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effects of four transplantation methods on five coral species at the Sanya Bay 被引量:8
1
作者 ZHANG Yuyang HUANG Hui +4 位作者 HUANG Jieying YOU Feng LIAN Jiansheng YANG Jianhui WEN Colin K.C.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10期88-95,共8页
Coral transplantation is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major tools to increase coral abundance for degraded coral reefs.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various methods and coral species in transplantation, coral fragments(n... Coral transplantation is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major tools to increase coral abundance for degraded coral reefs.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various methods and coral species in transplantation, coral fragments(n=902) of five coral species were transplanted by four methods at Luhuitou, the Sanya Bay, Hainan Province, China, where the reef has been over-exploited and is still threatened by human activities and natural disasters. Ten months after the transplant, the average survivorship of the transplanted corals was 45.5%. Methodologies had different effects on the transplanted corals, but none of them was efficacious for all coral species. Methodology could not change the decreasing trend for Montipora foliosa and Acropora hyacinthus, although it did slow down their decline. All transplants of A. hyacinthus and M. foliosa had high mortalities and significant decrease on survival area, while Porites andrewsi and Galaxea fascicularis had lower mortalities and partial mortalities. Only one method had significant effect on increasing survival area of G. fascicularis, same as P. andrewsi. Out of the five transplanted coral species, Pocillopora damicornis was the only species that had living tissue area increase in all applied methods, while the others had decreased live tissue area in one or more method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uggested that performing coral transplantation in a highly threatened area was not efficient unless the threats were diminished or erased. Moreover, proper species selection for coral transplantation is crucial, especially in a disturbed environment. Methodology, although having limited effects on improving results of coral transplantation, cannot compensate the maladjustment of vulnerable species to the stresses on the Luhuitou Reef. Coral transplantation on Luhuitou Reef should not be performed unless the stresses are under controlled,and corals with good tolerance to the environment should be considered fir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ral reef rehabilitation METHODOLOGY coral transplantation Luhuitou
下载PDF
Performance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 an impaired coral reef in the Wuzhizhou Island, Sanya, China 被引量:7
2
作者 Xinqing ZHENG Yuanchao LI +2 位作者 Jilin LIANG Rongcheng LIN Daoru WANG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1期135-147,共13页
Coral restoration is becoming popular to help restoring degraded coral reefs.However,few studies have tried to monitor the long-term recovery of coral reefs,which makes it diffi cult to asses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r... Coral restoration is becoming popular to help restoring degraded coral reefs.However,few studies have tried to monitor the long-term recovery of coral reefs,which makes it diffi cult to asses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restoration.We monitored the growth of three transplanted Acropora corals and naturally-attached Pocillopora damicornis on artifi cial reefs(ARs)from October 2014 to September 2018 during which there were several attacks of typhoons.Results show that two staghorn Acropora species had the highest growth rates(11.0–12.1 cm/a),followed by table coral A.divaricate(5.6 cm/a)and P.damicornis(4.8 cm/a).A linear growth pattern was found for the three Acropora species;the pattern gradually slowed in P.damicornis.There was a strong interspecifi c competition for space among the corals on ARs,and it led to the sharply declined occurrence of slow-growing P.darmicornis colonies in 2017.Coral recovery was successful at the Wuzhizhou Island and quickly increased AR complexity.However,the ARs made of metal frames fail to resist the direct attack from a catastrophic typhoon.Therefore,concrete and environmentalfriendly materials should be used in future restoration.This study is the fi rst report on long-term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of coral reef restoration in China.The results off er future guide of reef restoration for impaired coral reefs in regions easily aff ected by typho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ral restoration artifi cial reefs coral transplantation ACROPORA Pocillopora damicornis
下载PDF
西沙赵述岛海域珊瑚礁生态修复效果的初步评估 被引量:30
3
作者 李元超 兰建新 +1 位作者 郑新庆 王道儒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2014年第3期348-353,共6页
珊瑚恢复是一个协助退化、受损的珊瑚礁生态系统恢复的过程.近10 a来,西沙珊瑚礁生态系统不断退化,至2009年珊瑚覆盖率已下降至不足10%.针对西沙群岛珊瑚礁生态系统的退化状况,2011年12月于西沙赵述岛海域投放人工礁基并开展珊瑚移植实... 珊瑚恢复是一个协助退化、受损的珊瑚礁生态系统恢复的过程.近10 a来,西沙珊瑚礁生态系统不断退化,至2009年珊瑚覆盖率已下降至不足10%.针对西沙群岛珊瑚礁生态系统的退化状况,2011年12月于西沙赵述岛海域投放人工礁基并开展珊瑚移植实验,比较了人工修复区和自然恢复区1a后的修复效果.结果显示,投放礁基且进行珊瑚移植的区域,移植珊瑚的存活率不到10%;投放礁基但未进行珊瑚移植的区域,珊瑚补充量高达6~7 ind/m2;自然恢复区其珊瑚覆盖率提高了19.4%.依据珊瑚礁生态修复效果评估方法,人工修复且进行移植珊瑚的区域的生物修复权重值为27.5,人工修复但未移植珊瑚区及自然恢复区的生物修复权重值为39.3,珊瑚修复生物指标为亚健康.我们的结果表明,在健康、有良好珊瑚幼虫补充的珊瑚礁生态系统中,珊瑚礁群落可以自行恢复,其恢复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而在缺少珊瑚幼虫附着基底的区域,通过人为增加一些附着基底,可加速其恢复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珊瑚 人工礁基 珊瑚移植 修复 评估 西沙群岛
下载PDF
大亚湾造礁石珊瑚移植迁入地的选择及移植存活率监测 被引量:14
4
作者 高永利 黄晖 +4 位作者 练健生 李秀保 尤丰 周国伟 刘胜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2013年第2期243-249,共7页
大亚湾是造礁石珊瑚存活的高纬度边缘地带,合适的造礁石珊瑚迁入点对于保障珊瑚移植后的存活至关重要.通过分析候选迁入点的环境因素,使移植珊瑚成活率最大化.对大亚湾11个造礁石珊瑚候选迁入点进行风浪、底质、水质、水深、生长空间、... 大亚湾是造礁石珊瑚存活的高纬度边缘地带,合适的造礁石珊瑚迁入点对于保障珊瑚移植后的存活至关重要.通过分析候选迁入点的环境因素,使移植珊瑚成活率最大化.对大亚湾11个造礁石珊瑚候选迁入点进行风浪、底质、水质、水深、生长空间、敌害、人为活动强度等多个环境因素逐项分析,筛选出相对最适宜的迁入点并进行珊瑚移植.结果表明:筛选出的适宜迁入点具有硬底质、良好的水质环境、适宜的水深、充足的珊瑚生长空间、无珊瑚病敌害生物及少有人为干扰与风浪破坏等条件;珊瑚移植一年后的存活率为95.2%.较高的存活率反映出科学选择造礁石珊瑚迁入点是保护珊瑚资源的有力举措,为国内外在珊瑚存活的高纬度地带进行珊瑚移植提供一个成功的参考案例.这是首次在高纬度进行珊瑚移植的研究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珊瑚 移植 迁入点 存活率 大亚湾
下载PDF
涠洲岛园艺式珊瑚苗圃的架设与移植 被引量:11
5
作者 王欣 高霆炜 +4 位作者 陈骁 周浩郎 李银强 苏治南 梁文 《广西科学》 CAS 2017年第5期462-467,共6页
【目的】探讨涠洲岛不同底质下最适宜的硬珊瑚苗圃架设方法和最佳移植培育种类。【方法】在涠洲岛周边海域砂质、基岩、珊瑚碎屑和礁石等4种不同底质架设固定式(20个)及悬浮式(112个)珊瑚苗圃,移植块状、枝状、叶状等7种硬珊瑚断枝,共2 ... 【目的】探讨涠洲岛不同底质下最适宜的硬珊瑚苗圃架设方法和最佳移植培育种类。【方法】在涠洲岛周边海域砂质、基岩、珊瑚碎屑和礁石等4种不同底质架设固定式(20个)及悬浮式(112个)珊瑚苗圃,移植块状、枝状、叶状等7种硬珊瑚断枝,共2 436个;观测记录苗圃保存情况及珊瑚成活率、珊瑚体积增长率等。【结果】礁石底质海域的苗圃保存程度最高,为70%;其次是珊瑚碎屑海域(北部牛角坑)的苗圃,为57%。铁架式苗圃的平均保存率为63%,是保存程度最好的苗圃形式。经过一年时间的培育,风信子鹿角珊瑚Acropora hyacinthus的成活率为20%~80%,体积增加3.5倍;粗野鹿角珊瑚Acropora humilis成活率为25%~49%,体积增加1.5倍。其他种类珊瑚生长较慢,成活率较低。【结论】铁架式苗圃结构稳固、不易受台风等风暴潮的影响,是涠洲岛最适合的珊瑚苗圃形式。涠洲岛四面环海,珊瑚苗圃应架设在岛屿北部礁石和珊瑚碎屑基底的海域。风信子鹿角珊瑚在一年时间内体积可以增加3倍,且存活率高,是涠洲岛珊瑚礁移植最优先考虑的种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移植 珊瑚恢复 珊瑚苗圃 涠洲岛 北部湾
下载PDF
典型近岸退化珊瑚礁的成功修复案例--蜈支洲珊瑚覆盖率的恢复 被引量:5
6
作者 张浴阳 刘骋跃 +4 位作者 王丰国 江雷 俞晓磊 张芳 黄晖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6-33,共8页
在全球珊瑚礁生态系统面临退化威胁的情况下,珊瑚礁生态修复工作成为人类帮助珊瑚礁恢复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并且在全球各个珊瑚礁区域都得到广泛应用。我国近岸珊瑚礁生态系统退化严重,本实验探讨利用珊瑚移植技术在三亚市蜈支洲岛典... 在全球珊瑚礁生态系统面临退化威胁的情况下,珊瑚礁生态修复工作成为人类帮助珊瑚礁恢复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并且在全球各个珊瑚礁区域都得到广泛应用。我国近岸珊瑚礁生态系统退化严重,本实验探讨利用珊瑚移植技术在三亚市蜈支洲岛典型的近岸珊瑚礁环境下恢复造礁石珊瑚的覆盖率,希望推动企业参与海洋生态保护并从中受益。在与当地旅游公司的合作下,2017年6月移植6000株包括风信子鹿角珊瑚(Acropora hyacinthus)、美丽鹿角珊瑚(A.muricata)等8种造礁石珊瑚。经过3 a的生长,移植珊瑚的平均存活率为61.3%,修复区域造礁石珊瑚平均覆盖率从9.3%提升到35.3%,珊瑚覆盖率的提升主要归结于移植珊瑚个体的生长。从恢复效果来看,本次实验有效地恢复了珊瑚礁的珊瑚覆盖率,修复区域内珊瑚礁不仅健康状况有所恢复,同时水下景观得到改善,带动了相关企业参与海洋生态保护的积极性。本次研究结果证明了在我国近岸退化珊瑚礁中利用生态修复技术恢复珊瑚礁生态是可行和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珊瑚礁生态修复 珊瑚移植 近岸典型退化珊瑚礁 蜈支洲
下载PDF
生物珊瑚、胶原和rhBMP-2合成人工骨修复兔下颌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4
7
作者 马秦 毛天球 +4 位作者 刘宝林 戴毅敏 陈富林 韩亮 李锋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24-26,共3页
目的:研究生物珊瑚、胶原和rhBMP-2复合人工骨修复兔下颌骨缺损的效果。方法:选择36只兔下颌骨缺损模型,分别采用新鲜自体骨,生物珊瑚和生物珊瑚、胶原和rhBMP-2复合人工骨修复,大体、组织切片、X线、统计学等方... 目的:研究生物珊瑚、胶原和rhBMP-2复合人工骨修复兔下颌骨缺损的效果。方法:选择36只兔下颌骨缺损模型,分别采用新鲜自体骨,生物珊瑚和生物珊瑚、胶原和rhBMP-2复合人工骨修复,大体、组织切片、X线、统计学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修复兔下颌骨缺损,合成人工骨形成新骨的时间比生物珊瑚早,2个月时修复效果优于生物珊瑚;3个月时,复合骨修复效果与自体骨无明显差别。结论:生物珊瑚、胶原和rhBMP-2复合人工骨能够引导和诱导新骨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骨缺损 人工骨 生物珊瑚 胶原 动物实验
下载PDF
珊瑚人工骨肌肉移植的组织相容性观察 被引量:1
8
作者 孟志斌 许新军 +1 位作者 邹学农 王大平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12期1184-1186,共3页
目的 :用珊瑚人工骨植入肌肉内 ,测试珊瑚人工骨的组织相容性。方法 :海南橙黄滨珊瑚 ,在一定的温度压力下经水热反应合成珊瑚人工骨 ,植入SD大鼠胸椎脊突一侧的肌肉组织内作为实验组 ,另一侧植入未经合成的天然珊瑚作为对照组。观察局... 目的 :用珊瑚人工骨植入肌肉内 ,测试珊瑚人工骨的组织相容性。方法 :海南橙黄滨珊瑚 ,在一定的温度压力下经水热反应合成珊瑚人工骨 ,植入SD大鼠胸椎脊突一侧的肌肉组织内作为实验组 ,另一侧植入未经合成的天然珊瑚作为对照组。观察局部组织对珊瑚及珊瑚人工骨的反应并对心、脑、肺、肾进行大体标本 ,组织学观察。结果 :经 2、4、8周观察显示 ,珊瑚人工骨植入肌肉组织后 ,对全身各大器官无毒性反应 ,珊瑚及珊瑚人工骨在肌肉组织内无明显炎症排斥反应 ,外周的纤维组织及血管不断长入珊瑚多孔结构的中心 ,珊瑚人工骨化学性能稳定 ,移植后无明显降解 ,而天然珊瑚被逐渐降解。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珊瑚人工骨无毒 ,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 ,组织降解率低 ,是良好的骨组织填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 人工骨 移植 生物相容性
下载PDF
珊瑚人工骨复合游离骨膜瓣的肌内植入试验 被引量:2
9
作者 陈力 《浙江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5年第5期193-196,共4页
珊瑚人工骨复合游离骨膜植入兔腓肠肌内,所有试样均有新生骨骼和血管组织生成,3周时新骨量占试样的13.3±7.0,6周时为22.3±7.0%,新骨于植入5天后开始发生,并持续6周以上。而单纯人工骨或骨膜肌内植入... 珊瑚人工骨复合游离骨膜植入兔腓肠肌内,所有试样均有新生骨骼和血管组织生成,3周时新骨量占试样的13.3±7.0,6周时为22.3±7.0%,新骨于植入5天后开始发生,并持续6周以上。而单纯人工骨或骨膜肌内植入均无新骨产生。全部植入物未发现炎症和排斥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 人工骨 骨膜瓣 肌内植入
下载PDF
系统设计视角下的珊瑚移植用人工礁体设计
10
作者 黄钰准 张军 +1 位作者 黄晖 张浴阳 《设计》 2023年第10期143-147,共5页
本研究从珊瑚移植活动中的多利益相关者需求出发,探索人工礁体的创新设计方法。以系统设计理论以及衍生设计方法为理论依据,提出珊瑚移植用人工礁体的模块化轻量化设计理念并进行实践验证。设计了一种易于水下组装、形体标准化的模块化... 本研究从珊瑚移植活动中的多利益相关者需求出发,探索人工礁体的创新设计方法。以系统设计理论以及衍生设计方法为理论依据,提出珊瑚移植用人工礁体的模块化轻量化设计理念并进行实践验证。设计了一种易于水下组装、形体标准化的模块化人工礁体方案,具有提升转运效率、降低大型机械设备需求的优点,有助于提高水下珊瑚移植活动的操作便利性和工作效率。通过设计实践参与,发现系统设计能整合多利益相关者需求,有助于探索珊瑚移植方式与珊瑚移植用人工礁体的创新设计,实现工程、材料、操作方式、辅助功能等设计需求整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设计 珊瑚移植 人工礁体 模块化 工业设计
下载PDF
某炼油项目海底管道建设珊瑚礁保护措施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罗晓云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15,共4页
海洋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实现条件之一。某炼油项目配套建设的码头和海底输油管道位于物种资源丰富、珊瑚礁集中的大亚湾水产资源自然保护区,为了保护该炼油项目所在海域内的生物多样性,在对该海域的海洋... 海洋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实现条件之一。某炼油项目配套建设的码头和海底输油管道位于物种资源丰富、珊瑚礁集中的大亚湾水产资源自然保护区,为了保护该炼油项目所在海域内的生物多样性,在对该海域的海洋生态环境进行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采取珊瑚礁移植等生物保护措施,从而有效地保护了当地的海洋生物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炼油项目 海洋生态 生物多样性 珊瑚礁移植 环境保护
下载PDF
厦门同安湾海域猩红筒星珊瑚移植初步试验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东波 杨顺良 姬厚德 《渔业研究》 2022年第3期275-283,共9页
2012年10月至2014年2月,在厦门同安湾海域开展猩红筒星珊瑚(Tubastraea coccinea)移植试验。样品采自福鼎台山列岛海域,共移植样品11个。利用XR-620 CTD+Tu型温盐深浊度剖面仪和游标卡尺等工具,逐月观测移植珊瑚的存活、形态、生长,以... 2012年10月至2014年2月,在厦门同安湾海域开展猩红筒星珊瑚(Tubastraea coccinea)移植试验。样品采自福鼎台山列岛海域,共移植样品11个。利用XR-620 CTD+Tu型温盐深浊度剖面仪和游标卡尺等工具,逐月观测移植珊瑚的存活、形态、生长,以及海水温度、盐度、浊度等生态影响因子,分析珊瑚生长、存活与生态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观测期间该海域海水温度15.27~30.11℃,盐度21.98~30.35,浊度2.91~50.31 FTU;水温和浊度的变化并未引起珊瑚白化、死亡;暴雨时入海径流量增大导致海水盐度显著降低,当盐度降至28以下时珊瑚开始出现白化,持续低盐状态一段时间后,珊瑚严重白化直至死亡。移植试验观测期间,猩红筒星珊瑚平均生长速度约8.2 mm/a。同安湾附着类海洋生物种类多且丰富,试验期间移植珊瑚样品上附着大量藻类、贝类等生物,抑制珊瑚正常生长,严重时导致珊瑚死亡。试验结果表明在自然环境条件下,因盐度和附着生物等原因,猩红筒星珊瑚不能在同安湾海域正常存活和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态学 猩红筒星珊瑚 移植珊瑚 同安湾
下载PDF
鹿角珊瑚骨与自体红骨髓复合体的临床应用
13
作者 甄鑫刚 王少卿 +1 位作者 于强 毛庆福 《中国伤残医学》 2013年第5期34-35,共2页
目的:探讨采用天然材料结合自体红骨髓移植代替人体骨组织对四肢骨缺损及骨不连的修复作用。方法:采用海洋天然鹿角珊瑚与自体红骨髓混合植入治疗四肢骨缺损及创伤性骨不连接,术后采用X线片、光镜、电镜观察结果。结果:本组稿31例患者... 目的:探讨采用天然材料结合自体红骨髓移植代替人体骨组织对四肢骨缺损及骨不连的修复作用。方法:采用海洋天然鹿角珊瑚与自体红骨髓混合植入治疗四肢骨缺损及创伤性骨不连接,术后采用X线片、光镜、电镜观察结果。结果:本组稿31例患者中30例骨性愈合,1例因术后感染改用其它方法治疗,骨愈合时间8~14个月。随访10个月~7年。结论:鹿角珊瑚骨理化性质稳定,微细结构与人体骨类同,具有良好生物相溶性和降解性,是红骨髓的良好载体与愈合的框架。以珊瑚骨本身的微细结构为载体吸附的自体红骨髓是唯一含有丰富的定向性和诱导性骨祖细胞的组织,且骨髓间叶细胞诱导成骨活性最强,二者结合的植入物是一种理想的人体骨替代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骨 红骨髓移植 骨缺损
下载PDF
珊瑚羟基磷灰石人造骨填充材料在骨移植应用中的临床效果
14
作者 刘城 《世界复合医学》 2022年第1期41-44,共4页
目的探讨骨移植中应用珊瑚羟基磷灰石人造骨填充材料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2月—2021年2月该院骨外科骨移植患者50例,依据治疗方法分为珊瑚羟基磷灰石人造骨填充材料移植组(人造骨移植组)、自体髂骨移植组,各25例,分析两组... 目的探讨骨移植中应用珊瑚羟基磷灰石人造骨填充材料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2月—2021年2月该院骨外科骨移植患者50例,依据治疗方法分为珊瑚羟基磷灰石人造骨填充材料移植组(人造骨移植组)、自体髂骨移植组,各25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疼痛程度、并发症发生情况、复发情况。结果人造骨移植组患者的痊愈率为96.00%(24/25),高于自体髂骨移植组的68.00%(17/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78,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022、8.000,P<0.05);治疗后,人造骨移植组患者的VAS评分均低于自体髂骨移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317,P<0.05)。人造骨移植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为4.00%(1/25)、0.00%(0/25),均低于自体髂骨移植组的40.00%(8/25)、24.00%(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78、4.735,P<0.05)。结论骨移植中应用珊瑚羟基磷灰石人造骨填充材料的临床效果较自体髂骨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移植 自体髂骨 珊瑚羟基磷灰石人造骨填充材料 疼痛程度 并发症 复发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