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沿海铁路建设与苏北鲁南地区的发展 被引量:5
1
作者 杨忠臣 陆玉麒 李平华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16,128,共5页
交通条件的改善对支撑区域经济发展和构建最优的空间结构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各种交通方式的优化组合和区域发展主轴线的构建对驱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更有着决定性的意义。本文以苏北和鲁南地区为例,借沿海铁路建设带来的发展契机,通... 交通条件的改善对支撑区域经济发展和构建最优的空间结构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各种交通方式的优化组合和区域发展主轴线的构建对驱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更有着决定性的意义。本文以苏北和鲁南地区为例,借沿海铁路建设带来的发展契机,通过对该地区交通网络演变规律和发展现状的分析,探讨了当前制约该地区发展的关键因素,并结合空间结构理论,给出了促进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具体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海铁路 苏北鲁南 经济低谷区 淮海经济区
下载PDF
“产权区域”经济地理学外部性研究及其“中国化” 被引量:4
2
作者 孙平军 王颖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6,63,共7页
外部性是经济学对"市场失灵"现象的一个解释,现已成为人-地关系领域中用于揭示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等公共物品日益恶化的一个重要分析工具,但立足于抽象空间的理论基础使其在解决区域协调发展关系时显得苍白无力。"真... 外部性是经济学对"市场失灵"现象的一个解释,现已成为人-地关系领域中用于揭示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等公共物品日益恶化的一个重要分析工具,但立足于抽象空间的理论基础使其在解决区域协调发展关系时显得苍白无力。"真实地理空间"是由"产权区域"组成的具体地理空间,"产权区域"即经济行为主体,亦存在不受市场交易制度制约的外部作用和外部影响,即区域外部性,可以通过判断外部性的作用区域、作用方向、范围和空间格局,进而得到区域政策方面的成果,用于弥补经济学研究的不足。针对当前由于数据难以获取、考察手段缺乏而使地理学区域外部性研究处于举步维艰的尴尬局面,可以以经济核心地发展的"地理扩散"为切入点展开分析,这是因为经济地理学关于区位、空间格局和结构的研究都是以"地理扩散"为肌理,"产权区域"经济发展对其他"产权区域"的外部作用和影响亦可以通过相关要素的地理运动(核心地企业、服务功能、就业和发展机会等扩散)来予以考察,并据此就中国经济地理学区域外部性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阐述。基于"产权区域"开展经济地理学外部性研究及其"中国化",不仅为地理学区域关系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也为重新认识区域的"空间作用"、摈弃"区域相互作用"的思维模式以及支持增长极、核心-外围、点轴、区域管理和城市的"区域主义"等许多理论模式概念等提供了依据和实证支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权区域 外部性 区域外部性 地理扩散 经济核心区 中国化
下载PDF
淮海经济区区域空间结构评价与重构 被引量:10
3
作者 渠立权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6-80,共5页
构建多指标分析模型,利用淮海经济区2011年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计算经济区内20个地级市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对综合指数进行聚类分析并图示聚类结果,发现淮海经济区空间结构具有如下特征:1)离散型的空间结构形态;2)核心区的边缘化;3)... 构建多指标分析模型,利用淮海经济区2011年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计算经济区内20个地级市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对综合指数进行聚类分析并图示聚类结果,发现淮海经济区空间结构具有如下特征:1)离散型的空间结构形态;2)核心区的边缘化;3)行政界线阻碍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这种空间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工业化中期)不相适应,聚集型空间结构是该时期理想的空间结构形态。以建立一个内部连接紧密、聚集型和外向型的经济空间为目标,提出一个经济中心、两条一级轴线、三条二级轴线的网状空间结构模式,并论述了中心城市和轴线的选择依据及轴线上主要节点城市的主导产业类型。在分析区域空间重构的动力和阻力的基础上,指出规划约束、政策引导和聚集牵引是区域空间重构的途径,建立区域重构协调管理机构具有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外围结构 非均衡增长 空间重构 淮海经济区
下载PDF
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城市职能分类定量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李陈 《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1年第1期80-84,共5页
运用区位商法分析城市基本职能,得出2000年只有徐州和淮北具有对外服务的职能,2008年扩张到枣庄和济宁;运用纳尔逊法结合城市规模进行职能分类,得出区域3大层次职能特征:区域特大型综合中心城市、区域大型综合中心城市和区域中型中心城市。
关键词 城市职能 职能分类 区位商 纳尔逊法 淮海经济区核心区
下载PDF
发展西部经济核心区的对策 被引量:6
5
作者 陈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经济论坛)》 2004年第1期10-14,共5页
西部大开发应该重点发展经济核心区。考察西部已经形成和正在形成的10个经济核心区发现,西部经济核心区总体存在经济实力不强、远离海洋、远离沿海经济核心区、缺乏大运力通道、经济发展以内资为主等诸多问题。但是西部经济核心区也具... 西部大开发应该重点发展经济核心区。考察西部已经形成和正在形成的10个经济核心区发现,西部经济核心区总体存在经济实力不强、远离海洋、远离沿海经济核心区、缺乏大运力通道、经济发展以内资为主等诸多问题。但是西部经济核心区也具有资源丰富、自然条件相对较优、具有相对较好的发展条件、劳动力丰富和科技人才集中等有利条件。为此,西部经济核心区要围绕经济核心区的发展开发西部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人口适度向经济核心区集中、制定倾斜的区域发展政策、发展核心区的重点地区、加强投资软环境建设和招商引资、发展以运输节约型产业为特色的产业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大开发 经济核心区 区域经济 产业集聚 基础设施 招商引资 投资环境
下载PDF
行政边界地带空间经济边际化研究——以甘川及甘青省际边界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申丽萍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年第2期103-108,共6页
省际边界地带往往是资源密集区、生态敏感区和经济欠发达区,面临着边际化的现实困境;基于边际化研究视角,聚焦于边界地区,通过建立解释模型,构建指标体系,对案例区进行实证研究;揭示出边界地带边际化和亚地缘现象的"核心-腹地-外围... 省际边界地带往往是资源密集区、生态敏感区和经济欠发达区,面临着边际化的现实困境;基于边际化研究视角,聚焦于边界地区,通过建立解释模型,构建指标体系,对案例区进行实证研究;揭示出边界地带边际化和亚地缘现象的"核心-腹地-外围-边际"经济梯度格局之表征、问题、影响因素,以期为跨边界经济发展提供依据。研究表明:在城市区位辐射作用与自然环境条件差异两大因素的叠置下,行政边界地带的空间经济梯度差和空间边际化呈现出持续而强烈的特点;与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伴生出现的人均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差异;边界纠纷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地理、历史、资源环境及行政障碍性因素;对跨界竞争合作、冲突磨擦的应对与处理所引出的挑战,迫切需要对地方政府机构组织功能进行重新审视和规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腹地-外围-边际区 边界地区 空间经济梯度 经济边际化
下载PDF
基于城市中心性评价的淮海经济核心区一体化建设路径探讨 被引量:3
7
作者 邹晶 沈山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3年第4期4-6,共3页
构建城市中心性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淮海经济核心区城市的中心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核心区8个城市中徐州、济宁的中心性强,但与其他各市的差异并不显著,区域处于相对低水平的均衡发展状态,缺乏综合实力较强的中心城市的带动作... 构建城市中心性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淮海经济核心区城市的中心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核心区8个城市中徐州、济宁的中心性强,但与其他各市的差异并不显著,区域处于相对低水平的均衡发展状态,缺乏综合实力较强的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基于此,结合核心区一体化的实践探索,从中心带动、市场机制、产业协作、区域规划、城乡统筹、设施共建、科技发展、环境保护以及生态建设等方面提出核心区一体化的建设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中心性 熵值法 区域一体化 建设路径 淮海经济核心区
下载PDF
省际边界区域合作的“淮海模式” 被引量:3
8
作者 朱传耿 刘波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0年第2期1-5,共5页
淮海经济区是我国最早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之一.加快推进淮海经济区建设,有利于促进全国生产力布局优化、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有利于探索走出连片老工业基地、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振兴新路,为同类地区提供经验和示范.通过对淮海经济... 淮海经济区是我国最早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之一.加快推进淮海经济区建设,有利于促进全国生产力布局优化、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有利于探索走出连片老工业基地、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振兴新路,为同类地区提供经验和示范.通过对淮海经济区从“行政藩篱”到“经济地理”重塑时空演变历程的分析,提出区域合作可持续发展需激发“交汇点城镇化资源型城市生态经济带”协同发展的新动能,构建“战略决策共识契约沟通协调”的新机制,最终实现从省际边界区合作“共识”到省际边界区“共建”的“淮海模式”新跨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际边界区 区域合作 时空演变 机制动能 淮海经济区
下载PDF
2005—2020年淮海经济区耕地碳储量时空演变特征及碳汇区识别 被引量:7
9
作者 林子奇 王培俊 +1 位作者 刘旗 杨亚丽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9期259-268,共10页
淮海经济区垦殖率约70%,是中国粮食主产区之一,掌握其耕地碳储量时空变化规律、识别耕地碳汇碳源区,对保护区域耕地质量和发挥耕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助力“双碳”目标实现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淮海经济区土壤类型碳密度计算耕地土壤... 淮海经济区垦殖率约70%,是中国粮食主产区之一,掌握其耕地碳储量时空变化规律、识别耕地碳汇碳源区,对保护区域耕地质量和发挥耕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助力“双碳”目标实现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淮海经济区土壤类型碳密度计算耕地土壤碳储量,再运用NEP(Net Ecosystem Productivity)模型计算耕地植被固碳量,同时借助ArcGIS空间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研究2005—2020年淮海经济区耕地碳储量时空演变特征、耕地“碳”属性及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2005—2020年淮海经济区耕地土壤碳储量由于地类转移总体减少了1.393×107 t,在空间上呈“东高西低”分布;耕地植被固碳量则呈现出以2015年为拐点“先增加后减少”变化趋势,NEP在空间上呈现出“东南高,西北低”分布特征;随时间推移,耕地总碳储量空间分布集聚性呈下降趋势,其“高-高”类型区数量也逐渐减少,主要向不显著区和“低-高”离散区转变;2)淮海经济区耕地碳汇区县数32个,中强度碳汇区21个主要分布于淮海经济区西部,高强度碳汇区5个集中分布于东北部;3)驱动淮海经济区耕地碳储量时空分异的因子中,主要因子是交通通达度、粮食产量、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高程、坡度和坡向,次要因子是人口。未来耕地保护过程中,耕地碳源区县可借鉴碳汇区耕地保护政策和管理措施,以减少耕地碳储量的流失、维持耕地质量,同时也让更多区县的耕地生态系统发挥碳汇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耕地碳储量 碳汇区 土壤有机碳密度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 驱动因子 淮海经济区
下载PDF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核心先导区主导产业评价与选择 被引量:1
10
作者 周闯 《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1期40-43,63,共5页
"核心先导区"是一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先试区,科学确定和大力促进主导产业发展对于核心先导区建设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江西省从战略高度提出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核心先导区建设。本文通过实证研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 "核心先导区"是一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先试区,科学确定和大力促进主导产业发展对于核心先导区建设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江西省从战略高度提出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核心先导区建设。本文通过实证研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先导区内产业进行综合评价,并最终确定了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生物医药制造业、纺织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五大核心先导区主导产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核心先导区 评价指标 主导产业 实证研究
下载PDF
淮海经济区城市化对植被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闫高鑫 裴凤松 仲锐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2年第2期1-5,共5页
城市化是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之一,快速城市化过程引发了许多环境问题以及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以淮海经济区为例,利用夜间灯光数据提取城市建成区,通过计算城市化程度与植被指数,对比分析2000—2018年城市化影响下城市植被生长... 城市化是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之一,快速城市化过程引发了许多环境问题以及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以淮海经济区为例,利用夜间灯光数据提取城市建成区,通过计算城市化程度与植被指数,对比分析2000—2018年城市化影响下城市植被生长的变化及其对城市化过程的响应.结果表明:淮海经济区各城市植被指数与城市化程度回归关系曲线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城市化背景下,各城市植被指数稳定且普遍增强;中低程度城市化对植被生长的负面影响普遍较弱,高度城市化的这种负面影响较强;在高度城市化下,部分城市的城市用地扩张对植被生长的负面影响持续减弱.在城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探寻城市扩张速度与生态建设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建成区 城市化 植被指数 植被活动 淮海经济区
下载PDF
基于SEQ视角的淮海经济区核心区旅游时空演化研究
12
作者 李玮 郑群明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50-55,共6页
文章基于规模-经济-质量(SEQ)视角,运用变异系数、绝对集中指数、基尼系数、赫芬达尔系数、首位度、流质指数以及旅游经济联系度和隶属度等指数对2008-2017年淮海经济区核心区8城市国内旅游时空演化进行整体分析。结果表明,淮海经济区... 文章基于规模-经济-质量(SEQ)视角,运用变异系数、绝对集中指数、基尼系数、赫芬达尔系数、首位度、流质指数以及旅游经济联系度和隶属度等指数对2008-2017年淮海经济区核心区8城市国内旅游时空演化进行整体分析。结果表明,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国内旅游接待规模、经济收入和旅游流质总体差异不断缩小,区域旅游发展趋于均衡化。通过构建SEQ三维散点图将核心区8市10年间国内旅游时空演化动态划分为"大规模、高收入、高流质;小规模、低收入、高流质;大规模、高收入、低流质;小规模、低收入、低流质"4种类型。最后综合分析4种不同类型演化动因,提出实现区域SEQ协调发展的创新提升策略、合作共赢策略、扩大影响策略、全面提升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模-经济-质量 淮海经济区核心区 旅游时空演化
下载PDF
淮海经济区核心区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及区域差异分析
13
作者 刘欣然 奚砚涛 《湖北农业科学》 2023年第5期227-232,共6页
根据淮海经济区核心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特点与实际情况,从城市化发展、城乡统筹、资源环境3个层面,建立新型城镇化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差异系数及GIS空间分析方法,揭示2010—2018年淮海经济区核心区新型城镇化质量水平时... 根据淮海经济区核心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特点与实际情况,从城市化发展、城乡统筹、资源环境3个层面,建立新型城镇化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差异系数及GIS空间分析方法,揭示2010—2018年淮海经济区核心区新型城镇化质量水平时空演变过程。结果表明,淮海经济区核心区新型城镇化质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区域内部质量差异较为明显。徐州市的城镇化质量水平始终保持领先地位,属于优质-中速发展模式;济宁市、枣庄市、连云港市、宿迁市的城镇化质量水平中等,发展模式分别为中质-低速、中质-中速、中质-中速、中质-低速;商丘市、淮北市、宿州市城镇化质量水平相对较低,发展模式分别为低质-低速、低质-高速、低质-低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淮海经济区核心区 熵值法 区域时空差异
下载PDF
淮海经济区绿色发展水平测度与时空演化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唐凌飞 周琪珺 《江苏商论》 2021年第10期130-134,共5页
基于淮海经济区不同地市能源资源开发现状和产业发展阶段,从绿色发展能力、资源环境压力、产业结构基础、政府支持力度四方面构建绿色发展指标体系,评价绿色发展水平和地区差异。研究发现:(1)2008—2017年间,淮海经济区绿色发展水平整... 基于淮海经济区不同地市能源资源开发现状和产业发展阶段,从绿色发展能力、资源环境压力、产业结构基础、政府支持力度四方面构建绿色发展指标体系,评价绿色发展水平和地区差异。研究发现:(1)2008—2017年间,淮海经济区绿色发展水平整体呈“W”型波动趋势。(2)绿色发展水平呈现由“东北高、西南低”向“中部高、南北低”的空间演化格局,并不断向均衡化方向发展,地区差距逐渐缩小。(3)绿色发展各指标权重呈波动趋势,影响因素多变。通过淮海经济区绿色发展水平现状和影响因素分析,从绿色发展角度分析产业转型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相关可行性对策,促进淮海经济区各地市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并为全国其他资源型地区产业转型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海经济区 绿色发展 产业转型 资源型地区
下载PDF
省际毗邻区域工业绿色转型绩效时空异质性及类型诊断——以淮海经济区为例
15
作者 仇方道 张新林 丁聪 《地理科学》 2024年第11期1913-1924,共12页
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是工业绿色转型的关键,也是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路径。本文以淮海经济区为案例,整合SBM模型、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方法,分析了2001—2020年省际毗邻区域工业绿色转型绩效时空格局特征及影响因素,并识别问题区... 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是工业绿色转型的关键,也是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路径。本文以淮海经济区为案例,整合SBM模型、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方法,分析了2001—2020年省际毗邻区域工业绿色转型绩效时空格局特征及影响因素,并识别问题区域类型。结果发现:①研究期内淮海经济区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整体上呈上升之势,区域差异拉大且空间集聚性增强;②空间上,高水平县域向苏鲁毗邻区域集中,轴线尺度上呈现向京沪线>新石线>东陇海线>京九线的格局演变趋势,城乡尺度上持续保持乡村>城市的格局;空间关联上,低−低型县域向苏皖豫毗邻区域集聚;③淮海经济区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的提升是各种因素集体作用的结果,信息化水平、产业集聚、交通基础设施水平3因素的作用由促进转变为抑制,而对外开放、能源保障2因素的作用由抑制转变为促进;④淮海经济区工业绿色转型发展存在6种问题区域类型,即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同步滞后型、技术进步与工业GTFP同步滞后型、技术效率与工业GTFP同步滞后型、技术进步滞后型、技术效率滞后型、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稳定型。据此,针对不同问题区域类型提出了差别化的淮海经济区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调控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 工业绿色转型 省际毗邻区域 淮海经济区
下载PDF
淮海经济区核心区污染排放对重点区域城市PM2.5贡献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臧宏宽 薛文博 +3 位作者 徐毅 伍鹏程 张鸿宇 许野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3112-3119,共8页
基于WRF-CMAQ空气质量模型,采用开关污染源排放的敏感性试验方法,定量分析了淮海经济区核心区污染排放对京津冀区域、“2+26”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汾渭平原地区和长三角区域PM2.5的贡献.结果表明,对京津冀区域,污染贡献比例最大值出... 基于WRF-CMAQ空气质量模型,采用开关污染源排放的敏感性试验方法,定量分析了淮海经济区核心区污染排放对京津冀区域、“2+26”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汾渭平原地区和长三角区域PM2.5的贡献.结果表明,对京津冀区域,污染贡献比例最大值出现在10月份,同时对不同城市的贡献值在10%以内变化;对“2+26”大气传输通道城市,影响的时空差异变化明显,其中对聊城市、菏泽市和济南市的贡献值均超过了10%;对汾渭平原地区的贡献总体较弱,最大贡献值低于5%;对长三角区域,贡献值在不同城市间的时空差异变化明显.考虑到淮海经济区地处京津冀和长三角过渡地带,且对京津冀和长三角区域PM2.5影响较大,建议尽快将淮海经济区核心地区纳入国家大气污染重点控制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CMAQ 淮海经济区核心区 传输影响 贡献值
原文传递
成渝经济区发展的基础、潜力与方向 被引量:7
17
作者 金凤君 刘鹤 +1 位作者 王岱 许旭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988-1994,共7页
成渝经济区作为我国区域总体战略的重要指向区域,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城镇、产业集聚区,是引领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提升内陆开放水平、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基于全国战略视角,从自然禀赋... 成渝经济区作为我国区域总体战略的重要指向区域,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城镇、产业集聚区,是引领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提升内陆开放水平、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基于全国战略视角,从自然禀赋、产业基础、城镇分布、交通体系、人力资源等五个方面,系统阐述了成渝经济区的发展基础;分析了成渝经济区农业、工业、服务业和经济区内部空间的发展潜力,提出了成渝经济区未来的发展方向,目的是为成渝经济区更好的贯彻国家区域总体战略、实现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经济区 双核五带 产业基地 内陆开放试验区 生态屏障
原文传递
省际交界地区城市生态效率时空演变研究——以淮海经济区为例 被引量:6
18
作者 崔继昌 方斌 陈添悦 《城市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4-12,共9页
通过构建基于绿色发展理念的指标体系,综合运用Super-SBM模型、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和象限图法,对2008-2017年淮海经济区20个地级市的生态效率及演变模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淮海经济区城市生态效率总体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高... 通过构建基于绿色发展理念的指标体系,综合运用Super-SBM模型、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和象限图法,对2008-2017年淮海经济区20个地级市的生态效率及演变模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淮海经济区城市生态效率总体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高水平类型的城市数量呈上升趋势,不同类型的城市空间分布并无明显聚集特征,高、低水平城市错落分布。城市生态全要素生产率的年均增长率为3%,技术进步是促进增长的主要原因。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变化较为平稳,仅四个时间段表现出下降趋势。在区域差异方面,江苏省、安徽省、山东省的城市平均值均大于1,而河南省的城市平均值小于1,处于衰退阶段。根据生态效率的静态和动态趋势划分四个发展阶段,其主导因素由生产要素依赖向创新导向转化,多数城市的演进模式以渐进式和稳定式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效率 时空分异 演变模式 省际交界地区 淮海经济区
原文传递
省际交界地区城市用地结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基于信息熵视角的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崔继昌 郭贯成 《城市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3-42,65,共11页
基于信息熵理论,以典型省际交界地区的淮海经济区主要城市为研究对象,分析了2006—2018年城市用地结构的时空演变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淮海经济区城市用地结构信息熵呈“下降—上升—下降”波动趋势,苏北、鲁南地区城市的熵值先升... 基于信息熵理论,以典型省际交界地区的淮海经济区主要城市为研究对象,分析了2006—2018年城市用地结构的时空演变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淮海经济区城市用地结构信息熵呈“下降—上升—下降”波动趋势,苏北、鲁南地区城市的熵值先升后降,豫东、皖北地区城市的熵值稳定上升。区域城市用地结构信息熵空间格局由“环”形向“核心—边缘”地域分布演变,周口、临沂和徐州的熵值均值较高,阜阳、连云港和泰安的均值较低。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升级、区域合作政策对城市用地结构信息熵变化具有负向抑制作用,而经济发展具有正向驱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际交界地区 城市用地结构 信息熵 淮海经济区 区域协调发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