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8篇文章
< 1 2 4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lective depression effect in flotation separation of copper-molybdenum sulfides using 2,3-disulfanylbutanedioic acid 被引量:13
1
作者 李明阳 魏德洲 +3 位作者 沈岩柏 刘文刚 高淑玲 梁广泉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9期3126-3132,共7页
2,3-disulfanylbutanedioic acid(DMSA) was found to be a selective depressant in the flotation separation of coppermolybdenum sulfides.The flotation results suggest that a low dosage of DMSA has a strong depression ef... 2,3-disulfanylbutanedioic acid(DMSA) was found to be a selective depressant in the flotation separation of coppermolybdenum sulfides.The flotation results suggest that a low dosage of DMSA has a strong depression effect on chalcopyrite in the p H range between 4 and 12.At p H 6,the recoveries of molybdenum are up to 85%,75%,and 80% while those of chalcopyrite are 15%,5%,and 20% respectively when flotation tests are carried out with single minerals,mixed minerals and molybdenum-bearing copper concentrates.Adsorption isotherms measurement indicates that DMSA adsorbs more strongly on chalcopyrite than on molybdenite.The frontier orbital calculation reveals that the two S atoms of DMSA molecule are active centers for the adsorption of the DMSA molecule on chalcopyrite surface.Fermi level calculation shows that chalcopyrite can obtain electrons from the DMSA molecule while molybdenite canno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 3-disulfanylbutanedioic acid molybdenite chalcopyrite copper-molybdenum separation frontier orbital
下载PDF
Anomaly Models of Spatial Structures for Copper-Molybdenum Ore Deposits and their Application 被引量:11
2
作者 MA Shengming ZHU Lixin +2 位作者 LIU Chongmin XI Mingjie TANG Shixi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3期843-857,共15页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nrichment and depletion regularities for porphyry coppermolybdenum ore deposits in different regions and varied deposit genetic types in the same area, taking three porphyry copper-molybdenum...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nrichment and depletion regularities for porphyry coppermolybdenum ore deposits in different regions and varied deposit genetic types in the same area, taking three porphyry copper-molybdenum ore deposits (i.e., the Chengmenshan in Jiangxi, Wunugetushan in Inner Mongolia, Baishantang in Gansu) and two copper deposits in Gansu Province (the Huitongshan skarn deposit and Gongpoquan composite deposit) as case studi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porphyry Cu-Mo deposits or skarn copper deposits include both enrichment of the ore-forming elements and associated elements, and depletion of some lithophile dispersed elements, rare earth elements (REE) and some major elements. And the depleted elements vary with deposits, having generality and their own features. On a deposit scale, the positive anomalies of enriched elements and negative anomalies of depleted elements follow in a sequence to comprise regular anomaly models of spatial structures. The exploration in the Tongchang deposit in Jiangxi and Huitongshan deposit in Gansu suggests that anomaly models play a key role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mineral occurrences and deposits compared to one single enriched element anomaly. And the anomaly models exert a critical effect on the optimization of prospecting targets and their potential evalu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pper-molybdenum deposits enrichment and depletion anomaly models of spatial structures case studies
下载PDF
Minera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Short-wave Infrared Spectra of Chlorite as Indicators of Hydrothermal Centers: A Case Study of the Giant Porphyry Copper-Molybdenum Deposit at Qulong, Tibet
3
作者 TANG Nan QIN Zhipeng +3 位作者 LI Yubin DUO Ji RAN Fengqin DAI Jingji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2期490-505,共16页
The Qulong deposit in Tibet is one of the largest porphyry copper-molybdenum deposits in China. We used short-wave infrared(SWIR) spectroscopy to examine the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xtensively developed chlor... The Qulong deposit in Tibet is one of the largest porphyry copper-molybdenum deposits in China. We used short-wave infrared(SWIR) spectroscopy to examine the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xtensively developed chlorite in this deposit. X-ray diffraction and electron microprobe analyses were used for phase identification and to obtain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ion substitution relationships, and formation environment of the chlorite. SWIR spectral parameters were applied to detect the hydrothermal center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wavelength of the absorption feature for Qulong chlorite Fe-OH(Pos2250) range from 2240 to 2268.4 nm;the chlorite substitution relationships are dominated by Mg-Fe substitution at the octahedral sites together with Al;-Si substitution at the tetrahedral sites;the chlorite formation temperatures range within the medium-low temperature hydrothermal alteration range from 164 to 281°C, with an average value of 264℃;the wavelength of the chlorite peak position for Fe-OH(2250 nm) absorption and its chemical composition a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Al^(Ⅵ), Fe + Al^(Ⅵ), Fe/(Fe + Mg), Fe, and Fe + Al^(Ⅳ)but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Mg and Mg/(Fe + Mg);and the wavelength associated with the chlorite Fe-OH(2250 nm) absorption feature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temperature at which the chlorite formed. These correlations indicate that more Fe and Al^(Ⅵ) ions and fewer Mg ions at the octahedral sites of chlorite lead to a longer the wavelength of the chlorite Fe-OH(2250 nm) absorption feature and a higher chlorite formation temperature. The wavelength of the Qulong chlorite Fe-OH(2250 nm) absorption feature(>2252 nm) can thus serve as an exploration indicator to guide the detection of hydrothermal centers in porphyry copper deposits.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indicate that the mineralogical and SWIR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of chlorite are significant indicators for locating hydrothermal centers within porphyry deposi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LORITE short-wave infrared(SWIR)spectroscopy porphyry copper-molybdenum deposit QULONG
下载PDF
铜钼分离中辉铜矿抑制剂筛选及其作用机理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宛鹤 卫龙 卜显忠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5-111,共7页
针对铜钼分离过程中辉铜矿难抑制,常引起钼精矿铜超标的问题,从抑制剂与辉铜矿表面亚铜离子具有较强键合能力的角度,筛选了9种抑制剂并探索了其对辉铜矿和辉钼矿浮选行为的影响,采用吸附量、接触角、动电位、XPS等检测手段进行了铁氰化... 针对铜钼分离过程中辉铜矿难抑制,常引起钼精矿铜超标的问题,从抑制剂与辉铜矿表面亚铜离子具有较强键合能力的角度,筛选了9种抑制剂并探索了其对辉铜矿和辉钼矿浮选行为的影响,采用吸附量、接触角、动电位、XPS等检测手段进行了铁氰化钾抑制辉铜矿的机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9种药剂对辉铜矿抑制由强至弱的大致顺序为铁氰化钾、亚铁氰化钾、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硫氢化钠、双氰胺、巯基乙酸铵、氨基乙酸、硫氰酸铵、L-天门冬氨酸,其中铁氰化钾抑制效果最好,且对辉钼矿的可浮性影响不大;铁氰化钾能够有效吸附于辉铜矿表面,引起辉铜矿表面疏水性和电负性大幅度下降;添加铁氰化钾后,辉铜矿表面的CuO组分大量减少,生成了Cu(OH)_(2)且Fe^(3+)和Fe^(2+)的相对含量分别为18.36%、81.64%;铁氰化钾的作用机制为铁氰化钾水解释放出的大量铁氰酸根竞争吸附于辉铜矿表面,生成铁氰酸亚铜沉淀,并随着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了亚铁氰酸亚铜和氢氧化铜等沉淀,这些亲水性沉淀牢固地吸附于辉铜矿表面从而抑制辉铜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钼分离 辉铜矿 抑制剂 作用机理
下载PDF
秘鲁某铜钼矿石工艺矿物学及分选性能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利珍 《现代矿业》 CAS 2024年第4期150-154,共5页
为了提高秘鲁某铜钼矿石的利用率,针对矿石的物质组成、矿物赋存状态等进行了详细的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矿石中可回收元素Cu含量为0.65%,其中96.92%的铜以硫化物形式存在,矿石Mo含量为0.01%,其中91.00%的钼呈辉钼矿产出;矿石中铜... 为了提高秘鲁某铜钼矿石的利用率,针对矿石的物质组成、矿物赋存状态等进行了详细的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矿石中可回收元素Cu含量为0.65%,其中96.92%的铜以硫化物形式存在,矿石Mo含量为0.01%,其中91.00%的钼呈辉钼矿产出;矿石中铜矿物为中细粒不均匀嵌布、辉钼矿为微细粒均匀嵌布、黄铁矿为中粗粒不均匀嵌布。推荐选矿流程:-0.075 mm占50%磨矿细度条件下进行铜钼硫的混合浮选作业综合回收包括铜矿物、黄铁矿和辉钼矿在内的全部金属硫化物,然后对混合浮选精矿进行铜硫分离作业分别得到铜精矿1和硫精矿1产品;之后对硫精矿产品细磨至-0.075 mm占65%再次进行铜硫分离作业获得铜精矿2和最终硫精矿产品;将铜精矿1和铜精矿2混合成综合铜精矿产品,然后对其进行铜钼分离作业,最后获得最终铜精矿和钼精矿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艺矿物学 铜钼矿 铜钼分离 分选指标
下载PDF
乌毛蕨叶光谱特征对矾山铜钼矿区钼金属找矿指示意义
6
作者 史超 李书 王学平 《中国地质调查》 CAS 2024年第5期112-119,共8页
针对植被覆盖区遥感技术在矿产勘查中的实际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金属元素迁移规律和金属胁迫后植被光谱发生变异的特点开展植被覆盖区地质找矿的遥感新方法。该方法基于植被叶片光谱曲线反射和吸收特征的原理,结合地球化学数据,间接实... 针对植被覆盖区遥感技术在矿产勘查中的实际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金属元素迁移规律和金属胁迫后植被光谱发生变异的特点开展植被覆盖区地质找矿的遥感新方法。该方法基于植被叶片光谱曲线反射和吸收特征的原理,结合地球化学数据,间接实现重金属元素分布遥感制图。采集矿区和矿区周围背景区乌毛蕨叶样本及对应光谱数据,基于化学分析测定获得矿区和背景区乌毛蕨叶钼元素含量,明确矿区乌毛蕨叶受到了钼元素影响。对比分析矿区和背景区乌毛蕨叶在波形、红边位置、叶绿素及水吸收、植被指数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受钼金属胁迫后矿区乌毛蕨叶光谱在光谱曲线和水吸收特征方面较背景区均存在明显差异,其中970 nm处的水吸收特征差异最明显。研究成果可为遥感技术在植被覆盖区开展地质找矿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矾山铜钼矿区 高光谱遥感 钼金属胁迫 乌毛蕨叶光谱特征 地质找矿
下载PDF
云南某细粒铜钼混合精矿分离工艺优化及工业应用
7
作者 姜美光 田小松 +3 位作者 梁泽跃 张军 蔡国民 李诏志 《有色金属(选矿部分)》 CAS 2024年第9期31-37,48,共8页
云南某细粒硫化铜钼混合精矿中主要有价金属元素为铜和钼,矿石中主要矿物为黄铜矿和辉钼矿,脉石矿物主要是石英和云母,铜、钼矿物嵌布粒度较细,与脉石矿物复杂共生。针对混合精矿分离难度大、分离指标较差、药剂单耗用量大、药剂成本高... 云南某细粒硫化铜钼混合精矿中主要有价金属元素为铜和钼,矿石中主要矿物为黄铜矿和辉钼矿,脉石矿物主要是石英和云母,铜、钼矿物嵌布粒度较细,与脉石矿物复杂共生。针对混合精矿分离难度大、分离指标较差、药剂单耗用量大、药剂成本高的现状,结合混合精矿含钼品位的上升,在工艺矿物学研究基础上,开展了选矿试验研究。通过对原有工艺及药剂制度进行优化试验,研制了新型铜钼分离药剂D117和D118,其中D117为铜抑制剂,D118为调整剂。在原矿铜品位20.75%、钼品位0.47%的条件下,采用“抑铜浮钼”、一次粗选、四次精选、一次扫选浮选工艺,获得钼品位45.15%、铜品位1.03%、钼作业回收率85.65%的钼精矿及含钼0.069%、铜品位20.92%、铜作业回收率99.96%的铜精矿,取得了良好的实验室选别指标。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工业生产后,浮选浓度由18%提升至33%,系统台效由17.4 t/h提高至25.9 t/h,钼作业回收率由66.11%提升至80.55%,年产钼金属由286 t提高至710 t。同时,D117、D118新型小分子药剂的使用取消了水玻璃的添加,并大幅降低了硫化钠用量,硫化钠粗选用量由设计之初125000 g/t降至6000 g/t,降幅达95.20%。通过药剂制度的持续优化,进一步压缩了硫化钠用量,硫化钠单耗由13.4 kg/t降至7.53 kg/t,D117单耗由6.18 kg/t降至3.98 kg/t,在药剂成本大幅度降低的前提下,实现了铜钼分离系统处理量及生产指标的双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 铜钼混合精矿 分离浮选 流程优化 工业应用
下载PDF
脉动高梯度磁选分离微细铜钼混合精矿试验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杨康宁 曾剑武 +4 位作者 杨晶 黄会春 谢金成 邵延海 陈禄政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1-176,共6页
黄铜矿(顺磁性)和辉钼矿(逆磁性)存在微弱的磁性差异,可以通过高梯度磁选分离。采用SLon-100型周期式脉动高梯度磁选机,对金堆城钼业某铜钼混合浮选粗精矿(铜、钼品位分别为14.42%和12.40%、-0.019 mm产率83.80%)进行了黄铜矿与辉钼矿... 黄铜矿(顺磁性)和辉钼矿(逆磁性)存在微弱的磁性差异,可以通过高梯度磁选分离。采用SLon-100型周期式脉动高梯度磁选机,对金堆城钼业某铜钼混合浮选粗精矿(铜、钼品位分别为14.42%和12.40%、-0.019 mm产率83.80%)进行了黄铜矿与辉钼矿分离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脉动冲程为5 mm、脉动冲次为150 r/min、棒介质直径为1.5 mm、矿浆流速为2.0 cm/s、粗选磁感应强度为1.6 T、扫选磁感应强度为1.7 T的条件下,经1粗1扫脉动高梯度强磁选,获得了产率48.64%、铜品位22.82%、钼品位4.40%和铜回收率77.82%的铜精矿,及产率51.36%、铜品位6.16%、钼品位19.96%和钼回收率82.73%的钼精矿,实现了有效的微细粒铜钼矿物分离。研究结果证明了脉动高梯度磁选分离微细粒铜钼混合精矿的有效性,可以为类似铜钼混合精矿的绿色分离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动高梯度磁选 微细铜钼分离 分离工艺
下载PDF
钼的靶向吸附材料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9
作者 常华 宿延涛 +3 位作者 勾阳飞 王海珍 李默 杨吴馨晨 《湿法冶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6-171,共6页
研究了采用真空灌注法将α-安息香肟(α-BO)固载在多孔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载体(PMMA-DVB)中制备钼的靶向吸附材料(α-BO/PMMA),通过红外光谱、元素分析、热重分析及光学显微镜等手段对其进行结构表征,并考察了酸种类、H^(+)浓度、接触... 研究了采用真空灌注法将α-安息香肟(α-BO)固载在多孔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载体(PMMA-DVB)中制备钼的靶向吸附材料(α-BO/PMMA),通过红外光谱、元素分析、热重分析及光学显微镜等手段对其进行结构表征,并考察了酸种类、H^(+)浓度、接触时间及吸附平衡时溶液中MoO_(2)^(2+)浓度对α-BO/PMMA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α-BO/PMMA对钼的吸附受酸度影响较大,在0.1 mol/L的盐酸介质中吸附量最高,最大吸附量为29.8 mg/g,该材料可有效分离提取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材料 α-安息香肟 多孔载体 分离 提取
下载PDF
黑龙江某铜钼混合精矿絮凝沉降性能及机理研究
10
作者 刘克爽 康长科 +2 位作者 崔宝玉 赵强 王小宇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45-253,共9页
黑龙江某铜钼混合精矿矿物成分复杂,矿样中-30μm粒级含量占45.56%,微细颗粒含量高,该精矿因成分复杂且微细粒含量高导致精矿浓缩池的絮凝沉降作业面临着沉降慢、溢流浊度高的巨大难题。为探究该精矿的絮凝沉降性能及相关机理,首先,对... 黑龙江某铜钼混合精矿矿物成分复杂,矿样中-30μm粒级含量占45.56%,微细颗粒含量高,该精矿因成分复杂且微细粒含量高导致精矿浓缩池的絮凝沉降作业面临着沉降慢、溢流浊度高的巨大难题。为探究该精矿的絮凝沉降性能及相关机理,首先,对该样品进行单因素絮凝沉降试验,以沉降高度和上清液浊度为指标考察絮凝剂分子量、絮凝剂浓度、絮凝剂单耗量、矿浆浓度和矿浆pH值对其絮凝沉降效果的影响;其次,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对沉降产物进行分析,探究矿物颗粒与絮凝剂之间的配位模式和作用方式;最后,借助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分析样品中各矿物与絮凝剂分子和水分子之间的作用关系。物理结果表明,该样品在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APAM)分子量1000万、配制浓度1.60‰、单耗量25g/t、矿浆浓度25%和矿浆pH=11时絮凝沉降效果最优;红外谱图分析结果表明,APAM与矿物表面发生了氢键吸附和化学吸附;分子动力学结果表明,4种主要矿物与APAM的絮凝吸附均为自发过程,且APAM分子在4种矿物表面均紧密分布,而水分子主要分布在黄铜矿和辉钼矿表面。本文研究结果可为微细粒铜钼混合精矿的絮凝沉降工艺及新型絮凝剂分子的设计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钼混合精矿 絮凝沉降 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 分子动力学模拟 絮凝剂
下载PDF
铜钼分离过程中辉钼矿的多方式分散效果研究
11
作者 肖世洁 邓荣东 +3 位作者 代旺 赵睿祺 吴思远 郭宝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50-257,共8页
针对辉钼矿在浮选矿浆中易团聚并包裹黄铜矿,导致铜钼浮选分离困难的问题,通过光学显微镜和聚焦光束反射测量仪研究了超声波分散、机械搅拌和添加分散剂六偏磷酸钠3种方式对辉钼矿分散行为的影响;采用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Zeta电... 针对辉钼矿在浮选矿浆中易团聚并包裹黄铜矿,导致铜钼浮选分离困难的问题,通过光学显微镜和聚焦光束反射测量仪研究了超声波分散、机械搅拌和添加分散剂六偏磷酸钠3种方式对辉钼矿分散行为的影响;采用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Zeta电位并结合浮选溶液化学技术对分散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分散方式都可起到分散辉钼矿团聚体的作用,其中以添加六偏磷酸钠的效果最好;加入400 mg/L六偏磷酸钠,不但能够有效降低辉钼矿团聚体的尺寸、减少其数量,还能降低辉钼矿团聚体内黄铜矿含量,使人工混合矿浮选钼精矿的铜含量由3.86%降低至2.73%;六偏磷酸钠在辉钼矿表面吸附并产生空间位阻排斥力,电离出的阴离子增大了颗粒间的静电斥力,致使辉钼矿表现出较好的分散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选 铜钼分离 团聚体 六偏磷酸钠 分散方式
下载PDF
新型捕收剂KMC756浮选四川某铜矿试验研究
12
作者 吕向文 肖有明 +3 位作者 李树勋 张晶 谢峰 杨若瑜 《云南冶金》 2024年第3期70-77,共8页
四川某铜矿主要目的元素铜、钼的品位分别为0.73%、0.031%。在不改变四川某铜矿现场主体流程和磨矿参数的条件下,采用新型药剂KMC756为捕收剂开展了选矿条件试验,获得铜钼精矿Cu品位26.995%、Mo品位0.7918%,Cu回收率94.94%、Mo回收率84.... 四川某铜矿主要目的元素铜、钼的品位分别为0.73%、0.031%。在不改变四川某铜矿现场主体流程和磨矿参数的条件下,采用新型药剂KMC756为捕收剂开展了选矿条件试验,获得铜钼精矿Cu品位26.995%、Mo品位0.7918%,Cu回收率94.94%、Mo回收率84.80%。与其他浮选药剂进行了对比,该药剂对铜钼具有更好的选择性能,使得铜钼金属得到有效的回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钼矿 新型捕收剂 KMC756 选择性 有效回收
下载PDF
同构造隐伏花岗岩体及其热液成矿系统——以河南省熊耳山铁炉坪银多金属矿田为例
13
作者 王春永 刘红涛 +1 位作者 郭方方 徐书奎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33-457,共25页
以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的河南省熊耳山铁炉坪银多金属矿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区内地质构造、成矿作用、物化探资料、遥感影像等综合研究,发现该矿田是一个与同构造隐伏花岗岩体有关的岩浆热液成矿系统。推测该隐伏岩体为一个东宽西窄、东... 以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的河南省熊耳山铁炉坪银多金属矿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区内地质构造、成矿作用、物化探资料、遥感影像等综合研究,发现该矿田是一个与同构造隐伏花岗岩体有关的岩浆热液成矿系统。推测该隐伏岩体为一个东宽西窄、东厚西薄的“鞋底”状花岗质岩席,其总体空间形态与熊耳山变质核杂岩下盘的东向运动学方向密切相关。高位岩浆房的主体(隐伏岩体厚大部分)定位于故县水库以东地带。区内已发现的银、金多金属矿床主要是隐伏岩体东部主体顶上带外缘区定位的中温热液脉状矿化。推测在隐伏岩体顶上带的中南部还有三个隐伏岩钟发育部位,正是岩浆热液二次沸腾核心区域,因而是形成高温的斑岩型铜钼矿或隐爆角砾岩型钼金矿的最有利区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伏花岗岩体 热液成矿系统 深部预测 斑岩型铜钼矿 铁炉坪银多金属矿田 耳山 河南
下载PDF
某高硫难选铜钼矿浮选工艺优化及工业应用研究
14
作者 谢卫红 叶岳华 武钊 《云南冶金》 2024年第2期58-63,共6页
某铜钼矿原矿铜品位0.45%,钼品位0.015%,硫品位2.47%,含金0.12 g/t,是典型的斑岩型铜钼矿。因长期暴露而氧化率逐渐升高,导致目的矿物可浮性变差。原有药剂制度及工艺条件对其适应性较差,生产指标不理想。针对该难选矿石开展了实验室工... 某铜钼矿原矿铜品位0.45%,钼品位0.015%,硫品位2.47%,含金0.12 g/t,是典型的斑岩型铜钼矿。因长期暴露而氧化率逐渐升高,导致目的矿物可浮性变差。原有药剂制度及工艺条件对其适应性较差,生产指标不理想。针对该难选矿石开展了实验室工艺优化试验研究,制定了"铜钼快速浮选-铜硫混合浮选再分离"的工艺流程,工业试验结果相比优化前铜回收率提高了0.60个百分点,钼回收率提高了5.33个百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品位铜钼矿 快速浮选 强化浮选 选择性捕收剂 高效综合回收
下载PDF
GeoAHSI新工具精确刻画新疆哈密赤湖铜钼矿床蚀变分带特征
15
作者 李士杰 刘小玉 +3 位作者 秦昊洋 何海洋 王思琪 孙旭 《中国地质调查》 CAS 2024年第5期55-65,共11页
蚀变分带特征能够指示与斑岩型矿床相关的热液蚀变活动,是斑岩型矿床的重要找矿标志之一。高光谱遥感数据凭借精细的光谱信息,能够准确刻画各类热液蚀变矿物的空间分布,从而为斑岩型矿床的识别和定位提供可靠依据。以Teracorder算法框... 蚀变分带特征能够指示与斑岩型矿床相关的热液蚀变活动,是斑岩型矿床的重要找矿标志之一。高光谱遥感数据凭借精细的光谱信息,能够准确刻画各类热液蚀变矿物的空间分布,从而为斑岩型矿床的识别和定位提供可靠依据。以Teracorder算法框架为基础,开发并开源了适用于国产高光谱数据矿物识别工具GeoAHSI,实现了便捷、高效的国产高光谱遥感数据批量处理和矿物填图工程化应用。在此基础上,使用GF-5高光谱成像仪(Advanced Hyperspectral Imager,AHSI)影像作为遥感数据源,结合野外采样分析,对赤湖铜钼矿床进行了地表矿物填图及验证工作。结果表明,AHSI高光谱矿物填图结果精细地刻画出了以叶腊石+明矾石为核心,向外逐渐过渡高岭石+叶腊石和高岭石+白云母蚀变矿物组合的典型斑岩型矿床热液蚀变分带特征,并与传统地质填图单元和构造具备较好的空间分布一致性。此外,GeoAHSI工具还提取了该地区白云母吸收特征波长分布,揭示了赤湖铜钼矿床富铝白云母与斑岩型矿化之间的关系。研究为斑岩型矿床蚀变矿物及蚀变分带识别提供了成熟、有效的工具及方法,对推动国产高光谱遥感卫星支撑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oAHSI 高光谱矿物填图 GF-5 蚀变矿物 赤湖铜钼矿
下载PDF
某含钼低品位硫化铜矿综合回收钼的选矿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曙光 简胜 +4 位作者 唐鑫 王少东 张晶 刘玫华 李腾飞 《矿冶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8-51,共4页
针对南美某含钼0.027%、含铜0.45%的低品位铜矿进行了选矿试验研究。应用适宜的浮选药剂,采用铜钼混合浮选-铜钼分离流程,闭路试验获得了铜品位26.93%、铜回收率81.96%的铜精矿和钼品位25.32%、钼回收率76.24%的钼精矿,铜、钼资源得到... 针对南美某含钼0.027%、含铜0.45%的低品位铜矿进行了选矿试验研究。应用适宜的浮选药剂,采用铜钼混合浮选-铜钼分离流程,闭路试验获得了铜品位26.93%、铜回收率81.96%的铜精矿和钼品位25.32%、钼回收率76.24%的钼精矿,铜、钼资源得到有效回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矿 钼矿 浮选 滑石 低品位
下载PDF
普朗铜矿粗颗粒水力浮选实验研究
17
作者 罗选旭 封东霞 +4 位作者 童雄 熊宇农 罗亨通 郭明龙 董梦 《矿产保护与利用》 2024年第3期81-88,共8页
针对云南普朗斑岩型铜矿难磨难选的特点,在分析矿石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粗颗粒水力浮选实验。矿石中的铜主要以黄铜矿形式赋存,钼主要以辉钼矿形式赋存,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及钠/钙长石。采用HydroFloat水力浮选机对粗颗粒铜钼矿进行混合浮... 针对云南普朗斑岩型铜矿难磨难选的特点,在分析矿石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粗颗粒水力浮选实验。矿石中的铜主要以黄铜矿形式赋存,钼主要以辉钼矿形式赋存,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及钠/钙长石。采用HydroFloat水力浮选机对粗颗粒铜钼矿进行混合浮选,达到抛尾目的,减少后续磨矿能耗。HydroFloat水力浮选机在传统流化床的基础上引入气泡,通过复合力场使粗颗粒悬浮后随气泡上升达到分选目的。经水力浮选后,可从铜品位0.39%和含钼0.009%的原矿浮选得到铜品位为0.73%、回收率为95.84%,钼品位为0.016%、回收率为92.05%的铜钼混合粗精矿,抛尾率可达48.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岩型铜矿 粗颗粒 水力浮选 铜钼混合粗精矿
下载PDF
铜钼分离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
18
作者 李云川 蓝卓越 +2 位作者 杨迪 杨婉婷 李雄 《化工矿物与加工》 CAS 2024年第10期83-91,共9页
铜和钼都是重要的有色金属,常共伴生于斑岩型铜矿床中,其中的黄铜矿和辉钼矿紧密共生,可浮性相似,导致铜钼浮选分离困难。本文简要分析了铜钼矿资源现状,详细介绍了优先浮选、等可浮选和混合-分离浮选3种常用的铜钼分离技术研究现状,总... 铜和钼都是重要的有色金属,常共伴生于斑岩型铜矿床中,其中的黄铜矿和辉钼矿紧密共生,可浮性相似,导致铜钼浮选分离困难。本文简要分析了铜钼矿资源现状,详细介绍了优先浮选、等可浮选和混合-分离浮选3种常用的铜钼分离技术研究现状,总结了黄铜矿抑制剂和辉钼矿抑制剂的研究进展。未来,应着力开发高效、经济、环保的新型组合抑制剂,充分利用抑制剂之间的协同作用,以获得更好的选择性抑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钼分离 浮选 抑制剂 可浮性 工艺流程 药剂制度 黄铜矿 辉钼矿
下载PDF
铜基体铬合金化对二硫化钼/铜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
19
作者 赵书海 张泽权 +1 位作者 王杰 麦永津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9-113,共5页
基于铜基体铬合金化的策略,研究了铬含量对二硫化钼/铜复合材料在氮气气氛下摩擦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复合材料中加入1.5wt%铬,摩擦系数低至0.07,磨损率为2.4×10^(-4)mm^(3)·N^(-1)·m^(-1),分别是未添加铬的复合材... 基于铜基体铬合金化的策略,研究了铬含量对二硫化钼/铜复合材料在氮气气氛下摩擦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复合材料中加入1.5wt%铬,摩擦系数低至0.07,磨损率为2.4×10^(-4)mm^(3)·N^(-1)·m^(-1),分别是未添加铬的复合材料的64%和20%。通过透射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扫描电镜分别对二硫化钼/铜界面结构、摩擦层成分及磨痕亚表层形貌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揭示了铜基体铬合金化对二硫化钼/铜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的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基复合材料 合金化 二硫化钼 摩擦学性能
下载PDF
钼精选尾矿浮选回收铜
20
作者 车文芳 杨剑波 +1 位作者 代旺 邓荣东 《矿冶》 CAS 2024年第2期210-216,224,共8页
某矿山钼精选尾矿含铜0.526%,铜主要以黄铜矿形式存在,具有综合回收利用价值。尾矿中其它矿物主要为石英、绿泥石和黄铁矿。尾矿粒度极细,且黄铁矿含量高,铜硫分离困难。采用单因素条件试验系统研究了浮选工艺参数条件和药剂制度对铜精... 某矿山钼精选尾矿含铜0.526%,铜主要以黄铜矿形式存在,具有综合回收利用价值。尾矿中其它矿物主要为石英、绿泥石和黄铁矿。尾矿粒度极细,且黄铁矿含量高,铜硫分离困难。采用单因素条件试验系统研究了浮选工艺参数条件和药剂制度对铜精矿铜品位和铜回收率的影响,进一步优化工艺参数条件,并分别开展了开路和闭路浮选试验。结果表明,最佳浮选工艺参数条件和药剂用量分别为:矿浆浓度30%、水玻璃用量1000 g/t、石灰用量500 g/t、硫酸铜用量300 g/t、丁基黄药50 g/t、充气量0.2 m^(3)/h;采用一次粗选、三次精选、三次扫选(一粗三精三扫)的浮选工艺流程,最终可获得铜品位24.18%、铜回收率85.65%的铜精矿,综合浮选指标较佳,可实现钼精选尾矿中有价金属铜的高效回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钼精选 尾矿 浮选 铜回收 铜精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