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anoparticle-mediated 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 treatments: Toward new generation of drug delivery systems
1
作者 Huimin Zhu Jingwen Yu +7 位作者 Jinfa Ye Yiming Wu Jintao Pan Yingying Li Chuan Chen Li Zheng Gang Liu Chengchao Chu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3期90-99,共10页
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 is one of the major factors for vision impairment and blindness worldwide. The current treatment for CNV focuses primarily on topical eyedrops of glucocorticoids,non-steroidal anti-infl... 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 is one of the major factors for vision impairment and blindness worldwide. The current treatment for CNV focuses primarily on topical eyedrops of glucocorticoids,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electro-coagulation and laser photo-coagulation. Unfortunately,coagulation-based treatment is restricted by corneal hemorrhage and iris atrophy. And drug treatments have limited therapeutic effects and a short duration of action. Nanoparticle-based drug delivery systems are widely applied due to their improved pharmacokinetics, optimized drug targeting and enhanced biocompatibility. In this article, we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overview of the CNV nanodrug system, highlighting some of the recent advances in nanodrug design, preparation, and functional modification. Moreover, we discuss the challenges in the clinical translation and potential risks in CNV treatment. A greater effort is needed for the potential applications of nanotechnology in the field of ophthalmolo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 NANOPARTICLES drug delivery system ANTI-VEGF Supramolecular assembly
原文传递
抗VEGF药物联合全视网膜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效果和预后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汤畴旺 张采华 郑上椿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4年第12期141-144,共4页
目的探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药物联合全视网膜光凝(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PRP)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效果和预后分析。方法选取三明市第二医院2020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50例糖尿病... 目的探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药物联合全视网膜光凝(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PRP)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效果和预后分析。方法选取三明市第二医院2020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50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78眼),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25例(39眼)。对照组患者给予PRP治疗,研究组给予抗VEGF药物联合PRP治疗。比较2组术前、术后恢复指标,统计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术后,2组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 vision acuity,BCVA)优于术前,视网膜新生血管(retinal neovascularization,RNV)面积、中央视网膜厚度(central retinal thickness,CRT)低于术前,且研究组BCVA高于对照组;RNV面积、CRT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13%,低于对照组的23.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97%,高于对照组的79.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以抗VEGF药物联合PRP治疗可改善术后BCVA,减少RNV面积、CRT,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VEGF药物 全视网膜光凝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中央视网膜新生血管面积 治疗效果 预后效果
下载PDF
0.05%他克莫司滴眼液治疗难治性免疫相关角膜溃疡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16
3
作者 祝磊 王丽娅 +4 位作者 张俊杰 王璐璐 栗占荣 余晓菲 李金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23-827,共5页
背景 难治性免疫相关角膜溃疡的局部药物治疗难以奏效,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有产生严重不良反应的可能.研究表明他克莫司局部用药可以抑制局部的免疫性炎症,但目前没有关于质量分数0.05%他克莫司滴眼剂治疗难治性免疫相关角... 背景 难治性免疫相关角膜溃疡的局部药物治疗难以奏效,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有产生严重不良反应的可能.研究表明他克莫司局部用药可以抑制局部的免疫性炎症,但目前没有关于质量分数0.05%他克莫司滴眼剂治疗难治性免疫相关角膜溃疡疗效和安全性的研究. 目的 研究0.05%他克莫司滴眼液点眼治疗难治性免疫相关角膜溃疡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采用观察性研究方法,对2010年7月至2014年9月于河南省立眼科医院用0.05%他克莫司滴眼液治疗的难治性免疫相关角膜溃疡患者17例21眼的疗效进行评估,其中男11例14眼,女6例7眼;平均年龄52岁.患者中11例未发现全身疾病,免疫学检测未见异常;6例有全身免疫性疾病,包括Wegener肉芽肿1例,风湿性关节炎4例,溃疡性肠炎1例,全身免疫性疾病经内科治疗病情已控制.单眼发病者13例,双眼发病者4例.病灶大于3个象限者2例2眼,2个象限以下者15例19眼.患者均经局部质量分数1%环孢素A和糖皮质激素治疗后角膜溃疡不愈或持续进展.采用0.05%他克莫司滴眼液点眼,根据病情调整用药剂量,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及1、3、6、12和24个月裂隙灯显微镜下动态观察角膜溃疡的病灶变化,采用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HRT-Ⅲ检查角膜病灶区炎性细胞密度的变化,评价0.05%他克莫司滴眼液的疗效.治疗期间观察和记录用药后眼部的不良反应,定期应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法检测患者的血药质量浓度,实验室检查包括患者血常规、血糖水平和肝肾功能,评价药物的安全性.结果 本组患者治疗疗程为8 ~ 24个月,平均18.1个月.9眼治疗12个月,12眼治疗24个月.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可见治疗后1个月15例19眼角膜溃疡面积缩小,2例2眼因溃疡进展而行板层角膜移植术,术后继续给予0.05%他克莫司滴眼液治疗;治疗后3个月角膜溃疡愈合;治疗后6个月病灶部位角膜基质浸润及水肿均消失.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检查结果显示,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患眼角膜病灶部位炎性细胞密度分别为(958±329)、(858±339)、(459±261)、(192±124)、(98±52)、(44±24)和(3±2)/mm2,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炎性细胞密度逐渐下降,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5.439,P=0.000),其中治疗后1、3、6、12和24个月角膜炎性细胞密度较术前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患眼治疗期间4例出现一过性局部刺激感或烧灼感;患者血药质量浓度均在1.0 ng/ml以下,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 结论 0.05%他克莫司滴眼液治疗后难治性免疫相关角膜溃疡愈合,炎症反应消失,不良反应轻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溃疡/药物疗法 滴眼剂 他克莫司/治疗 他克莫司/不良反应 共焦显微镜 治疗效果
下载PDF
胸腺素β4对乙醇诱导的体外兔角膜上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3
4
作者 姜志昕 郝朋 +1 位作者 汤欣 李轩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08-114,共7页
背景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K)是目前主要的屈光矫正术式之一,但术中使用的乙醇可引起角膜上皮的损伤。胸腺素β4(Tβ4)具有抗凋亡等多种生物学作用,但其对乙醇所致的角膜上皮细胞损伤是否具有保护作用尚不清楚。目的... 背景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K)是目前主要的屈光矫正术式之一,但术中使用的乙醇可引起角膜上皮的损伤。胸腺素β4(Tβ4)具有抗凋亡等多种生物学作用,但其对乙醇所致的角膜上皮细胞损伤是否具有保护作用尚不清楚。目的研究T[34对乙醇诱导的角膜上皮细胞损伤是否具有预防作用。方法收集10只健康成年新西兰白兔的角膜,采用组织块培养法获得兔原代角膜上皮细胞传代,逆转录PCR(RT—PCR)法检测缝隙连接蛋白COilnexin 43和成熟角蛋白keratin 12的表达情况,对细胞进行鉴定。选取第2代处于对数生长期的细胞均衡分为4个组,正常对照组细胞进行常规培养,Tβ4组细胞在培养液中添加终浓度为1μg/ml的Tβ4,乙醇组细胞用含体积分数20%乙醇的PBS作用20s以制备角膜上皮细胞损伤模型,乙醇+Tβ4组在损伤模型培养液中加入Tβ4。采用MTT法检测各组角膜上皮细胞存活率;采用TUNEL法观察角膜上皮细胞的凋亡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角膜上皮细胞中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和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CDK4)mRNA的相对表达量;应用ELISA法检测各组角膜上皮细胞中bcl-2蛋白的质量浓度;用分光光度法检测细胞裂解液中caspase-3酶活性。结果MTT法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细胞存活率设定为100%,乙醇组细胞存活率为(52.1±14.07)%,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乙醇+TB4组细胞存活率为(77.7±19.60)%,明显高于乙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TUNEL染色显示,乙醇组和乙醇+Tβ4组均可见明显的TUNEL阳性染色细胞,乙醇+Tβ4组阳性细胞百分比为(30.0±6.7)%,明显低于乙醇组的(42.4±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时定量PCR显示,乙醇+Tβ4组细胞中Cyclin D1 mRNA和CDK4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93±0.17和0.88±0.09,均明显高于乙醇组的0.68±0.05和0.54±0.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7、0.002)。ELISA显示,乙醇组细胞中bcl-2蛋白质量浓度明显低于乙醇+Tβ4组,而caspase-3酶活性则高于乙醇+Tβ4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0、0.021)。结论Tβ4对乙醇诱导的角膜上皮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角膜上皮细胞中caspase-3酶活性和增加bcl-2蛋白质量浓度来阻止乙醇所致的细胞凋亡;Tβ4也可上调角膜上皮细胞中Cyclin D1及CDK4的表达,以调控细胞分裂和增生,促进角膜上皮损伤的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上皮/药物影响 乙醇相关异常 胸腺素 细胞生存/药物影响 凋亡/药物影响 细胞培养 动物
下载PDF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对小鼠角膜碱烧伤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4
5
作者 吴联群 卢敏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23,共9页
目的:研究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角膜碱烧伤的治疗作用。方法:制作C57BL/6J小鼠角膜碱烧伤模型,实验分为EGCG组和磷酸盐缓冲液( PBS)组,分别给予腹腔注射EGCG溶液或者等量PBS,裂隙灯显微镜和组织病理学观察和评价... 目的:研究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角膜碱烧伤的治疗作用。方法:制作C57BL/6J小鼠角膜碱烧伤模型,实验分为EGCG组和磷酸盐缓冲液( PBS)组,分别给予腹腔注射EGCG溶液或者等量PBS,裂隙灯显微镜和组织病理学观察和评价小鼠角膜上皮修复、新生血管生长以及炎症反应程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实时定量PCR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的表达,髓过氧化物酶定量测定评价中性粒细胞的浸润程度。结果:EGCG组小鼠角膜上皮修复速率显著大于PBS组,碱烧伤后第1、3、7天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EGCG组和PBS组小鼠均见新生血管生长,在碱烧伤后第3、7、14天EGCG组新生血管评分和角膜切片中新生血管数量均显著低于PBS组, EGCG组的VEGF蛋白表达量在碱烧伤后第3、7天显著低于PBS组,EGCG组VEGFmRNA表达量在碱烧伤后第1、3、7天均低于PB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碱烧伤后第7、14天EGCG组的炎症指数低于PBS组,第3、7、14天EGCG组角膜组织切片中中性粒细胞浸润数量和髓过氧化物酶检测值均低于PB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腹腔注射EGCG可有效促进碱烧伤后小鼠角膜上皮修复,抑制新生血管形成和炎症细胞浸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茶素/药理学 没食子酸/药理学 角膜/药物作用 烧伤 化学/病理 角膜新生血管化 炎症
下载PDF
玻璃体腔重复注射雷珠单抗对新生血管性AMD视网膜色素上皮萎缩面积及脉络膜厚度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戚沆 陈长征 +1 位作者 苏钰 易佐慧子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909-913,共5页
背景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IVR)是治疗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的有效方法,了解IVR对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和脉络膜产生的可能影响有助于临床上更好地选择重复注射次数和时机。目前对nAMD患者接受IVR后RPE萎缩面积和... 背景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IVR)是治疗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的有效方法,了解IVR对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和脉络膜产生的可能影响有助于临床上更好地选择重复注射次数和时机。目前对nAMD患者接受IVR后RPE萎缩面积和脉络膜厚度变化的定量研究较少见。目的采用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技术探讨IVR对nAMD患眼RPE萎缩面积及脉络膜厚度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设计,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5年6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就诊的nAMD患者41例41眼。所有患眼均接受0.05 ml雷珠单抗(10 mg/ml)玻璃体腔注射,每个月随访1次,连续随访12个月。分别于IVR前及IVR后3、6、12个月采用频域OCT仪中RPE高级定量分析软件测量患眼黄斑区RPE萎缩面积,采用加强深度扫描OCT(EDI-OCT)技术测量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对比分析IVR前后RPE萎缩面积和脉络膜厚度的变化及其之间的关系,评估RPE萎缩面积和脉络膜厚度变化与IVR次数的相关性。结果所有患者全部配合完成治疗和随访。IVR后患眼视力较IVR前均明显改善,注射前后不同时间点平均视力的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631,P〈0.001)。患眼IVR注射前平均脉络膜厚度值为(264.55±100.95)μm,IVR后3、6、12个月分别为(247.42±105.46)、(246.81± 99.85)和(253.97±101.15)μm,注射前后患眼平均脉络膜厚度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30,P〈0.05),注射后各时间点患眼平均脉络膜厚度较注射前均明显变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眼IVR前与IVR后各时间点平均RPE萎缩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16,P=0.951)。患眼RPE萎缩面积减小值与脉络膜厚度降低值呈微弱负相关(r=-0.185),注射次数〉6次组和注射次数≤6次组患眼的RPE萎缩面积减小值和脉络膜厚度降低值间分别呈微弱正相关和负相关(r=0.297、-0.327),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248、0.282、0.103)。随访12个月,RPE萎缩面积减小值和脉络膜厚度降低值与IVR次数均呈微弱的线性相关(rs =-0.266、0.342),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148、0.060)。结论IVR可使AMD患者中心凹下脉络膜萎缩变薄,但未发现引起明显的RPE萎缩。多次IVR并不加速RPE或脉络膜萎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治疗应用 雷珠单抗 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药物疗法 脉络膜新生血管/药物疗法 玻璃体注射 眼部色素上皮 脉络膜厚度/药物作用 光相干断层扫描
下载PDF
角膜新生血管治疗中以VEGF/VEGFR为靶点药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7
作者 王群 黄一飞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138-1143,共6页
角膜是眼屈光间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透明性、无血管性。透明角膜对维持眼视光功能十分重要。角膜的无血管状态是以低水平的血管生成因子和高水平的抗血管生成因子为基础。在病理情况下,角膜血管生成因子和抑制因子的平衡被打破,从... 角膜是眼屈光间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透明性、无血管性。透明角膜对维持眼视光功能十分重要。角膜的无血管状态是以低水平的血管生成因子和高水平的抗血管生成因子为基础。在病理情况下,角膜血管生成因子和抑制因子的平衡被打破,从而产生病理性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目前已知促新生血管生成最主要的生长因子之一。近年来,VEGF和其受体的靶向抑制药物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已经在部分新生血管性眼病如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和CNV中得以证实。本文就CNV的抗VEGF及其受体靶向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新生血管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靶向药物
下载PDF
外源性L-精氨酸对大鼠背部跨区皮瓣成活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文波 贾丁丁 +5 位作者 王飞 张超 石杰 张洪 吴路加 高秋明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56-661,共6页
目的:观察外源性L-精氨酸对大鼠背部跨区皮瓣成活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16只随机分为L-精氨酸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分别建立背部三穿支体跨区皮瓣。L-精氨酸组分别于术前1d、术后即刻、术后1~7 d腹腔注射L-精氨酸400 mg·kg^(-1)&... 目的:观察外源性L-精氨酸对大鼠背部跨区皮瓣成活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16只随机分为L-精氨酸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分别建立背部三穿支体跨区皮瓣。L-精氨酸组分别于术前1d、术后即刻、术后1~7 d腹腔注射L-精氨酸400 mg·kg^(-1)·d^(-1),对照组于相同时间点腹腔注射等体积等渗氯化钠溶液。术后7 d观察血管走形和分布,计算皮瓣成活率;HE染色观察ChokeⅡ区新生血管并计算新生血管数量和管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ChokeⅡ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结果:术后7 d,L-精氨酸组有1只大鼠皮瓣全部成活,其余7只在ChokeⅡ区远端出现小面积不同程度坏死;对照组大鼠皮瓣均有不同程度坏死,坏死范围包括邻近ChokeⅡ区和全部ChokeⅡ区以远的皮瓣。术后7 d,两组ChokeⅠ区血管均达到真性吻合,L-精氨酸组ChokeⅡ区新生血管较多,皮瓣末端血管结构较完整,对照组ChokeⅡ区新生血管较少,皮瓣末端发黑坏死,观察不到血管结构。L-精氨酸组皮瓣成活率为(88.42±4.19)%,显著高于对照组(76.52±5.37)%(t=3.707,P<0.01)。术后7 d,L-精氨酸组ChokeⅡ区新生血管数量和管径分别为(29.47±5.28)个/mm^2和(47.27±5.32)μm,明显高于对照组(t=2.694和2.389,P<0.05或P<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L-精氨酸组ChukeⅡ区VEGF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t=9.428和-3.054,P<0.05或P<0.01)。结论:外源性L-精氨酸可促进大鼠背部跨区皮瓣ChokeⅡ区血管新生和扩张,改善皮瓣血供,提高皮瓣成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基精氨酸/药理学 外科皮瓣/血液供给 新生血管化 生理性/药物 作用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一氧化氮 大鼠 SPRAGUE-DAWLEY
下载PDF
非洛贝特对大鼠角膜新生血管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程蕾 张明昌 《眼视光学杂志》 CAS 2007年第2期83-86,共4页
目的探讨降脂药非洛贝特(fenofibrate)对大鼠角膜新生血管及相关生长因子的影响。方法通过碱烧伤建立角膜新生血管模型,将2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A,B两组:A组为非洛贝特实验组,B组为对照组,在裂隙灯下动态观察大鼠角膜新生血管生长情况... 目的探讨降脂药非洛贝特(fenofibrate)对大鼠角膜新生血管及相关生长因子的影响。方法通过碱烧伤建立角膜新生血管模型,将2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A,B两组:A组为非洛贝特实验组,B组为对照组,在裂隙灯下动态观察大鼠角膜新生血管生长情况,免疫组化定性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o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的表达及其相关性,RT-PCR基因水平下观察VEGF mRNA的表达。结果非洛贝特实验组可明显抑制大鼠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两组新生血管面积在造模后第4天、第7天、第14天、第21天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t值分别为3.148,7.959,2.987,3.799),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用药组VEGF与NF-κB表达量明显减少,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其VEGF在造模后第4天,第7天,第14天灰度值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t值分别为6.2981,3.5358,4.0285),VEGF mRNA表达与蛋白水平一致。结论非洛贝特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降脂药,对角膜新生血管有明显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洛贝特/药理学 新生血管/药物作用 内皮生长因子 血管 核转录因子-ΚB
下载PDF
诱导性调节T细胞的体外扩增及其对小鼠角膜移植免疫排斥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魏彤心 李光玲 郭旭明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896-901,共6页
背景 研究表明,CD4+CD25+自然调节性T细胞(nTregs)在维持外周免疫耐受及自身免疫平衡中起到重要作用,而体外诱导和扩增的诱导性调节性T细胞(iTregs)可通过过继转移的方式抑制器官移植的免疫排斥反应.目前iTregs的诱导方法仍在不... 背景 研究表明,CD4+CD25+自然调节性T细胞(nTregs)在维持外周免疫耐受及自身免疫平衡中起到重要作用,而体外诱导和扩增的诱导性调节性T细胞(iTregs)可通过过继转移的方式抑制器官移植的免疫排斥反应.目前iTregs的诱导方法仍在不断优化,且其对角膜移植的作用尚不明确.目的 研究iTregs的体外诱导和扩增方法,及其在体内对免疫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和在体外对效应T细胞(Teffs)增生的抑制作用.方法 从C57B L/6小鼠股骨骨髓组织中提取和培养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MDCs);取BALB/c小鼠脾脏,磁珠分选CD4+ CD25+T细胞和CD4+ CD25-T细胞,将CD4+ CD25-T细胞分为阴性对照组(单纯CD4+CD25-T细胞)、CD3/28抗体珠组(CD4+ CD25-T细胞+抗鼠CD3/28抗体珠)、2.5 ng/ml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组和10.0 ng/ml TGF-β1诱导组.在不同质量浓度TGF-β1和抗CD3/CD28抗体珠(细胞和抗体珠比例为1:1)条件下诱导iTregs的生成,并使用抗CD3/CD28抗体珠(细胞和抗体珠比例为1:2)、白细胞介素-2(IL-2)和TGF-β1体外扩增iTregs.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regs各表面因子的表达,采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分析体外扩增iTregs对Teffs的抑制能力.建立同种异体小鼠角膜移植模型(C57BL/6→BALB/c),并将模型分为nTregs注射组、iTregs注射组和PBS组;根据分组经小鼠对侧眼球后静脉丛分别注射0.1 ml nTregs、体外扩增iTregs悬液和PBS,观察注射后3个组小鼠植片情况.结果 阴性对照组、CD3/28抗体珠组、2.5 ng/ml TGF-β1诱导组和10.0 ng/ml TGF-β1诱导组中CD4+CD25-T细胞表达CD4+ CD25+T细胞的比例分别为(6±3)%、(91±4)%、(91±3)%和(86±6)%,其中CD3/28抗体珠组、2.5 ng/ml TGF-β1诱导组和10.0 ng/mlTGF-β1诱导组CD4+CD25+T细胞比例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CD3/28抗体珠组、2.5 ng/ml TGF-β1和10.0 ng/ml TGF-β1诱导组Foxp3+T细胞比例分别为(1.18±0.20)%、(8.70±1.80)%和(21.80±3.36)%,其中2.5 ng/ml TGF-β1诱导组和10.0 ng/ml TGF-β1诱导组Foxp3+T细胞比例明显高于CD3/28抗体珠组,且10.0 ng/ml TGF-β1诱导组Foxp3+T细胞比例明显高于2.5 ng/ml TGF-β1诱导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体外扩增iTregs中CD69+T细胞比例明显低于nTregs,PD-1+、Foxp3+和CD25+T细胞比例均明显高于nTreg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在1:1、1:2、1:4、1:8和1:16Tregs/Teffs比例条件下,iTregs与Teffs混合培养后Teffs的增生能力明显低于nTregs与Teffs混合培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iTregs注射组角膜植片存活时间为4周,永久耐受者占50%,而nTreg组小鼠角膜植片的存活时间为3周,永久耐受者占17%,2个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GF-β1可诱导CD4+ CD25-T细胞生成iTregs并高表达Foxp3,体外扩增iTregs较nTregs具有更强的抑制淋巴细胞增生能力,从而抑制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4+T淋巴细胞/细胞学 调节性T细胞/药物作用 角膜移植/治疗 免疫耐受 动物模型 小鼠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干扰RNA对鼠视网膜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表达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育科 夏晓波 《眼视光学杂志》 2007年第2期103-107,共5页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growthfactor,VEGF)小片段干扰RNA(small interference RNA,siRNA)对鼠视网膜VEGF mRNA的抑制作用,探讨其对视网膜新生血管治疗的可行性。方法体外培养人鼻咽癌细胞(CNE-2Z),分成...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growthfactor,VEGF)小片段干扰RNA(small interference RNA,siRNA)对鼠视网膜VEGF mRNA的抑制作用,探讨其对视网膜新生血管治疗的可行性。方法体外培养人鼻咽癌细胞(CNE-2Z),分成正常氧培养组(20%O2)和低氧培养组(1%O2)。采用脂质体(LF2000)将VEGF siRNA转染两组细胞,RT-PCR检测VEGF mRNA的表达,确立VEGF siRNA对VEGF mRNA的抑制效率。然后,建立高浓度氧(75%)诱导的C57BL/6J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以脂质体为载体,将VEGF siRNA重组质粒注射到鼠玻璃体腔内,RT-PCR检测视网膜组织中VEGF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正常氧培养的CNE-2Z细胞有VEGF mRNA表达,低氧状态下VEGF mRNA表达增多,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与未转染组和转染空载体组相比,在正常氧和低氧状态下,VEGF siRNA均能明显抑制VEGF mRNA的表达(P<0.01);正常氧状态下VEGF siRNA的抑制效率比低氧状态高。高浓度氧诱导的C57BL/6J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中,玻璃体腔注射VEGF siRNA组视网膜组织中VEGF mRNA表达明显下降(P<0.01)。结论VEGF特异的siRNA能有效地抑制人鼻咽癌细胞CNE-2Z和C57BL/6J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视网膜中VEGF mRNA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NA干扰/药物作用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应用 视网膜 新生血管 基因治疗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6对糖尿病小鼠角膜缘干细胞活化的促进作用和角膜上皮愈合的加速作用 被引量:7
12
作者 董亚慧 陈鹏 +2 位作者 张真真 冯璐 周庆军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23-431,共9页
背景白细胞介素(IL)-6既介导炎症反应过程又在损伤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具体机制及其在糖尿病角膜组织损伤修复中的作用值得探讨。目的探讨IL-6在正常和糖尿病小鼠角膜缘干细胞活化和角膜上皮修复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正常6... 背景白细胞介素(IL)-6既介导炎症反应过程又在损伤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具体机制及其在糖尿病角膜组织损伤修复中的作用值得探讨。目的探讨IL-6在正常和糖尿病小鼠角膜缘干细胞活化和角膜上皮修复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正常6~8周龄C57BL/6小鼠52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对照鼠32只和糖尿病模型鼠20只,采用50 mg/kg链脲佐菌素连续腹腔内注射5 d的方法诱导建立小鼠糖尿病模型。正常对照小鼠和糖尿病模型小鼠均行角膜上皮刮除术,然后分别于刮除后即刻和48 h结膜下注射IL-6或等容量PBS,采用荧光素染色法评价随时间延长的角膜上皮的愈合情况。体外培养小鼠角膜上皮干/祖细胞(TKE2细胞系),采用结晶紫染色法评估不同质量浓度IL-6处理后细胞克隆率(CFE),并与空白对照组进行比较;采用免疫荧光检测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和小鼠再生上皮中干细胞标志物ΔNP63、Ki67的表达以及关键转录因子STAT3磷酸化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ELISA法检测小鼠角膜再生上皮中IL-6的mRNA及蛋白水平。结果角膜荧光素染色检查显示,正常对照小鼠和糖尿病模型小鼠PBS注射组与IL-6注射组注射后24、48和72 h残留角膜上皮缺损面积占原始缺损面积的百分比随角膜上皮损伤后时间延长均明显缩小,同时间点IL-6注射组角膜上皮缺损面积均明显小于PBS注射组,组间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正常对照组:F分组=19.982,P〈0.01;F时间=589.350,P〈0.01;糖尿病组:F分组=25.411,P〈0.01;F时间=334.807,P〈0.01)。空白对照组及10、20、50、100 ng/ml IL-6处理组CFE分别为(13.23±1.12)%、(15.87±1.30)%、(21.69±1.62)%、(25.33±1.28)%和(18.67±1.54)%,随着IL-6质量浓度的增加CFE逐渐增加,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547,P〈0.01)。50 ng/ml IL-6处理5、10、15、30和60 min细胞中ΔNP63、Ki67和p-STAT3蛋白的相对表达量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均逐渐增加,各时间点细胞中ΔNP63、Ki67和p-STAT3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糖尿病组和正常对照组小鼠角膜上皮刮除后24 h的再生上皮中IL-6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45±0.21和1.00±0.16,糖尿病组小鼠角膜再生上皮中IL-6 mRNA相对表达量较正常对照组小鼠下降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2,P=0.03),糖尿病小鼠角膜上皮刮除后48 h的再生上皮中IL-6蛋白质量浓度为(257±12)ng/μl,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小鼠的(323±17)ng/μ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0,P〈0.01)。结论IL-6能够通过激活STAT3信号通路促进正常和糖尿病小鼠角膜缘干细胞的活化和增生,进而促进角膜上皮修复,而封闭内源性IL-6则会延迟小鼠角膜上皮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6 角膜损伤 细胞增生/药物作用 STAT3转录因子/代谢 损伤修复/药物作用 糖尿病 角膜上皮干细胞 近交系C57BL小鼠
下载PDF
药物源性角膜病变临床特征和治疗回顾分析 被引量:12
13
作者 刘艳红 王婷 +1 位作者 史伟云 李素霞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46-250,共5页
背景 近年来药物源性角膜病变患者日益增多.临床特征不典型,诊断困难,常与原发病混淆,容易误诊,病情迁延不愈,严重影响视力,总结药物源性角膜病变的临床特征及规范治疗方法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目的 探讨药物源性角膜病变临床特征及治疗转... 背景 近年来药物源性角膜病变患者日益增多.临床特征不典型,诊断困难,常与原发病混淆,容易误诊,病情迁延不愈,严重影响视力,总结药物源性角膜病变的临床特征及规范治疗方法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目的 探讨药物源性角膜病变临床特征及治疗转归.方法 采用回顾性系列病例观察分析方法.收集2008年5月至2012年10月就诊于山东省眼科医院的药物源性角膜病变患者31例36眼,详细记录其既往眼病史、用药史、用药持续时间及给药途径,检查患眼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和1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基础泪液分泌试验Ⅰ(SⅠt)、泪膜破裂时间(BUT);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患眼睑板腺情况、角膜病变的位置及角膜荧光素钠染色情况.治疗均首先停用原有药物,给予促进角膜修复药物及少量抗炎药物的方案,合并睑板腺功能障碍者行热敷及睑板腺按摩,S Ⅰ t<5 mm/5 min和BUT<5s者行泪小点栓塞治疗.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对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患眼BCVA的差异行配对t检验;对手术前后3个时间点患眼的BUT和SⅠt结果的差异行重复测量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患眼角膜修复天数与SⅠt的关系行Pearson积矩直线相关分析. 结果 导致角膜病变的主要原因为不合理用药,其中抗病毒药物不合理应用者23例,抗生素药物16例,糖皮质激素药物10例,抗过敏药物1例,降眼压药物1例.不合理给药途径包括局部频繁点眼25例及连续球结膜下注射6例.患眼治疗后1个月的BCVA为0.69 ±0.28,明显优于治疗前的0.32±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02,P<0.01).药物源性角膜病变主要表现为角膜上皮弥漫性细点状粗糙,严重者合并角膜上皮缺损,甚至角膜溃疡,角膜伴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局部出现后弹力层皱褶,部分可见角膜丝状物附着,病变区主要位于角膜中央及下方.药物源性角膜病变的治疗主要是停用原有药物,给予促进角膜修复的药物及抗炎治疗,同时治疗干眼症及睑板腺功能障碍等眼表问题.治疗周期为1~8周,角膜修复期间与SⅠt结果呈负相关(r=-0.835,P<0.01).结论 局部用药导致的角膜病变会影响角膜全层,临床医师应了解药物导致的眼部损害.药物源性角膜病变的早期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及临床特征,采取综合的治疗措施是治疗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相关性不良反应 角膜病变 化学诱导 角膜上皮 病变 角膜内皮 病变 眼表 疾病 视力
下载PDF
贝伐单抗对小鼠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角膜新生血管和瘢痕形成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4
14
作者 周洪伟 王同松 +1 位作者 张松梅 谢立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085-1091,共7页
背景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SK)可诱导发生角膜新生血管和炎症反应,传统的治疗药物为阿昔洛韦(ACV),研究已证实贝伐单抗具有抑制新生血管的作用,但其是否对HSK发挥治疗作用值得研究。目的研究贝伐单抗对小鼠HSK角膜瘢痕和新生血... 背景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SK)可诱导发生角膜新生血管和炎症反应,传统的治疗药物为阿昔洛韦(ACV),研究已证实贝伐单抗具有抑制新生血管的作用,但其是否对HSK发挥治疗作用值得研究。目的研究贝伐单抗对小鼠HSK角膜瘢痕和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方法利用体外培养并感染的Vero细胞生产单纯疱疹病毒I型(HSV-1),以无血清DMEM培养基于冰上对HSV.1进行10倍梯度稀释后制备成HSV-1液。选用SPF级雄性6~8周龄C57BL/6小鼠200只,用0.6μl滴度为1×10空斑形成单位(PUF)/ml的HSV-1行小鼠角膜基质注射以制备HSK模型,将模型眼分为单纯ACV注射组、ACV+贝伐单抗注射组和生理盐水注射组,按照分组分别于感染后5、8、11和14d选择角膜混浊评分为1分的模型眼结膜下注射50μgACV、50IxgACV+5/xl贝伐单抗和5斗l生理盐水。此外采用紫外线照射均有轻度新生血管和瘢痕的6只模型小鼠双眼诱导HSK复发,于复发后0、2、4和6d行5μl贝伐单抗(25mg/m1)右眼结膜下注射,左眼结膜下注射5μl生理盐水。于造模后5、7、11、14和17d以及复发的O、2、4和6d行小鼠角膜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并用角膜知觉测量仪行中央角膜敏感度检测;制备角膜铺片,采用免疫荧光检测法检测角膜中CD31和βⅢTubulin荧光表达以评估角膜新生血管和角膜神经纤维分布;采用ImageJ软件测定角膜新生血管面积和瘢痕面积。结果HSK成模率达80%以上,造模后7d和复发后2d角膜混浊最重,造模后15d和复发后2d角膜新生血管面积最大。造模后模型眼中央角膜敏感度逐渐降低,于造模后9d下降到最低。ACV+贝伐单抗注射组角膜病变面积小于单纯ACV注射组,ACV+贝伐单抗注射组小鼠中央角膜敏感度为5.50±O.71,明显高于生理盐水注射组的0.50±1.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97,P=0.029)。ACV+贝伐单抗注射组小鼠角膜病变面积增长率为(167.10±52.53)%,低于生理盐水注射组的(312.30±74.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992,P=0.046)。实时荧光定量PCR显示造模后7d,模型眼角膜及同侧三叉神经节(TG)中胸苷激酶(TK)和感染细胞蛋白一27(ICP一27)mRNA相对表达量均较高,造模后45d明显下降,诱导复发后2dTKmRNA和ICP-27mRNA均再次升高,复发后7d表达量降至最低。造模后45d同侧TG中均可见LATmRNA表达量达峰值,诱导复发后2d相对表达量下降,复发后7d相对表达量再次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O.01)。角膜铺片结果显示,造模后生理盐水注射组小鼠较正常对照小鼠角膜新生血管明显增加,角膜神经纤维明显减少,单纯ACV注射组和ACV+贝伐单抗注射组小鼠角膜新生血管少于生理盐水注射组,ACV+贝伐单抗注射组小鼠角膜神经纤维较生理盐水组注射组和单纯ACV注射组均增加。结论贝伐单抗结膜下注射可抑制HSK模型小鼠角膜新生血管生成和瘢痕形成,与ACV联合应用时二者有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单纯疱疹病毒I型 贝伐单抗 角膜新生血管 药物疗法 紫外线 复发 动物模型 近交系C57BL小鼠
下载PDF
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和羊膜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 被引量:13
15
作者 王妍茜 周娟 +3 位作者 陈映 王敏 陈颖 康刚劲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156-2160,共5页
目的:分析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LSCT)和羊膜移植术(AMT)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观察。方法:前瞻性对照研究。将2017-01/2020-01在本院眼科门诊就诊的177例187眼翼状胬肉连续病例按随机区组设计原则分为A组(59例64眼)、B... 目的:分析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LSCT)和羊膜移植术(AMT)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观察。方法:前瞻性对照研究。将2017-01/2020-01在本院眼科门诊就诊的177例187眼翼状胬肉连续病例按随机区组设计原则分为A组(59例64眼)、B组(59例60眼)、C组(59例63眼)三组,三组均行翼状胬肉切除,A组联合LSCT、B组联合AMT、C组联合LSCT和AMT,术后均随访12mo;比较三组视力、角膜上皮修复及新生血管情况,并统计术后复发率、眼部症状、并发症及植片成活情况。结果:三组术后6、12mo时的视力及角膜上皮缺损修复时间均无差异(P>0.05),术后1mo时C组角膜荧光素染色(FL)值显著低于A组、B组(均P<0.05);三组患者角膜透明或有轻度薄翳,但均未见新生血管生长;三组均未见真性翼状胬肉复发现象,术后6、12mo时A组、C组结膜纤维增生分级与B组比较均有差异(P<0.05);三组SchirmerⅠ试验滤纸湿长的时间、组间及交互效应均无差异(P>0.05),但C组术后1mo泪膜破裂时间(BUT)显著高于A组、B组(均P<0.05);三组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结膜水肿,拆线后2wk内均消失,三组植片均成活,羊膜存活,未见发生排斥、溶解反应。结论:LSCT、AMT、LSCT联合AMT治疗翼状胬肉均可取得良好的疗效,但LSCT联合AMT治疗术后短期角膜上皮修复相对更佳,结膜纤维增生及干眼症状更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状胬肉 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 羊膜移植术 疗效 角膜上皮 角膜新生血管
下载PDF
阿魏酸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孙晓伟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第30期193-195,共3页
目的明确阿魏酸(FA)是否具有抑制碱烧伤角膜新生血管的作用。方法建立小鼠角膜碱烧伤模型,并分别用磷酸盐(PBS)缓冲液和FA滴眼液进行治疗,通过角膜组织铺片及切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角膜新生血管面积以及巨噬细胞浸润情况,并用实时定量... 目的明确阿魏酸(FA)是否具有抑制碱烧伤角膜新生血管的作用。方法建立小鼠角膜碱烧伤模型,并分别用磷酸盐(PBS)缓冲液和FA滴眼液进行治疗,通过角膜组织铺片及切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角膜新生血管面积以及巨噬细胞浸润情况,并用实时定量基因扩增荧光检测系统(qPCR)检测角膜组织炎症因子表达。结果 FA治疗组角膜新生血管面积为(31.12±5.88)%,低于PBS对照组的(50.12±8.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A治疗组巨噬细胞数量为(46.67±4.20)105个/g,少于PBS对照组的(86.75±5.10)105个/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A治疗组的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趋化因子2(CCL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分别为(3.12±0.37)pg/ml、(12.45±1.15)ng/ml、(5.11±0.58)ng/ml,均少于PBS对照组的(5.32±0.46)pg/ml、(17.12±1.56)ng/ml、(10.32±0.73)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PBS相比, FA能够明显抑制碱烧伤角膜新生血管发育,减少巨噬细胞浸润,抑制IL-6、CCL2和MMP-9等炎症因子表达。FA具有很好的抗炎活性,为炎症相关性新生血管疾病的治疗研究提供了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魏酸 角膜新生血管 炎症 抑制作用
下载PDF
兔角膜上皮的CFTR分泌通路与细胞内钙信号释放的关联研究
17
作者 林丽勉 罗依凌 周世有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998-1002,共5页
摘要背景 研究表明角膜上皮中的囊性纤维跨膜电导调节因子(CFTR)是重要的阴离子和水分泌通道,CFTR激动剂可促进泪液分泌,对干眼的治疗具有一定的意义。曾有研究认为CFTR通路是cAMP-PKA依赖通路而没有钙信号参与。然而,升高cAMP并... 摘要背景 研究表明角膜上皮中的囊性纤维跨膜电导调节因子(CFTR)是重要的阴离子和水分泌通道,CFTR激动剂可促进泪液分泌,对干眼的治疗具有一定的意义。曾有研究认为CFTR通路是cAMP-PKA依赖通路而没有钙信号参与。然而,升高cAMP并不能促进角膜上皮CFTR通路的分泌,钙信号在角膜上皮CFTR分泌通道中是否发挥作用尚不清楚。 目的 从生理学角度探讨CFTR在兔角膜上皮分泌功能的实现与钙信号之间的关系。 方法 采用计算机随机数字分配法将16只健康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2个组,每组各8只。动物全身麻醉下取双眼角膜,然后处死。角膜上皮面朝向正向电流方向置于尤氏小室,奇数组兔右眼角膜仅给予单纯ATP刺激(ATP刺激组),左眼角膜用CFTR特异性抑制剂CFTRinh-172预处理后给予ATP刺激(CFTRinh-172预处理组);偶数组兔右眼角膜用于原代角膜上皮细胞培养并采用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进行单个细胞胞质内钙离子荧光强度测定,左眼角膜组织用细胞内钙离子螯合剂BMPTA/AM预处理后给予ATP刺激(BMPTA/AM预处理组),采用短路电流装置记录各组兔角膜上皮的短路电流变化。 结果 ATP刺激组、CFTRinh-172预处理组和BMPTA/AM预处理组角膜上皮电流值分别为(5.73±1.36)、(1.30±0.95)和(2.47±0.55)μA/cm2,CFTRinh-172预处理组和BMPTA/AM预处理组角膜上皮电流值均低于单纯ATP刺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201、5.508,均P〈0.001)。单细胞的细胞内钙离子检测发现,ATP刺激后细胞内钙离子荧光强度迅速升高至ATP刺激前的3.25倍。 结论 ATP可引起兔角膜上皮细胞分泌增加,CFTRinh-172抑制整个CFTR通路中ATP促发的角膜短路电流,而BMPTA/AM消除了细胞内游离的钙离子,提示兔角膜上皮细胞分泌的CFTR通道功能的实现与细胞内钙信号释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囊性纤维跨膜电导调节因子/代谢 角膜上皮细胞/药物作用 ATP 细胞培养 短路电流钙信号
下载PDF
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与光动力疗法联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25
18
作者 叶湘湘 陈中山 +1 位作者 丁琴 宋艳萍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62-366,共5页
目的比较单纯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ranibizumab。商品名I。ucentis)与光动力疗法(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ICNV)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随机对照临床前瞻性研究。经最佳矫正视力(BCVA)、全视... 目的比较单纯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ranibizumab。商品名I。ucentis)与光动力疗法(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ICNV)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随机对照临床前瞻性研究。经最佳矫正视力(BCVA)、全视网膜镜眼底检查、眼底血管造影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确诊的ICNV患者27例27只眼纳入研究。采用随机数表对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单纯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组(单纯药物注射治疗组)13例13只眼;PDT治疗1周后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组(联合治疗组)14例14只跟。单纯药物注射治疗组行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0.5mg;联合治疗组参照PDT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研究制定的标准先行PDT治疗,1周后行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0.5mg。治疗后1、2、3、6、12个月,采用治疗前相同的设备和方法检查BCVA、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渗漏以及视网膜厚度的变化。其中,BCVA转换为最小分辨角对数(IogMAR)视力。CNV未完全闭合仍有渗漏者,则再次行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2次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之间的最短间隔时间为1个月。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视力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治疗后12个月,单纯药物注射治疗组患者平均logMAR视力为0.22±0.11,联合治疗组患者平均IogMAR视力为0.21±0.12;2组患者平均logMAR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87,P=0.853)。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显示,单纯药物注射治疗组患者中10例CNV完全闭合,占77.92%;3例CNV部分闭合,轻微荧光渗漏,占23.08%。联合治疗组患者中12例CNV完全闭合,占85.71%;2例CNV部分闭合,轻微荧光渗漏,占14.29%。OCT检查结果显示,2组患者治疗后CNV强反射区域缩小,视网膜下积液吸收,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下降。单纯药物注射治疗组患者黄斑区平均视网膜厚度为(167.96±10.69)μm,联合治疗组患者黄斑区平均视网膜厚度为(171.64±11.30)μm;2组患者平均视网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87,P=0.389)。单纯药物注射治疗组患者接受玻璃体腔注射的平均次数为(2.4±1.0)次;联合治疗组患者接受玻璃体腔注射的平均次数为(1.5±0.7)次。两组患者接受玻璃体腔注射的平均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21,P=0.009)。治疗及随访过程中,单纯药物注射治疗组患者中1例出现结膜下出血,其余患者未发现其他眼部及全身不良反应。结论单纯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或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均能减轻CNV渗漏,降低视网膜厚度,改善ICNV患者视力,无严重的眼部和全身不良反应。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可减少玻璃体腔注射的次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新生血管化 药物疗法 光化学疗法 抗体 单克隆 治疗应用 疗效比较研究
原文传递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在氧诱导血管增生性视网膜病变小鼠中的表达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涛 丁小燕 +2 位作者 谢素贞 马红婕 唐仕波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2-55,共4页
目的探讨氧诱导血管增生性视网膜病变小鼠视网膜中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mRNA及蛋白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80只出生后2d的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64只)和对照组(16只),出生后第7天模型组小鼠和母鼠一起放入氧气含量为75... 目的探讨氧诱导血管增生性视网膜病变小鼠视网膜中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mRNA及蛋白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80只出生后2d的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64只)和对照组(16只),出生后第7天模型组小鼠和母鼠一起放入氧气含量为75%的饲养箱中饲养,出生后第12天回到正常大气环境中饲养;对照组小鼠始终在正常大气环境中饲养。出生后第7、12、17天时,模型组及对照组在每个时间点分别取小鼠4只,荧光素心脏灌注后行视网膜铺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血管分布和形态;提取模型组小鼠出生后第7、8、10、12、12.5、13、14、15、17、19天时间点的视网膜总RNA,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PED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低氧诱导因子(HIF)-1α mRNA的表达变化;分别取模型组和对照组出生后第17天时的小鼠眼球,冰冻切片后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PEDF、VEGF、HIF-1α蛋白在视网膜组织中的表达变化。结果模型组小鼠在出生后第17天时视网膜有大量新生血管形成,视盘周围见大范围无灌注区PEDFmRNA表达在缺氧24h后开始下调,72h达到下降高峰,随后逐渐恢复正常水平,VEGF、HIF-1αmRNA则在高氧环境下表达下调,缺氧状态下迅速升高,于缺氧48h时到达高峰,然后缓慢下降;PEDF/VEGF、PEDF/HIF-1α比值在缺氧状态下显著降低。出生后第17天时,模型组小鼠视网膜中PEDF蛋白表达显著弱于对照组小鼠;而VEGF、HIF-1α蛋白表达则是模型组显著强于对照组。结论PEDFmRNA及蛋白在氧诱导血管增生性视网膜病变小鼠视网膜中明显下降,其趋势与VEGF和HIF-1α的变化相反,PEDF/VEGF、PEDF/HIF-1α表达平衡失调,可能是缺氧状态下视网膜新生血管生成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新生血管化/病理学 细胞因子类/药物作用 动物实验
原文传递
CXCR4抑制剂与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抗体联合应用对实验性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5
20
作者 汪枫桦 姜媛 +5 位作者 王雯秋 胡玮婷 苏梦茹 陈训劼 顾青 孙晓东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53-556,共4页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联合注射CXCR4抑制剂AMD3100与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抗体对实验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形成的干预作用。方法选取48只棕色挪威(BN)大鼠随机分为AF564干预实验组(A组)、AMD3100干预实验组(B组)、联合干预...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联合注射CXCR4抑制剂AMD3100与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抗体对实验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形成的干预作用。方法选取48只棕色挪威(BN)大鼠随机分为AF564干预实验组(A组)、AMD3100干预实验组(B组)、联合干预实验组(c组)、磷酸盐缓冲液(PBS)对照组(D组),每组均为12只大鼠,左眼为实验眼。采用氪红激光光凝建立CNV模型。激光光凝后即刻玻璃体腔分别注射抗鼠VEGF抗体(AF564)、CXCR4特异性抑制剂AMD3100、抗鼠VEGF抗体及AMD3100、PBS各5μl。激光光凝后14d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病理组织切片及脉络膜血管铺片检查。观察不同组别大鼠荧光渗漏程度以及CNV相对厚度和面积的变化。结果激光光凝后14d,A、B、C、D组荧光渗漏评分分别为2.16±0.91、2.16±0.91、1.92±1.03、1.39±0.93。A、B、C组荧光渗漏较D组荧光渗漏明显受抑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2.91,P〈0.001);C组荧光渗漏程度低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21,P〈O.05)。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激光光凝后14d,A、B、C、D组CNV相对厚度分别为1.82士0.11、1.90±0.22、1.12±0.12、2.82±0.29。A、B、C组相对CNV厚度与D组CNV相对厚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92,P〈O.001);C组CNV相对厚度明显变薄,与A、B组CNV相对厚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16,P〈0.05)。脉络膜血管铺片结果显示,A、B、C、D组CNV面积分别为(8204±122)、(9332±211)、(6533土101)、(13644±255)μm2。A、B、C组cNV面积较D组cNV面积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47.50,P〈0.001);C组CNV面积与A、B组CMV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2.60,P〈0.05)。结论CXCR4抑制剂及抗VEGF抗体联合使用,可显著抑制激光诱导的CNV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新生血管化/治疗 受体 CXCR4/药物作用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趋化因子CXCL12 疾病模型 动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