁同位素分馏及其指示意义:以驱龙斑岩铜矿床为例
3
作者 字艳梅 田世洪 +4 位作者 陈欣阳 侯增谦 杨志明 龚迎莉 唐清雨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0-169,共20页
为研究后碰撞埃达克质岩岩浆分异和热液过程中的钾镁同位素分馏行为及其对斑岩铜矿床岩石成因的指示意义,本文对藏南驱龙斑岩铜矿床的一套埃达克质岩石开展了钾镁同位素分析。该套岩石包括闪长质包体、花岗闪长岩和花岗斑岩,后者是超大... 为研究后碰撞埃达克质岩岩浆分异和热液过程中的钾镁同位素分馏行为及其对斑岩铜矿床岩石成因的指示意义,本文对藏南驱龙斑岩铜矿床的一套埃达克质岩石开展了钾镁同位素分析。该套岩石包括闪长质包体、花岗闪长岩和花岗斑岩,后者是超大型斑岩铜矿床的成矿母岩。已有研究结果证实,这3套岩石很可能是由同一来源的不同程度的部分熔融和分离结晶作用形成的。研究结果表明,闪长质包体、花岗闪长岩和花岗斑岩的δ^(41)K组成分别为-0.38‰~-0.22‰、-0.43‰~-0.34‰和-0.59‰~-0.36‰。尽管3类岩石各自变化范围较小,但整体上δ^(41)K与K 2O和SiO_(2)含量呈现明显负相关趋势,表明全岩钾元素迁移和钾同位素发生了解耦,钾同位素产生了分馏。在闪长质包体花岗闪长岩演化期间,δ^(41)K与Sc和Y含量呈明显正相关关系,这指示了在该演化期间可能主要是角闪石分离结晶导致了钾同位素分馏。相比之下,花岗斑岩中具有明显的钾同位素组成变化,在花岗斑岩演化期间,δ^(41)K与Eu/Eu*和Sr含量呈正相关关系,表明在岩石演化晚期钾同位素的分馏可能主要跟斜长石分离结晶有关。然而,通过瑞利分馏模拟表明仅矿物分离结晶难以实现如此大的钾同位素分馏,花岗斑岩中的钾同位素分馏是岩浆热液共同作用的结果。值得注意的是,闪长质包体具有比地幔更重的钾同位素组成,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复杂多样的:一方面,下地壳可能具有比地幔更重的钾同位素组成,岩浆混合机制下导致源区具有重钾同位素组成;另一方面,驱龙斑岩铜矿床的岩浆源区受到俯冲板片来源的富重钾流体/熔体所交代,导致其源区的钾同位素组成偏重。相比之下,这3类岩石的镁同位素组成比较类似(闪长质包体:-0.36‰~-0.19‰;花岗闪长岩:-0.28‰~-0.13‰;花岗斑岩:-0.44‰~-0.13‰),并且落在了地幔和下地壳范围内。这3类岩石的δ^(26)Mg跟MgO和SiO_(2)含量之间不存在相关性,表明埃达克质岩浆分异过程中(角闪石和黑云母)也不产生镁同位素分馏,与前人对花岗岩中镁同位素分馏行为的结论相一致。作为典型的热液型矿床,藏南驱龙斑岩铜矿床和江西德兴斑岩铜矿床在热液蚀变过程中均产生了钾镁同位素分馏。德兴斑岩铜矿床大部分蚀变岩的钾镁同位素值都高于新鲜岩浆岩,具有显著的钾镁同位素组成变化;相比之下,驱龙斑岩铜矿床埃达克质岩岩石的钾镁同位素组成大部分位于岩浆岩基线值范围内,受热液蚀变作用影响不显著。此外,驱龙斑岩铜矿床花岗斑岩中铜大量富集,岩浆热液流体出溶是导致铜大量富集的主要原因,可能至少有两种不同性质(温度、盐度)的热液流体导致花岗斑岩中钾镁同位素组成局部波动变化,这些流体不仅改变了花岗岩斑岩的钾镁同位素组成,并且从高度演化的岩浆中提取金属元素,最终导致铜成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驱龙斑岩铜矿床 埃达克质岩石 钾镁同位素 同位素分馏 岩浆热液流体出溶
下载PDF
Chemical Forms and Phytoavailability of Copper in Soil as Affected by Crop Residues Incorporation 被引量:1
4
作者 Shahrzad Kabirinejad Mahmoud Kalbasi +2 位作者 Amir Hossein Khoshgoftarmanesh Mehran Hoodaji Majid Afyuni 《American Journal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2014年第9期604-612,共9页
Preceding crops as a source of organic matter are important sources of micronutrient and ca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oil fertility and soil cycling of micronutrients. In addition to the role of the organic matt... Preceding crops as a source of organic matter are important sources of micronutrient and ca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oil fertility and soil cycling of micronutrients. In addition to the role of the organic matter in increasing the concentration of micronutrients in soil solution, attention should be also paid to the role of the kind and the quantity of the root’s exudates released in response to the incorporation of different plant residues in the rhizosphere. Present research was conducted with the objective of studying the effect of the kind of preceding crops: Trifolium (Trifolium pretense L) and Sorghum (Sorghum bicolor L) on chemical forms of copper (Cu) in solid phases of a calcareous soil in a completely randomized block field experiment with split plot (3 m × 5 m) arrangement, consisting of 3 replications and 3 treatments. After incorporation of the residue, wheat (genotype back cross) was planted. After harvesting the wheat, 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root zone of wheat. Selected soil properties and chemical forms of Cu were determined in the solid phases of the soil samples. Incorporation of plant residue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concentration of DTPA-extractable Cu, in the soil. The highest effect was obtained for Trifolium treatment. Incorporation of plant residues decreased the carbonate-bound Cu (Cu-Carb) fraction in the solid phase and increased oxide-bound Cu (Cu-Ox) as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fallow treatment). Fraction of organic-bound Cu (Cu-Org) in the soil increased with incorporation of plant residues as compared with the fallow treatment. Trifolium was the most effective in increasing Cu-Org. Cu-Ox and Cu-Residual (Cu-Res) forms showed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and Cu-Org showe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concentration of DTPA-extractable Cu. Incorporation of Trifolium residues decreased the fraction (%) of Cu-Carb and Cu-Ox (less soluble forms) and consequently increased the fraction (%) of Cu-Org which in turn elevated the concentration of DTPA-extractable Cu. Trifolium was the most effective in increasing the phytoavailability of Cu in so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op RESIDUES copper fractionATION TRIFOLIUM SORGHUM DTPA-Extractable Cu
下载PDF
Mineral Chemistry in Volcanic Rocks of Ore Deposit Nochun and Sarcheshmeh Copper Mine, Iran
5
作者 Mehdi Abdollahi Riseh Mansur Vosughi Abedini +1 位作者 Mohammad Hashem Emami Seysd Jamal Sheikh Zakariaii 《Open Journal of Geology》 2017年第3期257-266,共10页
This paper studies on clinopyroxene, plagioclase of andesitic to dacite rocks of Nochun area to understand the geotectonic and geothermobarometry conditions. Eocene calc-alkaline volcanic rocks are exposed in Nochun t... This paper studies on clinopyroxene, plagioclase of andesitic to dacite rocks of Nochun area to understand the geotectonic and geothermobarometry conditions. Eocene calc-alkaline volcanic rocks are exposed in Nochun that are near the Sarcheshmeh cooper mine. Volcanic rocks consist of andesitic to dacite rocks. Minerals in the volcanic rocks exhibit degrees of disequilibrium features. Plagioclase as dominant mineral in these rocks generally displays oscillatory zoning;sieves or dusty, cores are usually Ca-rich. Petrographic evidence and varying anorthite content (10% to 90%) of plagioclase and temperature estimates of clinopyroxene indicated fractional crystallization condition later than hydrothermal alteration and partial metasomatism occurred. The varying content indicates that the parent’s magma was generated from subalkaline composition and then hydrothermal alteration affected phenocryst minerals and matrix of andesitic to dacite rocks. The equilibration temperatures of clinopyroxene showed (800°C - 1200°C). Thus, in mafic minerals development of sieve textures in plagioclase, reaction rims, zoning and heterogeneity of plagioclase phenocrysts, the resorbed and embayed phenocrysts, unique composition of clinopyroxene phenocrysts;support fractional crystallization at deep reservoir and high pressure condition as an important process in the evolution of these roc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TROGRAPHY fractionAL CRYSTALLIZATION Sarcheshmeh copper MINE
下载PDF
铜渣煤基氢冶金回转窑工艺研究及试验 被引量:1
6
作者 蔡斌 王明华 +2 位作者 雷鹏飞 张红军 张小兵 《甘肃冶金》 2023年第4期42-44,48,共4页
为有效解决铜渣综合利用开展了铜渣煤基氢冶金试验研究,在35min还原时间内,取得铜渣金属化率95.86%、磁选铁粉品位85.02%、磁选金属回收率97.03%的优异效果,高效解决了固态条件下铜渣快速还原及还原后金属铁晶粒长大。对铜渣金属化物料... 为有效解决铜渣综合利用开展了铜渣煤基氢冶金试验研究,在35min还原时间内,取得铜渣金属化率95.86%、磁选铁粉品位85.02%、磁选金属回收率97.03%的优异效果,高效解决了固态条件下铜渣快速还原及还原后金属铁晶粒长大。对铜渣金属化物料实验室中性熔分试验,熔分后钢样Fe含量达到97%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渣 氢冶金 回转窑 直接还原 熔分
下载PDF
铜尾矿基微晶玻璃非均匀析晶过程形核机制研究
7
作者 赵庆朝 朱阳戈 +4 位作者 孙永升 李伟光 SAZINI Makamu 李勇 李学亮 《有色金属(矿山部分)》 2023年第6期156-162,共7页
为考察烧结法微晶玻璃形核机制,试验以铜尾矿为基,设计了R_(2)O-CaO-SiO_(2)-Al_(2)O_(3)-CaF_(2)体系微晶玻璃,通过分步取样、XRD、IR、SEM等手段分析并论证了基础玻璃形核机制,明确了基础玻璃晶核形成过程及机理,初步确定了C曲线。结... 为考察烧结法微晶玻璃形核机制,试验以铜尾矿为基,设计了R_(2)O-CaO-SiO_(2)-Al_(2)O_(3)-CaF_(2)体系微晶玻璃,通过分步取样、XRD、IR、SEM等手段分析并论证了基础玻璃形核机制,明确了基础玻璃晶核形成过程及机理,初步确定了C曲线。结果表明,本试验同时存在两种形核机制:异相诱导形核和分相诱导形核。形核阶段发生在550~650℃,基础玻璃在晶核形成初期会处于一种介于基础玻璃与晶核析出时的特殊状态,即在纳米和微米尺度范围内,基础玻璃内部粒子逐渐发生有序化行为。明晰形核机制对微晶玻璃的受控析晶过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为消除烧结法微晶玻璃表面龟裂玻璃相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尾矿 微晶玻璃 异相形核 分相形核 C曲线
下载PDF
提高鹿鸣矿业铜钼矿石混浮精矿指标试验研究
8
作者 王健 马智勇 +2 位作者 修大伟 刘金浪 史福潮 《世界有色金属》 2023年第5期133-135,共3页
针对鹿鸣矿业钼铜矿石钼、铜品位分别为0.106%和0.015%,现场在磨矿细度为-0.074%mm占60%的情况下,采用快速浮选、预精选、粗扫选作业,中矿返回流程进行混合浮选。获得Mo、Cu品位分别为5.781%、0.622%,Mo、Cu回收率分别为87.26%、66.35%... 针对鹿鸣矿业钼铜矿石钼、铜品位分别为0.106%和0.015%,现场在磨矿细度为-0.074%mm占60%的情况下,采用快速浮选、预精选、粗扫选作业,中矿返回流程进行混合浮选。获得Mo、Cu品位分别为5.781%、0.622%,Mo、Cu回收率分别为87.26%、66.35%。为降低浮选指标波动,合理开发利用铜钼矿石资源,进行了捕收剂种类试验、起泡剂种类试验、药剂用量正交试验、以及闭路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磨矿细度为-0.074%mm占60%,工艺流程不变的情况下,用捕收剂ZS柴油替代LY煤油,起泡剂JH2#油代替HB2#油,提高药剂单耗后,最终获得Mo、Cu品位为5.990%、0.740%,Mo、Cu回收率分别为92.03%、83.37%的钼铜混合粗精矿。与现场指标对比,混合粗精矿Mo、Cu品位分别提高了0.209%、0.118%,Mu、Cu回收率分别提高了4.77%、17.03%,指标显著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钼铜矿 混合浮选 不同馏分药剂 用量试验
下载PDF
基于离散元研究石墨对铜基石墨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9
作者 孟响 解挺 +3 位作者 陈堃 张龙肖 徐建 李文博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191-1195,1223,共6页
文章利用离散元二维颗粒流程序(PFC2D)建立铜基石墨复合材料和45#钢摩擦副数值模型,基于环-块滑动接触方式,研究摩擦过程中摩擦界面动态变化规律及石墨粒径和体积分数对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材料和45#钢摩擦过程中... 文章利用离散元二维颗粒流程序(PFC2D)建立铜基石墨复合材料和45#钢摩擦副数值模型,基于环-块滑动接触方式,研究摩擦过程中摩擦界面动态变化规律及石墨粒径和体积分数对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材料和45#钢摩擦过程中,在摩擦表面逐渐形成石墨润滑层,使得摩擦副的接触由金属与金属接触逐渐转变为石墨与金属接触;随着时步数增加,材料摩擦系数整体下降并达到稳定;石墨粒径增加,摩擦系数增大,磨损量先减少后增多,石墨粒径为18μm时,磨损量最少为1.65×10^(-8)m^(3);石墨体积分数增多,材料摩擦系数降低,磨损量先减少后增多,石墨体积分数为12%时,磨损量最少为1.61×10^(-8)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散元 铜基石墨复合材料 石墨粒径 石墨体积分数 摩擦磨损性能
下载PDF
不同Cu形态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可利用性及其活性诱导 被引量:26
10
作者 张维碟 林琦 陈英旭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76-381,共6页
通过偏剔除法与重金属模拟形态试验 ,研究了Cu各形态的植物可利用性以及EDTA、味精废水、柠檬酸废水对各形态Cu的溶出和植物吸收与转运的影响 .结果表明 ,Cu各形态的植物可利用性的顺序为水溶交换态、有机结合态 >碳酸盐结合态 >... 通过偏剔除法与重金属模拟形态试验 ,研究了Cu各形态的植物可利用性以及EDTA、味精废水、柠檬酸废水对各形态Cu的溶出和植物吸收与转运的影响 .结果表明 ,Cu各形态的植物可利用性的顺序为水溶交换态、有机结合态 >碳酸盐结合态 >铁锰氧化物结合态 >残渣态 ;Cu各形态受活化情况和植物吸收情况与外源物质的成分与性质有关 ,EDTA对Cu形态的溶出与促进植物吸收与转运Cu素的效果最为明显 ,味精废水次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 土壤-植物系统 可利用性 重金属污染 土壤污染 植物修复
下载PDF
湖北省几种土壤的重金属镉、铜形态 被引量:33
11
作者 高彦征 贺纪正 凌婉婷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43-147,共5页
研究了湖北省棕红壤、黄棕壤和黄褐土中重金属镉、铜的形态差异 ,分析了重金属负荷水平对土壤重金属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 :未污染土壤中重金属镉、铜主要为氧化铁结合态和残渣态 ,占土壤重金属全量的75 %以上 ;交换态镉含量与土壤pH呈... 研究了湖北省棕红壤、黄棕壤和黄褐土中重金属镉、铜的形态差异 ,分析了重金属负荷水平对土壤重金属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 :未污染土壤中重金属镉、铜主要为氧化铁结合态和残渣态 ,占土壤重金属全量的75 %以上 ;交换态镉含量与土壤pH呈负相关。从未污染土、污染土到镉质土 ,随土壤Cd负荷提高 ,土壤中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镉的比例增大 ,有效性提高 ,残渣态、氧化铁结合态镉的比例降低。土壤中铜有相似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 土壤重金属 湖北 重金属污染
下载PDF
苹果园土壤中铜的含量及形态特征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李文庆 张民 +1 位作者 束怀瑞 王欣英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69-772,共4页
对苹果园土壤中铜的含量及其形态进行了研究,同时对土壤铜与果树树体铜含量的关系也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铜在果园土壤中有明显积累的趋势,远较非果园土壤中高,且随园龄的增长土壤铜显著增加。铜在果园土壤中自上而下逐步降低,且降... 对苹果园土壤中铜的含量及其形态进行了研究,同时对土壤铜与果树树体铜含量的关系也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铜在果园土壤中有明显积累的趋势,远较非果园土壤中高,且随园龄的增长土壤铜显著增加。铜在果园土壤中自上而下逐步降低,且降幅较大,相邻土层的全铜含量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就铜的存在形态来看,以有效性较低的有机结合态、锰结合态及无定型态为主,而交换态含量较低,各形态自上而下亦呈降低趋势,上下部土层的差异显著。土壤全铜及各形态铜含量与树体中部分部位的铜含量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其中果实中的铜含量与表土全铜、表土各形态铜含量及下部土壤的部分形态铜含量呈显著相关,根系及枝条中铜含量与表土全铜及表土部分形态的铜也呈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 形态 吸收 分布 关系
下载PDF
有机肥对土壤铜形态及其生物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13
13
作者 李文庆 张民 +2 位作者 束怀瑞 康少杰 张明月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94-197,共4页
通过施用有机肥及增加外源铜的投入,研究了有机肥对土壤中铜的形态及其生物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外源铜的投入和施用有机肥都会改变铜在不同形态间的分配,随外源铜投入量的增加,交换态组分增加的幅度较小,其他形态则增加幅度较大,... 通过施用有机肥及增加外源铜的投入,研究了有机肥对土壤中铜的形态及其生物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外源铜的投入和施用有机肥都会改变铜在不同形态间的分配,随外源铜投入量的增加,交换态组分增加的幅度较小,其他形态则增加幅度较大,其中有机结合态、锰结合态的相对比例增加迅速。在200 mg/kg铜处理中,含量分别为无铜对照的28.3倍和25.8倍,占总量的比例分别由17.3%和15.9%上升为39.6%和33.3%。随着有机肥用量的增加,锰结合态组分含量相对降低,在无外源铜投入时其含量在0%和6%有机肥用量下分别为1.77,1.61 mg/kg;当外源铜投入量为200 mg/kg时,0%和6%有机肥处理的锰结合态组分分别为61.48,26.04 mg/kg。有机结合态组分则随有机肥的用量增加而增加,在无外源铜投入时,其含量在0%和6%有机肥水平下分别为1.37,2.45 mg/kg;在外源铜加入量为200 mg/kg时,0%和6%有机肥水平下有机结合态铜分别为25.83,71.83 mg/kg。草莓根系铜含量与各形态铜皆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而地上部铜含量仅与有机结合态铜无显著相关关系,有机肥处理对草莓铜含量也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形态 有机肥 有效性 生物效应
下载PDF
邻苯二胺对外源铜在红壤中形态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慎强 王玉军 +2 位作者 周东美 陈怀满 郑春荣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9-12,共4页
采用温室水稻盆栽实验方法,研究了有机污染物邻苯二胺对外源铜在红壤中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外源铜浓度较低的情况下,邻苯二胺的加入并没有显著影响土壤中各种形态铜含量的变化。但是,当外源铜浓度较高时,邻苯二胺却显著降低了土壤... 采用温室水稻盆栽实验方法,研究了有机污染物邻苯二胺对外源铜在红壤中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外源铜浓度较低的情况下,邻苯二胺的加入并没有显著影响土壤中各种形态铜含量的变化。但是,当外源铜浓度较高时,邻苯二胺却显著降低了土壤中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铜的含量,同时增加了土壤中铁锰氧化物结合态铜和有机结合态铜的含量。另外,根据土壤中铜的4种不同形态与水稻地上部中铜含量的相关分析发现,在相同外源铜水平条件下,水稻中的铜含量与土壤中的交换态铜和碳酸盐结合态铜呈显著正相关,与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和有机结合态铜则呈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源铜 形态 邻苯二胺 红壤 土壤污染 有机污染物 生态毒性 重金属污染 复合污染
下载PDF
土壤铜形态及有机物质的影响 被引量:58
15
作者 陈世俭 胡霭堂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CD 1995年第4期367-371,共5页
概述了土壤铜的形态区分、影响铜形态分配的因素、有机物质对土壤铜形态与活性的影响.以及有机物质改良铜污染土壤的效果。指出了有机物质改良重金属污染土壤是可行的方法,但有关机理尚待深入研究。
关键词 土壤 铜元素 形态分配 有机物质 重有色金属
下载PDF
根瘤菌对土壤铜、锌和镉形态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23
16
作者 陈雯莉 黄巧云 郭学军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8期1278-1282,共5页
以湖南郴州红壤和河北巩义褐土为供试土壤 ,制备Cu、Zn、Cd污染土壤 ,接种大豆根瘤菌 (Rhi zobiumfredii)HN0 1 ,用连续提取法浸提土壤中不同形态的重金属 .结果表明 ,褐土接种根瘤菌后固相结合态Zn总量降低 1 0 % ,专性吸附态、氧化锰... 以湖南郴州红壤和河北巩义褐土为供试土壤 ,制备Cu、Zn、Cd污染土壤 ,接种大豆根瘤菌 (Rhi zobiumfredii)HN0 1 ,用连续提取法浸提土壤中不同形态的重金属 .结果表明 ,褐土接种根瘤菌后固相结合态Zn总量降低 1 0 % ,专性吸附态、氧化锰结合态和有机结合态Zn减少达 9%~ 2 6 % .红壤中结合态Zn的总量变化不显著 ,但专性吸附态和氧化锰结合态Zn含量显著减少 ,交换态Zn含量显著增加 .褐土中接种根瘤菌抑制了Cu向土壤溶液的释放 ,固相结合态Cu总量增加 1 8% ,可交换态、专性吸附态、氧化锰结合态和有机结合态的Cu增加 2 0 %~ 54 % .接种根瘤菌对土壤中Cd的溶解没有明显的抑制或促进作用 ,但改变了红壤中各形态Cd的含量高低顺序 .Cd污染红壤中可交换态和有机结合态Cd含量分别增加2 2 %和 1 1 % ,专性吸附态和氧化锰结合态Cd分别减少 1 4 %和 2 9%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根瘤菌 重金属形态
下载PDF
湖泊底泥土地利用对土壤中铜形态的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梁倩 王殿武 +2 位作者 王飞 张立周 商远凯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5-100,共6页
研究了盆栽种植冬小麦条件下,质地、pH、碳氮比、有机质、水分5个影响因素对底泥土地利用后土壤中重金属铜形态及冬小麦各器官对铜的吸收、籽粒产量、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中铜的各形态含量均随底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粘质土、... 研究了盆栽种植冬小麦条件下,质地、pH、碳氮比、有机质、水分5个影响因素对底泥土地利用后土壤中重金属铜形态及冬小麦各器官对铜的吸收、籽粒产量、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中铜的各形态含量均随底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粘质土、高pH、高碳氮比、高有机质、低水分含量条件,可导致土壤中可交换态铜含量减少;铜在冬小麦各器官中的含量顺序为根系>茎叶>籽粒,并且随底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在壤土条件、pH约7.80、碳氮比25∶1、高有机质、高水分条件下,冬小麦籽粒产量最高,生物量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泥土地利用 冬小麦 铜形态 生物量
下载PDF
湖泊底泥土地利用对土壤中重金属铅、铜形态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坤 梁倩 +3 位作者 王飞 商远凯 张芮华 谢建治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614-1619,共6页
采用田区试验研究了田间种植冬小麦条件下,底泥土地利用前后土壤中重金属铅、铜的形态演变及小麦各器官中铅、铜的富集。结果表明,随着底泥施用量的增加,土壤中重金属铅、铜的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 采用田区试验研究了田间种植冬小麦条件下,底泥土地利用前后土壤中重金属铅、铜的形态演变及小麦各器官中铅、铜的富集。结果表明,随着底泥施用量的增加,土壤中重金属铅、铜的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残渣态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本试验所有处理中,可交换态铅的质量分数范围为0.02~0.10 mg·kg-1,碳酸盐结合态铅的质量分数范围为0.04~0.24 mg·kg-1,铁锰氧化物结合态铅质量分数为0.41~1.88 mg·kg-1,有机物结合态铅质量分数范围为1.23~4.92 mg·kg-1,残渣态铅质量分数范围为4.82~23.66 mg·kg-1;各处理与对照相比,可交换态铜质量分数增加了40.00%~200.00%,碳酸盐结合态铜质量分数增加了36.84%~363.16%,铁锰氧化物结合态铜质量分数增加了7.17~45.15%,有机结合态铜质量分数增加了7.98%~62.61%,残渣态铜质量分数增加了0.12%~9.69%,各处理的残渣态铅、铜质量分数均较高。随着底泥用量增加,小麦根系、茎叶、籽粒中铅、铜质量分数均呈增加趋势,植株对重金属铅、铜的富集顺序为根系>茎叶>籽粒,铜的富集系数均大于铅。小麦籽粒产量、茎叶生物量及地上部生物量随着底泥施用量的增加,均出现了先增加后减少的现象,当小麦籽粒产量达到最大值时,籽粒中铅、铜质量分数未超出我国相应标准,依此确定底泥环境安全施用量为3 051.29 t·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泥土地利用 铅形态 铜形态 冬小麦
下载PDF
东准噶尔蒙西斑岩铜钼矿床脉体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被引量:18
19
作者 张永 梁广林 +5 位作者 吴倩怡 吴琪 张征峰 吴慧平 屈迅 徐兴旺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2997-3006,共10页
蒙西斑岩铜钼矿床位于东准噶尔伊吾县琼河坝花岗岩北侧,以发育细脉、网脉状矿化为特征。脉体类型多样,包括石英脉、石英硫化物脉和硫化物脉等。根据脉体力学成因机制,其又可划分为水压破裂充填脉和构造破裂充填脉。构造破裂充填脉体按... 蒙西斑岩铜钼矿床位于东准噶尔伊吾县琼河坝花岗岩北侧,以发育细脉、网脉状矿化为特征。脉体类型多样,包括石英脉、石英硫化物脉和硫化物脉等。根据脉体力学成因机制,其又可划分为水压破裂充填脉和构造破裂充填脉。构造破裂充填脉体按破裂形成的位错特征有正断与逆断两种。地表石英脉产状陡立,明显受断裂控制。脉体体积分数统计结果显示流体富集区呈向北缓倾的带状分布于深100~400m范围内,并与矿化富集带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脉体富集带内,脉体以共轭形式存在,一组为倾角较小的逆断破裂充填脉,另一组为倾角较大的正断破裂充填脉,他们可能为缓倾逆冲剪切带的次级破裂与充填脉,即富矿带内脉体是沿矿区低角度逆冲断裂次级破裂面充填的。矿区地表及深部(400m以下)脉体以陡立为主,矿化较弱。矿区流体的运移具先沿水压直立破裂往上运移,进入剪切带后沿剪切带次级破裂侧向和向上运移,并在剪切带中富集成矿。低温矿物组合脉体穿切高温矿物组合脉体的特征说明脉体形成过程矿区处于隆升构造环境,这对斑岩铜矿成矿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体 构造破裂充填脉 斑岩铜矿 体积分数 形成机制 东准噶尔
下载PDF
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松花粉中铜质量分数的不确定度评定 被引量:3
20
作者 屈明华 丁明 费学谦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3-44,72,共3页
通过火焰原子吸收法对松花粉中铜质量分数重复测定6次,并做标准添加,计算实验标准差、回收率等,从而阐明了铜质量分数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步骤和评定方法,归纳提出了影响松花粉中铜质量分数测量不确定度的主要因素和不确定度分量的主要... 通过火焰原子吸收法对松花粉中铜质量分数重复测定6次,并做标准添加,计算实验标准差、回收率等,从而阐明了铜质量分数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步骤和评定方法,归纳提出了影响松花粉中铜质量分数测量不确定度的主要因素和不确定度分量的主要来源为样品制备过程消化样品所带来的不确定度,并且给出了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分量,得出了松花粉中铜质量分数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结果。本实验不确定度的评定可以体现出消化过程是分析测试松花粉中铜质量分数需要特别关注的步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质量分数 不确定度 评定 原子吸收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