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Chitosan Coating on Properties of Polyactic Acid Thread-Embedding Material
1
作者 危惠敏 付少举 张佩华 《Journal of Donghua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EI CAS 2017年第2期259-261,共3页
Thread-embedding materials buried into acupuncture points to produce a long-time stimulation is a method which has been widely applied in the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herapies for diseases treating and they should... Thread-embedding materials buried into acupuncture points to produce a long-time stimulation is a method which has been widely applied in the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herapies for diseases treating and they should have excellent properties of good biocompatibility,biodegradability and moderate rigidity.Polyactic acid(PLA) as the thread-embedding material had some shortcomings such as poor hydrophilicity and slowly biodegradable speed.In this paper,PLA thread-embedding material was modified by chitosan coating which could improve rigidity,hydrophilicity and moisture absorption and thus produce better stimulation effect.The variation tendency of diameter,mass,hydrophilicity,and initial modulus of the sample under the change of chitosan coating concentration,coating time and coating times were studied respectively.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hydrophilicity,mass,and initial modulus after coating rose in a certain range when the coating time,coating times and coating concentration increased,while the changing of coating had little impact on fiber diame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yactic acid(PLA) thread-embedding chitosan coating HYDROPHILICITY RIGIDITY
下载PDF
Two New Constituents from the Soft Coral Nephthea hainansis
2
作者 GuoQiangLI XiangLI +2 位作者 ZhiWeiDENG HuaShiGUAN WenHanLIN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4期494-496,共3页
Two new compounds, namely 7α, 10α-dimethyl-3β-isopropene-1, 2-ene-octahydro- naphthalene (1) and ethyl 5Z,8Z,11Z,14Z-nonadecatetraenoate (2) were isolated from the soft coral Nephthea hainansis. Compound 1 was a ... Two new compounds, namely 7α, 10α-dimethyl-3β-isopropene-1, 2-ene-octahydro- naphthalene (1) and ethyl 5Z,8Z,11Z,14Z-nonadecatetraenoate (2) were isolated from the soft coral Nephthea hainansis. Compound 1 was a pseutosesquiterpene and 2 was a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 ethylate. Their structures were established on the basis of spectroscopic metho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ft coral Nephthea hainansis SESQUITERPENE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 ethylate.
下载PDF
海洋本草软珊瑚共附生真菌Aspergillus sp.EGF7-0-1中酚酸类化学成分研究(Ⅱ)
3
作者 樊浩 何嘉鸿 +3 位作者 韦霞 陈乐怡 陈欣琪 张翠仙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71-177,共7页
为寻找海洋来源结构新颖的次生代谢产物,采用大米培养基对海洋本草软珊瑚(Sinularia sp.)共附生真菌Aspergillus sp.EGF7-0-1进行规模发酵,利用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柱色谱技术对其乙酸乙酯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采用核磁共振波谱、高分辨... 为寻找海洋来源结构新颖的次生代谢产物,采用大米培养基对海洋本草软珊瑚(Sinularia sp.)共附生真菌Aspergillus sp.EGF7-0-1进行规模发酵,利用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柱色谱技术对其乙酸乙酯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采用核磁共振波谱、高分辨质谱、旋光光谱等现代光谱学方法,并结合文献数据比对等对其进行结构鉴定,获得10个简单芳香酚酸化合物,分别为4-hydroxy-3-(3'-methyl-2'-butenyl)phenylacetic acid(1)、asperulosin C(2)、对羟基苯乙酸(3)、对羟基苯乙酸甲酯(4)、4-hydroxy-3-prenyl-benzoic acid(5)、4-hydroxy-3-(3-methylbut-2-enyl)benzaldehyde(6)、对羟基苯甲醛(7)、对羟基苯甲酸甲酯(8)、间羟基苯乙酸(9)和2,2'-oxybis(1,4)-ditert-butylbenzene(10),其中化合物1是新发现的天然产物。抗肿瘤活性研究表明,化合物1~10对人结肠癌细胞、人乳腺癌细胞、人肝癌细胞、小鼠肝癌细胞、小鼠乳腺癌细胞、小鼠黑色素瘤细胞和小鼠皮肤黑色素瘤细胞等肿瘤细胞均无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本草软珊瑚 Aspergillus sp.EGF7-0-1 酚酸类 新天然产物 结构鉴定
下载PDF
聚乳酸凝胶预防硬膜外瘢痕粘连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3
4
作者 刘立岷 宋跃明 +2 位作者 段宏 丁永利 卢冰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8-51,共4页
目的 探讨新型生物可吸收材料聚乳酸凝胶 (polyactic acid glue,PL A- G)预防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瘢痕粘连的作用。 方法 切除 2 4只成年日本大耳白兔的 L2 和 L5椎板 ;在 L5外露的硬膜及神经根表面喷涂液态PL A- G形成胶冻膜 ,为实验... 目的 探讨新型生物可吸收材料聚乳酸凝胶 (polyactic acid glue,PL A- G)预防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瘢痕粘连的作用。 方法 切除 2 4只成年日本大耳白兔的 L2 和 L5椎板 ;在 L5外露的硬膜及神经根表面喷涂液态PL A- G形成胶冻膜 ,为实验组 ;L2 处只做椎板切除 ,为自身空白对照组。术后 2、4、6、8、10及 12周随机处死各 4只兔 ,取标本行大体、组织学及超微结构的观察。 结果  2周时实验组 PL A- G未降解为机械屏障膜 ,硬膜与外侧瘢痕组织 (scartissue,ST)间有明显间隙 ,光镜下显示间隙内无细胞 ;对照组为血肿覆盖较易分开 ,硬膜与 ST间有血细胞团块 ,成纤维细胞 (fibroblast,FB)增生活跃。 4周时实验组 PL A- G部分降解 ,机械屏障及间隙存在 ,光镜下 ST中 FB增多 ;对照组为较多质脆 ST与硬膜广泛粘连 ,光镜下可见组织细胞浸润间隙 ,ST内 FB明显多于实验组。 6周时实验组 PL A- G完全降解 ,少量 ST与硬膜无粘连 ,光镜下 FB已减少 ;对照组有大量质韧难以从硬膜分离的 ST,FB继续增生活跃。 8、10及 12周时实验组 ST与硬膜无粘连 ;对照组 ST与硬膜粘连严重 ,光镜下见 ST和硬膜粘连紧密伴毛细血管再造。超微结构观察 :4周时实验组 FB的粗面内质网较稀疏 ,分泌胶原纤维少 ;对照组 FB的粗面内质网极丰富 ,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膜外瘢痕粘连 FB 粘连 对照组 光镜 实验 椎板切除 内质网 细胞 分泌
下载PDF
苦参碱聚乳酸微球的缓释性和玻璃体腔注射的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刘丹岩 马景学 +3 位作者 曹德英 王建欣 刘建宗 吕兰存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4-38,共5页
目的研究苦参碱聚乳酸微球(MAT-PLA-MS)的缓释性和玻璃体腔注射的安全性。方法透射电镜观察MAT-PLA-MS的形态,紫外分光光度法观测其体外释放情况。玻璃体腔彩色照相记录其分解过程,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视网膜电图(ERG)、光学显... 目的研究苦参碱聚乳酸微球(MAT-PLA-MS)的缓释性和玻璃体腔注射的安全性。方法透射电镜观察MAT-PLA-MS的形态,紫外分光光度法观测其体外释放情况。玻璃体腔彩色照相记录其分解过程,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视网膜电图(ERG)、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不同剂量组的苦参碱游离药物和MAT-PLA-MS在注药后不同时间点对眼组织的影响。结果MAT-PLA-MS的平均粒径为2.28μm,载药量为6.17%。体外释放672 h,累积释放百分率为87.93%,缓释作用明显。MAT-PLA-MS在玻璃体腔内随时间延长表现为逐渐降解的过程。游离药物各剂量组和载药微球各剂量组在玻璃体腔注射后各时间点裂隙灯显微镜和间接检眼镜检查均未见异常。游离药物4 mg组注药后1 d ERG b波振幅下降。组织病理学检查表明,游离药物4 mg组在注药后1 d开始出现视网膜毒性反应,载药微球6 mg组在注药7 d后出现轻微的视网膜毒性反应。结论MAT-PLA-MS具有明显的缓释效果,安全剂量较游离药物大,有望成为一种理想的防治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给药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参碱 聚乳酸 微球 玻璃体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缓释微粒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陈扬 罗新乐 +3 位作者 肖建德 李振宇 闫洪印 全大萍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62-263,共2页
目的 探讨乳化-分散法合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缓释微粒及其体外降解的情况。 方法 采用乳化-分散法,将可降解高分子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polyactic glycolate acid,PL GA)对VEGF进行包裹,制... 目的 探讨乳化-分散法合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缓释微粒及其体外降解的情况。 方法 采用乳化-分散法,将可降解高分子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polyactic glycolate acid,PL GA)对VEGF进行包裹,制成可控制释放微粒。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 ISA)分别于第1、2和3个月检测缓释微粒体外释放VEGF的含量。 结果 5次实验共制得10 0份含VEGF的微粒,平均直径为0 .2 0~0 .33μm。用EL ISA法在降解的第1、2和3个月测得释放VEGF的平均含量分别为6 2±11、89±14和12 7±19ng/ L。 结论 乳化-分散法能合成可降解的含VEGF缓释微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缓释微粒 实验研究 酶联免疫吸附法 VEGF factor 乙醇酸共聚物 高分子聚乳酸 ELISA法 体外降解 acid 控制释放 体外释放 平均直径 分散法 可降解 乳化 合成 含量
下载PDF
聚乳酸改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7
作者 梅芳芳 彭娅 +1 位作者 孙飞 鲁手涛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89-91,共3页
综述了聚乳酸在力学性能、热稳定性及降解特性、药物载体应用等方面的国内外最新改性研究进展,并对其发展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聚乳酸 改性 力学性能 热稳定性 药物载体
下载PDF
聚乳酸复合脱氧土霉素在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3
8
作者 王佰亮 王体沛 +2 位作者 张国如 董平 曾恒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7期1193-1195,共3页
目的 :探讨聚乳酸复合脱氧土霉素构成的可吸收性膜的诱导成骨能力及可行性。方法 :用聚乳酸材料制膜 ,实验膜中含有脱氧土霉素 ,空白膜不含药物成分。用SD大鼠桡骨 3mm长骨缺损作为骨折模型。随机分为实验膜组 ,空白膜组 ,空白对照组 3... 目的 :探讨聚乳酸复合脱氧土霉素构成的可吸收性膜的诱导成骨能力及可行性。方法 :用聚乳酸材料制膜 ,实验膜中含有脱氧土霉素 ,空白膜不含药物成分。用SD大鼠桡骨 3mm长骨缺损作为骨折模型。随机分为实验膜组 ,空白膜组 ,空白对照组 3组。术后 1、 2、 4、 6、 8、 12周分别处死各组大鼠数只 ,分别行X线观察和组织学观察。结果 :实验膜组的各项检测指标均表明其成骨效能优于其他各组。结论 :实验膜组成骨效果优良的原因是由于PLA膜复合了脱氧土霉素 ,同时具有骨诱导和骨引导的两种成骨作用 ,而空白膜的骨引导作用虽然优于空白对照组 ,但比实验膜组效果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基乳酸聚合物 脱氧土霉素 药物载体 骨折
下载PDF
苦参碱聚乳酸微球玻璃体腔内注射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刘丹岩 马景学 +1 位作者 安建斌 王萌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833-837,共5页
目的研究苦参碱聚乳酸微球玻璃体腔注射后的药代动力学特点。方法将3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10组,每组3只兔(6只眼)。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每只眼玻璃体腔均注入苦参碱聚乳酸微球(含苦参碱4 mg)。分别在注药后10 min,2 h,1、3、7、14、21... 目的研究苦参碱聚乳酸微球玻璃体腔注射后的药代动力学特点。方法将3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10组,每组3只兔(6只眼)。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每只眼玻璃体腔均注入苦参碱聚乳酸微球(含苦参碱4 mg)。分别在注药后10 min,2 h,1、3、7、14、21、28、35 d各处死1组动物取双侧眼球并制备玻璃体样本。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玻璃体腔药物质量浓度,用DAS软件计算主要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玻璃体腔注入苦参碱聚乳酸微球(含苦参碱4 mg)后,药物在玻璃体内的平均滞留时间MRT=(221.64±9.70)h,半衰期t1/2=(173.77±32.33)h。缓释微球在玻璃体腔释药可达35 d以上,35 d时药物质量浓度为(121.8±34.6)μg/mL。随时间延长,药物的总体清除率稳定增加。结论玻璃体腔注入苦参碱聚乳酸微球(含苦参碱4 mg),药物在眼内清除较慢,清除时间明显延长,在玻璃体腔内能够长时间维持较高的质量浓度,表现出良好的体内缓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参碱 聚乳酸 微球 玻璃体 高效液相色谱法 药代动力学
下载PDF
苦参碱聚乳酸微球防治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丹岩 马景学 +1 位作者 安建斌 王萌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950-954,共5页
目的评价苦参碱聚乳酸微球防治实验性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效果。方法30只新西兰白兔玻璃体腔注入成纤维细胞悬液制备PVR模型。随机分为3组,玻璃体腔分别注入载药微球(含苦参碱4mg)、游离苦参碱(2mg)、生理盐水和空白聚乳酸微... 目的评价苦参碱聚乳酸微球防治实验性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效果。方法30只新西兰白兔玻璃体腔注入成纤维细胞悬液制备PVR模型。随机分为3组,玻璃体腔分别注入载药微球(含苦参碱4mg)、游离苦参碱(2mg)、生理盐水和空白聚乳酸微球。玻璃体腔手术操作后第1、3、7、14、21、28、35天观察眼前节炎症反应情况、玻璃体混浊程度、玻璃体腔内微球分解过程、玻璃体内增生情况及视网膜是否脱离以及脱离的程度。结果所有动物1周内前房有轻~中度的炎症反应,1周后消失。各组均有不同比例的动物在不同时间点发展为PVRⅠ~Ⅲ级。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游离药物组与对照组比较,除35d外,其余各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载药微球组与对照组相比,各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载药微球组与游离药物组比较,28d和35d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苦参碱聚乳酸微球兔眼玻璃体腔注射能够有效防治实验性PV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参碱 聚乳酸 微球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下载PDF
脱矿人牙骨基质与聚乳酸膜复合体修复骨缺损的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肖骏 刘俊宾 +2 位作者 夏仁云 陈安民 阎玉华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60-563,共4页
研究脱矿人牙骨基质与聚乳酸膜复合体修复骨缺损的特点及机制。采用 Wistar大鼠共 6 0只 ,随机分 A、 B、C3组 ,在其双侧桡骨中段制作 4 mm的骨缺损模型。右侧作为实验侧 ,缺损区 A组植入脱矿人牙骨基质、B组仅外包裹聚乳酸膜、 C组植... 研究脱矿人牙骨基质与聚乳酸膜复合体修复骨缺损的特点及机制。采用 Wistar大鼠共 6 0只 ,随机分 A、 B、C3组 ,在其双侧桡骨中段制作 4 mm的骨缺损模型。右侧作为实验侧 ,缺损区 A组植入脱矿人牙骨基质、B组仅外包裹聚乳酸膜、 C组植入二者复合体。左侧为空白对照。分别于 2、 4、 6、 10周处死动物 ,标本行放射学及组织学检查。X线及组织切片均证实该复合体在 6周时已有致密骨组织形成 ,10周时已有新生髓腔生成。表明脱矿人牙骨基质与聚乳酸膜复合体有良好的成骨能力 ,有引导骨组织再生、防止骨不连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移植 聚乳酸 骨形态发生蛋白 脱矿人工骨基质
下载PDF
聚乳酸、自体血、rhBMP-2复合体在颌骨缺损修复中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韩建生 刘瑞敏 贾周太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07年第5期512-515,共4页
目的:研究聚乳酸、自体血、rhBMP2复合体在颌骨缺损修复中的作用,寻找一种适合临床应用促进骨再生的新型材料。方法:家兔6只,随即分为2组,在每只兔的双侧下颌体部各形成一个方块形骨缺损,随机在一侧骨缺损处填塞rhBMP-2、自体血、聚乳... 目的:研究聚乳酸、自体血、rhBMP2复合体在颌骨缺损修复中的作用,寻找一种适合临床应用促进骨再生的新型材料。方法:家兔6只,随即分为2组,在每只兔的双侧下颌体部各形成一个方块形骨缺损,随机在一侧骨缺损处填塞rhBMP-2、自体血、聚乳酸复合体材料,另一侧骨缺损处不填任何材料作为对照,于2周、6周和10周行X线检查,于6周和10周分别处死动物,取缺损处标本行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对比两组成骨状况及植入材料在组织内的反应。结果:X线检查及病理结果显示试验组骨缺损愈合快,成骨速度及成骨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自然愈合的骨缺损,电镜显示该材料组织相容性好,无炎性刺激反应,可降解。结论:聚乳酸、自体血、rhBMP2复合体是一种促骨再生的新型生物复合材料,可望成为临床实际应用的修复颌骨缺损的新型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 聚乳酸 自体血
下载PDF
基因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与珊瑚/聚乳酸复合修复骨质缺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陈新梅 毛天球 +1 位作者 戴毅敏 韩亮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74-476,共3页
目的 观察生物珊瑚、聚乳酸和rhBMP_2合成人工骨 (复合骨 )修复兔颅骨缺损后复合骨的变化情况。方法 选择 2 4只新西兰兔 ,随机分成 2组 ,每组 12只 ,建立兔颅骨缺损标准模型。植入复合骨 ,用珊瑚 聚乳酸作为对照。术后 4、8、12周... 目的 观察生物珊瑚、聚乳酸和rhBMP_2合成人工骨 (复合骨 )修复兔颅骨缺损后复合骨的变化情况。方法 选择 2 4只新西兰兔 ,随机分成 2组 ,每组 12只 ,建立兔颅骨缺损标准模型。植入复合骨 ,用珊瑚 聚乳酸作为对照。术后 4、8、12周每组各处死 4只动物 ,取出植入体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和机械强度测定。结果 复合骨在植入缺损后 ,不仅在植入体周边部有骨组织长入 ,而且在整个植入体内均有新骨形成 ,即出现多中心成骨。复合骨在同一时间点的成骨量明显多于对照组 ,随时间推移 ,成骨量递增。在植入前 ,两材料间的抗压强度无明显差异 ;在植入后 ,两植入体的抗压强度则差异显著 ,复合骨明显高于同期的对照组。结论 生物珊瑚、聚乳酸和rhBMP_2合成人工骨在体内以传导成骨和诱导成骨双重机制完成骨修复 ,且有良好的机械强度 ,作为植骨材料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 珊瑚 聚乳酸 复合修复 骨质缺损 实验研究
下载PDF
二十五味珊瑚丸对D-半乳糖衰老鼠海马细胞形态和GFAP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鹏 杨春 +6 位作者 黄福开 罗远带 胡贤达 邵杰 王艳 刘亚丽 原林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06-609,共4页
探讨二十五味珊瑚丸对D-半乳糖衰老模型大鼠海马锥体细胞形态和星形胶质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采用颈背部皮下注射D-半乳糖制作大鼠衰老模型。于造模的第6周,给予二十五味珊瑚灌胃。之后取各组脑组织进行HE染色、GFAP... 探讨二十五味珊瑚丸对D-半乳糖衰老模型大鼠海马锥体细胞形态和星形胶质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采用颈背部皮下注射D-半乳糖制作大鼠衰老模型。于造模的第6周,给予二十五味珊瑚灌胃。之后取各组脑组织进行HE染色、GFAP免疫组化染色以及Western blotting。与模型组比较,二十五味珊瑚丸组大鼠海马CA3区锥体细胞层细胞丢失较少,细胞排列较紧密、整齐;DG区GFAP阳性的星形胶质细胞数量减少,胞体较小,突起较细;海马GFAP表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D-半乳糖衰老模型大鼠海马锥体细胞衰老变性且GFAP的表达增多;二十五味珊瑚丸可抑制D-半乳糖衰老模型大鼠海马锥体细胞的衰老变性和星形胶质细胞GFAP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五味珊瑚丸 D-半乳糖 衰老 锥体细胞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下载PDF
国内聚丁二酸丁二醇酯改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5
作者 陈丽萍 王煦怡 +3 位作者 张蔷 王晓辉 陈佳月 岳海生 《纺织科技进展》 CAS 2018年第12期1-6,11,共7页
从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共聚、共混、PBS/聚乳酸(PLA)复合体系、生物降解和PBS纤维研究等方面对国内PBS改性研究进行了述评,同时认为PBS有良好的发展应用前景。
关键词 聚丁二酸丁二醇酯 聚乳酸 生物降解 共聚 共混
下载PDF
数字化载银羟基磷灰石/聚乳酸人工骨的制备及细胞毒实验 被引量:2
16
作者 朱辉 尹庆水 +3 位作者 张余 林山 夏远军 周烨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3期4188-4190,共3页
目的:探讨数字化载银珊瑚羟基磷灰石/聚乳酸(CHA/PLA)抗菌人工骨材料制备方法及其理化、结构性能与细胞毒性。方法:将珊瑚羟基磷灰石(CHA)粉末浸泡不同浓度的硝酸银溶液,通过溶液离子交换法,制备出不同含银量的载银羟基磷灰石,再将不同... 目的:探讨数字化载银珊瑚羟基磷灰石/聚乳酸(CHA/PLA)抗菌人工骨材料制备方法及其理化、结构性能与细胞毒性。方法:将珊瑚羟基磷灰石(CHA)粉末浸泡不同浓度的硝酸银溶液,通过溶液离子交换法,制备出不同含银量的载银羟基磷灰石,再将不同的载银CHA粉末与聚乳酸(PLA)按一定比例混合,并通过选择性激光烧结快速成形制备出具有特殊形状的数字化载银抗菌人工骨支架材料。采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对数字化载银CHA/PLA抗菌人工骨进行理化、结构及Ag+含量分析,采用MTT法检测材料的细胞毒性。结果:不同含银量的数字化载银CHA/PLA抗菌人工骨与末载银CHA人工骨的理化、结构基本相似,仍保留天然微孔及晶体结构。MTT法测定浸泡10-2、10-3、10-4、10-5mol/LAgNO3的载银CHA/PLA人工骨材料的细胞毒性分别为3、1、0、0级。结论:采用CHA粉末浸泡不同浓度的硝酸银,再与PLA混合,通过快速成型技术可成功地制备出含银量不同的数字化载银CHA/PLA抗菌人工骨材料,且少量载银量对细胞无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羟基磷灰石 载银 聚乳酸 数字化人工骨
下载PDF
固定化微生物降解溢油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少君 吴宛青 郑庆功 《黑龙江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6期686-691,共6页
溢油污染的清除是全球性难题,为达到吸附降解分散油污的效果,以聚乳酸为载体,以正己烷为致孔剂,以甲基三氯硅烷(MTS)为硅烷基偶联剂,采用不良溶剂诱导相分离法制备甲基大孔聚乳酸(MPLA)微球。采用吸附性能、傅里叶红外光谱、静态接触角... 溢油污染的清除是全球性难题,为达到吸附降解分散油污的效果,以聚乳酸为载体,以正己烷为致孔剂,以甲基三氯硅烷(MTS)为硅烷基偶联剂,采用不良溶剂诱导相分离法制备甲基大孔聚乳酸(MPLA)微球。采用吸附性能、傅里叶红外光谱、静态接触角等方法对MPLA表征测试,优化制备条件,详细研究温度对MPLA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30 min MPLA对柴油可达到吸附平衡;准一级动力学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分析显示,内扩散作用并非MPLA吸附分散油污过程中唯一的速率控制步骤。由于分子耦合作用,MPLA微球表现出比聚乳酸更高的识别与选择结合油粒子的性能,且MPLA分子上亲油性脂肪族聚酯的存在增强了其亲油性,为固定化微生物追踪吸附分散的油污并进行生物降解开辟了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溢油 大孔聚乳酸 动力学模型 吸附性能 生物降解
下载PDF
不同细胞移植修复兔全层关节软骨缺损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闫辉 于长隆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34-239,I003,I004,共8页
目的 :比较软骨细胞、骨髓基质细胞及成纤维细胞对全层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材料和方法 :取幼兔的软骨细胞、骨髓基质细胞及成纤维细胞 ,共 3种有生成软骨潜力的细胞进行体外分离培养 ;以聚乳酸 (PLA)为载体 ,将培养的原代细胞植入... 目的 :比较软骨细胞、骨髓基质细胞及成纤维细胞对全层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材料和方法 :取幼兔的软骨细胞、骨髓基质细胞及成纤维细胞 ,共 3种有生成软骨潜力的细胞进行体外分离培养 ;以聚乳酸 (PLA)为载体 ,将培养的原代细胞植入PLA支架上 ,形成细胞 -PLA复合物。于 2 8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的股骨滑车关节面上造成直径 4 5mm、深 3 0mm的全层关节软骨缺损 ,将 3种细胞 -PLA复合物分别植入关节软骨缺损处。植入细胞 -PLA复合物为实验组 ,单纯植入PLA支架为对照组。术后 6周、12周观察缺损修复情况及新生组织类型。结果 :软骨细胞移植组为软骨样组织修复 ,分界明显 ,甲苯胺兰及Ⅱ型胶原染色阳性 ;软骨下骨部分重建 ;细胞排列紊乱。骨髓基质细胞移植组为软骨样组织修复 ,分界不明显 ,甲苯胺兰及Ⅱ型胶原染色阳性 ;软骨下骨重建良好 ,软骨下潮线恢复 ;细胞排列趋于正常。成纤维细胞移植组为纤维组织修复 ,甲苯胺兰及Ⅱ型胶原染色阴性 ;软骨下潮线消失。对照组为纤维组织修复。结论 :软骨细胞、骨髓基质细胞移植修复软骨缺损明显优于成纤维细胞及对照组。骨髓基质细胞与软骨细胞移植组的修复结果无统计学差异 ,但骨髓基质细胞修复组织的细胞排列有序 ,软骨下骨重建良好 ,与周围组织融合密切 ,更接近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移植 全层关节软骨缺损 软骨细胞 骨髓基质细胞 成纤维细胞 细胞培养 聚乳酸
下载PDF
组织工程骨修复颅骨极限缺损种子细胞归宿的探讨 被引量:5
19
作者 陈鹏 刘冰 毛天球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2008年第3期161-164,共4页
目的:检测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胶原/聚乳酸材料(nHAC/PLA,nano-hydroxyapatite/colla-gen/Polyactic acid)与骨髓基质细胞(BMSCs,bone marrow stroma cells)在体外复合构建的组织工程骨修复兔颅骨极限缺损的能力,并探讨种子细胞的归宿。... 目的:检测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胶原/聚乳酸材料(nHAC/PLA,nano-hydroxyapatite/colla-gen/Polyactic acid)与骨髓基质细胞(BMSCs,bone marrow stroma cells)在体外复合构建的组织工程骨修复兔颅骨极限缺损的能力,并探讨种子细胞的归宿。方法:将圆盘状nHAC/PLA与BrdU标记的自体BMSCs复合后,植入新西兰大白兔颅骨直径1.5cm全层缺损中。设自体髂骨组、空白对照组及nHAC/PLA组,术后8w、16w通过X线片、HE染色、Masson’s三色法染色、荧光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比较颅骨缺损的修复情况及种子细胞的归宿。结果:nHAC/PLA+自体BMSCs组修复颅骨缺损的能力强,与自体髂骨组类似,nHAC/PLA组材料修复骨缺损的能力较弱,但强于空白对照组,组织工程骨的成骨细胞由植入的种子细胞演化而来。结论:nHAC/PLA复合自体BMSCs具有良好的修复骨缺损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胶原/聚乳酸材料 骨髓基质细胞 颅骨极限缺损 组织工程
下载PDF
唇软珊瑚胆甾烷的抗炎作用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正濂 许实波 +1 位作者 刘清 李瑞声 《热带海洋》 CSCD 1999年第2期27-32,共6页
从中国南沙群岛附近海域采集的唇软珊瑚提取的新结构化合物──唇软珊瑚胆甾烷(24-亚甲基-3β,5α,6β,19-四羟基-5α-胆甾烷)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醋酸介导小鼠的毛细血管通透性、鸡蛋清所致大鼠足肿胀、大鼠棉球肉芽肿等... 从中国南沙群岛附近海域采集的唇软珊瑚提取的新结构化合物──唇软珊瑚胆甾烷(24-亚甲基-3β,5α,6β,19-四羟基-5α-胆甾烷)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醋酸介导小鼠的毛细血管通透性、鸡蛋清所致大鼠足肿胀、大鼠棉球肉芽肿等炎症有显著抑制作用。抗炎机制研究表明:唇软珊瑚胆甾烷能显著抑制大鼠炎症足中致炎因子前列腺素E_2(PGE_2)和组胺的生成,同时对炎症足中的丙二醛的生成也有抑制作用。外源性花生四烯酸可完全桔抗唇软珊瑚胆甾烷对小鼠炎症足中丙二醛生成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唇软珊瑚 胆甾烷 致炎因子 抗炎作用 抗炎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